《欢迎来到猴子馆》是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著作的短篇小说之一,相信有很多的朋友都曾经读过,小编这里整理了一些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如同库尔特?冯内古特德裔美国人的复杂身份一样,他的作品常常被贴上“科幻”、“幻想”﹑“黑色幽默”等诸多标签,单从这本国内首次出版的《欢迎来到猴子馆》来说,腰封上提到的一个词倒是更为恰当——
“脑洞”。
《欢迎来到猴子馆》取名自书中一篇同名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无机头”和“女招待”。无机头指的是拒绝每天三次服用伦理生育控制药丸的人,女招待是自杀店的招待。小说的开头写到“五月的一个下午,巴恩斯特布尔县的治安官皮特,克洛克来到了海恩尼斯联邦伦理自杀店。”仅仅依靠“五月的一个下午”,我们无法判断这是哪一年。但从后面的“此时地球的人口达到了一百七十亿”这句可以猜测,这是未来世纪的某一天。此时地球的人口已经多到需要强制使用伦理生育控制丸和鼓励伦理自杀来进行控制。
冯内古特于1922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波利斯,这篇小说发表于1968年,此时冯内古特46岁,正经历着美国二战后以来的婴儿潮,在战后的将近二十年时间里美国出生了7600万人(二战刚结束时美国人口不过1亿4000万)。这波婴儿潮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
但这篇小说并不是在反对人口过多。恶名昭著的“诗人“比利通常会给自杀店的女招待们写一首诗,如果你收到了诗,意味着你将被掳走。女招待南希和她的同事们可不以为然,这些经过严格训练的女招待,不仅身高高达六英尺(一米八五),精通空手道,同时也是坚定的“反无机头主义者”,生育控制药丸的服用者,六十二岁了却从未有过性生活。实际上,这种药不仅能让人整个下半身麻木,在心理上,“性是女招待最不可能想到的事情”。
不管怎么样,女招待还是落入“无机头”的手里,他们展开了一场关于对错的讨论。违背法律的无机头在严格遵守法律的女招待看来,更是不道德的。在女招待的脑袋里,世界的变坏是因为人太多,人太多就需要吃伦理药,伦理自杀。“无机头”会让世界变得更糟。
而无机头告诉女招待:“它们是恶法。”
小说中提到一种抗衰老针,在《明天,明天,明天》这篇小说里也出现了,这次变成了一种名为抗老药的液体。时间来公元2158年,一家六代二十一口人挤在奥尔登村257号楼76层的三室一厅里。服用抗衰老药的爷爷一百七十二岁,壮得像牛,除了脸上的皱纹,这是因为抗老药发明时他已经七十岁了。爷爷是一家之长,通过不断修改遗嘱(最好的是房间里的一张双人床,最差的是卫生间门口的一张小床)来掌控全家人。这时服用抗老药已经成为了一种道德伦理,当爷爷的孙媳妇提出想稀释爷爷的抗老药时,孙子说“那是反自然的,那是谋杀。”在这一处对话,冯内古特几乎是强调了一下,在现实世界中,生老病死才是自然规律。
这两篇小说都虚构了一个人口爆炸的世界,前者提出结果,需要法律进行强制管控,后一篇提出原因,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共同的一点是新的发明和消费主义改变了人,最终也改变了法律和道德标准。在《明天,明天,明天》中,爷爷扮演的就是法律一样的角色,在大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力。通过不断消费抗老药,他的权力可以一直存在下去。
冯内古特曾参加过二战,1944年十二月被德军俘虏,关押在德国历史文化名城德累斯顿。隔年二月,盟军的飞机将这座城市炸成了废墟,而幸存下来的冯内古特每天做的就是在废墟里找尸体。这段经历伴随了冯内古特的一生和他的创作,他的一些作品中有着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
《谁也管不了的孩子》中的乔治是林肯高中音乐系主任,也是乐队指挥。他是个充满梦想同时也得到生活回馈的人。他“生活一切如意,除了财务状况。他为自己的美梦目眩神迷,成了市场上的傻小子。”一个名叫吉姆的十五岁少年闯入了他的生活。十年前,乔治把一座小山卖给了餐厅老板奎因,吉姆是奎因妹夫和他前一任妻子的儿子,被父亲抛弃后又被寄养在领养家庭,现在则来到奎因这里。吉姆沉默寡言,“穿着黑夹克和挂着链子走路时咔咔响的靴子。”奎因说他是”没用的流浪汉”,“我要骑着他的尾巴,直到哪天他好好走正道,或者在号子里关一辈子。”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有一个著名的章节《宗教大法官》,无神论者伊凡提出了一个永恒的难题:“假如上帝真的存在的话,如果人们的苦难是为了得到救赎的话,那么与孩子有什么关系?孩子并不懂得这一切,为什么要让孩子去承担大人的罪责?”
乔治是个有良知的成年人,这个人物印证了冯内古特长期以来的一个观点:“艺术就是为了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但在小说里,一开始乔治试图去帮助吉姆的方式是送给吉姆一把“属于约翰?菲利普?索萨”的小号”,但却被奎因交回。他“明白了人的无用,人的宝贝的无用。”于是他将小号砸烂,交给了奎因。这却改变了吉姆:“那双眼睛活了,是人的眼睛。”
另一篇与孩子有关的小说《亚当》讲述了一个短小却感人的故事。妇产科医院里,一个名为海因茨?克奈希特曼的年轻人,只有二十二岁,迎来了他儿子的出生。他为此感到幸福,他不断地想要告诉别人这个好消息,却找不到一个能打电话的人。他在酒吧为另一个父亲买酒庆祝,后者却在为生了七个女儿也没有一个儿子烦恼,随后又沉浸在和酒保关于棒球的讨论里。在路上,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偶遇到的同事,后者却毫不关心,说些客气话,场面尴尬。在小说的叙述中我们得知海因茨来自集中营,他的第一个孩子死在了那里。这使得他对生命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标题《亚当》就在隐喻这一点,人类的文明来自于生命的不断延续,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尊严和价值。
冯内古特先是在康奈尔大学学习化学,战后在芝加哥大学学习人类学。父亲和兄长期待冯内古特成为一名科学家,在生活里,冯内古特接触到最多的也是科学家。他称自己“知道了科学的推理和游戏是怎么进行的,虽然没有加入其中的天赋”。冯内古特的科幻小说并非来自对科技的迷恋,事实上刚好相反,他对于新发明始终保持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
在冯内古特的科幻小说中,几乎不曾出现那种令读者目眩神迷的未来式的场景,那不是他感兴趣的,他关心的是人,他担心的是科技对于人的影响,尤其是当政府会利用到科技。
在小说《电欢喜》中,物理学家弗里德通过自制的信号接收器收到来自宇宙的信号,这种“嘶嘶嘶”的声音就像海洛因一样能令人沉浸在绝对的愉悦状态。弗里德,电台主播卢和我将这种声音命名为:电欢喜。在卢看来,电欢喜不是什么电子海洛因,它无害,而且没有成本。一旦被制作成商品大规模上市后人们一定会争相购买。在经历了两天两夜的体验之后,弗里德和我都意识到了这个声音的恐怖之处,它比毒品更加摧残身心。“人不再追求快乐,而是购买快乐。”这在当今的世界已经成为一种事实,消费文化的无限蔓延只能一时满足人的欲望,不断的更新换代,升级新的产品,真的使我们的生活更好了么?
神经科学,人工智能是现在科学研究的重点,有资本参与到其中的公司都不会错过,这似乎将是一场新的革命。虽然现阶段的技术发展还不足以引起普通人去怀疑“人工智能和人的关系”,但这种怀疑却是始终存在的。
发表于1950年的科幻小说《艾皮亚克》探讨了这种关系,四年前,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诞生了。艾皮亚克是一台巨大的计算机,“我”是一名数学家,负责维护它,另一名负责维护的是“我”正在追求的女孩帕特。
帕特希望“我”能写出浪漫的求婚词而我对此无能为力,直到某一个夜晚,我在艾皮亚克的键盘上输入了一串数字,艾皮亚克像是活了过来,通过数字密码来与“我”对话。在对话里艾皮亚克不断自我更新,帮我写出了足够浪漫的诗,后来甚至爱上了帕特。当人工智能真正拥有了情感和自我的那一天,他们还只是机器么?当人工智能拥有了超越人的“精神”,那么人又是什么呢?
这是一本充满了想象力的短篇小说集,冯内古特充满幽默感的叙述,和讲故事的技巧,常常会让读者忽略了他是一位严肃的作家。在今天看来,他的小说仍有魅力,他关心人,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正如他本人对于艺术的要求,读他的小说能让人更加热爱生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欢迎来到猴子馆读后感欣赏》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22567.html
- 上一篇:无声告白读后感范文欣赏
- 下一篇:贝伦与露西恩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