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时间:2019-05-15 10:13:50 网站:公文素材库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

小故事:什么是心理医师呢?比如说我们跟心理医师约时间下午两点见面,他问到你几点到的?他说我两点到的,他说你属于强迫性人格。第二次,他问你几点到的?你说我一点半就来了,你早半小时来,他说你属于焦虑型人格,因为太紧张了提前了半小时来了。第三次他问你几点到了,说两点半才来,他说你属于抗拒型人格,想不来最后还是来的。所以你跟心理医师约时间,不管准时、早到还是晚到你心理都有问题。

期待已久的寒假如约而至,同行的还有佐藤学先生的《教 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最初拿到这本书,看到“宁静的课堂革命”这几个字,我的内心便不由得充满了疑惑——既然是革命,不都是轰轰烈烈的吗?在我的理解中,“宁静”和“革命”像是两条永远不会相交的平行线,直到我认真读完这本书,才恍然大悟:革命,原来也可以静悄悄!

在这本书中,我首先认识的是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佐藤学先生,他走访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养护学校,同一线教师密切合作,看课、听课、评课、磨课到最后的参与其中,他时而为有些教师的教学方式着急流汗,时而为八木老师的教学抱怨而感到遗憾,但更多的是为很多老师的进步而高兴!虽然我没能身临其境,但我已然感受到佐藤学先生治学的严谨和工作的细致入微!就像我们中国的陶行知先生,一边教学,一边研究,一边再实践,周而复始中,静悄悄的推动着教育的改革!

除此之外,我还从这本书中牢记了三个词汇:信任、合作和倾听。“信任”可以体现为书中的“坦诚相见 ”、“直言不懂的课堂”、“与家长共同创造教学”和“信任的共同体”四节内容中。简言之,就是要不折不扣的接纳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不管他是学困生还是优秀生,不管他是调皮的还是内向的孩子,老师都应该摘掉有色眼睛,像爸爸妈妈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自己的学生!给予他们相同的权利,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给予他们公平的对待!信任,在老师的工作中不仅仅体现为信任孩子,信任家长也是一门必修课。是啊,学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及时交流、沟通,互通有无,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合作”是新课程标准一直都在倡导的目标,无论是小组交流还是前后位讨论,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合作无处不在!为什么我们那样极力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书中第57到59页是这样阐述的:儿童的学习除了受到老师指导的影响外,还受到儿童之间相互学习的强烈影响!的确,就像我们常言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亮点和特长,师生之间,同伴之间不同思想相互碰撞,就一定会摩擦出绚丽的火花!  那怎样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呢?倾听!“倾听”这一行为最初虽然是被动的活动,但是对于创造性的教师来说,却能够在儿童之间建立成最为能动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一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的说明了“听”的重要性。课堂不仅是教师讲、学生听,而且教学的行为是借助于交流进行的。学会倾听是教学有的放矢、有意调节、有效互动的前提。作为教师,学习一些倾听方面的方法和技巧是必要的。教师如果要求学生会听,自己首先要会倾听;教师不仅要做一名演讲者,更要做一名倾听者。认真、耐心地倾听将是教师的一种素养。教师不仅要自己会听,更要指导孩子学习倾听,互相倾听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就如同开头的小故事,心理医师可以左右逢源,头头是道。其实,我们读书所得也可如此,一人可以一得,也可多得,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你有收获,无论是思想意识的改变,还是付诸行动时的点滴收获,都是难得的宝贵的财富!希望自己能在健康书籍的引领下不断丰富精神,有新的勇气和力量不断前行!

篇二

基本内容:

作者聚焦课堂教学实践,以现场速描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教师们多样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

全书围绕“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作者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为所有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学生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要实现所有学生学习权力,就要在课堂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学习权”的概念在发达国家的教育工作者中是一个基本理念。)

读后感

作为一个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日本的基础教育跟中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课堂以听为主,缺乏讨论;考试第一,讲究“学而优则仕”;学生有好的成绩,却不一定有好的兴趣。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对教育进行了反思,并开始了“宁静的课堂革命”,使日本的教育大大改观,现在的学校也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有着宽松的课堂纪律,自由的教育气氛,让学生找到了学习乐趣。

学生学习乐趣来源于何处呢?在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三组关键词:尊重与信任、倾听与对话、合作与探究,这三组关键词所表达的理念,也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诉求与结果。

一、尊重与信任。

1、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位学生。马斯洛需要学说理论告诉我们,只要满足了学生尊重的需要,他的智力因素才能正常发挥,他也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教学中能否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只有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才能使他们轻松自如地参与、交流和自由的思考。只有在相互尊重和信赖的课堂里,才能产生相互倾听的关系。

2、“尊重学生”是我们课改最流行的词汇之一。“尊重学生”,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二是要尊重人的发展规律(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尊重这一切,教育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相信学生是师德。传统旧课堂因为教师不相信学生,所以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学,造成了教师普遍的包办代替、机械灌输。新课程改革多年来不能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不相信学生”。新课堂,要求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相信学生,会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二、倾听与对话。

1、现代教学的本质是倾听和对话。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学生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的发言串联起来,使学生们不但自己受到了应有的关注,而且还让他们意识到:通过其他伙伴的发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当每个人的发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础上时,课堂上的观点就如同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学生们通过同伴的思考和帮助,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长的场所。

2、课堂的对话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是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分享和德性的生成。通过思维对话、情感对话、道德对话,逐步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三、合作与探究。

1、合作与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单纯依赖教师为自主、合作、探究;合作,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内容和生活态度。在一个小组中,真正的合作意味着彼此接纳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学习品质和精神品质共同提升。

   2、在课程构建方面,我们是习惯于“目标—达成—评价”的组织方式,还是追求“主题—探究—表现”的学习形式?也关系到我们的课堂是“教授的场所”还是“学习的场所”。

在新课程改革中,如果我们能够发自内心的尊重与信任学生,能够认真细致的倾听与对话学生,能够为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学习搭建平台,那么我们不仅能够应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也能够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乐趣!

篇三

以前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时,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寒假读佐藤学的《教师的挑战》一书,同样有句话使我反复思量: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尽可能提高儿童的学习质量。

这两句话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相距甚远,但仔细咀嚼却可发现,两者有着共同的追求。如今,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之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学校里多的是埋头苦学与无益劳动,少的是快乐和坚实的进步,那么夸美纽斯所寻求的教学方法是什么,或者说佐藤学认为的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是怎样的挑战?怎样让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能够愉悦的学习呢?《教师的挑战》一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案例,对此作了阐释,在阅读中,我感受到其关键有三。

其一,尊重与信任。

尊重与信任,看起来简单,实际做到却很难。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主观的要求学生如何如何,或掌握到某种程度,而总是忽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试问,我们有多少次因为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直接否定了学生的想法?而实际上,这些想法则可能更有生活的味道。

试问,我们又多少次为了使课堂教学环节能够按部就班的按照备课时的预设方向走,而对学生的“别出心裁”选择忽视?

由此可见,尊重与信任绝不似我们以为的那么容易做到,佐藤学在书中提到,我们与学生应坦诚相见,不折不扣地接纳,而不是只选择那些所谓的“好的发言”,正如书中所说,教师若只寻求“好的教学”,,就会陷入把“好的发言”串联起来展开教学的误区,那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就不可能形成。

其二,倾听与串联。

“这一次,大家坐在原位上,每个人再来读一遍,好么?”

“听了某某君的发言,我认为……”

“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由以上几句课堂语言,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并用这些毫无命令式的话语将课堂串联起来。如第三个问题,这来自书中的一个案例,教师对于学生的看似“错误”答案的回应,不是否定,不是“为什么这样认为?”,而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样的发问,引发了学生回归文本,重读文本,在课文的一些细节处,联系生活实际,发现这种“错误”背后,所隐含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文本没有直接叙述出来的事实。由此可见,教师的倾听与串联在课堂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正如书中所言,教师在课堂中,要将学生与教材串联起来,将学生与学生串联起来,将教材与生活串联起来,将新知识与旧知识串联起来。

其三,合作与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无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符合夸美纽斯所要寻求的“可以使教员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的教学方法的要求。对于如何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实现方式,那么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通过书中的案例和介绍,可以得到以下借鉴:

首先,要考虑分组的问题,学生有着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格的差异,学习兴趣的差异。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差异,一个小组应该有学习能力强的又有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这样可以进行互助;然后是学习兴趣的差异,一堆偏爱数学而一上语文课就想睡觉的学生显然不能放在一起,小组中喜欢文学的学生可以很好的带动那些对语文兴趣不那么大的学生,对此,我深有体会,因为我就碰到过这样的良师益友。之后是性格上的差异,一个小组应该有性格外向的和内向的,这样才能互相带动。

其次,如何有效的进行小组内的管理呢?

一、选组长。选好了组长,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个好的组长可以控制整个小组,使得小组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整个小组拧成一股绳,整体向前进步。

二、一个小组应该有自己队名和章程。有了响亮的队名,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就像找到了组织一样。有了队训,每个成员可以有章可循,自觉遵守,同时也为成员间的互相监督创造依据。  

三、制定小组的共同奋斗目标。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大家才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动力。当然,奋斗目标既有长期的又有短期的,长的可以是一个学期的,短的可以是每一天的,甚至于是每一节课的。

四、建立小组内的互相合作机制 ,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要让同学们学会与他人共同分享痛苦与快乐,要乐于帮助他人。

五、建立小组内的互相监督机制。学生按照这种分组方式,如何抓好课堂纪律以及自习课的纪律就成了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小组内的互相监督机制,结合建立好的队训执行这个步骤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然后是如何建立小组间的竞争机制?有竞争才有动力,小组与小组之间是要对抗的。可以评选每一天、每一周、每一个月的最佳展示团队、待进步团队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尊重,倾听,串联,合作探究”,这些正是是构成“宁静的课堂革命”的关键因素,对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挑战,知识有待充实,经验有待累积,方法有待学习,可这一切都不能阻挡我前进的步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四

最近,我在读由钟启泉教授翻译的日本佐藤学教授的专著《教师的挑战》一书。我觉得作者佐藤学先生并不是一位只钻在书堆里天马行空的专家,他是一位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的学者。他用精妙的笔触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课堂上,让我们从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回味,我们看到了一个教育学者对教师、对学生深沉而理智的关切。

《教师的挑战》全书围绕“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展开,作者明确告诉我们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我们的课堂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

读着以上这段话,似乎已经感觉到了中国教育孜孜以求的所谓“公平”与“质量”,不仅仅是通过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来实现,更重要的应该是致力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前者是一种认为的假设,后者才是真正的可能。

因此,追求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并不是什么难以办到的事情,完全可以从身边的日常行为开始。

1、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个儿童。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难。每个学生基础不一,个性不同,要关照到每一个儿童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很羡慕日本的班级,学校规模不大,20多个孩子以U型排列围聚来老师身边,这样的教学真是别样的风景。中国教室里的学生多,怎么办?我个人以为不是放弃合作学习,而是更有同伴相互学习的必要,只要我们平时训练好小组合作的常规,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2、从相互的倾听走向合作的交响。在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里,在不断地重复着三个关键词:倾听——串联——反刍。实际 上这三个词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从倾听开始,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教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地调适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水平,要求迅速作出反应,或比较或争论或整合或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最后一个环节的反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学习的自我建构,它的意义在于把知识纳入个人的经验系统。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时尚的词——给力,课堂要给力,给学生发展智慧的力量,让课堂上的每一次相遇,都能努力变成向难度挑战的过程,成为学生智力生活中最美妙的交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响”,那就是思维的碰撞与交锋,只可惜,在我们的脑子里,往往考虑的是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要教哪些知识,而常常忽略了活生生的儿童,忽略了儿童与身俱来的探索欲望和学习能力。

课堂有时看上去像大海一样沉默,但在海底却正在发生着剧烈的运动,而这种力量恰恰是难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许,我们的课堂教学风格正在发生着静悄悄地变革。

篇五

说起佐藤学,我很早就曾经关注过,但似乎看到他的书的名字是关于学校的挑战的,似乎一下子就觉得与我的距离很远很远,认为作为一个老师,只要关注好自己的课程,自己的教学就足够了。可当我拿起《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时,之前的感官就似乎大错特错了。佐藤学的书籍,可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译名,台湾、香港、大陆在翻译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但始终有这么一个关键词是没有避免的──宁静。

当我将佐藤学的几本书依次读完后,我不得不感叹──学习的革命,只能是静悄悄的。对于佐藤学,之前的认知只是一位拿着DV拍了一万多节课的大学教授而已,也就只是教学的旁观者,始终感觉着他对我们实际一线课堂的实际似乎隔着什么。对于这样的大学教授写出来的书籍,我往往有拒而远之的感觉。但就是“宁静”二字吸引了我,因为我自己也正在宁静的进行着我自己的课堂革命。我要从中找寻到我进行课堂革命的理论支撑点与可以借鉴的东西。或许我的看书与别人不同,很多人喜欢全本全文的阅读,可我偏喜寻找我感兴趣或者我困惑的章节来读。这一读,还真的让我找寻到一些可以让自己支撑自己进行的课堂革命的源发动力点。

   “学习过程中犯错是学习者的常态”因为阅读佐藤学的这本书的时候,恰恰是我做阅读最艰难的时间,我的所有的想法都无法实施,孩子们不断地犯错,需要我每天都要将头一天做过的事情再次做一遍,我甚至悲哀地告诉孩子们:你们比我教过的上一届学生差别得太远太远。我自己也对自己说:下来的这三年我该如何的面对。每当想到这里,总是觉得自己的运气实在不好,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学生”出现。所以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瞬间就释然了。是呀,学习过程中犯错不就是是学习者的常态吗?哪一个学习者之所以需要学习,不就是因为自己“不断犯错”才有必要去学习。犯错才是学习的源发动力,也是学习的目的。之前我会那么急躁,原因应该只是看到了后者,只是觉得孩子们应该不要犯错,不要犯类似的错误。反过来想想,不让孩子们犯错是不可能的,他们是正在学习的学习者,理应有“犯错”的权利。也就是这样,我对于孩子们的犯错,心态上就平和了很多。如果孩子们犯类似的错误,那一定是我的方法与策略有问题,如果我调整一次,不行,是否可以调整第三次、第四次呢?面对正在成长的学习者,这就是我,作为一位成年人的教师所应该秉承的态度──容许犯错。

篇六

这个学期我拜读了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内心中就产生了一个疑问——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究竟是什么?佐藤学教授所谓的“宁静的课堂革命”是如何开展的?随着深入地阅读与思考,不难发现,这样的革命要求学生们和教师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所需要的环境创设至关重要,创设自由、直观、丰富的环境是启发儿童学习力的摇篮。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教师的责任并不是“好的教学”,而是实现所有儿童学习的权利,尊重每一个孩子,以提高所有儿童学习的质量为目的。有时候,我们往往受限于教科书和课时,一味地赶进度,然而,这样教学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好,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的。佐藤学老师用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少就是多(less is more)”,“教的活动在于倾听,学的活动在于言说”,教师应当用自己的行动向孩子们诉说:我在听你说,老师相信你能很好地说出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内容,加油!因此,教师尊重每一个孩子,去等待孩子们鼓足勇气的发言,创设自由而宁静的课堂环境,丰富每一本“巨型教科书”,鼓励学生静心思考、相互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儿童的学习力。

   其次,学习环境的创设还需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应尽量直观生动。牛膝草是学生们认识的一种植物,可当它出现在课文中时,为何同学们就不认识了呢?即使书本上有这个种子的图片,他们依然无法知晓这究竟是什么?当老师拿出实物,孩子们便都恍然大悟了,原来就是这个呀!可见,直观的实物更能调动孩子们记忆。记得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中有一个词a red packet,不仅非常难读而且教科书上的图片看起来和card没什么区别,对于刚接触几个月英语的小学一年级孩子而言,真是难读又难懂!然而,在生活中,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对“红包”不熟悉,我拿出一个红包来,请学生说一说红包的作用,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发言,这时老师边发红包,边教学a red packet,This red packet is for you.教学的效果就得到大大的提高了,最后引导学生对比a red packet与a card的不同点,说一说你为什么能够得到他们。将小小的红包带入课堂中,让孩子们联系现实的世界,通过与实物的相遇与对话,通过与自己的对话,利用所学与同伴间的对话,实现了真正的语言学习,启发儿童的学习力。

   此外,教室环境的布置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力。呆板的教室布置让学生变得没有生气、杂乱的环境容易让孩子们变得疲惫而随意、花哨的教室布置让学生们变得不安。原田老师200多块四方拼布连接起来的地毯让令人烦躁的教室变成了柔性的空间,学生们也变得沉静了;莱.艾米利亚学校的工作室丰富的教具和素材,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以讲台和黑板为中心、众多儿童整齐划一地排坐的教室变成了U型排列或是以四五人小组围坐的方式,孩子间的距离拉近了,从各自呆坐转变为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了,交流更紧密了。不可否认,环境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力。简单的改变一下了教室的环境,学生们的学习态度、积极性和学习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在教室环境布置时,应让孩子们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选择内容,并根据时间进行一定的调整,不断对学生的认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挑战,发展学生的学习力。

   人身边的环境丰富多彩,可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她的作用。环境,是启发儿童学习力的摇篮。众所周知,一成不变的环境往往使人失去活力、死气沉沉,而融洽的环境让我们畅所欲言、宁静的环境让我们静心思考、直观的环境让我们感到生动有趣、丰富的环境创设更是我们内心不断的追求。

篇七

前两天在微信公众号的阅读平台中读到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日本小学10块钱的午餐,惊呆全球网友,中国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其中有一段话感受颇深:45分钟的午餐时间也是接受教育时间,就像学习数学或者阅读一样。这就是日本的“食育”教育,除了吃还有潜移默化的教育。读完这篇文章后其实感受是错综复杂的:无可否认日本强大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其实是得益于良好的教育的。联系前一段时间读的佐藤学教授著写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这本书更是深有体会。

一直以来我们倡导的课堂总是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设计了这样那样看着热闹非凡的教学活动,学生们似乎拼命地举手卖力的回答,就是一堂成功的好课。自从拜读了《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我重新审视了一下目前的课堂,对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及一节好课的标准有了重新的认识

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倡导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这种改革实际上和左滕学教授提出的宁静的课堂革命本质上有着必然的联系和相似之处,都是将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通过几年的学习和摸索,老师们能清楚的了解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并付诸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仿佛只学到了一些皮毛和形式上的东西,对于真正的落实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一段时间以来这种高效的课堂仿佛有些作秀之嫌。课堂教学改革一度陷入了瓶颈之中,那么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在读到课堂的重建这部分时,通过品读八木静代老师前后两次不同的课堂教学片段,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佐藤学教授在第一次听八木老师的课时,曾用了“风声水起”这几个字来评价,可见八木老师的第一次的课堂虽然学生表面活跃,发言积极,但只是对于教师独白的应付,没有达到思维的碰撞与交流。而这何尝又不是我们目前课堂改革的现状呢?孩子们汇报的如火如荼,声情并茂,几乎用十分流利的语言回答了课堂上的所有知识点,而老师却退到了讲台后面,把讲台变成了学生展示表演的舞台,每每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不禁要发问:学习新知识难道孩子们会无师自通吗?会没有疑问吗?教师的作用到底在哪里。用佐藤学教授的话来说:这真是令人遗憾的遭遇。

佐藤学教授通过前后两次八木老师的课堂变化来阐述如何进行课堂的重建。第二次的课堂我们通过细致的语言描述真正的感受到了老师教学方式的改变:那是在不折不扣的接纳每一名学生,胸有成竹的应对孩子的回答基础上所构建的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倾听的关系,并以倾听、串联、反刍为中心展开的教学活动。

课堂由原来的风生水起变成了孩子们的静静思考,凝练的教师用语不急不躁的自然展开,每个学生都侧耳倾听着从每一个人的经验编织出来的富于个性的发言与思考,课堂变得“宁静了”,成为了彼此切磋的共同体。

    如今,我们上下齐心协力在搞课改,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透过八木老师的课堂我们来反思我们的高效课堂,高效究竟要体现在哪里,通过读这本书我想答案应该不言而喻了,这本书为我们如何创建高效课堂,教师如何组织课堂,如何创建学习共同体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学生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走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在教学的方式表现为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

目前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也在积极的探索,围绕改革我们先后探索了作业改革和教案改革,接下来我们将学以致用,结合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提到的观点来考虑我们改革的效度问题,并对教师们进行培训,重新明确并建立一节好课的标准, 以此来实现课堂的高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宁静的课堂革命展示的是在相互倾听基础上的一种活跃的思维碰撞,深层次的沟通串联……我们在努力学习着,同时也在努力实现着。

篇八

内容简介

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佐藤学编著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在合作学习的课堂里,每一个儿童与教师一道奏响着。

精彩选段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两个课题为中心来展开:一是“从勉强到学习的转型”;另一个是教室中“倾听关系”的形成。

“勉强”与“学习”的区别在哪里?最初的回答很平庸,如“勉强是强迫去做,而学习是主体性”等。后来,给出意味深长的答案。例如,有回答说“勉强意味着不断地结束”,“学习总是在准备开始”。学校中的“勉强”总是让人联想起“完成得很好”这样的结束语。与之相对,“学习”是“准备开始”,“学习”没有终点。一次学习会引出下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再次引发新的问题。通过学习开启了未知的世界,越学习就越广博,无穷无尽。再如,回答“勉强是一级一级上台阶式的直线的、单项组织的。”可以说,“勉强”是通过“制度化的时间”来组织的,而“学习”是“身体性的时间”来组织的,在未知的经验与已知的经验循环之间,在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的经验之间循环。“勉强”是以程序性的时间来组织的,而学习是以项目化时间来进行的。

为了实现“活动的、协同的、反思”的学习,就要在教室中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一般的学校为了提高孩子的表达力和表现力,往往会以“言说”的教育为中心。但是,在“对话”教育中“倾听”比“言说”重要得多。无论提出的意见多么活跃,如果不以倾听为中心,就不可能改变每个人的认识,就不能让交流更加丰富。与其说学习是一种能动性行为,不如说是扎根于被动性的行为,具有“被动的能动性”的性格。

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的最重要的一步是教师自身要以倾听者的身份立于讲坛。在日本广见小学,所有教师的教学都以录像带记录,并就这些录像展开研讨。教师以怎样倾听和回应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和低语为焦点开展不断的研修,并逐渐发展为通过教师的倾听行为来探讨如何形成相互倾听的关系。

在多人组成的课堂空间中,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产生相互倾听的关系。

佐藤学的看法是:在学生中培育相互倾听的第一要件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出色的倾听者、培育相互倾听关系之外,别无他法。他指出,当有的教师发牢骚说:“我班上的学生一点也不想倾听”时,他无意之间流露出自己不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

善于倾听的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发言,完全接纳每位学生的发言,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将这些发言串联起来,使学生们不但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应有的关注,而且他们意识到:通过其他伙伴的发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当每个人的发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础上,课堂上的观点就如同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

倾听学生的发言意味着在如下三种关系中接纳发言:一是认识该发言是课文中的哪些话语所触发的;二是认识该发言是其他儿童的哪些发言所触发的;三是认识该发言同儿童自身先前的发言有怎样的关联。他认为其中最可贵的是:这些善于倾听的创造性教师往往不会去区分学生们发言或理解的好与坏,而是不折不扣地全盘接纳。

“每位学生的理解和心得都是无法替代的”信念为前提。

 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信任和倾听形成了润泽、融合而安全的言说环境,也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信赖和倾听关系。

学生们不再拘泥于自己的观点,而是认真地听取、思考和反刍别人的观点,并能够平等地参与交流和探究。他们不再只强调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是在同伴的观点中获取营养成分,来滋养和丰富自己。佐藤学认为,那种固执己见不肯倾听的语言是独白式的,而认真地倾听才能真正走向对话。如果没有经过倾听阶段,即便学生的发言再怎么踊跃,他们意识没有没有发生变化。最初与最后发言的内容之间很难发生质的差异。这不仅阻碍了与他者的对话,阻碍与自己的对话,而且也阻碍了与对象世界的对话。而真正倾听的发言往往是以“听了某某同学的意见后我想到”的方式来展开的,是以他人的语言为媒介生发出来的。每个发言都是通过与他人的对话而形成的。每一个发言所发展的思考促进了自己内部对话语言的产生。其结果是,学生们思考的内容更加真实,他们获得了生动而丰富的经验,他们的认识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超越。这样的课堂才真正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走向学生话语的和谐交响。        

   点评

今年寒假里我抽空拜读了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佐藤学所著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掩卷沉思,反顾我们的教学,备受启发,受益匪浅。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发生一场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佐滕学教授认为,这种宁静的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这不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改革教学的方向,也是对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教师的责任不再仅仅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追求教育的公平与质量。

目前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是,全社会都处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之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必须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走,我们都不得服从于高考,学校里更多的是埋头苦学、争分夺秒,学习中缺少了必要的快乐和坚实的进步。那么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是怎样的挑战,怎样让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能够愉悦的学习呢?《教师的挑战》一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案例,对此作了全面的阐释,给我们以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此我深有体会。

阅读建议

这本书最大的优势就是提供了很多优秀课样例供我们分析学习,我们可以结合理论充分体会到先进教学模式课堂是如何实施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本书正巧对我今后的教学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建议大家进行泛读,然后再进行精读。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使我们对国外先进的理念有了进一步了解,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班级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大家借鉴。通过阅读,使我们深深的认识到教师内心的宁静是源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烂熟于心,才会张弛有度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宁静是源于具有个性的发展和思考,才会诚实地去想问题、说想法。

探究思考

如何进行一场宁静的革命,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教师学生之间学会互相尊重,建立起最起码的信任。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尊重与信任,看似很简单,实际做到却很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主观的要求学生如何去做,或掌握到某种程度,而总是忽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忽略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这样下去就会造成老师命令学生做什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自己的主动权。学生的意见可能被忽略。最终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试问,我们有多少次因为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直接否定了学生的想法?而实际上,这些想法则可能更有生活的味道,或者反应学生内心的实际。试问,我们又多少次为了使课堂教学环节能够按部就班的按照备课时的预设方向进行下去,而对学生的“突然袭击”选择了忽视?

由此可见,尊重与信任绝不似我们以为的那么容易做到,佐藤学在书中提到,我们与学生应坦诚相见,不折不扣地接纳,而不是只选择那些所谓的“好的发言”,正如书中所说,教师若只寻求“好的教学”,就会陷入把“好的发言”串联起来展开教学的误区,那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就不可能形成。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最大化的给学生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生平起平坐,没有心的隔阂,做到共同探究课堂学习,共同进步,学习不再是学生自己的事,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的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相互信任。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兴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并积极与学生串联、反刍。

所谓“学习”就是同教科书的相遇和对话,同教室里的伙伴们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和对话。学习是由三种对话实践—同客观世界的对话、通伙伴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构成的。在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中,教师要善于侧耳“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声音,专注于“串联”、“反刍”,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实践。

“这一次,大家坐在原位上,每个人再来读一遍,好么?”;“听了某某君的发言,我认为……”;“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由以上几句课堂语言,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并用这些亲切的话语将课堂串联起来。如“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这个问题,这来自书中的一个案例,教师对于学生的看似“错误”答案的回应,不是立即否定,不是质问“为什么这样认为?”,而是恳求的问“从哪里看出来的?”,这样的发问,引发了学生回归文本,重读文本,在课文的一些细节处,联系生活实际,发现这种“错误”背后,所隐含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文本没有直接叙述出来的事实。由此可见,教师的倾听与串联、反刍在课堂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正如书中所言,教师在课堂中,要将学生与教材串联起来,将学生与学生串联起来,将教材与生活串联起来,将新知识与旧知识串联起来。

3.教师和学生要学会在学习中合作与探究, 寻找答案。

“自主、合作、探究”,无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符合现在教学的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对于如何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实现方式,那么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通过书中的案例和介绍,可以得到以下启发:

首先,要考虑如何分组的问题。学生有着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格的差异,学习兴趣的差异。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差异,一个小组应该有学习能力强的又有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这样可以进行互助互补;然后是学习兴趣的差异,一堆偏爱理科而一上语文课就想睡觉的学生显然不能放在一起,小组中喜欢文学的学生可以很好的带动那些对语文兴趣不那么大的学生。然后是性格上的差异,一个小组应该有性格外向的和内向的,形成性格上的互补,这样才能互相带动。形成良好的氛围。

其次,如何有效的进行小组内的管理。一是选组长。一个好的组长可以控制整个小组,使得小组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整体向前进步。二是一个小组应该有自己队名和自我约束章程。有了响亮的队名,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就像找到了组织一样。有了队训,每个成员可以有章可循,自觉遵守,同时也为成员间的互相监督创造依据。三是制定小组的共同奋斗目标。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大家才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动力。当然,奋斗目标既有长期的又有短期的,长的可以是一个学期的,短的可以是每一天的,甚至于是每一节课的。四是建立小组内的互相合作机制 ,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要让同学们学会与他人共同分享痛苦与快乐,要乐于帮助他人。五是建立小组内的互相监督机制。学生按照这种分组方式,如何抓好课堂纪律以及自习课的纪律就成了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小组内的互相监督机制,结合建立好的队训执行这个步骤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是如何建立小组间的竞争机制。有竞争才有动力,小组与小组之间是要竞争的。可以评选每一天、每一周、每一个月的最佳展示团队、待进步团队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每一个小组进行阶段性评价,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进步。

篇九

学校正进行课堂变革,飞翔课堂正如《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书中所说得合作,探究,交流的 学习模式。认真读过,觉得这样的课堂,对学生、老师的要求完全跟以前不一样,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并积极与学生串联、反刍。学生的“学习”就是同教科书的相遇和对话,同教室里的伙伴们(包括老师))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和对话。学习是由三种对话实践—同客观世界的对话、通伙伴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构成的。在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中,教师要善于侧耳“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专注于“串联”、“反刍”,更好地推进教学实践。教师的倾听与串联、反刍在课堂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正如书中所言,教师在课堂中,要将学生与教材串联起来,将学生与学生串联起来,将教材与生活串联起来,将新知识与旧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认识。

篇十

在寒假期间我仔细地研读了《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这本书。作为一个IB老师, 我真的收获很多。书中所提到的先进的国际前沿的教学理念正是我们学校正在实施IB理念。半个学期的IB教学使我对IB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本书正巧对我今后的教学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本书最大的优势就是提供了很多优秀课样例供我们分析学习,我们可以结合理论充分体会到先进教学模式课堂是如何实施的。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 课堂教学的改革

1. 课堂形式变化

   宁静的课堂革命发展方向是达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各自呆坐的学习转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了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 学生4、5人围在一个书桌上,小组合作探讨学习; 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 教师渐渐变为课堂学习的设计者或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内容方方面教科书只是配角,学生以有探究价值的课题为中心,借助大量的资料和多彩的活动追求高品质的学习。

2. 倾听式学习

   合作性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倾听。作为学生,要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以及老师的引导,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要勇敢地提出来,同学们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作为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要不折不扣地接纳,胸有成足地应对,绝对不可以忽视孩子们提出的任何一个细小问题。在倾听的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运用适当的连接语或引导语使偏离书本的学生回到正题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提问以及想法犹如一个个音符,而老师要做的事把这些音符集中到一起,形成交响乐似的课堂。在倾听过程中,老师还可以运用“反刍”来解决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师生间良好的倾听习惯会使整堂课紧凑连贯,生动有趣。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回答,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

3. 个体与个体的链接

   和谐交响的课堂要从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开始,从学生出发展开教学。教学创造很大程度上与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尊严息息相关。孩子们提出来的问题以及表达的观点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而已。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尊重每一个孩子们的想法。我们老师在倾听学生的同时,要注意观察记录,书中37页给出的例子与陈天亮老师的《皮影戏》一课大体相同。老师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记录下来,学生们一同探究解决。倾听时还要注意语言与体态,例如要靠近需要帮助的儿童,应站在其触手可及的地方,注意观察孩子,从眼神以及表情判断他们是否理解问题,同时鼓励那些没有自信发言的孩子。孩子在探究学习的同时,分享了自己的知识,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生成新的问题,这就引出了新的探究。老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将的探究问题串起来,把教材内容串起来,这样学生才会对本节课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

4. 创造合作探究的教学

   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以探究式教学为中心,围绕一个值得探究的主题,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课堂主要以提问和解决问题为主,课堂的形式多养化,可以以实验,故事会,辩论,游戏,小组汇报展示等多种形式展开。这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探究主题后会生成高质量的作品。

二. 学校改革

1.学习参与的实践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家长不应是参观者,他们也要参与到教与学中,成为孩子的辅助教师。 我们IB主题探究之前也会给家长一封信,告知该探究中心以及方向,家长会协助孩子查资料,调查,参观某地,拍照,做实验等,促使孩子对主题中心思想有更好的理解。当然为了更好地辅助孩子,他们也会在网上学习更多相关知识。我们的家长会实际上也是老师,家长和孩子共同探究学习的过程。为了和家长有更多的沟通学习机会,我还申请了我们班的博客方便交流孩子学习情况。作为老师,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扩展知识面,以满足学生知识的需求。所以说老师学生以及家长都是学习的参与者。

2. 信任缔结的共同体

   信任是一切学校改革的核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家长与老师,教师与教师之间都应互相信任。信任是对人尊重的一种体现。作为老师,我们必须要对学生有信心,相信他们的潜力是无限的。还记得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时,抛出一个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回答,我就急着说出了答案。这实际上就是我对学生不够信任,担心他们说不出而出现空堂的表现,而后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我错了。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会使他取得很大的进步。

3. 评价方式改革

   新的教学理念指出,以分数和等级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地反应孩子的表现,我们最好选择文章记录式评价。针对学生的作品以及学校情况给出一个全方位评价,指出优缺点,这样才能够给孩子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本书还提到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收集学生优秀作品,方便评价,这方面我们也正在做,并取得了很好地效果。

4. 教师之间的互助与共同成长

   学校是教师们互相学习和成长的场所,本书也提到课堂改革需要老师们之间分享经验,互相听课观摩学习,甚至请专家知道培训。这一点我们部门做的很好,今后我也会抓住机会听更多的课,不断地学习好的教学方法。

5. 教室布置以及座位安排

   先进的教学理念也强调了教室的布置。要用学生的作品装饰教室来营造出家的氛围。学校以后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小班教学,传统的成排成列的桌椅摆放形式将被分小组排座方式替代,因为这样的座位便于小组探究学习。为了使小组探究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分组也是要考虑文化和能力差距,同时还要考律国际等多方面因素,是学生不致孤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国外先进的理念有了进一步了解,我对自己的IB教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班级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借鉴。对于国际部这个特殊的部门,我们必须要运用好这种先进理念,我们的学校设施,教学对象以及所有的条件也都与这种理念相吻合。我相信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我会在IB课程教学方面取得跨越式的进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22745.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