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警察》是一部由爱尔兰作家弗兰·奥布莱恩著作的小说,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经看过这本书了,该书剧情精彩,扣人心弦,网友是如何评价这本书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渐变的蓝色链条组成的“3”和背后银色的环形图案像是一个漩涡将我吸入,链条代替了齿轮,“咔哒咔哒”地转动着,我预感到自己将被卷入一个幽深隐晦的大事件,于是事件的开头是这样的:
“我是怎么抡起铁锹,狠劈菲利普·马瑟斯的下巴,要了他的老命,这事并不是谁都知道。”非常古典的写法,一桩“我”和酒吧伙计迪夫尼为了钱财的蓄意谋杀,为了拿到钱财的监视成为了旁人眼中的“亲密”,我甚至以为故事就要向着一部侦探小说的方向发展,直到“我”根据迪夫尼的透露走进马瑟斯的房子,从地板下摸到迪夫尼所说的藏钱的黑匣子并经历了它的消失,以及,看到了“活着的”老马瑟斯的时候,故事开始变得奇异。就如“我”所言:“我身上或是房间里起了某种变化,难以形容的变化,微妙却又至关重要。”那个对所有问题和请求说“不”的老马瑟斯像是真的,而同一边落下的太阳倒像是假的。不断变幻形状的警局像是把“我拉到了水下的世界,一切都是晃动的,变化的,虚幻的,而实际上,“我”的位置比这模糊的感受更深潜。
这是一个奇异的故事,而奥布莱恩因为故事过于新奇而被屡次被出版社拒绝。奥布莱恩的创作生涯可谓十分坎坷,《双鸟泳河》的湮没无闻,《第三个警察》的屡次退稿,他本人就极像故事中这个为了出版图书而犯下罪行的“我”。表面的幽默下是厚重的悲伤,让人又想笑又想哭的情感或许出于他自身的内心反射。奥布莱恩熟练地使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从世界和自身的根基上动摇,制造了一个虚幻的镜中世界,而世界的存在,我的存在的意义,在最开始埋下了炸弹,直到最终才引爆。
这部小说中最有趣的便是奥布莱恩创造的各种各样奇怪的理论:老马瑟斯所说表现人寿命的“风的长袍”,普拉克警长信奉的原子论:“这些微粒很活跃,就像二十个小矮妖在墓碑上一起跳吉格舞。”(由此得出自行车和人的原子碰撞互置,人开始物化,自行车则有了自由意志的结论),麦克鲁斯金警官制作的“看不见的匣子”,神秘的福克斯——长相和老马瑟斯完全相同的第三个警察,通往“天堂”的“电梯”。全书处处满溢着奇奇怪怪的理论和对话,自行车人的世界有条不紊却又充满怪异,而最最令我惊诧的是,早在我所认为的古典叙事之中,那个看似正常的行凶目的——为了有钱出版《德塞尔比资料索引》,实则也是水中的倒影。德塞尔比是不存在的,奥布莱恩用大量的自注来虚构了一个学者,一些奇妙如没有厚度的房子的理论。
于是,这个世界最大的疑问成为了“我”本身,“我”是谁?“我”来自哪儿?“我”要到哪儿去?作为这里唯一一个非自行车人,“我”成为了无法证明的存在。德塞尔比的镜子扭曲着自鉴之人的面容,建立在虚构理论之上的“我”,也拥有着与世界一样模糊的特质。由于这种虚无而遭至的审判儿戏却又难以反驳,“我”没有因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却因另一桩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案子即将被送上绞刑架。无法作为真实存在的自己不会成为案子的犯人,但同样的,自己的死活也是不存在的,因此处刑毫无问题,这种流氓的诡辩轻易地决定了“我”的命运,像是红皇后审判爱丽丝,只要想办法把理由连成一个环形链条,一切的反驳都会变得苍白无力。喜剧的世界里掩藏着浓厚的忧伤,这种忧伤带着“我”进行了一次浪漫的逃亡——和警长的自行车,接着画面变成了第三个警察福克斯那完全就是老马瑟斯的面容,接着是惊恐倒地的迪夫尼,再接着,“我”和迪夫尼一同踏入那个奇怪的警局建筑。
环形的链条开始转动,在一次跳跃的冒险后,“我”又回到原点。被突如其来的真相击中的“我”变得轻飘飘的,比最初还要更轻盈。决定命运的神奇黑匣子是一切的终点,也是一切的起点。在真相面前,在不断转动的环形地狱里,“我”面临的,可能是永远无法真正结束的赎罪,迪夫尼也是。对于这样的宿命,奥布莱恩借德塞尔比之口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人生在世本为幻觉,昼夜之分亦是如此(所谓夜,不过是黑气凝成的秽物)。死亡是终极的幻觉,明智的人不应畏惧。”
“是自行车的问题吗?”在再次却又毫无知觉地接触这个自行车人世界的“我”,面对警长“怪异”的问题和迪夫尼的加入,又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呢?大概是又一个地狱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三个警察读后感书评》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25766.html
- 上一篇:记叙文300字:逛超市
- 下一篇:记叙文300字:开心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