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伤仲永》读后感

时间:2019-05-17 23:30:30 网站:公文素材库

  《伤仲永》读后感(一)

  这篇古文是北宋时的改革家王安石所作,王安石是一位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他非常怜惜方仲永,故写此文以教育后人。其文之意是,方仲永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连笔墨纸砚都没有的家庭,长到五岁,也没有见过书具,忽然有一天,他哭着求父亲让他写诗,父亲感到诧异,就近借来文房四宝,仲永即书诗四句,其间每首诗都体现了“忠孝”这种封建社会最高的道德观念。总之,“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故“邑人奇之”,纷纷给以礼遇,甚至用钱币向仲永求诗了。此时,方仲永在当地就成了一个神童。但这样的神童竟被他的父亲当作摇钱树,领着他“环谒于邑人”,使他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以至于到十二、三岁,才思减退,二十岁时,竟“泯然众人矣”.

  由此看来,方仲永这个神童到后来竟变成为一个平庸之人,究其原因是父亲对仲永的“不使学”,加之邻里乡亲的捧杀。我们现代的神童也有,比如:两、三岁的孩子就能认识一、两千个字,能背几十首唐诗;七、八岁的孩子英语能跟外国人对话,还会几国语言;十一、二岁的孩子考取了大学,成为了少年大学生等等。这些孩子如果“不使学”,家长一味的娇惯,就会成为骄傲自满、目空一切之人。特别是有些孩子有艺术天赋,家长就带着他们到处演出,书也不读了,从小就培养他们挣钱,加之社会的捧杀,慢慢地这些孩子的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这样长此下去,孩子不就成了第二个、第三个方仲永了吗?前车之鉴,足以为训。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必不可少的,不管你幼年时的天资多么聪颖,如果不经过学习,不接受教育,再聪慧的孩子也会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伤仲永》读后感(二)

  昨天,我和妈妈读了一个故事,叫“伤仲永”.

  故事是这样的:宋朝时,有个姓方的人家,出了一个神童,叫方仲永。家里没几个人认字。小仲永5岁的时候,嚷着要写诗,大家很惊讶。父亲准备好了东西,小仲永立即写了一首诗。父亲给村里的秀才看,他吃了一惊,这文章写的可真好,一定能光宗耀祖!

  之后,父亲整天带着小仲永到处炫耀,用小仲永的诗来赚钱,小仲永再也没有时间学习了!就这样,小仲永到十几岁时,再也写不出诗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看来仅仅是聪明,而不努力是不行的,()否则就会成为像小仲永这样了!在这里,我也要批评这位爸爸,只知道炫耀,害的小仲永没时间学习了,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全世界的爸爸妈妈们,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哦!


  《伤仲永》读后感(三)

  最近读了王安石的名篇《伤仲永》。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故事:江西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小孩,聪颖过人,5岁时就能写出好诗。方仲永的父亲就天天带着他去别人家炫耀,但是却没有注意让方仲永进一步接受学习教育,结果方仲永的诗才日渐枯竭,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已不像以前那么好,又过了七年他就“泯然众人矣”,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

  天资很重要,但是天才毕竟是少数人。天资差一些就不行吗?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不是天才或天资不够,即便如此,可是他们也能正常的生活,不少人甚至取得很大的成功。这正是因为他们笨鸟先飞、凭借了后天的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无论是牛顿还是爱因斯坦,华罗庚或者是陈景润,他们小时候都不是什么“神童”,但是他们都是科学的巨匠,世人仰慕的先贤,他们最终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所依靠的,就是努力学习、勤奋刻苦……

  鲁迅曾说过:“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爱迪生就是一个适例。爱迪生上小学的时候,考试成绩经常是班上的倒数第一,他的老师说他是个不聪明的孩子。但是,他将勤补拙,努力工作,使得他一生共有约一千项创造发明,成为世界着名的发明大王。当有人称赞他是天才,并问这位“发明大王”成功的秘诀时,他答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天资聪颖,并不意味着一定成功;天资平凡,也不一定意味着失败。一个人只要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必定成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伤仲永》读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9226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