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现代化国际城市文化思考(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8 04:56:49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一篇:现代化国际城市文化思考

**迈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文化建构**迈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文化建构,是以**文化的历史性积累,特别是创办特区20多年来的文化实践为基础的,同样也是经过改革开放洗礼之后,立足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实践,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为开阔的视野、更趋理性的选择为前提的。建构的基本思路应是:文化立市,塑造形象;雅俗共存,普及提高;综合布局,突出重点;有张有弛,协调发展。这意味着,**要把文化建设放在社会发展重要的位置,根据**的经济实力、社会环境、文化资源和人文优势,整合各种优势力量,在考虑到文化艺术各个门类平衡发展的同时,抓优选精,重点建设,用文化来提升这座城市的品格。

一、探讨**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文化发展问题,首先要对**的文化渊源和文化现状有一个基本了解和估价。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实践,**经济建设飞速发展,文化建设取得很大成就。第一个10年,文化设施逐渐完善,文化艺术专业队伍发展壮大,文化市场初显繁荣,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文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初步形成了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先导性的多元文化格局。第二个10年,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突出重点,立足建设,深化改革,完善立法,强化管理,积极推进,增创文化发展新优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示范市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在建市之前,长期受岭南文化的浸染和熏陶,文化艺术的发展鲜明地呈现这一特点。加之**毗邻港澳,处于中西文化的交汇处,各种信息传播特别快,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自然首当其冲。从港台传过来的流行音乐、通俗杂志、通俗小说等,在**都曾风靡一时。随着特区建设的全面展开,移民的认同感和自我意识日益增长,文化积累逐渐丰厚,**的文化艺术在90年代有了飞跃发展。这一发展,似乎超越了一种经济现象的平面,而使文化艺术在当时成为凸面。曾经一时,有不少人心存疑虑:特区还能办多久?**向何处去?就在这样的时刻,有港台商人纷纷离去,也有内地人陆续撤退。出乎大家的意料,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却在华侨城首先崛起,堪称是**的一个文化奇迹。与此相应,各种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大家乐舞台、歌舞厅,也纷纷兴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艺术日益兴旺,形成了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实践中,**人越来越意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建设是中心,但改革开放的目的并不仅是为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其中包括现代文明的建设、现代文化的建构。如何建设**的现代文化?首先必须从**的实际出发。**是一个移民城市,所形成的移民文化土壤较为松疏,尚未板结,自由灌溉,可塑性大。港、澳、台的流行文化能在**风光好一阵子,就是松疏的土壤给了其养份。**的文化艺术要提升,就必须倡导高雅文化,于是,**在1992年成立了自己的交响乐团,1993年有了自己的歌舞团,交响乐、芭蕾舞、京剧等传统艺术也开始在**活跃起来。

通俗与高雅并存,大众文化与精品文化共同发展,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普及,这成为**文化建构的自觉追求,使得90年代后**的文化艺术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不仅数量多、品种齐,而且质量好、水平高。**的文学艺术在进步,中长篇小说、影视艺术的成就尤为突出,在90年代先后出现了《**人》、《花季?雨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电影和电视剧。

尽管如此,**的文化艺术发展道路还只能说是刚刚开始,步伐也还不够坚实。**要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目标前进,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文化发展如何跟上步伐、更上一层楼确实面临着不少问题和难点。文化艺术贵在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同样是文化艺术发展的灵魂。**的文化发展,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面向现实,扬长避短,克服移民城市可能带来的种种困难,突破难点,自成特色,独树一帜,扎实推进文化艺术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格局下,**文化发展可走的道路和应取的模式是什么?如何强化**的人缘、地缘优势,催促新文化的生长?这是在文化发展的对策性研究中首先要思考的。20多年来,300多万人在**落户,他们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各自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熏陶,多种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形成了移民城市鲜明的文化特性——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要形成自己较为稳定的模式,是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熔炼和塑造的。

如上所述,从历史传承看,**的前身宝安县属岭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因而这里并非常被人误称的“文化沙漠”。然而,现代**人中受岭南文化浸染的却并不多。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熏陶的现代**人,从四面八方走到这块热土上来,其出发点,乃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面向活生生的当下现实,在现实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安排自己的人生。因此,随着“打工仔”、“外来妹”的蜂涌而入,**曾兴起过“打工文化”热,一些作品诉说着打工的甜酸苦辣、喜怒哀乐,感受着**这个“别人的城市”,怎样变成“自己的家园”。直观地说,这种表现也诉说着**文化如何凝聚、怎样渐成相对稳定的实践模式的过程。

文化发展的定位是受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制约的。为**文化定位,首先要看到这座移民城市固有的特性;其次是要看到**文化的发展是在现代化进程的转变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必须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总体综合角度来给**文化定位。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现代化的转型是一个复杂运动的过程,**文化的定位只能是一种开放型的实验动态结构。因之,**建立经济特区之后,20多年间几个“五年计划”尤其是刚刚过去的“九五计划”制定的目标,是**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这种目标同样是在社会转型的动态变化中调整发展的,而不可能成为一种静态不变的模式。以此观之,**刚刚出台的第十个“五年计划”,它固然是**社会发展的综合座标,其动态性发展亦复如此。

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实力雄厚,城市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良,文化教育发达,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充裕。其中“文化教育发达”包括:文化设施先进齐全,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社会发展战略要求的提出,文化立市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文化实践模式选择及其实践,要符合战略定位。即,一是区域性定位,努力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把**建设成为广东省文化产业中心,树立起经济中心城市的文化形象,使**的文化在区域内具有先进性、丰富性、示范性、辐射性和开放性;二是按照全国性座标,以现代文化名城的各项文化指标为参照,建设现代文化名城;三是朝着国际性发展目标,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一流文化。

三 、**制定什么样的文化发展对策,找准自己的特点,形成文化发展的突破口,是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文化的发展模式不应求全求大,模仿北京、上海等地的城市发展,而应抓住**目前已形成的某种局部优势,选准突破点,在国内外形成有自己风格特点的强符号,推进**文化跃上一个台阶。综合实力可以创造优势,抓住特点也可以形成优势。**的精品文化为全国瞩目,而迅速成长的华侨城旅游文化,更是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开拓了一条新型的文化产业路向,是一种成功的模式。规模化以及融经济、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文化产业经营和按国际惯例运作相一致的运作机制及其科学化的管理水平,已构建了一个融传统与现代新文化于一体的生态序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此得到了统一。因此抓住旅游文化优势,扩大影响,完善其功能和体系,举办有国际影响的国际旅游文化节和一定规模的旅游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其优势,既可以扩大**的国际影响,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同时还可以通过旅游独特的聚集人流、物流、文化流等交流的优势,形成经济文化一体化、具有东方品格的上规模、上档次的现代旅游人文景观,促进现代人文环境生态优化和氛围的营造,使**的文化通过旅游文化的载体辐射全国和世界,从而带动各门类艺术和整体文化的发展。同样,**要建设高科技的城市,发展高科技文化也就有相应的优势。从大文化角度看,高科技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是以高智商文化开发为前提的经济文化行为,科技发展每前进一步,都是人类精神智慧文化成果的结晶,因此,21世纪的经济高速发展,各国、各地都在确立科技兴市策略,都把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力因素放在竞争战略的制高点上。在这些方面,**有条件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探索型新文化打下基础。这是其一。

其次,**改革开放20多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激活了文化发展。文化设施建设形成一定档次和规模,特别是**音乐厅等一批新的文化设施的建成,将使**的文化形象在硬件上提升一个档次;文化市场初步建立,并且十分活跃,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信息文化、科技文化等各种经济文化及其中介机构组织层次繁多,特别是以高科技为龙头的科技产业开发的电子产品、多媒体、视听产品等等,都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这种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变着**人的生活质量和结构,为人们的潜意识所接受,形成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一种走向,为**文化的发展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与此同时,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家庭文化等各种文化模式也都形成了区别于国内其它城市的优势。

需要看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是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文化的原生稳定系统结构也同时发生了转变。一是从封闭的文化结构系统向开放的文化结构系统转变;二是从农业文明的文化形态向工业文明的文化形态转型;三是从传统的文化单一结构向现代多元文化结构转型。文化结构转型比经济结构的社会转型更具复杂性,人们容易在科技发展的实证面前俯首称臣,但对文化结构的变化和新生的文化形态则不予认同。所以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发生变化时,一方面给文化发展带来新的主流,对新文化起催生作用,同时文化的转型也带来诸多的矛盾和冲突。这种转型的结构变化,在**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由于**原生文化结构积淀不厚,发育不成熟,传统文化结构不牢固,所以为**新文化的转型和结构转变,留下了一块松软的地带,有利于新文化的生成,对建设新文化架构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由此,**文化结构转型中呈现出有别于其它城市转型上的几个特征。一是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文化商品要素的商品化发育较早,文化市场发展较快,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旅游文化较发达;二是文化体制是一种新的建制,文化结构中的包袱不大,矛盾较少,政府办的文化团体仅有3个,数量较少,企业办文化和多渠道办文化占较大比例,文化企业的运作机制向国际惯例靠拢;三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改变了一代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人们观念新,敢于实践和探索,文化碰撞、融合过程中的阻遏相对较少。

其三,**是座移民城市,移民成为**城市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由人的转移流动得到了传播和扩散。**的移民目标指向很明确,以充满活力的青年群体为主体,成为聚集知识和人才的载体,为形成实验探索型的青春文化构筑了新的文化基础。

移民文化带来优势,也随之产生一些问题和矛盾。移民给**带来新的活力,激活新的文化观念,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会给文化发展特别是相对稳定的文化模式的形成带来阻碍。一是**人的总量结构中移民固定人口只占1/3,另外2/3是流动人口,移民固定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比例失衡,形成城市文化总体发展中的复杂结构矛盾体。移民是以定居为目的,从情感、心理上都认同这个城市,认为是城市的主人,必然自觉地作出文化上的选择,对传播建构文化持积极态度。而流动人口则不同,如同一本小说的题目所冠之的,认为**是“别人的城市”,心态上往往游离于当地文化之外,对城市的文化建构和发展不甚感兴趣,缺乏主人翁精神,因此,对整个城市文化结构的形成带来很大困难;二是移民人口中素质高低落差较大,一部分是具有高学历和较高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他们从文化较发达地区迁入,而另一部分则是来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中小城市或县城迁入的移民,由于不平衡,对文化发展特别是新文化的建构,还缺少应有的武装,需要做补课工作;三是第一代移民很难摆脱原生地带来的地域文化观念,容易迷恋忠实于原有家乡地域文化,将原生地文化复制到迁入地,对传统的地域文化带有怀旧情感,在新文化的建构中,这些人有时虽然热情很高,却往往以对原有文化的过分迷恋情结和惯性,对新文化表现得冷漠,对固有文化的僵化理解和偏执,甚至以偏概全,客观上阻碍了新文化的建构;四是由于我国多年的贫困和落后原因,一部分移民是以改变生存状态为前提迁入**的,先脱贫再发展文化,成为社会转型期一些文化人的现实,这与世界上一些文化艺术古国人们的追求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别;五是移民中一流的文化人才缺少,知名度高、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非常缺乏,世界移民、海外优秀中青年文化学子移民少,因而,文化界的代表人物少而又少;六是在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明确,任务很重。而从现状看,一些门类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相对匮乏,与形势的需要和所肩负的重任不相适应。例如,顺应现代化发展趋势、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在文化生产和文艺创作中对高新技术手段运用自如的人才很少,黯熟市场规律、懂得经营和操作、具有现代文化艺术管理经验的人才也不多,而**音乐厅、中心图书馆等几个重点文化设施正在加紧建设,不久将落成使用;市属几个文艺团体的改革也在加快步伐进行,都急需一批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四 、要使**文化实践模式的探索性实践取得成功,需要化大力气抓好以下十个方面:抓教育,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抓规划,建设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建筑富有人性的城市形象文化;抓保护,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利可持续发展;抓重点,形成若干个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艺术团体,提升城市文化品格;抓产业,建设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结合;抓普及,推动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抓提高,促进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抓人才,造就一批文化名人;抓载体,设立国际性文化艺术节庆,开展标志性文化活动;抓合作,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当然,这十个方面,是可以有所侧重的。鉴于**的现实状况和新时期文化发展的急迫需要,重中之重,就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的行动。一是集中公开召聘一批急需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以开阔的视野识才选才,为新世纪文化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二是要有计划地选派一批文化艺术专门人才进修培养,以优良的环境留才育才,通过培养,涌现一批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文艺专门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和两相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及熟悉www.bsmz.net)变化现实,以符合国际惯例的运作激活文化资源,为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扩大城市文化影响、推广城市文化形象提供有效的载体。令人可喜的是,**市前不久出台了促进文艺事业发展的五项措施,已将有关内容提高了议事日程上,并正在逐项附诸实施。

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必须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要用科学的眼光、技术的眼光、经济的眼光,还要用历史的眼光、文化的眼光、审美的眼光。用这样的眼光来进行文化建构才是实实在在的,才能使**这座移民城市的文化建设对民族文化发展并最终融入世界文化提供全新的参照。

第二篇:楚文化的现代化思考

楚文化的现代化思考

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楚”既是民族概念、国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还可引申至文化领域。楚文化的主要构成可概括为六大支柱: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音乐、老庄哲学及屈骚文学等。楚文化有800多年的历史,留给了我们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数不胜数的文学典故和瑰丽的精神文化,影响不可谓不深远。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其中包括以下四种非常明显的精神特质。

一是荜路蓝缕即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探寻楚人先辈艰苦创业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夏商更替之际,战火连年,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到西周末年,楚人还是一个弱小的部落。熊绎成为部落首领后,率部族居江上楚蛮之地,“荜路蓝缕,以启山林”。正是这种荜路蓝缕的精神成为楚国强盛的立国之本,也成为中华民族史上艰苦创业的典范。周初,周成王盟会诸侯,熊绎出使受到冷遇。熊绎回来后告之群臣,立志发奋图强,发展生产,扩大疆土。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从熊绎到熊渠,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泱泱大国。春秋时期,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楚国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当时楚国都城是“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曰朝衣鲜而暮衣敝”。正是凭着艰苦创业的精神,楚国才能在强国如林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创造了先秦发展史上的奇迹。

二是追新逐奇即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楚人的创新精神有很多记载:楚君熊通自行称王,首创县制。楚国灭了权国,便设县治之。秦国设县,在楚国之后。早于商鞅变法的吴起变法,是楚国历史上的一次悲壮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大胆的改革运动。楚人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文学创作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以文学而言,庄周的散文奇诡莫测,变化无穷,气势浩荡,意象峥嵘。屈原是楚辞的宗师,后人对屈原作品的评价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它道出了楚辞惊世骇俗的奇异之美。楚人大胆革新,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

三是兼收并蓄即融汇南北、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在先秦的诸民族中,楚人的民族偏见最少,主张民族融合,强调兼收并蓄,能够融合其他民族、国家包括来自南洋、西方的文化。在这方面突出的事例不少,比如称作“蜻蜓眼”的玻璃珠源于地中海东部,其风格似乎凝聚了地中海绚丽的蓝天白云、青山白石、碧波白帆和绿窗白墙。这种玻璃珠和淡绿色的玻璃一起,由南亚传入楚地,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实例,这条中西文化交流的“玻璃之路”比丝绸之路大约早4个世纪。在初创时期,楚王没有与周王室的血缘姻亲关系可依,没有辽阔的疆域可恃,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以致用,以独立强盛为目标,因而楚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务实性。

四是崇武爱国即崇尚武装、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楚人尚武,荆州博物馆有一种叫“连发弩”的文物,李白诗中有“连弩射海鱼”的诗句。连弩可以连发十箭,可见楚人很早就在研究发明武器了。在丰富的楚文化中,有很多例子反映了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如申包胥为了求得秦国发兵救楚,在秦国朝廷中哭了7天7夜,终于感动了秦王;楚将屈瑕战败,感到对不起家乡父老,以死谢罪,开了楚国将帅以身殉职的先河;楚武王、楚文王、楚庄王、楚共王等都身先士卒,亲临战阵之中,体现了非常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有代表性的是屈原,屈原有这样的诗句:“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是爱国主义诗人,其精神千秋万代

为世人景仰,成为民族脊梁的象征。

楚文化的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其中它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极强,这既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积淀,又不乏时代价值和意义。这对如今湖北如何崛起、当代中国如何追赶发达国家具有现实意义。当今中国要想实现小康社会,走上富强之路,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像楚国那样大力培养创新精神,敢为人先,开拓进取。

第三篇:关于伊斯兰文化的现代化思考

关于伊斯兰文化的现代化思考

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共有十个,他们是回族、维吾尔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和塔吉克族。

中国伊斯兰文化是我国回族,维吾尔族等十个兄弟民族世世代代传承和确认的一种大众文化,其民族性尤为明显。伊斯兰的信仰和文化已被各民族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伊斯兰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转化成了民族的生活方式。

当下中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迁,据多数机构分析,中国在未来二十五年内如果不出现历史突发事件,其经济仍会保持5%的高速增长,要保证实现中国大陆富国强民的理想,中国就会在各个方面进行更大的改革和开放,不断地溶入统一的国际规则中。

与此同时,中国穆斯林也会随之面临巨大的历史挑战和发展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有一种韬光养晦的涵养,对自身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认知,反省和总结所存在的各种弊病和危机。我认为中国穆斯林的发展必然是建立在中国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因此,中国穆斯林应该成为对中国的发展有建设性的主动因素,应该积极地参与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改革。只要我们能够纵观全局,把握时机,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宏观和微观的发展计划和目标构想,中国穆斯林就会迎来一个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否则我们将成为一只到处乱窜的无头苍蝇,任随历史的波涛跌入不可预见的未来,最终被淘汰出局。在这里我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写出来,愿与各位有识之士共勉。

一、正确处理好各种内部和外部关系。

要发展,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处在多民族的环境之中,作为一种边缘文化,中国穆斯林的历史虽也有过短暂的辉煌,但更让人注目的却是满目疮痍、血泪斑斑。因此如何处理好与其它民族的关系,不发生民族冲突,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穆斯林在某种程度上依然被主体民族视为"外来侨民",是"非我族类"。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在一些回汉杂居的地区,汉民族对回族普遍有一种敌视和反感心理,近些年我们也常常听到民族冲突事件的发生。这一方面和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一些回族在同其它民族交往中的好胜性有关。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处理好与其它民族的关系,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要兼顾其它民族的利益。

2、在已经有民族矛盾的地方应当寻求对话化解矛盾。

3、在发生民族利益冲突时应该以一种更为大度和宽容的方式对待对方。

4、不敌对和歧视其它民族。

5、对少数对穆斯林有深刻偏见和仇视的人,特别是某些有意挑起事端,以坐收渔翁之利的恶

人应想办法分化和孤立他们,必要时掌握他们的证据,将他们的阴谋公之于众,或者不断地上告、上访,将这些人彻底搞臭、搞垮。

对于内部,所谓祸起萧墙,多少年来的教派纷争和内讧已经把中国伊斯兰的发展臵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中东穆斯林的苦难还不足以使我们警醒吗?产生内耗的根源更多是"利益"的原因,当然也有源于"虔诚"的一面。其实如果我们放开视野,从更宽、更广的角度去思考穆斯林的发展问题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已没有时间和精力纠缠在某些教法的执行问题上,各教派一直陷于敌对的猜疑和致对方于异端邪说的审判上,最终也无法得出胜负,而不知不觉间已被其它民族远远地甩在后面。各教派内有影响的权威是否可以从思想深处树立一种大局意识,求大同而存小异,尽量包容对方,而不是制对方于死地。我们是否可以把关注的视角作以下调整:

1、关注中国大社会的发展问题,以及时调整中国穆斯林的应对策略;

2、关注中国人的精神境遇和道德问题,寻找切入点向中国社会输出信仰;

3、关注中国穆斯林的信仰问题和被汉化的问题,发展教义而淡化教法之争;

4、关注中国穆斯林的道德建设和经济文化发展。

二、世界格局给中国穆斯林所带来的机遇。

事实上,中国穆斯林的发展已经遇到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机遇。从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和西方不可能完全走在一条路上,中国同西方国家在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地缘战略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我们不难看到,中国和穆斯林国家将会有更加全面的利益合作,这必然会给中国穆斯林带来更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机遇。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应建立一个能真正代表中国穆斯林整体利益的机构,统一协调,调动整体力量,并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尽可能表现出中国穆斯林的独特作用。

1、中国正在迅速掘起,成为世界强国只是时间问题,因此中国穆斯林应依附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大国影响,在穆斯林国家中产生影响。

2、中国穆斯林应自觉成为中国与穆斯林国家的桥梁,发挥共同信仰的纽带关系,为中国大陆引进投资和拓展外部市场做积极的努力,并以粘结剂的作用促使双方最终成为利益和战略上的伙伴关系。

3、中国穆斯林应积极开展伊斯兰文化方面的交往活动,并尽可能地参加穆斯林国家之间的社会事务活动。

4、在穆斯林国家建立代表中国穆斯林的派出机构协调各种工作。

但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媒体在不断地炒作和宣扬穆斯林国家出现的一些"恐怖活动"和"暴力事

件"。这是中国目前和穆斯林国家保持一定的距离及限制中国穆斯林和中东穆斯林更广泛的交往的原因。所以,中国穆斯林应该始终坚持非暴力的和平发展的途径,应该表明反对和不支持暴力行为的立场,甚至成为一支宣扬和平的主力军。

三、把握关键,形成共识,进行穆斯林的人才储备。

刚才我说的是有利于穆斯林发展的一些外部因素,但我们能否很好地利用这些有利因素才是问题的关键。时代要求我们要有一批具有国际化思维和开拓意识的时代先驱去为中国穆斯林的整体发展不懈奋斗。目前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追赶发展计划,事实上中国穆斯林的发展也是一个追赶发展的过程。

四、发挥清真寺的职能。

伊斯兰是一个入世的宗教,它反对远离尘世的修行,因此,清真寺总是修在人群集居区。它应该是一个崇拜真主、教化人心、传播知识、信息交流的地方,应该是穆斯林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作为穆斯林的"心脏",它应该更贴近穆斯林的生活。

1、清真寺应该有一套民主的管理机制,清真寺管委会应该实行民主选举,实行换届制,管委会成员应该能代表穆斯林群众的利益。

2、清真寺对本坊的穆斯林应建立档案管理。应该清楚地统计本坊的人口数、礼拜人数、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并根据档案建立目标管理。

3、作为单一的清真寺,不一定要招收全日制的学生在寺内进行脱产学习,而更重要的是根据穆斯林群众的不同层次组建学习班,包括一些技术和技能培训,以及为中小学生在假期开办学习辅导班,进行一些初级的信仰教育。

4、建立助学和奖学基金,对本坊的优秀学生和贫困学生实行奖励和帮助。

5、清真寺的阿訇应该有比较开阔的视野,他应该是本坊群众道德品行的楷模,并负责本坊群众的道德教化和信仰普及。

五、加强伊斯兰的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它始终处于一种边缘状态,没有像历史上的佛教和当今的基督教那样有过活跃的学术活动。伊斯兰作为一种完整的信仰体系、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在这一千多年中没有真正地同中国主流文化有过交锋,而只是残缺地保留在父传子受的传承中,在失去话语权的尴尬境地中,苍白地维系着信仰。伊斯兰教没有主动地回应过中国文化的挑战,而总是回避和消极地内敛。其实这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信仰缺乏自信的表现。回避事实上是被动、痛苦和不得已的一种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并非能够相安无事,因为中国信仰伊斯兰的群体时时都在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

西方价值虽为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普遍的犯罪、吸毒、家庭的破裂和危机等。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伊斯兰这种信仰和价值体系,对于中国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和迫在眉睫的。关键是我们还有没有那种源于信仰的使命感,同时我们需要有系统的理论指导以寻求合适的方式进行建设。

难道我们不可以对中国伊斯兰的发展作一个宏观的理论构想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对来自其它文化对伊斯兰臵疑的问题进行回应吗?难道我们不可以就种种社会弊端提出伊斯兰的解决方式吗?回答应是肯定的。我认为现在在教育和宣教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重视和投入,但是在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方面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可以说没有成熟的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作为先锋,中国的伊斯兰就很难有实质性发展。伊斯兰首先应该在主流文化中引起争议抑或是引起非议也罢,这是回避了一千多年的中国伊斯兰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当然,伊斯兰不是泛泛的空谈,也不是那种玩弄概念、不着实际的论述,我们不赞成甚至反对那种为学术而学术的卖弄或者是投机,但是我们更应该反对那种排斥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的做法。否则我们的思辨会被窒息,我们的智商将会萎缩,我们的智慧将会枯竭。

在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方面,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要有兼容并蓄的精神,睁开自己的双眼去学习和研究中西文化。

2、要有足够的宽容精神,对不同的见解应鼓励论辩,但要反对以正统自居的审判。

总之,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我们需要集中力量,寻求伊斯兰真正的发展,以改变伊斯兰在中国的边缘状态,并使伊斯兰成为精神迷茫的人们的一盏明灯。

第四篇: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201*年07月22日

烈日炙烤,位于甬江之畔庄市小镇的宁波帮博物馆人流如织。游客中有不少身价不菲的宁波籍商人带着“富二代”的儿子来参观,态度尤为虔诚。

诞生过无数商界巨子,为世界贡献了两位船王的宁波,用一座商帮博物馆来总结先辈的商业文化。博物馆外,甬江缓缓入海,宁波港舒缓地展开。

港通天下,如今有了新的注解。

最近,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指出,宁波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城市”,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首次进入了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日前,宁波市长毛光烈接受本刊专访,详解宁波新的城市规划。

港口是最大的优势

《瞭望东方周刊》: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港口吞吐量快速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请问宁波城市发展的定位是什么?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毛光烈:宁波位于长三角的南翼,地理位置优越,港口是宁波最大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就立足港口资源和城市区位优势,一直积极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战略,推动“港”、“市”相得益彰地发展。在“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战略的框架下,宁波确立了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

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个定位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现代化的港口城市。现代化是指具有现代化的意识、文化和社会治理制度,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公共服务,现代法治等体现综合性先进水平的发展境界。生产水平达到世界较为先进的程度,广泛参与国际生产分工和国际经济循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要达到现代化,具有相对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生态环境等生活服务功能。

二是国际化的港口城市。国际化切实体现了开放的水平。通过完善国际性港口城市的生产、贸易、流通等服务功能,带动城市能级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增强,提高在全球经济和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瞭望东方周刊》: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宁波的港口城市有什么样的特点?

毛光烈:我们提出的建设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需要从国际化的高度和视野去看待,这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宁波城市建设努力的目标,我们既要以国际标准为坐标,又要体现我们宁波城市的特色和优势。我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解释:

宁波是开放合作的港口城市。宁波开放型经济发达,实际利用外资占到全省的1/4,外贸自营出口额占全省30%、全国的3.2%。宁波经济外向度高,去年经济外向度98.6%、出口依存度62.6%,分别高于浙江42个、2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3个、38个百分点。

去年,宁波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8亿吨,居大陆第二、全球第四位,宁波港的集装箱吞吐量1042.3万标箱,位居大陆第四、全球第八,今年上半年居大陆第三、全球第五位。现在的宁波港已经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

除了建设港口城市外,宁波还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商城。宁波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素有“无宁不成市”的美誉,涌现了包玉刚、邵逸夫等一大批工商巨子和国际名流。

依托区位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宁波进出口贸易不断发展,目前全市拥有近1.3万家进出口企业,商务部批准的出口品牌称号商品20个、浙江省出口品牌称号商品75个,与世界上210多个国家(地区)有贸易往来。近120个产品的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多次被全球著名商业杂志《福布斯》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

努力发展总部和总部经济

《瞭望东方周刊》:201*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宁波受到“重创”,是全国受冲击时间最早、力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地区之一。对外贸出口相对倚重的宁波经济有什么影响?

毛光烈:宁波是一座因开放而崛起的港口城市。30年对外开放的实践,使我们充分享受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红利,把宁波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201*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宁波造成了深度冲击,去年全市进出口降幅达20%以上,去年一季度全市gdp猛跌至1%。当时宁波经济面对着巨大压力,通过全面落实中央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和出台拓市场、调结构、促消费、增优势、惠民生的一系列的政策,去年全市gdp增速达到了8.6%,今年一季度快速回升到18.8%。

《瞭望东方周刊》:借助此次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宁波在再创开放型经济体系新优势方面有什么规划?

毛光烈:今后一个时期,宁波的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但是,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首先,对外开放战略我们不会转变,除此外,我们会大力构建内外对接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营销体系、金融服务体系等,努力打造全新开放型经济体系。

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发展总部和总部经济。目前,宁波的企业在国内已经有1200多亿元投资,在国外已经收购了一批知名企业的营销渠道、市场品牌等。下阶段,我们将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引导民营企业加强组织体系创新,完善空间布局结构,培育发展县域总部、市域总部、国内外一体的总部。

其次,立足宁波现代化港口城市的优势,我们加快了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我们下一阶段将重点推进梅山保税港区、宁波集装箱海铁联运物流园区、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枢纽中心、空港物流园区等物流基地建设,完善港口型内外对接的现代物流体系。

此外,我们构建完善离甬和离岸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宁波的金融业生态环境在全国一直都处于领先水平。下阶段,我们将重点建设完善离甬和离岸金融体系,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建立财务公司,引导企业把金融结算中心放在本地。发展壮大离甬和离岸金融结算业务,引导金融机构到“走出去”企业集中的城市设立营业网点,为企业发展提供完善的金融、投资等服务。

第四,我们提升开放型经济体系信息化水平。通过加快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为开放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我们将建设服务型教育体系,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办好与开放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学校和学科、专业,建立对高校、职校的评价和激励引导机制。创新“学历+能力”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大量高水平的经济管理人才、中高级“灰领”技能人才队伍,为宁波制造输送大批有学历有技术的高级工人。

滕头馆成为上海世博会唯一乡村案例馆

《瞭望东方周刊》:宁波二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三次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请问近年来宁波在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有哪些创新性的举措?

毛光烈:这是发展的目的和动力,也是我们政府的责任。近年来,我们坚持探索创新,完善配套服务,让每一个生活在宁波的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和幸福,这亦是我们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去年,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导致财政收支平衡困难,但改善民生、增进和谐的投入力度并没有减弱,全市用于各类民生支出达到312亿元。

我们先后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荣誉称号,我们获得荣誉的同时,也担负着重大的责任。为了改善空气质量,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行动,全面实施燃煤电厂和热电机组脱硫工作,累计关停火电机组43万千瓦。为提升宁波居民用水的水质,我们建立健全了市域内原水统筹机制和相关管网建设,中心城区供水能力达到162万吨,城区居民全部喝上了优质水库水。我们还建成污水处理厂22座,现在市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12万吨,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4%,平原地区污水管网覆盖面也达到30%。

《瞭望东方周刊》:在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过程中,如何统筹宁波的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

毛光烈:近年来,我们加快形成城乡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农村小康实现程度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达到85%以上。

在201*上海世博会上,宁波滕头案例馆成为上海世博会的唯一乡村案例馆,目前累计参观客流近30万人,成为了展示我市城乡和谐发展的好名片和好窗口。

今年我们确立了7个中心镇开展卫星城市建设试点,机构设置、规划编制等正扎实推进,努力实现由“镇”转“城”的历史性跨越。

为提高农村住房条件,宁波全面启动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和改建,仅去年就完成建设投资71.7亿元,累计项目达214个,改造农村住房3.8万户。

除此之外,我们还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建成省市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0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标率93.8%,创建率居全省前列。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义务教育段学生免除学杂费,低收入农民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杂费比例达到100%,总额达到2260万元。

外来者得到善待,优秀者得到优待

《瞭望东方周刊》:宁波的外来务工人员将近400万,在日常服务与管理方面,有哪些经验?

毛光烈:在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方面,我们独创了“宁波模式”。

我们按照“三为主、三提高”的要求,即以服务为主、激励为主、融合为主,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思想文化技术素质、提高新老市民共同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水平,努力让“外来者得到善待,优秀者得到优待”,促进外来务工人员与企业同进步、与产业同提升、与宁波同发展,充分激发创业创新的强大活力。

我们在调查分析、方案论证、征求意见、选点评估等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暂行办法》,受到了普遍欢迎和广泛支持。

多年来,我们一直建设融合组织,有效促进了新老宁波人和谐共融。目前,全市村(社区)融合组织建成率分别为51.7%和95.9%,其中外来人员100人以上的村(社区)建成率达到100%。同时,有500多家企业、近90个商务楼宇建立了融合组织。

外来务工人员到宁波来,首先要健全保障体系。我们按照“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的原则,探索完善了参保费全部由用人单位承担,就可享受工伤、大病医疗、养老、失业和生育五大基本保险制度,其中大病住院医疗费最高可报销90%。这一创新举措成功入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个创新案例。目前,已经有近60万外来务工人员享受了“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险政策,受到了普遍欢迎。

第五篇:反城市文化的现代化悖论

城市是现代化的产物,也是现代化的象征。高楼大厦、商贸中心、巨幅广告、摩登女 郎、股票交易等城市符号,表达了人类社会对现代化的理解。或者也可以说,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城市化、商业化的过程。但是喧嚣热闹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悖论:一方面,它的各种符号--包括城市地图、街区分布、各种标牌明示的场所:商店、饭馆、剧场、咖啡店、酒店以及处理公共事物的政府部门,这些不同的城市符号仿佛都在向你发出邀请和暗示;一方面,城市的这些符号又是一种冷漠的拒绝,它以"陌生化"的环境--建筑环境、语言环境、交往环境等拒绝了所有的"城市的他者"。因此,城市以自己的"规则"将其塑造成了一个暧昧的、所指不明的场所。

对于有着强烈的农民文化记忆的中国的社会主义者来说,对城市的看法一开始就是十分复杂的。城市既是商业文化中心、是行政管理中心、是现代化的表意符号,同时又是引诱享乐、声色犬马、腐败堕落、香风毒雾的所在。对城市的占领是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象征,但对城市的警觉排斥和耿耿于怀又是挥之不去的。因此,对于城市的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就成为革命后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进入城市之前的1949年3月,毛泽东就宣布:"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同时他又告戒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及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要预防这种情况。"1对毛泽东的这种警觉和告戒,莫里斯.梅斯纳?鞴缦路治觯?quot;虽然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起初是来自城市的知识分子,但是,在那些经历过长期革命的严峻考验而幸存的领导人中,大多数是在农村的穷乡僻壤生活和战斗了20多年;而且,对于那些农民干部来说,城市是完全不熟悉的陌生地方。……此外,伴随着不熟悉的是不信任。以集合农村革命力量去包围并且压倒不革命的城市这种做法为基础的革命战略,自然滋生并且增强了排斥城市的强烈感情。在1949年以前,那些革命家把城市看作是保守主义的堡垒,是国民党的要塞,是外国帝国主义势力的中心,是滋生社会不平等、思想堕落和道德败坏的地方。1949年,他们既是作为解放人员,又是作为占领人员进入了城市,而对于那些对革命胜利贡献很少的城市居民来说,同情和很大的疑虑是交织在一起的。这种把革命的农村和保守的城市一分为二的想法,是全部革命经历产生出来的,这个想法在毛泽东主义者思想中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观念。革命遗留下来的这种思想残余,后来在新执政者处理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个重大问题(城市和农村的关系问题)时,在方式方法上发挥了作用。"2

对于执政者来说,一方面要实现现代化,并用"五年计划"的方式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列出了时间表。另一方面,出于革命历史经验,他们认为只有保持"非城市化"的生活方式--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苦朴素的作风,才能保有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的本色,才能与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保持必要的距离。这是一种典型的前现代社会的思想方式,在实现现代化之前,描绘前景并奋力实践,展现勃勃雄心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就象普通的农民,一个"发家致富"的口号,就可以调动全家乃至一个阶级的激情和奋斗的信念。因此,在思想文化领域、意识形态领域反城市的倾向,是中国农民文化在社会主义初期的一种紧张的反映。这种"保守主义"的城市态度,作为主流思想和统治思想的一部分,一方面缓解了官僚主义、权力腐败的进程,提高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效率;一方面,也延缓、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商业化是现代城市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具有组织消费、引领时尚、促进流通、加快生产周期的功能,但同时它也具有社会主义思想所要抵制的、毛泽东曾告戒过的、须引起注意的"软化"功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和实践,有着鲜明的道德理想主义的内容。对这一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社会主义传媒不仅维护了它,而且它们的形象性还无意中放大、夸大了这一道德理想的激情和伦理意义。

一、城市与资产阶级的想象关系

在反城市化的倾向中,传媒所拥有的话语权,起到了组织文艺生产、引导文艺潮流、推出新人新作的重要作用。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发表刊载文艺作品的重要传媒,几乎全部控制在中国作家协会和各省级作家协会。文艺杂志的主编,都是具有一定革命资历的革命文艺家来担当。这些人的文艺实践和接受的艺术趣味,与反城市的倾向有着天然的联系。即便是来自城市的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经过革命文化的熏陶再回到城市后,也不是回到了他们曾经熟悉的趣味和生活,他们是以文化管理者、领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城市的。因此,在他们掌握的文艺传媒上,刊载的作品仍然延续了革命时期的传统,他们对新时代文学艺术功能的理解,仍然没有超出战争时期。

50年代初期,虽然解放区的作家已经进入了城市,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不熟悉和怀有的天然警觉,使他们自然疏离于对城市的书写,国统区的作家熟悉城市生活,但对新时代的惶惑和迷茫,又决定了他们笔下的慎重。因此,50年代初期的城市文学几乎是空白的。即便有些作品写了城市,也仅仅是农村生活场景的置换,趣味和目的诉求仍然没有变化,也就谈不上城市文学。第一篇具有城市生活意味的小说是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这是一篇具有温和生活气息和个人趣味的小说,出身于知识分子的男主人公李克表现了与战争时期非常不同的精神向往,他希望生活能有一些个人趣味,并努力培育劳动人民出身的妻子张英也能象自己一样去体验城市生活的情调。他们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既是家庭的也是社会性的。男女主人公经过各自的调适又重归于好。叙述者慎重的以丈夫的口吻叙述情节,注意检讨"我"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并写出了妻子新的变化。应该说,这不是一篇多么优秀的短篇小说,它的简单和琐碎在今天看来甚至有些幼稚。但值得注意的是,萧也牧是第一个试图表现新时代城市生活感受的作家,也是第一个尝试新题材写作的作家。他敏锐地感觉到了生活环境的变化与人的精神生活要求的关系。对于长期生活于战争状态的作家来说,城市生活无疑是面临的新的挑战。但是,对于充满了内在紧张的意识形态来说,城市的可疑几乎无处不在,它处处布满了资产阶级的陷阱。因此,萧也牧要求的城市生活"情调"本身,就使他处在了一个众目睽睽危机四伏的境地中。

对萧也牧的批判,是文艺界自发的一次批判运动,陈涌、冯雪峰、丁玲、康濯等文艺界的重要人物都写了措辞严厉的批判文章。他们把《我们夫妇之间》指认为是一篇"依据小资产阶级观点、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小说;3是一篇"对于我们的人民是没有丝毫真诚的爱和热情的"作品,对于作者来说,"简直能够把他评为敌对的阶级了"。4而丁玲则提到了另一种高度:把《我们夫妇之间》"作为一种倾向来看"。5最后,萧也牧不得不写了《我一定要切实地改正错误》的检讨公开发表。6值得注意的是,在批判《我们夫妇之间》的同时,《人民日报》推荐了马烽的短篇小说《结婚》,并发表了"编者按语"。认为

"马烽同志的这篇小说,通过两对农村青年男女的婚事的生动简洁的描写,表现了新中国的农村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之下,怎样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怎样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和生活与政治的关系。小说充满新的、乐观主义的气息。小说的语言也是中国人民的健康的语言。这是文艺工作者忠实地执行毛泽东文艺路线所产生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短篇创作之一。"7这不是简单的对两篇小说的批判或举荐,而是对?缁嶂饕逦幕斓既ǖ牧硪恢植汀;蛘咚担杂诔鞘械纳缁嶂饕逦幕斓既ǖ恼剂欤褪桥┟裎幕杂诔鞘形幕恼剂臁t谂邢粢材潦蓖萍隽寺矸榈呐┐逄獠男∷担?962年,萧也牧摘掉"右派分子"帽子,他复出文坛重新有了创作资格后,写的小说也多为农村题材的小说,如《小兰和她的伙伴》、《大爹》等所谓"新人物志"。这一转变事实上也是对"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必须无条件认同的结果。对萧也牧的批判,潜在的作用是,作家对于城市生活的理解形成了一个不变的模式,即城市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角斗场,城市生活中无处不充满了阶级斗争的暗示。因此,经过猜想和审慎探索的城

剧的主题。

长期以来,评论界也是以这一立场来解读的。剧本发表不久,就有署名文章指出:"在阶级斗争激烈存在的今天,资产阶级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腐蚀我们的青年一代,即使是血统工人的后代或者革命烈士的子女,也免不了会受到资产阶级的影响。"17甚至"文化大革命"之后流行的文学史著作也基本没有超出这一立场,仍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青年一代的争夺成为引人注意的问题",而《千万不要忘记》则"让青年通过舞台看到自己,从而受到启示和教育。"18

在这些观点看来,青年的教育并不是自我实现的,他们是通过精神导师的教诲实现的。在《千万不要忘记》中,丁海宽、丁爷爷就是这样的导师。当丁少纯穿上了"一百四十八"元的毛料子制服并日见堕落后,丁海宽对丁少纯--也是对所有的青年说:"毛料子,这是好东西,它比我这身斜纹布强,比人造哔叽也强,这是从前的劳动人民连想都不敢想的东西,现在你们不但敢想它,还有不少的人能够穿上它,这是很好的事情,这是革命和建设带来的成果!我们总有一天,能让全中国和全世界的人民,都穿上最好的衣裳!可是现在,世界上还有成千上万的人,连最坏的衣裳都穿不上!……要是你们光想着自己的毛料子,光惦着多打几只野鸭子,那你们就会忘了关电门,忘了上班,忘了我们的国家正在奋发图强,忘了世界革命!"丁海宽对全中国和全世界的公众做了承诺,这一承诺具有宏伟的公共意义,他否定了个人的欲望,因此他赞成"抽象"的毛料子而否定了"具体"的毛料子。他在这一逻辑关系中将丁少纯的"个人主义"之舟挽救到了"公共性的彼岸。但丁爷爷-这位更具权威性的先知式的人物,早就预言了丁少纯的成长,并为其设置了成长道路??quot;当初我说把柱子先送屯下去放二年猪再上学,你们不乐意,怕误了他念书,念完了高小念初中,念完了初中又念技工学校,你看这念成了什么玩意了。"丁爷爷这番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他作为一个淳朴的农民形象对知识或知识分子的对立情绪,这或者可以说是作家已经敏锐地感应到了时代的气息或潮流。丁少纯遭到了辱骂,但他毕竟还是幸运的,他在"父"们的教诲下免去了"送屯下去放二年猪"之苦,但丁爷爷的呼吁却并非枉然,后来的历史证明,在丁爷爷预言的路上走过了无数年轻人的脚步。

我们还发现,在抗拒城市欲望腐蚀的观念选择上,"父"的形象具有绝对的权威"父"的意志是不可抗拒的,"父为子纲"是家族宗法制度的核心,也是传统男权社会至高无上的法则,"三纲五常"的"纲"都是以男性来标示的。"父"的意志具有无须证明的合法性,违背了这一意志就可视为大逆不道。因此,那些颠覆"父"的权威性的形象才被命名"反叛"者的形象。在《千万不要忘记》里,"父"们有权监督"子"的成长并规定其生活方式,比如丁海宽偷看儿子的情书,本来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由于"父"有权监控"子"的成长,这种行为不仅不受到指责,反而被视为"行使父权"而给予肯定。

丁少纯是现代之子,也是城市之子。他试图超越和逃避"父"的文化范畴,重新建立"个人性"的现代生存方式,他偏离了"父"的意志,他与丁海宽的冲突,在剧本中是"被腐蚀"与"反腐蚀"的冲突,但它的文化语义则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这场冲突的结局一开始就不难预料,丁少纯生存方式的"现代性"初建是极其脆弱的,他不仅面对着丁海宽、丁爷爷、及其继承者们组成的难以逾越的屏障,更重要的是丁少纯的偏离传统不具有"合法性"。在强大的传统话语符号笼罩中,丁少纯不仅有无可言说的困惑,而且一开始就处于四面围困之中,他被"挽救"的命运只是时间的问题。丁少纯个人的"现代性"追求终于流产,他重新归依了"父"的怀抱,由此实现了作家了的"社会主义终将战胜资本主义"的真理意志。

城市与乡村的矛盾,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的变体。不同的是,城市与乡村的矛盾是在道德层面展开的。乡村的朴素、简单、本色是美德的表意形式;而城市的情调、舒适、个人化等等,则被看作是人的无边欲望的反映。在剧中,原始的乡村道德一经渲染,便具有了阶级的和伦理的意义,它对欲望抑制、对贫困的忍受等由于经济条件制约而不得不如此的无可奈何,在这里却被夸大、想象为一种与生俱来的抵制"现代"生活腐蚀的天然"防腐剂"。丁爷爷对没让丁少纯先去放二年猪再上学懊悔不已,这也恰恰正实了乡村与城市被想象的"等级"关系。这也正如唐小兵所分析的那样,历史业已证明:"《千万不要忘记》以及一大批类似作品形成了一种被阉割的现代主义,因为尽管在这些作品中现代性及其触发的深刻焦虑被处处涉及,但都又被迅速地遮掩置换掉,都成了进一步肯定张扬传统价值的藉口。’现代’在这个论述传统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问题,而往往只是一个初具轮廓的背景,一个没有被体验但已被架空限定的历史理念。"19

二、农村文化趣味的普及

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它的初始阶段,其趣味性是不断地向农民文化倾斜的。这一文化趣味,一方面与中国的农业社会性质有关,与民间的文化传统和接受要求有关;一方面,也与文化意识形态长期的引导、动员有关。1942年以来,"为工农兵服务"和首先是"普及"的问题,是长期以来不变的文艺方针。但就中国的具体状况而言,农民占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真正的产业工人由于历史的短暂,还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欣赏趣味,中国士兵多为农民出身,他们的趣味事

实上就是农民的趣味。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在它形成的的最初阶段,就是以农民文化作为基础的。1942年以后创作出的"红色经典",不仅题材是农村的,而且人物、故事情节、结构和结局,都是以农民的欣赏方式设置的。《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刘顺清》等,就是这一趣味的代表性作品。而这一基础一直延续到1949年以后。

电影和戏剧是50年代最具大众化的传播媒介。一个有趣的现象是,50年代的计划经济却培育了电影和戏剧的市场化,传统剧目和新形式、新内容的电影戏剧被大众普遍接受。《小二黑结婚》、《刘巧二儿》以及表现农民革命的《白毛女》、《洪湖赤卫队》、《刘胡兰》、《红珊瑚》等,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这些作品不仅在农村持续上演,在田野、场院等开放性的演出场所吸引教育了成千上万的乡村农民;而且在城市的各大影院剧场都创下了至今难以超越的演出场次。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剧目同30年代上海"十里洋场"商业性的演出是十分不同的,这些演出虽然也创下了大量的票房价值,但它的最后诉求并不在于商业性,而是在大众乐于接受的前提下,宣传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和新社会的优越,它在取代了城市商业文化的消费功能的同时,也用农民的欣赏趣味改造了城市民众。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它发表于1943年5月,1946年8月26日的《解放日报》发表了周扬的《论赵树理的创作》一文,文中盛赞《小二黑结婚》"是在讴歌新社会的胜利(只有在这种社会里,农民才能享受自由恋爱的正当权力),讴歌农民的胜利(他们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懂得为更好的命运斗争),讴歌农民开明、进步的因素对愚昧落后、迷信等等因素的胜利,最后也最关重要,讴歌农民对恶霸势力的胜利。"20周扬肯定《小二黑结婚》时还说,"作者在任何叙述描写时,都是用群众的语言,而这些语言是充满了何等的魅力啊!这种魅力是只有从生活中,从群众中才能取到的。"21周扬在这里使用的"群众"其实就是农民。在细致地阅读这类作品后我们发现,在艺术表现上,它们都沿袭了中国古典戏剧的"才子佳人"的结构模式,不同的是豪门贵族或书香门第的情节背景代之以普通的农家小院,小姐相公代之以活泼郎健的乡村青年。《小二黑结婚》原著对主人公有这样一段描写:"小二黑,是二诸葛的二小子,有一次反’扫荡’打死过两个敌人,曾得到特等射手的奖励。说到他的漂亮,那不只是在刘家峤有名,每年正月扮故事,不论到哪一村,妇女们的眼睛都跟着他转。"22而小芹则是这样的形象:"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的时候好得多。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山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23这是新时代的"才子佳人",小芹和小二黑都是各自性别对象的追逐者和羡慕者。小二黑虽然不是满腹诗书的旧式才子,他的才能是从被命名为"特等射手"来体现的;小芹作为"佳人"的形象赵树理的描写已跃然纸上。50年代由田川等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歌剧,这一"才子佳人"模式体现得更为明确,一曲"清粼粼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将"佳人"对"才子"的渴望表达得淋漓尽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现代化国际城市文化思考(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0025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