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制度的壮大
随着后金的发展壮大,蒙古部族和大量汉人纷纷归附。为加强管理,皇太极于1633年正式另编汉军为一旗,后经过数次增扩,到1642年,终于编成八旗汉军。
1634年,皇太极还把在他统治下的蒙古民族改编成了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和八旗满洲的建制类同,共同构成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
实际上,八旗中的民族构成非常丰富,除满族外,还兼容了蒙古、朝鲜、锡伯、赫哲、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其他民族。据记载,康熙年间,镶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的第十七佐领,是由先后来归的俄罗斯人编成的。
在满族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满族的汉化,同时也有大量蒙古族、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满族化,有研究表明,在清初时期民族融合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老北京有一句谚语叫做“不分满汉、但问民旗”说的就是此事。各旗委任都统时,一般不考虑担任都统时人的旗籍,满族可以担任蒙古、汉军八旗都统,汉军、蒙古八旗出身者也可以担任满洲八旗的都统。到光绪朝以后,开始任用不在旗的汉族人士做都统,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北洋出身的将领都做过八旗都统。
入关后,清朝政府为了保证兵源,在政治经济上给予八旗人丁的优待,其中包括圈拨旗地,免除赋役,发给官兵粮饷。但从此北京和驻防关内各地的八旗人丁被束缚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由于旗人长期
脱离生产,原有的淳朴勇武风气逐渐丧失,而生活上安于游惰的风气却蔓延开来。
清政府虽提出“扭转风气”、“筹划生计”,但完全属于治标不治本,加上人口大量增加,导致很多旗丁的生活每况愈下。清朝中期以后,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从咸丰、同治年间起,北京旗兵的饷银和禄米分发中已经出现了减成发放的现象,到光绪年间只按照七成发放。到1906年还设立了八旗工厂,想“使八旗子弟,人人皆能各执一业,以为谋生自立之基”,但已经积重难返,于事无补。
辛亥革命后,八旗制度与清王朝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二篇:浅论八旗制度与满族文化的关系浅论八旗制度
11历史师范 范天文 201*24143113
摘 要: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平时耕猎为民,战时应征为兵。源于满族的牛录制。努尔哈赤将原来牛录这一临时性的生产和军事组织,根据战争的需要,改编成长期的正式组织。八旗制度对满族的形成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满族文化方面,对女真向满族文化的转变以及满族形成后逐渐巩固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关 键 词:努尔哈赤 牛录 八旗制度 满族 文化
努尔哈赤(1559-1626年),即清太祖,姓爱新觉罗,建州左卫(今辽宁新宾县境)人。世为女真族建州部首领,通汉、蒙文字,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努尔哈赤从前车之鉴和征战之需,利用旧的牛录制度,改进发展,创立了八旗制度,牛录原意为“披箭”,很久以来,女真人遇逢出征行围,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各出箭一枝。十人中立一首领,指挥九人而行,此首领称牛录额真,这是以族寨为基础凑编而成的临时性武装组织,兵列完毕即行解散,努尔哈赤先是仿照此俗,编立牛录,以率众来投之部长为牛录额真,辖其属人,或受功臣猛将为牛录额真,统辖分与他们的女真,但是随着征战的胜利,辖区的扩大,牛录越来越多,但牛录之间,人丁多寡不一,有的牛录是一二百余人,人的一百人,有的四百户,二百户编一牛录,而最少的牛录才十八户,并且,牛录已经演变为固定的社会基层组织,屯垦田地,征丁披甲,纳赋服役,皆以牛录为计算单位,努尔哈赤便在此基础上加以改组,发展,扩大和定型,创立八旗制度,万历二十九年(1601),旗分黄,白,红,蓝四色,三百丁为一牛录。万历四十二年(1615),“将此四色镶之为八色,成八固山(八旗),”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旗,正式确立了,延续近三百年的清朝特有的八旗制度,努尔哈赤规定,所有人员必须编入八旗“聚集之众多国人,皆均匀整齐点数”分隶多牛录,八旗实行三级管理,三百丁为一牛录,置一牛录额真,五牛录为一甲喇,置一甲喇额真,五甲喇为一旗,置一固山额真和二员梅勒额真,八旗制下的女真是兵民合一,平时耕猎,战者披甲当兵,由固山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辖领,遵照汗,贝勒命令,冲锋陷阵,八旗制不仅是军事制度,而且还包含了征赋佥役,刑罚及管辖旗人的财经政法等方面的职能,是后金进入辽沈前的政权的特殊组织形式,这样一来,努尔哈赤统辖下的女真国,便不是昔日所辖的各有特色,复杂松散的混合体,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这对出兵征战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军事条件和政治条件。 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八旗制度时,明确规定,所有人员必须编入八旗,分隶各牛录,禁止隐匿丁口脱漏不报,不准离旗外逃。这样就将来自不同地区的、分散的数十万人口统一编制起来。八旗实行三级管理制度。努尔哈赤规定,三百丁为一牛录,设一牛录额真。五牛录为一扎拦,置扎拦额真一。五扎拦为一旗。八旗之上,有“英明汗”努尔哈赤主宰一切。这样一来,原来分散的几百牛录被统一编制起来,分级管理,克服了过去努尔哈赤直接约束各个牛录的不便,管理上既严密,又灵活,对加强后金国的集中统一领导起了很好的作用。这样编立的八旗制是后金国的军事制度。八旗的诸申是兵民合一,平时耕猎为民,战则披甲当兵,每个诸申皆有出征厮杀的义务。各个时期佥丁披甲的比例不尽相同。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兴师伐明时下令。“一牛录五十甲,以十甲之人守城,四十甲从征。”
后来规定一牛录出一百甲,有段时间每牛录佥丁披甲多达一百五十名。总的来看,大体上是三丁抽一。这样,就建立起一支拥有精兵数万的军队——八旗劲旅。征战之时,固山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分率本旗,本甲喇、本牛录士卒,在汗和本旗旗主贝勒的指挥下冲锋陷阵,攻城夺寨。
八旗制还包括了征赋佥役等财经方面的内容。后金国的筑城、运输等项力役,皆按旗佥派牛录入丁担任。努尔哈赤几次迁都,大修都城,并在各路要紧地方筑造城堡,皆按旗分牛录佥丁服役。甚至连前往东海取回煎煮的食盐,努尔哈赤亦命阿尔布尼参将运送。后金国的官用粮谷,亦系八旗各牛录的诸申提供。努尔哈赤规定,每牛录出十丁四牛,于空闲地方屯垦田土,所获粮谷全部纳入国库。若按一丁垦地三十六亩计这是五年以后实行计丁授田的标准,当时八旗有二百三,四十个牛录,一牛录出十丁,共有二千三百多丁,可垦田八、九万亩,亩产一石,能收粮谷八、九万石。这对保证后金官粮的供应起了很大的作用。后金国的其他用费,包括临时征战急需的军马,努尔哈赤也派各牛录备办。
八旗制又是后金国进入辽沈以前的政权的特殊组织形式。牛录是基层政权机构,上为甲喇,再上为固山旗。八旗的固山额真,甲喇额真和牛录额真,除了执行汗的指示佥派人夫屯田服役披甲当兵外,还要遵照汗和旗主贝勒的命令,治理属下人员。努尔哈赤一再谕示各级额真严格管辖旗下兵民。他责令众额真、固山额真、梅勒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牛录章京和村寨拨什库,皆要遵照此谕,书写誓言,呈汗阅后录入档子。
在辖治旗人的问题上,努尔哈赤明确谕示群臣,要他们作到以下四条。一为“审断公正”,即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按照统治者的意志裁处各事,宽待奴隶主;重惩阿哈、诸申。二是“平盗贼,止恶逆”,遇逢阿哈,诸申反抗时,严厉镇压,捉获逃亡的阿哈,立即处死。三系“遍济贫乏”,即施用小恩小惠,如赐点食盐给筑城的人夫,以示宽厚,企图使诸申、阿哈感恩戴德,“虽劳苦从事而无怨言”。四是“教以善育”,使劳动人民之心“皆明而善”,不怀“恶念”,不为“盗贼之行”,俯首帖耳,甘为顺民。这样,就可达到“国家太平”,汗、贝勒便能坐享阿哈、诸申劳动果实。努尔哈赤曾因诸申阿奇违令私离军队,为明兵杀死,而下令“凌迟阿奇尸,分与各牛录”,使众兵引以为戒。八旗固山额真,梅勒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遵照汗谕和旗主贝勒的命令,清查逃人,镇压起义,裁处纠纷,为巩固后金国的统治而尽力效劳。
努尔哈赤创立的八旗制度,并不是超脱于各个阶级之上的“公正”的制度,而是统治阶级利用来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重要工具。八旗制度的建立,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扩大了汗、贝勒和各级额真的权势,加深了诸申、阿哈的苦难。八旗制度是女真奴隶主阶级为加强对自由民的政治、经济控制,利用了氏族制时期的组织形式而建立起来的。八旗制度推动了初期满族社会的发展。在八旗的组织下,诸申、伊尔根兵农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战利品除贵族占有大部分外,所余部分“论功行赏”,军费由八旗通过牛录,向众人分摊。1613年规定,每牛录三百人中出十男四牛,在空旷地上建仓积谷,作为粮饷,代替了过去临时摊派的办法。由此可见,八旗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
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第三篇:八旗创建于哪一年八旗创建于哪一年
清代八旗既如此重要,它创建于何时在清官书中本不应有歧异,但其实不然。 其一说法;创建于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清太宗皇太极时首次纂修的太祖实录称《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该书乙卯年(1615年)条下记载:“原旗有黄、 白、蓝、红四色,将此四色镶之为八色,成八固山”。八固山即八旗,固山是满族人的称呼,汉人一开始也跟着叫固山,若问某人所属。便回答是正黄旗或别的什么旗固山的,久而久之,索性以旗色这一特征来指代不同的固山,八固山也就成八旗了。《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是清开国第二个皇帝太宗核准的,撰写的史官不少是创建八旗时的见证人,以后康熙朝、乾隆朝重修的《清太祖实录》都沿用乙卯年建八旗之说,可见这个说法是准确的,在清代也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另一种说法:八旗创建于1614年(万历四十二年),它的根据是什么呢?经查是乾隆皇帝钦定的《大清会典则例》,该书说:“甲寅年(1614年)??增设四旗, 以初设四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增设之旗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合为八旗”。这个说法载在专门讲八旗历史的《八旗通志》里,又是得到乾隆皇帝合准的,因此在清代也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上述两种说法虽然仅差一年,但毕竟说法不同。究竟谁是谁非,这可难坏了史官,不过,他们自有取巧的办法。同一部《八旗通志》中,《兵制志》说八旗创建于甲寅年,而《旗分志》和《职官志》却说是乙卯年,反正一个以乾隆皇帝为据,一个以乾隆皇帝的四世祖太宗皇帝为据,虽说互相抵触,也能相安无事。当然,也有的史官态度比较严肃,在甲寅年建八旗的说法之下,用“臣谨案”的方式记述了“乙卯说”备考。总之,从清朝中期开始,官书对八旗创建于何时的记载便有了歧议。
除了上述“乙卯说”和“甲寅说”的分歧外,史家对八旗创建之前是否先有黄、白、蓝、红四旗,即旗制究竟始于何时,意见也不一致。
传统的看法以《八旗通志》为据,认为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始建四旗,其后归附日众,至1615年乃析四旗为八旗。另一种看法则认为,1601年建四旗不过是乾隆朝史官的臆造。“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开始于1615年。上述两种观点的分歧涉及颇广,叙述起来难免繁复乏味,这里姑且从略总之,八旗制度是清史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课题,关于八旗创立的时间,中外学者虽然进行了长时间深入探讨,但尚有不少疑难之点有待继续研究。
第四篇:清朝八旗军八旗是清代军队组织和户口的一种编制制度,以旗为号,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后又扩建蒙古八旗、汉军八旗。
1601年,努尔哈赤在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设正四旗:黄、白、红、黑(万历29年)
1615年,努尔哈赤改正四旗为:黄、白、红、蓝,增设镶四旗: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天命元年)
1635年,皇太极于盛京沈阳扩编蒙古八旗(天聪9年) 1637年,皇太极成立汉军二旗:正黄、镶黄(崇德2年) 1639年,皇太极扩汉军为四旗:正白、镶白(崇德4年) 1643年,皇太极于盛京沈阳扩充汉军为八旗(崇德8年) 八旗3级组织及人员兵力
(1) 基层组织官职—牛录(佐领)额真,牛录—满语
中意为?箭?,女真族狩猎时集体出行,头人负责
所有?箭?,故称头人为牛录额真,始于1601年,
编制为300人。
(2) 中层官职—甲喇(扎兰、加兰),也称参领额真,
—甲喇=5牛录=5*300=1500
(3) 最高官职—旗主为固山额真,1固山=5甲喇
=5*1500=7500人
(4) 每旗7500人*8旗=60000人
24旗(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24*7500=180000人
八旗中正四旗龙首向右,龙腹内5朵祥云,
镶四旗龙首向左,龙腹内3朵祥云。
黄旗配蓝龙,白旗配蓝龙,红旗配黄龙,蓝旗配红龙。
八旗中黄代表土,白代表水,红代表日,蓝代表天,故用天 、 地、日、水代表蓝、黄、白、红。
进京之后,上三旗为?天子自将?,多为皇帝自领,地位最高,为核心,正黄‘镶黄’正白守卫皇城。
下五旗除守卫皇城外,大批派往各地驻防护卫。
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旗丁,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即女真人,地位最高。
八旗是努尔哈赤在杀死其胞弟舒尔哈奇、长子褚英之后,意识到政权分裂的危险,遂于1615年建立八固山制度。之后,为强化政权,八旗编制因政治需要出现了重新分配,便有了四大贝勒、四小贝勒的说法。其中四小贝勒也因政治利益不断重新分配,如天命六年,四小贝勒为:德格勒、济尔哈郎、阿济格、岳托,至天命十一年,仅余三人:阿济格、多尔衮、多铎。
八色旗除镶红旗外,都是本色旗镶红边,镶红旗镶白边。侍卫皇室的人称郎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的旗人。
1601年,四旗主: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赤长子褚英 正红旗:旗主努尔哈赤次子代善 正蓝旗: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奇 1615年,扩为八旗: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
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 镶白旗:旗主努尔哈赤十二子阿济格 正、镶红旗:旗主努尔哈赤次子代善 正蓝旗:旗主努尔哈赤侄子阿敏
镶蓝旗:旗主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
第五篇:八旗军兴衰与军队管理八旗军兴衰与军队管理
来源:解放军报第7版作者:■蔡仁照时间:201*-02-03 06:29:54明朝后期,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创立了一支“攻则争先,战则奋勇,威如雷霆,势如风发”的八旗军。八旗军创建前期,作为满清王朝创业立国的主力军,其全部兵力最多时不超过20万,却能接连战胜在总兵力对比中占很大优势的明朝军队和大顺军,顺利占领了北京及中原北部地区。这支军队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化管理。八旗源于女真部落的武装组织。在早期的女真部落中,有一种自愿组织的“牛(请继续关注:www.bsmz.net)录”战斗体。女真民族对内对外作战,都采用“牛录”的形式组织部队。随着军事力量的发展和战争规模的扩大,原始的牛录组织已不能适应统一女真战争的需要。从公元1583年开始,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首领先后对“牛录”这种组织形式加以改造,充实和强化了军事性管理。例如:按照以地域为主、以血缘为副的原则进行组合,按照武器装备和作战性能,将武装力量区分为环刀军、铁锤军、串赤军(串赤为牛皮盾牌)和能射军。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创立了“牛录”的上一级组织——旗。这级组织以黄旗、白旗、红旗、蓝旗四种不同颜色的旗帜命名,分管各“牛录”。这种四旗制度延续了14年,由于“归服益广”,四旗制度又发展成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制度。在女真族传统的具有围猎和战斗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八旗军制,实行行政、军事、生产一体化,在管理上体现出具有女真民族特有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既适用于平时生产,也适合于战时打仗,提高了军队的管理效应。在辽阔的平原地带作战,这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比以步兵为主的
明朝军队机动性更大,战斗力更强。这也是八旗军在萨尔浒、辽东等战场上大胜明军的一个重要因素。
八旗军固有的弊端是实行子袭父职的世袭管理制度,这是对战斗力的弱化。编入八旗的人户称为“旗人”,其子孙户口籍贯也要按此旗注册,不许外籍人假冒入旗,也不许旗人远离本旗居住。八旗实行世袭兵役制,旗兵在年满16岁以上的旗人中挑选。靠这种官兵世袭制,奴隶主贵族永享高官厚禄,将帅军官“世袭罔替”、“世袭诰命”,儿女还享有爵位,一代代世袭,永世不变。八旗军入关后,以高贵民族自居,享有种种特权,虽有失职,也不受影响,即使犯法,也不受当地政府受理,只受旗内处理。这一做法助长了满族上层贵族的优越感,削弱了竞争机制,不利于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为八旗军的衰退埋下了祸根。八旗军采取国家发展经济和旗丁自筹经费的军需管理制,比明代的招募制优越,但由于后金政权长期不断地进行战争,大批青壮年应征从军,不得不卖牛典衣,卖马制装,家私微薄,破坏了生产。许多人听说应征,就抱着妻子家人痛哭。为了分享一份“战利品”,军人在打胜仗后,肆行屠杀抢劫,使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损失,激起了人民的极大愤慨。
军队管理变革不同于武器装备和战术技术,是一种隐性的变革,从某种角度看,这是隐藏在武器装备和技术发展背后的深层次的变革,它对军队战斗力生成机制的影响具有普遍性。曾经作为黄埔军校教材的《曾胡治兵语录》提出:管理部队要以勤为本,久弛必难应敌;训练部队要做到修养其精神,锻炼其体魄,娴熟其技术。清朝中期以后,努尔哈赤、皇太极制定的一些管理制度未能认真执行。八旗军在军纪上、生活上腐败不堪,
官兵贪图优惠待遇,迷恋安逸生活,训练雇人顶替,行军要民丁抬轿,结果成为不堪一击的老爷兵。随着汉族地主阶级建立团练和勇营,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相继而起,八旗军逐渐失去了昔日雄风。
公文素材库推荐相关文章:关于八旗成员及宗室子弟参加乡、会试的问题
文明的冲突:阿拉伯帝国和满洲八旗的比较作者:不详
中心制度
例 会 制度
制度落实年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八旗制度》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01599.html
- 上一篇:研究生会章程
- 下一篇:理事会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