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激励约束机制
文章标题: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引言
企业道德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脊梁。在西方社会责任运动和中国传统伦理的影响下,企业界越来越认识到需要承担社会道德责任。但是在经济理性的强大驱动力下,许多企业自觉不自觉地回避企业道德责任,保持道德缄默。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企业在赢得越来越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
亏、自我发展的权利和机会的同时,能不能自主履行企业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不仅是一个影响某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微观问题,更是一个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宏观大问题。因此,在形成了自觉道德责任的共识的情况下,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激励约束机制势在必行。
二、企业道德的界定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道德不仅是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的一般规定,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对企业道德的界定,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一直沿用的比较权威的概念是:“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以上概念并没有明确揭示企业道德与非道德,企业道德与不道德之间的区别。我们并不否认企业道德应该是各种行为规范的结合体。我们还应该强调企业道德行为的主动性、行为的控制力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企业道德要求企业的行为必须是主动自觉,企业能够对行为和后果进行控制且其行为对他人或社会的利益能产生有利的影响。如果企业的行为是被动的,对行为和行为的后果无法控制或者对他人或社会的利益不能产生影响,那么这样的企业行为就只是非道德行为,文章版权归公文素材库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不具有道德意义。如果企业的行为是主动自觉的,并且对行为和行为的后果可以控制,但是对他人或者社会的利益产生有害的影响,那么此类行为是不道德行为。
企业道德应当遵循正当的利益原则,允许企业的行为动机有合理的个人利益追求。企业的道德行为不应该提倡无私的奉献,强调行为动机的超功利性。企业在调节各方利益时遵循公正合理的原则,努力达到利益各方的共赢,而非以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维护他人或者社会的利益,即在企业获得自身利益的时候同时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有利的影响。
企业道德以促进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基本特征,具有外部经济性或者利他性,同时企业道德遵循正当的利益原则,因此道德行为也符合企业经济效益。“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理念造就了蒙牛乳业的奇迹,“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的责任感促成了长虹的辉煌。
但是奉献型经济伦理的土崩瓦解,导致了伦理道德标准混乱,社会行为脱序的局面。许多反伦理行为让我们触目惊心,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屡禁不止;信用水平低下,逃税现象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等等,有的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不择手段。忽视道德、排挤道德、甚至不讲道德的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比比皆是。更不能接受的是面对社会的指责、舆论的讨伐以及消费者的遭殃,有部分企业管理者采取不是躲避就是藐视的不予理睬态度。面对企业道德责任的滑坡,我们不禁要问,企业道德怎么会沦陷?
三、企业丧失道德自觉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道德自觉的制度缺失
1、合理评价标准的缺失
道德本身并没有标准。通过行为规范,将其作为手段,致力于企业内外部和谐伦理关系的形成。然而传统企业伦理研究由于致力于建立企业行为规范,重点放在对企业不道德行为的谴责上,造成了一个不良后果,就是人们把企业道德规范看成是外在的。社会强加给企业的,企业一旦没有履行职责就遭到谴责和批评。在此前提下,人们对企业道德规范形成了反感、惧怕,进而出现逃避道德规范,逃避道德责任的心理,更不用说建立企业的道德规范。
2、市场经济体制的缺失
由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客观上存在着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谋利的可能性。虽然市场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不完全竞争、外部经济和价格信号失真的存在,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失灵是难以避免的。只有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中,道德才能成为私人物品,道德的投入与产出机制才会起作用。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中国,社会道德很大程度上还是公共物品,于是搭便车的心态和行为就会滋生。率先采取非道德行为的人是享有别人的道德行为的好处,自己去不承担道德行为的成本,这种行为的成功,及其示范效应很容易使非道德行为蔓延开来。这使得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下降。原来选择道德自觉的主体也会放弃道德自觉,不仅因为他的行为不能改善社会道德水平,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为让“搭车者”获得了好处,由于道德成本的承担,导致自己的竞争能力受到伤害。
3、法律的缺失
法律是人们所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它只是对触犯了“最起码的行为规范”的行为予以追究,对一般不道德行为并不追究。社会
环境的瞬息万变导致了法律不可能适时做出反应,必定存在法律缺失的空间。因此即使有了完善的法律,在实施上也会遇到困难和阻力。所以仅仅靠法律调节不足以保证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恪守正当经营,使社会得到最大的好处。
在法律本就不健全的中国,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比较新的事物,要求有完善的法律规范也是不现实的,因此社会责任的法律
缺失成为了企业逃避道德责任的有力手段。尽管中国也引进了许多西方的规范,但是与中国国情也有不符之处。生搬硬套,当遇到现实问题时就缺乏规范。尽管许多法律条文有相关的规定,但是很多都是虚设的无操作条款的条文。另外,立法部门也有制定许多与社会责任和企业道德相关的法律和条文,但是由于其适用的行业有限、立法时间滞后等,其法律的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及法的溯及力,都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因此违法者不受制裁的示范效应势必削弱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二)机会成本的认知不足和路径依赖
企业对不道德的行为的机会成本的沉重认知不足,只追求短期利益,短期的货币形态的得失作为唯一目标。这是由于评价企业的绩效几乎还没有使用过真正的社会利益概念,企业的盈利和亏损是唯一的标准。因此企业只顾及会计成本的发生,而不顾及机会成本的发生。而机会成本的隐性导致了企业对机会成本的忽视。
当然不排除对机会成本有认知,但是存在路径依赖的原因导致企业道德丧失的情况。路径依赖是指选择另一条道路的机会成本比原有的路径选择更大,继续原来的道路承受的机会成本则可能递减。路径依赖可能是很多已经意识到应该自觉遵守道德的企业继续不道德行为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三)企业文化的缺损
企业文化的缺损是导致道德自觉丧失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卓越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原动力,团结、激励全体员工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自觉地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拼搏奋斗。若企业文化缺损,企业就如同一盘散沙,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别人瓦上霜。员工为了各自的利益必然会出现不道德企业经营行为。
(四)企业价值目标的一元性
很多企业认为企业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经济价值是衡量企业成功的唯一尺度。他们认为,企业主管只是接受股东委托来经营企业,没有权利将企业的资金和利润用于社会,否则便会损害股东和消费者的利益。另外,企业参与社会责任将冲淡企业使命。企业的目的实现利益最大化,社会责任是政府的事情。再者,企业如果将资金和利润用于承担社会道德责任,将增加企业的成本,影响企业的盈利。企业只要按要求履行了法律义务,其他道德责任的履行在他们看来都是增加成本的行为。企业不履行法律规定和社会公众的最低期望的行为,企业的经营就会受到影响。对这些社会的义务企业是有外部压力的,但是道德责任是企业发自内心的行为,既然企业的目标为利益最大化,企业必定追求最小成本,所以企业就丧失承担道德责任的自觉性。甚至企业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金钱至上的意识在某些企业的观念中还是有其不可动摇的基础。
(五)管理者的道德迷失
管理者是企业的灵魂。他们的道德观念,不仅影响着员工也影响着他们的决策。企业的管理者是否有足够的道德意识,有充分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是否会制定道德规范,能否按道德规范经营的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管理者的败德行为不可不免地存在。企业管理人员总希望付出较少的努力,得到更多的利益。这是人性使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管理者就会产生短期行为。这些利益的获得建立在损害他人的利益、企业的长远利益甚至国家的长远利益的基础上。“利”字当头,企业管理者会道德迷失,从而导致企业道德的丧失。
四、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外部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道德自觉的外部激励约束机制实质上是以社会环境的道德氛围及公众舆论压力为主要制约力量的促使企业自觉形成符合道德的经营形式。企业道德自觉的外部激励约束机制主要由市场、政府和行业协会三大力量构成。通过制度的合理安排和协作,构建企业道德自觉的外部约束激励的三角稳定结构。
1、建立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的激励约束机制
市场经济是一种规范、开放、理性和竞争性经济,具有特殊的运行规律。我们培养企业的道德自觉不要寄希望于改变企业的本性,而应该尊重企业追求利益的本性。我们要建立合理的经济制度,使企业的“利己”动机获得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表现形式。
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最重要的是信息的流通和信息的及时反馈。这需要企业利益相关者和社会舆论的积极配合。企业利益相关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抵制企业不道德行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治理企业不道德行为的根本。企业利益相关者正当利益受到侵害时,要敢于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积极动用法律手段,使企业不道德行为无藏身之地。同时当企业出现不道德行为的时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应当毫不留情地疏远或放弃企业以作为回击。成熟的利益相关者们应当严密地监督企业的社会行为,那些违背企业道德的就会被淘汰出局。这样既能有效地保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企业遵守道德及法律规范,积极从事道德的企业活动。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实践证明,新闻媒体是“无冕之王”,其监督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对于企业的不道德的企业行为,应借助新闻媒介的作用予以监督和约束,通过舆论的力量,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市场,利用市场机制,使企业的不道德行为受到严厉的市场惩罚。只有提高企业不道德行为的机会成本,使其不道德行为预期收益低于道德行为预期收益时,才能使其回到企业道德的规范中来。同时对遵守商业道德,具有良好商业信誉的企业给予特别褒奖和宣传,使企业获得比道德行为成本更高的收益,从而激励企业自觉遵守企业道德。
2、加强政府对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激励约束作用
在运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的同时,由于市场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如市场中公共产品的提供、自然垄断、外部效应、经济周期等方面的原因会导致市场失灵,政府必须介入,并且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要保持一种“公正性”。在总体上,政府应当努力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体制,因为体制完善是道德完善的前提和基础。政府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经济的补缺。
政府应当建立市场经济建设的良好外部性环境,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提供公共产品,合理组织非市场经济领域活动;保护竞争,防止垄断;调整收入再分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采取必要的调节措施避免经济运行的周期性震荡。通过以上职能的履行使得企业能够成为真正的经营实体,在自利和竞争的压力下主动承担道德责任,以社会伦理规范为准绳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提高企业伦理水平。
(2)法律体制的完善
政府最大的作用在于利用其特殊的影响力完善法律法规,并强调法律的严肃性。法律的订立和修正要及时顺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法律规定了企业的最低的道德标准,法律明确的最低道德标准有利于企业进行道德自觉的自我检验,为企业制定及实施道德性决策提供良好的法律依据,从而促进企业遵纪守法。尽管对建立企业遵守道德的自觉性,重在激励,但是法律作为人民意志的体现,必须具有严肃性。对违背道德的企业的处罚不应该是补偿性的,而应该是惩罚性的。惩罚的力度要大,从而在事前就能遏制企业不道德行为的出现。同时强调法律的执行力,确保法律的执行,做到违法者必受惩戒,并保证遵守社会道德的企业的利益受到切实的保障。
(3)社会资信体系的建立
政府要加强资信评估和建立资信信息的传输机制。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相应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资信评估机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资信信息,以改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减少交易成本。信息的适时沟通需要建立资信信息传输机制,从而构建企业资信数据网络。达到企业资信信息的公开化和商业化。数据网络的建立,构建了强大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体系,增强了道德约束力。
3、行业协会对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激励约束作用
就行业协会而言,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强化行业监督。由于个别企业的不道德行为会损害全行业的商业信誉和利益,行业协会应针对本行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道德准则以及对不道德企业行为的处罚规则和规范。以维护全行业的利益。同时起到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上传下达的作用。行业协会还应该是企业道德自觉教育的执行者,帮助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同时监督企业的行为。
(二)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的内部的道德修炼直接关系到企业道德自觉的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主要通过形成正确的企业文化,建立正确的企业目标,完善道德准则和决策规则,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道德意识等来建立。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由经营、管理理念到制度规范,由制度规范到经营、管理行为,再由经营管理行为、生产经营活动到建立企业形象的过程。企业文化既附着于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又决定着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方向。企业文化反映着企业最本质的东西,决定着企业经营、管理行为。有什么样的企业哲学和企业共同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经营管理理念,有什么样的经营管理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制度规范,有什么样的制度规范就有什么样的经营、管理行为。因此企业必须建立“无道德无发展”,“企业与国家、社会、市场、员工共同发展”的企业哲学和共同价值观。
正确的企业哲学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决定了企业道德的经营理念。蒙牛的奇迹已经深深地印证了企业的道德理念对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对企业的道德理念在健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需要灌输的,但是在市场经济不成熟的条件下,他是孕育不出成熟的道德规范。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的成熟需要一个长远的时间,那么企业道德也必定在比较低的水平徘徊较长的时间。为了缩短这个过程,我们必须进行道德理念的灌输。但是我们不能高估灌输的作用。因为只有道德实践者把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理念和意志时,才能有效地影响主体的行为。对社会负责的行为融入组织的过程,也是靠道德规范和企业理念的结合。因为制度化的作用是有限的,它主要依靠利益来调节企业的行为,关注的是行为的外在效果而不是内在动机,因此对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是有局限性的,只有外在的道德必然性转化为企业内在的道德自律性,道德行为才有持续不断,经久不息的动力,制度化的规范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社会的道德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促进企业道德自觉的建立。
2、树立正确的企业目标
企业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企业的价值目标已经不再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企业的价值目标应该是两个方面的。包括企业的经济价值的最大化以及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我们提倡的道德自觉,并不是要企业放弃经济利益的追求。因为任何主体的行为一定要从实现自己的利益满足出发,企业是个利益主体,它不会也不可能放弃经济利益的追求。但是在广泛的社会关系中,企业与各种利益群体结成一定的契约性与非契约性的关系,企业的契约关系加强了企业与各种利益关系群体的相互依赖性。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不能只考虑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企业必须把自身的利益与其它利益关系群体的利益协调起来综合考虑,在共同利益实现中发展自身。意大利诗人卢恰诺•德克雷说:“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我们只有互相拥抱才能飞翔。”现代企业置身于广泛的社会关系中,他也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他只有和各种社会关系相互拥抱才能飞翔。
3、完善道德准则和决策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道德准则和决策规则。道德准则给予员工基本的道德规范,同时也能帮助处于道德困境的员工判断自己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企业的决策直接影响着企业道德的自觉履行。完善道德决策规则能够给管理层决策提供基本的决策依据,遵守起码的社会道德规范。
严格制度管理,注意利益诱导是企业道德自觉建立的重要手段。为了克服企业道德中的软弱无力现象,必须将建立道德自觉与严格管理相统一,注意运用利益诱导的杠杆,从物质利益的角度去促进企业道德建设。必须强化激励机制,鼓励善的道德行为,提倡“做好事留名”。同时要强调约束激励行为执行,合乎道德的行为要嘉奖,违背道德的行为一定要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约束激励作用。
4、提高高层管理人员的道德水平
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的核心,他们的特质、个人魅力、工作风格和经营哲学均对企业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塑造企业道德自觉,领导者是关键,他们是优秀道德的传播者和塑造者。
首先,企业领导者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在塑造企业道德自觉中的主导作用。企业高层管理者自身的道德认知和道德的自觉决定着企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依归。已有的企业成败的经验反复证明高层管理者个人道德修养的这个作用。
其次,高层管理者能够起到表率作用,他可以通过角色示范向他的员工传递信息,表达企业道德要求,他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在道德方面必须起模范带头作用。正如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企业的管理者出于内心的道德依归而使企业的决策带有更多人性的光辉时,无形中就为企业的行为是否应合道德性定了基调,并约束、影响、指引着企业中的其他人员自觉不自觉的在这一框架中遵循着某一步调通向“道德自觉”这一层道德境界。
五、企业道德自觉的内外部激励约束机制的相互补充关系
外部激励约束机制是强调的外部力量的监督作用。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人的行为是由外部因素控制的,当人们因采取某种理想行为而受到了奖励时,他们最有可能重复这种行为。:当某种行为没有受到奖励或者是受到处罚时,其重复的可能性则非常小。因此只要控制了行为的后果(奖励和处罚),便可按照控制者的意图引导和制约人的行为。当外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及时对履行企业道德的企业进行奖励,对违背道德的企业进行严厉惩罚,那么企业在这样的外部刺激下,遵守企业道德的行为便会强化,并重复这个行为。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即使在市场经济和政府监督都比较完善的西方国家,企业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也依然屡见不鲜。即外部激励约束机制并不能达到意想之中的完美效果。而且对社会责任的行为真正融入组织的过程,不是靠程序和法律规定,而是应该靠企业道德的自觉。因为所有的律令只有和主观意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转化为有效的行为规范,才能影响主体行为,才能真正使主体的实践受其制约。否则任何律令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因此外部建设的同时要辅之以内部建设。
企业道德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企业以内在的道德信念促使企业合道德经营,是社会道德规范逐步内化而成的。外部激励约束机制带有强制性质,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外在的他律,但是法律和政令也只有在企业认真遵守和执行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地发挥其调控作用。企业内部建设可以提高企业遵守和执行法律与政令的自觉性,使企业以一种内在自律形式从国家和社会的全局与长远利益的角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企业道德是靠对行为主体的教育,舆论,责任感等来确保其承担。因此具有事先防御性质,通过行为主体的道德观念的提升,阻止不道德的行为发生,从根本上避免了对法律的触犯。
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有效性不完全相同,只有当在任何情况下行为主体都自觉遵循社会道德准则时,才能达到深层次的内部控制状态,达到变他律为自律的效果。但是这并非普遍真理。一个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良好的企业,在外部激励约束效果不佳,监督、惩罚机制不能有效运行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在不完善,不合理的外部环境中求生存,最终企业的行为可能是反伦理的。因此建立企业道德自觉不仅要建立企业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还要建立完善有效的企业外部激励约束机制。
六、小结
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内外部约束激励机制以促进企业将企业行为与道德规范相融合。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道德责任应该努力实现向道德自觉跨越。企业的道德自觉应该成为企业的一种内在诉求,即在明确认同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将社会对于企业的各种合理性要求自觉转化、融入到企业的战略设计、经营决策、生产管理和产品服务中去,自发自觉的成为企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依归。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形成良好的核心价值观,具有核心竞争力,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激励约束机制》来源于公文素材库,欢迎阅读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二篇:浅谈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浅谈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诚达公司 王继军
一、建立有效约束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约束激励机制是企业改革中深层次的问题,其中约束机制的建设在企业改革推进中往往被忽视。从激励方面看,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承认资本、技术、管理等分配要素,打破平均主义,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等,这些都说明约束激励机制中的激励问题得到重视。至于约束方面,对所有者(企业)的约束,由于多种所有制并存,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进行竞争,破产的实行等等。不少企业依然是约束软化,硬约束不足。改革后,国有企业破产的实行,买断工龄的实现,下岗、失业的威胁,面向普通员工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都表明对普通员工的约束得到显著加强。然而对于管理者的约束却依然不足。在原有约束被打破的同时,由于法律的不完善,新的约束有不少漏洞,甚至于某些环节出现约束真空,这都使得管理者缺乏责任心。更重要的是,由于脱胎于政企不分的计划经济体制,管理者能上不能下,没有责任心的管理人员不能被淘汰,从而也不可能形成公平竞争的人才竞争市场。本来工会、职工代表大会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不只是对企业的监督约束,更是对企业管理者的监督约束。但随着一些企业产权改革的推行,作为名义上的主人,工人已经处于无权
地位,别说对企业的命运,就是自己最起码的生存权益也完全握在管理者手中。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的权力的削弱直至有名无实,在强化对员工约束的同时,直接导致了对管理者约束的减少。总的来看,企业竞争力不够的原因在于没有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主要是约束的问题。激励的问题主要是管理者的激励不够完善。约束的问题主要是约束的软化,关键是对管理者约束的软化,其次是对企业的硬约束不够。因此,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是必要的手段。
二、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与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是经济活动中的主体。企业具有竞争力是因为它拥有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我们致力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必须重视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在企业的各要素中,劳动者无疑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劳动者具有主观能动性。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个目标,需要人来完成,因此就需要对人进行约束激励。简单的说,约束就是不能减少利润,激励就是增加利润。二者是辨证的,统一的。没有无约束的激励,也没有无激励的约束。激励侧重于收入,约束侧重于成本。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但统一于利润最大化这个企业的基本目标。企业要想做到利润最大化,必须拥有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约束激励机制中,首先是约束,其次才是激励。因为,只要不实行平均分配主义,因为人是自利的,都想过好日子,劳动者就会自发激励自己好好劳动,这是自发性。但人又是自
私的,所以必须进行约束。人的自私性和自利性,决定了约束第一,激励第二。
竞争是最重要的约束激励机制。市场经济为企业提供了更充分的竞争,也就给企业提供了更重要的约束激励。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优胜就是最大的激励,劣汰就是最大的约束。企业在整个生存期内要进行持续的有效约束激励,来避免被时代所淘汰。
劳动者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约束激励机制就是对劳动者进行约束激励。在典型的现代公司制企业,劳动者简单分为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者、普通员工。约束激励机制包括对企业所有者的约束激励、对管理者的约束激励和对员工的约束激励。对所有者的约束激励就是对企业的约束激励,因为企业的效益好坏直接影响到所有者的权益。由于人的贪婪性、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所有者激励具有内部自发性,因此不需要考虑对所有者的激励。对所有者(企业)的约束尤为重要,所有者(企业)约束主要是公平竞争中的优胜劣汰。竞争失败,就要被淘汰、破产,这是对所有者(企业)最重要的约束。对于典型的现代公司制企业,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管理者作为受托者,经营管理企业。为防止由于管理者的行为同所有者(企业)的目标不一致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更需要重视对管理者的约束激励机制。对员工的约束激励,主要是靠企业内部制度,如良好的绩效考核制度、合理的职位升降制
度、工资分配制度等。在所有者、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约束激励中,三者的约束激励是相互联系的,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能把三者的约束激励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服务于利润最大化这个企业基本目标,从而使企业拥有竞争力。其中对管理者的约束激励居于中心地位,因其受企业的委托,行使经营权,直接管理企业,管理普通员工。
三、有效约束激励机制,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法律基础之上。现代社会都是法制社会,因此,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法制基础之上。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律,是约束激励有效的终极保障。每个人、企业都必须要为他的行为负责,这就是约束激励。如果可以不负责,可以转嫁到他人来承担,那约束激励就会软化,就不是有效的。例如,企业经营亏损,却由国家埋单;管理者的欺诈行为造成的损失却由投资者承担;员工工作好坏,都拿一样的薪水等,这些都是约束激励软化。约束要有效,激励要可信,最终都要依靠法律来保障。
约束激励是有成本的。国有企业在我国的产生有着历史必然性,它的存在也有历史必然性、必要性,至少现在它还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责任。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是必要的,某些国有企业实行退出、产权多元化也是正确的。但不能简单地认为国有企业进行了产权改革就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是危险的。我国的国有企业产权为国
家所有,产权是清晰的。国有企业同上市的股份制公众企业有很多相同点,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同样面临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西方国家的股份制公众企业的竞争力强主要是有相适应的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关键的是对企业管理者的约束激励有效。我们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不足,缘于约束激励机制的不完善,这不能完全归结到产权上。现在住房改革,医疗改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建立,都在逐步地解决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的问题。没有有效的硬约束激励机制,即时实行了产权改革,实行了国有企业民营化,解决了政策性负担的问题,由于不能对所有者、管理者、普通员工进行有效的约束激励,同样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要从根本上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就要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约束激励机制。
从理论上看,竞争并不必然会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只有在企业所有者、管理者和普通员工面临硬约束激励的条件下,竞争才会促使企业改进绩效。只有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给企业、个人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让所有的企业、每个人都进行公平竞争,面临硬约束激励,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因此,加快法制化建设,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才是企业改革的根本。
第三篇:关于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
关于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01-11 14:43:00 ]作者:姜丹 孟庆彬编辑:studa090420
论文摘要:国有企业改革中一个难题在于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实现经营者的人力资本价值。文章分析了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和对策。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经营者;问题;对策
我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使我国企业完全置身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环境之中。如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难题是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笔者拟从企业理论出发,试图探讨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实行经营者股票期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的理论基础
1、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的所有者通过与经营者签订一系列或明或暗的契约,授予经营者代表其从事经营活动的某些权利。这样,在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所获取的有关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因为所有者没有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可能像经营者自身一样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由于信息不对称,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签订的只能是一种不完全契约,因为契约无法规定未来所有情况下经营者应采取的行为。在契约无法完全约束的情况下,所有者的投资是否面临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营者的“道德自律”。然而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经营者往往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从而使所有者面临“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1)偷懒行为。在经营者不拥有企业股权的情况下,经营者具有强烈的偷懒动机。(2)短期行为。经营者仅仅关注企业短期财务指标的变化,而不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3)控制行为。经营者通过掌握的一部分控制权,将生产性资源转化为非生产性资源进行“在职消费”。(4)保守行为。经营者往往具有更高的风险规避偏好,更加倾向于相对安全的经营计划。
2、产权理论。企业产权理论认为,企业的所有者拥有“剩余索取权”,即对企业货币收入支付的各项成本、费用之后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对应的企业控制权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在企业契约中明确规定的权利,称为特指控制权;另一部分是在企业契约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权利,称为剩余控制权。特指控制权通过契约委托给经营者行使;剩余控制权则由企业所有者拥有,以保证其利益不受侵犯。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有自己的目标效用函数.并追求各自效用的最大化。
很显然,两者的利益很难趋卜一致。由于在经营者目标效用函数的诸变量中,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形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变量,企业的分配体制直接影响着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因此企业的分配体制是否合理,能否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关键是企业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配置机制。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拥有部分控制权(特指控制权),就理应拥有部分剩余索取权,否则企业的经营者就会利用掌握的特指控制权来侵蚀企业的剩余。
3、激励机制。企业法人内部治理实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合约。这一相互制衡的组织结构,着重予监督与制衡.忽视了激励合约。公司治理中的代理成本与道德风险问题仅仪依靠监督与制衡不可能解决,关键是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经营者激励机制是解决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关系的动力问题,即委托人如何通过一套激励机制促使代理人采取适当的行为,最
大限度的增加委托人的效用。因此,激励机制是关于所有者和经营者如何分享经营成果的一种契约。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使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一致起来.使前者能够努力实现企业所有者利益即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而不是单纯追求公司的短期利益,目的是吸引最佳的经营人才且最大程度的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防止偷懒、机会主义等道德风险。
二、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制度上的原因,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分配制度不甚合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日前公布的对31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万名企业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企业平均收入上,私营企业经营者最高,年平均收人11.16万元;国有企业经营者平均收人最低。只有2.63万元。在住房的比较上,80.3%的私营企业老板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住房,而国有企业经营者有住房的比例仅为32.6%。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同样付出了企业带头人的心血,国企经营者和私企经营者的收入却相差甚大。与内部职工相比,企业经营者的名义收人并不高,政府有关部门也作了不少规定,最为典型的一种就是规定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不能高于一般职工平均收入的若干倍。但企业经营者拥有特殊的人力资本——经营才能和管理才能,其工作的重要性不是一般职工所能比的。并且其工作的艰辛程度也非一般职工所能及,尤其是工作岗位所决定的责任更不能与一般的职工相提并论。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利益的刺激还是居于激励手段的首位当一个企业的经营者与其在工作中所付出的劳动相比较。其合理的收入预期与实际收入产生较大差距时,他在企业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就很难有效发挥,内心便会充满不平衡感,甚至会采取·些不利于企业的行为来谋求自身利益,如过分的“在职消费”和“59岁现象”等等。很多国企的经营者在离职之前,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牟取私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经营者的激励不足而且缺乏长期性的激励,经营者的地位、作用、荣誉和企业的长期经营效益没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或者因为有过分的权利而没有长期的物质利益的保障。
其次,国有企业除了不能保障经营者的物质利益外,对经营者的选择仍旧是行政配置下的组织人事部门委任制。许多国企实行股份制改造后,在法人治理结构上有董事会,但在企业经营者的选择聘用上没有太多的权利。行政配置经营者的选择机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不一致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政企分开.企业能够经营自主,但是行政配置经营者的选择机制使得政企分而不开,要么行政干预过多,企业没有足够的经营自主权;要么企业出现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做出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
三、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的对策
l、物质激励。有效激励的核心是将经营者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因此可以确定一个最优报酬计划来实现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传统的经营者薪酬制度是指经营者所得工资和奖金,这种工资加奖金的结构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企业的经营机制,因为企业经营者的基本工资与企业的经营业绩之间一般呈弱相关性,基本工资的提高对经理人员的激励效果并不显著;按照经营业绩确定的奖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经营者的偷懒行为,但更容易导致短期行为。同时,经营者不拥有剩余索取权,不能参与剩余的分配,却有通过控制权侵蚀企业剩余的动机,因此不能规避道德风险。
笔者认为,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货币收人=固定工资+奖金+股票期权+高额退休金+职位消费。
(1)固定工资可采用月薪制或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年薪制,设置在本行业或本企业平均工资的水平上,不能上浮太高,仅是维持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占经营者货币收人的很小一部分。
(2)奖金和股票期权是经营者的风险收人,也是主要收人,取决于企业经营业绩。奖金是奖励经营者的短期成果,占风险收人的比重不大,这是为了避免经营者的短期行为。(3)经营
者股票期权(executivestockoption,eso)是把衍生金融工具中的股票期权概念运用于企业薪酬制度的一种激励措施。其基本内容是赋予企业以首席执行官(ceo)为首的经营者在未来某特定的时间按某一确定的执行价格购买本企业一定数量普通股的权利。其激励逻辑是:企业授予经营者股票期权——经营者努力工作——企业经营业绩提高——企业股票价格上升——经营者执行期权获得收益。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第一,由于股票价格是企业价值的外在表现,在有效率的资本市场上,股票价格不仅反映了企业当期的经营业绩,还反映了投资者对企业未来长期经营业绩的预期,股票持有人获得的收人更加依赖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状况。eso将经营者的薪酬和企业的长期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鼓励经营者更加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克服短期行为。第二,eso赋予企业经营者部分剩余索取权,允许他们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把对经营者的外部激励与约束变成了经营者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可以减弱经营者的偷懒动机,降低过分的在职消费。第三.由于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激发出来,股东无需密切注视经营者是否努力工作,是否将企业资金投人到有效益的项目上,以及是否存在其他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4)高额退休金的建立能保证优秀的经营者退休以后继续保持较高的生活水平,免除后顾之忧,并有效防止“59岁现象”,还可以鼓励经营者长期从事企业经营工作,与企业建立起休戚与共的关系。(5)职位消费实际上给予经营者的特权,例如在企业内部为经营者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并为经营者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等。
2、精神激励。精神激励也是激励机制的重要一面,要在注重物质激励的同时,更注重精神激励。传统的精神激励主要授予某种荣誉或称号,新的机制下精神激励更注重提升企业经营者的社会地位,使他们在得到社会尊重的基础上,以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使他们更好地贡献他们的才智,同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的投人工作。企业的高层经营者,一般非常注重自己职业生涯的声誉,良好的职业生涯声誉一方面是荣誉或荣誉激励,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和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未来的货币收人,经营者追求货币收人最大化是长期行为,现期货币收人和声誉之间有一定的替代关系。
四、实行以上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1、改善经营者股票期权制的实施环境。eso实施中股票来源、股票变现及税收处理在我国都存在一定问题。实行eso的企业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股票,以备期权持有者行权时使用。然而,我国目前的新股发行政策还没有关于准许从上市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中预留股份以实施eso;同时,我国《公司法>第149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份或者与持有本公司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由于这些体制和政策的制约,我国股票的来源问题成为推行eso的最大障碍。其次,《公司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都规定经营者持有的企业股票不能在任期内转让,这样就使得eso的收益长期停留在帐上而不能变现,使其激励作用大打折扣。最后,我国现行《税法》并没有对期权持有人行权时的差价收益到底是在成本中列支还是在税后利润中直接扣除做出规定。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建立eso法律体系。eso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为发挥其作用,可以适当修改《公司法》中不允许公司回购自身股票和限制经营者所持股份流通地规定,允许上市公司持有不超过一定比例的本公司股票专门用于实施对经营者和技术中坚力量的股权激励。其次对因eso产生的税收问题实施特别处理,这可以充分提高经营者的参与热情,增强eso的激励作用。最后,要建立健全有效的证券市场。eso激励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个高度有效、结构合理的证券市场。事实上,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弱式有效市场,远未达到强式或半强式的水平,企业的股票市场价格和企业实际经营业绩相关性极低,为此,要进一步培育证券市场,加强市场监管,倡导理性投资理念,审慎调节市场供求,使之向高效、稳定方向发展,促进eso的激励作用的发挥和企业的发展。
2、建立和完善市场环境。完善的市场包括经营者市场、产品市场和物质资本市场,是激励经营者人力资本的关键因素。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来看,一个有效激励经营者人力资本和约束代理成本的市场环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充分竞争的经营者市场和经营者职业利益风险机制。经营者市场的竞争越充分,经营者人力资本越商品化,越可以动态评价经营者的经营决策能力,并确定绩效补偿额度。同时,还应建立经营者职业利益风险机制,将企业家的经济收人、社会声望、发展前途、职业生涯和企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格局。二是竞争、有序的产品市场。在产品市场上,经营者的表现和业绩会通过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产品利润的变化直接表现出来,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及带来的破产威胁会使经营者尽力发挥其人力资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三是发达、完善的物质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上,经营者的表现和业绩会通过公司股票的升值表现出来,因此资本市场的竞争可以对经营者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形成强有力的激励和约束。
3、健全法律制度和相关政策。传统的法律制度建立在物权的基础上,强调的是对物质资本的保护,对人的保护也仅限于对基本人权的保护,未能对人的人力资本做出法律上的界定和保护。人力资本是经营者最重要的资本和企业宝贵的资源,因此要建立新型的法律制度,不仅要保护物质资本,而且要保护人力资本,要赋予经营者法律地位,切实保护经营者利益不受侵犯。
同时,要从法律上约束企业家行为,将其纳人法制化轨道。我国长期以来将经营者纳人国家行政干部行列,用官位的升迁激励经营者,近年来又强调对国企经营者的管理,将经营者人力资本紧紧纳人到行政配置之中,使经营者人力资本市场化配置难以实施。因此在政策上应取消经营者的行政级别和退休年龄的限制,使经营者职业化,从职业角度约束与管理经营者。
第四篇:建立有效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建立有效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探讨 作者:彭秀忠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年第07期
[摘要]文章论述了建立有效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关键是找准经营者的定位,培养专业企业经营者队伍,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使投资者获得最大的效益。
[关键词]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第五篇:建立激励保障约束机制
建立激励保障约束机制激发农村干部整体活力 ——麻家坞镇关于农村村干部管理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激发农村班子内在活力,巩固农村执政基础,几年来,麻家坞镇先后推行了村级班子“双向承诺制”,对农村工作实行“千分考核”,对农村干部实行“联绩计酬”,提高离任干部待遇等一系列制度,采取“双述职、双评议”立体考核、镇村干部联查工作、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多种措施,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村干部激励、保障、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了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在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干部管理的路子上又向前走了一步。
一、主要作法及成效
(一)狠抓“双强”培养,强化村级班子建设
一是创新载体争“双强”。在全镇开展了争当“创业带富标兵”和设岗定责活动,全镇60岁以下的有劳动能力的党员、干部全部参加,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和党员具体情况科学设岗、党员认岗、支部定岗、群众评岗等措施,全镇680多名党员上岗,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双向用力育“双强”。为广储“双强”后备,实施了“三个培养”(把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三是拓宽渠道选“双强”。在选人用人上,拓宽选拔思路,不仅仅局限于农民党员,还注意从退伍人员、优秀民营企业家、退休干部、下岗工人等群体中,选择有创业意识、有致富本领的“双强”型人才担任 - 1 -
“两委”干部。对村内有合适人选,条件成熟的村,采取“两推一选”等方式选人。201*年,通过“两推一选”产生“双强”支部书记8名,涌现出了吴章罕、郝玉锁等先进典型。对一些暂没有合适人选的村,象北一和麻家坞二村。以前一直没有选出支书人选,班子处于瘫痪状态。党委任命农村工作能力强的2名机关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们上任以来,带头调整产业结构,把群众的精力集中到发展经济上来。在他们的带动下,这两个村发展肉鸡养殖,修路、加强基础建设等,使这两个村很快扭转了落后被动的工作局面。
(二)狠抓农村干部管理,建立干部激励保障约束机制
1、“千分考核、联绩计酬”。从201*年开始,麻家坞镇即对农村工作和村干部工资的发放实行“千分考核、联绩计酬”,把各项农村工作分类量化,村干部工资由固定工资和绩效奖金两部分构成,固定工资保证村干部的最低误工补贴,绩效奖金实行“千分考核、联绩计酬”。在具体操作上,一是量化考核目标。党委、政府每年将农村各项主要工作细化量化,定出分值,各项工作总分1000分,另对阶段性非常项工作单独计分,纳入总分之内。二是认真考核。对农村各项工作进行半年初评、年终总评,确定各村考核得分。三是奖优罚懒。各村干部工资按得分多少决定,得分越多奖金越高。对考核为优秀的村,绩效奖金100%发放;考核为一般的村,绩效奖金80%发放;不合格的不予发放,并给与一定的经济和组织处理。201*年全镇24个村中6个村被评为优秀,17个村被评为一般,1个村被评为不合格,村干部工资中,工资
最高与最低相差201*余元,极大的调动了村干部的干事创业积极性。
2、“双述职、双评议”。即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把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向镇党委和党员会述职,由全镇领导干部和各村村民代表会成员进行评议,“双述职、双评议”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在“双述职、双评议”中,镇党委认真组织,做到“两把关、三审核”。“两把关”即由包片领导和包村干部把关,把好年初承诺目标制定关,把好考核得分关。“三审核”即全年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和下年度承诺目标要经包村干部和包片领导审核签字,镇党委审核后,才能进行公开述职评议。为使活动不搞形式不走过场,镇党委组成督导组对各村述职评议全程进行督导检查,同时负责对“双述职、双评议”大会上交的评议表进行汇总。评议结果公示半月,作为“千分考核、联绩计酬”的主要依据,实现工作成效与经济待遇挂钩。对工作差,作风差、群众满意率低的村干部视情况进行诫免谈话,责令限期整改或按照组织程序进行调整。201*年来,镇党委指派专人对评议结果较差的5名村干部进行诫免谈话,派出了3个工作组对工作差的村进行后进支部整顿。
3、发挥离任干部作用。从201*年开始,每逢换届、工程建设、调研、重大节日等工作前,镇党委都会派出专门的工作人员,到离任干部家中走访慰问,征求意见。同时,在每个村聘请1名离任干部做民情调查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今年,麻家坞镇抽调人员组成调查组,深入到全镇24个村,对目前在世的在村中
任过职的人员逐人进行详细调查,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老党员、与群众座谈等形式,对全镇的离任老干部进行详细登记造册,彻底掌握了全镇离任干部的底数。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在职干部看到了希望,免除了后顾之忧。
(三)狠抓创业承诺,强力推进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
首先拓宽四个主体。一是“两委”集体承诺。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年度工作目标进行具体量化,公开承诺。 二是干部个人承诺。120名“两委”干部结合分管工作作出个人承诺。三是配套组织承诺。全镇48个村级配套组织,如团支部等也都做出承诺。四是无职党员承诺。无职党员在设岗定责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出承诺,每年在职责范围内为群众做1-2件实事。其次抓好五个环节。一是承诺。村两委的承诺由两委会制定、村民大会通过、党委审查、报组织部备案;其它个人和组织的承诺目标由各组织和个人制定、村党支部审核备案。二是践诺。各承诺主体要认真对照承诺目标,每月进行自查,确保按期完成承诺目标。三是督诺。村两委的目标完成情况由镇党委督导,其它的践诺情况由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共同督导。镇党委每季度督导一次,开展镇村干部联查一次,定期通报督查情况。四是述诺。实行双向述诺,村两委、无职党员和村级组织负责人在村民代表会上进行述诺。五是评诺。在双向述诺的基础上,实行“双评”,即对承诺目标的完成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两个方面进行测评,对承诺目标完成情况较差或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
较差的班子、个人限期整改。承诺完成情况和评议情况作为评优评先和村干部奖金确定、发放的主要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村干部工资整体水平低。由于镇财政收支矛盾较大,对村干部工资补助的资金仍然有限,短期内难以提高村干部工资的整体水平。
二是村干部专职人员较少。由于专职人员少,各项繁杂的工作任务要靠主要干部去执行,他们大部分时间忙于村中事务,农事无暇顾及,家庭照顾不周。使有的干部觉得划不来,难免产生主动辞职的想法和行动。
三是农村干部整体素质偏低。农村干部80%为初中及以下文体程度,文化素质较低;部分村干部年龄较大,思想上因循守旧,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较差,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持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看摊守业思想。
三(推荐打开公文素材库:www.bsmz.net)、建议和对策
一是强力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物质基础,化解村级债务负担,增加农村干部的办公经费,提高工资整体水平。
二是减少农村干部职数。严格控制干部职数,提倡和推行交叉任职,换一种途径增加在职干部收入,减少财政负担。
三是加大奖励力度。拿出一笔专项资金,对做出突出贡献和成绩的村集体和个人进行重奖,实行以奖代补,形成浓厚的干事创业竟争氛围。
四是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解决村干部“不想干”、“不会干”的问题。通过培训逐步规范农村干部行为,提高队伍整体水平。
五是建立健全农村干部养老保险机制,为农村优秀干部缴纳养老保险金,为离任干部发放定额补贴,让他们在职安心工作,退职无后顾之忧。
201*年12月20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激励约束机制(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02885.html
- 上一篇:市公安局工会工作要点(精选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