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后感
《讲话》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著作,从实践出发而升腾为系统化的文艺理论,体现出作者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列主义文风。他不作空泛的理论表述,而是针对创作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深入调研,有的放矢地进行理论剖析,提出科学的结论,所以能令人折服。如政治与文艺的制约关系,作家对待生活源泉的态度,主观愿望与创作效果的差异性,等等,这样才能处置好文化机制各方面的策略性调整,建构了解放区文学秩序的纲领性文献。其实,在《讲话》发表之前的4月已经开始筹划召开这次座谈会,毛泽东分别致信肖军、欧阳山、草明、舒群等征求意见,又邀请丁玲、艾青、罗烽、刘白羽、何其芳多人谈话,当面交换对文艺创作的看法。艾表还将与毛泽东交谈的要点,写成一篇专论在《解放日报》上公开发表,造成一种必须在文艺界开展“一个切实的严肃的整风运动”的强大声势。在此前后,以丁玲、艾青为代表的解放区作家群,在小说、诗歌、散文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认为今天看所谓“政治标准”,应该去掉其政治色彩,将之理解为当代的主流价值观念,因为任何时代都需要有其特定的主流文化观念来引领社会的发展。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看,无论经历了多少朝代变更,多少兴衰战乱,她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信忠孝等优秀品质已经作为民族精神世代流传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核心价值理念;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我们当今时代的主流价值标准。一个政党的执政主张必须符合并能引领社会的主流价值标准才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而一部文艺作品应该经得起时间和受众的检验才能成为精品,时间的延续和受众的层面是无法预料的,但只要作品中具有这种核心价值理念,它就不会因时间的久远而使人感觉隔膜或因受众层面的差异而产生疏离感,在任何时间、任何群体中都能引起共鸣,经典的魅力正在于此。
我们今天应该从用更为宽泛的概念去理解文艺的“政治标准”,文艺的“政治”属性不是空洞的传播工具,而应该是作者的核心思想观念的体现,它也应该是民族的、社会的、大众的,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重读《讲话》,感受最深的毛泽东对于“新的时代”与“新的群众”之间辩证关系的阐述,他指出“我们周围的人物,我们宣传的对象,完全不同了”。很显然,强调艺术与时代的结合,最终就是要归结为文艺“必须和新的群众相结合”的大命题。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是某个特定时代生活的本质呈现和精神映射,有着历史教科书的审美价值和诗学的纪念碑意义,如泰纳所说的:“一首伟大的诗、一部优美的小说、一个高尚人物的忏悔录,要比许多历史家和他们的历史著作对我们更有教益……一部书越能表达重要的感情,它在文学上的地位就越高;因为一个作家只有表达整个民族和整个时代的生存方式,才能在自己的周围招致整个时代和整个民族的共同感情。”如今,在新的历史进程和时代潮流中,文学不应缺席,作家不应失语。一方面,真实的生活会比想象和虚构更丰富,更精彩;一方面,文学需要色彩缤纷的表现形式适应一个全新时代。这意味着作家的选材与叙事因此而有了更加宽阔的用武之地,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艺术选择。作家不应局限于书斋与想象,走向远比虚构更为复杂、厚重的社会生活,立足于坚硬的现实,以海纳百川的超越姿态真正抵达文学现场,为写作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有力方式,完成一种体现时代气质的人文担当。
,“延讲”精神历久弥新,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内涵丰富,应予广大;重温《讲话》精神,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
展观,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并纷纷表示,将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将达州建成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而努力奋斗。
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毛泽东这篇著名的《讲话》,总结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服务的方向,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文艺的革命方向问题,不仅对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对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文艺界整风运动,推动了各抗日根据地文艺运动的发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文艺创作的宗旨也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新时代的文艺精神应以什么为主旨,我认为讴歌的主旋律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不管创作的什么形式的文艺作品,都应渗透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得到的这一主旋律。要通过文艺作品的宣传,引领人们的精神世界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永远跟党走。引领人们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被一时的逆流所诱惑,社会上的逆流总是存在的,但必竟不是主流,就像高尔基在《海燕》中所说: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
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久经考验的党,是一支永葆青春活力的政党。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健的肌体,因为党的理论在时时创新,党的监督机制全面而有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定能够带领人们从富裕走向富强。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应满怀信心,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杜绝靡靡之音登台,扭曲人的灵魂,毒害祖国的花朵。
每每提到延安,想起延安整风运动时创作的经久不衰的红色作品,有如饮清泉般甘甜,仿佛在清风习习的林间漫步。当意志消沉时,听听红色歌曲,读读红色作品,身上仿佛有了无穷的力量。当春风得意时,唱唱红色歌曲,看看红色电影,让人心清气爽,戒骄戒躁。延安精神,可谓时代丰碑。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地位
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总结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革命文艺的方向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有力推动了文艺界整风运动,对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深远影响。
(一)确立了解放区文艺工作的方针,推动了解放区文艺工作蓬勃发展
延安文艺座谈会和《讲话》,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按照《讲话》精神,他们深入农村、工厂、部队,坚持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开展了大规模群众性文艺活动,创作出一大批适应抗战需要、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比如大型新歌剧《白毛女》,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1943年春节开始的延安新秧歌、秧歌剧运
动,涌现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平剧《逼上梁山》和《三打祝家庄》等优秀作品。此后,春节成了解放区农民的艺术节。秧歌运动还发展到各解放区,并随着解放战争向全国推广,为坚持抗战和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扩大了党在国统区、沦陷区进步文艺工作者中的影响
1944年1月1日,《新华日报》以摘录和摘要形式刊登《讲话》主要内容。4月,郭沫若在**召开座谈会,介绍、学习《讲话》精神,并连续以《一切为人民》、《向人民大众学习》、《走向人民文艺》等为题,发表多篇文章,号召进步作家“努力接近人民大众,了解他们的生活、希望、言语、习惯,一切喜怒哀乐的外形和内心,用以改造自己的生活,使自己回复到人民的主位”。上海、香港等地的进步文艺工作者纷纷表示,《讲话》将会对自己的创作思想产生指导作用。他们还以各种形式发表《讲话》内容,使《讲话》精神得到广泛传播。
(三)奠定了党的文艺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基础
70年来,《讲话》精神不断丰富发展。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讲话》精神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文化艺术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把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确定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强调,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江泽民同志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0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促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文艺理论和方针政策的了解
1945年12月,《讲话》发行朝鲜文本,这是最早的外文译本。随后,日本、法国、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东欧其他国家和越南、瑞典、芬兰、印尼、古巴等国相继翻译出版《讲话》。美国、英国出版发行《讲话》英译本,意大利出版发行意大利文《讲话》单行本。随着毛泽东著作以各种文字翻译出版,《讲话》传到世界多个国家。美国梅·所罗门教授编辑的《马克思主义与艺术》一书,以《文学与革命》为题,摘录《讲话》内容并作深入分析,给予高度评价。澳大利亚学者庞尼·麦克杜格参考80余种《讲话》版本,用英文重新翻译这部著作,并写了43页的长篇导言,引起国际学术界高度重视。70年来,《讲话》成为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著作之一,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启示
《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造性地阐释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歌颂与暴露、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文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指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从而奠定了革命文艺发展的理论基础,确定了党的文艺工作的
基本方针,指导和推动了党领导的文艺事业蓬勃发展。这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讲话》阐明了文化艺术为人民群众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并以此作为党的文化艺术工作理论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文化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是对《讲话》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文化艺术工作要自觉坚持“二为”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作为繁荣文化的根本目的,在文艺创作中体现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文化权益作为开展文化工作、繁荣文化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根本保证
《讲话》阐明了文学艺术是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包括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艺工作者不但要学习文艺创作,而且应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艺术事业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工作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化艺术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繁荣,使文化艺术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源泉
《讲话》阐明了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革命的文学艺术家,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深入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才能创作出真正反映群众生活、为群众所需要的文学艺术作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群众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人民群众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获得灵感、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文艺作品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散发出永不磨灭的光辉。
(四)文艺创作要自觉关注时代,把握时代特征
《讲话》阐明了文学艺术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革命任务。抗日战争时期,为抗战服务,动员人民、凝聚人心,鼓舞人民积极抗战的文艺,就是关注时代、把握时代精神、顺应时代潮流的革命文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日益多样的传播手段、人民群众多样的文化需求,文艺创作只有把握时代特征,融进时代元素,弘扬时代主旋律,才能与时俱进地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文艺工作者只有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今天,我们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重温《讲话》,就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讲话》的基本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文化积极反映人民心声,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篇: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感
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感 按照沐作风建设办发[201*]2号文件要求,我认真学习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感触良多。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是延安整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映了无产阶级在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即是在推进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的历史阶段,应当如何领导文艺工作,从而创造出适合本阶段要求的新型的文艺作品。《讲话》中提到了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普及与提高、文学批评的标准及文艺界的统一战线等多个问题,而其中核心的问题便是“文艺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这样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着力于此次座谈会的目的而提出的,那便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
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下,许多作家在塑造工农兵和反映伟大革命斗争方面取得了新成就,真正意义上实现与群众结合,使文艺的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对于一直受外国文学影响的新文学来说,这种来自民间传统和民间群众文化的推动力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讲话》发表后,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关注的题材转移到人民群众上。人们在处理作品题材,人物上侧重有所不同,对知识分子的关注也慢慢淡化,甚至很少注意对现实生活的矛盾和黑暗的揭露,而取代的便是对新社会新制度的赞美以及人民群众斗争生活的描绘。普通的农民、士兵、干部成为文艺工作者重点表现的对象,翻身解放的“新人”成为文学的主角。
《讲话》中第一个提到的便是政治立场的问题,这也揭示了文艺为群众与如何为群众的两个核心。政治立场的转变也就意味着文学描写中心的转变。“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知识分子一直作为民众的先觉者与社会革命的先导而站在时代前列,同时也是文学描写的核心对象。《讲话》中却突出说明了知识分子及个人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种种“劣根性”,提出文艺思想家思想感情向工农兵方向转变的必要性,也就是文艺工作者世界观和思想情感改造的问题。《讲话》作为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政治性策略,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讲话》中的观点及其一些结论是极具时代性的,我们在理解上更应该回到当时的社会背景。
蒋治勇
201*年7月29日
第三篇:第六讲 毛泽东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六讲 毛泽东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选3下)
一、作者小传:毛泽东(1893.12.26—1976.9.9)
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的家庭。小时在家乡读过私塾,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提出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任军长。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1930年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1935年1月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抗日战争开始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了《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同年5月,召集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1943年3月,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讲话》的主要内容
在引言部分,谈了五个问题: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
结论部分,分五部分来论述,提出讨论问题的出发点和文艺的中心问题。1.从现实出发;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3.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问题,和另一个党外关系的问题,党的文艺工作和非党的文艺工作的关系问题——文艺界统一战线问题。4.文艺界的主要斗争方法——文艺批评。5.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讲话》讲评
《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对“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新文化运动,尤其是左翼文化运动的一次追认和全面总结。它继承了早期左翼文艺理论家的理论主张,又根据新的历史条件阐明了文艺的基本任务、发展方向和基本理论问题。《讲话》诞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当中,其所论脱离不开特殊的时空条件。它既总结了“五四”以来的文艺运动,也是对当时文艺状况的一次回应,解决了延安文艺界存在的尖锐分歧。更重要的是,它关于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普及与提高、歌颂与暴露、知识分子和人民、文艺大众化、批判与继承、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等问题的原则性说明,成为指导中国文艺发展的方针政策,构成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讲话》发表后,在全国不同的政治区域以文件政令、座谈会、媒体报道、出版发行等各种方式得到传播。1943年10月19日,《解放日报》首次全文发表《讲话》,同一天,新华社播发了中共总学委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通知,称其“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的事业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是毛泽东同志用通俗语言所写成的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教科书。此文件决不是单纯的文艺理论问题,而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具体化,是每个共产党员对待任何事物应具有的阶级立场,与解决任何问题应具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典型示范。各地党收到这一文章后,必须当作整风必读的文件”1。1943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了《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决定中指出:“十月十九日《解放日报》发表的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党对于现阶段中国文艺运动的基本方针。全党都应该研究这个文件,以便对于文艺运动与实际问题获得一致的认识,纠正过去各种错误的认识。全党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研究和实行这个文件的指示,克服过去思想工作中作品中的各种偏向,以便把党的方针贯彻到一切文艺部门去,使文艺更好的服务于民族和人民解放事业,并使文艺事业本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讲话》的这种历史性出场,确立了它的权威性地位,其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无以比拟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说明。
(一)《讲话》前的延安文艺界
《讲话》包含在整风运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氛围当中,它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成果。
1941年1月1日《文艺月报》的创刊号上,丁玲发表了《大度、宽容与〈文艺月报〉》一文,对《文艺月报》的特点进行了集中的说明,期待《文艺月报》展开深刻而泼辣的自我斗争,警惕“没有明确的主张,温吞水的,拖拖沓沓的可有可无,没有生气的”办刊风格2。
1941年4月丁玲调入《解放日报》,任“文艺栏”主编,继续她在《文艺月报》的主张。1942年10月23日“文艺栏”发表丁玲的《我们需要杂文》,由此
3掀起了一个杂文创作高潮,针砭延安的社会生活。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
2 1943年10月19日《解放日报》 《丁玲文集》第四卷,转引自苏春生:《中国解放区文学思潮流派论》,第4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年8月第1版。
3 较为著名的文章有丁玲的《“三八节”有感》(《解放日报》1942年3月9日),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解放日报》,1942年3月12日),罗烽的《还是杂文的时代》(《解放日报》1942年3月12日),萧军的《论同志之“爱”与“耐”》(《解放日报》1942年4月9日),王实味的《野百合花》(《解放日报》
“文艺”副刊停刊。同时,《谷雨》上也发表了尖锐的杂文作品,如萧军的《杂文还废不得说》4,王实味的《政治家、艺术家》5等。
1942年2月15日至17日,由“美协”主办,在延安军人俱乐部展出的“讽刺画展”,以自己的画笔描绘了太阳中的“黑子”6。1942年2月13日的《解放日报》对此作了预报。
此外,各种墙报也在同一时期活跃起来,其内容多针砭时弊,对延安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大胆而直接的批评,有时也有讽刺。著名的文化沟口的《轻骑队》7和中央研究院的《矢与的》,王实味的《零感两则》就刊在其上。
1942年春天的延安文艺界似乎格外活跃。然而,延安文艺界的这些状况究竟与《讲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不管怎样,文艺座谈会已经在准备之中了。
当年,毛泽东主管文艺界的整风,在座谈会召开之前,他曾给许多作家写信、面谈,有的不止一次,请他们搜集材料,听取关于文艺工作的意见8。《讲话》中所归纳的意见和看法,有的是在媒体上公开发表的,有的则是在与毛泽东的交谈中吐露的。9
(二)《讲话》涉及的主要理论问题
《讲话》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诞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献,也是一个政策文本,有些论述带有鲜明的历史印记,离开特定的时空就失去了它的生长点;有些论述是原则性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在今天也仍具有一定的价值。
“引言”部分谈到的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是一个引子,为《讲话》的“结论”部分的立论奠定了基础。《讲话》系统地回答了五四以来文艺运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一次总结。它围绕着文艺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中心问题,将文艺与革命、文艺与阶级、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社会、文艺与生活、文艺与党性、普及与提高、批判和继承等论题提了出来。这些问题其实在此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过程中多少都有涉猎,《讲话》是这些理论主张的一个延伸和发展。所不同的是环境变化了,1942年的延安,作家和知识分子已经成为边区政府的一员,是有“单位”的人,和大众的关系不仅在理论的层面而且在现实的关系上也成为可能。如果说以前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主张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和热情呼唤的层面,那么,在根据地则别有洞天。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不仅是学理的论说,而且也是必须要执行的文艺政策。根据地有立法权,也有执法权。文 1942年3月13、23日)
4 《谷雨》第5期,1942年6月15日
《谷雨》1卷第4期,1942年3月15日
画展中,展出了蔡若虹的《醉了的自由》、《爱神坐了飞机》、《和平的鼾声》、《一个科长同志的会客》,张56
谔的《老子天下第一》、《文化水平提高了》、《老李,还你一根大葱》,华君武的《路线问题》、《当主席报告第三部分第二点的时候》、《群众大会》、《因此大会总要延迟三小时》等作品。
7 1941年4月——1942年活动时间大约有一年
这些人当中有:萧军、艾青、罗峰、欧阳山、萧三、刘白羽、何其芳、严文井、周立波、曹葆华、姚时8
晓等。
9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251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据胡乔木回忆,主张“暴露黑暗”“不搞歌功颂德”的意见就是一个不出名的作家在和毛泽东谈话中提到的。
艺上的一系列主张可以通过政权的力量贯彻到实际中去。
《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各种争论都可以迎刃而解。如果在“作者——世界——作品——读者”的框架中来分析,“为什么人”是一个省略的语法结构,完整表述应该是“谁为谁做什么”。因此,“为什么人”关系着对创作主体和创作对象的评价以及它们关系的认识,进而关系着文艺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工作者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就一直在关注着接受对象,从“庶民”、“平民”、“民众”直到“文艺大众化”的讨论,他们的对象性关怀是一致的,但是对于创作主体的认识却停留在现代性启蒙的角色,这种“优越感”和“忧患意识”被不自觉地遮蔽了。因此,忽略了作家的自省与批判。而对民众的热情和救赎,只是在观念的想象中,模糊和幻化了民众的形象和感情,多数还是知识分子的独白。或者即便是有了与民众结合的意识,但却不具备实践的条件。《讲话》以阶级学说为依据,在作者和接受者两端做出等级分明的区分和评价。关于接受者,明确分为工、农、兵、城市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四个等级,在这个梯队序列中,农民是核心,他们的生活情感、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是第一义的。这样清晰地界定文学接受者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史上还是第一次。
更重要的是,《讲话》自觉地阐述了创作主体的位置和意义。这是“为什么人”这个中心问题的核心,也是《讲话》产生影响最大的论述之一。只有在创作主体充分自明的时候,创作对象的关怀才有可能实现。《讲话》以对知识分子的评价为核心,形成一条主线,将“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中心问题凝聚起来,重提“文艺大众化”的话题。正是在知识分子评价的问题上,一些理论家和作家从不同角度构成与《讲话》的复调关系。
《讲话》并不着意于从认识论和反映论的角度探讨文学的本质问题,而是从价值论、实用主义以及政治功利主义的层面关注文学创作,从而形成它的焦点所在,即文艺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问题,并由此引出文艺与政治、歌颂与暴露、批评标准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参考书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2. 毛泽东:《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年4月第1版
3.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
第四篇: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感想
201*研究生monica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感想201*年5月23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他深刻指出,《讲话》所指明的方向和道路,始终是我国文艺事业发展必须遵循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奉献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精品力作。深刻领会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重温《讲话》精神的过程中对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规律形成更为清晰正确的认识,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文艺实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党领导文艺事业的经典文献。《讲话》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创造性地阐释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确定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指导和推动了党领导的文艺事业蓬勃发展。70年来,《讲话》的精神与时俱进,丰富发展。在《讲话》精神指引下,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自觉投身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正确政治立场、深刻思想内涵、感人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推动文艺事业健康发展,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讲话》发表70年来,
党的文艺队伍不断壮大,当代中国文艺事业不断繁荣发展,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一批又一批高扬民族精神、极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相继涌现、催人奋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纪念和重温《讲话》精神,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尊重文艺规律,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更加自觉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线,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群众真情实感,讴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旋律,为人民奉献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精品力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70年来,《讲话》所阐明的“为人民大众”的文艺方向和“深入生活”的创作道路,指引了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为推动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到人民中间,就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尊重文艺规律。今天,广大文艺工作者踊跃投身“走转改”活动,也是与这种精神一脉相承的。艺术家们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切实为广大人民送去大批优秀的精神食粮,极大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以“为人民服务”为神圣天职,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就一定能从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深刻生动地表现人民群众深邃博大的精神世界,创作出大量精品力作。
国运昌盛,文运必兴。伴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人民的嘱托,响应时代的呼唤,尊重规律,改革创新;我们的文艺事业也必将群星灿烂、百花争艳,在文化强国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作为祖国的党员代表着党的形象和党风,我们必须以身作则,建造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五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国外影响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的国外影响
农方团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宣言书,也是二十世纪中期马列主义文艺思想发展的里程碑。《讲话》的诞生,不仅对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起着无可置疑的决定性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世界各国进步文艺工作者和革命文艺运动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很早就译传国外。《讲话》正式公开发表于1943年10月19日,时隔两年后的1945年12月,朝鲜咸镜南道就把它翻译成朝鲜文,在朝鲜出版。朝鲜是外国宣传和学习《讲话》的第一个国家。一本文艺论著问世后,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国外的重视,这在文艺界是不多见的。1946年,战后的日本的进步文艺工作者掀起了文艺革命,他们急切寻求一种适合时局需要的革命文艺理论,于是由“新日本文学会”主编,由千田九一翻译,以《现阶段中国文艺的方向》为书名,出版了《讲话》的日文译本。历史清楚地告诉我们,在1945年的世界大战中,日本是个战败国,而且是被革命领袖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中国人民打败的战败国。但是,日本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却能抛弃狭隘的民族观念,把世界革命放在第一位,于本国战败后的第二年,就翻译了毛泽东同志的《讲话》,这在文艺界也是少有的。真正的革命理论,对革命人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它的传播是风快的,而且是没有国界的。随后,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法国、美国、英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印度、古巴、巴西等国家,都先后用本国的文字翻译出版了《讲话》。在印度,除了英文版外,还有孟加拉文、印地文、马拉提文、泰米尔文、泰鲁固文、马来雅冷文等各种印度文字的版本。1952年和1953年,随着《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卷的出版和翻译,《讲话》便通过各种文字,广传到世界各国,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读者的光辉著作之一。
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一传到国外,就惊醒了千千万万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和读者。他们生活于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属于不同的种族和民族,遍布世界各个地方,具有不同的文化修养。但是,他们都被《讲话》那简朴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严密的科学态度紧紧地吸引住了,读后油然产生一种欣喜的敬佩心情,不禁惊呼毛泽东同志对革命文艺思想的见解和重大的贡献。一位印度作家就十分真切地表达了他对《讲话》的感受,他说:“我是在我的第二十六本著作出版后,才读到毛泽东的著名文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我真希望我能在开始写作以前,就已读到这些关于人民作家的立场、态度和写作范围,关于内容和形式问题生动的具体的意见,在读这篇文章时,我觉得象阅读一位‘朋友,哲学家和导师’向希望成为‘人民的和为人民的’作家和朋友所说的一篇亲密的当面的谈话。”这段话完全是肺腑之言,是挚诚的赞美的文字,确切地表明了《讲话》在国外深入人心的程度。其实,积极认真学习《讲话》的不只是文艺工作者,许多知识青年也都渴望阅读。例如,日本早稻田大学学生组织的“中国文学研究会”在一篇题为《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历史》的文章中,就十分明确地决定说:“研究会第一次进行研究的题目,就是毛泽东的《文艺讲话从”①一个外国知识青年组织,对《讲话》竟如此倾心,郑重地把它列为学习、研究的头等课题,可见《讲话》在国外影响的广泛。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讲话》的思想影响已经超越了文艺工作者和知识青年的范围,在国内固然是如此,在国外也是这样。它成为国外工人群众的思想武器。如参加早稻田大学学生“中国文学研究会”学习的d工厂工人铃木君就深
有体会地说:“我本来是个封建落后的人,使我获得正确认识的是中国文学研究会,特别是毛泽东的《文艺讲话》,它成了促使我转变的关键。”②这一工人的话,具体地道出了《讲话》思想的深刻性、革命性和战斗性。许多国外的评论家都一致认为,毛泽东是代表亿万战斗生活中真正的主人—工农兵说话的。对这一论点,日本铃木君的感受和体会,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讲话》在国外为什么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讲话》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思想。罗马尼亚作家协会书记托·赛尔玛鲁在纪念《讲话》的文章《十年以后》中就正确地指出: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渊源于列宁、斯大林的学说”,“是运用马列主义文艺理论于中国具体条件的典范”,“是一个具有特别现实意义的丰富的经典著作。”③这概括地说明了,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既坚持了文学的党性原则,又发展了列宁、斯大林的学说;既具体地解决了中国文艺界的实际问题,又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专家竹内好更进一步具体地指出: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从内容上说,接触的都是文学艺术的根本问题,并且它不是纸上的空论,而是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而达到相当高度的抽象理论。”④这就是说,《讲话》是从斗争中总结出来的革命理论,它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最富有生命力和指导意义。象竹内好一样,许多国外的评论家也都十分称赞《讲话》高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正因为如此,无数文艺工作者都把《讲话》当作一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教科书,在有关的评论中,经常引用《讲话》里的精辟见解,加强自己的宣传力量。关于《讲话》在马列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朝鲜《劳动新闻》上一篇纪念《讲话》发表三十周年的文章,表述得最为确切。文章说:“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从摆在中国革命的文艺面前的迫切要求出发,对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来源说明好范 文网Wwww.bsmz.net)问题、文学艺术的对象问题,以及提高文学艺术战斗性和人民性的一系列原则问题作了解答,在马列主义革命原则基础上指明了革命文学艺术建设的正确道路。”“革命文学艺术建设的正确道路”就是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马列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是各国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时刻关心和必须正确解决的问题,是决定每一文艺作品价值高低的准则。这一问题,列宁已以新的方式解决了。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以及在对德国女作家蔡特金的谈话中,列宁明确地提出了文学应该“替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和“艺术属于人民”的光辉思想,而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发展和丰富了列宁的这一光辉思想,并进一步具体地提出了与文艺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有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诸如作家世界观问题,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批评的标准问题,普及与提高问题等。这一系列重大问题,各国革命文艺工作者在探索,但只有自《讲话》发表后,在世界范围内,才得到比较明确的认识,才得到系统、完整的解决,从而把马列主义文艺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在国外所以产生如此深刻影响的另一个原因,是外国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和读者从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中,具体地看到了《讲话》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它的发表,开创了中国革命文艺的新时代,在中国文学史上,它象一盏光芒四射的明灯,照亮了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前进的道路和方向;它象甜美的甘露滋润着中国的文苑和艺坛,使这块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绽开了万紫千红的文艺花朵。《讲话》发表后,无数革命文艺工作者怀着一颗火热的心,积极响应《讲话》的号召,深入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生活,到工厂,下农村,去部队,和工农兵群众打成一片,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无敌三勇士》、《吕梁英雄传》、《原动力》、《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把眼光放远一点》、《同志,你走错了路》、《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等。在国统区,尽管《讲话》恩想的宣传和贯彻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在党的领导下,革命文艺工作者也写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如《屈原》、《清明前后》、《升官图》、《还乡记》、《山野))、《虾球传》等。总之,1942年以后,中国文学开始了具有划时代
意义的发展时期。国外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和读者敏锐地看到了中国文学的这一繁荣景象。日本毛泽东选集刊行会在翻译《讲话》时,全面具体地指出了这一点:“《讲话》发表后已经十二年。这期间,在抗日战争阶段,这篇《讲话》对解放区文艺工作者、对国统区文艺工作者来说,成为革命文艺工作的旗帜,成为指示新中国的新文艺方向的灯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讲话》所长期培养起来的大批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从人民的各个阶层各种岗位中涌现出来,因而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鼓舞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斗争,对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其中有些作品已介绍到日本,给予了日本人民解放斗争以勇气,指出了战斗的方向和方法。”⑤这些评论何等中肯!它代表了世界各国文艺工作者和读者的真切心声,表达了他们对《讲话》指导中国文艺创作所取得的巨大成果的高度赞赏。从这些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一,国外广大文艺工作者和读者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成就,是以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为依据的;二,中国的这些优秀文艺作品,都是遵照《讲话》的思想原则来进行创作的;三,中国雄壮的文艺队伍是在《讲话》的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四,国外翻译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都被认为是领会了毛泽东同志《讲话》精神的为人民服务的作品。显然,国外广大文艺工作者和读者,不仅重视《讲话》的理论,而且更重视《讲话》的指导意义。他们从学习《讲话》的文艺观点,到考察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盛况,从翻译和研究一部部具体的优秀作品,到对照《讲话》的理论,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了《讲话》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和伟大的指导意义,从而在内心深处牢固地确立了《讲话》的重要地位。现在,国外广大文艺工作者,一方面,在国家报刊杂志上经常发表介绍《讲话》的文章,另一方面,大量地翻译中国现代文学优秀作品,这已成为他们引为自豪的使命。
正确、及时地解决了国外文艺界和广大文艺工作者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是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在国外所以产生那样深刻影响的第三个原因。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既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同时又具有超民族、带有世界性的普遍的指导意义。一位印度作家说:《讲话》不仪对中国知识分子很重要,而且对印度知识分子也很重要。日本文艺理论家原藏惟人更深有体会地指出:《讲话》关于深入群众的言论,“不仅是中国的,而应当说是一切国家的革命文学家,有出息的文学家的座右铭和工作指针。”⑥事实上,许多国家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已经这样做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果我们概观藏原惟人自己的国家—旧本战后文学的现状,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法西斯反动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民主思想迅速萌芽和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外国的武装干涉,反革命、反人民的邪恶势力仍然十分猖狂。因此,战后的日本文艺战线出现了矛盾尖锐复杂的局面。一方面,革命的文艺家,通过艰苦的创作实践,在为日本的独立、民主、和平与中立而斗争;另一方面,反动的文学家则到处兜售腐朽、没落、散布民族前途绝望悲观心理的文学;再一方面,进步文学队伍里的一些作家,他们虽然向人民靠拢,但世界观仍保留着严重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面临这样复杂斗争的现实,广大文艺工作者经常为文艺一系列重大问题发生争论,竭力寻求一种真正是以指导他们创作,把日本文艺健康推向前进的光辉理论。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的译传,正如一道闪电,照亮了日本进步文艺的领空,廓清了灰濛的天宇,使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目豁然开朗,看到了革命文艺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在日本,在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斗争中,伟大作家德永直的感受最为深刻,成绩也最为卓著。他在《讲话》思想的启发下,坚定走深入工农、深入斗争实际、努力改造世界观这一根木的创作道路。他说:“向群众学习,不断改造自己,同时又进一步走群众路线,事实就是指到工厂或农村,这种从事生产的地方去。”又说“这种事给我教育最深的是中国革命与中国文学,是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⑦而且,他还不断用《讲话》的思想来指导自己具体的创作实践,不断提高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他在那部代表作品《静静的群山》第二部后记中,就具体地谈到了《讲话》对他创作的影响。他说:“从第一部到第二部之间,整整空白
了四年,其原因都在于作者,一是,作者想努力克服存在于第一部中的缺点—在第一部里,作者企图写出当时日本阶级斗争中所出现的幼稚性,但作者却是以同一水平的幼稚性来描写的;另一个是(其实是一样的)读了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知道自己创作上的缺点,想努力克服它”;又说:“如果第二部比第一部有点进步的话,这都是我受了日本人民英勇斗争的鼓励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启发,努力使自己接近工人和农民的结果。”⑧德永直这样按照《讲话》的思想,内省和磨炼自己的世界观,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使《静静的群山》比以前的作品,无论在主题思想和艺术创造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由于有德永直这一光辉榜样,所以,在日本,在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中,“把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变成自己的血肉”已成为一种急切的希望了。
当然,受到《讲话》启发教育,取得显著成绩的,不止东方各国的文艺工作者;对《讲话》的学习有深切体会的著名作家,也不止日本的德永直。法国女作家安娜·西格斯就深有感受地说过:谁研究了《讲话》,“并把他的体会应用到他的工作和周围环境中去的话,他也就是为自由与和平而努力的文艺工作者了。”⑨安娜·西格斯自己也就是这样的文艺工作者。通过学习《讲话》使她发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但希望知道的问题,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为她提供了不少正确的答案。她说:“毛泽东的讲话在我数年前读到它的时候,曾经帮助了我,它帮助我看到我的若干错误,它今后也将帮助我去避免犯错误。”⑩一个在革命的道路上不断学习《讲话》,从而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文艺工作者,总对《讲话》抱着这样坚定的信念的。
以上大量的事实表明,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也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一样,是一部光辉的文献,它发表的四十年来,始终在启迪着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指导着他们的创作实践,成为了各国进步文艺工作者的锐利武器,在世界各地的文艺领域中,显示出了它的不朽的战斗性和深广的意义。
注:
① ②《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日本》刘振赢,见《文学评论》1960年第3期第103页。
③ 《十年以后》,罗马尼亚作协书记托·赛尔玛鲁,见《新华月报》1952年6月号第202
页。
④ 《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日本》刘振赢,见《文学评论》1960年第3期第104页。 ⑤ 同上,第99页。
⑥ 《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日本藏原惟人,见《文艺报》1957年第7期第
8页。
⑦ 《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日本》刘振流,见《文学评论》1960年第3期第108页。 ⑧ 《静静的群山》第二部《后记}),德永直,作家出版社,1957年。
⑨ ⑩《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全发表十周年》,安娜·西格斯,见《新华月报》
1952年,6月号第201页。
(原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领导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04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