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州大学城学生对大学城建设的意见
福州大学城学生对大学城建设的意见
治安差 公交不方便 缺乏统一管理
若能合理的共享大学资源,当然是好的事情,但似乎并没有做得很充分,好比如跨校借书相
当麻烦。再者,虽说是大学城,但之间的交流似乎也不是很多…,,,
够更好的共享。同时也能营造很好的文化氛围。
1多点公共性建筑。如:大学城图书馆;大学城游泳馆;大学城体育馆
我觉得简历大学城是很有实际意义的,他可以集中大学生, 适当的将在校大学生与社会分离,
这样能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安全, 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大范围人文氛围,,
各院校资源共享不明显和学术交流很少,社团合作不多。
基础设施建设不够
3、增加各大学交流,如果不交流干嘛把大学聚集到一起呢
配套设施不提全,周边环境很差
也是一种趋势所在(毕竟闽侯的地皮相对于市区还是较为便宜且丰富),但是由于刚起步,
很多方面还不够完善,例如学生的出行就是个大问题。总之大学城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现实
性,至于如何让大学城更好地发展并为社会所认同及称赞,就留给“有头脑”的领导者来策划了
有为所有大学生所熟知,更不用说为大学生服务了
主要希望专业上的共享;其次就是可以多一些大学城联合的活动;再次可以参考外国高校联
盟,组织一些体育赛事等等
更好地发挥大学城对一座城市高等教育的引导作用,提升福州的教育文化水平
2.商店较少,购物不便。
第二篇:中国大学城建设问题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与决策
中国大学城建设问题
一、大学城建设: “圈地运动”下的畸形膨胀
与会者开始涉及的是中国大学城目前的状态。与会的蒋国华、史朝、程方平、李志仁等专家分别给大家提供了一些令人吃惊的数据和事实:
首先,大学城的规模越建越大。当年上海淞江大学城等的建设面积只有几平方公里,但现在圈地面积越来越大,其中湖南“岳麓山大学城”44平方公里;河南“郑州大学城”和湖北“黄家湖大学城”都是50平方公里;已开工的广州大学城一期工程占地17平方公里,二期规划43平方公里;陕西西部大学城占地400公顷;山东菏泽大学文化城占地466.7公顷;辽宁大学城占地543.4公顷;浙江5个大学城规划用地面积为2240公顷;**市正在打造的**市大学城和江南大学城占地总规模将超过5万亩。仅江苏省已经开工或计划建设的大学城就达9个之多,且201*年以来江苏共启动7个大学城和高校园区建设。 统计资料表明,1997年至201*年的五年间,建设占用耕地1646万亩;201*年,我国耕地面积再次净减2500多万亩。在这些被占的耕地中,大学城应该有不少的份额。
其次,中小城市也开始建设大学城。城区人口不到200万、仅有20所高等院校的郑州市将要涌现4座大学城;甘肃榆中大学城规划用地18至24平方公里;常州大学城建设了全国第一个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特色的大学城;无锡大学城和淮安大学城分别规划用地10平方公里。大庆大学城要建成为“对大学来者不拒”的大学容纳场所;仅有一所省农业厅下属专科院校的泰州市也要建大学城…… 再有,中国大学城的建设越来越“洋化”。集中表现在环境的越来越美丽、建筑的越来越漂亮、设施的越来越完备,其着眼点是物质化的条件日趋优越。置身于中国的大学城,仿佛就置身于一个度假村里,甚至某些大学城内本身就有度假村。如廊坊东方大学城首期规划的1万余亩用地中,高尔夫球场竟然占据了6640亩地,并且城中随处可见别墅、度假村、美食街,甚至夜总会等。
面对中国大学城的现态,与会者们不禁发问,像这样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档次,中国的大学城究竟是要办成什么样的“城”,这样的结果又是怎样被推动起来的?其中隐含的是喜是忧?对此,专家们作了多角度的精辟分析。
二、大学城建设隐藏着复杂的问题
李志仁和储朝晖都认为,中国大学城产生的最初动因确实是来自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由于1999年国家实行加速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各个高校都开始大量扩招,这必然带来校区容纳学生的程度以及相关的管理和教学质量问题,于是开辟新校区、构建大学城成了高校源于自身发展主动而朴素的需求。
如果可以把这种源于教育发展朴素需求而形成的大学城建设模式称为“自由模式”的话,专家们表示,后期的大学城建设,尤其是近2-3年的大学城发展就“变味了”——因政府、开发商和银行的介入,大学城建设演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捆绑模式”。这种“捆绑模式”有四个要素:政府、开发商、银行和大学,而其中大学的作用日趋弱化。
谈到大学城建设中政府这个要素。与会专家刘序盾、史朝、王建平、储朝晖、程方平、李志仁、陈荣根纷纷指出,政府总在越位,在一定程度上大学城建设甚至变成了一种“政府行为”。地方政府的主导思想是要人为地在当地形成一种“教育经济”,创“政绩”。一些政府官员认为,在国家教育投资低的情况下,政府只需出政策(优惠出售土地即可招来项目,增加税收等)就可以建设好大学城,就能为社会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而发展大学城便是其中最容易操作的,并容易获得多方面效益的大项目。至少,大学城使部分校园拥挤的高校(在扩招、高校后勤社会化等的挤压下)有了办学的场所,使教师有了教学的场所,使学生有了学习的场所,这就是教育的发展和政府的政绩了。如今,对大学城的开发与建设都被纳入了当地政府,包括省委的政绩评价体系里。
有了政府建设大学城的意愿和政策,开发商便看到了商机。任何一种基建建设及其后期的运营都会带有相当的利润。贾鹤鹏强调,开发商从大学城建设中所获得的土地利益是相当可观,又是相当不公平的。因为,在我国的50多个大学城的建设用地中,大部分为农业用地,并且有83.93%的用地是政府行政划拨的。政府从农民手中以2-3万1亩的价格(相当于当地地价的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收购土地,开发商从政府手中则多数以5万左右1亩的价格买进,但土地的市场价格最低都应该是20―35万1亩。于是,开发商和政府走到了一起,大学城的建设引发了一场“圈地运动”,甚至违法圈地。李志仁尖锐地指出,“大学城成了政府和开发商的一种利益结合”,“二者成为利益的捆绑者”。王建平认为,开发商的加入既抹煞了大学城的主体归属,也增大了大学城发展的不可预测性。然而,政府与开发商却共同启动了大学城的开发和推动着大学城建设的激进步伐。
显而易见,开发和建设大学城所需的的资金额决非一个小数目,都是数亿,几十亿,甚至百亿。如廊坊东方大学城投资达50亿元,宁波市高教园区投资32亿元,南京市江宁大学城远期投资40多亿元、仙林大学城投入50亿元,广州大学城投资约120亿元……。而这些资金主要是靠银行贷款。那么,如此多的巨额资金,银行如何乐于贷出呢?对此,李志仁作了分析,在市场经济的状况下,掌握着大量投资资金的银行,其投资方向很难掌握;而贷款给大学城则“既放心,又无责任”。因为,真正有风险的民办大学极少进入大学城,这样一来,进来的多是国有大学,银行也是国有银行,银行与大学之间的贷款关系仍然是一种计划经济下的国家与大学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以前国家投资给大学的经费是通过行政路径,而现在是通过银行;另一方面,银行贷款给属于国有资产的大学城的资金如果收不回来,同属国有资产的银行可把这些贷款作为最后的“呆帐” 抹掉,而重新向国家申请另外的资金项目,自身则勿需承担什么责任。因此,银行也积极加入了大学城修建的行列,并成为大学城迅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在政府、商家、银行都各自从大学城中找到了利益的同时,它们都“以教育的名义”来推动大学城的建设;而真正具有教育名义的大学又是如何进入“捆绑模式”的呢?程方平指出:
一方面,目前还看好的高等教育增长速度给高校呈现了要继续加速发展的客观景象。自1999年开始实行高等学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从1999年的164万人到201*年320.5万人、201*年的382万人及201*年即将招生的402万人。与之对应,201*年,高校在校生人数达1600万人,到201*年则增至1900万人。这样的高等教育行情形成了大学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大学城建设的全国性效应更助长了这种需求的扩大,许多大学自然不愿“落伍”。
另一方面,高校的收费和后勤社会化使高校将自身的还贷力量估计过高。许多高校都将学生的学费、住宿费等一些杂费和后勤服务方面的收费作为还贷的主要途径。然而,多数大学城受地域位置影响,其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收取学费和住宿费,再配以一些商业经营和后勤服务,以及置换学校本部土地、出租(售)教师和学生公寓等来获取资金回笼。但这些经费的获得往往并不能使大学获利,好的能实现收支平衡,差的则背上沉重的债务,东方大学城已经背上了22亿债务。史朝也认为,实际上学费方面的收入是还不了贷款的。如广东大学城就已经把学生的收费定在每年1201*-15000元,这么高的高等教育费用,普通家庭根本无法承受,只能使贫困生增多。况且从长远看,未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将会随着适龄入学人口的减少而自然回落。但许多大学存在的假想资金循环过程:多贷款—多增校区—多招生—多收费—多还贷,使得高校把入驻大学城后的问题简单化了。
刘序盾还提出,高校推动大学城建设存在被动性质的一面。他提醒大家注意,不少大学入驻大学城是来自地方政府的行政命令,他们参与大学城建设的行为是“绑架上战车”的行为。这些大学的校长被夹在了行政管理、银行贷款和教育部规范办学行为的政策之间。这样,大学城的真意消失了,而蜕变为新一轮的科技开发区热潮。
总起来看,大多数与会者们都认为,大学城是官员的政绩要求、商人的利益要求、银行的放贷要求、高校的发展要求混合推动的,包括主动捆绑和被动捆绑;其中真正的买单者是各个入驻大学城的大学,而最终的买单者却是每一个上大学 的学生。那么,被“捆绑模式” 推动而发展起来的大学城又究竟给了学生什么呢?其内部运作方式是怎样的呢?
三、大学城的内部运作危机重重
对于这个问题,与会者一致认为:
第一,大学城多数都没有很好地实现“规划整体化、资源共享化、后勤社会化、管理集中化”这一初衷和承诺,更没有给学生以应有的文化熏陶。李志仁特别提到大学城的办学特点是“拦腰截断式”,即把1、2年级的大学生放到新校区,3、4年级的放在老校区;或者将本科生放到新校区,研究生放在老校区。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基本的学校管理和正常教育都受到了削弱。张男星指出,这个特点的描述非常形象与逼真。毕竟,大学是一个文化集聚地,它应该使学生与外在于他的世界,包括物质的、人际关系的、思想意识的,发生互动,并在这样的互动中获得对文明的向往、对文化的尊崇、对精神的渴求,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这样的半截子办学,使得大一、大二的学生或整个本科生在大学城里不是上课就是自习,或“在风中游荡”;缺少社会活动、缺少学术讲座、缺少演出、缺少交流的单调生活与学习就会导致思想的单调与精神的匮乏。有报道说大学城的学生竟然这样抱怨:“大学城和监狱一样,闷死人了!” 这岂不是用现代化的中国大学城印证了德国思想家福柯“学校形同监狱”的后现代说法了吗?!
第二,大学城只有“城”而没有“大学”,也缺少正常的“社会”。程方平为与会者链接了大学城运作的“五化” 特点,即在大学城里有五钟倾向: 教育产业化, 高校商业化,学术行政化, 校舍贵族化, 校园庄园化;并认为,唯独缺少大学城应该具有的教育化。所以,中国大学城,仅仅是几所大学地理位置的集中,只是一
个地理的空间概念,而严重缺乏教育内涵。
张男星认为,由于大学城往往都建在远离城市中心的边缘地带,教师有课则来,上完课则走,因此,与前卫的校园环境、物质条件相比,大学城的教学管理、物业管理与服务相却相对滞后。总体而言,大学城管理方式的主要特点是“看守式”的,即领导、教师和工作人员轮流在新校区值班,看护着这幢大“庄园”。毕竟,偌大的校区,或有如草原一般平展无际,或有如山林一般看不到头,这里面暗藏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包括身体的隐患、心理的隐患以及思想的隐患。由此,大学城在客观和主观上都被封闭成了新世纪的“象牙塔”,而成为社会远观的一幅风景画,生动而沸腾的社会便在画外,大学生则成了“画中人”。这样的管理模式,必然导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生活的隔离;导致学生身体与心理、物质与精神的隔离,最终导致大学与社会的隔离。而这恰恰与大学城的本意相违背,也与国外大学城的做法大相径庭。
第三,大学城的生存模式仍然是“独门式”的。与会专家们认为大学城的建设实际上仍然没有改变以前大学各自为政的割据局面,各类型学校引入大学城办学虽然打破了院校之间的显性壁垒,实现了教育物质空间的共在,但大学城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学硬件的和教育体制以及文化氛围却远没有因此而实现共享。大学城的调控能力仍然低下,大学城内的竞争、合作、共享机制还未建立。
针对中国大学城的运作特点和缺陷,程方平强调,必须从正确理解大学城入手。从国外大学城的经验来看,大学城应该是一个综合发展的历史产物。一方面,大学城的建设主要以自然形成为主,并逐渐成为当地城市(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城市的主体,最后与社区融为一体;从而使学校即是城市,城市即是学校。例如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大学城,英国的牛津大学城、剑桥大学城,前苏联的西伯利亚大学城等。所以,大学城并不是通过快速的圈地建设就可以马上形成的。另一方面,大学城应该有许多增长点,才能使它有条件去促使整个城市的发展。例如,大学城中的大学附属医院、科技研究所、孵化器一类的研发中心、后勤服务,以及与企业共同开发产品基地等等。这些增长点是在教育的需求下形成的,而不是一种行政“摊派”的结果。中国的大学城不能仅仅把眼光钉在收学费和学生的消费上,必须寻找和开发其他有效的发展路径和综合增长点。再一方面,大学城不是孤立发展的,它如同高脚屋,底部有许多支柱。中国的大学城底部的支柱就有问题,如高校扩招的盲目性、后勤社会化的“一刀切”、对硬件要求方面的高门坎、注重学费收入而缺少其他增长点等,这些问题本身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的欠缺,就使得大学城的发展先天不足,供血渠道不畅。所以,大学城在教学与管理等方面出现的“文化沙漠”和“基础松软”现象是不奇怪的,相反,在这种情况下,“它要办好了才是奇怪的”。
为了使大学城建设的问题得到解决,与会者继而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圈地运动”中发展的中国大学城建设是否应该刹车,如果大学城要停下来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如果不能刹车,那又该如何进行补救与调整呢?
四、大学城刹车也要费周折
蒋国华提出应该刹车。他认为教育即使是作为产业,它也应该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必须考虑人员、规模等因素。大学城建设的关键是要符合市场和教育这两者的双重规律,选择正确的路径和方法,应围绕着一个或几个大学建城,否则就是“空城计”。同时要限制公办学校的扩张,在教育经费如此紧张,以至于78%
的基础教育经费是由国民在支付的情况下,大学城这种发展是不符合国家教育政策的,也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
也有不少与会者认为,确定大学城下马和确定大学城上马一样,都不是简单的问题,必须尽量减少损失。所以,对于大学城而言,不是要靠行政命令的“一刀切”式的刹车,而是要进行纠偏和进入有序轨道发展。于是,与会专家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一,要完备法规,使大学城的建设在法规范围内有序进行。刘序盾认为,大学城是与教育、经济、行政和法律四个方面交织在一起的。程方平特别提到1862年颁布的美国《莫里尔法案》,它规定美国联邦政府将土地赠给大学,大学则要能切实地为当地经济服务,从而真正发挥了土地对于大学发展的作用,使大学和高校各得其所。
第二,寻找新的增长点。例如应鼓励民办高校进入大学城。程方平指出,中国201*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学校的融资是实施限制的。这样,民办学校几乎从银行贷不了款,这就形成大学城的公立化,导致大学城的生态不平衡。而可以靠自身力量运作的民办学校很难进入大学城,也就使大学城失去了一个生长点。程方平还认为,应该对中国大学城有一个起码的经济增长分析,打破中国大学城的单一靠学费支撑的增长模式。
第三,高校要充分发挥自主性,努力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储朝晖认为,大学城的资源要尽量得到充分运用,以此来减少国家的损失;同时要努力把大学城变成有大师的地方,发挥教育家办学的自主性。
第四,高校应进行整体的大学城迁移。李志仁提出,大学要充分利用大学城的资源,大学的校区应该进行学科、专业、院校等方面的整体迁移;并以此完善和加强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
最后,程方平再次强调,大学城的支柱是疲软的,如果马上刹车会出问题。对它的分析要结合近些年的高教政策变化沿革来进行,同时要听取金融界、管理界等各界人士的意见。不能来也政府命令,去也政府命令,使高教发展的损失无人负责,甚至连追究问责的途径都没有。我们这次研讨会就是要把教育界自身的相关问题分析清楚,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帮助高校和大学城建设走入正轨。
研讨会在与会者严肃认真和充满责任感的讨论中结束了。与会者认为,有关中国大学城的建设问题是决不可能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中就彻底清晰并解决,况且我们的研讨会也主要是从教育的角度来探讨的。秦行音博士指出,政府和学者之间的任务和思维特点是不一样的,应该加强两者的沟通。今天我们从教育研究者的角度分析了大学城的现存状态、兴建历程、运作特点和未来发展,那么,此次研讨会可以说是研究者向政府发出的沟通信号吧。我们的目的如同刘序盾所呼吁的:投资冲动的终极成本仍然是由每一个国民来承担,所以,要向全社会传出教育界的声音,引导政府的决策并维护自身的权利,使有限的资源能更好的为国为民服务,而不能成为“以办教育”为名的牟利者和不负责任者的牺牲品。
第三篇:大学城空间建设策划书
大学城空间建设策划书
主办单位:电子系学生会学习部
一、活动主题
“大学城学生空间建设比赛”
二、活动目的
为了响应学校“推进空间建设,构建数字校园”的号召,加强学生对空间技术的应用能力和认识空间教学的好处,本着以科技成果提高教学质量,以通过对空间应用提升学习能力的宗旨,所以我系决定在第八届应用科技节期间举行学生空间比赛,从而加强同学们对空间建设方面的进一步提高。
三、活动意义
丰富在校学生的校园生活,意识到当今社会网络化的作用以及加强我们在校学生如何更好的灵活应用空间学习,全面提高同学们的素质,营造高雅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弘扬“博学笃行,与时俱进”的城建精神,为培养新世纪的复合型人才,为城建综合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主办单位
电子系学生会学习部
五、参加对象
民院全体学生
六、活动流程
首先各班要报名参加的同学现在各班学委处报名,然后各班学委把名单交给学习部的成员,等待打板通知,同时有必要时,学习部成员也会去各班进行活动的宣传,加强同学参与这个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评比过程中,我们会选择一些公正的评委去比赛选手的空间进行查看,评选出一些优秀的空间出来,从而确定得奖的选手,最后便打板出获奖选手的名单。
七、活动时间
待定
八、活动地点
6栋
九、活动宣传
1、 宣传栏贴海报(宣传部帮忙出海报) 2、召开各班班长、学习委员会议
十、 比赛评分细则
本次比赛评分标准为百分制,评分分为两部分:
1.学生大学城空间展示(20分)
通过对每位同学大学城空间的外表设置的观察,如颜色、空间代码图画的美丽程度。(20分)
2.学生大学城空间操作演示(80 分)
操作演示:a、学生对于空间栏目及子栏目创建、修改、删除及文章发表;好友查找、添加和访问;b、群组查找、添加、创建、访问及主题的发表;c、flash、swww.bsmz.net)实现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防止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治本之策。要全面贯彻中央批准下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精神,结合我省的实际,及时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把改革不断引向深入,真正建立和完善选拔任用干部的科学机制和管理监督干部的科学机制。要认真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对民主推荐、民主评议和民意测验,要进一步扩大范围,改进方法,提高质量,并试行将民主推荐、民主评议和民意测验的结果适时适度公开。
要抓好现行改革措施的完善配套,着力提高干部工作的科学化程度。对目前普遍实行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考察预告、试用期制和干部交流等改革措施,要进一步总结完善、巩固提高。对已在一定范围内试点或推行的票决制、差额考察、引咎辞职等改革措施,要扩大试点范围,加大推行力度。要在总结经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改革的成果以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形成相互配套、紧密衔接的制度体系,加快干部工作制度化进程。要实现用好的制度选人和用好的作风选人的有机统一。严格遵循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五坚持、五不准”,当前尤其要重点抓好坚持公道正派、集体讨论决定、按照程序办事等三个方面的工作,真正做到凡是未经过民主推荐的不提名,未经过组织人事部门考察的不讨论,集体讨论时多数人不同意的不通过。以坚强的党性、优良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自觉地为党和人民把好选人用人关。
健全和完善干部监督机制,强化对领导干部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
干部监督工作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环节,是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重要内容,也是真心爱护干部、真诚帮助干部的重要手段。要按照“主动监督、关口前移”的思路和“以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为主”的原则,把干部监督寓于干部工作各个环节之中。要严格思想教育,强化自律意识。通过教育,帮助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增强主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要抓好科学理论的灌输和理想信念的教育,使干部养成坚强的党性和高尚的情操,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利益,把心思用在事业上,把精力投入工作中。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进行
激励教育和警示教育,并不断开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要加强日常管理,实行主动监督。真正把监督作为深入了解干部、正确评价干部、准确使用干部的一项基础工作。要经常与干部开展谈心活动,对民主评议和考察谈话中群众反映的意见原汁原味地进行反馈,帮助干部正确对待群众的评价和要求,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绷紧严谨自律这根“弦”。
要健全防范制度,抓好事前监督。规范领导干部的用权行为,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制度就规范到哪里。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明确“一把手”在选人用人上的职责权限、运作程序及相应责任,防止出现在重要干部任免上由少数人甚至个人说了算的现象。要坚持完善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家庭财产申报、经济责任审计和回复组织函询等制度。发现问题,该警示的及时警示,该批评的严肃批评,该纠正的坚决纠正,使能靠教育解决的不会等到用纪律来解决,能靠纪律解决的不会等到用法律来解决,最大限度地关心、教育和爱护干部。超级秘书网
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牢固确立“抓基层、打基础”的指导思想,努力把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好,把党领导和执政的基础巩固好。认真研究以税费改革为龙头的农村各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村级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让干部经常受到教育,农民长期得到实惠,组织持续达到加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努力构建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其它基层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强化党对社区活动和社区建设的主导作用。根据各自的特点,继续抓好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和意识形态领域党的建设工作。
要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为突破口,全面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当前特别要抓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组建工作,力争组建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紧紧围绕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巩固和扩大企业领导班子
“三讲”和“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成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参与重大决策、促进生产经营、凝聚职工人心和维护企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重点做好在生产、教学和科研一线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切实解决国有企业一线党员偏少、农村党员年龄偏大、新的经济社会组织中党的力量薄弱等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员教育的新形式和改进党员管理的新路子,认真做好民主评议党员、处置不合格党员等工作,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大学城建设领导讲话稿(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04793.html
- 上一篇:婚庆领导讲话(精选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