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电影课《狗十三》心得体会

时间:2019-04-16 09:23:36 网站:公文素材库

电影课《狗十三》心得体会 本文简介:

周末电影课我选择了曹保平导演的影片《狗十三》。这部电影被禁演5年,一经上演便好评如潮。我看后非常震撼,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反映青少年成长的电影,但影片的一些逼真的细节,让我颇感不安。我一直犹豫着能否在教室里放映这部影片。在放映之前,我特意找来一些学生试看了部分情节,并告诉了他们我的担忧,结果这些孩子非

电影课《狗十三》心得体会 本文内容:

周末电影课我选择了曹保平导演的影片《狗十三》。这部电影被禁演5年,一经上演便好评如潮。我看后非常震撼,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反映青少年成长的电影,但影片的一些逼真的细节,让我颇感不安。我一直犹豫着能否在教室里放映这部影片。

在放映之前,我特意找来一些学生试看了部分情节,并告诉了他们我的担忧,结果这些孩子非常明确地表示能够接受这部电影。

晚上7点10分电影《狗十三》准时在两个班的教室里播映。学生们在观影过程中,我一直陪着他们。自始至终,孩子们都很安静,随着剧情的缓缓展开,故事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共鸣,一些学生开始低声地哭泣。

影片一开始是主人翁李玩的特写镜头:十三岁的李玩(张雪迎饰演)带着牙套冲着镜头微笑;她额头上有淡淡的青春痘,眼睛亮闪闪的,伸出舌头做着怪表情,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她趴在桌子上自言自语:“你知道人总是这样的,比如今年过年我买那件绿毛衣,从交了钱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后悔。红色的也好看啊,但是买了红的,我肯定也会后悔,对吧!就像人在夏天很难记起冬天有多冷,到了冬天呢又忘记了夏天有多热。你看,如果存在平行宇宙,这样的问题就好解决了。所以呢,如果选了物理小组,也会想回去改的,还有物理老头也不喜欢我……”镜头是平视,色调是温暖的。

接着镜头转换到了李玩的学校,镜头是仰视,色调很冷。李玩的父亲在学校要求她改兴趣小组。李玩喜欢物理,不想参加英语兴趣小组。老师和她父亲反复劝说,李玩一直沉默不语。

李玩的父亲突然生气地拍打女儿几下,拿起笔大声地说:“改了,改了!”

镜头快速推进,李玩的父亲帮她改了兴趣组。老师和父亲显得很高大,李玩在镜头里却很弱小可怜,一直面无表情的李玩哭了。

出了老师的办公室,校园里人潮涌动。李玩的父亲为了安慰她拿出几百块钱,追上女儿讨好地递给她说:“给你点钱,想买点啥买去!”

李玩一把推开了父亲的钱,哭着跑开了。她不理解父亲所说的“等你大了你才知道是为谁好。”镜头中父亲与李玩的距离很远,代表父女俩人关系的僵冷。

李玩父母离异,她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她父亲成立了新家庭,后妈为她生了一个弟弟昭昭。家里的人却瞒着李玩。

为了安慰李玩,她父亲给她买了一只狗。她看到小狗躺在纸箱子里满脸惊喜,但一听说是父亲送来的,马上变了脸色说:“我不喜欢狗,让我爸拿走吧!”她拒绝同父亲和解。

晚上李玩偷吃方便面,一个人坐在阳台上拿着筷子挑着方便面边吹边吃,镜头在窗子外缓慢推进,音乐干净,色调很暖,李玩的形象极其纯净。门外是小狗祈求进门的呜咽声。李玩心生恻隐,开门将小狗装进纸箱带到了卧室门口,接着放到了床边。

小狗在纸箱里小声地呜咽着,孤独而可怜。李玩最后将小狗抱上了床,她抚摸着小狗睡着了。她接纳了小狗,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爱因斯坦。

小狗爱因斯坦每天迎接她回家,陪伴着她。李玩给爱因斯坦买猪肝掺米饭当狗粮,吃饭时小狗一碗,她也吃一碗。她当爱因斯坦是自己的家人。小狗走进了她的内心,帮她隐藏着一些小秘密。

一天,爷爷带爱因斯坦去买菜,一不小心小狗走丢了。一家人一开始没敢告诉李玩小狗爱因斯坦丢了。李玩的后妈给她买了一双直排轮的轮滑。

李玩滑着轮滑,在家里寻找小狗爱因斯坦,没找到。

李玩的爷爷想告诉她真相,可李玩的父亲阻止了他。他故作镇定说:“为了你的学习呢,我想把狗送走。你爷爷还替你说话,说狗走了娃会伤心。”李玩却不断地着急发问:“我的爱因斯坦呢?”

“狗丢了,你们找了没有!”李玩问,“你们根本没有找过,对不对?”大人眼中爱因斯坦只是一只狗,李玩眼中却是一个生命中重要的伙伴!她不可能漠视它。

李玩脱下轮滑鞋,穿上自己的运动鞋,跑出家门。此时,镜头改为俯视,暗淡的色调中瘦小的李玩一个人不停地呼喊:“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她跌跌撞撞地跑着,拼命四处寻找她心爱的小狗爱因斯坦。

李玩带着哭腔的呼喊飘荡着小巷子里,低沉的音乐撩拨着光影,凄楚无助的李玩令人落泪。天色已晚,李玩仍在哭着寻找爱因斯坦。爷爷和堂姐李堂的关心与劝告她也不领情,她还将试图拉她回家的爷爷推倒在地。

李玩找狗的镜头整整用了5分钟,导演通过镜头的俯视、色调的暗淡,音乐的低沉来烘托李玩的内心的绝望与无助。这一段情节非常出彩,李玩孤独无助的形象一下子抓住了观众了心。

李玩在寻找爱因斯坦时,其实就是她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刻。她突然意识到她在家庭中的地位是那么不重要那么渺小。她所有的情感寄托,因为小狗爱因斯坦的丢失而坍塌。狗丢了,没有一个人去找,正像她说的那样:“爱因斯坦感冒了怎么办?”谁会顾忌一个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在中国老人为大,小孩子的事情,包括情感、独立、自由,爱好等等,统统不算什么。

内心失望透顶的李玩把自己关在卧室里,用疯狂的音乐隐藏起她的悲伤。窗户玻璃上写满了小狗的名字:爱因斯坦。窗关着,李玩在哭泣。镜头内外切换,但特写却是李玩小手抚摸着玻璃上小狗爱因斯坦的名字。

第二天,李玩将寻狗爱因斯坦的启示贴满了整个小巷。

没有爱因斯坦的家,李玩忽然觉得很孤独。她蜷缩在阳台上,拉着窗帘,没有人会发现她。她像简·爱一样躲藏在窗帘后面。镜头将李玩瘦弱的身影无限突出,同时也展示了她内心所受的巨大创伤。这一细节的刻画无疑非常成功,充分显示出导演兼编剧曹保平扎实的写实风格。

狗丢失后,李玩拒绝和家人沟通。她用沉默反抗大人的冷漠。

李玩的后妈为了安抚家人出了一个主意:她又买来一只和爱因斯坦一样的小狗欺骗李玩,说狗找到了。

李玩兴冲冲地跑回家。一眼看出这只狗很像爱因斯坦,但真的不是爱因斯坦。

全家人一致说这就是爱因斯坦。李玩的后妈特别强调这只狗就是爱因斯坦。

当所有人都欺骗李玩时,李玩彻底愤怒了:“你当我是傻子吗?随便找条来狗就没事了?这是你们对待错误的态度是吗?我告诉你们,我不要这只狗,我现在就把它扔出去。”

李玩执意要把狗赶出家门,李玩的爷爷瘸着腿出现在客厅中,他大声地制止孙女:“狗都找到了,你还想咋啊”此时镜头由俯视向爷爷,切换到李玩满脸委屈的泪水。

李玩流着泪看了看爷爷,选择了沉默与屈从。

从此李玩开始反抗。她将奶奶递给她的饭碗摔碎在那只新买的小狗跟前。然后和家人大吵一顿,逃离了家。

她晚上偷跑出来和堂姐的男朋友高放学会了喝酒。奶奶担心李玩,外出寻找孙女迷了路。

李玩父亲赶回来,正好看到了拎着酒瓶的李玩。

李玩故意当着父亲的面喝酒。她父亲一把摔碎酒瓶,拉着她去找迷路的奶奶。

镜头快速推进,画面开始急速地转换,李玩的手腕被酒瓶扎伤,她一只手紧紧握着伤口。

找到了奶奶后,李玩被父亲一把推倒在沙发上,他斥责道:“那么晚了你干啥去了?还喝酒,委屈大的很嘛!”

李玩父亲用耳光和拳打脚踢教训着弱小的女儿。她哭泣着被父亲狠狠地责打。

此时的镜头在狭小的客厅内急速转换,李玩在父亲的打骂声中显得格外凄楚。

李玩被迫认错后,躲进了卫生间,镜头特写了李玩鲜血淋漓的手腕,接着又是一个特写镜头李玩在淋浴的水中哭泣。此时,镜头缓慢,音乐压抑,不断下落的水滴正像李玩内心无限的痛苦。淋浴时的水汽渐渐弥漫开来,镜头模糊,李玩也消失在水汽中。所有人都为李玩揪着心。

然而李玩却决绝地成为了反抗者。她将后妈买来的狗丢到了小区的门柱上。

李玩的弟弟一岁了,要过生日。弟弟突然出现在了李玩的眼前,这个凭空而来弟弟让李玩猝不及防。这是狗丢了后一个更大的打击。她一下子呆住了。

在弟弟昭昭的生日宴会上,一家人兴冲冲地众星捧月般围着弟弟昭昭。镜头从众人中渐渐切换向满脸落寞的李玩。

弟弟的到来让家里热闹起来。弟弟顽皮,用棍子打伤了奶奶的头,没人责怪他。这就是中国式教育,因为孩子小不懂事,所以不用道歉,不用挨训!

终于肆无忌惮的弟弟用棍子敲打小狗,小狗最终咬伤了昭昭。

李玩的父亲怒气冲冲地要将狗送到狗肉店去。

李玩哭着跑来求情也无济于事。爸爸带着狗开着车走了。她彻底对大人们失望了,她选择独自去救那只无辜的狗。她哭着跑过一家家的狗肉店,再次孤独地寻找小狗。最后身心俱疲的她,找到了堂姐的男朋友高放。

李玩在酒吧里用喝酒释放自己内心的伤心。

面对赶来寻找她的父亲,李玩选择了反抗,她拒绝跟父亲回家。

面对英俊的男孩高放,李玩反抗世俗,她拒绝高放的情感。

李玩的抗争换来心灵的自由,她的心智得到了成长。最终,她在全省物理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被保送上重点高中。一家人异常高兴。

李玩的父亲也告诉她,那只狗没有被送到狗肉店而是被送到了流浪狗收容所。她赶到那里,那只狗却已经绝食而亡。

影片的最后是李玩的父亲边开着车边内疚地哭泣,他捂住了女儿的眼睛,他不愿让女儿看到自己流泪的样子。父亲的流泪,让李玩的反抗得到了释怀。她原谅了父亲。

一天,风和日丽。李玩和姐姐李堂一起在街上行走,竟然遇到了她原来丢失的小狗爱因斯坦。李玩却不愿意再要回爱因斯坦。

经历了这一切,喜欢物理的她似乎知道存在平行宇宙,眼前的爱因斯坦犹如平行宇宙中的她,爱因斯坦见证了她青春里的反抗与妥协,痛苦与欢喜。

李玩宁愿躲在角落里,用泪水纪念曾经的抗争与伤痛,也不愿再次经历那些伤痕累累的不堪往事。

影片结束后,学生依然没有从影片中走出来。

当我在思考影片的意义时,我忽然到了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的著作《反抗者》。

加缪书中说:“何谓反抗者?一个说‘不’的人。然而,他虽然拒绝,却并不放弃:他也是从一开始行动就说‘是’的人。”

其实李玩就是一个孤独的反抗者。一开始她是一个选择说“是”的人,但是现实让她不得不成为一个说“不”的人。中国式的服从教育,让李玩用反抗,证明自己的存在。在她心中,加缪所说的“我反抗,故我们存在”就是真理。

虽然选择成为一个说不的人,很痛苦,也很艰难。但是这个过程对于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成熟,最终走向内心强大不可或缺。

曹保平导演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与隐喻,让这部片子显得寓意丰富。比如两只狗命运的对比,一只因自由被人收养,一只因抛弃后绝食而亡;李玩和姐姐李堂对待早恋的对比,一个理智而果断地拒绝,一个疯狂而迷茫地追求;家人对李玩和弟弟的教育更形成鲜明对比:对女儿是严厉责骂;对小儿子是步步退让,溺爱呵护。

同时,两只狗的结局也隐喻着影片对一个孩子反抗的尊重,以及对青春期孩子选择自由的最大限度的理解。

《狗十三》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式家长的丑陋与无奈,更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在期间所受的伤害,幸好李玩的反抗因为内心的善良与坚定,而走向了理智与强大。否则,我们无法面对像李玩那样孤独而可怜的反抗者。

学生看完《狗十三》的影评令我惊叹,这些同李玩年龄相仿的孩子们有着更加与众不同的理解。

李想在题目《在灰暗中走出精彩》一文中这样评论道:“看了电影《狗十三》,我很同情李玩。父母离异,从小被忽视,连名字都起的很随意。她像夹缝中的小草,生活艰难,无助。李玩喜欢物理,可爸爸却硬逼她学英语,她没有权利和自由,更没有选择的余地。

大人们总是站在所谓正义一方演讲,他们说怎样就是怎样。李玩的父亲承诺一定要带她去看天文展览。可他食言了,并在饭局上强迫未成年的女儿喝酒。时间悄悄流走。终于,在李玩独自到达天文馆时,天文馆的灯也灭了。我想,那一刻她心里的灯一定也灭了吧。

大人们不能理解孩子们的世界。他们长大了就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他们把所有压力,不满施加在孩子们身上。要求孩子们做到很优秀,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他们不给孩子们反驳的余地,他们观点一定是正确的。他们总是嘴上说着,我是为了你好。可是他们所说的所做的,无不在孩子们心里留下阴影。孩子们或许会在晚上重复着白天家长的说的不堪入耳的话,孩子们无能为力。

我欣赏李玩。她在灰暗的环境中走出了自己的精彩。她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坚强勇敢地生活着。成长的路上,有磨难和委屈。人生多歧路,歧路多风景。心之所向,素履前往。”

杨云舒说:“《狗十三》这部电影反映了一个13岁少女的成长历程,如现实一般开心,快乐,单纯,但却被事实打破,带上了虚伪的面具,也许这才是人生吧。

经过社会的打磨,孩子的天性正消失殆尽,某些你认为意义非凡的珍宝也会变得平淡无奇,而你所珍视的外貌与成绩,融入你的身体,成为保护你的铠甲,陪伴你度过漫长而又苦短的一生。

人也正如蝴蝶破茧。只有经历过成长的苦痛,才能够成为你想成为的模样。你还记得那个正在榕树下朝花笑的自己吗。愿你不负青春,亦不负朝阳。青春如蝴蝶,虽美,但终飞不过沧海。你我都是一头倔强的小野兽,却在社会的压迫下低了头。不怕不怕,还有鲜花和野草,不过丢了那只陪我入睡的布娃娃。郭敬明说过一句话,没有泪水的青春,不完美。只有让你留有遗憾,你才会重返这个世界。愿在来世的某一天,你我就在下个路口见。”

王雨欣说:“电影《狗十三》包含了多层深意,它唤起了多个我心灵深处的声音。

看到李玩些许任性和不被大人多理解,我有点感同身受,时常觉得那些庸俗又无聊的大人都无法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我是很不善于表达爱的,记忆里幼时又很少有父母的陪伴,所以我和父母之间似乎总有层隐形薄膜,直到现在也没有戳破。

我以前为什么总是没有自信,不爱讲话?因为他们是大人啊,是做什么都对的‘大人’啊。但就像李玩说的那样:‘以后这种事还多着呢。’成长中怎么会少的了不尽人意的事呢?这都将成为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我们为什么不向前看,做一个开心的人呢?

能和过去说和解,就是成长。”

陈冰在文章《谁能读懂我》一文中质问道:“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像你,像我,也像她的带有青春叛逆色彩的重情义女孩儿。

电影开头李玩父亲强逼李玩报英语兴趣班,事后又以金钱敷衍,接着李玩的泪滴在了每个人心上,紧紧的揪住了每一个人的心。每一个父母何尝不是这样?孩子又岂是你们随意支配的玩具?仅凭养育之恩至上吗?你们又何曾考虑过我们的内心?谎言般的伪善,谎言般的为我们将来好,谎言般的我们将来会后悔。谁能读我们似囚笼困兽般渴望自由?

李玩仅仅因一条小狗儿跟家人闹别扭,死命去寻,可她的弟弟昭昭淘气的把奶奶打伤。前者是无意的,冲动之举。后者是有意的,玩心之举。可为什么前者被毒打,后者仅仅被说了一句狠话,之后又好言相劝?为什么待遇不公?仅凭年龄?仅凭男女尊卑?仅凭偏爱就可以随意打骂指责某个无辜的生灵吗?谁能谁能读懂李玩的绝望?谁能读懂她对昭昭被过分溺爱而不成器的冷笑?谁能读懂她为什么借酒消愁?谁能读懂她讨厌生活在一个不平等的家庭?

愿天下父母放下身段,将孩子平等对待。”

赵怡欣说:“在这个社会孕育出了太多如李玩这样的孩子,身上的率真和随性,在被一个叫社会的圈子打磨的干干净净,这打磨的过程,叫做成长。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打磨的好,打磨的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尽早的踏入这个圈子,每一个孩子的方方面面与其他孩子并无二样一样的被规则化一样的,被世俗化。他们只希望自己能够被世人仰慕,在遇到挫折的时候,选择新生活的时候,如第一只狗一样,顺从成人法则,过着无虑的生活。

李玩长大了,她通向了成人世界,与她的率真,随性彻底再见。试想如果有一天,李玩是否会厌倦这个成人世界,又是否会怀念从前?”

高瑞晨在文章《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中写道:“整部剧看完,真正在乎李玩的人也只有她自己。有时候你觉得真实的东西未必就是真实的。映照到故事中的李玩,当然有寓意,成长不就是这么一个不断认知世界的过程吗?成长不就是不断付出代价的过程吗?长大中那些不快乐的过程,真希望孩子们永远不要经历啊! 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刚听说时不懂,现在,仿佛这句话就是这部电影的真实写照。”

冯瑞欣在文章《所谓成长,就是一边失去,一边收获》中写道:“李玩的勇敢,让懦弱的我震撼;她的隐忍退让,亦引得我的共鸣;她从未失去童真善良,只是藏于疤下,她戴上了面具,我们不也在世人面前戴着面具?这不是虚伪,而是自我保护的伪装。

家人的偏心让我忍不住发问,难道年纪小做什么错事都能被原谅吗?家长真的懂得孩子的真实想法吗?为什么要打骂孩子,泯灭他们的天真无畏?为什么不诚信,让孩子一次次寒心?为什么不能和动物和谐相处?

影片的最后,李玩的弟弟一次次摔倒,一次次自己学着站起,疼了伤了,哭着喊着,也不能有老师帮忙,只能一次次自己独立站起。我想,这是成长最好的定义。”

学生们的影评正像一面清澈的湖水,映照着整座山林,我们大人们所有的形象就在其中真实存在。如何教育好这些孩子们才是我们真正要面对的课题。我想给予他们最大限度的尊重与理解,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电影给我们的最好的启发。

著名作家毛尖在她的影评著作《夜短梦长》中这样写道:“电影,似乎也只有电影,让我完整地走过了《恋人絮语》描述的所有阶段,包括沉醉、屈从、相思、执着、焦灼、等待、灾难、挫折、慵倦以及轻生、温和、节制等,面对电影,就像罗兰·巴特说的,我控制不住被它席卷而去。”

愿更多的好电影走进我们的视野,让光影的美丽伴随孩子成长,我也愿意被电影席卷而去。

电影课《狗十三》心得体会 本文关键词:心得体会,电影,狗十三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电影课《狗十三》心得体会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113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