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正确理解十一五规划党课材料(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8 08:28:08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一篇:正确理解十一五规划党课材料

文章标题:正确理解十一五规划党课材料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

五”规划为我国未来五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了宏伟蓝图,明确指出了“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五中全会指出,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就明确指出了“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十一五”规划的思想灵魂。做好“十一五”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轨道。坚持不同的发展观,就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在于经济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发展的力量来源于广大人民,发展的成果也必须惠及最广大人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强调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原则”,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四项原则”思想指导下,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六个必须”:一是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发展的较快速度,是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要求,也是解决就业等各种社会问题的要求。为此“十一五”规划强调,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合理确定经济增长速度,努力在长时期内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现代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六大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助推器。如果国家的自主创新不足,就很难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强劲的动力支持。为此“十一五”规划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四是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是只有城市的发展,而没有农村的发展;不是只有一个或几个重点区域的发展,而没有所有区域全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实现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推进统筹区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落实。

五是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面对我国正经历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大量复杂的社会矛盾,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十一五”规划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安排,即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六是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看,有些改革进展不快,有些改革仍止于表层,这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形成一整套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的体制机制。

(二)总体目标

五中全会按照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一,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年翻一番。最新的201*年版统计报告显示,20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名义汇率折算(即以所谓实际数字)为840美元。这是中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的重要标志。201*年底,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达到1000美元。按照“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到20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680美元。

第二,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

“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简单地说,所谓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就是指每创造一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根据惯例,一般以生产一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标准煤吨数作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从中国环境资源信息网得到“十五”计划制定时的数据(具体数据尚未统计出),预计“十五”期间,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以1990年

不变价)由201*年的2.77吨标准煤下降到201*年的2.2吨标准煤。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节能目标,到201*年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仍以1990年不变价)将约为1.76吨标准煤。

第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一般而言,一个经济强国必须要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名牌企业,作为拉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我国的名牌优势企业集中在服装纺织、轻工制造和电子通讯类产业,先后出现了海尔、联想、华为、春兰等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名牌企业。今后,我国企业发展必须走加大科学技术含量、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的道路,不断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争取有更多业绩良好的企业能够进入世界500强。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今后,我们将通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以及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机制。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重点推进“走出去”战略,是“十一五”规划的一大亮点。“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行使在世贸组织中的权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更是形成中国式跨国公司、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近几年,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中国企业(如中石化、海尔、春兰、联想等)主动走向国外,已形成全球生产销售网络,初具跨国公司雏形。此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进一步融入国际经贸体系,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在加快发展对外贸易中,确保国际收支平衡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现实来看,保持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既是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对外经济交往取得明显成效的结果,同时对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五,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今后,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在财政上和政策上加大对城乡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以及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提高公共教育、公共卫生以及困难群体经费的投入比重,体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公平正义的社会政策价值取向。

第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十一五”规划在经济增长的目标上将更注重人文本质,为提高以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人的全面发展不断积累物质条件。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上,更加强调“共同富裕”和“共享成果”的政治理念,使中国城乡十几亿人都能够在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共同参与发展的机会,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

第七,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民主法制建设是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只有通过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才能真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十六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一同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明确提了出来。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稳定的社会治安和良好的安全生产状况既是推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要继续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进一步抓好煤炭生产、危险品运输、公共交通安全等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从根本上治理好安全生产中的各种隐患问题,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在稳定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三)主要任务

五中全会在认真总结“十五”计划提前顺利实现的经验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并对“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作出明确安排:

第一,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村面貌出现历史性的新变化、新气象。

第二,实行以提高经济“质量”为重点的新产业政策。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合理安排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在加强和巩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要重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要变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高技术、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为此,必须加大技术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三,统筹区域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进入新世纪,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我国的区域发展基本完成了由“沿海发展战略”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变,初步勾勒出了未来区域发展的宏观格局: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四,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健康发展的城乡格局。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城市发展出现了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反差、城市与乡镇的反差。为了防止大城市向超大城市盲目扩张,防止中小城市因各种政策或资源因素而萎缩,防止城市和乡镇之间差距扩大,“十一五”规划将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五,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一五”规划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能源资源节约,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措施,务求节约能源资源取得重要进展。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继续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切实抓好水污染防治,加快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严格环境执法。总之,要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正确理解十一五规划党课材料》来源于公文素材库,欢迎阅读正确理解十一五规划党课材料。

第二篇:正确理解十一五规划党课材料

文章标题:正确理解十一五规划党课材料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规划为我国未来五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了宏伟蓝图,明确指出了“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五中全会指出,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就明确指出了“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十一五”规划的思想灵魂。做好“十一五”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轨道。坚持不同的发展观,就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在于经济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发展的力量来源于广大人民,发展的成果也必须惠及最广大人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强调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原则”,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四项原则”思想指导下,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六个必须”:一是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发展的较快速度,是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要求,也是解决就业等各种社会问题的要求。为此“十一五”规划强调,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合理确定经济增长速度,努力在长时期内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现代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六大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助推器。如果国家的自主创新不足,就很难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强劲的动力支持。为此“十一五”规划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四是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是只有城市的发展,而没有农村的发展;不是只有一个或几个重点区域的发展,而没有所有区域全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实现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推进统筹区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落实。

五是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面对我国正经历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大量复杂的社会矛盾,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十一五”规划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安排,即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六是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看,有些改革进展不快,有些改革仍止于表层,这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形成一整套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的体制机制。

(二)总体目标

不变价)由201*年的2.77吨标准煤下降到201*年的2.2吨标准煤。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节能目标,到201*年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仍以1990年不变价)将约为1.76吨标准煤。

第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一般而言,一个经济强国必须要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名牌企业,作为拉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我国的名牌优势企业集中在服装纺织、轻工制造和电子通讯类产业,先后出现了海尔、联想、华为、春兰等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名牌企业。今后,我国企业发展必须走加大科学技术含量、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的道路,不断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争取有更多业绩良好的企业能够进入世界500强。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今后,我们将通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以及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机制。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重点推进“走出去”战略,是“十一五”规划的一大亮点。“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行使在世贸组织中的权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更是形成中国式跨国公司、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近几年,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中国企业(如中石化、海尔、春兰、联想等)主动走向国外,已形成全球生产销售网络,初具跨国公司雏形。此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进一步融入国际经贸体系,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在加快发展对外贸易中,确保国际收支平衡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现实来看,保持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既是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对外经济交往取得明显成效的结果,同时对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五,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今后,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在财政上和政策上加大对城乡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以及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提高公共教育、公共卫生以及困难群体经费的投入比重,体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公平正义的社会政策价值取向。

第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十一五”规划在经济增长的目标上将更注重人文本质,为提高以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人的全面发展不断积累物质条件。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上,更加强调“共同富裕”和“共享成果”的政治理念,使中国城乡十几亿人都能够在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共同参与发展的机会,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

公文素材库范文网()

第七,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民主法制建设是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只有通过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才能真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十六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一同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明确提了出来。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稳定的社会治安和良好的安全生产状况既是推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要继续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进一步抓好煤炭生产、危险品运输、公共交通安全等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从根本上治理好安全生产中的各种隐患问题,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在稳定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三)主要任务

五中全会在认真总结“十五”计划提前顺利实现的经验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并对“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作出明确安排:

第一,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村面貌出现历史性的新变化、新气象。

第二,实行以提高经济“质量”为重点的新产业政策。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好 范文网:www.bsmz.netan res-ource planning, hrp)

(3)人力资源规划(human res- ource planning,hrp)

在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专著中,一般来说,专指某一项计划时多用plan,如人事计划(personnel plan),而泛指某类计划,特别是指某类计划活动的全过程时,则用planning,如战略规划(strategic planning)。秦志华先生在他编著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拿到东方不一定行得通。如何借鉴西方成功的管理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学,是一项亟待完成的任务”。秦先生这段精彩的引言,确实应当引起理论工作者深思。

一门学科的存在首先根植于人们丰富的社会实践,同时它又必须是既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它必

须有自己的正确的概念及其科学的理论体系,才能得以成立,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因此,要建立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学,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必须深入社会实践,认真地总结企业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同时,还必须在吸收国内外各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确立起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的术语(概念)及其理论体系。

二、人力资源规划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笔者认为:对于人力资源规划概念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即人力资源计划,它是指企业从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出发,根据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人力资源的活动过程。简单地说,人力资源计划是在进行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预测的基础上,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使之平衡的过程。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即人力资源计划是短期计划,实质上是企业各类人员需要补充的计划。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所有各类各种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

从规划的期限上看,可区分为:长期规划(五年以上的计划)和短期计划(一年及以内的计划),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期计划。

从规划的内容和时限上看,中长期计划包括:①企业人力资源总体发展的战略规划;②企业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规划;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规划;④企业人力资源技能开发规划;⑤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规划;⑥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等。

短期计划包括:①年度企业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平衡计划,即人员补充计划;②年度企业全员绩效考核与评价计划;③年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计划;④年度企业劳动组织调整计划;③年度企业定编定岗定员与劳动定额计划;⑥年度企业员工薪酬福利保险与激励计划;⑦企业人事调配晋升与离退休计划;⑧年度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计划;⑨其他短期计划,如劳动关系调整与劳动合同履行情况的检查计划,员工满意度调查计划等等。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总体规划。企业规划的目的是使企业的各种资源(人、财、物)彼此协调并实现内部供求平衡,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内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使人力资源规划成为企业规划的重点和中心。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具有先导性和战略性,而且在实施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的过程中,它还能不断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措施,指导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又具有动态性,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纽带。工作岗位分析、劳动定额定员、员工素质测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前提,而人力资源规划又对企业人员的招聘、选拔、考评、调动、升降、薪酬、福利和保险,员工的教育、培训和开发,以及企业人员余缺调剂等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步骤与方法,作出了具体而详尽的安排,充分显示

了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人力资源规划是战略规划与战术计划即具体的实施计划的统一,战略规划是从企业竞争战略的总体布局出发,确立方针、政策和策略,寻求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有效配置,以相对少的投入,取得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战略规划的期限很长,可以管五年,甚至是七、八年以上的时间。而其他单项的人力资源计划,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具体体现,这些计划是它的实施计划,具体的支持计划。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目标的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这些计划实施完成的程度。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从内容上看,可以区分为:战略发展规划、组织人事规划、制度建设规划和员工开发规划等四类规划。

1.战略发展规划。即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的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的计划。

2.组织人事规划。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下属概念,它包括内容很多,如:

①组织结构调整变革计划。即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诊断,发现组织机构和部门结构现存的问题,围绕企业组织调整和变革的目标、措施、步骤、方法和期限等内容所制定行动方案。

②劳动组织调整发展计划。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总体计划的要求,通过对劳动分工与协作方式,工作地的组织状况,工作轮班方式和工时制度,以及技术工人的素质状况和结构特点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为提高工效实现劳动组织科学化所提出的具体的措施计划。

③劳动定员定额提高计划。劳动定员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为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所预先规定的活劳动消耗量的限额。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企业应适时地制定企业劳动定员定额计划,它对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有效贯彻按劳付酬原则,激励员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④其他的计划。如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平衡计划,即人员补充计划;企业全员绩效考核与评价计划;员工薪酬与激励计划;人事调配晋升与离退休计划;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计划等等。

3.制度建设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的法律保障,企业要保证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就必须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吸引、录用、维持、评价、调整、发展等六项基本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员工开发规划。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它包括:企业全员培训开发计划,员工职业道德的教育计划,员工职业技能的培训计划、专门人才的培养计划等等,这类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员工个体素质,增强企业智力资本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按照我国的习惯,使用“人力资源计划”这一术语时,一般是专指企业短期的具体人力资源计划,而使用“人力资源规划”这一术语时,一般是泛指企业中长期的各类人力资源规划。按照英文经典的解释:planning一词除指“计划”过程,还可以理解为“策划”或“企划”的过程。因此,在我们教学科研的实践中,应当明确加以界定。

三、人力资源规划基本概念的正确表述

根据以上各种国内外教材、专著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解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1.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2.人力资源规划是为了满足企业组织发展的要求而制定的。

3.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任务是:适才适时适所,确保各类适用的人才(包括数量、质量、层次和结构等)在适当的时机获得适当工作岗位,从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动态的平衡。

4.人力资源规划的总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企业人力资源,有效地激励员工,提升员工的素质,不断增强企业智力资本竞争的优势。

5.人力资源规划是将所有的人力资源活动连接在一起,并且把这些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整合在一起的连接线,人力资源规划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珠联璧合的关系。

6.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平衡和协调企业外部与内部劳动关系的过程。人力资源规划,不仅涉及到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三大资源的有效配置,还需要积极协调好企业中人与物(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的关系)、人与人(各类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人与事(劳动者与日常人事管理活动关系)、人与组织(劳动者与团队、企业的关系)等多种关系。

7.人力资源规划是通过计划信息、计划预测、计划平衡、计划决策、计划实施和计划反馈(检查)等多个阶段实现的。

8.人力资源规划具有预见性 (前瞻性)、战略性、动态性和系统性。

通过上述的分析,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概念,可作出如下表述:“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为实现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目标,根据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供求预测,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确保适才适时适所,有效地激励员工,不断增强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企业人力资源的过程。”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正确理解十一五规划党课材料(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12035.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