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19-04-16 14:01:51 网站:公文素材库

《红楼梦》读后感 本文简介:

《红楼梦》读后感施昶“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四大名著独步古今。其写勇、写义、写忠、写智、写豪、写情,或壮阔、或精琢、或瑰丽、或奇幻。可谓‘一人一天下、一书一山河’”。幼时不懂事,读书做事全凭个人好恶。本是女孩子,又有些影视剧沾染,仔细读了原著的,便只有《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本是对打打杀杀、战场心计无

《红楼梦》读后感 本文内容:

《红楼梦》读后感

施昶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四大名著独步古今。其写勇、写义、写忠、写智、写豪、写情,或壮阔、或精琢、或瑰丽、或奇幻。可谓‘一人一天下、一书一山河’”。

幼时不懂事,读书做事全凭个人好恶。本是女孩子,又有些影视剧沾染,仔细读了原著的,便只有《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本是对打打杀杀、战场心计无甚好感,《三国演义》只囫囵吞枣大略读了一遍,至多不过识得些人物事件,如今想来,甚是惭愧。既是如此,真正用心读了的,大约是只有《红楼梦》一书了罢。

红楼一梦情几许

镜花水月意难平

《红楼梦》是一本小说,却实在是小说中极不同的一本。笔者似乎不同其余小说家将人物结局留待最后书终之时才徐徐道出,而是在第五回便借警幻仙姑之名,几段判词,几支曲调,便将其中不少人物细细斟酌,一生起浮跌宕,凝在寥寥句中,字字细品,令人拍案叫绝。小时候,尚读不懂,读来不过唇齿留香,读不出其中暗语,也几乎察觉不到意指何人,只傻傻地敬佩着笔者的才气逼人。

似懂非懂地读下去,年龄所限,不解其中味。初中时,又重拾起《红楼梦》。许是有了前一遍的基础,这遍读来便好了许多。也知晓了此书的主线是宝黛的爱情。本是良缘,奈何身处侯门之中,情深几许,换了痴心错负。回首再忆,顾盼之间生欢颜,不过大梦一场,恰似那镜中花,水中月,将触未触,将歇未歇,虚无缥缈,心意难平。打打闹闹、哭哭笑笑,本以为余生也不过如此,谁知天意不巧,造化弄人,痴缠半世,情意相通,终落得绛珠泪尽含恨去,宝玉心冷却尘缘。

叹“得非所愿,愿非所得,真情诺诺,终于随乱红飞花去……”,“情”之一字,大约本是空洞的罢。

本以为定能圆满的一双人,都各自凋零,更何况本就易散的荣华富贵呢?宁、荣二府的荣耀,本是贾家上下三百多人所依靠的。可祖上的荫蔽,不过日头下一棵荣树的影子,倘若这树倒下了,又如何撑起这极尽奢华的贾府的天?

贾府的落败,从此处看,似是必然。可贾府的繁华落暮,也像这盛放的王朝一般,不加经管,必自内而外逐渐生出枯意。此时,再光鲜的外表,都掩不住它的颓然之意。大厦将倾,安能自保?大难临头,各自飞去!

世事无常,谁想得战场风云诡谲,高祖在“西楚霸王”手下保全自己,最终建立起大汉王朝?谁想得大唐气象万世开太平,一夕安史之乱,竟踉踉跄跄,繁华凋弊,风雨飘摇?谁又想得,昔日海堂诗社之盛况,最终,大观园一片死寂,葬了红花,凋了碧树,随贾府荣华,一并归去,无人问津……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红楼梦》的恢弘大气,藏在字里行间。

痴颦儿情心暗许

怜绛珠尘缘终尽

前几日,看《经典咏流传》,刚听得一首《枉凝眉》之曲,缠绵悱恻,听而动心。宝黛的爱情,似乎一出场便注定了会是悲剧。他们兜兜转转,恰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情意。可谁料想,“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许是看惯了圆圆满满的大结局,如今这十分般配的一双碧人,竟终是不能相守。便傻傻地执着着,想问问如此不近人心的安排,究竟为何?细细说来,哪有什么不得不思虑的缘由,他们二人本是出尘,受尽了这人世的排挤与不容,再坚定的心意,又怎能与顽固的世俗相抗衡,他们,终究也敌不过“命”这一字。

“命”,是带了些虚幻色彩的,笔者将“命”字归做了“还”。因为神瑛侍者灌溉,绛珠草为报恩随他下世,要将这一生的眼泪还给他,这才有了宝黛二人的嬉笑怒骂。她本无兄弟姊妹,母亲又因病撒手人寰。九岁左右的姑娘,经此一激,再生大病一场。本就瘦弱,又更是药不离口,缠绵病榻,几度伤心欲绝。三年守孝,敏感到令人心疼的孩子,又孤身入了贾府。事事小心谨慎,生怕多说一句,多走一步,平白遭了人闲话。虽有贾母疼惜爱护,终究寄人篱下。一腔幽情,无人可诉,只寂寞地独自消受。她是叫他哥哥的,在她最慌乱,最孤独的时候,如一道光照入她的生命里。他们一同吃,一同住,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言语不好时,她便垂下泪来,但最后又总会和好。说到底,总是比旁的姐妹多亲厚了不少,她便总是觉着,他该懂她,懂她的敏感,懂她的伤心,懂她的欢喜,懂她的心意。他也这么觉着,所以,待她最是好,最是深情。

可惜,人生,太难总顺遂了心意。一场调包计,两边空欢喜。一个含恨而终,一个兀自伤情。没有那么多人是可怨的,毕竟,她的聪慧,让她太懂得“无可奈何”的含义。那就不多怨了,只怨自己,用情过深。

“还泪”“还泪”,许是从一开始,他们也不过报恩的联系,黛玉泪尽之时,便是那恩怨了、痴情断的时刻。只可怜她,离开时,也不快乐。

知晓了这些,从此对黛玉的情里,便多几分悲意。妄自揣度之下,我有些私心地猜想,若早知此生随他而来,苦苦痴恋多年最终却求不到结果,她应当还是会义无反顾地来吧,爱过,总好过退缩。若当真此生也逃不脱一个“情”字,她不像寻常女子百般纠缠,只还尽了自己的最后几滴眼泪,焚了诗稿,几分刚烈,几分决绝,断了痴情,泯了凡心。

每每读到此处,必泪下潸然,哽咽不能言。她焚稿时,怎能无一丝心痛,必定也如针扎一般,细细密密,喘不过气来。可她看着耀眼灼人的跳跃的火焰,必然也不曾后悔。有些事情得不到时,求又有何用,倒不如断了心绪,断了情意。有缘无分,神伤自比不过转身,至少也多一分尊严。

所以,她终是这样去了,去得果决,去得令人倾心。明知她辞世是必然,读到此处,仍是遗憾。如此玉人儿,也逃不过红颜薄命的预言。

喜欢黛玉,向来不只为了她最后一刻的果决,单是她“咏絮之才”,就令人赞叹不已。笔者将她与才、气俱佳的道韫为比,自然也看得出对她的倾心。书中多有她的诗词出现,即便只是胡乱作了应题,也得贾妃盛赞。也曾应了痴心学诗的呆香菱之情,教习香菱写诗。先不说她论诗那话,单香菱学成之速,成果之大,足可窥见她功力之深。不少评论人皆说黛玉过于敏感刻薄,可试问文思如此上佳的女子,心思又怎能不细腻?她本是寄居荣国府,理当事事小心,出口的话又带上了文人常有的习钻之意;再加上旁有圆融的宝钗相衬,越发显得不懂事些,本不该受人如此指摘。(人总不能十全十美,喜欢她,自然也将她的小毛病看做优点,想来就是无伤大雅的。)

喜欢了,就是喜欢了,所以愿尽心笔墨铺排,不再多写了,请往下看罢。

不离不弃恨无缘

莫失莫忘误终身

初读《红楼梦》,只几个最主要的人物印象深刻,金陵十二钗都未能仔细记全,除最喜的黛玉外,就是宝钗的言语身段能清晰地记起。只是,对宝钗,我却是怎么也喜欢不来。

是她最终嫁了宝玉,成了宝黛二人被拆散最大的受益者?应当不只。小时不懂事,才有这样浅的心思,随着年齡的渐长,该是渐渐淡了的,可到如今,我还是不大喜欢宝钗。她做事一向周到,荣国府中很得人心,待姐妹也亲厚,黛玉不时任性,宝钗向来不多与她计较。思来想去,终也说不出自己究竟是不喜她哪样。

直到半年前的一篇文章将我倏地点醒了。本不是评述《红楼梦》的,宝钗出现也不过一段话,寥寥几句,竟正点中我心中所感。

宝钗,太过圆融了。

是了,正是如此。宝钗通达人世情理,说话做事处处圆融十分通达,却令我时时觉着有些远了。她的笑容透出的意思,似乎也需通达情理方可知晓,玲珑的心思好像明明不远,却偏逢天空中起了一层重重的雾霭,影影绰绰,怎样努力也看不清那一双眼睛。她的心思,总像为自己戴了透明的面具,单纯的孩子,想靠近,却又触不及、

宝钗的言语中,总让人忘了她的年纪,十二三岁的光景,已如此通达,想她的日后,总免不了心惊。该是怎样的女孩子,早早地便失了小孩心性,成长到,如此的模样。

相比宝钗的圆润事故,我更喜欢黛玉率性自然。

自然,宝钗也不是从未活泼过。记不起哪一回,宝钗见了一双玉色大蝴蝶,想扑来玩耍,刚到一假山后,听到两人说话,方才住了。难得玩闹一回,一遇旁人,又收了回来,恢复到那个周到圆润的宝钗,着实有些遗憾。

细细找来,厚厚的一本书里,竟几乎再无对宝钗女儿心性,恣意玩闹的情景描写。似乎在这漫长的一段时日里,她一直戴着一张透明的面具。本以为出闺阁成大礼,日后的日子还能随性些。可谁又知宝玉痴情,念着仙逝的黛玉,最后出家,了却了尘缘,空留她一人,独守着空荡荡的院落,无处诉衷肠。

关于她的圆润,我更愿意相信是家中情形造就了她。那样不成器的哥哥,性子不强硬的母亲,家中大事小情,竟是件件都落在她瘦弱的肩膀上。持家早,懂事自然快,成熟自然也早些,我只是没有想到,情形,竟能将一个闺中少女,从原应有的欢脱里强揪出来,为她套上世俗的枷锁,早早地便如此事故圆融。

她的际遇,带了不少悲情色彩,最终,她好似什么都得到了,又好似什么都未曾得到。说到底,不过大梦一场,空余悲切罢了。

宝钗心思玲珑,才情巧妙,当不亚于黛玉的,只是她的心思,过于事故,少了真实,少了反抗,多了顺遂,多了圆融。“可怜停机德”,独守房中,恨缘浅,误终身。

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误了卿卿性命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已进入了外国爱好者的课堂。好奇他们对《红楼梦》怎样评说,恰有文章来解了我的惑。说是中国籍在美讲评《红楼梦》的一位教授,每每教完之后,都会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说说《红楼梦》之中各自最喜爱的人物。这文章交上来,老教授一看必了然于心,大半的学生,都写了王熙凤。

一听这结果,我竟登时有些不乐意,我们才华横溢、倾城之姿的黛玉才是主角儿啊!怎么就不大受外国友人捧场了呢?静下心来细细想想,倒也知晓了其中缘由:黛玉常因小事垂泪,总显得有些小气,而外国友人打小独立,大约更喜欢一人之力掌荣府上下的熙凤吧。

《红楼梦》里,她的称呼可不少,我更偏爱“凤姐”二字。既点明了她掌管荣国府上下大小事宜皆能作主的身价儿,谁见了都需恭敬几分,又显出她与人亲善,与家中姊妹关系甚好,又深得长辈信任喜欢。如此看来,凤姐便是荣国府不得不提的“灵魂人物”之一了。

凤姐打理家中事务是一把好手。府中上上下下,人口众多,下人们的月例银子,荣国府每天的进项,都要从她的账上走一遍,每一笔都要清清楚楚,这一来一去,少不得费心费力的。光说这些无用,不如举个例子:秦可卿的丧事。秦氏平日里性子好,待人忠厚,很得人心,突然病重辞世了,府上也正荣华着,丧事自然是要大办的。凤姐作为荣国府主事之人,协理宁国府,支配钱财人力物什,好生打发了秦氏。这丧事的妥帖、盛大,既不失礼数,又给荣、宁两府争了脸面。如此盛况,少不了凤姐立规矩、定章程、理百事的功劳,也越发将她理家的才干显现出来。

这样的妙人儿,总是被人凭白地架高了年纪,大多影视剧中凤姐的扮演者都是三十出头的演员,似乎只有到了如此年岁,才能有如此才干。其实不然,凤姐在黛玉初入府时,大约只十七岁左右的光景罢了。这个年纪,放到如今,这样的出息,怕是几乎没有的。

只是,外人大多看到她的光鲜。作为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她要面对薄情的丈夫,严明的长辈,上下打点计较着每个决定的得与失,仔细衡量着每件事如何完美妥帖地解决,计算着多少的进项和体己才能撑的住这偌大的荣国府每日如流水的开销……一件件细数,怎能不惹人心惊又心疼,十七岁的女孩子,要怎样聪慧、勇敢、担当,才能巧妙周旋,计算人心?

可就算是这样的斤斤计较、精打细算,也撑不起这境遇颓唐的贾家,也撑不住自己的晚景,能不那么凄凉。贾家倒了,她又算什么?老太太都因潦倒只匆匆下葬了,与昔日秦氏的葬礼,差了太多。不知她是否也感叹,昔日富贵荣华,只不过过眼云烟;也臆想,冥冥之中是否早已尘埃落定,难以转移。

有也好,无也罢,到底都过去了。我喜欢的,她的聪慧、她的玲珑、她的直率、她的泼辣,写这一遭,是再不会忘记了。

只叹惜,她聪明一世,算计了太多太多,最终却累了自己,苦了性命。

惜往事斗转星移

愿今朝云开月明

也读过不少《红楼梦》的评述文章,偶得一观点说:“四大名著中,《水浒》迷乱嘈杂,《三国》勾心斗角,《西游》重复相似,唯《红楼》手法、笔意、文章、气势样样皆佳,实可担‘名著’之称号。”且不说辞藻是否得当,观点是否正确,单就此句,足见《红楼梦》为世代文人所喜。其手法仅谐音一个便独得青睐:笔意仅人物言谈辞藻则胜于精美奇巧,文章见前后所述自成一体,连贯自然更甚他作;气势自字里行间起,至深思熟虑而未尽,于小处见大处,更非一般作品可及。

只是笔者写时,必然不为这日后的赞誉有加。他似乎随性到写下这些文字不过为了取悦自己,不过以粥果腹的岁月里,打发时日的闲事。写写停停,不为时光而缓急,不为沧桑而变化。至于它的现世,我更想它是不懂事的侍童偶然带出,世俗一见,则惊艳万千。不那么隆重正式,精雕细琢地开始,也就不必花费太多的心力,去构建它的结局。好文章,从来都更适合随风而行,因为时光的深处,有缱绻的自信,总有有缘人会将它拾起,拍落尘土,细细珍藏。每次取出,都小心翼翼,精细不已,温软的目光和爱不释手的轻抚,是它最平静的沉眠。

它不显,也不露,躺在岁月的阳光里,等待着清脆的锁开的声音。那该是,另一场怦然心动的遇见,另一个心扉柔软的少年,另一段惹人艳羡的情缘。

《红楼梦》读后感 本文关键词:红楼梦,读后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红楼梦》读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274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