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心底的反思
———读陈凯元《你在为谁工作》有感珠海校区党政办 毕为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过于书了。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快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你在为谁工作》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虽然还没有把它读完,但封面上的一段话给我很大的感悟,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该把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个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能视工作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裨益。
如果说一个人的一生为80年时间,除掉童年和学习生活以及老年休养的时间外,对人类社会最有意义的就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工作时间,从时间度过的效益上来说,人生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工作过程之中。不管每个人一生中的工作时间长短,也不管一个人从事怎样的工作和职业、工作的内容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微小或者巨大,每一个人的工作总会要对所处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一些应有的贡献,没有每个人在工作中的这些贡献,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整体意义上的进步,这也是为历史发展所证明了的客观事实。
如此重要的“工作”在人生中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你在为谁工作》这本书告诉我们:工作就是付出努力,以达到某种目的。如果我们的工作能够引导我们逐步接近那种能充分表现我们的才能和性格的境况,这样的工作应该就是最令人满意的工作了。人生只有一次!正是为了获得某些东西或成就自我,为了拓宽、加深、提高上天赋予的技能,将身心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匀称、和谐和美丽的人,我们才会专注于一个方向,并在那个方面付出毕生心血。
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感、表达自我的机会、个人使命感以及一种活着的理由。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生活的质量。
工作又是生命获得意义的一种过程;工作也是个人目标得以逐步确定的唯一途径;工作是忠诚品格冶炼的熔炉;工作是学习“要事第一”等人生重要原则的最好课堂。
工作也是一个人态度的“同义语”。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了解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了解了那个人。
工作和学习能力永远伴随在一起,工作和团队协作精神须臾不能分离……。 因此,美国前教育部部长、著名教育家威廉•贝内特说:工作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
你在这个世界上将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今后如何对待工作?从根本上说,这不是一个关于做什么事和得到多少报酬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意义的问题。一位心理学家在一项研究中,为了实地了解人们对于同一个工作在心理上所反应出来的个体差异,来到一所正在建筑中的大教堂,对现场忙碌的敲石工人进行访问。
心理学家问他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请问您在做什么?”
工人没好气地回答:“在做什么?你没看到吗?我正在用这个重得
要命的铁锤,来敲碎这些该死的石头。而这些石头又特别的硬,害得我的手酸麻不已,这真不是人干的工作。”
心理学家又找到第二位工人:“请问您在做什么?”
第二位工人无奈地答道:“为了每天50美元的工资,我才会做这件工作,若不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谁愿意干这份敲石头的粗活?”
心理学家问第三位工人:“请问您在做什么?”
第三位工人眼光中闪烁着喜悦的神采:“我正参与兴建这座雄伟华丽的大教堂。落成之后,这里可以容纳许多人来做礼拜。虽然敲石头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当我想到,将来会有无数的人来到这儿,在这里接受上帝的爱,心中就会激动不已,也就不感到劳累了。”
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环境,却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
第一种工人,是完全无可救药的人。可以设想,在不久的将来,他可能不会得到任何工作的眷顾,甚至可能是生活的弃儿,完全丧失了生命的尊严。
第二种工人,是没有责任感和荣誉感的人。对他们报有任何指望肯定是徒劳的,他们抱着为薪水而工作的态度,为了工作而工作。对企业而言,他们不是可以信赖的员工,对于学校而言,他们同样也不是可委以重任的员工,必定得不到升迁和加薪的机会,也很难赢得社会的尊重。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要的五个层次说”:
(1) 基本的需要:对于食物和衣物的需要,以抵御饥饿和寒冷。
(2) 安全的需要:对居住在一个可以感到安全的地方的需要。
(3) 社交的需要:与他人分享兴趣、爱好和交友的需要。
(4) 获得尊重的需要:要求别人赞扬和认可的需要。
(5) 充分发挥能力、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与充分发
挥自身潜能的需要。
心理学家认为,为工作而工作的人,很少有机会获得第4种和第5种人类需要。由于他们的生命需求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或多或少的,他们失去了部分的生命乐趣。
该用什么语言赞美第三种工人呢?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丝毫抱怨和不耐烦的痕迹,相反,他们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人,他们充分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荣誉,同时,因为他们的努力工作,工作也带给了他们足够的尊严,和实现自我的满足感。他们不仅真正体味到了工作的乐趣、生命的乐趣,而且他们才是最优秀的员工,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人。
或许在过去的岁月里,有的人时常怀有类似第一种或第二种工人的消极看法,每天常常谩骂、批评、抱怨、四处发牢骚,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丝毫激情,在生活的无奈和无尽的抱怨中平凡地生活着。
不论您过去对工作的态度究竟如何,都并不重要,毕竟那是已经过去的了,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您未来的态度将如何?让我们像第三种工人那样,为拥有一个工作机会而心怀感激,为生命的尊严和人生的幸福而努力工作。
《你在为谁工作》这本书提出了人人都需要自我反思的人生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解答。它有助于我们解除困惑,调整心态,重燃工作激情,使人生从平庸走向杰出。如果人人都能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这样一个朴素的理念,责任、忠诚、敬业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
你,在为谁工作?答案已经很明显,我们是为自己而工作,在为自己的人生工作。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负起天经地义的责任,义不容辞以守信为立身之本,主必有信,行必有果;尽心尽力,忠诚第一,忠诚于老板,忠诚于同事;视诚实为生命,诚实坦率,敞开心扉,坦荡处世,率直为人,把职业当作生命的信仰。
记住,我们是在为自己的人生而工作,一起努力、奋斗吧!
二○○八年十二月
有感》
《读陈凯元《你在为谁工作》有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27555.html
———读陈凯元《你在为谁工作》有感珠海校区党政办 毕为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过于书了。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快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你在为谁工作》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虽然还没有把它读完,但封面上的一段话给我很大的感悟,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该把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个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能视工作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裨益。
如果说一个人的一生为80年时间,除掉童年和学习生活以及老年休养的时间外,对人类社会最有意义的就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工作时间,从时间度过的效益上来说,人生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工作过程之中。不管每个人一生中的工作时间长短,也不管一个人从事怎样的工作和职业、工作的内容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微小或者巨大,每一个人的工作总会要对所处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一些应有的贡献,没有每个人在工作中的这些贡献,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整体意义上的进步,这也是为历史发展所证明了的客观事实。
如此重要的“工作”在人生中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你在为谁工作》这本书告诉我们:工作就是付出努力,以达到某种目的。如果我们的工作能够引导我们逐步接近那种能充分表现我们的才能和性格的境况,这样的工作应该就是最令人满意的工作了。人生只有一次!正是为了获得某些东西或成就自我,为了拓宽、加深、提高上天赋予的技能,将身心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匀称、和谐和美丽的人,我们才会专注于一个方向,并在那个方面付出毕生心血。
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感、表达自我的机会、个人使命感以及一种活着的理由。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生活的质量。
工作又是生命获得意义的一种过程;工作也是个人目标得以逐步确定的唯一途径;工作是忠诚品格冶炼的熔炉;工作是学习“要事第一”等人生重要原则的最好课堂。
工作也是一个人态度的“同义语”。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了解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了解了那个人。
工作和学习能力永远伴随在一起,工作和团队协作精神须臾不能分离……。 因此,美国前教育部部长、著名教育家威廉•贝内特说:工作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
你在这个世界上将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今后如何对待工作?从根本上说,这不是一个关于做什么事和得到多少报酬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意义的问题。一位心理学家在一项研究中,为了实地了解人们对于同一个工作在心理上所反应出来的个体差异,来到一所正在建筑中的大教堂,对现场忙碌的敲石工人进行访问。
心理学家问他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请问您在做什么?”
工人没好气地回答:“在做什么?你没看到吗?我正在用这个重得
要命的铁锤,来敲碎这些该死的石头。而这些石头又特别的硬,害得我的手酸麻不已,这真不是人干的工作。”
心理学家又找到第二位工人:“请问您在做什么?”
第二位工人无奈地答道:“为了每天50美元的工资,我才会做这件工作,若不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谁愿意干这份敲石头的粗活?”
心理学家问第三位工人:“请问您在做什么?”
第三位工人眼光中闪烁着喜悦的神采:“我正参与兴建这座雄伟华丽的大教堂。落成之后,这里可以容纳许多人来做礼拜。虽然敲石头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当我想到,将来会有无数的人来到这儿,在这里接受上帝的爱,心中就会激动不已,也就不感到劳累了。”
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环境,却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
第一种工人,是完全无可救药的人。可以设想,在不久的将来,他可能不会得到任何工作的眷顾,甚至可能是生活的弃儿,完全丧失了生命的尊严。
第二种工人,是没有责任感和荣誉感的人。对他们报有任何指望肯定是徒劳的,他们抱着为薪水而工作的态度,为了工作而工作。对企业而言,他们不是可以信赖的员工,对于学校而言,他们同样也不是可委以重任的员工,必定得不到升迁和加薪的机会,也很难赢得社会的尊重。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要的五个层次说”:
(1) 基本的需要:对于食物和衣物的需要,以抵御饥饿和寒冷。
(2) 安全的需要:对居住在一个可以感到安全的地方的需要。
(3) 社交的需要:与他人分享兴趣、爱好和交友的需要。
(4) 获得尊重的需要:要求别人赞扬和认可的需要。
(5) 充分发挥能力、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与充分发
挥自身潜能的需要。
心理学家认为,为工作而工作的人,很少有机会获得第4种和第5种人类需要。由于他们的生命需求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或多或少的,他们失去了部分的生命乐趣。
该用什么语言赞美第三种工人呢?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丝毫抱怨和不耐烦的痕迹,相反,他们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人,他们充分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荣誉,同时,因为他们的努力工作,工作也带给了他们足够的尊严,和实现自我的满足感。他们不仅真正体味到了工作的乐趣、生命的乐趣,而且他们才是最优秀的员工,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人。
或许在过去的岁月里,有的人时常怀有类似第一种或第二种工人的消极看法,每天常常谩骂、批评、抱怨、四处发牢骚,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丝毫激情,在生活的无奈和无尽的抱怨中平凡地生活着。
不论您过去对工作的态度究竟如何,都并不重要,毕竟那是已经过去的了,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您未来的态度将如何?让我们像第三种工人那样,为拥有一个工作机会而心怀感激,为生命的尊严和人生的幸福而努力工作。
《你在为谁工作》这本书提出了人人都需要自我反思的人生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解答。它有助于我们解除困惑,调整心态,重燃工作激情,使人生从平庸走向杰出。如果人人都能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这样一个朴素的理念,责任、忠诚、敬业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
你,在为谁工作?答案已经很明显,我们是为自己而工作,在为自己的人生工作。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负起天经地义的责任,义不容辞以守信为立身之本,主必有信,行必有果;尽心尽力,忠诚第一,忠诚于老板,忠诚于同事;视诚实为生命,诚实坦率,敞开心扉,坦荡处世,率直为人,把职业当作生命的信仰。
记住,我们是在为自己的人生而工作,一起努力、奋斗吧!
二○○八年十二月
有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陈凯元《你在为谁工作》有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27555.html
- 上一篇:《书中岁月》读书心得
- 下一篇:《教学勇气》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