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学习林秀贞事迹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9 04:42:27 网站:公文素材库

  3月4日,经过多日筹备,今天终于成行了。我们青少年活动中心全体人员、优秀学员代表及部分家长代表,一行30多人乘车前往枣强县南臣赞村,去参观林秀贞事迹展览馆,学习这位我们身边的活雷锋。
  
  车行驶在乡间小道上,我给同行的家长和孩子们简要介绍着林秀贞的事迹,心中却有些许遗憾,因为林奶奶去北京开会了,今天我们不能亲眼看一下她那慈祥的面孔,亲耳聆听她那质朴的话语……
  
  近1个小时的颠簸,车停在林秀贞展览馆门前,我第一个走下车,往车后一看,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向我们快步走来,这不是林秀贞同志吗,虽然我是第一次见到她,但从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她的形象已深深扎根于我的心中,没错,就是她!
  
  我连忙跑向她,捧住她那双满是沧桑的双手,“林大妈,您不是去北京开会了吗?”。
  
  “我中午1点赶回来的,专门接待你们,我在门口等了半小时了。”
  
  要不是强忍着,眼泪早就流出来了。林秀贞现在太忙了,开会、做报告、经营生意,照顾老人,当听说我们来时,居然从北京专程赶回来接待我们,真是让我们有些承受不起呀。
  
  林秀贞与前来的同志们一一握手,与每一位小学员们或拉拉手,或摸摸头,或拍拍背,或亲热的贴贴面,还不时问着:“冷不冷”、“累不累?”。
  
  在讲解员讲解完后,林奶奶又向孩子们祥细讲述了他们感兴趣的一张张照片、一件件物品背后的故事,孩子们听的津津有味,动人之处更是令现场的人们哽咽。
  
  因为家中有事,家人多次催促她回家,她还是在满足了一行人一个个合影的愿望后,才与我们依依惜别。
  
  我为我们衡水市出现这样的模范人物而骄傲,更是由衷地感到自豪。正如毛主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林秀贞同志就是“一辈子做好事”的那种人,她三十年如一日地照顾孤寡老人,帮助残疾人和困难群众,她不愧为是时代的楷模,不愧为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从她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颗扶贫济困的善良的心,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信仰。
  
  林秀贞同志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好事做善事不分职位高低,不分条件好坏,不管收入多少。林秀贞能做的,很多人也能做到,正如她所说的,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人人管闲事,世上无难事。我们的国家,需要千千万万像林秀贞这样的人;我们的社会,需要大力弘扬林秀贞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林秀贞同志不愧为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杰出代表,不愧为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践行者。她以服务为荣、以奉献为荣,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将全部感情倾注给了他人,社会主义荣辱观已经化为她自觉的道德追求,在她身上充分展示了共产党员的崇高道德境界。()伟大与平凡在林秀贞同志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她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做的每件事看似平凡,却在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在她身上得到了和谐统一,她的事迹,既是中华文明中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助人为乐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同时又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生动反映,林秀贞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继承和发扬在她身上得到全面展示,林秀贞继承了母亲的正直和善良,又把这种善良发扬广大,传递给了儿女,传递给了村民,传递给了社会,她的人格魅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她的精神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宝贵的道德资源。
  
    
  提倡“有私奉献”是8月7日和8月24日两篇时评的新观点。时评云:“我们习惯讲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而人们在帮助别人时还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并非完全无私”。“我们强调无私奉献,恰恰是讲‘有私奉献’”。(见新华网2006年8月7日)而今天,在拜读了新华网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普通共产党员林秀贞:无私心底照亮他人》(见新华网2006年8月28日电)后,笔者被林秀贞这位“凡人俗女”“无私心底”的感人事迹深深震撼,同时看到在我们的国度,无私奉献大有人在,“有私奉献”不能概括一切,更不能代替无私奉献。
  
  林秀贞,河北省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的普通农民,一个普通共产党员,一个60岁的农村妇女,她30年如一日,先后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记者在描述林秀贞这一事迹时这样称:那是如亲生儿女一般的赡养,是日复一日的洗衣做饭,是病榻前的端屎端尿,是不知多少次的寻医问药,是下葬时候为老人打幡摔瓦,是老人临终前74个日日夜夜寸步不离的陪伴。更加难得的是,“因为怕朱淑芬老人吃不上中午饭,赶着去做饭,却耽误了见自己病重的母亲最后一面。”
  
  按“有私奉献”的观点,林秀贞是想到给自己脸上贴金吗?是想给自己家庭,给儿女挣点名誉资本吗?恐怕得到的将是当地群众否定的回答。熟悉林秀贞的村民清楚,林秀贞心里只有别人,没有自己。因为没想到自己,所以林秀贞30年做好事从不声张。比如,“她资助14名上不起大学的孩子却从来未公开过”。即使后来由于“失密”暴露一些蛛丝蚁迹,当记者上门“求证”时,林秀贞也婉言拒绝:孩子都长大了,就别采访他们了。14名孩子上学,林秀贞到底资助了他们多少钱,只能是她及孩子家长知道。“因为她不愿让别人知道,她不求回报”。只讲奉献不求回报是林秀贞最可贵的品德,也是最引人注目之处。我们应将其与那些“有私奉献观”区别开来。在林秀贞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光辉。
  
  其实,林秀贞的无私奉献并非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她只是奉献花丛中灿烂的一朵。之前媒体报道的广东艺人丛飞同样谱写了一曲无私奉献的感人颂歌。假若再往前数,从60年代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大庆的铁人王进喜,掏粪工人时传祥到时下的任长霞等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无私奉献的典型。提倡无私奉献精神,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12月21日写下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有着脍炙人口的名句: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无私奉献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是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人民极端热忱。一个具备无私奉献品格的人,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受到人民大众欢迎拥护的人,一个能为时代作出贡献的人。
  
  诚然,弘扬无私奉献,并非一概排斥制止“有私奉献”。时下,毕竟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思想觉悟仍未达到较高的层次。事实上,每个地方,每个社会都存在着先进与落后的区别,正如手指有长有短才能合拢成拳一样,要求个个手指一般长,要求人人都讲无私奉献是不客观的。因此,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弘扬无私奉献精神这个主旋律的同时,总是要求人们注意保护不同阶层人们的合法利益。但是,照顾人们的利益并不等于不遗余力推广“有私奉献”。毕竟“有私奉献”的基础仍然是“私”,即私欲、私利、私心。而一旦“私”字膨胀,“奉献”也不会长久。而在一定情况下,某些“有私奉献”恐怕比那些赤裸裸的“人为财死”更可怕。因为,“有私奉献”披上了“奉献”的外衣,具有某些迷惑性。
  
  廓清无私奉献与“有私奉献”的界限,其实是要求人们在正视“有私奉献”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推动社会文明的主流是无私奉献。
  
  林秀贞,一面无私奉献的旗帜,也是向“有私奉献”叫板的活教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习林秀贞事迹心得体会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2826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