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热言时代》读后感

时间:2019-05-19 04:53:16 网站:公文素材库

  在老师列的书单,对《热言时代》是一见钟情,于是乎毫不犹豫的买下了它。下面就谈谈我的读后感。当我第一次打开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一个开放的社会必将前途无量。”此时心里有很多心理活动,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有激动,有感慨,有神圣感,迫不及待感。然后,审视了一下书的封面,看到了书的背面,有这样几句话,“因为清醒,所以尖锐。”“它比新闻更接近事实,发挥着传媒的灯塔作用,并培养读者独立思考的习惯,它弱化地区壁垒,密切关注民生,使一份地方报纸在全国上下成千上万家传媒的喧哗中,发出响亮的声音。公允而不中庸,包容而不纵容,智慧而不势力,成熟而不迟暮,内敛而不怯懦,开放而不狂放,渗透而不尖刻,认真而不较真,幽默而不滑稽。那是一种成熟负责的性格特征。”瞬间心里很震撼,敬佩之感不由而生。其实,我觉得文如人,写文就如做人,俗话说,相由心生,文也如心生。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他们的品质修养也肯定如上述所说的那样。所以有人说,做学问,先学会做人。
  
  终于我打开读的时候,首先是被各个作家的思想带到了从未到达的新大陆。当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感慨万千,“死亡,如果被蒙尘,便只能是纸上的历史,只有被不断的拎起,才会血淋淋地刺眼,同样是死亡,如果是百千之众,便只是纸上的数据,反倒是具体个案的倾许,才更显得活生生的惨痛。如此,如果选择遗忘,便将之化为数据尘封入历史。但若是要从这死的气息里汲取生的尊严,汲取生的勇气,便让我们学会纪念,直到可以从容地触摸彼此眼角的泪和心底的痛。” 因为对于这些劫后余生的人来说,这惨烈的冲击和恐惧的记忆,需要在共鸣中得到释放,在释放中得到平复。于是便想起了泰坦尼克号沉没后的温情:幸存者约定,每隔10年,在瑞士洛桑举行一次聚会,以彼此温暖的安慰,来驱散梦魇中犹存的寒冰。就像是纽约附近的桑模特小城,那里有33人在“9,11”那天没能再回到他们的妻儿身旁,但很快,这些同命运的妇女开始每周聚会一次,她们陈列死亡亲人的照片、播放音乐、点燃蜡烛、放置鲜花、书写卡片,在同病相怜和相互支持中走出死亡的阴影。如此,那我们至少不能让如此多的生命终结之处无所见历史,也无所告示后人,哪怕是最简略的记载,也需深深地刻入石碑,方能醒目地挡住去路,随时供来人摩挲仰首,而这前后不绝的感怀在时光的隧道里聚成敬重生命的光束,为这饱受灾难的民族不断疗伤。
  
  经典的东西总是经久不衰的,这篇文章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但是还是很喜欢去读,体会其中的人性和人文味道。当然只有这两个词是不能完全形容这篇文章的,每个读者心中都有自己的形容词。但是,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位作家的深厚积淀,大气磅礴的写作和精准的词汇运用。当然,让这篇文章经典的不是这些,而是这篇文章的内涵和真情实感。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一个好的作品,应该是内外兼具的。想到自己,现在的我与作者的差距很远。当然,有了榜样就要努力接近,努力学习。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吧。
  
  在读到《奥运金牌金光灿烂 清醒面对理所应当》中的这样一句话很是经典,“此时不激动是因为没心,彼时还激动是因为无脑。”《微音觉响 正气长存》“时间如刀,人生每天都会上演生死离别。人生无常,文字也未必不朽,但是情怀所系,即便是在历史的深处,也能栩栩如生,常新不退。微音先生有言,一个人的声音总是微弱的,但是每个人都敢说真话,那就会形成时代的最强音。”《一个俭朴的国庆节令我们自豪》,“时代无疑是在喧闹中完成了一次默默的嬗变。”《你可以什么也不是,但必须是一个记者》,“当记者忠于事实的时候,他就是社会的良知。”《除了真实,没有什么能感动中国》感动中国的,原本也应该是如此血肉丰满的凡人,他那奋力一跃迸发出耀眼火花的一瞬,不是集日月之精华而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大圣,所以应该有一个根植于五谷杂粮与七情六欲的生活背景和逻辑。后者才是接通民众感同身受的关键。如果这个背景和逻辑不存在,或者不成立,有判断力的人便会拒绝感动而保留质疑。
  
  当然还有很多经典的作品,有些感觉理解不了,有些理解不到位,但是觉得经典的东西还是需要不断回味和咀嚼的。也许,等到知识和经历多了之后,还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启迪。
  
  江淼 读后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热言时代》读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2896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