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一堂音乐课的随想

时间:2019-05-23 13:41:30 网站:公文素材库

一堂音乐课的随想 本文简介:

一堂音乐课的随想今天在立德朝阳中学“德心”教师沙龙听了张汉华老师的一堂音乐公开课。首先要感谢张汉华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音乐课。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张老师选择《母亲的微笑》这首歌,可谓应时应景。课堂上张老师介绍不仅西方有母亲节,在中国也一样有爱母亲、孝敬母亲的传统,这一点很好地结合了中国文化传统来

一堂音乐课的随想 本文内容:

一堂音乐课的随想

今天在立德朝阳中学“德心”教师沙龙听了张汉华老师的一堂音乐公开课。

首先要感谢张汉华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音乐课。

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张老师选择《母亲的微笑》这首歌,可谓应时应景。课堂上张老师介绍不仅西方有母亲节,在中国也一样有爱母亲、孝敬母亲的传统,这一点很好地结合了中国文化传统来教育孩子,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亮点。

在课前准备阶段,张老师很细心、贴心地手绘五线谱《母亲的微笑》,并在调性上进行了降调处理,使学生更容易发挥;此外不仅准备了五线谱,还给不熟悉五线谱的孩子们准备了简谱,张老师课前细致、温馨的教学准备由此可见一斑。

张老师很注意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本节课重难点是“小切分音”,她先是花时间突破这个小切分音的教学重难点,扫清后面视唱教学部分的障碍。

总体来看,张汉化老师个人素质非常高,从切分音节拍的演示、钢琴伴奏、视唱的演示以及教师的“台风”几个角度来看,都可以看出张汉华老师有着很高的个人教学素质。

由张老师的音乐课,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的音乐课和音乐老师。

我的小学,南湖小学,有位老师,好像姓史,既教数学又教音乐,似乎还兼着教体育,反正在我们看来就是校长让他干啥就干啥,他家住在学校里面,还兼着看大门。

老史高度近视,1000多度,眼镜片厚得像啤酒瓶底,一对小眼睛从厚厚的镜片中央透出细碎的目光,时不时打量一下哪个孩子又在底下调皮。

第一节数学课是老史,第二节课语文老师家里有事来不了,老史又顶上;第三节课音乐课,老史挎个手风琴教我们唱歌;第四节老史换上蓝色的整个袖子和裤腿镶有两条白边的运动服,脖子上挂个镀铬的口哨,又给我们上体育课。有时一天下来都是同一位老师。

可能70年代的学校都那样,很少专职音、体 、美教师,老师也似乎样样儿都能弄两下。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进入中学后的音乐老师——南昌十中的甘老师。甘老师是3班的班主任,同时又教全年级音乐。那时我们的音乐知识几乎是一片贫寒的荒漠,在甘老师的教育下,我们第一次知道简谱1(哆)、2(来)、3(咪)、4(发)和一个个豆芽菜般的五线谱,我们也从此知道了什么叫2/4节拍,什么叫4/4节拍,什么叫休止符,什么叫切分音,就这样,在我们原本荒漠的音乐基础上,渐渐长出了一些苔藓和地衣。

甘老师是一位极严厉、要求极高、不苟言笑的女性老师。

如果课堂我们分心,她会停下来挥舞着教鞭,疾言厉色地剋我们一顿。音乐考试时,她会在黑板上写一段简谱或五线谱,然后让我们站在讲台,用老式的脚踏风琴给我们伴奏,视唱,如果唱不来,我们就不得不一直在讲台上尴尬地“杵”着。

那样的音乐课,我们虽谈不上痛苦,却也谈不上快乐。以至于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回忆不起来甘老师是否在我们面前展现过笑容。甘老师也是我10多年求学生涯和20多年教学生涯中,所见过的唯一一位音乐老师担任班主任的老师。

好在我的母亲爱唱歌。她说自己读书时就爱唱歌,唱得还很不错,只是因为胆儿小,上世纪60年代初在豫章中学校内演出时不敢上台,就躲在幕后出声儿。母亲有时会一边做着家务活,一边哼着歌《珊瑚颂》、《七律·长征》,我也在母亲经常的哼唱中学会了不少革命歌曲。

我父亲当年爱唱戏,据他自己说“八大样板戏”本本儿都会。父亲有时兴致来了,就给我们唱几段样板戏,都是些著名的折子戏,有时是《海港》里马洪亮的唱段“大吊车,真厉害,轻轻地一抓就起来……”,有时是《江灯记》里李玉和的唱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有时是《沙家浜》中胡传魁的唱段“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

如果说我的音乐知识有了一点长进的话,我要承认我的父亲母亲对我是有影响的。

顺带说件很有意思的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卡拉OK,KTV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大学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赣州人老廖,刚参加工作时,穷,常常在赣州路边卡拉OK花一块钱唱一首歌。据说那时赣州很多人弄一台彩电,几个音箱,一台功放,两个话筒,几个塑料凳子就在马路牙子、人行道上摆开了街头卡拉OK。老廖反反复复练习几首歌曲,一块钱不过瘾就再续上一块钱。等到有机会去真正的卡拉OK厅时,老廖就把早在路边摊一块钱一首练熟的拿手曲目展示出来,往往赢得一个满堂彩。

真正让我感受到音乐拥有震撼人心力量的是一部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表现的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一位严肃且一心往上爬、残暴的校长,一班看上去顽劣,不求上进,几乎让所有老师放弃的问题学生,这些孩子组成了一个“放牛班”。

新来的音乐老师马修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决定用音乐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在马修老师的教育下,情况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孩子们甜美而清亮的童声合唱,单纯又清澈的眼神,以及随着悠扬的歌声放飞的童心、梦想、感激、怀念……这一切无不美得令人动容。

高潮处老师被辞退离开时,没有传统的热烈送别和依依不舍的情景,而是通过一只折叠的纸飞机从高高的窗口飞出来展现。

音乐的力量是如此巨大,放牛班也迎来了春天,马修老师用音乐将这些“放牛班”的孩子们彻底改变了。

再回到张汉华老师的这堂课,我很感慨当年没能接受好的音乐教育,同时也很遗憾现在依然有些学校为了追求中高考升学率,对音乐、美术这些看上去“无用”的课开刀,不敢、或不舍得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也很遗憾有些音乐、美术老师因为这份“无用”而表现出对自己专业不尊重的现象。我很高兴我所在的学校历来重视音乐、美术这些美育课程,为我们的孩子感到幸运,也为年轻的张老师认真、上进以及尊重自己学科、自己专业的精神点赞。

《论语·述而》里这样记载孔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意思是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三个月吃肉都不知道肉的美味,并说:“想不到创作的音乐竟然达到这么高的水平。”

晋朝陶渊明在文章里曾说过: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意思是说丝弦弹拨的曲子不如竹木吹出的曲子动听,而竹木吹出的曲子又比不上人的喉咙唱出的歌曲动人。这句话盛赞了声乐的艺术魅力,认为人的声音最能将人的情感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

用音乐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

我真心希望现在的孩子们接受更多、更好的美育教育,用一份“无用”去换来更大的有用。

一堂音乐课的随想 本文关键词:音乐课,随想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一堂音乐课的随想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9415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