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第一课》观后感 本文简介: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504班汪泽玮“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这样一首奇丽小诗描绘的正是我们美丽的宜昌南津关大峡谷。白居易、白行简、元稹等古代诗人都曾来过宜昌,写下了动人的诗篇,对美丽的宜昌赞不绝口!今天,在学校观看了《新春第一课》,让我对宜昌的文化和风景又加深了一层的了解。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 本文内容: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
504班 汪泽玮
“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这样一首奇丽小诗描绘的正是我们美丽的宜昌南津关大峡谷。白居易、白行简、元稹等古代诗人都曾来过宜昌,写下了动人的诗篇,对美丽的宜昌赞不绝口!
今天,在学校观看了《新春第一课》,让我对宜昌的文化和风景又加深了一层的了解。
首先,是宜昌美丽迷人的风景。凤凰山、石牌、龙进溪、还有著名的三峡大坝……这些景色就像一幅幅山水画,为宜昌增添了一种别样的色彩。
其次,宜昌的传统文化更让人赞叹不已。山水文化、水电文化、巴楚文化、峡江文化、三国文化是宜昌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坚持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的人更是值得我们钦佩。他们就是周立荣、胡振浩和汪国新。他们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发扬传统美德,从小就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理想信念,他们那勇于面对种种困难的精神……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屈原的家乡,关公的藏身之地,这就是宜昌。仰望天空,我总会想起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此时,我突然又想起什么,身为宜昌人,特别是我们小学生,为了宜昌的美,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让宜昌的环境更幽美,让宜昌的文化更灿烂。
我爱你,美丽的宜昌。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
504班 钟宇航
我曾看过很多好看的节目。有的令我捧腹大笑;有的令我感受颇深,记忆犹新;有的令我眼花缭乱,感同身受……今天,老师组织我们看《新春第一课》,节目里的每一个点点滴滴的小细节都牢牢的刻在了脑海里。
今年“宜昌市新春第一课”以“弘扬传统文化、热爱美丽宜昌”为主题。通过介绍巴楚文化、峡江文化、三国文化三种宜昌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展播周立荣、胡振浩、汪国新三位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宜昌人先进事迹,其中我最敬佩的是胡振浩,胡振浩祖籍秭归,1924年生于武汉。抗战爆发后,胡振浩随母亲回到秭归。他学过医,当过教师,解放后,酷爱艺术的胡振浩最终和文艺结缘,并为之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和努力。胡振浩一生酷爱船工号子,收集到20多首船工号子。从青年唱到老年,从秭归唱到北京,唱遍了全中国,唱响海内外。他演唱的“西陵峡船工号子”先后6次上中央电视台,8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大奖。当年,贺龙元帅曾称赞他唱的船工号子“简直能与苏联的伏尔加河船夫曲媲美”。国外媒体也称他写的“西陵峡船工号子”架起了一座世界文化之桥,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三峡文化。胡振浩说,三峡船工号子喊出的就是气壮山河那股劲道,我要用自己的呐喊声实现三峡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 胡振浩已年近八旬,但他仍然在唱,每天,不管多忙,他必定到江边去走一走,到江边去唱一唱:“如今三峡建大坝,千秋伟业兴中华。万里长江归主人,前程似锦美如画。”
看了《新春第一课》,胡振浩深深映在了我的脑海里,我为我们中国有胡振浩这样的人自豪!我们要从小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理想信念,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发扬传统美德。我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爱家乡的青山绿水。从自身做起,为早日实现宜昌梦、中国梦而奋发读书。
弘扬宜昌文化
504班 蒋小园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深邃如江海,滋育华夏,有孔子老庄,恰似“江河万古流”;唐朝宋代,骚人墨客,浩繁如星辰,照耀神州,有李杜苏辛,正如“光焰万丈长”;元明清时,戏曲小说,高妙如山川,丰富民族,有汉卿雪芹,已是“托体同山阿”。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文化,今天,我观看了《宜昌市新春第一课》,让我深有感触。
2015年“宜昌市新春第一课”以“弘扬传统文化·热爱美丽宜昌”为主题,介绍了巴楚文化、峡江文化、三国文化三种宜昌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展播了周立荣、胡振浩、汪国新三位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宜昌人先进事迹,让我第一次这么深刻地了解到了家乡的民族文化和宜昌人的民族精神。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些绕不开的东西。对于周立荣来说,就是那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巴土。记忆里,那条美过银河的母亲河、河流两岸古色古香的吊脚楼、吊脚楼里孩童般的嬉戏……是他心头永远无法抹去的朱砂痣。他说“我是鱼儿她是水,她用山水哺育了我,用文化滋养了我,我从骨子里就离不开她。今生今世,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要变成一只莺,不停地为她歌唱,唱尽最后一丝力气,安然睡到她的怀抱。”
不光周立荣,胡振浩和王国新,还有许许多多的宜昌人为了宜昌的建设默默奉献的人们:宜昌民警王劲松,诚信支书李国楚……还有用一生建设宜昌,不留姓名的平凡的宜昌人,都值得我们敬佩!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发扬传统美德,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当我们回望宜昌,会为我是宜昌人而自豪!
秀美的宜昌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504班 杨济庭
终于回到了我盼望已久的学校,看到同学们一张张开心的脸,我也跟着笑了起来。“丁零零,丁零零”,上课铃声打响了,班主任邵老师走进教室,不用说,看一学期一度的《开学第一课》的时间到了。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是围绕我们的宜昌市来拍的,我们的风俗,如:巴楚文化等,还有宜昌的风景名胜,如:南津关,大老岭,凤凰山,三峡人家等;也有历史文化古迹,如:屈原柌,昭君故里,关公庙等。
我就把我最感兴趣的巴楚文化来给你介绍一下。
所谓巴楚交错地段,就是巴人与楚人错居杂处、巴文化与楚文化交流混融的地段。它的形成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从古到今一直以峡江地带为主干。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宜昌地域内的清江(古称夷水)是巴人起源和早期活动的重要区域,而沮漳河流域是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带。清江、沮漳,为长江出峡后紧挨着的两大支流,以长江为纽带相衔接。周代以前,巴人、楚人各据一隅,两种文化属于彼此独立无涉的发展状况,巴国、楚国于立国之初也依然如此。这两个民族在各自的国土上创造的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巴文化和楚文化此时基本上还没有发生交汇和碰撞。到了东周时代,春秋到战国中期,随着巴、楚两国开疆拓土,两国的境界尤其是楚国的境界迅速扩展以至互为接壤,成了真正的近邻。巴为楚之西邻,楚为巴之东邻,就在这巴楚两国的交接之域便演出了一幕幕巴楚征战结盟、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历史话剧。巴文化、楚文化就在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交汇激荡融合而形成一种具有共同特征的混融性区域文化即“巴楚文化”。巴楚文化的面貌,最初是巴自为巴,楚自为楚,不见其文化之互动,这主要是秦汉以前的考古学文化,即原生形态的民族性文化;进而是巴中有楚,楚中有巴,彼此有互动而非杂交,这主要是魏晋以后的历史性兼地域性文化,即它已不完全是民族性文化的次生形态的文化;最后,发展至今,便呈现出粗看似为非巴非楚,细想实为亦巴亦楚,巴文化与楚文化在互动中杂交,其杂交的文化事象大量存在于民俗之中而绽开奇花,结出异果。
总而言之,巴楚文化,作为从古到今存在于巴楚交界地区的人类学文化,是最能反映、体现、代表宜昌地域文化的面貌与特色的了。
美丽的宜昌
504班 孙嘉瑞
开学第一课,学校组织全体师生观看了《新春第一课》,我深有感触。
今年的新春第一课的主题是“弘扬传统文化,热爱美丽宜昌”,通过观看,我了解到许多关于宜昌的资料。巴楚文化、峡江文化、三国文化是三种宜昌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周立荣、胡振浩、汪同新三位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事迹令我非常敬佩、受益匪浅。
宜昌是一颗镶嵌在长江中上游分界上的水电明珠,宜昌境内有九十九条河,有三峡大坝、葛洲坝等三百零八座水电站,每年为全国各地输出一千三百亿千瓦的电量。
宜昌也是一座举世闻名的旅游城市,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宜昌是世界上最适合发展旅游的城市。”如今美丽的宜昌被六座国家级森林公园簇拥其中,七百多处景点每年吸引一千多万名游客流连其间。
宜昌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名城,因其特殊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当阳桥上张飞的一声怒吼犹在耳畔,猇亭古战场的古栈道践遗址正在眼前……..
我爱美丽的宜昌,我爱宜昌悠久的传统文化!我相信宜昌的传统文化会一直传承下去,宜昌也会变得更加美丽!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 本文关键词:观后感,一课,新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0136.html
- 上一篇:灰太狼给我的启示
- 下一篇:《小王子》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