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2022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翻译
考点解析:
命题人常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语法现象:
1.积累性的
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
2.规律性的:
词类活用、各类句式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 信、达、雅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
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化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 郑人使我 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 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1、留(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
古今同义的词语,专有名词如:帝号、年号、人名、物名 、地名、国名、朝代名、称谓、器具、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可照录不翻译。如果名称不全的要补全。
例:1:阳嘉元年,复造地动仪。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德佑二年二月二十九日,予除
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换 翻译时把古代词汇换成现代汉语。
基本模式是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例:1、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顾吾念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气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例:昼夜勤作息。
例:宫中之事,事无大小。
例: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补出原文中被省略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如果不补,译文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不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
(等到)(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
就竭尽了。4、补5、调 调整语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语序,使译文准确畅达。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主意未能定下来,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未能找到。
1、“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
另外有些不调整就难以理解的句子例:互文、
合说分译。
例: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
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2、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
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注 意文言文中常见固定句式的翻译
例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例1:吾孰与徐公美?
例3: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
无乃后乎?
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
听说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
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
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练习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相如闻,不肯与会。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相如闻(这件事),不肯与(之)会。
不知句读,不解惑。
还矢(于)先王,而以成功告(之)。
村中好事之少年驯养一虫。
6、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7、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8、沛公安在?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渑池之会)既罢,(赵王等)归国。以相如
功大,(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
或于太山重,或于鸿毛轻。
沛公在安?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全国高考题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到(他)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翻译划线句子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庞涓)很妒忌他,(就捏造罪名)根据法律用刑
挖去了他两足的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孙膑
不能在人前露面。
齐国使者认为(孙膑的)才能奇异,就偷偷载着(孙膑)回到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认为(孙膑很有才能),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翻译划线的句子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这(镜子)使我好痛苦难受。
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文翻译典型错误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
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第2篇】2022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理解语句内涵
现代文阅读中重要的句子一般包括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和情感的语句;在结构层次上有重要作用的语句;内涵丰富的语句;结构复杂的语句等。如何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是很重要的能力,考生一定要注意。
做题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首先要对文章结构进行梳理,把语段或篇章的内容有条理地分列成若干要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对“重要句子”的理解与文章的主旨结合起来,而后再做题。对于选择性试题,要注意辨析对句子的不同解释之间的细微差别,常见的干扰法有:用已然偷换未然,用部分代替整体,用一般偷换特殊,把相对说成绝对,把特称说成全称等,或者相反。就语言、内容和形式而言,要特别注意那些“形同神异”或“形异神同”的选项。对于主观性试题,则要注意选用精练而准确的语言对句子进行概括:对于句子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等隐含意思,则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从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中去概括,切忌望文生义。具体做法如下:
1、从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分析
[方法指点]对复杂的语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理解其修饰、限制的成分。要特别注意,定、状、补这些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如2022年高考全国卷第9题: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砘疃斐傻脑帜选闭饩浠暗睦斫猓徽返囊幌钍牵?),其中,要理解的句子中“灾难”的定语“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就暗示了其原因在于人类的主观性。同时,对于复句还要注意明确其句间的关系,要善于借助句群关系来理解句子所表达的中心或重点。
[方法示例](1999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附第一自然段原文]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
a、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某些哺乳运动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从而具备了冬眠的功能。
b、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
c、冬眠的哺乳动物比起人类来具有更强的体温调节机制
d、冬眠的哺乳动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动物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体温是否可以调节。
[解题指导]这一自然段中,“假说”后面有两句话,注意首句中“机能”的定语“高度发达”,而后面的长句也正是说明为什么“高度发达”,由此来看,a项理解是正确的;后句中,注意作者所表达的重点应该在转折连词“但是”后面,“但是”后面强调了冬眠的哺乳动物体温调节机制要比非冬眠动物强,人类当然属于非冬眠动物,因此,c项理解也是正确的;d项的考查重点是变换角度,不过,明确句子的语法结构仍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要注意“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的主语在前面,即“冬眠的哺乳动物”,这样分析,再来与d项内容对照,就容易看出此项说的是句子的前提意义,即不论冬眠的哺乳动物还是非冬眠的哺乳动物都能够调节体温,只不过有强有弱,因此,d项理解也是正确的。b项的错误则是把状语“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偷换为“在更宽的范围里”,属偷换概念,这也是辨析题中常用的干扰法之一。
2、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来分析
[方法指点]重要的句子往往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注意它本身的结构(特别是修饰、限制成分)的同时,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如果说句子在文章、语段中起着总结的作用,那么理解、解释它时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理解、解释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关的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
[方法示例](2022年高考全国卷第8题)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解题指导]在梳理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之时,应当注意,“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呼应了第一自然段,总结了二、三自然段,所以首先必须注意四个选项是否出自要理解句子的“管辖”范围之内。注意到这一点,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其中,a、c、d三项基本出自原文,理解没有错误,b项两句都是以偏概全,所以应选b项。
3、从句子的邻句及语言背景来分析
[方法指点]有些重要句子,要结合它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有的还必须结合中心思想来理解句意,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与这个中心思想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比如在分析含有修辞格的语句时,要准确理解其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反语的讥刺性等,这就要与文章中心和内容相结合。有的还要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反映的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还要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着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的作用。
[方法示例](2001年高考全国卷第23题)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附答案](1)人是有思想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
(2)人生包含着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
(3)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
[解题指导]此题考查对句子在文中特定含义的理解与解释。做题时首先应当注意本文是象征性散文,这样就从大方向上把握了三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再者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确定,而不能仅从语句本身去理解。以第三句为例,本文赋予“开门”和“关门”以象征义,前面谈到人生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但就每一个重要阶段的结束——一扇门的关闭而言,要想让它在时间的长河中重现是不可能的。联系本段最后一句话“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也能帮助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样分析,答案就准确无误了。
【第3篇】2022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官职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第4篇】2022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字音
一:要点梳理。
1、同音字、近音字。
指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如“彻、坼、掣、撤、澈” 等。同音字可分为两类:
(1)读音相同或相近,字形也相似。如“撤、澈”,“据、踞、倨”,“具备、万事俱备”等。
(2)读音相同或相近,字形不同。如“国事、国是”,“事故、世故”,“成功、计日程功”等。
2、形似字。
指一些字形整体相似,细微处略有差别的字。如“籍、藉”,“肓、盲”。形似字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1)笔画相同而形状不同。如“天、夭”,“干、千”等。
(2)笔画相同而结构安排不同。如“未、末”,“土、士”;“子、孑”;“戊、戌、戍”等。
(3)笔画数目不同。如“戈、弋”,“候、侯”, “贪、贫”,等。
(4)部首、偏旁不同。如“惴、湍、端、瑞”和“稗、碑、啤、睥、裨”等。
3、义近字。
主要是指那些音同或音近而意义有关联的字。如“擅长(善)”,“珠联璧合(连)”,“随声附和(合)”,“长年累月(常)” 等。
4、音形义皆近的字。
如“风采”不能写成“风彩”,“摩擦”不能写成“磨擦”,“甜言蜜语”不能写成“密”等。
5、配对字。
如:“缥缈(飘渺)”不能写成“缥渺”,“朦胧”不能写作“曚胧”等。
[练习]完成全国ⅰ、ⅱ卷和安徽卷的字形题。
二、字形辨别的技巧。
1、以音辨形。
对于因形近而产生的错别字,如果读音有异,我们在默读的时候,就可凭读音来锁定它。 例如①“戌边” (戌读wū,戍读shù,此处应为“戍”),②“气慨”( 慨读kǎi,概读gài,此处应为“概”),
[练习](1)“惦量”(惦读diàn,掂读diān,此处应为“掂”)。
(2)“裨官野史”(“裨”读bì,稗读bài, 此处应为“稗”)。
2、以形辨形。
对于不辨形声字形旁而产生的错别字,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形旁的方式推断。如①“拌脚石”(“绊”从“纟”,是“挡住或缠住,使跌倒或行走不便”的意思,应为“绊”),②“试目以待”(“试”应为“拭”,“擦拭”应该用手)
[练习](1)“烦燥”(“燥”从“火”,是“缺少水分,干燥”;应为“躁”,从“足”,指心理和情绪)。
(2)“船仓”(“仓”应为“舱”,与船有关)。
(3)“痉孪”(“孪”应为“挛”,与“手”有关,与“子”无关)。
3、以义辨形。
对于不明词义或误解词义而造成的错别字,我们可以采用逐一释义的方式来锁定。如①“毛骨耸然”,成语意思是“见到阴森或凄惨的景象时,感觉恐惧”;“耸”是“高”或“引人注意”,应为“悚”(害怕)。②“穿流不息”,意思是“像河流那样不停流淌,形容人或车、船来往不断”;“穿”不合词义,应为“川”(河流)。
[练习](1)“不径而走”,成语意思是“没有腿却能走,常指消息不待张扬就迅速传播开来”;“径”指小路,应为“胫”(小腿)。
(2)“人情事故”,成语意思是“为人处世的经验、道理”;“事故”指意外灾祸,应为“世故”(处世经验)。
(3)“其实难负”,指“名声与实际难以相符合”,“负”应为“副”。
4、结构推形。
有的词语,特别是成语,结构对称,词义也相对应,如果书写错误,就可通过对相应字形字义的辨析推断出来。如① “一张一驰”,“驰”与“张”对应,当用表“松开”的“弛”。②“纷至踏来”,“踏”与“纷”对应,当用表“多而重复”的“沓”。
[练习](1)“察颜观色”,“颜”与“色”不相对,“色”是脸色,而不是颜色;“颜”应为“言”,即语言。
(2)“唇枪舌箭”,“枪”和“箭”不能配对,“箭”应为“剑”。
以上所举成语,他们在结构上都是并列关系,我们利用对应位置字的意义相同或相关,词性相同的特点,就可以辨别出字形的正误。
5、来源推形。
对于不解词语来源而写错的字,我们可以采用联想来源的方式推断。如①“针贬时弊”与古时中医治病的石针有关,应为“砭”,不能误作“贬”。②“世外桃园”与陶渊明有关,他曾写下闻名的《桃花源记》;应为“源”,不能误作“园”。
[练习](1)“ 默守成规”与墨子有关,战国时的墨翟以善于守城,后因称善守者为墨守;应为“墨”,不能误作“默”。
(2)“黄梁美梦”是《枕中记》中的故事:一书生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一觉醒来,一锅小米饭还没有煮熟;应为“粱”,不能误作“梁”。
(3)“悬梁刺骨”的“骨”应为“股”,该词就来源于古代“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
6、关注异形。
汉语中存在着异形字现象,平时要注意辨清记准。记忆字形,要以国家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教育部整理公布的为准。例如2022年全国高考乙卷的“班配”,“班配”现在已经规范为“般配”。又如2022年高考湖南卷的“金壁辉煌”的“壁”现在规范写成“碧”。对于异形词,大家考生不可不重视。
7、语境推字。
对于给定语境辨析错别字的,我们一定要依托语境的限定、选择功能来判断。例如“他俩为了迷惑敌人,化妆成夫妻”一句中“化妆”的意思是“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而根据语境,应是“假扮成夫妻”的意思,所以此处应该是用“化装”。
以上是识别错别字的几种方法,可以综合运用。以词推字,以意断字,以音定字,对于错别字的识别还是比较行之有效的。
三、复习方法指导。
熟练掌握字形辨析题的类别和技巧对于考生备考应试而言是很重要的,但要想在高考中不丢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和在考场上的活用两大环节。
1、抓好平时的积累与记忆。
考生平时的积累与记忆是做好字形辨析题的基础,平时读书、写字都要留心。
第一、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汉字要认准;
第二、重视生活积累,注意收集日常生活中容易写错的汉字;
第三、养成勤的好习惯,不放过任何一个“模棱两可”的汉字;
第四、建立错字档案,并注意整理分类,做到收录有条理,查找方便。
2、提高考场上的识别能力。
考生在考场上对错误字形的识别能力是得分与否的关键。考场上考生能力的发挥除了依赖于其基础知识的扎实与否外,还与考生能否适应环境及心理素质的强弱有关。因此考生在平时复习中,可适当做一些考场模拟试题,培养感觉,这样才能将平时积累的做题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第5篇】2022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扩展语句
考点内涵阐释
'扩展语句'考查的是扩展、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试题一般置于第六大题,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此考点是根据高考改革'语文突出语言操作的实用性'的原则提出的要求,着重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
扩展语句是为了表达更严密、更充分、更丰富、更形象而把简单的语巨变复杂,把内容单薄的语句变得充实的手段。这种扩展并非随意扩展,而是根据一定的表达需要,围绕某一特定效果而作的扩展,扩展语句的重点是要抓住扩展点,围绕扩展点合理合体的扩展开来。此考点要求考生在扎实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理解能力、联想与创新思维能力。
题型分析
一、 续写句子,充实句意。这种考查形式,一般开头提供一句话,然后要求顺着这个意思向下扩展。2022年高考,有两套卷考到扩展语段这一考点。
例如:①以'走进考场'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表意相对完整,语言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其中一种必须是排比,不少于50个字。(2022年高考江西卷第21题)
②有人说,'有时候,拥有善良比拥有真理更重要。'请根据这句话的意思,续写一段文字。要求:续写的话与引文衔接自然,语言通顺。字数在70至90字之间。(2022年高考重庆卷第20题)
考点解析:江西卷所给的句子有固定的开头'走进考场',扩展的语句内容写的应该都与进考场之后,只是它还有另外的要求,必须要用到两种修辞手法,其中一种必须是排比,字数上有明确的规定。相对而言,重庆卷没有直接在修辞方面提出要求,但是要求'衔接自然,语句通顺',在字数上也有明确的规定。
二、 根据主题词,扩展中心内容。
在考题中给一个主题词,然后根据其主题拟写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主题词,一般运动会、大型社会活动、综艺节目都有主题词,是一贴近社会生活的考点。例如:请以'爱护动物'为主题,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公益广告。(20字以内)(2022年高考辽宁卷第24题)
考点解析:爱护动物,是题干提出的主题,考生在回答此问题时,要围绕主题进行描述,不能脱离实际而言他。并且要注意其他要求,'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20字以内',充分读懂题意,也就能够很好的完成此题。再者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广告语要求朗朗上口,且用对偶句,读来更加韵味深长。
三、 根据情景,扩展成一段话。
这种形式一般是提供几个相关的词语,作为一种情境,要求根据这种情境写一段话。例如:请用'银河'、'树影'、'蛙声'等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连贯,不少于40个字。(2022年高考江苏卷第18题)
考点解析:本题提供了表示空间方位的词语'银河''树影',还有表示环境的动静的词语'蛙声',所以此题的情境应该是在'银河'的辉映下,'树影'婆娑,'蛙声'一片,类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优美意境。并且想象要合理,语言运用连贯,解答时可以先联想自己读过有关'银河'、'树影'、'蛙声'的情景描写,再把这些词合理的组合起来。
四、 把握中心,承上启下。
把握中心,是指题干中提供一句内容简介的话作为语段的中心句,然后围绕中心句进行对内容加以阐释、发挥和引申,使之明确、充分,形成一个意思明确、内容完整的语句或语段。例如:给'写得好'加上一定的上下文,使它分别符合下面的表达要求。(可以只有上文或下文,字数不限)(2022年高考江西卷第22题)
例:表达的是赞扬:文章有气势,有文采,写得好!
①、表达的是'嘲讽': 。
②、表达的是'威胁': 。
考点解析:因为'好'字的多义性,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出不同的意思来。'写得好'如果表达的是嘲讽之意,就说明写得不好;如果要表达威胁之意,就意味着所写内容对说话方不利。确切的理解到词语的多义性,在回答问题时,就能很好的联想到某个生活场景,很快写出满意的答案来。
五、 注重描写,强化修辞
描写可以使要表达的内容更具体、真切,从形象上丰富原文内容。运用一定的修辞可以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文采。例如:运用比喻,将'时光一去不复返'扩展成一个内容丰富的句子,不得少于30个字。
考点解析:原句是一个简单的句子,我们可以通过描写来增加修饰成分,或者通过修辞手法使之具体生动起来,以消除语言枯燥、表述乏味的毛病。
实战模拟演练
1、以'雨'为描写重点,将下面两句诗各自扩写成不少于60字的描写性文段。
①、杏花春雨江南
②、满城风雨近重阳
2、扩展下列语句的内容,使各自所描述对象的特点更为鲜明突出。不少于40字。
①、早春杨柳的妩媚。
②、峭壁上的山松不畏风寒。①、②、
3、根据所给情境,以'我的心理'为描写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不少于60字。
①、情境一:英语课上 面对试卷上的低分 心理
②、情境二:英语课上 老师突然表扬我 心理①、②、
4、仿造示例的构思方法,试以'喜鹊'为吟咏对象写一首诗。字数、句式不限。
示例: 燕子 喜鹊
南去取经
带回春光一缕
春风一缕
电线上打坐
也念念有词
5、用下面提供的几个词语,写一段文字,表达一种生活感悟。
征程 阳光 沉醉 磨砺
6、以'音乐声'为重点扩展下面语句,使之具体、生动,字数在70左右。
音乐声吸引了许多人驻足倾听。
7、用排比形式扩展下面的句子。
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们走来。
8、用添加注释的方式,扩展说明'一本好书总是给人以深刻的启迪'。(50字左右)
9、用由总到分的方式,扩展'事业是人生不朽的丰碑'。(90字左右)
10、发挥你的想象力,以'长亭路'为题,将《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中的[端正好]一曲改写成80字左右的短文。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参考答案
1、①、江南二月,细雨霏霏,伴随着吹面不寒的春雨,如牛毛、如花针般的细细雨丝轻拂脸颊,惬意极了。村头的那株红杏经过一夜的春雨滋润,已是繁花满树,闹枝春头。②、密密的雨淅淅沥沥、绵绵不绝,斜织在天地之间,分不清哪里是桥,哪里是楼,只见天地间茫茫一片,笼罩在凄迷的雨中。山路边的菊花在秋雨中悄然吐芳,静静的等候即将到来的重阳。
2、①、早春二月,杨柳柔软的枝条任东风梳弄,越发显得体态婀娜,别有一番妩媚风韵,远远看去,如披轻纱,正如诗人所说的柳如烟。
②、生命的坎坷造就了山松不屈的筋骨,无地容身的它背依绝壁,迎风傲霜。为了生存,它屈身向前,伸出臂膀,向世界昭示着生命的顽强。
3、①、英语课上,面对试卷上刺眼的分数,我伤心欲绝,唉,人们都说'付出总有回报',可我一直辛辛苦苦的付出,为什么总是收获这样令人沮丧的回报呢?
②、英语课上,我正信马由缰的任思绪纷飞,老师突然的点名表扬我昨天在上课的积极表现。天哪,一时间,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是高兴,是惭愧,还是内疚?我说不清。
4、翎羽分明/黑的是牛郎/白的一定是织女/也为我架一座桥吧/就在梦乡深处。
5、生命的征程上,我们渴望成功。然而,如果我们沉醉于生活的阳光雨露,不甘愿接受生活中的磨砺,那么,我们就无法感受到经历风雨洗礼后代欢乐,也会与成功无缘。
6、从这座不起眼的小平房中飘出的用萨克斯演奏的《回家》的音乐声,穿过蒙蒙晨雾,散落在林间小路上。许多行人情不自禁的停下脚步,听得如痴如醉。
7、身系眉州父老的期望,心念海南百姓的嘱托,带着太守文章的英气,携着前生渊明的旧梦,苏东坡把酒临风,高唱'大江东去',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向你走来,向今天走来。(此题借助联想和想象,根据苏东坡的生平事迹来完成)
8、一本好书总是--送你一把钥匙,帮你打开迷惘的心锁;给你一泓清泉,让你的生命之树常青;赠你一颗启明星,引导你走向洒满阳光的征程。
9、事业是人生不朽的丰碑。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为千秋万代传颂,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的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
10、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白草憔悴,雾凉霜降,树叶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是谁把那枫林染得如此红艳?该是离人痛苦的眼泪吧。
【第6篇】成人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成人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滕王阁序》(王勃)
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3、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5、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7、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8、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9、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10、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第7篇】高考语文知识点:高考成语使用方法谈总结
高考语文知识点:高考成语使用方法谈总结
一、要分辨成语的语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如:
例1 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1998年高考题)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万人空巷(1997年),炙手可热(1999年),首当其冲(2000年春季)等。
二、要辨别成语特定的方向性。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理解时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如判断下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例2 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由解释可以看出这个成语的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因此上句中的成语运用是错误的。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蓬荜生辉(2001年)。
三、要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如:
例3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四、要看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如:
例4 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例 4中要就把对改为把,要就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才能是正确的。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
五、要分析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如:
例5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1997年高考题)
例5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 无所不为(1995年),处心积虑(1998年),殚精竭虑(1999年),蠢蠢欲动(2000年春季),等等。
六、要重视成语所指的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毛病。如:
例6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2000年全国高考题)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1999年),汗牛充栋左右逢源(2000年),车水马龙(2001年),等等。
七、要区分成语语义的范围。
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如:
例7 这次汇报演出,反映了我国文艺舞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
姹紫嫣红只用来形容花,而不能修饰我国文艺舞台出现的繁荣景象,上句显然超出该词的使用范围,因而误用。该句应用万紫千红,其不但可用来形容花木,还可用来形容人、文章,或比喻景象繁荣昌盛,事物丰富多彩。
八、要注意成语语义与句子有些词语意义重复。
这种类型的误用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如:
例8 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
九、要注意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成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如:
例9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1997年)
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释莘莘为形容众多。可见莘莘学子就是众多的学子。既然是众多的学子何言一个?删去莘莘,意思就通顺了。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安步当车(2001年)。
十、要明确成语的本来意义。
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如:
例10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高考题)
非非,佛家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现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含贬义。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想象力的丰富。类似的成语高考考过的还有:灯红酒绿(1992年),淋漓尽致(2000年),,指手画脚不三不四(2001年春季),等等。
十一、要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异。
汉语中的同义词极其丰富,同义成语也比比皆是,因而在运用时,我们要注意同义成语的辨析工作,通过辨明其细微差异,达到准确贴切运用的目的。如: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1996年), 耸人听闻骇人听闻(1998年),等等。
十二、要弄清成语的来源及其故事的内容。
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如,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语俗语以及外来吸收等。弄清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故事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帮我们理解成语的内涵。
例12 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这个句子划线部分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学生们学习的是支离破碎的东西。但目无全牛能不能表达这种意思呢?如果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以及它的具体内容,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进行判断了。 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牛在他的眼里已经不是完整的牛,而是由许多小的部分组成的。这个成语形容技艺精湛纯熟。看来,目无全牛在这里是用错了的。 类似的成语高考高过的还有:火中取栗(1998年)。
【第8篇】2022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病句修改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病句及其修改
(一)搭配不当的病因及其修改
搭配不当主要是主谓搭配与动宾搭配不当。据统计,考病句一般都会涉及搭配不当的试题,可见弄懂搭配不当,是辨析、修改病句的关键。而实际上,如果想准确判断是否搭配不当,就要紧紧抓住句子的主干。分清主谓宾,通过语感能力来感性认识,其次要仔细琢磨用词是否主谓对应得当。
1.主谓搭配问题
(1)主语和谓语的选词应当正确。
如果主语和谓语都只有一个词,那么,两个词的选择必须恰当;如果主语、谓语都是短语、那么短语的中心词一定要选用得当。请看下边一个例子:
他的许多作品曾在全国美术家展览会上播出。
这句话里的主语中心词“作品”,与谓语中心词“播出”词意不搭配,应该将“播出”改为“展出”。
出现这种病句。往往是因为主语和谓语中的修饰限制语较多所造成的。改正的方法是先划分主语、谓语,再提出中心词,搭配的词语就很容易选择了。
(2)主语、谓语如果是并列短语,双方在语义方面必须能全面配合。
并列短语可以充当主语,也可以充当谓语。有时,一个句子的主语和谓语或者有一方是并列短语,或者双方都是并列短语。凡是有并列短语作主语或谓语的,双方就必须能全面搭配,决不能有一个词同另一方搭配不了。否则,就会产生主谓不搭配的问题。例如:
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和工期都十分沉重而紧张。
这句话的主语和谓语,双方都是并列短语而又都不能全面搭配。“任务和工期”可以用“紧张”来陈述,但不能用“沉重”来陈述,”沉重”只能说明其中的“任务”,不能说明“工期”。
这一病句可以这样改: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沉重,工期紧张。
(3)主语和谓语不能部分重复,部分重复会造成主谓搭配不当。
主语和谓语一部分重复,是指主语中提到的事,在谓语中又提到,但不是指主语和谓语中绝对不能有两个相同的词。比方说,“这个孩子是个好孩子”,主语谓语中都有“孩子”一词,但主谓并不重复。我们讲的是那些主谓部分重复而造成搭配不当的情况。看下边几个病句:
①星际物质在大气中的燃烧,不是一下子就燃烧完的。
②历史的发展不是按照某些人的愿望而发展的。
③人类的发声,是由空气通过咽喉部的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声的。
①句的主语是“星际物质在大气中的燃烧”,中心词是“燃烧”,谓语就该说这种燃烧是怎样进行的,可是,后边谓语中又说“燃烧”,就语义重复而不能说明问题了。改正办法:删去主语中的“的燃烧”。②句的情况也类似。改正办法:删去主语中的“的发展”;让“历史”作主语。③句主谓语当中都有“发声”,二者不能配合。改正办法:删去主语中的“的发声”让“人类”作主语。
2.动宾搭配问题
要做到动词与宾语互相配合得当,首先要注意动词和宾语双方的选词恰当,所选的动词得能支配宾语,宾语也确实能接受动词的支配。比如,我们选用“节省”这一动词,同它搭配作宾语的词是很多的,诸如“精力”、“经费”、“开支”、“资金”、“费用”、“物力”等;但同“原则”、“敌人”、“亲人”、“道德”不能搭配。因此,选词正确,不超过动词的支配范围,动词和宾语才能产生应有的语义关系,彼此才能配合得当。
其次,要注意让动词和宾语的中心语相照应,同整个宾语相配。看下面这个句子:
我们一边剥麻,一边改进剥麻的速度。
这个例句的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改进”不能支配“速度”,能支配“速度”的是“增加”、“放慢”、“改变”或“加快”。根据语境,这里应将“改进”改为“加快”。
再次,注意不要改变固定的动宾搭配格式。
人们在长期的遣词造句实践中。对动宾搭配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格式,如“起……作用”“达到……目的”“作出……决定”“实现……愿望”等。这些固定的格式,是不能任意改变的,否则就容易造成动宾搭配不当的语病。例如:在教代会上,老校长提出了“师生齐努力,共创文明校”的决定。
“提出”这一动词,与之搭配适宜的宾语有:“要求”、“问题”、“建议”、“议案”。这里恰当的应是“议案”。
(二)歧义与排除歧义
歧义句,是经常考查的一个项目。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一些歧义句,受时间、场合、停顿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歧义指表达的意思不确定,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不好断定。歧义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例如:
①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本月15日”前去汇报,也可理解为“本月15日前”去汇报,到底是什么时候去汇报,句意不明确,这就造成麻烦。
在合同、协议、条约等文件中的句子有歧义,会造成有关各方的争执,甚至使某方蒙受重大损失。比如,清朝政府曾向德国借钱修筑胶济铁路,作为代价之一,1898年签订的《胶澳租界条约》,其中有一句写道:“沿铁路三十里之煤铁等矿,德国有权开采。”当时议定的是铁路左右共三十里,后来德国硬说是左右各三十里,结果软弱腐败的清政府只好听任多付出一倍之地的采矿权。
②这饭不热了。
这句可以理解为“这饭已经凉了”,也可以理解为“这饭不加热了”。这两种不同的意思是由多义词“热”引起的。“热”既可以表示“温度高”,与“冷”相对,也可以表示“加热”。要排除“热”的歧义,可将“不热”改为“凉”,或将“热”说为“加热”。再举几个例子:
③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这个人”可能是施事者,理解为“这个人不认识谁”;也可能是受事者,理解为“谁都不认识这个人”,施受不清造成歧义。
④我校图书馆收藏了鲁迅的书。
“鲁迅的书”可指鲁迅拥有的书,也可指鲁迅著作的书,有歧义。
和以上两种情况类似的例子,如:
⑤关心的是他的母亲。
⑥最喜欢的是她弟弟。
⑦这孩子,连他妈妈都不认识了。
⑧他的发理得好。
例⑤可理解为“所关心的是他的母亲”,母亲是受事者;也可理解为“关心人的是他的母亲”,母亲是施事者。例⑧可能是说别人最喜欢她弟弟,弟弟是受事者;也可理解为“她弟弟最喜欢某人或某样东西”,弟弟是施事者。例⑦可解释为“这孩子不认识他的妈妈了”;也可解释为“他的妈妈不认识这孩子了。”例⑧可以理解为“他理发理得好”,也可理解为“他的头发理得好”。排除这些歧义,可按不同的意思表达。
有时指代不明也会造成歧义句。
⑨张主任和技术员正在谈话,他告诉他说:“攻下这道难关,就可以试制了。”
⑩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的功力用在这方面。
(11)老人在原始森林里遇见一位30来岁的年轻人,了解到年轻人的许多动人的事迹。他一直战斗在这里,作出了许多贡献。
例⑨中究竟谁告诉了谁,不清楚,会造成不同的理解,可将第一个“他”指明前面两个人中的一个,避免歧义。例⑩的“这”指什么,没交代明白,可能指“搜集史料”,也可能指“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有歧义。这里可具体指明某方面。例(11)的“他”,指代的多半可能是“年轻人”,但也不排除替代“老人”的可能,还是指明为好。
(三)重复多余及其修改
重复多余罗嗦。有时单独考查,有时与其他语病综合考查。重复有的是字面上的重复,有的是语意上的重复,有的是修饰语的重复,有的是句子的重复。
1.虚词多余是误用的一种表现。
①这部电视剧是根据曹禺的剧本《雷雨》而改编的。
②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好转,使农民的购买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③教育局已责成了学校处理这个问题。
例①的“而”字,是套用文言格式,在现代汉语里,这种场合不需要什么连接,这里的“而”字应删去。例②的“使”字是滥用,不仅赘余,而且使句子没有主语,应删去。例(3)的“了”表示某一动作已经完成,而“责成”本身就含有动作结束的意思,它后面的“了”字完全没有必要,应删去,再说“了”与前面的“已”,在意思上也有重复。
2.定语的多余是堆砌的表现。
①收回香港主权的那一天是我们全民族最为高兴愉快的一天。
②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共同的理想和事业把我们的心连结在一起。
③来到上海,我看到了一幢幢既高大又巍峨的楼房。
例①中“高兴”和”愉快”是意思相近的词语,连在一起,意思重复,应删去一个。例②中“中华民族”与“炎黄”意思重复。“炎黄”、“华夏”、“神州”、“九州”都是“中华民族”的别称,不要堆砌使用。例③中“巍峨”即高大雄伟的样子,“高大”“巍峨”这对近义词应去掉一个。
3.状语的多余是重复的表现。
在状语的位置上使用同义或近义的词语,两个状语在意义上没什么区别,造成状语重复。
(11)夜深了,张老师仍然还在伏案读书。
(12)他极其详尽细致地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例(11)中“仍然”和“还”是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副词,两者连用,造成状语多余的毛病,应删去一个。例(12)中“详尽”和“细致”区别不大,删去一个。
4.其它重复形式。
①这个礼堂最多可坐一千人之多。
②我这是第一次读巴尔扎克的作品。因此读得特别细心仔细。
例①中“坐”的前面已有状语“最多”,又用“之多”作补语,出现补语与状语重复的现象,应删去“之多”,例②中“细心”和“仔细”,意思相同,应删去一个。
③领导干部应当深入群众。和群众一起讨论、研究生产中的各种问题。
④学校新盖的教学大楼,非常美观、漂亮,好看极了。
例③中的“讨论”、“研究”本身的意义相近。用在这里,它们的意义没有什么不同,保留一个就行了。例④中“美观”、“漂亮”、“好看”,意思一佯、三者保留一个。把一句话变个样子再说一次,造成赘余信息。如:
⑤我们取得了这样好的学习成绩,同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分不开,是老师们辛勤工作的结果。
⑥同学们这次前往清华大学参观,结果相当圆满,是有其一定的收获的。
⑦我们常在国外的同志们,往往能理解原文,但缺乏语汇,常有语言不够用的感觉,找不出好的中文来表达它,总觉语言不够丰富。
例⑤中可删去“同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分不开”。例⑥中最后两个分句重复,只能用一个。例⑦中“常有……感觉”跟最后一个分句重复,可删去。
往年高考病句修改真题:
课标1卷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纪念抗曰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c.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d.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最严”的称号。
答案b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把“从现在起到年底”移至“国家大剧院”后面。c项为主宾倒置,应是“这类形象会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d 项偷换主语,“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最严”的称号”这句话的主语应该是“《食品安全法》”,而前一句的主语是“国家”。
课标2卷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 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b.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成分残缺。b项搭配不当。c项不合逻辑。
山东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技术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b.帮助家境不好的孩子上大学,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这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一定要帮助她圆大学梦。
c.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d.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应是“驾驶员除了”c项,去掉“被”,应是“人们对训练忽视”。d项,“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有歧义,
广东卷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解析:选c。a逻辑混乱,语义重复,“禁止”与“不得”重复.b.成分残缺,存在……的情况d.搭配不当,“维护”搭配“合法权益”可以,但是不可以搭配“合理要求”,可改为“满足合理要求”
福建卷
17.下面的文字有一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加以修改。(3分)
①某科学研究所后院有座坟,②坟前竖着一块纪念碑,③碑上用中英文镌刻着“谨纪念为生命科学研究而献身的实验动物”的铭文。④善待实验动物的尊严,是科学工作者的责任。
(1)有语病的一处的序号: (1分)
(2)修改: 。(2分)
答案(3分)(1)④
(2)把“善待”改为“维护”(或删去“的尊严”)。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考生可逐句筛选,找出病句再进行修改。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湖北卷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22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普通人的阅读权益因此获得了法律保障。
b.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c.2022年底,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d.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保用血安全,是防止艾滋病通过采血与供血途径传播的关键措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选d项。a项中,谓语动词“是”缺少主语,将“实施了”改为“实施的”还原主语即可。b项中“前者”指代不明。c项句式杂糅,“确保”和“为……奠定坚实基础”两种句式杂糅。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江苏卷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 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川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c.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d.《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是首次四川针对贫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将精准扶贫确定为重要原则,从最贫困村户人手,让老乡过上好日子。
答案b
解析a句句式杂糅;c句不合逻辑;d句语序不当,“四川”应放在“首次”前。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天津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b.“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c.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d.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并列不当。b中途易辙,去掉“是”。d成分残缺,去掉“由于”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安徽卷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上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b.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 实战演练中,我军的投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c.某些管理机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各种状况。
d.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风格鲜明的京剧音乐以及刚柔相济的舞者形体,一举征服了现场好观众。
答案d
试题分析:a项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b项倾巢而出: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c项以邻为壑: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d项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
安徽卷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4分)
a.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提高生产闹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
b.如何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从而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是北京冬奥申委正在关注的问题。
c.对南极地区海冰融化现象在南极上空大气运动过程的认识,就必须扩大科学考察区域,加强科研观测精度,改进实验设计方法。
d.各级各类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熟悉网络技术,业务精湛的教师,以便扎实有效地开展网络教育教学工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成分残缺;b项偷换主语;c项缺少主语。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浙江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工作之余,大家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辨析,要了解常见的语病类型,并能对句子作语法分析。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湖北卷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22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普通人的阅读权益因此获得了法律保障。
b.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c.2022年底,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d.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保用血安全,是防止艾滋病通过采血与供血途径传播的关键措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选d项。a项中,谓语动词“是”缺少主语,将“实施了”改为“实施的”还原主语即可。b项中“前者”指代不明。c项句式杂糅,“确保”和“为……奠定坚实基础”两种句式杂糅。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重庆卷
18.下面一段话有三个句子,其中一句有语病,请指出并针对语病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句子要保持原意。(4分)
①在长江三峡中,瞿塘峡最为雄奇险峻,峡内有不少令人惊叹的名胜古迹。②在瞿塘峡北岸绝壁上,有一条沿江修建、全长65千米的古栈道,连通奉节白帝城与巫山青莲溪,全程异常艰险,这就是的夔巫古栈道。③瞿塘峡南岸的白盐山有一处巨大的临江石壁,上面书写着自宋以来的篆、楷、隶、行等字体的数十块摩崖石刻,气势恢宏,与瞿塘峡雄伟的气势相得益彰。
有语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2分)
针对语病的修改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③“上面书写着自宋以来的篆、楷、隶、行等字体的数十块摩崖石刻”应改为“上面有刻着自宋以来的篆、楷、隶、行等字体的数十块摩崖石刻”
解析
试题分析:一是成分残缺,缺少谓动词;一是搭配不当。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第9篇】2022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语文知识点
1.小说三要素:a人物 b情节 c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 b论据 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 b喻体 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因why 何过how 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偶尾同韵 c中联对偶 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 b议论 c抒情 d说明 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喻) d作比较 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 b总分结构 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 b按空间顺序 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 b对比法 c 喻证法 d e归谬法f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反问 f设问 g反复 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 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 f介宾短语 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 b动词性短语 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补语 e定语 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 b倒叙 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 b表列举事项省略 c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a表解释说明前文 b表后文跳跃转折 c表声音中断延长d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 a表引用实际内容 b表讽刺反语 c表特定称谓
d表着重强调
二、语文学法归类
1.课文预习六步法:a查注生词,扫清三字 b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c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d标明段序,分清结构
e画关键句,体会作用 f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学生课堂听讲五法(细听讲做笔记):a听到listen b看到look
c写到write d说到 speak
e思到think(耳眼手嘴脑五官并用)
3.赏诗三步法:a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b译析字面(通译全诗,分析景情)
c阐明主旨(简述内容,阐明理趣)
4.划分文章结构四法:a依据表达方式 b找寻明暗线索
c依据时空顺序 d依据逻辑顺序
5.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a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题句)
b点明中心,亮出主旨(中心句)
c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悬念句)
d承上启下,自然衔接(过渡句)
e前后照应,和谐统一(照应句)
f侧面烘托,间接映衬(烘托句)
g 后文铺垫,埋下伏笔(铺垫句)
h增强语言,突出特征(修辞句)
6.辨别七类文章写法:a对比写法 b象征写法 c烘托写法
d以小见大写法 e先扬后抑写法
f虚实结合写法 g夹叙夹议写法
【第10篇】2022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分析句段作用
一、阅读短文常用分析名词: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4.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5.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
6.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7.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8.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9.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0.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11.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12.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13.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4.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15.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
16.行文结构:承上启下、启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理解语句的含义方法:首先抓住句子的修饰词语去理解句子内涵。其次,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总领句,则从句子所涉及的范围去提取关键词释义;是总结句,则从上下文去找重要信息释义;是过渡句,则从上下文中提取关键信息释义。第三,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句义。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引出议论)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三、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解答:不能。原因: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知识点:
1)衬托与对比
区别: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
对比:对照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面并联列在一起,加以比照的修辞方式,也叫对比。 衬托:映衬是用乙事物来作甲事物的陪衬,以突出事物的修辞方式。……映衬可分正反衬两类。
2)人称运用
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讨论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一、关于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是指:
1、 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2、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三想到”,一些句子的含义有时比较深奥,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即“三想到”:
1、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可参考“阅读知识点归纳”)
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 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2、其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详见“阅读知识点归纳”)
3、“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二、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参考“阅读知识点归纳”)
第一个方面:思想内容上:
①联系本句的含义。
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④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1)比喻: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衬托 :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4)对比: 用什么与什么相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5)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6)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第二个方面:结构上:
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
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1)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2)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什么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3)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预作暗示。作用是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三、理解概括某些段落的的内容与作用。
第一个方面:内容上:
1、注意抓中心句与结构句(承上启下句、总结上文句)
2、注意表达的语言:
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何时何地,何对象干了(记叙)什么事情或者何对象怎么了。
描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
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第二个方面:结构上:
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
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四、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
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必须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是说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料。这种把握应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的要求。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
1、研究标题与头尾。
2、注意文章的中心句。
3、分别概括每段的大意,然后进行归纳与整合。
4、注意侧重点:以记人为主的文章,要侧重抓人物形象的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分析事件所蕴含的本质意义。
(1)整体观念。
(2)充分利用原文的关键词句。
(3)以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前提,去鉴赏表达技巧;并依据表达技巧,去分析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以联想与想像去体味补充完善作品的形象,用自己对语言的感悟去体味作品的语言精妙。
(4)抓住文体特点,用自己掌握的基本的文体知识,巧妙答题。
(5)注意突破思维定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随意拔高,也不随意贬损。
4.答题完毕,认真检查。
九.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作品进行客观的恰当的评价。不能无原则地拔高,也不能有意地贬低。评价要紧扣作品内容,有理有据,具体、充分、有深度。需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通文意。通读全文,弄懂文意,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关注重点词句,注意重点文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联系上下文解答试题。
(2)审题意。看清题干考查内容的提示,答题的要求,留意相关的提示语。
(3)扣词句。重点词句、重点句子、语段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关键,要抓住不放。还要找到对应的语段,扣准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认真辨析作答。
(4)据事理。要善于参照事之常理,去分析、理解、评价作品。
(5)依常理。用真情实感去体味,以“人之常情”来判别。
高考临场阅读不同于平时阅读,因此我们进行考场阅读训练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临场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上。我们认为,在进行课文阅读理解和练习各类试卷时,应反复强调并落实下列习惯和要求:
第一、调整心态冷静答题。
要引导学生克服对阅读题的畏惧心理,增强信心和恒心。现代文阅读赋分一般都比较高,每分要志在必得。 第二、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阅读课本,文前有提示,文中有注释,文后有思考练习,这些都为我们准确理解课文提供了很多有效信息。试卷选文虽不及教材信息多,但也提供了不可忽略的有用信息。比如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三、确定区域圈点勾画。阅读大段现代文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四、靠船下篙摘取原文。张建华先生说:“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答案。要使学生坚信,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第五、先拟草稿写全写顺。
回答阅读理解简答题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踩点”给分,二是要文通字顺。因此,不怕你多答,就怕你不答或少答,更怕龙飞凤舞看不清看不懂或出现病句错别字。我们认为,既然多写一般不扣分,那么如不限定字数可鼓励学生答题时尽可能多陈述自己的见解。有时可先看这一题的赋分值,如是6分,可能至少要答2、3个要点,不能少写。需要强调的是,简答题实际上和作文一样,十分强调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因此提高答题质量的有效办法是培养学生先拟草稿反复修改的习惯。
现代文阅读训练面广量大,任务繁重,但我们不能因此退却,而必须知难而进。必须提高认识,树立信心,讲究方法,重在效果,师生上下共同努力,力争打赢这场硬仗。
诗词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指导
高考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后,重视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加大了答题的难度。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块上失分相当严重。尽管各种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性,或过于详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笔者拟定从高考常考题型的答题思维角度来简单谈一下,希望能对学生答题有所启示和帮助。
题型一 分析“诗眼”型
题型评点
“诗眼”是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一般指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有时也指能传达主旨的一个句子或关键词。 “诗眼”分析题型,命题角度小巧,主要从语言角度来考查诗句中炼字、炼句的技巧。这种题型在2022年高考全国卷中考查了。在以后的几年中,因其命题角度小巧、难度适中而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命题特点
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题量上一般只有一个,包含两个问题。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请结合诗歌简析。(如2022年高考全国卷)
2、提问变体有:①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②本诗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觉得甲、乙两字哪个更好?为什么?(如2022年高考湖北卷和辽
宁卷)
简易思维
1、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断??—解释(本意)—分析(手法及效果)—总述(效果)。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高冠谷口招郑鄠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氳。
“诗眼”指的是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简析:此题为“诗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断再评析,共两问。题干中已把“诗眼”定位在第二联写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即可找出“诗眼”来。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然”、“暖”。(判断)“然”通“燃”,意思是说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边树木与其相接,好像要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字面意义)该联中作者用拟人手法,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抒发了诗人对朋友这种恬淡闲适隐居生活的渴望之情。(语境意义)
题型二 分析意境型
题型评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诗词占据了古诗词的半壁江山。无论是写景、借景抒怀,还是托物言志,都要注意景、境、情的有机统一。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依托景物(意象)、环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鉴赏诗歌要从景、境入手去分析诗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分析意境是诗歌鉴赏中最为常见的题型。
命题特点
命题时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分析诗中景、诗中境、诗中形象,并能概括其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一是对诗歌的艺术特色作深层地理解分析。题量为1-2个,命题点主要有:意象特点概括,意境再现与特点概括,形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常见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这首诗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简易思维
1、解读全诗,勾其玄要。要总体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征 (什么景、什么地、什么时令、什么人、什么特征) 。
2、理清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有时诗中所描写景物比较复杂,要分清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分清景与情之间的并列、因果、互衬、交融或交叉等关系。
3、分析写景技巧,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层次角度(时空顺序、动静虚实、色调冷暖、正反点面等),遣词造句(炼字及修辞手法),具体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象征、比兴等)。
4、体会意境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达志向,抒发情感等。
5、语言组织:先分后总,联系诗句,分条作答。
注意问题:
1)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
2)概括意境气氛和形象的特点用语要全面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要突出题干中的“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4) 分析纯写景诗时,就诗论诗,不必牵强附会地向作者境遇和时代背景上靠。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日 暮 (杜甫①)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写下此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简析:本诗首联化用《诗经》中的“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之句,另创新的意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村寂静的图画。“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淡淡的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自然 让人从阒寂冷清的村落想到家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隐隐透出诗人思乡恋家之情。 参考答案: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农家柴扉紧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暮年济世渺茫的人生悲凉之感。
题型三 对前人评点再评价型
题型评点
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命题特点
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
常设立的评价角度有:评“诗眼”,评关键词句,评思想内容,评艺术手法等等。
简易思维
1、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
2、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
3、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然后回归原诗阐发理由。
4、恰当选用诗歌鉴赏术语、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诗论诗。
注意问题:
1)切忌以术语、概念代替分析,分析要有原文意识,应有理有据。
2)分析要有条理,有几问就答几问,其提问顺序一般不能更换。具体表达时,内容与技巧两个角度不要交叉表达。
3)运用术语要准确,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4)高考只答第一问,一般是不给分的,必须有分析。
5)答案语言表述上要注意逻辑性和文采性。
【第11篇】2022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
一、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些和抒情手法相融合,如用典、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另外抑扬结合、象征也是常用的表现手法。
1.抑扬结合:“抑”就是贬抑,对事物进行否定、贬低;“扬”就是褒扬,对事物进行肯定、赞赏。抑扬运用时,只强调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起衬托作用。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种是欲抑先扬。
2.象征: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 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意。例如: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萧索、鸳鸯象征爱情等。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5.烘托:“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不同的情感。
6.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
7.借古喻今:借助历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借古”是手段,“喻今”是目的。
8.比兴:“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联想,融景生情,因物起兴。
方法技巧
1.解题思路
(1)要了解主要表现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课后要认真阅读[相关资料链接]的内容。
(2)贴近诗句分析表现手法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如上面的几个例题都需要按照此点作答。
(3)联系背景材料作答。表现手法往往与作者情感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于有些诗歌要通过背景材料才能读懂诗的主旨。
(4)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2.答题步骤
(1)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诗(词、曲)中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托物言志要阐明“物……志”所指的内容,象征要指明象征意义)
(3)阐明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
二、鉴赏诗歌运用的表达方式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进行鉴赏。要特别关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它包括“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记叙,是叙述人物经历、事件发展和情景的转换;描写,是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某一对象的状貌和情态;议论,是对景物、事件以及相关的人物命运的态度和评价;抒情,是抒发和表达诗人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其中抒情与描写是考查的重点。
1.描写手法
诗歌中主要考查侧面描写中的动静结合、渲染、烘托、白描、虚实相生等。
(1)动静结合:对景物进行动景和静景的描写,有以静衬动、以动写静等手法。
(2)白描:绘画中的一种创作手法。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和细致的修饰,直接描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3)虚实相生:实写就是正面描写,写现实中的真实景物;虚写就是侧面描写,写想象中的景象,写所感。
2.抒情方式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1)直接抒情: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情感。
(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寄寓、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常情况下“景”和“情”产生的美感是一致的,美景抒乐情,恶景抒哀情,但诗歌鉴赏中还经常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目的是让“哀情”更悲。
(3)情景交融:把作者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景中有情,情中带景,情景融为一体。
(4)托物言志:借助自然界中的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象带有人物化的色彩。
方法技巧
1.解题思路
(1)重点掌握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的方法与技巧。从总体上对表达方式有所了解。
(2)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利用上述知识,分析都是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要联系整首诗的感情作答。如[例3]是分析型题目,在最后要有一句表达作者情感的点睛句。
2.答题步骤
解答鉴赏表达手法类题目可采用下面的步骤:
步骤一:指出诗歌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基本特点;
步骤二: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试是如何运用的;
步骤三:简析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借助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联系写作背景等因素全面综合来考虑。所谓“评价”大多是对写了什么、内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出判断。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真正要求作出评价的不多,即使是涉及这一层面,也多是开放性的题目,考生可任选一个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倒是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设题比较多。
“评价诗歌的内容主旨”常用的设问方式有: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技巧
1.解题思路
(1)要学会知人论世
分析作品思想内容时,要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以南唐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降宋 前,南唐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基础较好,李煜过着纸醉金迷、酣歌曼舞的生活,作品多描写帝王的享乐生活,表现高雅文化与富足生活给他带来的短暂的快乐;降 宋后,李煜过着“此中朝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屈辱生活,作品则以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主,感情真挚沉痛,凄怆动人,一洗前期作品的香艳柔媚,进入了另 一番开阔的境界。
例如:王安石的《孤桐》,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孤 桐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分析:要理解诗歌的主题,就必须结合王安石的生平经历。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 了。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 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2)要结合时代特点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都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上打上印记。比如,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这两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旧王朝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另 一方面异族入侵,民族矛盾激化,这些时期的作品主题多表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凄苦;或抒写自己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驱逐异族、建功立业的雄 心。因此我们读这两个历史阶段的诗歌,总感觉少了唐诗的雄伟气魄和高昂格调,取而代之的是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家国之愁和悲凉之气。
(3)要利用暗示信息
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释。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 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至关重要的, 因而解读诗词时必须要 细心阅读,充分利用。
2.答题步骤
步骤一: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步骤二: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
步骤三: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
3.答题模板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评价。
二、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常见的命题方式
1.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该句(联)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词)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5.试比较诗歌中(或两首诗)的不同情感。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注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 玉花:喻雪花。
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技巧
1.解题思路
解答分析思想情感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便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常把古典诗歌按题材分成若干类,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词)所属的类型,就可快速把握该诗(词)的感情基调。如思乡诗,毫无疑问要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绪和深厚友情。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乐景”表示“乐情”,“哀景”表示“哀情”。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 写法。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5)抓住典型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所以注意分析诗中意象来揣摩诗人的情感。
(6)抓住注释。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做一表格:
注释分类 所暗示的内容
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的思想内容
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 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
介绍别人评价 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2.答题步骤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可采取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诗句描述的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步骤二: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对事物、人物的观点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观点态度,对历史事物、历史人物的观点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所谓“评价”,是指在 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 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常见的命题方式
(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首诗体现了××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例3、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技巧
1.解题思路
(1)一首诗或词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诗、词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也要注意从一首诗或词曲的整体去考虑,不能忽略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的外在形式的赏析去架空分析。
(2)对诗歌作品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
(3)作者在诗词中的观点,需要我们在鉴赏时概括,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防止以偏赅全的错误。
2.答题步骤
步骤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步骤二: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第12篇】2022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诗歌鉴赏考点分析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本考点总体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同时做出两点具体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属于“鉴赏评价”范畴。
1.从诗歌的体裁来看: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其次是词。
2.从诗歌的朝代来看:选材侧重于唐宋诗词,偶有古体诗及元曲。
3.从命题角度看:“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中的考查重点。其中,对“形象”的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对“语言”的考查集中在诗眼和炼字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常见表达技巧上。
4.从题量看:仍以两个小题为主,分值固定为8分。
高考预测
2022年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有以下几个趋势:
1.鉴赏范围应以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元明清时代的诗歌。
2.考查内容仍以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为主,对诗歌的形象把握以及观点评价也会偶尔出现在试卷中。
3.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比较阅读不失为一大热点。
4.答案长度将进一步增加。
近几年,诗歌鉴赏命题更重视整体理解,各考点综合考查。为适应这一考查动向,小论文性质的答案预计将在未来的考试中应运而生。这样的答案能够很好地体现考生诗歌阅读的审美素养,字数可能在100字左右。
5.立足整体把握,从小处切入设题。近年来,从具体的某一句、某一联入手考理解,从前后顺序或照应的角度考构思,从古人的评价或关于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走俏。
重点剖析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因为诗歌作品的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更是含有作者“意”(情感)的形象,所以又称为“意象”。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诗歌中所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还包括诗歌中的意象。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判断诗歌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高考中鉴赏诗歌的形象类题目多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的特征,揭示作者所刻画的某一形象的意义。其中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常常要求 考生概括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题目则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营造的意境。考生在答题时,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展开想 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再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该画面(图景),并指出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 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 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方法技巧
一、人物形象的鉴赏技巧
1.关注背景,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诗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吟咏物象的诗 更需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如赏析陶渊明的诗歌,就必须了解他的一生,抓住“隐者”、喜爱菊花、向往自然、厌倦官场生活等关键点。
2.聚焦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
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所以鉴赏形象时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的特点。
而抓住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象特点更是一条捷径。如赏析《最爱东山晴后雪》,抓住“逐胜”“忘寒”“最爱”等对人物的描写, 就能概括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再如鉴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第三句的“问”含蓄而 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忐忑不安的心理。
3.区分人物形象,挖掘典型意义
要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如《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中的人物形象就是诗人自己。还要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典型意义。
二、人物形象的鉴赏思路
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1)答题步骤
找——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明——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2)答题模板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这可以从( )句中看出,这句通过( )的描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 )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的情感。
二、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梅、竹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方法技巧
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一个民族,由于历史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也表现了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因此,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理解沉淀其中的特定含意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
2.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
(1)关注时令色彩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 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吴松道中二首(其二)》一诗中的“天 寒”“雁声”就是深秋时节的意象,它给人的就是凄清、肃杀和悲凉的感觉。但也要注意时令色彩传统上的情感意义与诗人当下情感不一致的情况,如刘禹锡的《秋 词二首》中,秋天的景物便是生机盎然的景色。
(2)关注冷暖色调
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 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开头三句道出的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 “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 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
3.解 读表现手法,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
如刘羽的《白鹭图》:“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诗人运用拟人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4.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事物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鉴赏时需从以下关键点入手:
解题关键点:
抓副词、动词
抓抒情、议论句
关注隐含信息
抓注释
(综合考虑诗词中物象的内涵)
5.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6.答题模板
描写了一个×××的形象,这个形象具有×××特点,在全诗中具有一种×××的作用,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附口诀:
细读全诗莫慌张,审题揣摩绘形象。
冷暖色调须区分,知人论世看简况。
深层含意要挖掘,关键词句不要忘。
整合答案有模式,先总后分说端详。
三、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方法技巧
一、解题思路
1.诗中赏画
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2.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品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 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凉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二、答题步骤
分析景物形象类题目,其答题步骤归纳如下:
步骤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答案要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有时这几步经常合在一起作答,并且具体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灵活处理)
三、 鉴赏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泛泛而谈。
方法技巧
1.解题思路
(1)了解重要修辞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
(2)贴近诗句分析修辞格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如上面的例题就涉及了这一点。在分析时注意三部曲:点明概念——分析形成——说明效果。
(3)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2.答题步骤
(1)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解释这种修辞格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
(3)指出运用此种修辞的艺术效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22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39018.html
- 上一篇:2019最新民主生活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