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4

时间:2019-05-27 18:56:28 网站:公文素材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4

单元十三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

一、阶段特征:1、侵华美国为主:

(1)原因:二站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推行霸权主义,扶蒋反共是其基本政策。(2)活动:主要利用国民党间接侵华,以取得政治经济特权,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事实上独霸了中国。

(3)结果: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包括美帝国主义在内的一切帝国主义在华反动统治被完全推翻。

2、国民党反动统治:

(1)政治孤立:由于坚持内战政策,先后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炮制伪国大和伪宪法,遭到中共和民主党派抵制;关闭和谈之门,国共完全破裂;镇压民主运动,先后制造一二一血案,校场口血案,下关惨案,李闻血案和五二零学案等,国统区掀起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主运动,形成了第二条战线;摧残民主党派,民主党派和国民党决裂,和中共并肩作战。

(2)经济崩溃:财政金融紊乱,通货膨站;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美货涌入,工业体系瓦解。

(3)外交卖国:中美友好通商条约使中国成为美国的政治经济附庸。(4)军事无能:指挥低劣,士气低下,屡战屡败。3、中共革命胜利:

(1)政治上:争取和平民主--参加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赢得政治主动;参加政协会议,揭露国民党内战独裁政策。领导第二条阵线--发动领导国统区民主运动形成对国民党的包围。

(2)经济上:土地改革既促进了农业生产,也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

(3)军事上:采取正确战略战术,并不断根据敌我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4、近代化基本中断:

(1)经济上:美货独占,官资搜刮,民资破产。(2)政治上:内战爆发,独裁专制。(3)思想上:反对内战独裁,追求和平民主成为主流。二、近代民主共和的三次机遇和错失原因,结论.

(1)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第二次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政府北迁;第三次抗战胜利后政协决议通过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实行宪政。

(2)错失原因:第一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扶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第二次帝国主义破坏革命,蒋汪背叛革命,中共犯右倾错误;第三次美蒋悍然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决议,机遇化为泡影。

(3)结论:在近代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破坏,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西方共和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能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三、民主革命时期国共关系演变,原因和影响.如何理解两党“合则利,分则伤”?(1)演变:合作--对峙合作抗日内战。

(2)原因:主要矛盾的变化;国民党破坏合作;中共从人民利益出发调整政策。(3)影响: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第二次赢得了抗战胜利;第一次分裂陷入内战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第二次分裂使生灵涂炭,祖国至今不能统一。四、解放战争不同阶段中共的战略方针,依据,结果.(1)防御阶段:方针-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以运动战为主要方法,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依据敌我力量悬殊,敌人展开全面进攻。结果粉碎敌人全面和重点进攻。(2)反攻阶段:方针-以主力打到外线,内线收复失地;依据是国民党政治孤立军事中原薄弱,敌我力量发生变化;结果是扭转了全国战局,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转折。

(3)决战阶段:方针-统筹安排和敌人进行决战;依据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法,敌人重点防守战略要地,对东北举棋不定;结果取得三大战役胜利,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4)胜利阶段:方针将革命进行到底;依据是民主革命即将胜利,国民党继续玩弄假和平花招;结果是横扫残敌,国民党政权覆灭,全中国基本解放,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单元十四过渡时期(1949-1956)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了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分为两个阶段,即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阶段,1953年至1956年一化三改阶段。(1)经济上从多种经济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①恢复经济阶段:采取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

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和民主改革生产改革等手段,到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空前好转;②三大改造: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③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任务超额完成,以东北重工业为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政治上从多个阶级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①新中国成立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新政协起到了临时权力机关作用。《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作用;②巩固政权:通过解放全国领土,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巩固了新生政权;③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3)外交上从半殖民到大国姿态步入国际舞台:①新中国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宣告半殖民的结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②抗美援朝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③和苏联等多国建交,以大国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参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初步展现了大国外交的风范。(4)近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步阶段:①经济上:一五计划的成就为初步社会主义工业奠定基础,初步形成国民经济的体系;②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人大和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成就。二、建国初对不同经济形式采取的不同措施,原因和效果.

(1)对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因为这是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是帝国主义反动派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将其转化为国营经济,国家控制了经济命脉,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奠定了基础。

(2)对封建地主经济土改,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变为农民土地制度;原因封建土地制度是封建主义经济基础,这是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结果是广大农民在政治经济翻了身,成了土地主任,为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3)对私营工商业既合理调整也和不法奸商做斗争(如五反,米棉之战,民主改革);原因要和资产阶级争夺市场权,赢得物价和人心,又要促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恢复发展;结果是人民政府战胜了不法奸商,又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4)对小农和个体,互助合作,帮助发展,促进经济恢复。三、一五经济计划建设的特点和成因。(1)以东北为重点:东北自然资源和经济基础较好;毗邻苏联便于取得技术设备。(2)重工业为中心:处于帝国主义封锁包围,要尽快经济自主;受苏联传统建设的影响。

(3)交通突出国防:祖国统一未完成;帝国主义封锁破坏;新生政权需要巩固,促进边疆联系。

四、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衰.

(1)产生:19世纪60,70年代,在资本主义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下,在沿海地区出现了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2)发展:甲午战后,随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刺激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包括在戊戌变法和群众运动推动下,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和群众反帝推动,民族资本有了一次显著发展;20世纪20-30年代,国民政府开展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有所发展。

(3)萎缩:抗日战争爆发,官僚资本搜刮,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民族资本陷于萎缩,甚至破产倒闭境地。(4)调整:建国后,中共引导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合理恢复和发展。

(5)改造:1953-1956,通过和平赎买的形式和循序渐进的途径,民族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五、思考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内外环境有何相似之处?采取的措施有何差异?结果如何?

(1)相似:内-反动势力的破坏;外: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2)措施差异:中华民国对帝国主义妥协《告各友邦书》,对袁世凯妥协退让;新中国横扫一切残余反革命势力,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

(3)结果:中华民国的果实很快被篡夺,辛亥革命失败;新中国得到巩固,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4)原因和认识: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未能发动人民;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革命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认识:在近代中国,只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单元十五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76)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了1956年到1976

年的历史。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进行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分为两个阶段,即1956至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时期,其中既有成功的探索,更有失误的做法;1966年至1976年是全局性的错误,即文革的十年内乱时期。(1)经济上特征是经济建设曲折起伏:①正确方针难以持久:包括八大的综合平衡方针,60年的八字方针,七千大会方针和文革中周恩来的调整,邓小平的整顿;②错误做法影响恶劣:包括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革中经济工作的瘫痪;③经济局面受政治局面干扰而起伏,特别是文革中更偏离了经济建设中心;④经济建设仍取得一定成就:参考书本110-111和120页的具体史实(必须背诵。)(2)政治上特征是左倾错误不断升级:①正确的探索未坚持:中共八大科学分析了主要矛盾;整风运动中途而废。②阶级斗争不断升级:反右派扩大化修改主矛结论,到庐山会议引入党内,文革则发展为阶级斗争为纲,全面夺权的大动乱。③对左的抵制:党和群众对左的错误作了一些抵制和抗争(如?),最终结束了左倾错误。(3)外交上从困难到突破:①60年代,国际形势紧张,中美敌对,中苏破裂,外交处于困难局面,但和第三世界关系有所发展;②70年代突破:中美缓和建交,中日建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4)近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曲折阶段:①经济上:一方面取得一些重大成就,特别是能源交通重工业,但和发达国家差距加大,农业更为停滞;②政治上:左倾错误影响,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破坏。二、曲折探索十年成功的探索和失误的探索各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经验和教训。(1)成功的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决议;毛泽东关于争取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和整风运动;1960年中央对农村的八字调整方针;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对左的纠正。

(2)探索中的失误:反右派运动的扩大化;经济建设的三面“红旗”总路线,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庐山会议的反右倾运动。

(3)原因:成功-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并借鉴苏联经验教训;失误--缺乏经验,主观主义,脱离实际,错误分析主要矛盾,盲目追求高速度。

(4)经验教训: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健全民主法制。

三、曲折探索集中体现在两大问题上.总体分三个阶段。

两大问题:(1)其一是政治,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的主要矛盾;其二是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问题。(2)正确:八大对于此的认识是正确的;(3)错误:反右扩大后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主观改变了主要矛盾结论,制定了多快好省的总路线,此后在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和在经济领域的盲干造成了恶劣影响。三个阶段:初期好,中间差,后期较好。单元十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1978年--)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了1976年以来的历史。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即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包含以下6点内容:①伟大的历史转折是建设的前提;②改革开放是建设的实践和途径;③在建设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第二次结合即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④一国两制是解决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⑤民族工作坚持三大原则和一项根本制度;⑥建国以来的外交工作历经曲折。

(1)经济上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①实践--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并向三化方向发展;城市从所有制和管理体制上加以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点线面体的全方位开放格局。②理论形成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此理论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建设结合的结晶,历经一个曲折的形成发展过程(参考重难解析部分);③成就辉煌:农业全面振兴,工业世界级项目,科教文卫生活全面提高。(131页。)

(2)政治上特征是拨乱反正到四项原则:①伟大的历史转折:真理标准讨论是前提,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标志,平反冤假错案和十一届六中全会是深入;②提出四项基本原则:针对错误言论小平提出必须坚持思想基本原则;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江*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完善了小平理论。

(3)外交上全面发展和战略和成就:①外交政策有了变化:参考教材151页(必备);②外交局面全面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和多极化。(4)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①经济上:社会主义主义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逐渐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套路;②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结束了文革,实现了拨乱反正,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并指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和民主制度。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工作重心的几次转移。

思路:弄清几次转移,叙述时候要有转移的背景,转移的对策,转移的结果.

第一次: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党人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第二次:1949年,解放战争和民主革命胜利在即,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工作的中心.

解决了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建国后顺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1957年后党的左倾错误发展,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展到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经济建设中心,造成建国和建党以来最严重的挫折.第四次:

1978年,结束文革,经过真理标准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

三、建国以来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步调整。

思路:要弄清四步调整是什么,叙述的时候要包含调整时间和背景,调整内容实质,调整的结果影响.第一步:

1950-52年的土地改革,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满足农民对土地要求;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变为农民土地制度,;这次改革采取保存富农的做法;使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第二步:

53-56年合作化,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工业化对粮食需要;将小农土地所有转化为公有制;结果引导农民走向上社会主义道路,促进农村发展,但过快过粗.第三步:

58年的人民公社化,左倾发展,片面认为提高公有化规模和程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实质是提高公有化规模和程度,特点是一大二公和一平二调;结果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经济发展.第四步:

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是拨乱反正,决定施行改革开放,内容是统分结合改变经营方式;结果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使了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四、建国以来对城市生产关系的调整。

思路:只要触动了生产关系(包含所有制和管理体制的)都是,要弄清调整的原因,调整内容和后果.要分清时期.

(1).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工矿企业的民主和生产改革.(原因是为了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意义略.)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三大改造.(原因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意义略)

(3).改革开放以来:改变所有制和管理体制.(原因是拨乱反正,实施改革开放,意义是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

五、革命和建设要防止右,但主要是警惕左。对左右错误的纠正。

右:国民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大革命失败;1957年整风中一些资产阶级右派向党进攻;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导致政治风波.

左:土地革命时期,王明左倾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1957年反右扩大化;随后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庐山会议反右倾阶级斗争引入党内;十年文革,左倾泛滥,拉大和发达国家差距,造成全局性的挫折.总结:左的次数多,时间长,危害大.

纠正:八七会议纠右;遵义会议纠左;七千人大会纠左;真理标准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现拨乱反正;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防资产阶级自由化.六、台湾问题的由来.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台湾);隋炀帝多次派人到流求;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荷兰殖民者窃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降郑后在台湾设府,1885年设省.

(2)近代以来台湾屡遭列强侵略:荷兰,英法,美国,台湾都曾侵略台湾,尤其是甲午战争日本割占台湾达半个世纪之久.

(3)二战后的历次国际会议,特别是开罗会议均承台湾包括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一部分.(4)解放战争后,国民党集团退居台湾顽抗,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解放台湾.台海分裂至今.

(5)中共主张用一国两制方法解决台湾问题,受到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欢迎,海峡交流日益密切.

(6)由于大国阻挠和岛内台独势力发展,台湾问题迟迟难以解决.我们主张和平解决,但绝不承诺放弃武力.

扩展阅读: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4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4

单元十三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一、阶段特征:1、侵华美国为主:

(1)原因:二站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推行霸权主义,扶蒋反共是其基本政策。

(2)活动:主要利用国民党间接侵华,以取得政治经济特权,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事实上独霸了中国。

(3)结果: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包括美帝国主义在内的一切帝国主义在华反动统治被完全推翻。2、国民党反动统治:

(1)政治孤立:由于坚持内战政策,先后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炮制伪国大和伪宪法,遭到中共和民主党派抵制;关闭和谈之门,国共完全破裂;镇压民主运动,先后制造一二一血案,校场口血案,下关惨案,李闻血案和五二零学案等,国统区掀起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主运动,形成了第二条战线;摧残民主党派,民主党派和国民党决裂,和中共并肩作战。

(2)经济崩溃:财政金融紊乱,通货膨站;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美货涌入,工业体系瓦解。

(3)外交卖国:中美友好通商条约使中国成为美国的政治经济附庸。

(4)军事无能:指挥低劣,士气低下,屡战屡败。3、中共革命胜利:

(1)政治上:争取和平民主--参加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赢得政治主动;参加政协会议,揭露国民党内战独裁政策。领导第二条阵线--发动领导国统区民主运动形成对国民党的包围。

(2)经济上:土地改革既促进了农业生产,也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

(3)军事上:采取正确战略战术,并不断根据敌我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4、近代化基本中断:

(1)经济上:美货独占,官资搜刮,民资破产。(2)政治上:内战爆发,独裁专制。(3)思想上:反对内战独裁,追求和平民主成为主流。

二、近代民主共和的三次机遇和错失原因,结论.

(1)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第二次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政府北迁;第三次抗战胜利后政协决议通过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实行宪政。

(2)错失原因:第一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扶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第二次帝国主义破坏革命,蒋汪背叛革命,中共犯右倾错误;第三次美蒋悍然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决议,机遇化为泡影。

(3)结论:在近代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破坏,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西方共和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能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三、民主革命时期国共关系演变,原因和影响.如何理解两党“合则利,分则伤”?

(1)演变:合作--对峙合作抗日内战。

(2)原因:主要矛盾的变化;国民党破坏合作;中共从人民利益出发调整政策。

(3)影响: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第二次赢得了抗战胜利;第一次分裂陷入内战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第二次分裂使生灵涂炭,祖国至今不能统一。

四、解放战争不同阶段中共的战略方针,依据,结果.(1)防御阶段:方针-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以运动战为主要方法,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依据敌我力量悬殊,敌人展开全面进攻。结果粉碎敌人全面和重点进攻。

(2)反攻阶段:方针-以主力打到外线,内线收复失地;依据是国民党政治孤立军事中原薄弱,敌我力量发生变化;结果是扭转了全国战局,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转折。

(3)决战阶段:方针-统筹安排和敌人进行决战;依据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法,敌人重点防守战略要地,对东北举棋不定;结果取得三大战役胜利,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4)胜利阶段:方针将革命进行到底;依据是民主革命即将胜利,国民党继续玩弄假和平花招;结果是横扫残敌,国民党政权覆灭,全中国基本解放,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单元十四过渡时期(1949-1956)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了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分为两个阶段,即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阶段,1953年至1956年一化三改阶段。(1)经济上从多种经济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①恢复经济阶段:采取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和民主改革生产改革等手段,到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空前好转;②三大改造: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③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任务超额完成,以东北重工业为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政治上从多个阶级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①新中国成立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新政协起到了临时权力机关作用。《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作用;②巩固政权:通过解放全国领土,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巩固了新生政权;③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3)外交上从半殖民到大国姿态步入国际舞台:①新中国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宣告半殖民的结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②抗美援朝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③和苏联等多国建交,以大国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参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初步展现了大国外交的风范。

(4)近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①经济上:一五计划的成就为初步社会主义工业奠定基础,初步形成国民经济的体系;②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人大和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成就。

二、建国初对不同经济形式采取的不同措施,原因和效果.(1)对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因为这是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是帝国主义反动派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将其转化为国营经济,国家控制了经济命脉,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奠定了基础。(2)对封建地主经济土改,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变为农民土地制度;原因封建土地制度是封建主义经济基础,这是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结果是广大农民在政治经济翻了身,成了土地主任,为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对私营工商业既合理调整也和不法奸商做斗争(如五反,米棉之战,民主改革);原因要和资产阶级争夺市场权,赢得物价和人心,又要促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恢复发展;结果是人民政府战胜了不法奸商,又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

(4)对小农和个体,互助合作,帮助发展,促进经济恢复。三、一五经济计划建设的特点和成因。

(1)以东北为重点:东北自然资源和经济基础较好;毗邻苏联便于取得技术设备。(2)重工业为中心:处于帝国主义封锁包围,要尽快经济自主;受苏联传统建设的影响。

(3)交通突出国防:祖国统一未完成;帝国主义封锁破坏;新生政权需要巩固,促进边疆联系。

四、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衰.

(1)产生:19世纪60,70年代,在资本主义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下,在沿海地区出现了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2)发展:甲午战后,随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刺激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包括在戊戌变法和群众运动推动下,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和群众反帝推动,民族资本有了一次显著发展;20世纪20-30年代,国民政府开展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有所发展。(3)萎缩:抗日战争爆发,官僚资本搜刮,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民族资本陷于萎缩,甚至破产倒闭境地。(4)调整:建国后,中共引导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合理恢复和发展。

(5)改造:1953-1956,通过和平赎买的形式和循序渐进的途径,民族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五、思考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内外环境有何相似之处?采取的措施有何差异?结果如何?

(1)相似:内-反动势力的破坏;外: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2)措施差异:中华民国对帝国主义妥协《告各友邦书》,对袁世凯妥协退让;新中国横扫一切残余反革命势力,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

(3)结果:中华民国的果实很快被篡夺,辛亥革命失败;新中国得到巩固,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4)原因和认识: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未能发动人民;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革命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认识:在近代中国,只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单元十五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76)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了1956年到1976

年的历史。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进行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分为两个阶段,即1956至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时期,其中既有成功的探索,更有失误的做法;1966年至1976年是全局性的错误,即文革的十年内乱时期。

(1)经济上特征是经济建设曲折起伏:①正确方针难以持久:包括八大的综合平衡方针,60年的八字方针,七千大会方针和文革中周恩来的调整,邓小平的整顿;②错误做法影响恶劣:包括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革中经济工作的瘫痪;③经济局面受政治局面干扰而起伏,特别是文革中更偏离了经济建设中心;④经济建设仍取得一定成就:参考书本110-111和120页的具体史实(必须背诵。)(2)政治上特征是左倾错误不断升级:①正确的探索未坚持:中共八大科学分析了主要矛盾;整风运动中途而废。②阶级斗争不断升级:反右派扩大化修改主矛结论,到庐山会议引入党内,文革则发展为阶级斗争为纲,全面夺权的大动乱。③对左的抵制:党和群众对左的错误作了一些抵制和抗争(如?),最终结束了左倾错误。(3)外交上从困难到突破:①60年代,国际形势紧张,中美敌对,中苏破裂,外交处于困难局面,但和第三世界关系有所发展;②70年代突破:中美缓和建交,中日建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4)近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曲折阶段

:①经济上:一方面取得一些重大成就,特别是能源交通重工业,但和发达国家差距加大,农业更为停滞;②政治上:左倾错误影响,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破坏。

二、曲折探索十年成功的探索和失误的探索各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经验和教训。

(1)成功的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决议;毛泽东关于争取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和整风运动;1960年中央对农村的八字调整方针;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对左的纠正。

(2)探索中的失误:反右派运动的扩大化;经济建设的三面“红旗”总路线,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庐山会议的反右倾运动。(3)原因:成功-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并借鉴苏联经验教训;失误--缺乏经验,主观主义,脱离实际,错误分析主要矛盾,盲目追求高速度。

(4)经验教训: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健全民主法制。

三、曲折探索集中体现在两大问题上.总体分三个阶段。

两大问题:(1)其一是政治,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的主要矛盾;其二是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问题。(2)正确:八大对于此的认识是正确的;(3)错误:反右扩大后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主观改变了主要矛盾结论,制定了多快好省的总路线,此后在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和在经济领域的盲干造成了恶劣影响。三个阶段:初期好,中间差,后期较好。单元十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1978年--)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了1976年以来的历史。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即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包含以下6点内容:①伟大的历史转折是

建设的前提;②改革开放是建设的实践和途径;③在建设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第二次结合即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④一国两制是解决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⑤民族工作坚持三大原则和一项根本制度;⑥建国以来的外交工作历经曲折。(1)经济上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①实践--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并向三化方向发展;城市从所有制和管理体制上加以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点线面体的全方位开放格局。②理论形成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此理论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建设结合的结晶,历经一个曲折的形成发展过程(参考重难解析部分);③成就辉煌:农业全面振兴,工业世界级项目,科教文卫生活全面提高。(131页。)(2)政治上特征是拨乱反正到四项原则:①伟大的历史转折:真理标准讨论是前提,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标志,平反冤假错案和十一届六中全会是深入;②提出四项基本原则:针对错误言论小平提出必须坚持思想基本原则;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江*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完善了小平理论。

(3)外交上全面发展和战略和成就:①外交政策有了变化:参考教材151页(必备);②外交局面全面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和多极化。

(4)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①经济上:社会主义主义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逐渐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套路;②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结束了文革,实现了拨乱反正,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并指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和民主制度。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工作重心的几次转移。

思路:弄清几次转移,叙述时候要有转移的背景,转移的对策,转移的结果.

第一次: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党人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第二次:1949年,解放战争和民主革命胜利在即,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工作的中心.解决了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建国后顺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1957年后党的左倾错误发展,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展到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经济建设中心,造成建国和建党以来最严重的挫折.第四次:

1978年,结束文革,经过真理标准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三、建国以来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步调整。

思路:要弄清四步调整是什么,叙述的时候要包含调整时间和背景,调整内容实质,调整的结果影响.第一步:

1950-52年的土地改革,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满足农民对土地要求;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变为农民土地制度,;这次改革采取保存富农的做法;使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第二步:

53-56年合作化,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工业化对粮食需要;将小农土地所有转化为公有制;结果引导农民走向上社会主义道路,促进农村发展,但过快过粗.第三步:

58年的人民公社化,左倾发展,片面认为提高公有化规模和程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实质是提高公有化规模和程度,特点是一大二公和一平二调;结果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经济发展.第四步:

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是拨乱反正,决定施行改革开放,内容是统分结合改变经营方式;结果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使了农村经济全面振兴.

四、建国以来对城市生产关系的调整。

思路:只要触动了生产关系(包含所有制和管理体制的)都是,要弄清调整的原因,调整内容和后果.要分清时期.

(1).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工矿企业的民主和生产改革.(原因是为了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意义略.)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三大改造.(原因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意义略)

(3).改革开放以来:改变所有制和管理体制.(原因是拨乱反正,实施改革开放,意义是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

五、革命和建设要防止右,但主要是警惕左。对左右错误的纠正。

右:国民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大革命失败;1957年整风中一些资产阶级右派向党进攻;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导致政治风波.

左:土地革命时期,王明左倾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1957年反右扩大化;随后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庐山会议反右倾阶级斗争引入党内;十年文革,左倾泛滥,拉大和发达国家差距,造成全局性的挫折.

总结:左的次数多,时间长,危害大.

纠正:八七会议纠右;遵义会议纠左;七千人大会纠左;真理标准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现拨乱反正;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防资产阶级自由化.

六、台湾问题的由来.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台湾);隋炀帝多次派人到流求;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荷兰殖民者窃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降郑后在台湾设府,1885年设省.

(2)近代以来台湾屡遭列强侵略:荷兰,英法,美国,台湾都曾侵略台湾,尤其是甲午战争日本割占台湾达半个世纪之久.

(3)二战后的历次国际会议,特别是开罗会议均承台湾包括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一部分.

(4)解放战争后,国民党集团退居台湾顽抗,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解放台湾.台海分裂至今.

(5)中共主张用一国两制方法解决台湾问题,受到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欢迎,海峡交流日益密切.

(6)由于大国阻挠和岛内台独势力发展,台湾问题迟迟难以解决.我们主张和平解决,但绝不承诺放弃武力.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4》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4: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4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6807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