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中医临床护理新进展学习班总结

时间:2019-05-27 19:03:14 网站:公文素材库

中医临床护理新进展学习班总结

绍兴市继续医学教育II类项目

《中医临床护理新进展》学习班总结

为有效地保护和进一步发掘、推广绿色疗法,提高广大医护人员的中医临床技术水平,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质量。在绍兴市医学教育中心和新昌县中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医临床护理新进展》学习班,于201*年06月17日06月18日在新昌县中医院住院部三楼会议室举行,来自全市相关专业的卫技人员共285人参加了本次学习班,其中外院学员35人,本院学员250人,高级职称26人,中级、初级职称259人。

学习班项目负责人梁君妃系新昌县中医院梁君妃,副主任护师,从事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多年,曾到浙江省中医院中医护理模式病房进修深造,曾主办绍兴市继教项目4期,省级课题《肺喘灵贴剂穴位贴敷佐治肺炎喘嗽(风热犯肺)临床研究》已顺利通过验收,临床经验丰富。本学习班特邀请本院心血管内科周若锋主任医师、推拿科王仁灿副主任中医师、小儿科马立海副主任中医师等专家授课,对捏脊、耳压疗法、拔罐疗法、贴敷疗法的含义、作用机制、操作、适应症、各种疾病的取穴等作详细讲解,并进行操作示范。使广大医护人员学会小儿常见病的推拿方法,熟悉心血管疾病临床常用的中成药及其辨证应用。通过培训旨在使医护人员弥补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干预措施中所存有的薄弱之处,在临床工作中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医疗资源以

及中医中药的独特疗效,对推广我国中医药文化和促进人民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学习班课程内容丰富且实用性强,深受参会人员的好评,为更好地推广中医特色护理技能,推动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搭建了平台。

章宝珍

201*年06月19日

扩展阅读:中医护理总结

中医护理

一、中医学的起源战国至秦汉时代:

《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专著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次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被后世尊为“医圣”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该书共收载药物365种记述了药物学理论:君臣佐使、四气五味、七情和合

中医学的基本观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病、症、证区别

证: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本质的反映。提示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为论治提供依据。如:肺炎的热邪壅肺、肺阴虚证

病:病因作用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等演变过程。是对疾病整个病理过程的概括。如:肺炎、脑炎、胃溃疡、高血压

症:症即症状。包括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是疾病证候本质的外在表现。

自觉症状是指病人自我感到的异常变化。如:头痛、头晕、胸闷、恶心、腹胀、耳鸣他觉症状医者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特征。如:面红目赤、下肢浮肿、舌苔黄、脉数

二、阴阳五行

(一)阴阳对立

(二)阴阳互根:一方的存在医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医贯》(三)阴阳消长

(四)阴阳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阳盛:阳邪侵犯人体阳偏亢热证;阴盛:阴邪侵犯人体阴偏亢寒证

阳虚:阳虚不能制阴阳虚阴盛虚寒证;阴虚:阴虚不能制阳阴虚阳盛虚热证相生、相克;相乘以强凌弱,加倍克制;相侮反克,反向欺侮。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肝病传心----母病及子;肝病传肾---子病及母2、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相侮。肝病传脾----木乘土;肝病传肺----木侮金根据相生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抑强扶弱

三、藏象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

★五脏的生理功能(老师强调的重点)(一)心(附心包络)君主之官

1、主血脉:心气、心阳的推动、温煦。心血、心阴的营养、滋润。

2、主神志:心血、心阴---滋养心神;心气、心阳---鼓舞、振奋。3、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二)肺肺为华盖,相傅之官。特点:肺为娇脏,易感外邪

1、主气,司呼吸。主气:一身之气,呼吸之气。

2、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宣发--向上向外;肃降--向下向内。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靠宣发、肃降来完成水液的输布和排泄。3、肺朝百脉辅心行血

4、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三)脾仓廪之官。后天之本、喜燥恶湿,主升恶降。脾气主升中气下陷为脾气虚(如子宫、肛门脱垂)1、主运化

运化水谷消化吸收水谷之精气。脾运失常营养障碍,后天不足。运化水湿参与水液代谢。脾失健运水液代谢障碍。水肿、腹水、痰饮。2、主统血

统摄血液,不溢于脉外。脾不统血各种出血。3、主肌肉、四肢(如肌肉萎缩)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无故流涎多为脾气虚)

四)肝将军之官。肝为刚脏,体阴用阳,主升主动,肝阳易亢,阳常有余,阴常不足1、主疏泄

调节情志(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助脾胃运化(肝分泌胆汁)调畅气血(肝气条达气血运行顺畅);调节生殖(肝气畅达月经正常)2、主藏血肝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3、开窍于目.在体合筋(肝主筋).其华在爪

(五)肾先天之本。内寄元阴元阳。肾主一身阳气。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主水又有“水脏”之称,肾阳对水液的气化蒸腾起作用3、主纳气纳气即吸气

4、主骨、生髓、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齿为骨之余5、开窍于耳及二阴

六腑(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二)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三)大肠:传化糟粕

(四)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五)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

(六)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气气: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的总称,也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元气:藏于肾中,布散全身,功能:具有激发和推动脏腑组织器官发挥功能的作用,是维持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的原动力。

宗气:积于胸中。功能助肺以行呼吸,佐心以行血脉。

营气/卫气:脾胃水谷精微所化生。运行:营行脉中,营养周身,化生为血;卫行脉外,保卫体表,抗御外邪。属性:营属阴,卫属阳。★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推动生长发育、推动功能活动、推动气血运行。2、温煦作用:维持体温、气血运行。

3、防御作用(卫气防御):护卫肌表、防御外邪。4、固摄作用(气不摄血,可有出血倾向):血、汗、尿、大便、津液、精液。

5、气化作用: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化津、化血、化液等(液体转化为气体,气体转化为液体)

★气与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营气入脉为血,气虚可导致血虚,补气可生血)(2)气能行血(心气推动,肺气辅助,肝气疏泄。)(3)气能摄血(固摄作用)2、血为气之母

(1)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血。)(2)血能生气(气赖血补。)

五、病因病机

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性质和致病特点(一)风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病位多在上、在表。

(2)风性善行而数变、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风痹风疹中风(3)风性主动。动摇不定,如抽搐、眩晕

(4)风为百病之长。风寒、风湿、风热、风燥、风火(二)寒

寒邪的性质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侵犯肌表为表寒;直中脏腑为里寒

(2)寒性凝滞。气血运行迟滞,凝结不通,可以出现疼痛。寒性主痛。痛痹(3)寒性收引。收缩、拘急。(三)暑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表现出热象。伤暑中暑(2)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3)暑多夹湿。湿暑,湿气重(四)湿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2)湿性重浊。

重:沉重。头因于湿,首如裹。

四肢重、乏力、麻木。全身水肿、倦怠、身重。浊:分泌物、排泄物秽浊。湿疹、疮、带下、大便、小便。(3)湿性粘滞

缠绵难愈病程长,不易驱除。粘滞不畅分泌物、排泄物。大便、小便粘滞不畅(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五)燥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口鼻干,口唇裂(2)燥易伤肺。燥咳干咳少痰(六)热(火)

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红、目赤、头昏、咽痛(2)火热易扰心神。心神不安,烦躁,神昏

(3)火热易伤津耗气。出现伤津、气虚症状

(4)火热易生风动血。迫血妄行动血,出血。热极生风抽搐,痉挛。(5)火邪易致疮痈。痈、肿、疮、疡。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六、病情观察(一)望诊★望神

望神应从目、神、形、色、语、气、动几个方面着手得神:精充气足神旺或虽病正气未伤之象临床表现与临床意义

神清语明面色荣润

目光明亮精彩内含脏腑和调体态自如反应灵敏精气充盛

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虽病预后良好少神:精气轻度损伤之象临床表现与临床意义

精神不振健忘困倦

面色少泽脏腑功能虚弱目光呆滞动作迟缓精气受损少气懒言

倦怠乏力肌肉松软

失神:为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之象临床表现与临床意义:

精神萎靡神识不清

语言错乱反应迟钝脏腑精气衰竭面色晦暗目暗睛迷正气大伤形体羸瘦动作失灵呼吸气微或喘促

神昏谵语;壮热烦躁;四肢抽搐;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卒然昏倒;两手握固;牙关紧闭-----为邪气亢盛扰及神明,正不胜邪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除中”:不思饮食到饥不择食,胃气衰竭,精气大伤表现

临床表现与临床意义:神志不清精神转佳

面色晦暗颧红如妆阴不敛阳瞳仁呆滞目光浮露脏腑精气将绝

语言断续语声清亮不思饮食饥不择食神乱:

癫文痴。精神痴呆,淡漠寡言,喃喃自语,哭笑无常痰蒙心窍。

狂武痴。狂躁不安,疯狂怒骂,打人毁物,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少卧不饥,妄行不休痰火扰心。

痫癫痫。羊癫风。肝风夹痰。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望面色五色主病:青赤黄白黑肝心脾肺肾青:虚证、寒症、气滞、血瘀、惊风赤:热证、戴阳证

黄:脾虚、湿证

白:虚证、寒症、脱血、夺气黑:肾虚、水饮、血瘀、寒症

望舌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1、淡红舌

舌象特征舌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

临床意义气血调和。正常人。心气充足,胃气旺盛。外感病初起,病情轻浅。2、淡白舌

舌象特征比正常舌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为淡舌。如舌色白全无血色,则为枯白舌。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阳虚。3、红、绛舌

舌象特征较正常舌色红,呈鲜红色者为红舌;较红舌更深的或略带暗红色者为绛舌。临床意义主热证。舌色愈红,提示热势愈甚4、青紫舌

临床意义主气血运行不畅(血瘀)望舌形

舌质坚敛苍老,多见于实证;舌质浮胖娇嫩,多见于虚证。

胖大舌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停滞。

舌体瘦薄,色淡白多见于气血两虚;瘦薄而红绛,舌干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二)闻珍

声音失音:语而无声为失音

新病外邪侵袭,肺气失宣金实不鸣;久病精气内伤,肺肾津枯金破不鸣

语言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微

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错语:语言错乱、错后自知呓语:睡梦中讲话、吐字不清,语意不明

狂言: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痰火扰心

呼吸少气:呼吸微弱,虚怯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

喘:呼吸短促急迫,鼻翼煽动、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哮:呼吸急促似喘,喉间伴有哮鸣音

短气:短气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三)问诊

★问寒热发热恶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寒);发热轻,恶风自汗中风2、2、但热不寒热证:壮热(高热)实热证★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盛

阳明潮热日晡潮热,申时;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盛;阴虚潮热骨蒸潮热,伴盗汗

但寒不热里寒证

问汗出自汗:昼间汗出,动则尤甚气虚阳虚盗汗:睡时汗出,醒时汗止阴虚

问头痛头痛:前额部连眉棱骨痛阳明经头痛;侧头部,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为甚少阳经头痛;后头部连项痛太阳经头痛;巅顶痛厥阴经头痛;头痛连齿少阴经头痛;头痛晕沉,腹泻自汗太阳脾经。

(四)脉诊

寸口气口(脉口):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的搏动形象。

分候脏腑左:心肝肾;右:肺脾肾(命门)平脉(常脉):三部有,一息四至或五至;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不小不大,和缓有力,节律均匀,尺部沉取有一定力度;随生理活动、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变化。★脉位:浮脉;沉脉★脉率:迟脉;数脉流利度:滑脉;涩脉

紧张度:★弦脉;紧脉;缓脉宽度:细脉;★洪脉

均匀度:促脉;结脉;代脉

结合:弱脉(细沉);濡脉(浮、细、软);微脉(极细、极软)

脉象特点主病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洪脉弦脉滑脉涩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位表浅,如水漂木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脉位深在,如石投水以下表证,有力表实,无力表虚,多见于外感病初期里证,有力里实,无力里虚一息三至,来去极慢,每分钟六十次寒证,有力实寒,寒凝汽机,气血运行;缓慢无力虚寒,阳虚于内来去急促,一息六至,每分钟一百次热证,有力实热,无力虚热以上脉体宽阔粗大状若洪水来盛去衰邪热亢盛亦见于邪盛正衰之危候端直以长,如按琴弦(长、直、有力)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风证动脉硬化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往来艰难,涩滞不畅,为轻刀刮竹,病痰饮,食积,实热,血证等精伤血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蚕食叶缓脉细脉弱脉濡脉微脉促脉结脉代脉

七、辩证

(一)八纲辨证

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证热证

寒热喜恶恶寒喜暖恶热喜冷口渴与否口淡不渴口渴喜饮面色赤白面白或青黑颜面红赤四肢温凉手足厥冷手足烦热二便小便清长大便溏小便短赤大便结舌象舌淡苔白而润滑舌红苔黄而干燥脉象脉迟或紧脉数

虚实证鉴别要点

实证虚证1、体质强弱强弱2、发病久暂暂久3、病程长短短长4、声息高低高低5、痛处喜按与拒按拒按喜按

6、舌象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舌淡胖(阴虚红绛)7、脉象脉实有力脉虚无力8、内伤外感多为外感多为内伤虚损程度:不足--亏虚--虚弱--虚衰--亡脱气虚:乏力气短自汗出,纳少声低脉无力。

血虚:眩晕心悸面黄白,肢麻舌淡脉细弱。

阳虚:气虚+虚寒,畏寒肢冷二便清,神疲脉迟舌淡胖。

阴虚:头晕目眩,失眠心悸+虚热,眩晕失眠舌面红,身热盗汗脉细数。

★亡阳证:温煦、固摄、推动失司冷汗淋漓、汗质清稀、肌肤不温、手足厥冷、神情淡漠、呼吸微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亡阴证:滋润、潜阳失司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恶热、虚烦躁扰口渴欲饮、面赤、皮肤皱瘪、小便极少、唇舌干燥、脉细数疾。

(二)脏腑辨证(下面几种辩证为老师上课强调的重点,重点看临床表现)1、★心气虚证

一息四至,常缓脉来去从容和脾胃虚弱,湿证缓;病缓脉来去弛缓怠缓脉体细小,应指明显,如丝线之应指沉细而柔,轻按不显,重按可得按不显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速而时止,止无定数缓而时止,止无定数缓而时止,止有定数阳衰气少,阴阳气血诸虚阳盛热实,气滞血瘀,痰饮宿食,跌打肿痛阴盛气结,寒痰瘀血,症瘕积聚脏气衰微,七情惊恐,风证痛证,跌打损伤气血两虚,以阴虚为主气血虚弱,阴阳两衰浮细而软,如水上浮棉轻按可知,重诸虚,湿证指心气不足以致血运无力、心神不藏所表现的证候。本证的形成原因主要有:①久病体虚

②暴病伤正损及心气→心气虚③先天禀赋不足④年高脏器亏虚

临床表现和病机分析:

①心悸怔忡─→心气虚,搏血无力②失眠健忘─→血运无力,心不藏神

③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宗气运转无力,胸阳痹阻,劳则耗气④面色淡白⑤神疲体倦

⑥自汗少气→为气虚一般症状⑦舌淡苔白⑧脉虚无力【治疗原则】

补益心气四君子汤,养心汤

2、心阳虚证:在心气虚基础上影响了阳气的温煦鼓动功能时,形成心阳虚证本证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①久病体虚

②暴病伤正损及心气,进一步伤及心阳→心阳虚③先天禀赋不足④年高脏器亏虚

临床表现和病机分析:

①心悸怔忡─→心阳气虚,搏血无力

②失眠健忘─→血运无力,心不藏神

③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宗气运转无力,胸阳痹阻,劳则耗气④面色淡白⑤畏寒肢冷

⑥舌淡胖苔白滑→有阳虚一般症状⑦脉微细

【治疗原则】

温补心阳四君子汤加附子、桂枝心阳虚与心气虚的鉴别:

①心阳虚证较心气虚证为重,病程较长,具有心气虚症状,还可出现怔忡,心胸闷痛、自汗兼阳虚畏寒,舌淡紫苔白滑脉弱或结代。

②心气虚证较轻,病程较短,以心悸气短,乏力疲惫,劳则甚为主症,或自汗,舌淡脉虚。③心阳虚由心气虚证发展而来,即在心气虚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3、心血虚证:

是指心血不足,不能濡养本脏,以致心主血脉、神明等功能减退所表现的临床证候。①久病耗损阴血

②失血过多,全身阴血不足→心血虚③阴血生成不足

④情志不遂,气火内郁,暗耗阴血【证候与分析】

①心悸怔忡心阴血不足,心失所养②失眠多梦心神失养,心神不宁③头晕目眩

④面色淡白或萎黄

⑤口唇色淡有血虚证一般症状⑥舌淡白⑦脉细弱【治疗原则】

补养心血四物汤加柏子仁、酸枣仁

常用中药:熟地、白芍、川芎、当归、柏子仁、酸枣仁、茯神4、心阴虚证:

是指心阴亏虚,不能濡养本脏,以致心主血脉、神明等功能减退所表现的临床证候。①久病耗损阴血

②失血过多,全身阴血不足→心阴虚③阴血生成不足

④情志不遂,气火内郁,暗耗阴血【证候与分析】

①心悸怔忡→心阴血不足,心失所养②失眠多梦→心神失养,心神不宁③五心烦热

④潮热盗汗

⑤两颧潮红→阴虚证一般症状⑥舌红少津⑦脉细数

【治疗原则】

滋养心阴天王补心丹

心血虚与心阴虚的鉴别:

①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都可见到心悸头晕、失眠多梦、健忘。②心血虚证是由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引起,故有血虚证,如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白,脉细弱。

③心阴虚证是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致,故还可兼见阴虚证候,如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尖红赤、脉细数等。5、肺气虚

本证的形成原因主要有: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

②脾虚水谷精微化生不足,肺失充养

【证候与分析】

①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肺气被耗,呼吸功能减退②活动喘息益甚→动则气耗

③痰液清稀→肺不布津,停聚成痰④自汗恶风,易于感冒→卫表不固⑤神疲体倦,声低懒言

⑥面色淡白或恍白→气虚证表现⑦舌淡苔白,脉虚

【治疗原则】

补益肺气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桂枝6、脾气虚证

[临床表现及分析]

脾气虚弱,运化失司纳少,腹胀,食后更甚食入不消,下注大肠泄泻

气血生化不足肢体倦怠,形体消瘦,气懒言,面色无华水湿不运水肿,肥胖气虚表现舌淡苔白,脉缓弱脾不统血脾气虚+各种出血中气下陷脾气虚+内脏下垂等

【治则】健脾益气;补脾摄血;引血归经;补中益气

【方例】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归脾汤黄土汤补中益气汤7、肝风内动分类: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阴虚生风8、心脾两虚证

证候与分析

①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心血不足,心失所养②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脾气不足,运化失健

③倦怠乏力,头晕健忘,面色萎黄气血不足,肢体头目失养。④皮下出血脾气虚不能统血,血溢脉外。

⑤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脾不统血,冲任不固。⑥舌淡嫩,脉细弱气血亏虚,舌脉失养。9、肝脾不调证【证候与分析】

①胸胁胀闷窜痛,纳呆腹胀肝失疏泄,脾失健运②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肝气横逆,扰乱脾的运化③胸闷善长太息肝气郁结

④急躁易怒气郁化火,肝失柔顺

⑤便溏不爽、肠鸣矢气肝气横逆,脾运失常⑥舌苔白或白腻肝气横逆,脾湿不运⑦脉弦肝气郁结之征

八、经络、腧穴

【经络】: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各部组织、器官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分类:经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任、督二脉),十二经别;络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走向:

注意:足厥阴肝经同足太阴脾经交叉于足内踝上8寸,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施术部位。

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十四经穴: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作用广泛;定名、定位、定经,361奇穴:经外奇穴,不属于十四经,有奇效,定名、定位、不定经,约60阿是穴:不属于十四经,以痛为腧、不定名、不定位、不定经腧穴定位方法:

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

两眉之间取印堂,脐中取神阕,屈肘纹头取曲池,握拳掌横纹头取后溪2、骨度法;指寸定位

3、简便取穴法

风市穴立正姿势,垂手中指端;列缺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尽端到达处常用腧穴:【十四经穴】

手太阴肺经列缺

列缺:[定位]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主治]头痛、咳嗽、牙痛等[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可灸。【头项寻列缺】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曲池

★合谷:[定位]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近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简便定位)[主治]头痛、口眼歪斜、牙痛、咽喉肿痛、滞产等[操作]直刺0.5-1.0寸,可灸,孕妇禁。【面口合谷收】

曲池:[定位]仰掌曲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处[主治]上肢关节痛,高血压,皮肤病等[操作]直刺1.0-1.5寸,可灸。足阳明胃经天枢、足三里

天枢:[定位]天枢(足阳明胃经)取穴-脐中旁开2寸处[主治]胃肠疾病,月经不调,痛经,腹痛等[操作]直刺0.7-1.2寸,可灸。

★足三里:[定位]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主治]肠胃疾病,虚劳,痿痹及强身保健等。操作]直刺0.5-1.2寸,可灸。【肚腹三里留】足太阴脾经三阴交

三阴交:[定位]内踝高点直上三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治]腹痛,月经不调,滞产,阳痿,下肢痿痹[操作]直刺0.5-1.0寸,可灸,孕妇禁。手少阴心经神门

神门:[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主治]心烦,心悸,不寐,癫狂,痴呆等[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手太阳小肠经听宫

听宫:[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时呈凹陷处[主治]耳聋,耳鸣,齿痛[操作]张口,直刺0.5-1.0寸,可灸。

足太阳膀胱经精明、肺俞、委中、至阴

精明:[定位]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操作]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持针,紧靠眼眶,缓慢进针,直刺0.3-0.7寸。不作大幅度捻转,提插,出针后按揉针孔片刻,以防出血。禁灸。

肺俞:[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感冒,咳嗽,哮喘,项背疼痛[操作]斜刺0.5寸,多灸可预防感冒。

★委中:[定位]在窝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等[操作]直刺0.5-1.0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腰背委中求】至阴:[定位]足小趾外侧,距趾甲角0.1寸主治]胎位不正、难产、胞衣不下[操作]直刺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灸。足少阴肾经涌泉

涌泉:[定位]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主治]头痛目眩,大便难,小便不利,晕厥等[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强刺激!

手厥阴心包经内关

内关:[定位]腕横纹上二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痛,胸闷,恶心,呃逆失眠热病等[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手少阳三焦经外关

外关:[定位]腕背横纹上二寸,阳池与指尖的连线上,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热病,头痛,落枕,耳聋,手指疼痛[操作]直刺0.5-1寸,可灸。足少阳胆经环跳

环跳:[定位]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的连线上,中1/3与外1/3交界处,侧卧屈股取穴[主治]腰腿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操作]直刺1.5-2.5寸,可灸。

足厥阴肝经期门

期门:[定位]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四寸[主治]胁痛,腹胀,呃逆,乳痈等[操作]斜刺0.3-0.5寸。可灸。【督脉】百会、大椎;【任脉】神阙、中脘

百会:[定位]头部正中线,两侧耳尖连线的中点[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昏厥[操作]横刺0.3-0.5寸,可灸。

大椎:[定位]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主治]热病,感冒、咳嗽气喘、中暑、项背强直、肩背疼痛、痤疮[操作]点刺0.3-0.5寸。可灸,可放血。

神阙:[定位]脐窝正中[主治]腹痛,中风脱证,脱肛,泄泻不止[操作]禁针。可灸。中脘:[定位]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主治]胃痛、腹痛、呃逆、便秘等[操作]直刺0.8-1.2寸,或灸。【奇穴】太阳

太阳:[定位]眉捎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主治]头痛,目疾,口眼涡斜[操作]直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耳穴】分布在耳廓上的特定区域(腧穴);阳性反应点;压痛点

头面:耳屏、对耳屏;上肢:耳周;躯干下肢:对耳轮;内脏:耳甲

九、针灸疗法

【针刺】

针刺方法:单手;双手(指切、夹持、提捏、舒张);针管

进针角度:直刺90度;斜刺45度;横刺15度行针:常用的有提插法和捻转法

得气:针刺入腧穴后,针刺部位产生的酸、麻、重、胀等感觉,有的还可沿经脉路线上下传导;在医者的手下则有一种沉紧吸引的感觉。

针刺的禁忌:过饥、过饱、劳累过度时,或身体过度虚弱的患者,应注意少针或缓针;孕妇三个月以下者,少腹部、腰骶部穴位禁针;三个月以上者,上腹部、腰骶部以及其他一些能引起剧烈针感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禁针。晕针的急救:【灸法】

灸的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注意事项:凡实证、热证(不论外感高热或阴虚发热),一般不宜灸;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瘢痕灸。如睛明接近眼球,人迎位于动脉;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都不宜施灸。【拔罐法】

罐的作用: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

【常见病的针灸治疗】

1、胃痛:[取穴]中脘足三里内关[注意]寒证/虚寒证可加用艾灸

2、痛经:[取穴]三阴交关元血海(气海)[注意]寒证可加用灸法,有瘀血可加太冲穴。

3、痤疮:[取穴]大椎[注意]采用三棱针放血

十、中药【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适应证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

常用药麻黄、桂枝、生姜、细辛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风寒感冒;咳嗽气喘(寒咳、热咳);风水水肿(发热恶寒,肢体水肿,小便不利)煎服,3~10g。发汗解表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风寒感冒轻证(单煎加红糖或葱白);胃寒呕吐(呕家圣药);风寒咳嗽(配半夏);解毒(生姜能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毒)煎服3~10g,捣汁服用2、疏散风热药

常用药柴胡、蝉蜕、菊花、桑叶、薄荷、牛蒡子

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外感邪入少阳;外感发热,头痛;疟疾往来寒热;虚劳发热或小儿疳热;肝气郁结之胸胁苦满;月经失调、痛经、乳胀;黄疸;气虚发热,久泄脱肛,内脏下垂煎服3~10g

蝉蜕:疏散风热,定惊解痉,明目退翳外感风热;风疹、风团、麻疹不透;破伤风,小儿高热抽搐;风热肝火致目赤肿痛,目生翳障煎服3~10g.研末冲服1-2g【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

常用药夏枯草、石膏、知母、竹叶、栀子、决明子、2、清热燥湿药

常见药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胃肠湿热,泄痢呕吐;热盛火炽、高热烦躁(善清心经实火);用具疔毒,皮肤湿疮,耳目肿痛(黄连解毒汤);胃火牙痛煎服,5~10g,研末吞服1~1.5g,外用适量。

3、清热解毒药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穿心莲、鱼腥草、马齿苋、半边莲、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

连翘:疮家圣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风散热痈肿疔疮[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的要药,可外用内服(痱子)];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血痢(热毒导致大便浓血)煎服,10~15g4、清热凉血药

5、清虚热药

【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1、攻下药

常用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去瘀大便秘结,胃肠积滞;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以及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等证;用于热毒疮疡、烧烫伤(外用);用于瘀血证(后下)煎服,5~10g,外用适量。生用泻下,酒制活血,烧炭止血。(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忌用)

2、润下药:本类药物多为植物种子和种仁,富含油脂,味甘质润常用药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生首乌火麻仁:润肠通便【应用】肠燥便秘3、峻下逐水药

常用药甘遂、商陆、芫花、牵牛子、巴豆【祛风湿药】1、祛风湿散寒药

常用药川乌、独活、威灵仙、雷公藤、乌梢蛇、木瓜、伸筋草川乌:祛风除湿,散寒止痛风湿痹痛。(乌头汤);诸寒疼痛、跌打损伤、麻醉止痛先煎0.5~1小时,3~9g。(本药不宜久服,孕妇忌用)2、祛风湿强筋骨药

桑寄生: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胎漏下血,胎动不安;多与阿胶、川断续、菟丝子配用(寿胎丸)煎服10~15g3、祛风湿清热药

常用药秦艽、防己、桑枝、臭梧桐、丝瓜络。【化湿药】

常用药藿香、砂仁、苍术、厚朴

藿香:化湿,解暑,止呕湿滞中焦证;暑湿证几湿温初起,治疗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恶寒发热、头痛腕闷,呕吐泄泻(藿香正气散);呕吐,寒湿、湿热呕吐,妊娠呕吐,脾胃虚寒呕吐。煎服,5~10g

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安胎湿困脾土及脾胃气滞证。常与陈皮、厚朴、枳实同用;脾胃虚寒吐泻;用于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呕吐不能进食,单用砂仁炒熟研末服用)煎服,5~10g,宜后下

【利水渗湿药】1、利湿退黄药

常用药茵陈蒿、金钱草、虎杖垂盆草

茵陈蒿:清热利湿,利胆退黄各种黄疸(治疗黄疸要药。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茵陈四逆汤);湿温,湿疹,湿疮(黄柏、苦参、蛇床子、地夫子等,外用煎汤洗)2、利尿消肿药

常用药茯苓、苡米、猪苓、泽泻、玉米须、冬瓜皮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各种水肿;脾虚诸证;心悸、失眠(茯神)煎服,10~15g

3、利尿通淋药

常用药车前子、滑石、关木通、瞿麦

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小便淋涩(八正散);暑湿泄泻(利小便实大便);目赤涩痛,目暗昏花,翳障等;痰热咳嗽煎服,10~15g(包煎)【温里药】

常用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花椒、丁香、胡椒

附子(乌头的子根):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亡阳证(回阳救逆第一药,四逆汤);虚寒性的阳萎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证;寒痹证煎服,3~15g。先煎0.5~1小时。(内服过量会引起中毒)【理气药】

常用药陈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香附、佛手、荔枝核、玫瑰花、柿蒂陈皮(橘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脾胃气滞证;痰湿,寒痰咳嗽((二陈汤)煎服,3~10g

【活血化瘀药】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血瘀气滞的痛证(血中气药);头痛,风湿痹痛[“头痛不离川芎”(川芎茶调散)]【化痰止咳药】1、清化热痰药

川贝: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虚劳咳嗽、肺热燥咳(尤善治疗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瘰疬疮肿及乳痈,肺痈2、温化寒痰半夏:

★【补虚药】

定义:凡能补益正气,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分类:补气、补阳、补血、补阴

补气药: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大枣(四君子汤;玉屏风散)

补阳药:鹿茸、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补骨脂、海狗脊、海马、菟丝子、锁阳、杜仲、续断、韭子、冬虫夏草

补血药:当归、熟地黄、白芍、何首乌、阿胶、龙眼肉

补阴药: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玉竹、石斛、黄精、枸杞子【方剂学】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中医临床护理新进展学习班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中医临床护理新进展学习班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医临床护理新进展学习班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6886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