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
总结报告
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二○一○年三月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目录
一、学院简况............................................1二、项目建设情况与总体成效...............................3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3(二)项目建设总体成效.......................................................................................................4
三、重点专业建设的成效..................................13
(一)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13(二)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19(三)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取得明显效果.................................................................22(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范化、一体化、多元化.........................................................24
四、社会服务与辐射引领成效..............................26
(一)发挥办学资源优势,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6(二)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省内及全国部分高职院校共同发展.....................27(三)服务“三农”,彰显服务特色......................................................................................28(四)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龙江社会经济建设.............................................30
五、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31
(一)专项资金预算情况.....................................................................................................31(二)专项资金到位情况.....................................................................................................31(三)专项资金使用情况.....................................................................................................31(四)专项资金管理情况.....................................................................................................33(五)项目资金使用效果.....................................................................................................36(六)专项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37
六、经验与体会.........................................37
(一)理念先进的顶层设计是示范建设的基础.................................................................37(二)政府和社会各方支持是示范建设的坚强保障.........................................................38(三)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平台.............................................................................38(四)教学团队和管理团队同步提升是示范建设的重要收获.........................................39(五)管理内涵建设是示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40
七、特色与创新.........................................40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一)“五化”模式专业课程改革与行动导向式公共基础课改革同步推进......................40(二)扩大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开拓了海外就业市场.............................................43(三)形成了“文化引领、绩效导向、团队协作”的管理特色..........................................44
八、问题与思考.........................................46
(一)如何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46(二)如何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效能.................................................................47(三)如何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48(四)如何增强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49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一、学院简况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始建于1949年,201*年晋升为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下设8个二级学院,开设8大专业群39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7206人,赴外留学生48人。
学院基础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优良,占地20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07万平方米,其中实训场所8.14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实验实训室101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734万元;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1个,行业鉴定机构7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职教实训基地2个。
学院初步建立了一支社会服务“专家型”、教育教学“双师型”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552人,专任教师371人,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32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119人,硕士以上学位110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9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
学院十分注重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现有国家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精品专业1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国家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部委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9部;201*年教育部
1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201*年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第二批立项建设院校。
学院本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现与397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培训、产品研发等多项合作。学院获得专利2项,与企业合作开展实用性、应用性较强的横向课题研究8项。
学院本着“立足龙江、服务三农”的服务定位,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16000余人次;本着“做强自己、辐射带动”的示范定位,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和黑龙江省等5个省25所职业院校。
学院不断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深度与广度,与韩国大邱工业大学合作实施“2+1.5”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年累计招生235人,毕业后,有50%的毕业生将在韩国及韩资汽车行业就业。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双方开展IHK的培训合作,学生获取IHK证书后,15%的学生将在德国及德资企业就业。
学院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技能的人”的高素质人才。近三年学院招生人数和生源质量持续走高,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均高于省内本科三表,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7.15%。
学院注重积淀“以农为本、工农结合、以工促农、农兴工旺”的办学特色,加强内涵建设,实施名牌战略,提升办学质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部原部长周济、黑龙江省副省长程幼东等领导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也多次到学院考察并讲学,对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给予高度评价。学院先后被授予“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数控和汽车专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省级绿化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2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二、项目建设情况与总体成效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201*年8月,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学院成为第二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立项建设单位。201*年4月,建设方案及任务书正式得到教育部、财政部批复。项目预算总投入9492万元,实际到账11217.6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60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3400万元,举办方投入和学院自筹资金4995.07万元,行业企业投入222.6万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以来,领导班子精心谋划学院发展,从顶层设计入手,战略决策能力、科学发展能力及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明显提升,构建了“科学定位、协调发展、内涵提升、特色办学”的内涵发展模式,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以农为本、工农结合、以工促农、农兴工旺”的办学特色得到进一步凝炼和彰显。
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包括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和服务平台建设两大部分。其中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5个,服务平台建设包括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校园信息化、学院管理内涵、国际交流与合作、校内基础设施5个建设项目。为了使各专业协调同步发展,学院还投入专项资金近590万元,启动了数控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畜牧兽医和旅游管理4个院级重点建设专业,促进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对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设施农业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农业机械应用技术3个专业和地方财政支持建设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流管理2个专业及相关专业群的13个专业进行
3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平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同时对畜牧兽医、数控技术等4个院级重点专业进行同步建设。
2.学院管理内涵建设。提升管理水平,优化运行模式,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建设上大胆创新;在资金管理、绩效管理、教学管理上有所突破;培育学院制度文化,推进“文化建设工程”,打造校园环境文化;探索管理者素质和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形成较为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鲜明的管理特色,做管理的示范。
3.对口支援与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对西部及我省职业院校的对口支援,帮助受援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面向全国开展师资培训,积极开展院校交流;充分发挥学院在农机行业的优势,积极开展技能培训、科技下乡、院县(乡)共建、技术服务等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加大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人员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龙江经济建设。
4.国际合作办学与海外就业市场开发。学院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之路,在与韩国大邱工业大学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等4个国家的多所院校的合作关系,引入国际标准和先进的办学模式,积极开拓海外就业市场,不断强化学生海外就业竞争力。
(二)项目建设总体成效
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开展以来,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按照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要求,建立高效运行机制,强化项目管理,推进项目有序开展,圆满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1.黑龙江省政府和主管部门政策资金全面落实
黑龙江省教育厅、财政厅及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全面有效地履行了在项目建设任务书中所做出的跨省招生、配套资金、学院基本建设等方
4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面的承诺,并制订了相关配套政策。
----跨省招生:201*年学院计划招生2500人,其中跨省招生373人,占总计划的14.9%,分布在17个省份;西部省份招生103人,占总计划的4.1%。201*年学院计划招生2803人,其中跨省招生620人,占总计划的22.1%,分布在19个省份;西部省份招生160人,占总计划的5.7%。201*年学院计划招生2840人,其中跨省招生892人,占总计划的31.4%,分布在21个省份;西部省份招生312人,占总计划的11.0%。
----资金落实:黑龙江省财政厅在落实原有承诺资金基础上,追加资金800万元,使配套资金总额达到3400万元;学院主管部门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也落实了资金承诺,三年共计投入1500万元资金,用于示范院校建设。省财政厅和省农委建设资金的落实,有效地保证了示范建设的顺利进行。
----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逐年提高。黑龙江省政府十分重视示范院校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对学院的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201*年达到3600元/生,201*年达到4100元/生,201*年达到5300元/生,已超过验收目标(4000元/生),达到黑龙江省普通本科教育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
2.项目建设任务指标圆满完成
经过近三年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共完成10个一级项目,661个项目点,各项任务指标的达成度均在100%以上,个别指标达到200%以上,多数指标达成度均大幅超过预定目标,其中:(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建设共256个项目点,完成率100%,预算资金1356万元,实际支出1434.21万元,占预算资金的105.77%;(2)师资队伍建设共126个项目点,完成率156%,预算资金943万元,实际支出1047.49万元,占预算资金的111.08%;(3)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共226个项目点,完成率100%,预算资金2536万元,实际支出2764.96万
5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元,占预算资金的109.03%;(4)其它项目建设共53个项目点,完成率100%,预算资金4657万元,实际支出5971.01万元,占预算资金的128.22%。具体完成情况详见表1。
表1示范建设主要任务指标完成情况表
类别招生与就业序号123456课程建设与改革78910111213师资队伍建设14151617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与职业技能训练2122校企合作232425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262728181920指标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跨省招生比例(%)对西部招生比例(%)国家精品课程(门)省级精品课程(门)优质核心课程(门)自编工学结合教材(部)课程标准(门)多媒体课件(门)虚拟现实教学资源(门)职业能力测试题库(门)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项)国家及省级教学团队(个)新增专业带头人(人)新增骨干教师(人)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人)教学设备仪器总值(万元)校内实训基地(个)校内实训室(个)生产性实训平均比例(%)“双证书”获取率(%)有合作协议的企业数(个)校外实习基地(个)合作企业接收受顶岗实习学生数(人月)合作企业接收就业学生数(人)职业技术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万人次)对口支援院校(所)对口支援联合培养学生数(人)建设目标95301051735285244530185(省级)1127232656518918096240230560016001.513200目前水平97.1531.41161946475246630382(国家)4(省级)18483236734181018298.423972961280016421.605925240达成度(%)102.26104.671101201*1.76131.42167.86100104.551201*0211.11----163.64177.78139.22102.57100110.99102.50102.52172.61128.7228.57102.63107.06192.311206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29国际合作与交流30培训培养教师数(人次)与国外联合办学培养学生数(人)2910028002359655.172353.围绕内涵发展建示范,建设水平跃上新台阶(1)明确示范建设目标,科学规划发展远景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黑龙江省高教强省规划,科学设计内涵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构建了“科学定位、协调发展、内涵提升、特色办学”的发展模式,确定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的育人理念,明确了为“三农”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的宗旨,凝练了“以农为本、工农结合、以工促农、农兴工旺”的办学特色。
本着内涵发展、示范建设、高教强省同步推进的原则,认真研究示范建设与内涵发展的关系,围绕内涵发展建示范,抓好示范促内涵。经过反复论证,较好地把握了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精髓,完成了我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顶层设计。共设计了包括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管理内涵建设在内的10个子项目;围绕高教强省计划确立了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及专业群、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现代养殖业及食品加工专业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等6个建设项目及4个紧缺人才培训项目的强省服务项目。学校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找准了示范建设的目标、为区域经济和高教强省服务的定位,理清了内涵发展的思路,构建了内涵发展模式,使学院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2)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学院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中央支持2600万元专项资金,拉动地方和自筹配套经费8617.67万元,办学基础条件更加完善,育人环境更加符合高职教育需要。示范院校建设以来,学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校舍建筑面积增加1.74万平方米,新增400米标准塑胶跑
7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道体育场,实验实训设备增加1059台套,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增加3062万元,图书馆纸质图书增加5万册,新增知网数据库20TB,校园网覆盖率达到100%。
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取得明显效果。通过近三年的示范院校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371人,其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11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1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9.6%;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323人,专兼比例达到1:1;双师素质教师282人,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87.9%;有省级教学名师1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9人,教育部各专业类教指委及分委会委员4人,省教育厅各专业教指委主任3人、委员16人;现有国家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水平位于我省高职高专院校第一名,进入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前十强。
校内外实训基地更加符合现代高职教育需要。按照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要求,改建扩建校内实训基地8个,与世界农机巨头----凯斯纽荷兰等企业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6个,校内实训基地达到18个,校内实训室、实训基地面积扩展了1.74万平方米,建成了融入企业要素、职业要素,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的真实或仿真的实训室101个,更加符合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需要;与上海“三一”重工、哈尔滨三大动力等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296个,且实习项目和内容满足人才培养要求。
(3)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效果
学院实施“以农为本、稳工兴农”的专业调整策略,专业结构与布局不断优化,强化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农产品物流、畜牧兽医等10个涉农专业的建设,涉农专业数量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8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学校始终坚持高水平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根本保障的理念,积极与国际顶尖企业及国内知名大中型企业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与凯斯纽荷兰公司及大型国营农场合作实施工学交替“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代化农机使用与维修人才;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与哈尔滨市农科院及北大荒集团合作实施“校农联合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农业工厂化人才和精准农业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哈尔滨三大动力等企业合作,实施“实践能力螺旋上升”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代制造业急需的紧缺型人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与哈飞汽车集团等企业合作,实施“职业能力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紧缺型汽车检测、维修、营销等方面人才;物流管理专业与北大荒物流公司、黑龙江省邮政易通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实行“2121”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代农产品流通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各重点建设专业按照整体规划、系统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实施的思路,与行业企业合作探索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361”路径,建立了一批“五化模式”(课程开发系统化、教学情境一体化、课程实施行动化、课程评价多元化、人才培养职业化)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发了为专业服务的行动导向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开创了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之先河。
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通过校企合作培养、订单培养、引企入校等多种方式,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创新了“双主体模式”、“校协(学院与行业协会合作)模式”和“四订(订内容、订标准、订形式、订就业方向)模式”等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
(4)教学成果丰富
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过程中,学院强化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9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以此推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诞生了一批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实用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学院编写了《建设中的升华》、《行动导向常用教学方法》、《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核心)课程标准》等专著。近三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在示范院校建设三周年成果展中,学院设施农业技术专业“走‘双主体’培养之路,育‘工厂化’农业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范例、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的“黑龙江省‘村村大学生计划’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等4项建设成果被收录到《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示范建设工作改革与发展成果汇编》中。示范院校建设专项课题立项92项,其中,省级以上课题38项;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318篇;出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教材32部,编写示范建设改革校本特色教材15部;开发国家农机行业职业标准5个,编写行业标准培训教材6部,开发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4套。承办或主办有关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全国性、区域性、专题性的学术研讨会8次,示范建设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得到共享和应用。
4.管理内涵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成为管理的示范
学院将管理内涵建设作为示范建设的重要项目,创新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管理运行机制,优化管理模式,把专业开发、人才培养、学院管理等诸多环节构成有机整体,在办学过程中贯穿质量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效益意识,促使学院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要素在软硬件环境建设中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将各种资源要素凝聚到人才培养上来,取得办学效益的最大化,使学院的各项管理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行投资问效机制和基本建设竣工决算“二审”机制,采取工程监理和会计师事务所双重把关的办法,对学院基本建设工程造价实现二次审减,将工程造价审减额与监理费用挂钩,审计费用与审减额挂钩,压缩基本建设成本,教育报以《能省的锱铢必较,该投
10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的毫不犹豫----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精细管理省下千万资金》为题进行了专门报道。
学院建立了以“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为核心的竞争激励机制,构建了由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三部分组成的新的分配制度。将基本工资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挂钩;岗位工资与工作质量挂钩;效益工资与教师绩效考评挂钩。教学人员与行政后勤人员岗位津贴之比为1.5:1,突出教学中心地位,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黑龙江卫视等十余家主流媒体对学院的快速发展进行多次报道,学院被评为黑龙江“百姓口碑最佳单位”、“教学质量过硬、学生家长满意学院”。学院管理内涵建设经验《加强管理内涵建设,做高职院校管理的示范》于201*年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并被《求是》杂志社《红旗文稿》等多家媒体全文转载。学院党建经验材料被收录进中央党校党建教学案例库--《全国基层党建经典案例》一书。示范院校项目建设期间,全国80多所院校来我院学习管理内涵建设的成功经验,较好的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5.社会服务效果显著,辐射带动作用突出
学院积极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培训总量达到1.6万人次。学院主动参与省委、省政府组织的“科技之冬”、“春雷”、“春雨”等行动计划,为杜蒙县农民培训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技术3300人次,为风华机械厂、红旗农场、双城养牛大户等培训近4000人次,对外开展职业技能鉴定2456人次,促进了农村致富和企业技术的推广与升级,为省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同时,学院以深切为“三农”服务的意识和社会使命感,面向农村考生,近三年免费招收涉农专业学生236人,免收学费400多万元,为新农村建设蓄积了人才。学院与凯斯纽荷兰公司合作为我省农民开展农机新技术培训,使我省农机行业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升了我省农机作业的国际化水平。学院积极落实黑
11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龙江省“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乡村落地型人才,引领农民致富。几年来累计培养500多名“村大”学生,他们回到家乡后,做到了“技术能指导、生产能示范、致富能带头”,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和农民的信赖。我院村大毕业生周淑清通过艰苦创业,带领50多户村民致富,201*年被评为中国首届高职毕业生“百名创业之星”,倍受瞩目。学院还为农业部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开发了《农机维修电工》、《挖掘机驾驶员》等国家职业标准、培训教材、鉴定试题库累计12个,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先进单位”,在全国农机行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学院先后与省内外25所职业院校签署对口支援建设协议,开展专题讲座近100场,培训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3000多人次,先后派出50多人次,到黑龙江省20多所高职院校进行指导和交流,对口支援重点专业30多个、精品课程50多门,共享示范建设成果30多项,带动了全省高职院校共同发展。
四川地震灾害发生后,学院党委十分关注灾区重建工作,在灾后一周组织党员干部和教职工捐款近20万元,献出诚挚的爱心。学院对口支援四川剑阁县职业高中,先后选派3名专业教师对该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等进行全方位支援。学院无偿援助10万元资金,用于改善四川剑阁职业高中灾后的办公条件,使学校很快恢复正常办学。通过我院教师的精心指导,该校学生在四川省职业技能大赛获团体一等奖、3个单项奖等8块奖牌,是参赛队中获奖最多的队。同时,学院还与甘肃畜牧工程职业学院签订对口支援协议,投入7.5万元为甘肃畜牧工程职业学院建设了焊接基地,帮助该校开办了焊接专业,同时,免费为该校培训教师7名,为当地焊接紧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6.国际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开拓了学生海外就业市场
12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学院不断拓展国际化办学之路,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国际交流范围。学院先后与韩国、德国等4个国家的8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开拓海外就业市场。学院率先与韩国大邱工业大学合作举办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育项目,实施“2+1.5”合作办学模式;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合作,签订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物流管理专业合作办学协议,引入国际职业标准,打造国际化人才,拟在我院建立德国IHK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心。三、重点专业建设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
3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2个省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4个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切入点,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真实工作为依据,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实施“校农联合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与哈尔滨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北大荒集团合作,初步探索并实施了“校农联合双主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院与哈市农科院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农业类专业人才。其特点是“双主体”培养,较好地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调动了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企业资源优势得到最大发挥。
平台搭建:双方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建立联合培养机构,完善联合培养机制,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师资配置,有效组织教学实施。双方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资源共用,人才共育,共同培养有真实工作技能和较强职业素质的工厂化农业人才和精准农
13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业人才。
模式创新:“校农联合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将三学年六个学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实施两轮生产实训,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第一阶段(前3个学期):以学校为主体,进行基本素质课、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专业基本能力。在校内实训基地----北方寒地设施农业示范园,通过“一名教师一栋棚、一个项目一组生”的方式进行第一轮生产实训。
第二阶段(第4~5学期):以农科院为主体,进行专业课、拓展课学习和专项训练,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农科院设施农业科研基地,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师傅传授、分组实施”的途径进行第二轮生产实训。
第三阶段(第6学期):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及学生意愿,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到北大荒集团、黑龙江省红旗农场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现场实操、专项训导、定期轮岗”的方式熟悉岗位,适应岗位工作,培养学生岗位工作能力。
教学实施:遵循设施农业生产的工作过程特点和农业生产周期性特点,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按三个阶段、两轮生产实训的教学路径实施教学。在第一轮生产实训中以学校为主体,主要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完成《设施建造与维护》等8门专业课的学习。在第二轮生产实训中以农科院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采用专项训练,分组教学,完成6门专业课和12个专项训练教学任务。配备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每门课程配备了2名授课教师,其中1名专任教师,1名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授课任务。
育人收获:通过“校农联合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实现了“三育人才”,即创业教育育人才、成果转化育人才和合作服务育人才。通过
14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该模式的实施,一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30%的学生毕业后实现了自主创业,成为龙江农业工厂化农业人才的摇篮。二是利用农科院科研成果转化的契机,农业科技专家和教师带领学生,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同时,使学生掌握了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技能。三是师生与农科院专家面向“三农”,共同开展技术服务,在服务中培养学生“立志为农、强技为业”的专业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有效实施,达到了“校企共管规范人,企业文化熏陶人,企业精神激励人,企业经历锻炼人,企业环境哺育人”的效果。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实践能力螺旋上升”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与哈尔滨三大动力、上海三一重工等大型企业合作,初步探索并实施了“实践能力螺旋上升”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与相关企业合作,通过“校内学习→校外生产性实习→校内学习→企业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螺旋上升。
前3个学期在校内进行岗位基本领域和岗位核心领域学习,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基本技能;第4个学期依托哈汽轮机厂、哈轴承集团等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任务进行以典型零件机械加工和自动控制为主的操作技能训练,结合产品制造工艺,进行机械加工技能训练和自动生产线的操作、维护、维修技能训练,学生以双重身份(学生、员工)进行工学结合学习,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第5学期在校内进行岗位核心领域和岗位扩展提升领域学习,强化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第6学期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结合工作岗位进行综合性技能训练,实习衔接岗位,学生成为准员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15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以“构建平台、强化服务、突出创新、实现双赢”为宗旨,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在人才培养、产品研发、职业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一是引厂入校引入哈尔滨五环电器设备公司,共同开发课程,共同进行生产性实训,实现互利双赢。二是订单培养与企业合作开设了“上海三一重工班”、“哈汽轮机班”。三是共建实训室与浙江亚龙集团合作,共建自动线操作与维护实训室,共同承担学生技能培训。
行动导向教学实施:选择实际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任务,按照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组织教学。
在资讯阶段,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集中讲解为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纸质学材、资料库等教学资源,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学习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
在计划与决策阶段,由小组组长牵头,通过头脑风暴、成员合作、对比分析及教师引导等方法讨论并制定小组工作计划,达成一致意见,形成小组决策。
在实施与检查阶段,各小组进行实施前的各项准备,选择元器件和原材料,准备操作工具,采取学习岛、竞赛等多种方法,在教师的指导、点拨和控制下进行操作与实施。学生自查、小组互查、教师检查相结合,学生在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
在评价阶段,采取内视、外视、个视等手段,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元化、多视角、多维度的评价方法,采用汇报、答辩、成果演示、笔试、口试、操作等考核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
16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评价体系中,彻底打破“一卷定乾坤”的结果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轻松、自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3.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实施工学交替“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引进世界农机行业顶尖企业----凯斯纽荷兰公司进入校园,并与大型国营农场合作,初步探索并实施了工学交替“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两轮生产性实训。学生经二次训练,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并掌握了国际先进的农机使用技术,完全达到应职岗位要求,毕业生适应性明显增强,为我省推广国际先进的农机使用技术培养了落地型人才。
----第一轮实践: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进入学院农场(耕地150公顷),参与从耕整地、播种到收获的完整一轮农机作业过程。在各生产环节实施前、实施中和实施后,有机穿插相关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作业机械操作和农业机械驾驶技术及维护能力。
----第二轮实践: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农垦总局引龙河农场和哈尔滨农垦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等企业进行第二轮生产实践。在生产实践中学生在农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农业机械操作、机务管理、农机检修等项目的生产实践,强化学生的农机驾驶作业和使用维护、农机标准化作业、机务管理、农机检修和故障排除的能力,为下一步的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教学实施:按照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实际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开发学习性工作任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教学过程的系统化设计,并在试点班组织实施。具体程序为:任务布置→学生自主策划任务→教师讲解与资讯→制定计划→实施→评价。通过“实践+理论+
17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实践”的三明治教学模式,学生职业能力在反复实践中得到显著提高。
4.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施工学结合的“331职业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与哈飞汽车集团等企业合作,初步探索并实施了工学结合的“331职业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有机融合,通过三段校内学习、三段生产实训和一段顶岗实习,达到基本理论知识与生产工作实践有机融合,使学生职业能力随学习阶段的进展而逐步递进。第一次企业实训,让学生了解汽车维修企业运行机制和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使其对本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工作任务有初步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第二次企业实训,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能够在企业师傅和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际的维修和检测作业,锻炼学生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次企业实训,让学生初步具备汽车综合故障检测和排除能力,在技术主管和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际的整车检测、故障诊断、质量检验等作业。学生以准员工身份顶岗预就业实习,缩短了学生的岗位适应期。经过三年的学工结合,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不断增强,其职业能力从初级逐步达到中级或高级水平。
5.物流管理专业实施“21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管理类专业及专业群与北大荒物流、黑龙江省邮政易通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等农产品物流企业合作,初步探索并实施了“21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第1、2学期学生在校学习,主要进行基本素质课、岗位通用能力课和部分专业岗位能力培养;第3学期学生到北大荒物流、香港招商局物流等企业顶岗实训,并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实行员工化管理,学生的成绩考核采用“企业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的三方测评法;第4、5学期学生在校学习,主要进行专业岗位能力课、拓展能力课的学习和岗位综合能力实训;第6学期学生到顺丰速运有限公
18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司、上海佳吉快运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顶岗实训。物流管理专业依托黑龙江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手企业,形成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三元”互动合作机制,共建校内外互补的生产性教学化实训基地,学院利用校内先进的设施与设备及人力资源优势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为学生提供工作岗位,让学生分批轮岗,工学交替,实现工作、学习一体化,优秀毕业生可直接在企业就业,达到了学院、企业、学生三赢。
(二)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按照专业课程改革与公共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同步推进,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步提升的原则,加大课程改革与建设力度,在各级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公共基础课程改革、课程标准开发、课程资源建设、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开发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我院国家精品课程占黑龙江省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总量的37.5%,建设水平进入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前30强,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第一名,其他各项建设指标均超额完成或达到建设目标要求,详见表2。
表2课程改革与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建设内容国家精品课程(门)省级精品课程(门)优质核心课程(门)自编工学结合教材(部)课程标准(门)多媒体课件(门)虚拟现实教学资源(门)职业能力测试题库(门)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部)开发农机行业国家职业原有基础0700020250验收目标51735285244530--------实际达到6194647524663095达成度120%111.76%131.42%167.86%100%104.55%120%100%--------19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资格标准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在示范建设期间,学院加大课程改革力度,转变教师思想观念,调动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构建基于作物生产过程、产品加工过程或业务流程为导向的各具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真实工作任务和真实产品等为主要载体的课程模式,将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综合职业技能。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构建了由4个岗位基本领域、6个岗位核心领域和3个岗位扩展领域组成的“463”专业课程体系。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由16个学习领域组成的课程体系。农业机械使用技术专业针对农机使用与维护、农机装配与调试、农机管理、农机营销与售后服务4个主要岗位,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根据专业岗位需要,梳理出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汽车自动变速器检修等15项典型工作任务和137项能力,构建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职业能力多元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物流管理专业按照物流运输管理、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配送管理等5个岗位群的需要,构建了能力递进式课程体系。
2.形成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素质教育体系
学院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探索了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途径与办法,构建了与专业、职业、岗位相结合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融入职业教育观、职业岗位需求和实践要素,使教学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由传统的教师教向学生合作学习转变,由理论知识获得向体验过程、感悟方法转变。如,《职业观与职业道德》课程,以任务为载体安排从走向职场、走进职场到纵横职场的教学内容,
20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以主题演讲、辩论、研讨等形式开展教学,通过角色表演、职场操守演示、职场规则漫谈等形式,培养学生理顺职场关系,遵守职业道德,适应职场规则,以综合测评、调研、表演等形式,提升学生职场竞争力,适应企业文化,学会职场礼仪,凸显职业需要。
在专业课程改革中,构建了职业行为习惯训练平台。通过对学生应具有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及其形成过程的分析,构建了学生素质生成模型。通过教学过程的传授和积累,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项目的训练和养成,实现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品能合一。建设了模拟仿真的职业行为习惯训练基地,该基地共划分为9个区,依次为守时意识训练区、规范意识训练区、执行意识训练区、信息意识训练区、行为习惯训练区、程序意识训练区、心理素质训练区、概念总结训练区、安全意识训练区。分别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心态、职业体能等方面进行训练,以训为主、练中感悟,以操为主、做中养成,培养学生具有企业人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和体能要求。通过职业意识训练,磨练学生的“职业道德、服从意识、责任意识、企业思考模式”;通过职业心态训练,修炼学生的“企业主人、积极向上、快乐工作、自信进取、永不言败”的工作意识;通过职业行为训练,训练学生的“执行行为、程序行为、操作行为、沟通行为、协作行为”;通过职业体能训练,锻炼学生的“基本体能、专项体能、拓展体能”。经过两年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学院创新了可操作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实施的“361”路径,共开发专业核心课程46门,设计开发了286个学习情境。学院从201*年9月开始,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7个专业08级和07级部分班级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实施试点工作。进行了《口才与应用文写作》、《机械设计分析与实
21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践》、《图样的识别与绘制》等29门学习领域课程的改革实施试点,先后有66名专兼职教师参加了试点课程教学,收到较好效果。
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试点过程中,学院出台了《关于重点建设专业试点班级教学实施的暂行规定》,从文件准备、师资遴选、教学环境、教学设计等各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保障了行动导向教学的顺利实施。
建立了与各学习情境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将学习场所划分为教学区、工作区、展示区、原器件区、资料区等多个教学功能区,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按行动导向原则组织了“三段、六步、三环”教学。“三段“即是行动实施前的行动方案形成阶段、行动实施阶段、行动后的行动反思阶段;“六步”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三环”即从资讯到计划以思考为主的思考环,从实施到检查的以操作(活动)为主的实施环及六个步骤整体构成的行动环。通过“三段、六步、三环”的教学,教师与学生完整地再现了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隐性思考和显性行为过程,真正达到了在行动中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的目的。
我院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与实施成效显著,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高职课程改革。教育部授予学院为教育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与实施高职师资培训基地,至今已培训全国高职师资两期,共计培训师资230名,共享了学院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与实施成果,引领带动了全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
(三)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取得明显效果
学院以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锤炼教师队伍,出重拳、建机制、炼队伍、创品牌。建设示范院校以来共投入1000余万元,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学院先后制订并实施了《专业教师社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暂行办法》等10项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制度,三级教学团队建设、三级教学名师建设、专业带头
22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人建设、骨干与兼职教师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已经形成。学院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323人,专兼比例达到1:1;现有双师素质教师282人,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87.9%;新增省级教学名师6人、农业部教学名师2人,培养专业带头人29人;现有国家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水平位于我省高职高专院校第一名,进入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前十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各项任务均超过了预定目标,具体建设情况详见表3。
表3师资队伍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建设内容国家及省级教学团队(个)引进培养专业带头人(人)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人)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人)培养双师型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原有基础011441141953验收目标5(省级)2271232282----实际达到2(国家)4(省级)299232328211达成度----163.64129.58139.22100%----
学院将示范院校的有关建设内容列入科研课题进行系统的探索与研究,探索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内在规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的“361”路径、“五化”专业课程改革模式等一批研究成果。示范院校建设专项课题92项,其中,省级以上课题38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318篇,全面提升了学院教师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施能力。
1、启动“四百”工程,着力打造团队品牌。学院选派教师赴韩国、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地学习进修,汲取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实
23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施了“四百”工程,即百名以上骨干教师下企业,百名以上企业骨干进课堂,百名以上教师出国学理念,百名以上教师进修上水平。学院先后派101名教师去德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学习先进的职教理念;选派165名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选派306人次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各种专业、课程、师资培训;选聘323名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承担实践课程教学任务和指导学生顶岗实践。
2、实施师德建设工程,打造德艺双馨的灵魂工程师。学院把教育教学质量当成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高度重视“三风”(教风、学风、作风)建设,在示范院校建设期间开展了“三风”建设活动,实施了“三个三工程”(三爱、三会、三个工程),三爱即“爱学校、爱事业、爱学生”,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原基;三会即“动员会、报告会、交流会”,是活动的形式;三个工程即“查摆工程、自修工程、育人工程”。“三个三工程”的实施,以转变师德师风、学风和工作作风为目标,以师德教育为先导,以规范教学管理和扎实开展育人工程为着眼点,落实爱与责任的办学理念。通过师德教育专题报告、名师讲坛、座谈会、交流会、党员联系班级、完善管理制度等形式,逐步完善“三风”建设机制,增强全体教师的责任意识,大爱无疆育桃李,献身职教励学勤,真正用爱和责任为学生撑起了一片成长的天空。
(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范化、一体化、多元化
近三年的示范建设,通过政府投入、校企共建、学院自筹、企业捐赠等途径,新增33个实训室、6个校内实训基地、167个校外实训基地,基地建设与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详见表4。
24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表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建设内容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个)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校外实习基地数(个)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比例原有基础12/6835%12992%验收目标18/9180%230100%实际达到18/10182%296100%达成度100%/110.99%102.50%128.70%100%1.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和专业发展前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按照企业工艺流程、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参照行业规范标准,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加强与硬件相配套的软件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突出教学性,能够满足专业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2.多要素融入,建立“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融入企业、职业要素,强化实训室软环境建设,促进实训室硬件与软件建设同步推进,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目标。共建设集教学、生产、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18个,“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101个,各实训室内设有教学区、工作区、讨论区,学习角、展示区等综合性功能区域。按照“6S”企业管理模式,制定实训管理制度,构建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将教育功能要素与生产功能要素、技能训练要素相融合,理论课堂和实训场所相融合,同时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生产项目引进基地,开展生产性教学,使教学和生产有机结合,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
3.多渠道融资,实现基地建设的多元化。学院与世界知名企业、国内大中型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建成集教学、生产、科研、服务、示范五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在国际化视野下,引进世界知名农机巨头企业----凯斯纽荷兰公司,采取
25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互惠共赢、优势互补模式,本着“企业化运行、服务于教学、专款专用、资源共享”的原则,由学院提供5公顷场地,投入600余万元资金,建设了4500m2的校企共用的集生产、装配、培训、学生实训于一体的企业车间,公司每年支付给学院66万元,作为教师承担农机新技术培训任务费用,随时接收学生进行岗位实习和实训,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适应国际需求的农机人才;汽车专业将“黑龙江省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评中心”引入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引入“五环电器”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在25公顷园艺场内新建北方寒地设施农业示范园,园区内建有2300平方米智能温室、1700平方米节能日光温室、3400平方米塑料大棚等设施,设有园艺作物示范区、学生训练区、生产区等功能单位,充分满足了设施农业技术、园林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等专业学生的生产性实训需要。
四、社会服务与辐射引领成效
学院在示范建设过程中将自身办学优势与区域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农业工程类高技能人才为主线,不断深化社会服务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为“三农”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引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辐射带动了区域内和西部部分职业院校共同提高。
(一)发挥办学资源优势,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院在示范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明显增强。
1.三年来,学院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优势,累计为行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岗位输送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5501名,其中农业类专业毕业生1592名,有效支持了黑龙江省“三农”建设。三年来毕业
26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7.15%,毕业生单位满意率为93.1%,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
2.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明显提高。近三年,学院共有21个专业的173名学生参加了32项国家级技能大赛,共取得了一等奖9项,二等奖15项。学院创新职业素质养成模式,设立素质养成学分,同时,按照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与各企业合作建立了职业素质训练平台,共有3218名学生接受了职业素质训练,获得了由企业和学院共同颁发的职业素质合格证书。
3.学院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提高了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学院将创业教育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出台《关于加强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投资100余万元设立“大学生创业资助基金”,对立志自主创业的学生团队和个人进行扶持和资助。目前,有17个项目获得了学院帮助和扶持。
(二)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省内及全国部分高职院校共同发展
1.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龙江高职快速发展
学院充分发挥示范建设作用,做好辐射、带动工作,先后与大庆职业学院、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农垦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22所高、中职院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根据各学院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支援内容。学院组建了由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主持人、省级教学名师等人员组成的对口支援专家团,有组织、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进行辐射。三年中,共开展职业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学院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培训68次,培训教师3000多人次。同时,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制度、内涵建设机制等成果共享,缩短了受援学校的探索和建设周期,促进了黑龙江省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
27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2.全力支持,辐射带动西部职业院校共同提高
为响应国家支援西部建设、支持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号召,学院先后与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剑阁县职业高中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学院先后派出8名教师赴对口支援院校进行支教工作,指导受援院校的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并为其培养师资。累计为受援学校承担课程2700余学时。接受7名受援院校教师到我院培训,促进了受援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先后投入17.5万元为甘肃畜牧工程职业学院和四川剑阁县职业高级中学建设了焊接基地、动漫技术实训中心,促进了受援院校实训基地提档升级,全面提高了受援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3.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和院校交流,共享建设成果
学院在示范建设过程中,将自己的建设成果毫无保留与兄弟院校共享,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近两年,共接待来校学习、交流的全国各地职业学院80所近400人次,受到来访学校的一致好评。201*年,我院被教育部批准4个高职师资培训项目,共培训高职师资230人,另承担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职教师资培训2次。培训涵盖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核心课程实施和基础课改革等多方面内容,受到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广大受训教师的高度赞誉,为探索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服务“三农”,彰显服务特色
1.实施“万服工程”,为新农村建设蓄积人才
从201*年开始,实施了由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学院组织、农民受益的“万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服务工程。学院积极与政府及各企业合作,针对农民和农村中小型企业的需要,充分利用教学条件与设施,与凯斯纽荷兰公司及大型国营农场、大中型企业合作,为农民工、企业员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开展拖拉机修理、现代农业技术、焊接技术、
28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数控加工技术、汽车修理技术等培训,自201*年以来,培训达3107人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1347人次。
2.组建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服务
学院应黑龙江农业信息网的邀请组成了专家服务团,在农业技术信息网上开辟专栏,推广农业新技术并接受咨询和解答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两年来,共推广农业新技术38项,累计在线答疑1700余次,解决70余项农民提出的技术难题。同时,学院组建了畜牧兽医、农业机械、设施农业技术、园林花卉等7支社会服务团队,上门开展技术服务。各服务团队先后深入杜蒙县、萝北县、依安县、讷河市、农垦总局长水河农场、引龙河农场等地开展动物养殖与疫病防治、水稻旱育稀植与病虫害防治、拖拉机使用与维修等技术服务与咨询228次,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100余项。另外,学院坚持每年组织科技下乡活动,定期为县、乡、村进行种植、养殖、农业机械等技术咨询和讲座培训,合计进行135场次,开展技术培训9000余人次,解决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问题,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信赖。
3.开展院乡共建,全方位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学院积极与县、乡合作,开展院县共建,从技术、人才、物资、文化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智力、技术和物资支持,全方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年学院与黑龙江省双城市新兴满族乡签订了院乡共建协议,学院为该乡设计未来5年新农村建设规划,选派专业教师指导农业示范区建设,使该乡获得黑龙江省设施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成为黑龙江省设施农业示范乡。201*年,学院帮扶呼兰区莲花镇蟠龙村,为该村提供图书1200册,参与该村新农村建设设计规划的制定,为其提供部分资金修建村内白色路面,为其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50人,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建成示范园区,为农民致富提供示范
29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学院投入300余万元,建成了省内一流的北方寒地设施农业应用技术示范园,为农民进行技术示范和指导,在高寒地区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设施农业园区集应用技术示范、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对外技术服务、农业新技术推广和新品种展示等功能为一体,以服务哈西地区设施农业生产为主,辐射到哈尔滨周边8区10县。两年内开展了寒地设施农业应用技术示范、农业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展示、科技大集等活动,带动学院周边地区蔬菜、食用菌种植业的发展,为省内农民举办科技示范、新技术培训和新品种推广等活动,培训人员达600人次。在服务中,专业教师做到了“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干,帮助农民赚”,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
(四)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龙江社会经济建设1.充分利用学院资源,开展技术培训
学院利用现有数控、汽车、机电、电子等4个国家级紧缺人才培训和职教实训基地,与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广泛合作,为多家企业进行新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三年中,为哈尔滨锅炉厂、东安发动机公司、哈尔滨电机厂、省安装公司等23家企业进行5轴联动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维修、压力容器焊接等项目培训,培训人员累计达1384人次,职业技能鉴定人员达1125人次,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力支持。
2.校企联姻,搭建社会服务平台
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是国家的发展战略,学院各专业积极和企业联系,了解企业需求,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合作平台,实现了学院和企业的优势互补。201*年学院举行了大规模的校企联姻,合作共赢现场签字仪式,78家企业与学院现场达成合作意向,利用学院技术和人才优势,为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服务。自201*年以来,学院共有37名教师先后参与企业产品研发5项、技术革新20项,与企业共同申报专利2
30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项,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201*余万元,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
五、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一)专项资金预算情况
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总预算(应到位数)949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60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260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146万元,主管部门和学院自筹资金4146万元(详见表5)。
(二)专项资金到位情况
我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得到了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以及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截至201*年1月31日,到位专项资金11217.67万元,资金到位率为118.18%。其中:中央财政投入到位资金2600万元,资金到位率为100%;地方财政投入到位资金3400万元,资金到位率为130.77%;行业企业投入到位资金222.6万元,资金到位率为152.47%;主管部门投入和学院自筹资金到位4995.07万元,资金到位率为120.48%(详见表5)。
表5示范建设专项资金预算及到位情况表
单位:万元资金来源分类预算数2600260014641469492实际到位数26003400222.64995.0711217.67资金到位率100%130.77%152.47%120.48%118.18%中央财政投入资金地方财政投入资金行业企业投入资金主管部门投入及学院自筹资金合计(三)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31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专项资金到位后,我院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按批复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中规定的建设项目和支出标准安排和使用资金。我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项资金预算为9492万元,截至201*年1月31日,实际支出数11217.67万元,实际支出数占资金预算的118.18%,具体情况如下(详见表6):
表6各建设项目专项资金预算及执行情况表
单位:万元
资项目设施农业专业及专业群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及专业群农业机械使用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小计汽车检测与维金中央财政资金预算数800实际支出800地方财政资金预算数171实际支出230.77企业投入资金预算数实际支出主管部门投入及学院自筹资金预算数实际支出合计预算数971实际支出1030.771201*201*20365.6415201*65.64600600196267.5282.6796950.1226002600687863.9382.632873546.53非中央修技术专业及专业群财政重点支持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专业小计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校园信息化建设管理内涵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校内基础设施建设9001009.3246329461041.3250214027035784550.811560.13102.43362.41102.69105.41303100146108140301610040004405.5960215481003571001004000658.811700.13102.43362.41102.69105.414708.5932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学院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合计589.48589.482600260026003400146222.641464995.07949211217.67(四)专项资金管理情况
学院根据批复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成立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对项目建设专项资金建立独立会计账套进行单独核算,并根据建设项目的内容设置会计科目,同时学院还制定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1.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专项资金核算与管理有章可循为规范和加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教高[201*]12号)以及其他有关财经法律法规,结合学院实际,制定了《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大型项目支出和大宗物品采购预招标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使专项资金核算与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2.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监控,增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为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监控,一方面,我院建立了“资金使用经办人→项目负责人审批→分管项目院领导审批→财务处长审核→主管财务工作
33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院长审批”的报账流程,明确资金使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责任人,使权利与责任相统一。另一方面,我院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定期在校园内部网络上公示,接受广大教职员工监督。通过加强资金流转环节的监控,既明确责任堵塞了漏洞,又规范了资金的使用行为,使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做到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3.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我院加强专项资金特别是大型项目资金的管理,力争向管理要效益:
(1)建立预招标制度。为加强对资金使用过程的控制,降低固定资产采购成本,我院对大型支出项目和大宗物品采购建立了预招标制度:一是对大型项目支出,在上报政府采购计划前,通过内部预招标的方式进行询价;二是对于教学设备采购,在上报政府采购计划前,进行采购方案和设备询价双重招标。通过询价招标,使我院各项目的采购预算更接近实际采购价格,相对节约了资金;通过采购方案招标,对即将采购设备的品牌、型号和技术参数等进行适当调整,使我院采购的教学设备不仅适用,而且科技含量较高,相对减少了设备采购的潜在支出。另外,在政府采购方式的选择上,我们优先选择采购方式的次序为: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协议供货、单一来源。在设备采购过程中,尽可能引入竞争机制,努力节约项目建设资金。
34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2)加强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加强基本建设资金管理是提高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在施工变更签证管理方面实行“四级签证制”,即一项签证必须经现场施工员、工程监理、总务处长、主管基本建设副院长共同审核确认后方可进行,缩减了施工变更签证数量,从而减少了基本建设工程支出;二是工程竣工决算实行“二审制”,即工程决算首先由我院会同聘请的监理公司进行初审,审减额先从决算中扣除。然后再将扣除审减额后的决算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二次审计,通过内审和外审双重审计来控制基本建设支出;三是对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基本建设耗材,我们采取与施工企业共同招标的方式进行采购,且材料成本不计入施工企业的直接费用(即材料费支出),我院也不支付施工企业的相关取费,大大降低了我院基本建设工程成本。
4.强化审计监督,为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提供了保障对专项资金进行内外双重审计,保证专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为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我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学院纪检委在对专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的同时,定期安排审计处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二是项目建设完成后,我院聘请了会计师事务所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并出具了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认为我院专项资金管理规范、支出合理、会计核算符
35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合财政部和教育部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学院通过实施内外双重审计,为专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规范性提供了保障。
5.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购置的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都按学院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相关管理办法实施管理:一是加强验收工作。在验收工作中,由学院大宗物品采购小组、财务处、教务处、仪器设备的使用单位负责人以及与学院合作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对设备进行验收。二是加强使用环节的管理。购入的固定资产验收合格后,我们建立了“问责制”:一方面按人登记造册问责,即对使用人固定的固定资产,按人分别登记造册明确责任人;另一方面按实训室登记造册问责,即对使用人不固定的固定资产,我们按实训室分别登记造册,责任人为负责本实训室的教师。对于固定资产在使用中因管理不善而出现的问题向责任人问责。“问责制”增强了责任人的责任心,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奠定了良好基础。(五)项目资金使用效果
通过近三年的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项资金使用效果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教学设备投入,完善了学院各专业的实训基地硬件条件,大大提升了学院的办学实力;二是通过师资引进与培养,提升了学院教师整体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三是通过对精品
36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课、教学资源库、特色教材等方面的投入,使得我院课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总之,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为我院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了经济基础。
(六)专项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
专项资金在使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金到位较晚。201*年专项建设资金201*年到位,以后年度建设资金也延期近一年到位,影响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的进程;二是设备采购周期过长。我院严格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教高[201*]12号)规定,教学仪器设备采购都是由省政府采购办统一招标采购。但是由于政府采购周期过长,使设备不能按我院的使用计划投入使用,既影响了示范院校建设工作的进程,也影响了我院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六、经验与体会
(一)理念先进的顶层设计是示范建设的基础
在示范建设初期,学院就提出了“立足龙江、围绕内涵发展建示范”的建设思路,构建了“科学定位、协调发展、内涵提升、特色办学”的内涵发展模式,提出了“做强自己、辐射全省、引领高职、国内一流”的示范定位。顶层设计中特别是在五轮建设方案整体设计、七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学院找准了内涵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确定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的育人理念,实践了“校企合作、工
37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紧贴围绕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完成了示范院校建设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过程实际上是全院教职工思想观念大转变、育人理念大调整、服务社会宗旨更明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实践、逐步认识高职教育规律的过程,为示范建设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政府和社会各方支持是示范建设的坚强保障
在示范建设过程中,各级教学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有关领导深入学院考察调研,听取专题汇报,指导、检查项目建设进展。省教育厅兑现了在各类专项建设中增大扶持力度的承诺,协调落实了跨省招生的相关政策,省财政厅在按期拨付2600万元的示范专项经费的基础上,另追加80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学院示范建设。教育厅、财政厅先后组织召开了学院示范校建设预审论证会、黑龙江省示范校建设专题研讨会和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中期检查论证会、精品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有力地促进了示范院校建设工作。
(三)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平台
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学院为深化校企合作,成立了校企合作处,规范了合作内容、合作形式、运行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学院积极与政府、行业协会合作,在政府部门协助下引入黑龙江物流行业协会、省汽车维修协会参与相关专业建设。近两年来,学院新增合作企业260家,合作企业累计达到397家。与上海三一重工集团、联想集团、哈尔滨电站集团等108家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已有1642名毕业生通过“订单”走上工作岗位。校企合作办学平台初步建成,形成了“政府、协会、企业、学校”四方良性互动合作新格局,使学院逐步走上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良性办学轨道。
38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学院积极探索引企入校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学院近三年,共引进凯斯纽荷兰公司、联想集团等4家企业入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完成公司产品生产的基础上,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也为企业开展生产、培训和售后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实现了优势资源互补,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教学团队和管理团队同步提升是示范建设的重要收获学院将管理内涵建设列入示范建设基础上,在抓好教学团队建设的同时,加大了管理服务团队建设的力度。通过示范建设,学院全体教职工合作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无私奉献、合作高效”的工作作风,各团队成员教学能力明显增强,专业能力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为学院今后发展积蓄了力量。
学院领导班子领导学院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通过示范建设,学院领导战略决策能力和整合社会资源能力明显提升,在学院重大决策、制定中长远发展规划中,学院党委一班人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原则,通过前瞻性思维、系统论证,形成科学战略决策,指导学院科学发展。同时,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原则,整合社会资源为示范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三年来,学院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师生素质不断提高,学院文化品位不断升华,为学院发展积累了宝贵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
中层干部队伍工作执行力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管理团队的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学院积极推进干部聘用制度改革,中层干部实施任期制、交流轮岗制、年终考评制、教育培训制,加大干部教育管理力度。通过竞聘上岗、教育培训、严格考核,中层团队执行力、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能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每个中层干部能想事,想干事,干成事,从整体上形成了一支群众信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高效创新,执行
39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力强的骨干力量。学院在管理服务部门中遴选出10个院级优秀管理服务团队,带动和引领管理队伍整体水平的普遍提高。分别建成了服务优质、运转高效的行政后勤管理服务团队,集爱心、耐心、责任心于一体的学生管理服务团队和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和岗位业务能力的教学管理服务团队。通过管理服务团队建设,增强了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质量,提升了服务能力。
(五)管理内涵建设是示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学院在示范建设中,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学院突破体制束缚,创新管理机制,优化运行机制,通过多种机制组合运行,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产生整体效能,保证了示范院校建设的顺利进行,增强了学院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施了“四定、两聘、一挂”为主要内容的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机制,推行了绩效目标管理模式,深化了“一倾斜、三结合”的分配机制改革,解决了效益工资平均分配的问题,实现由单纯的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的转变,培育了绩效文化,保障了示范院校建设的顺利推进。
七、特色与创新
学院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新强校”的办学思想,自201*年晋升高职院校后,又经过三年的示范院校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优化,以文化为引领的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国际化办学深入发展,实现了学院在国际化背景下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提升,“以农为本、工农结合、以工促农、农兴工旺”办学特色日渐鲜明,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显著提高。
(一)“五化”模式专业课程改革与行动导向式公共基础课改革同步推进
40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学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创新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在10余年的“CBE模块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开发理念与思路,形成了“五化”专业课程改革模式,即课程开发系统化、教学情境一体化、课程实施行动化、课程评价多元化、人才培养职业化,并同步构建了行动导向式公共基础课改革模式,通过近两年的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教育部著名课程专家姜大源教授的赞誉。
课程开发系统化。学院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实施进行探索性研究,创新了可操作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实施的“361”路径,即3个阶段、6个步骤和1个保障。3个阶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与实施、评价与反馈;6个步骤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教学情境设计、行动导向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与反馈;1个保障资源建设保障,主要包括组织机构、机制保障、校企合作、教学团队、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育科研等。学院组建由专任教师、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等280人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历经“市场调研定岗位、职业分析定能力、典型任务分析划领域”的开发过程,根据真实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选取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等23家企业的42名人员,组建15门课程建设团队,调研了62家大中型企业,重新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15门学习领域课程及101个学习情境,编著了以任务单、资讯单、信息单等13个单构成的新型活页特色教材15部(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学情境一体化。为确保学习领域中各学习情境的实施,建立包括教学区、工作区、讨论区、展示区、资料区等企业一线工作情境的专业课教室,布置场景和营造氛围,学生通过各个场景接受职业行为习惯养
41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成训练和职业技能培养,实验实训场所全天对试点学生开放,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学院先后建立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室67个,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8个。按照行业标准改革课程内容,学生通过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综合实训项目训练,可获得与专业相适应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与企业岗职位无缝对接。
课程实施行动化。采用“三段、六步、三环”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完整地再现了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隐性思考和显性行为过程,真正达到了在行动中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的目的。教学目标由单一的知识技能传授转变为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多维整合,教学内容由过去的知识体系的章节结构转变为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为中心的学习情境,教学方法由传统的传授式“满堂灌”转变为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法综合运用。
课程评价多元化。课程改革后,教学评价也由传统的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引入企业评价、行业评价,将职业行为规范、团结合作能力、独立思考与操作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形成了教师评价、学生自主评价、企业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学生由评价客体转变成评价过程中的主体,评价过程也成为学校、教师、学生、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的交互过程,强化了评价的改进和激励的功能,师生角色由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师生合作学习,学生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人才培养职业化。在课程改革中,学院注重学生职业化培养,采取全程化、全面化、渗透化训练,在知识课程体系改革中除了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外,更强调学生职业化素质养成。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各门课程(包括综合实训课程)内容增设或强化相关职业素养训练内容。
42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如学院在引进五环电器有限公司、大连澳森发动机有限公司、联想集团、凯斯纽荷兰公司等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发适应高职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引进了这些企业的职业元素、产业元素、企业标准、企业行为规范,将素质教育、技能训练、知识传授科学合理地整合在一起,着重于整体职业素养培养的广泛性、融合性、延续性和实用性,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构建了行动导向式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学院坚持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训练相互融合原则,公共基础课改革与专业课改革同步推进,经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行动导向组织教学、多元化多环节评价体系”三个步骤,采用实境教学和体验教学相结合方法,创建了行动导向基础课教学改革模式。在传授人文科学知识中,渗透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教育。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各门课程分别以活动、任务、项目和问题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突出学生主体,倡导行动体验参与,促进学生发展。如《口才与应用文写作》课程,先从听、说、读、写、综合等方面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具体分析,以活动为载体,开发了“主题演讲、求职应聘、活动策划、来访接待、社会调查”五个学习情境(单元)。每个情境都在一个仿真环境中,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法的实施,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积极思考,制定计划,答辩等环节完成具体任务,最后通过组内评价和教师点评方式及时进行行动反思,构建了一种公共基础课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模式,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通过共同努力完成完整工作任务的主动学习者,学习兴趣浓厚,探索、进取和团队合作精神明显增强,学生职业行为习惯逐步养成,职业素养显著提高,开创了全国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之先河,为全国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二)扩大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开拓了海外就业市场
43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开阔国际化视野,拓展国外就业市场。学院坚持走国际化办学和国际化人才培养之路,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标准育人的教师队伍,近几年,学院投资300多万元,派出6名教师到英国皇家农业大学攻读MBA硕士学位,派出101人次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新加坡、韩国和香港地区等进行学习、考察和培训,让教师适时了解和掌握世界最前沿知识和技能。如201*年10月,凯斯纽荷兰公司免费为我校2名教师提供到法国进行GPS导航定位、玉米收割机等农机新技术的培训。聘请美国Cook教授、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职业教育所所长Hortsch教授等资深职教专家来校讲座,成功举办“合作交流201*中外职教论坛”会议,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接待英、韩、德等国的职业院校校长和企业负责人等近百人次来校考察和洽谈,与德国、韩国等4个国家的8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拓海外就业市场,现已有57名学生通过企业到韩国、德国、日本等国和非洲就业。
开展中韩“2+1.5”合作办学,使高职学生走出国门。201*年,学院率先与韩国大邱工业大学合作举办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育项目,实施“2+1.5”中韩合作办学模式,融入韩国行业职业标准,与韩国大邱工业大学合作培养学生,现已招收3届学生235人。201*年学院选送48名留学生赴韩国就读,将有50%的毕业生在韩国或韩资企业就业。
引入国际行业标准,中德合作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学院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先后派出三批共24名教师到德国进修学习。引入德国行业职业标准和考核鉴定标准,在我院将建立德国IHK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心,组织学生考取IHK证书,强化学生到国外企业就业的竞争力,培养与国际职业标准接轨的高技能人才。学生获取IHK等证书后,15%将到德国就业。
(三)形成了“文化引领、绩效导向、团队协作”的管理特色
44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学院以内涵建设为中心,构建“科学定位、协调发展、内涵提升、特色办学”的内涵发展模式;以队伍建设、机制创新为切入点,形成了“文化引领、绩效导向、团队协作”的管理特色。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中,投入近100多万元专项资金,将管理内涵建设作为项目纳入到示范建设方案中,将项目管理的理念、体系、流程和方法与管理内涵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达到谋划超前、决策明智、组织规范、沟通顺畅、分配合理、执行有力、激励有效的管理境界。
创新建设的理念和方法,着力打造高素质管理团队。制定并实施《管理团队建设方案》,明确了管理团队的建设内容标准和方法步骤,对学院领导班子建设、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管理服务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建成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院级管理服务团队10个。通过团队建设,学院领导班子引领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中层干部的执行力进一步增强,管理队伍素质普遍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速。
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实施绩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实施“四定二聘一挂”绩效管理机制,“四定”即定岗、定编、定责、定薪;“二聘”即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一般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一挂”即岗位津贴、课时津贴、效益工资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不同等级之间的上下浮动20%以上。“助教可拿教授岗贴,教授也可能拿助教奖金”已是教师普遍接受的事实,真正建立了按需定岗定编、以岗定薪、竞聘上岗、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新机制,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为学院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二是深化“一倾斜三结合”分配机制改革,“一倾斜”,即岗位工资分配向一线教师倾斜,行政后勤人员与专任教师岗位工资的分配比例为1:1.5,突出教学中心地位。“三结合”,职务工资与职务评聘分开相结合,解决了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的问题,课时(工作)津贴与教学(工作)质量评价相结合,解决了教好教坏(干好干坏)一个样的
45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问题,效益工资与绩效评价相结合,解决了效益工资平均分配的问题。
丰富内涵,全面规划,文化建设蓬勃开展。一是实施文化建设工程,通过对学院的文化底蕴与内涵的深刻挖掘、提炼和梳理,对学院精神、校训、校风等进行凝练升华,对学院定位、办学特色、办学理念等治校方略进行研讨总结、诠释和固化。二是制度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上结合学院建设发展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完善学院管理制度,编撰了《部门职责和岗位说明书汇编》、《全员绩效考核实施方案汇编》、《教学管理制度汇编》、《人事管理制度汇编》、《行政后勤管理制度汇编》、《学生管理制度汇编》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具体化。通过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等工作,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学院大气、和谐的人文氛围日渐浓厚,被外界喻为“环境像沃土,人气像熔炉”的育人场。
八、问题与思考
学院虽然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各项改革取得了较大突破,但与党和政府对我们的期望,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企盼,与学院自身提出的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高职学院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尚存在诸多需破解的难题。
(一)如何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在示范建设过程中,学院初步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与行业协会和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建立广泛联系,但校企合作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合作热情不够高,校企合作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其主要原因:一是缺乏一些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二是部分企业追求短
46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期经济效益,不重视社会效益,在职业教育上投入精力和财力微薄,校企合作难以长久维系;三是学院部分专业缺乏技术优势,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有限,很难开展深度合作。如何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与运行模式,是确保学生培养质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关键性问题。
1.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出台有利于校企合作的相应政策。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性文件,以立法形式保障校企合作机制的运行,并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尤其是要明确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相关优惠的政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把自身做强,真正给企业带来多方益处,激发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3.在优势专业群中探索职教集团、职教联合会等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促进机构,校企联合建立真正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进一步探索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办学模式,使企业在参与高职教育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破解学校与企业难以长期合作的瓶颈。
(二)如何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效能
学院不断创新办学机制和管理运行模式,理顺了管理中存在的关键
47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69821.html
-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工作总结
-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