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品德与社会学科组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27 19:26:08 网站:公文素材库

品德与社会学科组工作总结

品德与社会学科组工作总结

魏大钊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教育根本的策略就是能为儿童提供一些真实的生活背景,让他们到这些背景中去活动,去探究,去体验,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道德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将思想品德课融入生活。一、转变教师角色。

在教学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转变,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

二、将课程融入生活。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师生互动,强调师生交往,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对学习的影响,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品德与社会》课尤其如此,要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就必须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主动、活泼、生动的学习,身心健康的成长。

在教学中,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生活中敏感的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及时把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寓教育于活动中,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地参与过程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作为活动资源,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课前,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亲历过程;课上,展示现象,体验感悟;课后,融入生活,规范行为,使学生通过调查、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实践活动等多彩的教学活动,去

感悟、去体验、去领会,深化道德认识,构建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三、评价融入生活。

对学生的评价本着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的原则,重视儿童的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方面的个性化表现,重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在日常生活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建立成长记录袋,收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融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儿童自评、互评为一体,关注每个儿童在其原有的水平上的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当学生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的时候,我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思想、作为,根据课堂的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注意培养学生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四、存在问题

《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它对学生的引导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的。同时,本课程需要搜集与整理大量的资料,对于学生来说,仅靠自己与学校的学习是不够的,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我们还需积极向家长宣传《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理念,宣传《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与要求,积极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在家庭中配合活动的需求,帮助学生查找和整理资料,帮助学生完成生活中的体验。

胶州市实验小学

201*-6-30

扩展阅读:金洲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组工作学期总结

金洲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组工作学期总结

小课堂大社会

(201*年12月31日)教研组长朱晓泓

各项工作完成情况

1、关注学生幼小衔接:

9月一开学,教研组长认真组织一年级任课教师学习《上海市小学学习准备期指导意见》,集体备课《我上学了》。10月,组织任课教师观摩姚卫平老师执教的《我上学了》一课,得到校领导好评。月底,一年级认课教师圆满完成一年级品社准备期教学,交出总结一份,案例反思共四份,准时交往教研员手里。2、搭建友谊交流桥梁:

201*年11月6日,在潘校长的带领下,我校一行9人来到了著名的渔港沈家门,参加在沈家门第三小学举办的“真情体验、真心感悟”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在沈家门三小刘校长的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三小的教学楼、图书馆;聆听了刘校长的介绍;观摩了片推选的两堂品德与社会课《你是我的好朋友》、《让我自己来吧》。我校朱晓泓老师执教的《光荣与梦想》一课,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用充满情味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他们充分地体验感受,向学生传达了内心的光荣和自豪感,受到了沈家门教研员以及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这次活动,让我们每一个参加活动的金洲人收获颇丰,三小纯朴、踏实的校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课堂中自信、大胆的表达方式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次的交流活动是两校结为友好学校的又一次回访,不仅搭建了两校之间友谊交流的桥梁,也促进上海与浙江两地教育文化的探讨。

品社新课程进入我校已是第五年了,今年九月五个年级均使用品社教材,为了能充分发挥品社课程在学校学科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近几年,我校在区教研员的引领下,在教研形式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教研组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一)人员保障

要提升品社教学质量关键要有一支能积极参与品社研讨,勇于实践的教师队伍,为此结合日常的听课,在征询校领导的意见后,学校成立了一支稳定的品社研讨小组,基本上各年级我们确立了一位年级组长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我们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品社教研组的老师积极参与实践课研究,通过听课、评课、反思,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促进合作交流,成果共享,让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教研组的老师积极参与区、片品社教学研讨活动,推动品社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制度建设

为了能打造一支教师专业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品社教研队伍,我们把教研工作的重心聚集在以理论推进实践上。

1、创造学习机会

(1)开展理论学习活动。我们定期学习教育刊物上的有关课改文章,如学习《民族精神教育纲要》,了解各年段相关课文在《纲要》中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加以落实;积极研究《课程标准》,确立新的教学观念,仔细揣摸教材与学生间的切入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推荐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改著作和杂志,如《小学德育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理论》、《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上海市学校德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等,为新课程改革构建“航标灯”。通过学习,教师明

确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定位,即“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功能的研究者、开发者”,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本次课改的重大意义。

(2)走出去参加培训研讨,通过送参加区、片培训活动,使品社教师成为推进课程改革、开展教学创新的骨干力量。

2、开展“三个一”活动,强化自学研讨

教研组教师每学期至少读1本对教学有帮助的好书;撰写一篇有质量的案例;展示一节课;这种“现实性与前瞻性结合”,“操作性与学术性结合”,“集中培训与自我提高结合”的互动式学习方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能从更高的要求和宽广的视野来审视和研究问题,形成新的思维方法,从而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课改之中,逐步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操作能力。

二、以课题为抓手,依托校本教研聚焦课堂开展实践活动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应是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品社这门学科最大的特点是“加强了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结合品社这门学科的特点,我们以《品德与社会课程体验与探究式学习的研究》课题为抓手,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每月教研组根据研究专题安排不同年级的实验教师进行实践研究,教研组成员进行听课、评课,以此提升教师研读教材、从学生成长特点入手设计教学的能力,同时引导儿童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用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行动去服务社会。(一)打通课堂和生活之间的界限

教学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的经验与经历相联系,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是紧密相连的,生活中蕴涵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打通课堂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丰富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促进学生的发展。1、课堂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经验沟通

教学要真正为每一个学生服务,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制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活动中仔细地去思考,认真去了解: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点方面,学生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如在教学《可爱的家》这一单元姚老师精心设计了四个块面的活动一一亲子游戏、采访爸爸妈妈、回忆成长往事、用行动去关心父母。这四个活动并非随意拼凑,而是遵循着学生内在的情感线索,由对家庭成员的缺乏了解到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艰辛、不易,直至从内心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爱父母、爱家庭,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历经了这样一个情感升华的过程。这种与学生经验相沟通的教学设计使教学的目的更加明确,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2、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

社会生活广阔而又丰富,是学生进行广泛深入学习的一个场所。将课堂教学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满足学生在认识上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如在设计《美丽的春天》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不仅将课堂搬到了校园、公园,让学生亲身感受春天的美丽,同时将采集回来的蝴蝶指导学生制成美丽的作品,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激发了热爱自然的情感。3、捕捉社会中的热点作为教育资源

我们除了教会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校园生活。要求教师及时捕捉社会生活、校园生活的热点,将其转化为教育的有利资源,引导学生去辨析、去感悟当新闻中报道“大学生用硫酸泼大狗熊”的事件之后,我们组

织学生阅读有关报道,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想;当学校大鱼缸里养的鱼一下子不幸死去时,我们引导学生开展了“小鱼快回家吧”的讨论;当学生了解到,为了我们国家201*年的奥运会和上海201*年的世博会,许多人都要积极要求成为志愿者时,都表示要学习志愿者精神,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现在做小小志愿者,到时候能够真正为奥运会和世博会出力。

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更需要的是一种对生活、对事物的感悟能力。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当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合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就有可能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也就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活动了。(二)实现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

新课程改革对品社课程进行了整体的改革,它涉及到时代背景的变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课程任务的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的明确界定、课程内容的全面更新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执教新教材品社教学的老师大多都有这样的一种感受:新教材中的内容与以往大不相同了:没有了现成的故事,没有一个个现成的辨析题,没有可以信手拈来的内容。要把品社课教好,不但要钻研教材,更要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课前作好准备的,得提早通知,否则上课时自己无话可讲,学生也成了‘呆头鹅’。”此外我们强调实验教师在课堂上要“蹲下身子”与孩子们交流,把自己当作是带着学生走向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传授者,去倾听来自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去关注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去尊重学生的智慧,把孩子当成能够独立成长的生命个体。听课教师则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交往状态,评判教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一种信赖、宽容、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是否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是否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学习过程与方法,是否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这样民主、平等的自我反省式的教学研究,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在这种研究背景下,出台了一堂好的品社课的标准,帮助教师在心目中自然形成了一种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课堂中,我们能够听到学生向老师提问,反驳教师的见解课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研究教师真正成了与学生平等的“听者”、“学者”、“思者”。学生在宽松的氛围和没有等级之分的空间里,畅所欲言,个性得到张扬,创新应运而生。

(三)加强课例研讨,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如果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所设计的方案是一个教学的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就是“课例研讨”。我们发现,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一旦进入了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教师就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去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所以,就教师而言,“上课”并不意味着执行事先所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意味着要创造性地实施设计方案。这时候,针对真实的课堂表现,与学科内的其他教师,学校领导进行课例研讨,就具有了非常现实的意义,这正是“教学即研究”的本意。这学期朱老师执教的《我会这样吃》也正是借助了各年级老师的共同参与,通过一次次的研讨获取了大量信息,解决了教学上的困惑、问题,逐步体会了新课程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体现、完善新理念。从教师对问题的提出,到设计方案,再到执行方案,研讨课例,都是有反思的介入和参与。在整个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反思”其实是贯穿始终的。校本教研的最终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和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所以,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校本教研的过程,不光要有专家的引领,同伴的协作,更应该有着教师个人的思考。只有当教师增强了研究的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反思自己个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和解决的效果,才能克服教学的被动性与盲目性,发展自己专业能力。因此,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我们总是鼓励教师个人自主独立的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即“自我反思”。这种“发表”,对教师个人而言,是反思,

对教师群体而言,是一种交流和分享。恰恰是教师这种反思的故事,给我们的校本教研提供了不少精彩的案例,也为教师自觉、持续地推行研究奠定了基础。如今,课堂上出了问题,教师并不是一味地责怪学生不配合、不听话,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想想自己应担负什么职责,应从哪些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也正是我们所倡导的“教师要把实践、探索、反思贯穿于实验的全过程。

三、教研组工作成效:创设了民主和谐,合作发展的教研文化氛围

在校本教研中,我校通过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自由研讨、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在鼓励教师自觉进行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强调教师之间的磋商、协调、交流和合作。我们倡导的教研文化是“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如在集体备课时,由执教老师作中心发言,说教材、说学法、说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组的老师出谋划策,互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在这样一个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下,老师形成了一种同伴互助和合作的关系,教师之间这种积极的关系不但有效地保障了教师群体的通力合作和发展,还促进了学校建立起一种开放合作,民主发展的校园教研文化。

通过一系列的校本培训,我校的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是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成为了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从教材的复制者成为了教材的创造者,能够灵活多样的设计教学活动和组织教学形式;其次能灵活地运用教材,能根据教材,丰富、发展、延伸活动;能联系学生实际,补充教学内容,设计教材中没有的活动。关注儿童生活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及时充实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课堂教学气氛更为活跃,教学效果更扎实,从而切实地提高了我校的品社教学质量。四、问题

与对策

教研组的活动研究发挥了实验班教师的作用,但只局限于一到四年级的实验班的老师,我们将扩大教研组队伍,使面上教师参与活动与研究。并将实验教师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向其他教师辐射。

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对未来充满期望,充满信心,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会收获成功!

〖点评〗

工作思路清楚,既完成了区的要求,又有学校的特点。值得大家借鉴。

品社教研员陈音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品德与社会学科组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品德与社会学科组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品德与社会学科组工作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7153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