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一中高一地理组上学期期末总结1
长清一中高一地理组上学期期末总结
一、工作完成情况
1.落实完成好各项教学常规工作,加强集体备课
我们地理组共有4名地理老师,教龄都在10年以上,教学经验十分丰富又充满活力,我们注重提高备课的质量,做到了发挥团体精神、集体的智慧,将备课组的备课活动落实到实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平时注重常规教学工作的落实。2.积极参加学校教科研活动提高业务素质
针对教学活动月,高一地理组利用集体备课时间进行讨论部署,做出了计划和安排,组内四位教师每位老师上一种课型,并积极参加学校教学活动月评比活动。时间201*.10.10201*.10.112102.10.20201*.11.08201*.11.22201*.11.25201*.12.1201*.12.7上课老师和课题张庆柱《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习题课王文华《地球运动复习课》复习课许红生《阶段性测试讲评课》讲评课翟梅兆《全球性大气环流》新授课许红生翟梅兆王文华《水循环》同课题优质课评比录像课刻盘上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导学案评比课件制作评比作为大教研组组长,教学经验非常丰富,擅长传统板图板画的张庆柱身先示范上了一节习题课《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课堂上重难点处理非常透彻,讲解铿锵有力,学生落实到位,整节课张驰有度,容量大,而且还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整理时间,尤其在讲解过程中随手画的板图板画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对习题难点的理解,阶段性测试前,王文华展示了一节复习课,其幽默的教学风格和亲切的语言,课堂气氛活跃,复习效果好。阶段性测试后,许红生老师上了一节讲评课,对试卷考察题目类型进行了归纳,并针对错答率比较高的针对知识点进行讲评,深入浅出,不仅对题目进行了透彻讲解而且巩固了知识体系。阶段性测试后,我上了一节全球性大气环流的新授课,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课堂的应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地理课堂中,容量大而且形象直观,非常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就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做了尝试,上了一节《全球性大气环流》,同组内教师进行交流,探讨。我们组许红生,王文华,翟梅兆三位相青年教师精心备课,制作课件,参加学校的青年优质课和录像课评比,张庆柱主任给予了指导和点评,其中王文华执教的《水循环》一节,以其获得学校领导老师的高度评价。对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任选一节进行导
1学案设计,许红生老师和张庆柱设计的非常实用,经过组内修改后统一印发给学生使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地理课是非常适合多媒体教学的,为了提高课件制作水平,进行了课件制作,高一地理组群策群力,团结协作,高水平高质量的完成了教学活动活动的组织和参与。3团结合作成就高效课堂
建立在丰富教学经验和集体备课基础上,高一地理组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虽然教学任务重,但仍然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打造地理高效课堂,张庆柱老师是以为高级教师,擅长板图板画,形象生动,讲课生动幽默,课堂掌控能力强,王文华老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业务素质高,课堂深入浅出,前延后拓,知识汇总能力强,许红生老师课堂扎扎实实,注重细节,落实到位,翟梅兆老师积极向本组老师学习,个人业务素质提高很快,擅长多媒体教学。二、工作中的反思
1高一地理教学面临的困难很多,一方面初中基础薄弱,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高中地理认识不足,重视程度还不够,当然这里面有学生的问题,也有教师的原因,所以作为老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过硬的课堂调控能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以达到课堂教学的完美。
2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提高教研能力
俗话说的好,人活到老学到老,作为地理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力争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强调知识的落实转变为既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又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将只重结果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将单纯强调记忆转变为既强调记忆又注重思维的训练;将“灌输式”教学转变为“讨论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只重课本文字描述,转变为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变“旁白”式解释为让学生的“感悟”、”思考”和应用等几个转变,提高全组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
3教学中多注意观察生产和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学习一些与地理相关的书籍,也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地理教师的各项素质,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时总结,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2扩展阅读:高一上地理总结
地理
一、宇宙、太阳系、地球:总星系河外星系
银河系恒星世界
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地月系
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成分外部条件:适宜的光照和温度范围,安全的公转轨道
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黑子→出现于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
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11年)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
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每小时15(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四、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
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约17千米;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地壳: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约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厚,约33千米,海洋较薄,约6千米。海拔越高,厚度大。地幔: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结构:上地幔、下地幔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地核: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层大气,201*-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五、大气的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六、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异引起大气运动
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受热上升、冷却下沉)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风向与等压线垂直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风向和等压线平行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相反)风向和等压线呈夹角
大气环流:①三圈环流:
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风带气压带形成因素: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因素,如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
低纬环流和信风带;中纬环流和西风带;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以赤道低压带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季风环流: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向冬季西北风(东亚大陆)东北风(南亚大陆)
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暖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反气旋
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沉
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
七、水的运动:水循环:
在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陆地循环,海洋循环洋流:
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洋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北半球:顺时针环流;南半球:逆时针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航海事业:顺风顺流
八、地壳运动和变化: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褶皱;岩层形态;未侵蚀的地表形态;侵蚀后的地表形态;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储油构造
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储存地下水
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如东非大裂谷;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堆积
流水作用,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
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形成戈壁、荒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
岩石圈物质循环:
a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冷却凝结作用而形成;
b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分解、搬运、沉积、固结作用下形成;c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内力变质作用形成;
d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重熔成为新的岩浆
九、地理环境
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判断南北半球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6.7.8三个月气温最高,北半球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南半球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5℃,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在-15℃~0℃,温带气候,最热月201*mm;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1*mm);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温带大陆型气候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寒带:极地气候
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
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太阳辐射;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低纬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海陆分布;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热量,水分;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海拔较高的山地
十、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对城市及交通的影响: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我国交通线路空间分布差异:西部稀疏,东部稠密地形的影响:
平原地形:限制较少,一般呈网状分布
山区地形:限制较多,多呈之字型分布,造价较高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
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全球变暖:
第一,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第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
第三,全球气候变化还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第四,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
第五,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寒潮: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水资源:
自然资源的最重要的一种,具有补给的循环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征,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所以我们更不应该破坏污染,而是加以保护。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长清一中高一地理组上学期期末总结1》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长清一中高一地理组上学期期末总结1: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长清一中高一地理组上学期期末总结1》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72495.html
- 上一篇:高一8班期中总结
- 下一篇: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