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册总结20问
初中化学知识点集合
绪论部分1、什么是化学??[课本p2]
(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成就: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课本p3]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以超过201*万种[课本p4]
3、什么是绿色化学??[课本p4]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①四个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四个基本的概念:[课本6-7]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其他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习题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蜡烛燃烧B.铁锅生锈C.滴水成冰D.食物腐败
(2)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生锈B、镁条燃烧C、空气液化D、火药爆炸
2、区别什么是烟、什么是雾??
烟:固体小颗粒悬浮在空气中;雾:液体小颗粒悬浮于空气中。3、第一节出现的两个文字表达式:[课本7实验]
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
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4、蜡烛燃烧实验的现象是什么??(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7、酒精灯的基本使用方法是什么??(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
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
火焰,不能用水冲。
8、药品的存放要讲究些什么??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9、药品取用的总原则是什么??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10、物质的加热是要注意些什么??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0角,受热时,先
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11、过滤中的“一贴二低三靠”是指什么??“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12、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空气成分O2N2CO2稀有气体其它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21%78%0.03%0.94%0.03%13、催化剂(触媒)的“一变”、“二不变”:
“一变”: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两不变)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14、常见气体的用途是什么???
①氧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扩展阅读:初三化学上册知识归纳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⒈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汽油挥发、冰雪融化、电灯发光等。⒉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镁条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等。⑴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⑵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是: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⑶化学变化中发生能量变化,这种变化以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4.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是否溶于水、挥发性、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硬度等。
5.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
酸碱性等。
考点二:元素、分子、原子、化学式、化合价及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
元素符号、名称
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③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单质还表示这种物质。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分子的性质:1.分子质量体积小;2.分子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有间隔。注意:宏观:元素、物质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微观:分子、原子既有种类也有个数之分;
一种分子中只能由原子构成,不含其它分子。
化学式的意义:
如:CO2:①二氧化碳气体;②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③一个二氧化碳分子;④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构成。例如: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口诀)单质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右下标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
考点三: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
按组分物质分类
是否单一分金属单质(如:Mg、Al、Fe、Zn)
单质
稀有气体单质(如:He、Ne、Ar)
氧化物
化合物酸碱盐
混合物(包括自然界的天然的)纯净物
(包括结晶水合物)按元素组成分考点四:质量守恒定律
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⒉质量守恒定律的分析归纳: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物质种类一定改变
元素的种类不变
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改变物质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⒊关键词的理解
⑴参加化学反应的,所给予物质不一定都参加反应,若反应物有剩余,剩余的物质没有参加反应。所以必须强调“参加化学反应”,而且质量守恒定律只能用于解释化学变化。⑵质量总和“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如: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的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4.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⑵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中的一些简单的现象和问题;⑶判断化学反应中某种物质的组成;⑷确定化学反应中某种物质的化学式。
考点五:化学方程式
⒈化学方程式的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⒉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意义)⑴哪些物质参加了反应(反应物是什么)⑵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是什么)⑶反应条件
⑷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⑸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量比点燃⒊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以C+O2→CO2为例)⑴质: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⑵量: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⑶粒子:每1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考点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⒈书写原则:⑴以客观事实为基础;⑵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⒉书写步骤
⑴写:根据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用短横线相连;⑵配:配平化学方程式;⑶等;将短横线改为箭头;
⑷标:标明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状态“↑”或“↓”。
⑸查:检查化学式是否写错、是否配平、条件和生成物状态是否标了、标了是否恰当。
考点七:物质的量、摩尔质量
有关物质的量的基本计算(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和微粒数目之间的换算)两个计算公式的熟练运用
NA×M÷
N------------微粒数目NnM------------摩尔质量NA------------6.02×1023m------------质量n------------物质的量
÷NA
×M
mn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
1mol~6.02×1023个1mol~式量g摩尔质量=式量g/mol分子、原子(化学式下标)的区别
XmolAmBn~XmolAmBn分子~mXmolA原子~nXmolB原子~(m+n)Xmol原子
考点八: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
成分氧气主要性质化学性质:供给呼吸、支持燃烧主要用途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以及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登山和宇宙航行等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氮气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根据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气;医疗上用作冷冻麻醉;制硝酸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等利用惰性作保护气;用于航标灯、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惰性)稀有气体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闪光灯、霓虹灯的电源;用于激光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等考点九: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方法
⒈实验原理及方法:利用过量的红磷在集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使集气瓶中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观察集气瓶中进水的多少,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⒉实验现象:⑴红磷燃烧时产生白烟;⑵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⒊实验成功的关键:⑴装置不能漏气;⑵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⑶红磷要过量;⑷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⒋实验讨论:
⑴不能用木炭、硫粉代替红磷做上述实验,原因是木炭、硫粉燃烧产生的分别是二氧化碳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有明显变化,不能很好地测出氧气的体积。⑵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1/5的可能原因是:①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②瓶塞未塞紧,是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瓶塞,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考点十:氧气的化学性质
⑴氧气与一些物质反应时的现象、化学方程式及注意点(见下表)
物质反应现象(在O2中燃烧)化学方程式⒈发出白光点燃木炭⒉放出热量C+O2→CO2硫⒈发出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点燃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S+O2→SO2⒉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⒊放出热量红磷⒈产生大量白烟点燃2P2O5(暗红)⒉生成白色固体4P+5O2→⒊放出热量⒈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⒉生成白色固体点燃铝(银白色⒊放出大量的热量4Al+3O2→2Al2O3固体)镁条铁丝⒈发出耀眼的白光⒉生成白色固体⒊放出大量的热量⒈剧烈燃烧,火星四射⒉生成黑色固体⒊放出大量的热量2Mg+O点燃2→2MgO点燃43Fe+2O2→Fe3O注意盛有木炭的燃烧匙应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空气造成污染此反应生成的P2O5为白色固体,现象应描述为白烟⒈铝非常薄⒉预先放少量水或沙,防止生成物溅落瓶底,炸裂瓶底⒊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⒈预先放少量水或沙,防止生成物溅落瓶底,炸裂瓶底⒉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⑵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具有氧化性。
考点十一: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⒈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它属于基本反应类型。⒉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它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⒊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同时也一定是一个氧化反应。考点十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⒈药品: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高锰酸钾⒉反应原理:
MnO2⑴2H2O2→2H2O+O2↑△MnO2⑶2KClO3→2KCl+3O2↑
△⒊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见右图)⒋收集方法:
⑴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⑵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⒌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步骤可以概括如下:⑴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⑵将药品装入试管中,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目的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紧试管;
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注意: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⑷点燃酒精灯,先均匀受热后固定加热;
⑸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导管口产生连续、均匀的气泡时才开始收集);⑹收集完毕,将导管移出水槽;
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⑺熄灭酒精灯。裂。
⒍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带瓶内的气体是氧气。⒎验满方法:
⑴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带瓶内的氧气已满;
⑵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瓶外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考点十三: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考点十四: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考点十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考点十六:水
1.水的组成
电解水实验现象:两极产生气体,若连接电源正极的一端产生了10ml气体,且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重新燃烧,则该气体是_____;连接电源负极一端产生___
__ml气体,这种气体是____,检验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反应类型。
(1)宏观上:水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
(2)微观上:水分子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如一个水分子是由____氢原子和____氧原子构成的。
由电解水的实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1)从物质组成的角度来看,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2)从物质结构的角度来看,每个水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两者的原子个数比__________。(3)从物质变化的角度来看,在化学反应中___________可以分成__________,而________却不能再分。
(4)从物质性质的角度来看,水在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能够__________。(5)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来看,水属于_________A.混合物B.纯净物C.单质D.化合物
2.水的净化
自然界水的自净包括:水蒸发变成水蒸气,雨水等经过土壤的渗透、过滤,挥发性杂
质的逸出(曝气),以及微生物和氧气对有害物质的降解。
水的人工净化(自来水的生产):用________作凝聚剂,使固体小颗粒凝聚成大颗粒而沉降下去;用________作消毒剂,杀菌消毒。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__________;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__________。
3.爱护水资源
地球上的总储水量是很大的,但其中大部分是__________,不能供工农业生产及生活
之用。事实上,真正可以供人们使用的水是很少的,尤其是我国,我国北方的不少省份皆属极度缺水地区。水污染主要来自于:
①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
②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
③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使用不当。
预防和消除水污染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______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水能跟某些可溶
性的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也可跟某些可溶性的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如:CO2+H2O→H2CO3;CaO+H2O→Ca(OH)2
水能跟白色的硫酸铜粉末反应生成蓝色的胆矾晶体:
CuSO4+5H2O→CuSO45H2O
(3)水的特性:水分子的________,引起水的反膨胀,使水在生4℃时密度最大,为1g/cm3;水的比热容较大,使得临海城市的温差小,水有较好的溶解和分散其他物质的能力,是最常用的溶剂。
考点十七: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考点十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之间的转化:
饱和加溶剂或升高温度不饱和溶液加溶质或降温或蒸发溶剂溶液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同一种溶质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考点十九:溶解度、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表示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时,必须注意四点,(1)指出一定__;(2)指出溶剂质量__克;(3)溶液必须处于状态;(4)溶质的质量单位是__。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1)大多数物质溶解度自左而右如登山上坡样,表示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如KNO3、NH4Cl等。(2)食盐的溶解度曲线自左而右与横坐标几乎平行,表示温度对溶解度影响不大。(3)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自左而右如从山峰下山样,表示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减小。气体的溶解度1.当压强一定时,温度越低,在一定体积的溶剂中,溶解气体的体积将越大;温度越高,在一定体积的溶剂中,溶解气体的体积反而越小。
2.当温度一定时,压强越大,在一定体积溶剂中溶解气体体积也越大。反之,溶解的也越少。给汽水加压,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就会溶解在其中,这样当打开瓶盖后,液面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之减小,于是就从溶液中逸出。
考点二十:溶质质量分数及与溶解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而不是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比。这个比必须用%表示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100%
溶液的质量
溶解度
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100%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g+溶解度
考点二十一:物质的提纯:结晶与过滤
过滤
(1)定义: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态物质分离的一种方法。
结晶(1):定义:溶质以一定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2):结晶的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可根据它们在同一种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结晶方法加以分离。如:KNO3中混有NaCl
①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体溶质结晶析出。
①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体溶质结晶析出。
考点二十二:溶解度曲线分析
1、溶解度曲线
(1)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a.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的是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即每一点都代表的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或者说是相应的温度下达到饱和时,100g溶剂里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b.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某一点,表示的是在该温度下100g溶剂中溶解的溶质未达到最大值,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c.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某一点,表示过饱和溶液
d.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的是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具有相同的溶解度。2、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a.大多数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的,如KNO3等属于“陡升型”;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影响不大,如NaCl等属于“缓升型”;
c.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反而降低的,如Ca(OH)2等属于“下降型”。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a.查找某物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b.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
c.了解温度变化对某物质的溶解度的影响及变化趋势;
d.根据曲线进行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注:溶解度曲线中隐含条件为:溶剂质量为100g)4、如下图,此外你还能获得的信息有:
(1);(2);(3)。解析:仔细阅读图1,从中可获得许多信息,现部分举例如下:(1)a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2)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3)t1℃时,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bca;(4)t2℃时,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abc;(5)可采用降温的方法使a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6)可采用升温的方法使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7)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使b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8)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a从溶液中析出;
(9)等质量的a、b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时,析出的固体a比b多;(10)若a中混有少量b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考点二十三: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知识网络
金刚石常温下的稳定性碳单质石墨完全反应:C+O2CO2化学性质可燃性C+O22CO60不完全反应:2C还原性C+2CuO2Cu+CO2↑物理性质O2CO碳一氧化碳可燃性2CO+22化学性质还原性CO+CuO△Cu+CO2毒性物理性质:通常状况,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碳的氧化物性质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与水反应:CO2+H2O=H2CO3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工业制法:CaCO3CaO+CO2↑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制法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固液反应,不加热型实验室制法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方法: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用途:灭火、工业原料、温室肥料、致冷剂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初三化学上册总结20问》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初三化学上册总结20问: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初三化学上册总结20问》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73729.html
- 上一篇:初一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 下一篇:小学三年级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