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初中语文课改反思与总结

时间:2019-05-27 20:03:15 网站:公文素材库

初中语文课改反思与总结

高中语文课改反思与总结

张建梅

在中学语文新课改已经进行几年的情况下,我们也同步在教育教学中积极的探索。我们既取得了经验和效果,也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一、教改感悟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3、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1、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2、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3、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4、课堂教学避免误区(1)、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2)、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四、课堂教学建议

1、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2、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3、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这些就是我在语文新课改中的浅显感悟。我们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实践,不断地反思、更新、突破,这样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扩展阅读:初中语文课改反思与总结

初中语文课改反思与总结

华育中学张建华

在中学语文新课改已经进行几年的情况下,我们也同步在教育教学中积极的探索。我们既取得了经验和效果,也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一、教改感悟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3、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1、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2、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3、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4、课堂教学避免误区。(1)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2)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四、课堂教学建议

1、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2、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3、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这些就是我在语文新课改中的浅显感悟。我们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实践,不断地反思、更新、突破,这样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初中语文课改反思与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初中语文课改反思与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初中语文课改反思与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7582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