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4

时间:2019-05-27 20:48:07 网站:公文素材库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4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4

光阴荏苒,转眼间本学期即将结束了,本学期我担任初三的教学工作,学生即将面临升学考试,我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所以本学期在教学上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端正思想,心系学生

认真学习实践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加强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把关爱学生作为立业之本,本着对一切学生负责的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二、深入钻研,认真备课

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能够驾驭教材。初三下半学期就要进入综合复习阶段,所以要认真钻研每一册教材,结合考试考点对每册教材都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对知识点做好分类、归纳和总结,不上无准备的课,带领学生扎实系统的做好复习。认真研究近五年来中考题型,针对每一个考点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复习计划。三、讲究方法,提高效率。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初三后阶段学生往往会出现浮躁心理,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上采用朗读、讲练结合、小组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力争使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当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懒懒散散,或旁若无人的说笑,或毫无顾忌的睡觉等违纪行为时,要以平和的心态调控课堂教学,尽量不使课堂受到冲击,最大限度地提高授课质量。

四、研究学情,有的放矢。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意志力薄弱、学习基础较低、家长因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或过分溺爱等给孩子造成的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学生的不断劣化等诸多棘手问题,学期初就准备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我坚信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同时对部分优生进行能力强化训练,争取提高优生数量。五、针对考点重点,各个击破。

1夯实基础,字音、字形、标点符号、扩写、缩写、仿写修辞等基础知识,一定要稳扎稳打,强化记忆,强化训练,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课后字词做到每课三练练字音、练字形、练词语的运用;加强句式的训练和仿些;加强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2、强化文言文阅读理解,“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是中考命题对考生的基本要求。试题由课内已经延伸到课外,在复习文言文时让学生认真掌握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学习文言实词,要注意区别词的古今意义,要积累实词的一词多义,要会识别通假字,要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而且应该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学会对比分析,且动手翻译。为加强文言文的学习,实行每课一考、人人过关、不断复习、不定期检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加强阅读指导,新教材淡化了文体的编排,但并未降低对文体的要求,特别是议论文的阅读,学生一时感到摸不着头脑,所以我计划在向学生讲清议论文基础知识的同时,选择典型的篇章,并配以典型的议论文练习,通过反复演练,争取使学生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特点。

4、加强写作指导,为了使学生形成写作知识系统,在学初给学生开设写作知识讲座,并对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进行专题讲座,争取使学生学作文的命题、立意、构思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坚持每星期两篇随笔,两星期一篇大作文,坚持让学生订阅《语文报》,阅读优秀书籍,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大语文学习环境,重视课外阅读,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本学期我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开展工作,这当中我还存在许多不足,面对学生懈怠的状态有急躁的情绪,对后进生的辅导没跟上,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改正不足,尽力把工作做好,争取在教学上再上一个新台阶,中考取得好成绩。

扩展阅读: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4

21、《陈涉世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3、熟悉课文,疏通文意。4、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过程与方法

1、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学重点:

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万分省略等到语言现象。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而司马迁却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资料交流: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也是著名思想家。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后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三、介绍文言文的学习方法:1、读

2、译(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3、理解感悟(把握内容、挖掘内涵)4、掌握古汉语知识与古文化常识。四、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明确下列汉字的读音:

阳夏(jiǎ)辍耕(chuò)鸿鹄(hú)闾左(lǚ)戍(zhéshù)当行(háng)度已(duó)数谏(shuòjiàn)罾(zēng)间令(jiàn)篝火(gōu)忿恚(huì)果笞(chī)宁有(nìng)攻蕲(qí)、(zhézàn)柘、谯(zhèqiáo)千骑(jì)社稷(jì)怅(chàng)嗟(jiē)鹄(hú)(zàn)柘(zhè)度(duó)烹(pēng)徇(xùn)陈胜王(wàng)披坚执锐(pī)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大意。五、新课讲授:1、全班朗读第一段

2、自读自译:辍耕之垄上:辍,停止;之,到、往。若为佣耕:若,你;3、提问理解

⑴、陈涉是什么出身?

明确:“佣耕”之民,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故入“世家”。正如项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纪”一般。⑵、他与一般的农民有何不同?

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4、全班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

5、自读自译:闾左:借代贫民;次当行:编在戍边队伍中;会天大雨:会,正逢;度已失期:度,考虑,心里想;

6、提问理解: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

明确: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众苦不堪言;二是秦朝严刑酷法,百姓战战兢兢。这样的高压统治还妄言千秋万代,真如痴人说梦一般。三是陈胜吴广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可谓是拥有造反的本钱了。【作业布置】: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上回讲到,九百谪戍之徒,因雨误期,按秦律当斩。此时到了性命攸关之际,正是英雄人物涌出之时。正是这一场大雨,引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大泽乡暴动。二、新课讲授:

(一)、学生疏通文意,理解大意。(二)、分析课文内容:

1、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句子。

明确: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兵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阁左戍渔阳九百人”,一次征发就有900人,可见摇役之重;“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2、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明确: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3、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

明确: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减众”。4、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课堂小结:第2自然段作者交代了起义地点、有利条件等起义背景,又进一步描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过程,最后达到了“威众”的目的,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国农民起义发动时期的特点。三、熟读背诵。

【作业布置】:熟读背诵第二段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

陈胜吴广大泽乡率九百戍卒起义,这支农民起义军的命运会如何发展呢?要知道他们即将面对的是一支虎狼之师。

秦灭六国靠的就是这支战无不胜的大军。自商鞅变法以来,强大的秦军通过一次次战争消耗东方列强的军事力量。在130年的时间里,秦军歼灭六国军队160多万。到公元前230年的时候,再也没有对手能够与秦军抗衡,秦王嬴政就此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十年统一战争期间,六国军队的伤亡总数超过了200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公元前221年,最后的齐国不战而降,秦军挺进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临淄。至此,战国时代结束,秦帝国诞生了。二、新课讲授:(一)、疏通文意。(二)、讲析课文:1、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三方面内容,A并杀两尉,B为坛而盟,C.胜利进军。总的来说是叙述了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

2、第3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有何用意?

明确: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答广”“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

3、课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

明确:“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

4、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三、品读、拓展:

1、背诵下面句子,并理解在文中的作用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起义的直接原因)(2)天下苦秦久矣(起义的根本原因)(3)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起义的舆论准备)

2、试从课文内容归纳分析陈胜的性格。四、布置作业:课后研讨与练习。22、《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

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了解《战国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段名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不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大诗人李白也有诗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一位英雄豪杰唐睢。二、整体感知: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2、正音,范读。检查预习。再读。

3、请同学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弄懂文意。请至少两至三位同学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指导学生翻译课文按三步走:

1、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地方做上记号。2、结合书底下注释再译课文。3、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

4、学生概括,归纳。师进而点出全文故事情节。指导学生围绕中心事件抓标志性词语理清故事情节。

文章写了秦王赢政向安陵君挑衅。以换地为名企图挑起战争。安陵君的大臣唐睢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赢政,终于使秦王赢政屈服的事。

故事情节:开端(第一段)秦王设下骗局,唐睢临危出使。

发展(第二段)秦王严厉指责,炫耀实力;唐睢重申立场,断然拒绝。沉着应对。高潮(第三段)秦王威吓,唐睢反击。针锋相对。结局(第四段)秦王长跪而谢,唐睢不辱使命。前倨后恭。三、分段再读课文。串解文意。注意重点字词。对于重点字词要指导学生归纳积累。

穿插写作的背景,《战国策》。简明扼要。书中的专诸、要离、聂政资料,可加以引用一点,以提高兴趣。四、问题探讨。

根据课后习题一,全面理解内容。并会用原文回答。五、品读。注意语气。

根据课后习题二,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要把握住。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人物性格。三、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蛮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亲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的完成了使命。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兵分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以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得心理。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出“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文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曰“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言外之意是我亲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让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8、文中亲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唐雎: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有胆有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四、拓展延伸。

唐睢的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我们的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联系实际谈谈。23、《隆中对》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教学难点:

1.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理解。2.有关历史人名及故事。

3.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二、课文朗读。(范读,齐读,指名读相关段落)三、作家与作品。

1.文章出处。(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所著《三国志》共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历史。)

2.介绍关于《三国志》:《三国志》是历史散文。记载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三国志》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划,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物征,文学价值很高。《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3.文中当时的人物介绍:

曹操:汉室丞相,挟天子而令诸侯(200年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基本统一黄河流域;207年北征乌桓,取得胜利,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牢固地占有长江下游南部地区。)刘备:出身于贩屦织席之辈

(相继投靠陶谦、曹操,一度任豫州刺史;199年起兵攻打曹操失败,依附袁绍;次年因袁绍全军覆没,逃往荆州依附刘表,受排挤被送到新野小县屯兵虽号称“帝室之胄”而二十余年流亡各地。)4.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廷政治日趋黑暗,官府徭役繁重、刑罚极其苛刻,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5.解题

公元207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为他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做分析。“对”:回答,应对。

四、再读课文,弄准字音。

陇亩(lǒng)倾颓(tuí)猖蹶(chāngjué)存恤(xù)夷越(yí)胄(zhòu)殆(dài)沔(miǎn)诣(yì)五、利用课文注释或《教材全解》弄清课文大意。六、自学效果抽查。七、再次朗读体会。八、作业。

将自学或抽查中重点的字词解释在作业本上。第二课时一、朗读激趣。

学生自选你最喜欢的一段当堂朗读。二、抽查消化情况。昨天作业本上字词的抽查。三、文章脉络。

1、诸葛亮青年时代之事一论曹操不可争锋未出茅庐而2、徐庶推荐诸葛亮二论孙权为援不图知天下天分3、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三论荆益天所以资

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孔明之重要性)四论策略修明内政,联吴抗曹四、逐段深研。

第一段:简介诸葛亮的身份以及他远大的抱负。1.为什么交待这个?与《陈涉世家》联系:①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待身份,符合传记的写法。②为下文作铺垫。

2.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3.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1.徐庶为什么说诸葛亮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3)通过徐庶的话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第三段:写刘备三顾茅庐问策。1.“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隆中的对策才是要点,这样安排详略得当。

(1.小说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从很多细节上进行文学加工,如写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2.小说详细写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以衬托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3.小说还刻画了诸葛亮的个性,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

第四段:写隆中对策。新课标第一网

一论曹操军事优势拥百万之众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

二论孙权地位巩固已历三世地理优势国险政治优势民附,贤能为之用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益(荆州)地理优势用武之国交通便利(易攻难守)政治形势其主不能守(既不会用兵,又不会用人)结论可争,但作为根据地不保险。

(益州)地势险要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政治形势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结论可图,作为根据地。

第五段:侧写羽、飞,体现对其器重与信任。五、作业。完成课后作业2题第三课时一、深入探讨。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蓝图:“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根据: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对诸葛亮的这番话,刘备是什么态度?从这番话看,应怎样评价诸葛亮?刘备是持肯定、赞同的观点。诸葛亮是个有卓越政治才能的人。

3、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贤能为之用”“总揽英雄”。4、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5、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二、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运用。正面:诸葛亮隐居及答问过程体现:不凡抱负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

侧面:徐庶的推荐、关与张的不悦、刘备的回答体现: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三、拓展练兵。

1.通假字:①欲伸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②自董卓已来:已,通“以”。2、词类活用:

①名作动: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名词作动词。壶,用壶盛。信义著于四海:信,讲信用。

②名作状。: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一天天。西和诸戎:西,向西。3、一词多义:

①信:谓为信然确实信义著于四海诚信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②因:因屏人曰于是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因此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罔不因势象形就着,根据③遂: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就然操遂能克绍终于、最终遂迷,不复得路。终于、竟然

④诚:此诚不可与争锋。加强肯定语气,的确、实在。诚如是如果⑤已:然志犹未已停止自董卓已来通“以”已历三世已经⑥谓:谓为信然认为谓先主曰对……说⑦然:谓为信然这样然志犹未已然而,但是

⑧用:遂用猖蹶因此贤能为之用利用此用武之国运用4、句式:

⑴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此用武之国。⑵省略句:君与俱来。

⑶倒装句: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⑷递进复句: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⑸被动句:贤能为之用。5、古今异义

顾古义,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今义,照顾。凡古义,总共。凡三往。今义,平常的。孤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立。

殆古义,大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今义,危险。(百战不殆)日古义,一天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今义,太阳或日子四、出自本文的成语。

度德量力箪食壶浆挟天子而令诸侯五、用法迁移。

将下列字组成语并要求用法一样:

①躬:亲自。(事必躬亲:不管什么事情都一定要亲自去做。)②身:身临其境、身体力行、身先士卒、身经百战③度:审时度势、以己度人六、视野扩展。

收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成语或名句。(每生至少收集3条)

24、《出师表》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教学重点: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景仰。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三、范读课文

注意生僻字词及长句的断句。四、由同学朗读课文

1、参照提示和注释粗通文意。2、辨析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业;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五、中心意思

这篇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的决心。六、写作特点

(1)这篇表文发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表中的抒情和叙事都是因事而发,同时抒情和记叙又转过来加重了议论的分量,有强大的说服力。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3)语言是臣子的身份,又是长辈的口吻。第二课时

一、朗诵课文,朗读指导。

1、师述:诵读不能是一味的多读,是有技巧的。老师介绍一下有关的技巧。

本文是一位老臣出征前上给君主的奏表,因此朗读时语气既要谦和又要恳切,语音既要沉稳又不可狂妄,读到叮咛劝勉的地方,要显得语重心长;念到涉及国事“危急存亡”的地方,语气应有某种急迫感;当读到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要表达出作者感激、忠贞和沉痛的感情。此文长句多,一个长句中有几个短句,有的地方要连续,有的地方要读断,要读出层次感。2、朗读技巧举例:例读如下: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前面的两句,讲的是出师的有利条件,应连读;后面的六句,讲的是出师的目标,也应连读,条件和目标之间的分隔句则应读断。)

又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诚宜”后面三句连读,“不宜”后面三句也应连读,中间则应该读断。)3、学生练读,教师巡视点拨。

4、下面请同学们按要求反复朗读全文。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得流畅。②读出句中停顿和语调。(老师现场组织学生朗读。约8分钟)提示:可以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5、小结:

同学们读得很流畅,声音响亮,节奏分明。但老师觉得同学们的朗读还缺少了点味道,究竟缺什么味道呢?同学们的朗读还缺少了点情感。二、讨论问题

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问题探究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2、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问题探究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②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③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3、请同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

问题探究: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各有怎样的特点?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4、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亲贤臣,远小人。(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亲小人,远贤臣。(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

(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三、布置作业熟读全文。第三课时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一)学习第六自然段。

1、问题探究:读课文,看看诸葛亮在此回顾了那些往事?

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2、小结: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二)翻译、理解第七、八两段。1、问题探究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士为知己者死!

3、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请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2)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3)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4)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第一句

4、第9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依依之情。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讨论并归纳: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2、合作讨论: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应该是“亲贤臣,远小人”,还是“报先帝,忠陛下”呢?

3、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明确: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做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三、延伸拓展

1、“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2、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参考: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教师组织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信在彼此的辩驳中,学生的收获应是最大的。)3、就你看来,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在当今社会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4、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东和:收二川:七擒:北拒:排八阵:四、小结

1、再次强调诸葛亮为刘禅所提建议及文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

2、选背课文,文化积累。五、作业:

1、背诵全文2、配套练习习题

25、《词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过程与方法

3、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掌握吟读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重点与难点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掌握吟读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新授

(一)、1、范读词五首。要求:勾划字词,记住字音。2、学生齐读词五首。(二)学习《望江南》1、夯实基础(1)字词过关

筠()脉脉()()倚()

(2)知人论世作者简介。温庭筠(yún),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有“花间鼻祖”之称。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教学过程2、读文本

理解这首词的大意。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3、读文学

“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4、本词小结总评

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5、再读一遍本词。

(三)学习《武陵春》:方法同第一首,并比较阅读。三、作业:背诵两首词,准备默写。板书:望江楼

梳洗独倚江楼→希望望过尽千帆斜晖、水→失望肠断→绝望武陵春只恐载不动花已尽…倦梳头愁物是人非欲语先流闻说也拟

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1、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上节课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今天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2、齐背读已学过的《望江楼》和《武陵春》二、新授

(一)学习《渔家傲》1、夯实基础(1)字词过关塞()()()嶂()浊()燕()羌()人不寐()(2)作者及背景

范仲淹(980--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这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2、读文本

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教学过程3、读文学

所写的风景“异”在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天气极寒、特异的边声(风、马、号角)、戒备森严。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僻,暗示了将士的思乡之情。

4、学生齐读本词(二)学习《江城子》1、夯实基础(1)字词过关

猎liè擎qíng貂裘diāoqiú卷juǎn鬓bìn挽wǎn(2)作者及背景2、读文本

反复朗读,揣摩诗意3、读文学

“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表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表要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4、学生齐读本词三、本堂小结

范仲淹在《渔家傲》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苏轼的《江城子》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截然不同。四、作业:

抄写字词,背诵并默写两首诗。部分板书:渔家傲衡阳雁去

写景:塞下秋景四面边声荒僻千嶂里长烟落日(异)★思乡浊酒一杯燕然未勒爱国抒情:壮士秋思

羌管悠悠人不寐→将军、征夫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1、学生齐背读已学的四首词。2、今天我们学习最后一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二、新授

(一)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夯实基础(1)字词过关

挑tiǎo麾huī炙zhì弦xián塞sài的dí霹pī生shēng身shēn(2)知人论世

作者及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2、读文本

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渔家傲》:思乡、爱国《江城子》:渴望被重用、爱国《破阵子》:壮志未酬的悲愤、爱国三、拓展延伸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四、练习巩固

“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请你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归纳一下,诗人往往借“酒”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在古代诗词的学习中,注意“酒”这个特殊的意象,收集与“酒”有关的诗句。五、学生自读全五首词。六、作业:

背诵词作,完成相关练习。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4》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4: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4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8094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