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阶段性总结
《高三地理复习瓶颈突破地图思维》
小课题阶段性总结
高三地理课题组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生命”,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纵观各年的高考地理试卷,可以说每一道题都离不开地图,即“无图不成题”。目前地理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能运用这一载体进行教学,但如果我们深入到地理教学课堂,就会发现,在选图、用图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较多的是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而忽略了其运用的真正目的,到最后,学生连最基本的读图、析图能力都没有,从而导致学生在面对高考读图题时显得手足无措。鉴于上述情形,我们高三地理组拟定了此研究课题,旨在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地图思维能力。
1课题研究过程
在201*年9月地理组确立此课题,这3个月组内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在每次的互研例会中全体老师进行研究讨论,其主要研究过程如下:序号12345时间201*.9201*.9主题课题申报工作学期课题计划安排主要内容地理组校级课题申报与安排工作,课题深入教学进度安排。地理组学初课题计划与工作安排,高三地理教学进度安排,公开课安排以及本学期课题工作重点。对地图有效教学、课堂效率、地图思维的交流,进行教学方法与质量的反馈。总结公开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对此次公开课进行反思与评价,图表有效教学评价,对存在问题提出今后整改措施。对前期研究工作进行总结,优缺点进行反馈,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计划,地图思维的提高途径,措施提出对策。201*.10组内听评课201*.10201*.11公开课反思与总结小课题阶段性反思2课题研究小结
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以及绘制图表是地理教学中的基本。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地理图表的观察和分析,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着重大意义。有效利用图表教学,一是培养学生从图表中理解问题、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措施;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地理图表来反映地理问题、表达地理思想。三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把握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精选地理图表
(1)贴近学生生活选取图表
贴近学生生活是地理新课程的内容取向。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图表时要充分实际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实的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只有回归生活情境的地理图表,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帮助学生领悟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理解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2)贴近学生兴趣选取图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乐趣的不竭源泉。只有乐趣才能促成学生主动性学习态度。教师在选择图表资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兴趣点,不能随意拿来,也不能只从个人喜好出发。激发学习兴趣的图表选择,有以下一些原则:
①反差性:地理图表所显现的“事实”与学生既有认识之间的反差:“原来是这样的!”这种认知上的极大反差,随之带来了对新认知探求的极大热情,有效激发新的求知欲。
②最新性:对最新发生的事情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是人类共有的天性。例如,在进行“寒潮”的教学时可以引入图7:上课当天上海气象局发布的“卫星云图以及地面天气图”;在进行“地震”的教学中引入“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发布的“近七天全球发生的地震”图。学生在“哇”的一声感叹之后几乎所有的眼睛都“盯”在这些图片上,引发出学生对于地理图表进行探究的极大兴趣。
③参与性:对于渴望走向独立阶段的中学生来说,什么都想试一试,参与意识相当强,在教学过程中也同样渴望形成“自己的作品”,亮出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因此让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图表的制作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特别的吸引力。例如:在进行“城市化”教学时,可以通过设计小组活动“画城市”“画一幅能反映城市所具备的特征或要素的景观图”引入教学。学生在构思作画的过程中自然融入对“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征”的思考,以“作画”方式呈现特征。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领悟地理图表形象性、直观性背后所蕴含的“本质”。2、围绕教学重点统整图表教学
在地理图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表现其对地理图表的“领导力”:依据课堂教学的重点,选择并整合各类地理图表,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在引入新课环节,选取地理图表的出发点侧重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处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环节,可以是地理景观图的对比分析,可以是地理统计图表的综合分析,也可以是师生共同演绎地理原理示意图,其出发点侧重于帮助学生以地理图表的表象信息为基础,以问题为抓手,挖掘“隐性信息”,认识地理事物的时空发展规律,生成地理思维等;在教学的反馈环节,可以制作地理表格归纳总结教学重点,可以配以“地理漫画”引发学生的多维思考,鼓励学生形成自主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倾向,也可以是以学生自制地理过程示意图等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检测,梳理知识点,分析相关性等。
例如,在“城市化”教学中依据“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时空特征”为教学过程的核心线索选择各种图表,进行有效整合:
①“画”城市:作一副“能反映城市普遍具备的特征或要素”的简笔画;在此过程中学生交流:画了什么?为什么这样画?促使学生思考城市的基本特征。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既能体会绘画的方式对自身思维的激活,再现空间形象思维。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过程性思维,理解城市的本质特征。并能进一步思考城市的本质特征对于城市生活的积极意义,获得更综合的思维能力训练。
②景观图对比:深圳莲塘地区1978年和1985年景观图比较。观察图表的表象信息“景观发生了哪些改变?”进而引发深入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改变?”有梯度的逼近并挖掘出图像背后的实质。思考地理景观发生一系列转变背后的原因城市化的动力。
③绘制“美国城市化进程”图: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重要的能力要求。通过制图帮助学生获得有关地理统计图生成的过程性经历。
④对比折线图:借助学生自己的“作品”来分析,学生更易亲近地理图表。借助与数学有关的知识(曲线的斜率)来分析问题;借助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来解读图像,也强化了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征。3、针对图表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针对学生一般只对直观性较强的地理图表容易激发兴趣,对思维容量较大的示意图等缺乏关注度的事实。教师应以问题引领为主导,进行有梯度的问题设计。改变学生在地理图表阅读过程中容易停留在表层信息的获取,对于信息的处理和综合分析缺乏一定的能力支撑的现象。
例如,在进行“河流地貌”的教学时教师紧紧围绕一张“河流从上游直至下游入海的整体景观图”由浅入深,层层展开:
问题(1)我们能否在河流的同一河段看到这些河流景观?问题(2)河流上、中、下游的不同特征比较?
问题(3)河流的上、中、下游对于人类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地理图表,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清晰了一条分析“河流地貌”的主线:流水作用下的河流地貌河流地貌在各河段的不同地貌特征及成因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也初步习得了分析地貌问题的基本思路:
“看到了什么?(地貌特征)有什么区别?(地貌特征的比较)为什么?(地貌差异的成因)怎么样?(地貌差异对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有效信息的提取有效信息的综合归纳并提炼生成地理特征比较地理特征的差异分析地理特征差异的成因地理特征差异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的思维过程。学生既习得了基本的地理图表阅读能力,也内化了“综合性”“地域性”的地理思维方式,甚至是“因地制宜”的地理观点。4、给学生图表阅读以即时的评价、指导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即时关注学生地理图表的阅读过程。教师应始终处于观察、判断、指明方向的状态:学生是否只关注的地理图表的表层信息,是否读出了图表背后的地理过程,用怎样的问题加以追问,以引导学生思考图表的“内涵”,以达到图表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等。5、注重以图表方式设计课堂检测反馈
地理图表既然是表达地理事物的第二语言,那么在地理课堂的检测反馈中也应设计相应的作图题,用“地理图表”方式来回答问题,加强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
例如:岩石圈的教学中,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撰写小故事“岩石物语”:从沙滩上的沙粒开始,描写沙粒有可能发生的岩石循环过程。提示:沙粒前身可能是不同种类的岩石;沙粒最终结局也可能不同……,并要求结合故事,画出岩石循环的路线图。以图表方式来检测教学效果,既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很好的反馈出学生对岩石循环这一地理过程的把握程度。
3课题研究中存在问题
地理图表教学不只是培养学生“在哪里有什么”的一般分布知识的表层信息的获取能力,更重要的是从表层信息获取其内在联系,如分布规律、分布原因的分析等深层信息的获取能力,并且在学生日益丰富的表象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其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情感态度等综合素质。而正是图表素材的“多”和“杂”,使师生不知不觉迷失在图表中,缺乏对实效运用图表教学的通盘考虑。目前地理课堂教学中图表应用的常见问题如下:1、图表本身的问题:
(1)图表的典型性不够:非典型的地理图表不利于揭示地理事物的客观性,不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造成认识上的偏差。
(2)图表质量不高:如图片不够清晰、统计图表数据比较陈旧、图表刺激不足不能反映热点问题等。(3)图表的主题不够突出:如杂乱信息过多,不利于主题性信息的突出;也可能存在相反的现象,图表本身缺乏主题性信息。2、教学组织中的问题:
(1)“图表”数量过多、过滥:课堂教学中地理图表数量过多,信息量过大,会造成学生阅读图表时间不够、教师结合图表教学不够充分,以至增加学生实际学习的难度。
(2)“图表”缺乏统整: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学环节的实际需要,选取有针对性且恰当的各类地理图表,并进行一定的整合。3、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1)对学生地理图表阅读的方法指引不够到位;(2)对学生地理图表阅读的评价不及时或含糊。
4.下一阶段研究计划
至今小课题研究只进行了3个月,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接下来我们课题组准备以高考题、经典图形为载体,将地图思维教学贯穿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同时附上读图题专项训练、成立地图兴趣小组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地图思维。最后,积累和探索出地图思维教学的基本模式,为201*地理复习备考提供方向引领。
201*年11月12日星期二
扩展阅读:小课题阶段性总结
专题研讨阶段性总结
数学教学中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功能不断扩大。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如脱离生活而只知盲目计算,就会变成纸上谈兵,变成书呆子,闹出大笑话。那么,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学到有的数学,并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下面我就谈谈一学期来的做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一、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探索事物奥秘的积极心理倾向。在新授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节中,在引入新课时,我采用了一种有效的激情导入法,首先,我让学生欣赏了一段歌曲《世界多美好》,同时出示教材第50页的场景图,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让学生说一说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把看到的场景图在磁力黑板上再现出来,我和学生又一起唱了唱《世界多美好》,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记住“间隔距离要保持”这句话,因为间隔距离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比较重要。最后让学生根据投影出的场景图和再现的场景图,问学生想知道什么?从而引出了今天的新课。对于这样的导入,学生很感兴趣,觉得新新颖,很有趣,因此他们很投入地学习了本节课。
二、动手操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的知识。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很强,而小学生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此,我在教学新知时尽量利用生活中的感情材料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时,让学生尽量动手操作。如教学利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节时,我先出示问题,沿着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10棵树,每两棵树中间栽一枝花,可以栽多少枝花。多数学生一看就认为栽9枝花,于是我让学生用手上现在的学具来摆一摆。同学们小组合作起来,七手八脚地摆了起来,很快摆的结果出来了,几个小组都摆了10枝花。于是我问学生,如果共栽8棵树,每两棵中间栽一枝花,可以栽多少枝花?学生又动手摆了起来,很快结论出来了,动手操作不仅使学生很快得出了结论。而且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一途径掌握这一类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学生都能够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活动时间充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通过实际操作演示,使抽
象难懂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为学习利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激发兴趣,积极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教授《找规律》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蓝猫驾驶着飞船在空中巡逻,忽然发现三个外星小子准备毁灭地球,蓝猫立即向总部汇报,总部传输三种导弹○□×,共发射了20枚,教师然后问学生:蓝猫共发出多少个○,多少个□,多少个×?像这样,播放一段动画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变得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思维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激趣他们统计的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四、联系生活,体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体验到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让学生联系生活,自己来买东西,亲身经历一下买东西的过程,亲自解决买东西的付钱问题,学生就很容易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了。如我的教学有关买东西这一类应用题时,我让学生实际经历一下买东西的过程,我请一位同学当售货员,再请几位同学扮演顾客来买东西,看你买什么东西,应付多少钱?生1:小同学,请问你要买什么东西?生2:我买一个书包,再买2盒水彩笔。生1:一个书包20元,一盒水彩笔15元,你应付20+15×2=50元。通用几组体验,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数学起源于生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渐渐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学审视客观世界中多彩的现象,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五、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历实践,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这是体验学习,两种学习的效果相比,显然是后者优于前者。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这种活动不仅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身心,是知情合一的学习。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中的可能性时,在巩固练习时,做第七册教材81页的练习3题,把下面1至10张牌乱,牌面朝下放在桌上,每次任意拿出一张再放回,拿到比5大的算小刚赢,拿到比5小的算小力赢,拿到5不分输赢,再重拿。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为什么?怎样修改游戏规律,才能使游戏公平?学生看着题,不知如何下手去判断。于是,我把全班分同学每三人一组,发给10张牌。两人拿,一人统计。看一看公平不公平。很快学生的结论出来了,多数小组是小刚赢。通过亲历实践,他们也找到了不公平的原因。我问:“如何修改,使游戏公平呢?”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结论也很快出来了。生1:我把5给小力,拿到5后算小力赢,这亲两人的牌数一样多,就公平了。学生2:我把10拿掉,这样两人个的牌一样多就公平了。学生3:我再增加一张11,6算中间的数,5给小力,11给小刚,就公平了。学生4:我拿一张小王当0,给小力,这样两人的牌数一样多,就公平了。这种学习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虽然学生通过课前学习,从书本上知
道了一些数学知识,但这仅是间接经验,尤其是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没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就难以理解,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了。在本学期,我所担任的四年级数学的这个班的同学都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异,由于每个儿童的生活条件、家庭背景、心理水平、思维方式等不同,他们对同一数学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思路和策略,不能过分强求一致。所以我注重算法多样化,允许每个儿童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数学。通过不同的方式给奖励,让他们体验到创造之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不少数学问题是从实际中来的知道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教学中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除以上一些方法这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途径与方法,这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小课题阶段性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小课题阶段性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小课题阶段性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87118.html
- 上一篇:小课题阶段性总结
- 下一篇:课题阶段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