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201*年全国各城市房地产年终总结(广东、广西、嘉兴、厦门)

时间:2019-05-27 23:19:08 网站:公文素材库

201*年全国各城市房地产年终总结(广东、广西、嘉兴、厦门)

201*年广东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6万亿元

201*年1月29日来源:广东省统计局投资处

201*年,广东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113.19亿元,增长20.7%,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3.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12870.25亿元,增长23.9%;农村投资3242.94亿元,增长9.4%。一、民间投资大幅增长,外源性经济投资仍在低位。201*年,广东国有经济完成投资5150.08亿元,同比增长22.4%,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6.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8625.20亿元,增长24.0%,增速比整体投资高3.3个百分点,比去年高8.2个百分点;外源性经济中:港澳台投资1462.72亿元,增长8.8%,外商投资875.18亿元,仅增长3.6%。

二、工业投资增速加快,第三产业投资突破万亿。201*年,广东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81.83亿元,同比增长40.0%,自上半年以来增速一直保持在40%以上。

第二产业共完成投资5234.92亿元,增长17.5%,增速与前三季度持平。二产中工业投资5204.29亿元,同比增长17.2%,下半年后增速加快,比上半年增速快4.9个百分点。工业九大产业投资增长势头迅猛,共完成2694.56亿元,增长25.9%,其中森工造纸、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建筑材料和电子信息业分别增长53.5%、37.9%、37.7%和36.7%。

第三产业投资突破万亿,达10696.44亿元,增长22.0%。其中金融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批发和零售业投资在第三产业中增幅居于前列,分别增长76.9%、46.8%、48.3%和31.6%。

三、在建大型项目增加,项目进展顺利。201*年,广东共有亿元及以上在建项目3145个,比201*年增加500个,投资规模为31440.44亿元,同比增长29.2%,增速高于所有在建项目3.1个百分点;完成投资6545.95亿元,增长24.5%,增速高于在建项目完成投资4.7个百分点。四、到位资金增速回落,自筹资金突破万亿。201*年,广东本年到位资金18821.99亿元,同比增长19.6%,比前三季度回落2.1个百分点,从9月份开始连续四个月低于同期投资增速。其中:国内贷款到位3153.33亿元,增长19.0%;利用外资631.25亿元,下降6.4%;自筹资金10666.09亿元,增长23.7%;其他资金来源3939.68亿元,增长16.7%。

五、高技术产业投资走出低谷,高耗能投资增速回落。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完成628.40亿元,增长36.9%,高于整体投资增速16.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52.2个百分点。高耗能工业投资299.36亿元,增长13.8%,低于工业投资增速3.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23.6个百分点。

201*年,广东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主要特点: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前高后稳。201*年,广东房地产开发投资上半年增幅不断上升,7月份达到最高点后逐步回落。全年完成开发投资3659.6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2.7%,同比增长23.6%,增幅比上年提高22.6个百分点。

按构成分,商品住宅投资2538.02亿元,增长21.4%。其中:90平方米以下住宅投资641.60亿元,增长16.7%,140平方米以上住宅投资809.71亿元,增长30.4%;经济适用房投资24.66亿元,大幅增长55.9%;别墅、高档公寓投资345.23亿元,增长28.9%。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44.46亿元和349.31亿元,增长13.2%和25.0%;其他投资627.91亿元,增长35.3%。

二、土地开发加速,土地购置放缓。201*年,广东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完成土地开发面积1867.57亿元,增长24.7%,增幅比上年提高43.5个百分点。待开发土地面积4033.79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619.80万平方米,下降13.3%。土地购置面积1755.61万平方米,下降22.3%,降幅比上年扩大8.0个百分点。本年土地成交价款405.22亿元,下降0.5%,增幅比上年回落29.5个百分点。三、开发企业资金到位增幅回落。201*年,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5743.77亿元,同比增长13.1%,增幅比上年回落17.4个百分点,比开发投资增幅低10.5个点。资金投资比由上年的1.71:1下降为1.57:1。其中:国内贷款1237.93亿元,增长22.5%;利用外资91.30亿元,增长40.0%;自筹资金1581.64亿元,增长18.5%;其他资金来源2832.90亿元,增长6.2%。其他资金来源中:定金及预收款1529.97亿元,增长12.0%,个人按揭贷款954.65亿元,增长2.4%。

四、商品房销售逐步回升。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自年初一路下滑,至8月份达到年内低点有所回升,全年保持正增长。201*年,广东商品房销售面积7322.0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7%,增幅比上年回落42.1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5476.48亿元,增长19.1%,增幅比上年回落40.1个百分点。

201*年广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民间投资活力增强

201*年1月28日来源:广西统计局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59.07亿元,比上年增长37.7%,增速比全国快13.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161.84亿元,增长38.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697.23亿元,增长27.4%。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从管理渠道看,全年基本建设投资3479.48亿元,增长33.1%;更新改造投资2215.9亿元,增长42.7%,其中工业技改投资1763.98亿元,增长48.4%;房地产投资1206.22亿元,增长48.2%。三次产业投资均实现较快增长。分产业看,城镇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3.3%、38.4%和40.2%,其中工业投资2627.33亿元,增长38.7%。民间投资活力增强。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增长29.5%,非国有投资增长46.2%,其中民间投资3836.54亿元,增长49%,占城镇投资的53.6%,比重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民生领域投资得到加强。分行业看,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教育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49.4%、44.4%和51.6%。建设资金保障有力。从到位资金看,城镇投资到位资金7609.14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其中自筹资金增长53.4%,国内贷款增长20.5%。

201*年度嘉兴经济运行状况简析

201*年1月28日来源:嘉兴市统计局

201*年,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项目推进年、两新工程年”活动,按照市委、市政府“调结构稳增长、抓统筹推转型、优环境强基础、重民生促和谐”的总体要求,努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较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预期目标,从而为”十二五”规划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据省统计局初步核算结果:全年全市生产总值22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7%,增幅比前三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但仍高出去年同期4.4个百分点。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26.3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342.12亿元,增长15.4%,其中工业增加值1191.02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827.58亿元,增长12.5%。

(一)农业形势总体平稳,畜牧业生产有所回升

201*年,全市继续加快推进以“两分两换”、“两新”工程为重点的城乡统筹发展工作,农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00万亩,同比下降0.6%。其中春粮播种面积81万亩,同比增长6.8%。畜牧业生产有所回暖,12月末全市生猪存栏297万头,同比下降1.2%;生猪出栏480万头,同比增长2.2%。全市肉类产量40万吨,同比增长3.7%。蚕茧生产下降,全市蚕茧饲养量57万张,减少4.4%,蚕茧总产量2.7万吨,减少2.3%。经济作物平稳增长加快,其中蔬菜种植面积120.8万亩,同比增长3.7%;新增花卉苗木种植面积0.66万亩,同比增长6.6%。水产养殖结构不断优化。

(二)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经济效益全面大幅回升

201*年,随着国内和国际市场逐渐复苏,工业生产恢复性快速增长势头稳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达5137.50亿元,比上年增长39.8%。其中制造业4676.59亿元,比上年增长42.5%,高出平均2.7个百分点。重工业总产值增长42.1%,快于轻工业4.3个百分点。私营企业生产回升势头强劲,总产值增幅快于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纺织、电气、化纤、化工、通用设备、冶金工业等六大行业对工业生产增长贡献率达52.9%。工业出口形势良好,工业出口交货值1193.50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增速比上年提高38.7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回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899亿元,利税总额456.45亿元,利润总额311.1亿元,分别增长37.8%和43.7%和61.5%。增速同比分别提升35.2、18.2个和16.2个百分点。33个行业大类除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外均实现盈利。十一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综合得分272.7分,同比提高37.6分。

(三)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服务业投资比重上升

20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列全省第一。其中项目投资1200.7亿元,增长19.3%;房地产开发投资270.7亿元,增长44.6%;全市限额以上第一、二、三产业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20%、12.3%、34.6%。工业生产性投资721.95亿元,同比增长14.4%;基础设施投资330.38亿元,增长12.4%,增幅比上年回落50.5个百分点,剔除核电因素增长15.8%(核电投资额77.14元,比上年增长2.6%)。全市限额以上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去年的0.9:58.9:40.2调整为0.9:54.5:44.6,服务业比重提升4.4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投资额分别为172.4亿元、590.7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7.8%和12.6%,生产性服务业增幅高于限额以上投资平均增幅16.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比较活跃。限额以上非国有投资958.55亿元,增长22.3%,其中民间投资748.53亿元,增长27.7%,增幅比上年分别提升12.1个和9.2个百分点。

(四)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热点商品持续旺销

201*年,受国家拉动消费政策、经济恢复性增长以及上海世博会、嘉兴举办省运会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市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9.4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8.9%,增速高出上年3.1个百分点;实际增长14.3%,增速低于上年2.5个百分点。城镇市场名义增长19.3%,高出乡村市场2.4个百分点。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分别增长19.1%和增长17.2%。汽车、家电等热点商品持续旺销,全市限额以上汽车、家电类销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54.3%和38.9%,增幅比上年分别提高11.4个和31.1个百分点。

(五)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品价格涨幅高进低出

201*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呈现六涨两跌态势,与上年三涨四跌一平相比上涨面有所扩大。其中居住类、食品类和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涨幅较高,比上年分别上涨7.2%、7.0%和6.6%。受劳动力成本持续刚性上升、经济回升以及政策性调价等因素影响,服务项目价格回升较快,全年市区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3%,涨幅高出上年4.5个百分点。从分月看,自5月份消费价格上涨4.9%,创201*年8月以来的高点之后,进入四季度以来价格继续攀升,10月、11月、12月市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5.2%和4.4%,其中11月份消费价格涨幅创年内新高。

工业品价格涨幅高进低出。在国际石油价格回升、去年同期价格水平相对较低等因素影响下,工业原材料和产成品价格延续去年年底以来上涨趋势。全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3%,涨幅分别高出上年10.22个百分点和17.07个百分点。年度工业品出厂价格与购进价格涨幅差距继续扩大。价格涨幅“高进低出”差距由上年的-2.7个百分点扩大到4.2个百分点。

(六)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利用外资形势较好

201*年,由于上年金融危机冲击,我市进出口锐减,201*年出现恢复性较快增长。全市进出口总值228.2亿美元,同比增长32.6%,增幅较上年提升45.9个百分点,比201*年(198.33亿美元)增长15%,两年平均增长7.2%;其中出口160.41亿美元,增长30%,增幅较上年提升42.6个百分点,比201*年(141.04亿美元)增长13.6%,两年平均增长6.6%。

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有所回升。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00家,同比增加45家;合同利用外资32.06亿美元,同比增长22.2%;实际利用外资16.1亿美元,同比增长20.6%,但201*年同期(13.59亿美元)增长18.2%,两年平均增长8.7%。

(七)财政收支情况良好,金融存贷稳健增长

201*年,全市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地方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334.33亿元,增长19.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176.83亿元,增长24.8%,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4.5和13.1个百分点。全市各类税收收入343.34亿元,增长19.9%,增速高出上年10.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增长迅速,分别比上年增长42.6%、66.6%、32.8%、123.3%和48.9%,成为全市财政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99.06亿元,同比增长23.6%。

12月末,全市人民币存款余额3526.61亿元,同比增长23.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621.29亿元,同比增长17.8%,人民币贷款余额2615.92亿元,同比增长20.5%。金融机构存贷余款增幅分别比上年低6.9个百分点和14.8个百分点。全年放贷规模呈现明显的“前高后低”特征。1-12月全市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445.32亿元,相当于上年的八成左右,同比减少121.42亿元。

(八)企业信心指数有所回落,景气指数平稳上行

四季度,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9.2,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5.2个点和10.3个点。八大行业中,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信心指数下降幅度较大,分别比上季下降20.0个、38.0个和27.3个点,交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业跌入微弱不景气区间;工业和信息业信心指数略有上升,分别比上季上升6.1点和6.9点;房地产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与上季持平。企业景气指数平稳上行。四季度全市企业景气指数为146.8,保持较高景气区间,且比上季上升13.3个点,同比上升7个点。八大行业中工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企业景气指数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景气指数分别比上季上升13.7个、10个、29.7个、27.8个和18.1个点;建筑业和信息业景气指数有所回落;住宿餐饮业景气指数与上季持平。

(九)居民收入继续增长,改善民生取得进展

20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87元,同比增长11.3%,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实际增幅比上年回落3.8个百分点。四大类收入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为19572元、3664元、1091元和6235元,分别增长10.4%、12.3%、1.4%和13.9%,分别占家庭人均总收入比重为64%、12%、3.6%和20.4%。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4365元,同比增长13.2%,增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9%,实际增幅比上年回落2个百分点。

全市财政民生支出142.71亿元,增长33.4%,超过财政支出平均增幅9.8个百分点。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66.4%提高到71.7%。全市城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84万户、保障人数3.48万人,同比基本持平;城乡居民低保人均支出分别为3296元和1963元,同比分别增长30.2%和20.6%。

“十一五”收官之年,全市经济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201*年“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依然是一个曲折而缓慢的过程,国内经济正处于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全市经济发展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今年,全市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协调发展。

201*年厦门市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民间投资作用增强

201*年1月28日来源:厦门市统计局

20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势头,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100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6.69亿元,下降12.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93.3亿元,增长15.1%。

新开工项目较快增长。201*年全市新开工项目330个,比上年增加52个,计划投资总额219.69亿元,平均投资规模6657万元/项。全年共有29个计划投资超亿元的项目开工建设,主要有闽南古镇、百路达工业园、益杨电子、特易购、海投腾龙码头、晨宏电子三期、会展中心三期等,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工业、商业及酒店业等。

投资结构有所变化。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3.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3.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3.2%,第二产业投资增幅高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的0.06:19.15:80.79调整为0.04:20.67:79.29。

投资行业分布集中度较高。201*年全市各行业投资中规模居前四位的行业分别为房地产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比分别为39.9%、18.0%、16.4%和11.9%,合计比重达86.2%,比近五年平均值高出11.6个百分点,近年来这四大行业一直是投资最多的行业,表明投资在行业分布上更加集中,特别是向房地产和制造业集中的倾向比较明显。

主要行业投资出现分化。一是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受土地购置费大幅增加的影响,全市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幅,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96.13亿元,增长34.5%,其中土地购置费250.34亿元,增长56.7%,占房地产投资的63.2%,拉动房地产投资增长30.7个百分点。二是基础设施行业投资下滑。全年基础设施投入313.10亿元,下降3.2%,比上年大幅下滑15.8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大幅下降,全年完成投资25.62亿元,下降21.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速继续回落,由年初的增长17.5%下滑到年末的下降3.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保持平稳,全年增长6.8%。三是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178.99亿元,增长34.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0.1个百分点,其中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行业完成投资80.03亿元,增长78.6%。卷烟厂金桥生产线技改、正新海燕子午线轮胎二期、宸鸿科技三期、景致光电等项目是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长的龙头项目。四是服务业投资增速加快。全年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住宿餐饮业投资分别增长21.9%、38.3%、1.16倍和40.0%,主要大项目有特易购五缘湾项目、红星美凯龙、柒牌营运中心、国际银行科研中心、帝元维多利亚酒店等。五是社会事业投资基本持平。

新开工楼盘大量增加,商品房销售低迷。全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787.73万平方米,增长2.2倍;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商品房市场价升量跌,观望气氛浓厚,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26.77万平方米,下降19.4%,商品房销售额379.12亿元,下降9.9%,其中商品住宅跌幅较大,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下降40.5%和22.9%;由于近年竣工项目多,销售低迷,商品房待售面积大量增加,年末待售面积197.82万平方米,增长34.3%。

民间投资加快增长。全年城镇项目中民间投资完成143.03亿元,增长45.%,占城镇投资的26.6%,比上年提高8.1个百分点,延续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国有投资比重和增幅有较明显回落,但仍为各经济类型之首,全年完成投资25.90亿元,下降21.0%,占城镇项目投资的48.1%;全年港澳台及外商完成投资136.78亿元,增长30.8%,占城镇项目投资的25.3%。

扩展阅读:201*年全国各城市房地产年终总结(德州、杭州、济宁、宁波)

201*年宁波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年1月28日来源:宁波统计信息网

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极其复杂、极不平凡的一年。经过全市上下艰苦努力,我市经济运行呈现高开、缓降、稳走、转型的基本态势,多项经济指标表现良好,运行实绩好于年初预期。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2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8.4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48.2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59.2亿元,增长11.6%。

一、农业发展总体平稳

初步统计,20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9亿元,扣除农产品价格指数同比增长3.6%,其中农业总产值163.8亿元,增长1.9%;林业总产值9.3亿元,下降1.2%;牧业总产值53.9亿元,增长4.9%;渔业总产值107.1亿元,增长5.9%;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4.9亿元,增长5.5%。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8.4亿元,扣除农产品价格指数同比增长3.7%。

二、工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201*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3171.2亿元,同比增长32.5%,增速同比提高34.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全年累计实现总产值10867.5亿元,增长35.4%。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0565.4亿元,增长34.7%,产销率为97.2%,工业生产与市场实现了较好的衔接。在全部销售中,国内销售为7785.4亿元,增长37.4%,出口交货值为2780.1亿元,增长27.7%,内销比外销增速快9.7个百分点,呈现了内外需共同拉动工业生产的良好态势。201*年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46.3,创全年新高。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0.1,比上年同期上升16.7点。两大指数均在较为景气区间运行。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一是新产品产值率创新高。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863.2亿元,同比增长48.1%,增速高于工业总产值12.7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17.1%,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创近三年新高。二是装备制造业增势凸现。作为制造业核心的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09.5亿元,增长39.2%,增速高于规上工业产值3.8个百分点。三是轻重工业增速差距缩小。重工业同比增长39.5%,高于轻工业增速12.4个百分点,两者增速差距较年初缩小22.8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支柱产业快速扩张

初步核算,201*年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059.2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服务业几大门类分别实现增加值501.2亿元、378.4亿元、244.5亿元和233.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7.9%、12.2%、-5.7%和14.5%。港口生产形势良好。201*年宁波港实现货物吞吐量4.1亿吨,同比增长7.4%,增速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00.4万标箱,同比增长24.8%,增速同比提高38.7个百分点。销售规模快速扩张。初步统计,201*年全市实现商品销售总额7506.6亿元,同比增长32.2%。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4.5亿元,增长19.2%。城乡市场同步增长。201*年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1515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城区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1273.7亿元,增长20%;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189.5亿元,增长16.8%。汽车消费成为支撑全市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201*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中汽车类商品零售额达369.7亿元,同比增长42.3%,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9%,拉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增长7.7个百分点。四、民间投资意愿明显增强

初步统计,201*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6.5亿元,同比增长10.1%,增幅低于去年同期5.9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48.2亿元,同比增长10.1%,增幅同比回落5.4个百分点。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57.3亿元,同比增长48.8%,增速同比提高27.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意愿明显增强。201*年全市非国有投资完成1264.4亿元,同比增长22.4%,增速同比提高11.2个百分点,快于全社会投资增速12.3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完成1016.1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6.1%,同比增长29%,增速同比提高9.6个百分点。从民间资本的投向看,第三产业占了57.0%。

五、外贸总量创新高

201*年全市实现口岸进出口总额1613.4亿美元,同比增长38.0%。实现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突破800亿关口,达829.0亿美元,增长36.3%,其中出口519.7亿美元,增长34.5%;进口309.3亿美元,增长39.6%。201*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95个,比上年同期增加92个;合同利用外资4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增速同比提高35.2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23.2亿美元,增长5.3%。完成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1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2%,新批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175家,项目总投资额7.8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5.2亿美元,增长31.7%。完成服务外包总额65.4亿元,增长40.6%;其中离岸业务2.72亿美元,增长66.4%。服务外包企业达521家,从业人员2.25万人。

六、财政金融运行稳健

201*年全市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171.7亿元,同比增长2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30.9亿元,增长22.7%。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54.0亿元,增长18.7%;增值税91.3亿元,增长16.4%;企业所得税80.6亿元,增长35.9%;个人所得税34.4亿元,增长28.8%。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00.7亿元,增长18.7%。财政用于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支出分别增长15.8%、30.5%、20.8%、19.6%、242.1%。截至20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9414.2亿元,同比增长22.0%,比年初增加1698.3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9000.6亿元,增长21.2%,比年初增加1575.7亿元,信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9755.5亿元,增长18.4%,比年初增加1514.3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9552.0亿元,增长18.2%,比年初增加1468.3亿元。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3312.2亿元,增长14.1%,比年初增加409.9亿元。

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据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对市区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年宁波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66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2%。扣除同期价格指数实际增长6.3%。其中市区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1768元,同比增长11.0%,影响可支配收入增长7.0个百分点,占家庭总收入的63.4%。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420元,增长6.7%,扣除物价指数实际增长2.9%。全年20%的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216元,同比增长13.7%,收入水平仅有市区平均水平的37.2%,收入增长幅度比同期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食品消费4995元,恩格尔系数高达51.7%。据对全市10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推算,20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261元,比上年增收1620元,增长12.8%。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165:1缩小为2.115:1。农村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人均为8125元,同比增长10.2%,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6.4%;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为4133元,增长22.8%,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7.3%;财产性纯收入与转移性纯收入等非经营性纯收入人均为201*元,增长5.4%,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9794元,增长0.1%。

八、价格指数升降互现

201*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7%,仍在年初确定的调控目标之内。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八大类价格指数呈现“五升一平两降”格局,其中,食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五大类价格指数上升,分别为107.9%、103.9%、100.9%、100.3%和107.3%;烟酒及用品价格指数持平;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两大类价格指数下降,分别为97.2%和99.6%。生产指数看,201*年我市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13.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8.9%。市区房屋销售价格指数201*年全年平均为105.7%,其中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109.2%。

201*年济宁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及201*年展望

201*年,是名副其实的房产调控年,中国经济当中最受关注的无疑也是房地产市场。从

“国十条”到“国五条”,从上调房贷到限购、加息,从计划出台房产税到打击囤地和捂盘惜售,房产调控的频率、力度、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从调控效果看,尽管调控一波紧似一波,但从全市全年楼市发展态势来看,房产新政并未对我市楼市造成明显的消极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高位增长,供应量稳步增加,到8月份,全市投资、施工规模均超过201*年全年规模。尽管10月份,受房产新政影响的销售面积与销售金额增幅出现短暂回落,这也仅仅是昙花一现。到11月份,全市销售面积与销售金额环比、同比增幅同步提升,累计总量双双均超过201*年全年总量,房市需求较为旺盛,整体运行良好。

一、201*年全市房地产市场运行主要特点(一)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高位增长

201*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34.6亿元,比201*年净值增52.2亿元,占全市规

模以上投资的9.5%,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1.9个百分点,同比增长63.4%,比去年同期高43.3个百分点。分月来看,从一季度以来,投资增速连续上扬,到8月份,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超过201*年全年总量,到三季度达到全年高峰。尤其从下半年投资增速看,全市各月投资增速均在60%以上,且月度增幅较为平稳,均超过去年同期40多个百分点。投资增速表面,全市房地产业投资持续高位增长,受房产新政影响并不明显,增势依然强劲(见图1)。

图1:201*年各月房地产业投资总量及增速

(二)房屋施工规模平稳扩大,供应量明显增加

201*年,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624.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9%,超过去年同期增幅13.5

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340.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5%,超过去年同期10.5个百分点。201*年全市新开工面积达到688.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8%,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557.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3%。房屋施工面积尤其住宅新开工面积的快速增加,将有效增加住房供给,缓解房市供需矛盾。

(三)房屋竣工面积继续扩大,增速放缓201*年,全市房屋竣工面积231.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0%,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21.8

个百分点,分别比上半年、前三季度增速回落37.1个、43.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11.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0%,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分别比上半年、前三季度回落45.5个、41.9个百分点,增速明显放缓。

(四)销售市场起伏波动,整体运行良好

201*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335.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8%,商品房销售额突破百

亿元,达到100.1亿元,同比增长39.1%(见图2)。纵观全年销售市场,前三季度波动明显,第四季度相对平稳。年初,销售市场旺盛,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增速连续上扬,到4月份达到高峰,增速同为全年最高。随着4月中旬“国十条”的实施,5月、6月、7月逐步回落,但经过3个月胶着之后,成交量开始反弹,8月、9月连续上升。9月29日“国五条”实施,受其影响,10月份,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增幅双双创下全年最低,但也仅仅是昙花一现。临近年末,通胀压力增大,房市本身具有保值增值避险的作用,11月、12月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反弹上升,市场又突现活力。从全市销售市场增幅趋势看,波动点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实施点相对吻合,受房产新政影响起伏波动,但从全年房地产市场整体来看,需求较为旺盛,活力较强,1-11月,全市销售面

积与销售额双双超过去年全年总

量。

图2:201*年全市各月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及增速

(五)房屋销售价格呈现“波浪式”发展态势

201*年,房产调控重点就是抑制部分城市房价的过快上涨,从全市房价增速趋势看,房

价受政策主导作用明显(见图3)。1月、2月、3月、4月,全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9%、5.7%、8.5%和9.2%,涨幅一路走高,4月当月同比涨幅更是达到全年的峰值。但4月以后,随着政府一系列严厉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出台,房屋销售价格快速上涨势头得以抑制,5月、6月、7月、8月、9月同比涨幅逐渐回落,分别为8.5%、7.8%、7.0%、5.4%和3.7%,但10月房价又略有爬升,同比涨幅也回升至3.9%。随着二次调控政策的显现,11月、12月同比涨幅分别为3.7%、3.4%,房价回落。这种上涨回落上涨回落的波动式发展表明房产新政取得了短期成效,同时,也显露出房地产业开发与国家宏观调控博弈力量的强大。

图3:201*年各月当月销售价格同比增速(%)

(三)当前全市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高位增长,成为第三产业投资增长的主要支柱,有力

带动了全市整体投资快速增长,但与省内地市相比,我市房地产市场仍存在着开发投资依然偏小,住房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资金保障程度下降明显以及区域投资不平衡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投资规模依然偏小,差距仍较为明显

201*年,尽管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实现跨越性发展,突破百亿元,但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相比仍显偏小。据初步统计,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省规模以上投资比重为14.0%,而我市占比仅为9.5%,低了4.5个百分点,差距仍较为明显。

(二)住房供应结构不尽合理,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

近年来,我市加大了保障性住房、90平方米以下住宅建设的力度,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善,但由于长期积累的矛盾,目前我市住房供应结构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经济适用房投入明显不足,90平方米及以下商品房占比仍然较低。从201*年投资额来看,90平方米及以下住宅投资、经济适用房投资分别为17.9亿元、1.4亿元,分别占全部住宅投资的18.0%和1.4%,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4.3个和2.8个百分点。从施工面积看,201*年90平方米及以下住宅投资、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分别为263.4万平方米、18.9万平方米,占全部住宅施工面积分别为19.7%和1.4%,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5.5个和1.1个百分点。

(三)开发资金压力加大,保障程度下降

201*年,国家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受其影响,开发资金增速持续低于

投资增速,国内贷款及资金保障程度明显下降。201*年全市开发资金同比增长34.4%,低于开发投资增速30.0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同比下降33.4%。从资金来源与开发投资比例看,资金保障程度为1.20:1,远低于201*年的1.46:1,开发资金压力加大。

(四)房地产开发投资过于集中,开发成本较高

201*年,市中区完成开发投资36.3亿元,占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7.0%,居全市之首,

是开发投资最小县区的16倍,区域投资明显不平衡。市中区是我市的主城区也是老城区,房地产开发过于集中在市中区,拆迁补偿费用较高,开发成本相对较高。

(五)房地产市场相对封闭,开发企业整体实力较弱

201*年,全市一级资质的企业4个,与201*年、201*年持平;二级资质的企业13个,

比201*年多4个,比201*年少1个;三级资质的企业60个,分别比201*年、201*年多3个和2个,从近3年来看,三级以上房地产开发企业相对稳定,市场也就相对封闭。201*年三级资质以下企业占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70.1%,占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7成,表明我市开发企业整体实力较弱。三、促进全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拉开城市建设框架,重点加快两个新区建设进度

改变目前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小,过于集中市中区、开发成本较高的问题,进一步加大

房地产开发投入,可实行先新城建设,后旧城改造的模式。加快北湖新区、济北新区建设进度,尽快形成人流、物流聚集的高地后,再进行旧城改造,老城区开发成本就会相对降低一些。

(二)加大土地供给,清理闲置土地

土地供应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基础,也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地价较高是房价居高不下的

主要因素。扩大房地产投资规模的钥匙其实就是要解决好土地供应问题。要加大清理闲置土地、置换土地力度,切实增加全市土地供应,进一步稳定住宅市场。

(三)优化调整住房结构,缓解住房市场供需矛盾

要紧紧抓住国家201*年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同时,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经济适用房、中低价位商品房、廉租房和中小型商品房建设,切实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最大限度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等多种住房需求,缓解住房市场供需矛盾。

(四)加快示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度

201*年,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走在了全省先进前列。下一步就是要做好示范新型农村社区科学规划,在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快示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度,一定程度上改变区域房地产开发投资不平衡的问题。

(五)提高开发企业整体实力,提升建筑品质

针对目前我市房地产市场相对封闭、整体实力较弱的问题,一方面积极引导有资信和品牌优势的开发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形式成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实力雄厚企业来我市开发。开发企业实力强大,开发的规模与档次就会相对较高,进而提升我市建筑品质,美化城市环境。

(六)加强房市监管力度,激活存量住房市场

加强房地产开发建设、交易、物业管理等环节全过程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同时,积极引导房地产企业灵活应对房产新政,推动新盘上市,释放库存。

四、201*年全市房地产发展展望

201*年,影响全市房地产市场不确定性依然较多,可能出现震荡,但总体仍趋于平稳,不会大起大落。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保持快速增长

房地产业生产周期长,市场供给和开发投资走势都会表现出很强的惯性。201*年全年投资持续高位增长,新开工面积平稳增长,预计投资增速不会放慢。同时,随着201*年我市城市化进程、新型农村社区及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加快,将推动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

(二)开发资金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201*年对房地产开发商而言不容乐观,因为过去的201*年,国家出台的调控政策一波紧过一波,但房地产市场表现抗跌,部分地区房价依然上涨,调控效果不理想。201*年,国家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调控政策将层层加码,银根持续收紧,手段也会越来越多样化。开发企业直接或间接融资将更加困难,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大。

(三)房价可能继续上涨,增长将会相对平稳

随着通胀压力增长,楼市具有保值增值的作用,201*年房市投资热度难以下降,房价可能继续保持上涨。同时,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显现,央行加息收紧银根,加上房产税试点实行,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将会得到进一步遏制,增长将会相对平稳。

(四)房地产市场依然良好全市经济健康平稳发展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改造,人口的大量迁徙流动,都将会直接拉动房地产的快速增长,必然带来较大的住房刚性需求,房地产市场发展空间较大,形势依然良好。

201*年杭州市房地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201*年1月28日来源:杭州统计信息网

201*年,全市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956.20亿元,增长35.7%,增速较上年提高21.2个百分点。从商品房用途看,商品住宅投资676.27亿元,增长32.7%,办公楼投资80.84亿元,增长11.9%,商业营业用房投资69.24亿元、其他用房投资129.84亿元,分别增长38.5%和78.4%。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占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36.1%,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201*年,我市工业投资保持平稳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完成限额以上工业投资685.56亿元,增长12.5%,增速较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

浅析201*年德州市房地产开发市场运行情况

201*年1月28日来源:德州市统计局

今年以来,在国家和省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德州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高开低走逐步趋于平稳快速发展,商品房销售增速回稳,施工规模不断扩大,新开工面积快速增长,企业资金到位良好,整体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对提高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改善居住环境,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德州市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运行情况及特点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住宅投资比重有所下降

201*年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90.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0%,分别比一季度、前三季度下降28个和4.4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上升1.6个百分点。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住宅投资69.12亿元,增长12.3%,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84.0%下降到76.6%;办公楼投资0.54亿元,增长111.0%,比重由上年同期的0.3%提高到0.6%;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0.79亿元,增长41.8%,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0.4%上升到12.0%;其他投资9.74亿元,增长151.0%,比重由上年同期的5.3%上升到10.8%。

在住宅投资中,90平方米及以下住宅投资15.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0%,高于住宅投资增速7.7个百分点,占住宅投资的比重仅为17.0%;经济适用房住宅投资3.40亿元,增长23.6%,高于住宅投资增速11.3个百分点,占住宅投资的比重仅为3.8%。

(二)建筑工程依旧占居主导,土地购置费用增长较快201*年房地产企业完成开发投资当中,建筑工程总投资为61.82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的68.5%,同比增长11.8%;安装工程总投资为9.91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的11.0%,同比增长33.2%;设备工器具购置为0.52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的0.6%,同比下降24.0%;其它费用为17.93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的19.9%,同比增长81.2%,其中,土地购置费为7.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7%。

(三)房地产开发资金充足,增速高于完成投资增速

1-12月,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为108.47亿元,同比增长30.7%,增幅高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7.7个百分点。在各类资金中,国内贷款17.43亿元,同比增长19.6,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自筹资金31.62亿元,同比增长28.87%,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其他资金59.41亿元,同比增长35.4%,比重上升1.9个百分点,定金及预收款38.07亿元,同比增长38.6%,比重上升1.6个百分点。

(四)施工规模不断扩大,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快速增长

1-12月,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为1032.63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45.5%。其中:住宅施工面积880.14万平方米,增长40.3%;办公楼施工面积6.31万平方米,增长199.9%;商业营业用房施工面积122.02万平方米,增长92.6%,其他用房施工面积24.17万平方米,增长41.2%。

1-12月,全市房地产新开工面积445.09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26.3%。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392.23万平方米,增长23.6%,占全部新开工面积的88.1%。

商品房竣工面积210.63万平方米,增长48.6%。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84.43万平方米,增长43.3%,占商品房竣工面积87.6%。

(五)商品房销售逐步回稳,期房好于现房

201*年,德州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57.83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56.5%,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下降227.7个、70.9个、0.7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现房销售面积为49.78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36.6%;住宅期房销售面积为381.9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92.7%。

201*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额为120.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3.7%,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下降277个、96.8个、15.8个百分点。其中,商品房住宅现房销售额11.72亿元,下降21.5%;住宅期房销售额99.63亿元,比去年同期提高138.1%。

二、当前德州市房地产开发运行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一)资金投向结构不合理,经济适用房投入不足

普通住宅投资69.12亿元,占房地产投资76.6%;经济适用房投资3.4亿元,仅占房地产投资3.8%。经济适用房投资所占的比例与收入结构相比明显偏低。因此造成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加剧,经济适用房供不应求,普通商品房、高档商品房却不同程度地空置积压。

(二)名牌企业不多,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规模优势不突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市房地产业发展较快,房地产企业增加较多,但良莠并存,在知名度高的企业少,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型名牌企业更是寥寥无几。目前,全市入统的房地产开发企业202家,资质等级为一、二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仅有17家,占比重仅占8.4%,,在全省各市中处于较低水平。

(三)房地产市场秩序不够规范,投资环境有待改善。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在市场开发、销售等环节上存在投机与炒作等不规范现象,有些银行急功近利,降低贷款"准入"标准。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对开发商贷款或降低客户资质等级评定的门槛,或放松了贷款审查标准,存在假按揭套取银行贷款现象。一些企业在开发建设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如没取得许可证擅自开工建设及预售商品房、合同承诺不兑现、商品房面积缩水、工程质量不佳、以及物业管理差等诸多问题。

三、促进全市房地产开发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高度关注房地产开发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积极引导和调控房地产市场走势,采取“抓保障、稳市场、提信心、促消费、强监管”的综合性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一)继续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防止大起大落。

一是正确引导和积极促进房地产开发企业进一步认清当前市场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根据市场变化的新情况、新趋势,积极、主动、及时地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营销策略,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法和合理的价格促进商品住房销售,放大成交量,以激活整个房地产市场。

二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分析监测报告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提高市场透明度,加强对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管理和引导,这对于有效稳定市场预期和消费心理,正确引导和促进居民理性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切实增加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应

一是要继续优化住房供应结构,统筹安排新建住房结构比例。在坚持实事求是、问计市场,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分类控制,积极稳妥、适度调整的原则下,重点支持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建设,以实现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应,促进房地产项目开发投资建设;二是应进一步清理并逐步减少住房建设和消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多渠道降低建设成本。合理调控商品住房价格,要使商品住房供应总量、结构和价格与居民住房消费需求、购买支付能力基本相适应。

(三)研究土地征用供应有效途径,对不同性质的住房采取灵活多样的土地供应方式

根据德州市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加强土地市场一级垄断,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改变土地的单一拍卖方式,合理确定住宅建设用地的区位布局并适当提高其在土地供应中的比例,着力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用地供应,保证限价商品住房和廉租住房年度土地供应。

(四)引导合理住房消费,切实做好稳定房价工作

一是要加强合理住房消费正确引导,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二是要引导开发企业以合理价格促销、提升产品品质,释放潜在的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需求,抑制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使商品房价格保持合理的水平;三是要探索“综合评标”、“一次竞价”、“双向竞价”等土地出让方式,抑制居住用地出让价格非理性上涨;四是要加强对商品房住房价格的监督和管理;五是要进一步搞活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实现新建商品房和存量住房的联动交易。

(五)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监管与服务。创造和谐、稳定的房地产市场环境,是促进房地产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监管。特别是对那些没有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却售房的,将预收房款转做它用拖延工期、不按规定期限办理房产证、土地证等手续的行为,要研究制定处罚措施,以维护购房者这一庞大弱势群体的利益。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从项目审批、到施工现场协调处理解决有关问题等提供更加及时周到的服务。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年全国各城市房地产年终总结(广东、广西、嘉兴、厦门)》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年全国各城市房地产年终总结(广东、广西、嘉兴、厦门):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年全国各城市房地产年终总结(广东、广西、嘉兴、厦门)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97575.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