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职称管理科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年度职称管理科工作总结
职称管理工作以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才服务为理念,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职称评聘向激发人才活力上转变;从日常程序化工作向规范化、信息化转变。职称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上半年,对全市201*年评审通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953人(其中正高级23人,副高级930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1287人;初聘和认定2907人;按所属自然单位、申报专业类别办理了文件核发工作。办理各类高、中、初职称聘用1631人;为取得高、中、初职称的5301人办理了各类资格证书;对全市201*年度市直各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年度考核审批,优秀率占14.7%;201*年高级职称申报978卷,省审核通过925卷,淘汰率为5%,居全省最低,乡镇中学连续两年申报淘汰率为零。市职称管理科被省人社厅评为201*年度职称管理先进科室。
一、坚持公平公正,激发活力的原则,职称管理工作更加完善。根据我市人才队伍现状,进一步建立健全申报推荐、评审、岗位聘用、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职称工作管理进一步规范,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召开了全市职称管理工作会议,对全市职称管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加大职称申报打假力度,针对职称申报材料奖励造假多的现象,采取原件、文件二件齐全,互为验证;学历认定以毕业证原件和国家教育部开通的信息网学历认定表或毕业生登记表
二件齐全,互为验证。加大公示力度,高中级职称申报实行人事人才网、张家口日报二级公示,接受社会广泛监督,从源头堵塞漏洞,维护职称评审工作的严肃性。申报材料审核实行三级审核把关:申报人所在单位、主管单位、市职改办三级,层层把关。审核材料实行谁审核,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制。
二、以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为基础,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工作稳慎推进。一是立足服务,创新工作思路。根据省厅有关聘用工作的文件精神,制定了《张家口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聘用管理办法》,召开了全市专业技术岗位聘用管理工作会议,为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为人才搞好服务,在聘用工作中,我们跳出思维定势,抓住教育系统人员调整频繁,工资无法兑现的工作切入点,破解工作难题。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职改办的同志们集思广益,兼顾岗位聘用政策、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调动人员多的具体情况,在教育系统先行试点,研究制定了《调动人员聘用管理办法》,解决了长期以来调动人员聘用得不到合理解决的难题,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广泛赞誉。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先入轨、后规范的原则,积极推进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工作。建立按岗聘用,公开公正,严格标准,规范程序的管理模式,确保了聘用工作规范有序。目前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全市80%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高、中、初级职务的聘用工作。实现了聘用工作顺利入轨,人员平稳入位。取得了聘用工作信访为零的突破。
三、夯实三项基础工作,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一是下大功夫扎
实推进三项基础工作:针对各类职称评聘资料信息仍装在信袋里的现状,加大各类职称评聘资料信息的录入工作力度,分门别类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系列、岗位聘用、岗位审核、证书办理5大类35个系列信息库,逐步建立全市职称管理工作信息网。二是摸清底数。以更换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为契机,对全市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做好全市10万人换证相关资料档案整理、信息录入工作,为各类人才提供便捷、高效服务。三是协调人员努力做好1986--201*年的职称档案的分类、整理、归档工作。为今后查阅相关资料提供依据,目前已整理档案380多卷。
四、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约束人、管理人的作用。一是建立合议会制。职称工作政策性较强,为减少工作失误,对有争议的事,随时召开合议会,大家集思广益,共同研究、商定。二是健全制度。制定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初聘、认定、聘任、评审、收发文、证书管理等制度,逐步形成程序规范,操作性强,运转灵活的管理办法。三是建立工作流程制。对每项工作分别建立工作流程。四是明确科室人员分工。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逐渐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用制度管人的运行机制。
五、以奋发有为的崭新姿态,展示工作风采。职称管理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接触人多。我们把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渗透到每个环节,提升工作标准,服务水平,逐步淬炼出一支业务精湛,坚持原则,团结协作,服务周到的团队。在全科开展“三个一”活动:端上一杯水,问上一句好,让出一个座,为前来办事人员提供
热情周到服务。在工作中发扬“三勤”、“三不怕”精神,勤学、勤问、勤交流;“三不怕”:不怕累、不怕烦、不怕怨。
扩展阅读:社会科学管理科201*工作总结
科研处社会科学管理科201*年度工作总结
201*年度,科研处社会科学管理科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及校第九次党代会、九届二次会议精神,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用科学发展观思想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整体工作部署,以持续增强科研实力、提升学科发展水平,以高级别项目申报与立项为重点,不断强化科研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工作方法创新,推动社科科研管理内涵建设,增强科研服务意识,提升科研服务能力,开创了工作新局面,取得了一些新的收获。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升科研管理素养
本年度,不断加强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科研管理素养:一是注重加强科研管理政策和文件学习,凝练科研管理理念。注重学习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关的政策和法规,有效的提高科研管理的工作效率,明确科研管理的政策导向和工作重点。学习的政策和文件主要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十二五”时期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各学科重点领域和重点研究课题》、《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教育部关于繁荣发展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系列文件等。通过政策理论学习,提高自己工作素养,塑造科研管理理念。二是注重加强科研管理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学习途径主要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等社科科研主管部门相关网站,研究和探索各类项目申报、管理要求和注意事项,提高项目从申报到中期检查、经费管理、申请结项等各个环节实务,增强科研管理业务能力。(3)注重加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发展,目前大多科研项目的申报和日常管理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因而,较为熟练的掌握专业软件操作,是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二、抓住核心,全力做好科研申报工作
(一)做好项目申报工作。本年度,组织申报人文社会科学纵向项目类别31种,共申报项目787项,获得立项资助148项。其中申报国家级项目151项,获立项1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申报省部级项目491项,获立项27项;申报厅局级项目123项,获立项58项;全年获各类级别研究资助经费533.93万元。
各学院申报、立项情况分别为:文学院申报113项、立项24项,政法学院申报89项、立项13项,历史与社会学院申报88项、立项13项,教育科学学院申报94项、立项13项,经济管理学院申报49项、立项7项,外国语学院申报44项、立项9项,音乐学院申报42项、立项11项,美术学院申报16项、立项2项,体育学院申报87项、立项25项,传媒学院申报?项、立项?项,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申报56项、立项6项,国际教育学院申报6项,图书馆申报25项、立项5项,学报编辑部申报4项、立项1项,机关申报14项,立项4项,数计、环工、化材、物电学院共申报22项,立项7项。
1.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历史与社会学院周晓光教授作为首席专家投标申报的《千年徽州家谱与社会变迁研究》获得资助,资助经费80万元。
2.申报20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1项,共获资助16项,其中一般项目12项、青年项目4项,资助经费240万元。
3.申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1项,立项1项。
4.申报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11项,获得资助1项,资助经费12万元。
5.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4项,其中一般项目21项,专项3项,获得教育部资助2项,均为自筹项目。
6.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383项,共资助16项,其中规划项目7项,青年项目9项,资助经费126万元。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5项,其中思政理论课专项1项,教师法规教育问题专项1项,思政工作专项3项,获得资助2项,资助经费16万元。
7.申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6项,立项2项,资助经费18万元。申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院管课题1项,并获得立项,资助经费0.15万元。
8.申报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项目1项。
9.申报民政部“中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理论研究部级课题16项,立项2项。申报民政部201*年度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课题8项。
10.申报国家语委“十二五规划”201*年度科研课题4项,获得立项1项,经费自筹。
11.申报国家旅游局科研项目3项。
12.申报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研究项目2项。
13.申报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8项。14.申报全国优秀政法图书出版基金项目2项。
15.申报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项。
16.申报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1项。
17.申报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25项,立项资助1项,资助项目4万元。
18.申报安徽省领导圈定课题3项。
19.申报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51项,立项30项,资助经费6.2万元。
20.申报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8项,立项13项。21.申报安徽省体育局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5项,立项15项,资助经费5万元。
22.申报芜湖市委党校科教项目5项。
23.完成校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申报立项工作,立项17项,立项经费13.6万元。
24.完成校级培养基金项目申报立项工作,立项37项,立项经费14.58万元。
(二)做好成果申报和选题、征文征集工作
1.组织报送教育部专家建议咨询报告。推荐我校教科院阮成武、葛明贵教授报送《专家建议》咨询报告2篇,其中葛明贵教授咨询报告被教育部采用。
2.发布各种学术论文征集通知22则。
3.组织征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选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申报选题共6项。
4.组织申报安徽省社科文学艺术出版奖(社科类)40项。
5.组织申报安徽省社科文学艺术出版奖(艺术类)7项。6.组织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申报。获得三等奖1项。
7.组织201*年国家旅游局优秀旅游学术成果评奖申报3项。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8.发布201*年国家体育局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二、强基固本,认真做好项目管理工作
本学期,进一步加强项目的结项和过程管理力度,通过学校部署、学院督促,集中清理、个别办理等方式,严格按照各类各级项目管理规定,稳步推进项目过程管理的常规化。共完成结项62项。
(一)做好项目年度检查材料整理工作。
1.做好201*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年度检查和经费预决算工作,撰写年度检查报告,并于201*年3月份上报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
(二)做好项目验收结项工作。
1.完成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验收结项工作,成果鉴定等级2项良好、3项合格。
2.共完成5项国家项目验收结项工作,46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年度检查工作。共完成各级各类省部级项目结题17项,完成78项课题年度及中期检查上报工作。本年度加大对厅局级项目的清理和督查力度,对35项各类厅局级科研项目进行了中检和结题工作。办理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5项、文化部项目2项、高校古籍整理项目2项、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结项2项、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35项、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项结项审查与报送工作。3.办理完成校级人文社科项目9项。(三)做好档案存档管理工作。
1、各级各类文件分门别类管理。校科字、科研处文件按年度装订,项目批文、上级来文按级别装盒。
2、做好各级各类社科项目档案整理、归档工作。本年度已整理完成科研档案85卷,完成科研档案预立卷50项。
三、增强使命,做好常规服务工作1.本年度共撰写各类通知101条,其中项目通知69条,征文等通知32条。撰写新闻稿80则,其中在校园网师大新闻栏中发稿10则。
2.做好科研统计和科研管理系统维护工作。完成期中、期末两个阶段性社科统计信息,供有关领导参考和科研工作会议使用。做好科研管理系统平台日常维护工作,本学期共更新相关项目信息150条。
3.做好各类专家推荐工作,共推荐各类专家718人次。包括国家社科项目评审专家90人,教育部人文社科专家94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397人,201*-201*安徽省社科联社科评奖评审专家库129人,芜湖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8人,做好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项目、省社科奖评审专家通知联络及材料发放、收集及专家劳务费、项目鉴定评审费发放工作。
4.做好201*年度职称评定科研成果认定工作。共接受科研秘书、相关教师206人次,调阅、复印科研档案328份。完成65位教师职称材料评审工作,共评审纸质和网络项目材料202项,纸质和网络获奖材料44项。完成硕士生导师科研项目成果审核25人次。
5.做好成果与选题征集工作。本学期,重点做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汇编142份,《安徽社会科学年鉴》(第六辑),《安徽省志〃社会科学志1987-201*》三项社科成果征集工作,共征集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汇编142份,《安徽社会科学年鉴》(第六辑)129份,《安徽省志〃社会科学志1987-201*》56份。同时,做好安徽省社科界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征集、安徽省第三届艺术教育研究论文征集布置工作。征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选题3项,省社科基金选题35项,
6.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做好文科到账科研经费查询、凭证办理、存档、回寄工作,协助办公室做好到账经费入账、经费卡发放工作。做好201*-201*年度安徽省社科文学艺术出版奖奖金领取、发放工作。
四、佳绩频传,文科科研硕果累累
本学期,我校文科科研工作硕果累累,成就斐然,取得了诸多新的突破:
1.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再获佳绩。周晓光教授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徽州千年家谱与社会变迁》获得重大突破,为我校首次获得这一项目,载入师大科研史册。获20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16项,立项经费为240万。立项数在全国排第21位(含并列单位,不含并列单位排第42位)。在师范类院校中排第5位(含并列单位,不含并列单位排第9位)。立项数在安徽省排名第1位,取得较为瞩目的成绩。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17项,其中,周兴国教授申报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首次入围答辩环节,为我校在该项目上的突破带来了希望。
2.文科学术论文转载量排名表现突出。本学期,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特向我校发来贺信,祝贺我校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喜获佳绩,列全国第62位。文学院张勇博士发表在《UNIVERSITAS-MONTHLYREVIEWOFPHILOSOPHYANDCULTURE》(哲学与文化)201*年第6期的《ONLiuZong-yuan’sViewonMencius》(论柳宗元的孟子观)一文被A&HCI全文收录,这是我校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研究论文首次被A&HCI全文收录,标志着我校该领域研究正式融入国际学术交流圈。
3.社科奖评选成绩优异。本学期,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安徽省07-08年度社科文艺出版奖,我校19项成果获奖。共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9项。其中获社科类成果奖13项,列全省第一。阮成武教授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我省仅2人获得该奖项。
4.社科优秀人物不断涌现。本学期,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201*年23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验收情况报告》,我校叶松庆教授2次、马陵合教授1次被评为全国社科规划办“鉴定工作认真负责专家”,并被记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成果鉴定工作认真负责的专家档案”。我校政法学院房玫教授专题调研报告获得全国思政研究会三等奖(省政研会“特别奖”)。同时,房玫老师还入选“心动〃201*”安徽新闻人物候选人,进入“江淮先锋”事迹报告团,成为近期我校脱颖而出的社科优秀人物典型。
五、创新发展,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一)本学期的工作创新
1.拓展项目申报渠道。项目申报渠道关系到项目申报数量与立项数量,拓展项目申报渠道,扩大申报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多申报信息是社科管理科的重点工作。经努力,本学期社科管理科加大项目申报渠道拓展力度,采取主动检索,广泛搜罗,本学期拓展9项项目,分别是、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201*年研究课题、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研究项目、国家语委项目、全国统计科研计划项目、民政部201*年度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课题、最高人民检察院项目、“华东师范大学十二五基地重大项目招标课题、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重点课题研究项目、《合肥通史》专项研究课题。
2.严抓项目申报质量。为提高项目申报质量,本学期我科室采取一些创新方法,进一步严把项目申报质量关。具体做法有:一是增强审查力度。主要是在项目申报中,增加了初审返修和专家审查环节,使教师最终定稿申报书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二是开展重大项目培育工作。主是针对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招标项目提前进行选题报送,举办专家会审会议,提高我校教师项目申报书撰写质量及团队冲击大项目的能力。同时,酝酿我校重大项目培育计划,草拟方案草稿,以期在下学期出台该项制度,以增大对我校教师申报国家标志性项目的扶持力度。
3.规范档案整理工作。本学期,社科管理科进一步规范档案整理工作,共整理科研档案85卷,顺利完成校档案馆为迎接省档案工作检查所下达的科研档案整理工作任务。目前,我科室对各类结项、在研、新立项科研项目的档案移交、整理、立档工作还在进行中,今后文科档案管理工作将会更加成效卓著。
(二)本学期的工作不足
1.标志性项目未有突破。本学期,文科标志性项目立项仍没有实现突破。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要实现突破,还需要作进一步规划、积累和努力。
2.项目结项成效不明显。本学期,文科项目结项工作成绩不明显。特别是高校古籍整理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校青年、培育基金项目结项数量很少,逾期未结项数量较多,这对今后文科项目可持续申报产生了障碍,如何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加强在研项目管理,促进项目研究按期、按质完成,最大化保护好、运用好项目申报资源,将是今后较长时间文科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一道攻关难题。
3.新项目申报效果一般。本学期,项目申报虽然渠道拓宽,新增了部分国家部委项目通知,但就申报效果看,成效并不明显。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教师对项目申报准备不够,相关前期研究积累少。二是此类项目相对申报比较具有学科和工作针对性,和我校教师科研领域对接比较困难,最终造成有项目资源,却申报不了的局面。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职称管理科上半年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职称管理科上半年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职称管理科上半年工作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98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