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初探—课改的总结

时间:2019-05-27 23:48:06 网站:公文素材库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初探—课改的总结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初探课改的总结与思考、加强理论学习,领会课改精神

几年来,我们重视理论学习,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有关新课改的各种培训活动,自学了《走进新课程》和《教育问题研究》等相关的教学理论,研讨《化学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评析成功案例,观看课堂教学实录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要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二、做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建设者(一)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法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作为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因此,我不把课程及教材看作是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而是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的作用,摒弃了那种视课程为“法定知识”或“圣经”式的文本而不准越雷池半步的观念。大胆使用乡土教材,把学生身边的化学与教材有机结合起来。

2.把“生活世界”作为化学课程内容的范围。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化学”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例如,学生提出为何擦亮了的铝饭盒蒸几次饭后又会变暗?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深刻理解了金属发生的缓慢氧化。

3.通过学生反思性、创造性实践建构人生意义。因为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是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东西或文本,而是把课程动态地理解为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例如,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燃烧现象的探究,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浓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深刻了,懂得了如何让可燃物充分燃烧,如何安全用火和灭火,大大提升了学习化学知识的品位。

4.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实施课堂教学。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我们不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活动方式。例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走访,了解了当地近三十年来水资源的变化情况,获得当地水资源从“很好被工业化生产所污染正在被综合治理”的第一手资料,反思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自觉地做水资源的保护者和宣传员。“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是一名化学,教师进行课堂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的根本落脚点。(二)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推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式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原有的按教材内容灌输的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化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学生进行了一周的课外自主探究活动,比较了铁制品在不同介质中锈蚀速度的快慢,然后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得出了影响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因素,寻找防止和减缓铁制品锈蚀的方法和措施。学生学习知识更加灵活,理解知识更加深刻。(三)尝试运用新的评价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多元化”。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个人思考,尝试运用学生成长档案袋、小论文、答辩、各式各样的小制作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并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评价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持续的行为,确保了评价的自身不断完善。例如,组织学生举办化学晚会,每个学生表演一个趣味小实验,学生当评委,使学生有成就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三、教师教学行为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教学观念: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

在教学上我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并非让每个学生、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如备课不用一种模式,课可用不同的方法,考试不用一把尺子,评价不用一种标准。树立了有差异而无差生的素质教育基本观点。对待学生的差异,不是完美主义地只用一种尺度去衡量学生,更不是要求学生处处学老师那样,没有失误。而是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二)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为中心向能力发展为中心转变树立课程目标意识。教学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彻底改变了以往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树立了课程目标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三)教学关系: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树立了主体意识。

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实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最后达到学生带着知识走向老师、家长、社会从而真正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了实现这一转化,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注重以下几点。1.学生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并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实质性教学活动。

2.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探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自求解答,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四)认知活动: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树立了训练意识。

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的认识过程。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尽量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思维过程。例如,我和学生一道学习空气的组成时,引用了大量的化学史料来展示发现空气组成的探究过程。(五)师生关系:由不民主、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树立了情感意识。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在教学中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又在优化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如何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问题。师生在教学中只有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共鸣,知情和谐。

通过几年来的教改实践,我们的教学思路清晰了,视野更开阔了,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变得生动活泼。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

扩展阅读:对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课教学实践体会的浅谈

对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课教学实践体会的浅

时间:201*-6-2218:27:42作者:谢旭忠查看:45

摘要:微行实验是一种新的化学实验,它节约药品,节省时间,操作安全,污染少,

让学生找一些实验用品的替代品、自制实验仪器,这样就可以在缺乏仪器时开展许多原来不能做的实验了。

关键词:化学实践实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前进,新的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一切以

学生的发展为主”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与传统的初中化学课程相比,新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体系、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广大初中化学教师也将面临新课程对旧理念、旧教学方式的冲击。新课程怎么教?新教材如何用?已成为教师所关注的也是急切需要思索的重大问题。通过几年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新课程九年级化学教材与老教材有明显的区别:新教材强调实践活动与科学探究,提倡探究学习,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并将其作为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基础作用。新教材中有80%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是以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的,提倡学生大胆创新。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像原来那样在缺乏实验器材、药品的条件下画实验、讲实验,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实验教学的创新。同时,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器材、药品的基础上,利用身边的废弃用品来完成实验。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面笔者谈几点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与大家商榷。

一、在启蒙课中突出实验的重要性

以往初三化学的绪言课一般只需要一节课就可以结束了,而人教版新教材的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安排了三个小节,内容不是很多,一个课时也可以结束,这样简单的化学启蒙课是不会激起学生对新课程的好奇和热情的。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化学学习兴趣对学好这门课的重要性,为此,我安排了两次课(4个课时)来完成化学的启蒙课。在第一次课上安排了“化学研究什么?”、“化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和“怎样学好化学?”三个主题。让大家踊跃作答提出自己的看法。首先有人说化学是“有趣的科学”,这时可展示“无字天书”、“拿一张面巾纸,用手搓揉纸张,不久卫生纸就燃烧了。。。”等小实验,虽然相关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学,但是意想不到的现象足以让学生们趣味盎然。有的同学认为化学是“可怕有毒的”,我首先肯定了化学的确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危害、污染,然后顺着其他学生提出的“化学是实用的科学”的说法,讲述化学在化工生产、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等各方面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利益,让他们不再畏惧.还有的学生说是“化学需要计算”、“化学要做实验”……第一次课就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说话、让学生各抒己见。第二次课的两个课时全部用来进行实验的操作和观察训练。

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的绪言课,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为

今后学好化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实验教学的创新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几乎每个化学教师都明白这点,可

是为了应试又往往将它忽略。其实,大部分中学生都喜欢实验这种形式,喜欢五彩缤纷的现象,更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探究,喜欢创新。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不仅要做实验,更应改进实验、探索新的实验方法、完善实验理论。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化繁为简,清晰明了。

人教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中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用一根玻璃管向集气瓶中吹气,连续吹4~5口气,取出玻璃管,盖好瓶口的玻璃片、用相同的方法再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另外用干燥的集气瓶收集两瓶空气,比较集有空气与集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壁,能观察到集在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壁上有水雾,而集有空气的集气瓶壁上没有水雾。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高;然后向集有呼出气体和集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集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而集有空气的集气瓶内现象不明显。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再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集有呼出气体和集有空气的集气瓶内,只见集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木条立即熄灭、而集有空气的集气瓶的木条燃烧不变,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本实验经过这样改进既避免了与后面教材内容自相矛盾,又达到了探究的目的。而且减少了向干燥的玻璃片上吹气的操作步骤,简化了实验过程。(二)设计显著实验,提高实验可见性。在人教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这章书中,讲到碳的化学性质之一还原性的时候,课本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这是一个需要较高温度的实验,课本的图中是利用酒精灯加热,为了使温度升高,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一个防风网罩或用酒精喷灯进行加热。用网罩其实是治标不治本,现象并不明显,如果用酒精喷灯,温度太高,试管的硬度要求相对较高,控制不好试管会变形甚至破掉,而且酒精喷灯使用起来也比较不方便。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可在氧化铜与木炭粉混合物中滴加几滴酒精将其混合成糊状,然后均匀涂于试管底部,这样酒精可以提高木炭粉的活性,而且能让两者更好地接触,实验现象相当明显,这样学生的感官印象深刻。(三)敢于创新,对实验进行改进1.对实验器具选择及使用进行改进可以使实验操作更方便,方法更简单,效果更明显,说服力更强。2.对于受条件或季节影响的实验材料,可以通过改进原料的方法进行实验。3.对于一些操作步骤的不严密,可能导致产生错误理解的实验,可改进操作程序及步骤,使过程更加简捷,步骤更加合理。4.有的实验按照课本上的操作方法,现象不很明显,对知识的理解印象不深,可对原有的方法进行改进。三、开展微型实验培养探究能力微型实验是一种新的化学实验,它节约药品,节省时间,操作安全,污染少,让学生找一些实验用品的替代品、自制实验仪器,这样就可以在缺乏仪器时开展许多原来不能做的实验了。例如探究分子不断运动性质的实验,可以让学生用大饮料瓶钟罩、以青霉素药瓶为小烧杯来做探究实验;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的实验,可以让学生用自制的滴管和感冒通片的药板进行探究实验。微型实验可以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既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从而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精神。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深刻地理解新课程标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生活中现有的条件,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完成新课标对实验教学的要求。(本文获市三等奖)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初探—课改的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初探—课改的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初探—课改的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0071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