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201*年重点科研基地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28 00:14:19 网站:公文素材库

201*年重点科研基地工作总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年重点科研基地工作总结

基地名称:负责人:联系电话:E-mail地址:挂靠单位(公章):

二七年一月

一、简表

名称主任(站长)批准日期批准建设部门总数人员情况(人)博士后院士2其中固定人员博士生高级职称技术(学术)委员会主任验收日期所属技术领域流动人员硕士生中级职称本科生初级职称建筑总面积(m)建设情况单价1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与仪器(台)承担项目(个)共承担项目(个)06年到位经费863计划863计划实验室地点设备总值(万元)国家自国家科技省部其它然基金支撑计划项目横向合作横向合作973计划973计划国内重要刊物国家级已鉴定成果其它其它到位经费(万元)国家自国家科技省部其它然基金支撑计划项目国外重要刊物部委(省)级论文、专著情况(篇)论文总数(篇)SCI、EI、ISTP、ISR收录数国际获奖专著(部)总数其他技术转让获奖(项)专利鉴定应用(项)申请批准项数直接经济效益(万元)项数直接经济效益(万元)二、承担科研任务情况,主要研究进展、创新点和成果介绍三、发表学术论文和出版专著情况,重大影响的论文和专著简介四、获奖情况及重要奖项简介五、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六、学术交流和开放流动七、运行管理及内部运行机制八、仪器设备使用及共享九、存在问题和经验建议十、下年度工作计划

附表1.发表论著一览表

序号论文或专著名称作者刊物、出版社名称年、卷、期、页类别注:请依次以国外刊物、国内重要刊物,中文专著、英文专著为序分别填报。

附表2.承担课题一览表

序号课题名称编号负责人、单位起止时间进展情况类别注:请依次以“863”计划,“973”计划,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省部级计划,横向协作为序填报。

附表3.固定、流动人员情况

序号姓名性别年龄学位专业职称研究方向固定/流动所在单位注:请依次以固定人员、流动人员为序填报。表4.获奖成果

序号成果名称奖励级别授奖机关主要完成者授奖时间

扩展阅读:201*年科研处工作总结

201*年科研处工作总结

201*年是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启动实施的开局年,是我校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的关键年,是科研处和全校科研人员的立项年。201*年初,科研处对我校十五科研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态势和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新方针,紧密结合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支撑要求,制定了学校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围绕学科建设主线,不断提高我校科技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切实抓好创新基地、科技人才、研究任务三个支撑体系建设,努力争取在科研经费、高水平论文、重大科研成果和专利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的总体思路。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关怀下,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全校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一道,度过了异常紧张、繁忙的一年,实现了科研立项工作的重要突破,条件平台建设和科研成果产出等各项工作也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201*年开展的主要工作(一)科研立项与管理

科研立项是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的源头。做好201*年的科研立项工作对于提升我校十一五期间项目争取的持

续竞争力,对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促进众多科研人员的事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科研立项实现大跨越,争取经费自千万元水平直破2亿元大关

全年申报各类项目883项,408项获得资助,争取经费22024.3万元。争取经费是十五同期(201*年7660.5万元)的287.5%,是十五最好年份(201*年8939万元)的246.4%。为十一五我校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学科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可靠的经费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争取经费情况示意图万元25000201*0150001000050000201*201*201*201*年份7660.58180.1893922024.3

2、抢抓机遇,汇聚力量,开拓渠道,积极争取科研项目

201*年是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启动实施的开局年,

也是科研立项的关键年份,大多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都要在今年启动。科研处紧抓这一立项机遇,团结全校科研人员,汇聚一切力量,抓住一切机会,通过一切可能的渠道争取项目。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深入开展工作:

首先是积极搜集最新信息,抢占立项先机。通过积极有效的工作,我们克服了远离都市、京城的不利因素,及时获取了各种重要的立项信息,在项目申报中争取了主动。

其次,积极组织撰写项目建议书,主动影响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设置。组织我校专家撰写重大项目建议书66份,分别呈报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等有关部门,力争使我校有竞争优势的研究内容纳入国家科技计划课题。

第三,积极推荐我校各领域专家30余人次进入国家有关科技计划专家库,尽可能介入项目咨询、论证和评审等环节,为我校科技项目的争取支招助力。

第四,先后组织各类科研人员和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召开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息通报会、申报动员会27次;编印了《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文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简介》等指导材料,及时向各学院和有关科研人员通报最新立项动态,研讨申报形势,全面动员,积极争取。

第五,我们按照全面部署,重点突破的思路,围绕我校科技优势及十一五科研工作规划,先后近50次赴京,

就十一五项目的争取向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等项目主管部门进行专门汇报;邀请国家有关管理部门负责人10余次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使他们充分了解我校的研究基础和优势,从而在科技计划编制和承担单位选择中得以体现。

第六,在十一五科技项目集中申报时期,项目科从7月到12月初实行24小时值班,随时关注指南发布,并在第一时间通知相关学院,分析形势,合理布局,整合优势,协调校内外力量,做好项目申报组织工作;科研处先后召开了20余次申报协调会,办理项目申报材料4万余份;自8月份至12月初,科研处保证项目科有1人常驻北京,全程跟踪办理项目申报相关事宜。

3、重大科研计划项目申报取得重要突破

经过全校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201*年我校十一五重大科研计划项目申报取得重要突破,为我校十一五科研工作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973计划项目,申报的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经过激烈的竞争和多次评审答辩,获准立项,批准经费2900万元。实现了我校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零的突破。组织申报的2项973计划前期预研项目均获批准,是今年获得该项目支持数量最多的单位,为后续973项目的争取打下了基础。

科技支撑计划,组织投标29项课题,参与投标25项课题,获批主持课题11项,主持子课题26项,获准资助经费总额为6080万元。获准项目数在陕西高校中排名第一,在京外农口高校中排名第一,在京外高校中排名第二,在全国985院校中排名第五。

863计划,申报项目56项,批准7项,批准经费2600万元。其中,申报863计划重大项目13项,获批4项,资助经费2450万元。

初步统计,今年获批项目中经费逾百万的项目共有28项,其中昝林森教授申请的西北地区生态型奶业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获资助1000万元,汪有科研究员申请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平台项目获资助1000万元。

4、规范科研项目管理

201*年共对160个项目进行了中期检查,报相关主管部门项目进展报告120余份;结题项目150个,有70个项目进行了验收。

5、到位科研经费连续第三年逾亿元

201*年到位科研经费

5科技部发改委协作费教育部陕西省横向项目农业部中科院其它基金委国际合作到位经费来源示意图总数为10010万元,其中纵向经费7745.5万元,占总经费的77.4%;横向经费2264.5万元,占总经费的22.6%。总经费中来源于科技部1404.69万元(占14.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1141.81万元(占11.4%),陕西省1218.11万元(占12.17%),中科院1988.5万元(占19.9%),其它共计4256.89万元。到位经费逾千万的学院(所)分别是水保所3560万元,农学院1254.17万元,水建学院1239.63万元。

201*年经费连续突破亿元,标志着我校年到位科研经费稳定在亿元水平。每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是科研经费的断档年,到位科研经费一般有较大幅度滑落。因为上一个五年计划的重大项目已结题,经费已经到位,新一个五年计划重大项目还未实施,经费亦无划拨。我校前三年到位经费中源于科技部的经费分别是2453.81万元、3354万元、3547.86万元,今年只有1404.69万元,这一规律决定了一般单位今年到位科研经费必将大幅滑落。

另外,这种情况下,我校今年到位经费和十五到位经费最多的201*年基本持平,表明我校开拓经费渠道工作取得成效,改变了科研立项渠道结构单一,科研经费增长过分依赖个别部门的局面。

(二)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1、成果奖励再结硕果

获厅局级以上奖励46项。其中,国家奖励2项(正在公示),分别是杀虫活性物质苦皮藤素的发现与应用研究(吴文君,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西北地区农业高效用水原理与技术研究及应用(康绍忠,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省级奖励24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3项;获厅局级奖励20项。鉴定科技成果17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2项,国际先进水平13项。

三大检索收录论文情况篇数400350300250201*501005002、三大检索机构收录论文

199第一作者非第一作者数量显著增长

截至12月27日,国际三

265142185年份50000201*201*201*201*大检索机构收录我校署名科技论文384篇,其中SCI收录175

篇,EI收录165篇,ISTP收录44篇;第一作者收录数为199篇(占总数的52%)。

3、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持续快速增长

申请专利103件,其中发明专利98件(占申请总数的95.1%),实用新型4件。获得授权专利37件,其中发明专利27件(占授权总数的73%),实用新型专利10件。

申请专利情况示意图件数1201*0806040201*001201*201*6126653103985339发明专利专利总数201*年份显示我校专利的申报逐渐走向以发明专利为主的良性发展方向。

4、新品种审定与保护情况

审定(认定)植物新品种36个,其中通过国家级审定的品种有西农9718小麦(王辉)等20个,通过省级审定16个。有17个小杂粮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凸现了我校特色小杂粮研究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厚积薄发,已走在国内该研究领域的前列。有6个植物新品种获得了保护。

5、技术转移工作成绩突出

201*年7月学校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挂靠科研处。中心成立半年来,有效地规范了业已存在的各种技术转移活动,对于保护我校知识产权,促进成果转化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至今已完成8项技术成果的转化,合同金额240万元,到位金额158万元。已签订意向协议8项,尚有十余

项技术转移项目正在洽谈中。

(三)科研基地建设与管理

1、加大重点研究基地申报力度,喜获3个国家级野外台站

201*年申报国家级研究基地13个,申报省部级研究基地5个。获批建设和通过评估认证国家级研究基地3个,即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站、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安塞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建设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截至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科研基地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31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台站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野外台站1个。

2、6个重点研究基地参加了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等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评估、检查、验收,均顺利通过

参加第四轮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期评估的4个实验室均被评为优秀;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在科技部组织的验收中,得到专家组组长魏江春院士等专家的高度评价,为下一步争取

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校内研究机构建设规范推进

201*年受理申报校内研究机构23个,其中已经学校研究批准成立2个,通过论证后待上报研究的10个。

(四)“985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1、编制年度资金预算,争取中央专项资金5000万元4月份教育部下达我校本年度预算控制数5500万元。985办公室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与相关学院充分沟通,会同计财处精心完成了我校201*年‘985工程’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申报文本,预算资金总额为792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资金5500万元,自筹2420万元。7月中旬,财政部、教育部委托北京中天宏国际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对我校预算进行为期2天的实地评审,最后核定预算总额为7863.7万元,其中建议中央拨款5443.7万元,核减金额只有56.3万元。12月,201*年度中央财政专项资金5000万元已下达学校。目前,我校累计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已到位9000万元。

2、创新平台建设平稳、有序进行

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多次对平台人员招聘、经费使用、人员待遇等问题进行研究,正式任命了各创新平台主任。

目前,各平台的方向专家、秘术以及研究人员等都已招聘到位,成立了平台学术委员会,启动了本年度仪器购置任务,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3、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和新体制、新机制探索按照985创新平台建设目标,在上年工作的基础上,985办公室组织编写了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国家实验室申请报告,报送科技部积极争取支持。为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我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今年年初,985办公室和示范区科技局共同编写了陕西农业科学研究院建设方案建议书,由示范区牵头向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寻求支持。

(五)学术交流与学会、期刊管理

1、共组织学术交流活动13次。其中,国际学术交流活动3次,国内学术交流活动9次,有效地开拓了科研人员的学术视野,促进了研究水平的提高。

2、201*年推荐担任各级各类学会理事以上学术职务人选11人,推荐会员2人。学校现挂靠有各级各类学会15个,其中一级学会1个,二级学会11个,学会分会3个。有13人在全国各类二级以上学会担任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或理事等重要学术职务。

3、学校现办有21种学术刊物,其中20种对外公开发

行,10种为中文核心期刊。有6种刊物由挂靠科研处的杂志社直接管理,其它刊物在杂志社的指导下由各相关学院、部门管理。据中国科技期刊评价与科技论文统计的权威机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报告,201*年我校学术刊物的影响因子较上年普遍有所上升,影响因子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水土保持学报》(1.388)、麦类作物学报(0.989)、西北植物学报(0.863)。201*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连获殊荣,继在11月被教育部评为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后,又在12月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选的201*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此次获得百杰称号的全国高校学报共有12种,其中陕西省高校学报有3种,全国农林院校学报有2种。

(六)制度建设与规范化管理

1、按照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

经费管理的有关文件要求,规范我校科技经费管理,修订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并经201*年第八次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

2、为规范科研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水平,科研处出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学术机构管理办法(试行)》;草拟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系)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规章制度,待学校研究通过后执行。

3、科研网站运行良好,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了快捷、便利的信息服务平台,极大地提高了科研管理水平和效率。截至12月中旬,共上传通知170余条,更新信息上千条。全年浏览次数达6.6万余次,连续两年(201*年、201*年)在学校网站评比中被评为优秀。

4、201*年,学校获得陕西省‘十五’期间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成为陕西省知识产权试点高校之一;科研处被教育部评为‘十五’全国高等学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家科技方针的转变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基础研究与

技术创新,这给我们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

国家科技方针从以前的依靠、面向、攀高峰转变为十五期间的创新与产业化,十一五期间又提出新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超前部署,加大投入力度,增强科技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而我校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方面比较薄弱,从与兄弟院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和十一五高技术探索研究计划(863计划)项目的差距就充分反映了这一问题。

2、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统一

虽然我校已进入985工程建设序列,并明确提出将学校初步建设成为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人员对科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还是认识不足,忽视科学研究在争创一流大学、提高学校影响力和知名度方面的重要性,对科研工作对学校整体发展和战略目标实现的推动作用认识不统一。

3、部分人员缺乏协作精神,对外交流联系不够

部分科技人员依然存在小集体思想和个人主义,缺乏协作精神,难以形成优势团队,削弱了科研立项的竞争力。另外,一些科技人员和国内同行联系不密切,在重大科技项目争取中需要整合优势力量、联合申报时,由于平常联系交流不够,难以切入。

4、缺乏科研领军人物

科研领军人物在科技资源配置、促进学科发展、创新团队建设中的作用愈显重要。这一点在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的设计和实施中已得到充分体现。在某种程度上,科研领军人物缺乏将成为制约我校科研工作取得新突破的核心因素。

三、201*年的主要工作

1、深入学习科技政策,理解好、把握好、运用好国家和陕西省科技改革新政策、新举措

2、继续做好项目的策划和申报工作

3、认真做好基础研究项目和人才的培育工作4、继续做好科研基地规划、申报和管理工作5、继续做好成果产出、管理和转化工作6、继续做好985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7、继续做好学术交流、学会和期刊管理工作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年重点科研基地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年重点科研基地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年重点科研基地工作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0352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