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方法适用范围主要仪器注意点实例
固+液蒸发易溶固体与液体分开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①不断搅拌;②最后用余热加热;③液体不超过容积2/3NaCl(H2O)
固+固结晶溶解度差别大的溶质分开NaCl(NaNO3)升华能升华固体与不升华物分开酒精灯I2(NaCl)
固+液过滤易溶物与难溶物分开漏斗、烧杯①一角、二低、三碰;②沉淀要洗涤;③定量实验要“无损”NaCl(CaCO3)
液+液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把溶质分离出来分液漏斗①先查漏;②对萃取剂的要求;③使漏斗内外大气相通;④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从溴水中提取Br2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液体分液漏斗乙酸乙酯与饱和Na2CO3溶液
蒸馏分离沸点不同混合溶液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牛角管①温度计水银球位于支管处;②冷凝水从下口通入;③加碎瓷片乙醇和水、I2和CCl4渗析分离胶体与混在其中的分子、离子半透膜更换蒸馏水淀粉与NaCl
盐析加入某些盐,使溶质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烧杯用固体盐或浓溶液蛋白质溶液、硬脂酸钠和甘油
气+气洗气易溶气与难溶气分开洗气瓶长进短出CO2(HCl)液化沸点不同气分开U形管常用冰水NO2(N2O4)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1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①最好不引入新的杂质;
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
③实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
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下列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1)生成沉淀法(2)生成气体法(3)氧化还原法(4)正盐和与酸式盐相互转化法(5)利用物质的两性除去杂质(6)离子交换法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序号原物所含杂质除杂质试剂主要操作方法1N2O2灼热的铜丝网用固体转化气体2CO2H2SCuSO4溶液洗气3COCO2NaOH溶液洗气
4CO2CO灼热CuO用固体转化气体5CO2HCI饱和的NaHCO3洗气6H2SHCI饱和的NaHS洗气7SO2HCI饱和的NaHSO3洗气
8CI2HCI饱和的食盐水洗气
9CO2SO2饱和的NaHCO3洗气
10炭粉MnO2浓盐酸(需加热)过滤11MnO2C--------加热灼烧
12炭粉CuO稀酸(如稀盐酸)过滤13AI2O3Fe2O3NaOH(过量),CO2过滤14Fe2O3AI2O3NaOH溶液过滤15AI2O3SiO2盐酸`氨水过滤16SiO2ZnOHCI溶液过滤,
17BaSO4BaCO3HCI或稀H2SO4过滤18NaHCO3溶液Na2CO3CO2加酸转化法19NaCI溶液NaHCO3HCI加酸转化法20FeCI3溶液FeCI2CI2加氧化剂转化法21FeCI3溶液CuCI2Fe、CI2过滤22FeCI2溶液FeCI3Fe加还原剂转化法23CuOFe(磁铁)吸附
24Fe(OH)3胶体FeCI3蒸馏水渗析25CuSFeS稀盐酸过滤
26I2晶体NaCI--------加热升华
27NaCI晶体NH4CL--------加热分解28KNO3晶体NaCI蒸馏水重结晶.3、物质的鉴别
物质的检验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它们的共同点是: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检验类型鉴别利用不同物质的性质差异,通过实验,将它们区别开来。
鉴定根据物质的特性,通过实验,检验出该物质的成分,确定它是否是这种物质。推断根据已知实验及现象,分析判断,确定被检的是什么物质,并指出可能存在什么,不可能存在什么。
检验方法①若是固体,一般应先用蒸馏水溶解②若同时检验多种物质,应将试管编号
③要取少量溶液放在试管中进行实验,绝不能在原试剂瓶中进行检验④叙述顺序应是: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原理(写方程式)①常见气体的检验常见气体检验方法
氢气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呈淡蓝色火焰,混合空气点燃有爆鸣声,生成物只有水。不是只有氢气才产生爆鸣声;可点燃的气体不一定是氢气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氯气黄绿色,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O3、NO2也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
氯化氢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潮湿的空气中形成白雾,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蓝试纸变红;用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时冒白烟;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时有白色沉淀生成。
二氧化硫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显红色。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硫化氢无色有具鸡蛋气味的气体。能使Pb(NO3)2或CuSO4溶液产生黑色沉淀,或使湿润的醋酸铅试纸变黑。
氨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能生成白烟。
二氧化氮红棕色气体,通入水中生成无色的溶液并产生无色气体,水溶液显酸性。一氧化氮无色气体,在空气中立即变成红棕色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SO2气体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N2等气体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一氧化碳可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燃烧后只生成CO2;能使灼热的CuO由黑色变成红色。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2)Na+、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们的火焰分别呈黄色、浅紫色(通过钴玻片)。(3)Ba2+能使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Mg2+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Mg(OH)2沉淀,该沉淀能溶于NH4Cl溶液。
(5)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6)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7)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8)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2Fe2++Cl2=2Fe3++2Cl-
2(9)Fe3+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Fe(SCN)3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
(10)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③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
(5)SO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
(6)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7)S2-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
(8)CO32-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
(9)HCO3-取含HCO3-盐溶液煮沸,放出无色无味CO2气体,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向HCO3-盐酸溶液里加入稀MgSO4溶液,无现象,加热煮沸,有白色沉淀MgCO3生成,同时放出CO2气体。
(10)PO43-含磷酸根的中性溶液,能与AgNO3反应,生成黄色Ag3PO4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
(11)NO3-浓溶液或晶体中加入铜片、浓硫酸加热,放出红棕色气体。二、常见事故的处理事故处理方法
酒精及其它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立即用湿布扑盖钠、磷等失火迅速用砂覆盖
少量酸(或碱)滴到桌上立即用湿布擦净,再用水冲洗
较多量酸(或碱)流到桌上立即用适量NaHCO3溶液(或稀HAC)作用,后用水冲洗
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先用抹布擦试,后用水冲洗,再用NaHCO3稀溶液冲洗碱液沾到皮肤上先用较多水冲洗,再用硼酸溶液洗酸、碱溅在眼中立即用水反复冲洗,并不断眨眼苯酚沾到皮肤上用酒精擦洗后用水冲洗
3白磷沾到皮肤上用CuSO4溶液洗伤口,后用稀KMnO4溶液湿敷
溴滴到皮肤上应立即擦去,再用稀酒精等无毒有机溶济洗去,后涂硼酸、凡士林误食重金属盐应立即口服蛋清或生牛奶汞滴落在桌上或地上应立即撒上硫粉三、化学计量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单位摩尔符号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6.02x1023微粒与物质的量公式:n=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质量与物质的量公式:n=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体积与物质的量公式:n=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单位:mol/l公式:CB=nB/VnB=CB×VV=nB/CB
溶液稀释规律C(浓)×V(浓)=C(稀)×V(稀)
⑥溶液的配置
(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
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正盐:Na2CO3
盐酸式盐:NaHCO3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5、过滤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金属:Na、Mg、Al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氧化物:Al2O3等
纯盐氧化物:CO、NO等
净含氧酸:HNO3、H2SO4等物按酸根分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HCl酸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化一元酸:HCl、HNO3
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物多元酸:H3PO4强碱:NaOH、Ba(OH)2
物按强弱分
质弱碱:NH3H2O、Fe(OH)3碱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多元碱:Fe(OH)3
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
分散质的直径<1nm(粒子直径小于10-9m)1nm-100nm(粒子直径在10-9~10-7m)>100nm(粒子直径大于10-7m)
分散质粒子单个小分子或离子许多小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实例溶液酒精、氯化钠等淀粉胶体、氢氧化铁胶体等石灰乳、油水等性
质外观均一、透明均一、透明不均一、不透明稳定性稳定较稳定不稳定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
鉴别无丁达尔效应有丁达尔效应静置分层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2、胶体的分类:
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3、胶体的制备A.物理方法
①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
②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B.化学方法
①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胶体)+3HCl
②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提示:KI+AgNO3=AgI↓+KNO3(黄色↓)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4、胶体的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说明:A、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
B、在此要熟悉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便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胶体、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2S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5特殊: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当然,胶体中胶粒带电的电荷种类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C、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
D、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
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胶体,AgI胶体等)和分子胶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习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④聚沉胶体分散系中,分散系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能促使溶胶聚沉的外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有时胶体在凝聚时,会连同分散剂一道凝结成冻状物质,这种冻状物质叫凝胶。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1)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2)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胶体凝聚的方法:
(1)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胶粒相互结合,导致颗粒直径>10-7m,从而沉降。能力:离子电荷数,离子半径
阳离子使带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Al3+>Fe3+>H+>Mg2+>Na+阴离子使带正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SO42->NO3->Cl-
(2)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3)加热、光照或射线等:加热可加快胶粒运动速率,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5、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盐卤点豆腐:将盐卤()或石膏()溶液加入豆浆中,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
②肥皂的制取分离③明矾、溶液净水④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⑤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⑥水泥硬化⑦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⑧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⑨硅胶的制备:含水4%的叫硅胶⑩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四、离子反应
1、电离(ionization)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2、电离方程式
H2SO4=2H++SO42-HCl=H++Cl-HNO3=H++NO3-
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那碱还有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NaHSO4、NaHCO3
KCl==K++Cl—NaHSO4==Na++H++SO42—NaHCO3==Na++HCO3—
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碳酸是一种弱酸,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离子;而硫酸是强酸,其酸式盐就在水中则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
〔小结〕注意:1、HCO3-、OH-、SO4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2、HSO4—在水溶液中拆开写,在熔融状态下不拆开写。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小结
(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4)、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5)、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6)、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4、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无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导电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说只要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能导电就是电解质。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6、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强、弱电解质对比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6物质结构离子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电离程度完全部分
溶液时微粒水合离子分子、水合离子导电性强弱
物质类别实例大多数盐类、强酸、强碱弱酸、弱碱、水
8、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第一步:写(基础)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关键)把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的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第三步:删(途径)
删去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第四步:查(保证)检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1.非电解质、弱电解质、难溶于水的物质,气体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出现,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式。2.固体间的反应,即使是电解质,也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
3.氧化物在反应物中、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4.浓H2SO4作为反应物和固体反应时,浓H2SO4写成化学式.5金属、非金属单质,无论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处于澄清溶液中时写成离子形式;处于浊液或固体时写成化学式。
扩展阅读: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上海交大南洋附属昆山学校,高一二班,化学课代表,赵建强编写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A1.原子数ZX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HeLiBeBCNOFNeNaMgAlSiPSClArK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
2容纳的电子数是2n;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KLMNOPQ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1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2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3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418种元素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5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6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7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上海交大南洋附属昆山学校,高一二班,化学课代表,赵建强编写
第三周期元素(1)电子排布(2)原子半径(3)主要化合价(4)金属性、非金属性(5)单质与水或酸换难易(6)氢化物的化学式(7)与H2化合的难易(8)氢化物的稳定性(9)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10)化学式(11)酸碱性(12)变化规律11Na12Mg13Al14Si15P16S17Cl18Ar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减小+1+2+3+4-4+5-3+6-2+7-1HClCl2O7HClO4很强的酸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加冷水热水与剧烈酸快Na2ONaOHMg(OH)2强碱中强碱两性氢氧化物弱酸中强酸强酸MgOAl2O3SiO2与酸反应慢SiH4PH3H2S由难到易稳定性增强P2O5SO3H2SO4Al(OH)3H2SiO3H3PO4碱性减弱,酸性增强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NaKRbCsFr(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ClBrIAt(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Ⅰ)同周期比较:
金属性:Na>Mg>Al与酸或水反应:从易→难碱性:NaOH>Mg(OH)2>Al(OH)3(Ⅱ)同主族比较:金属性:Li<Na<K<Rb<Cs(碱金属元素)与酸或水反应:从难→易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Ⅲ)金属性:Li<Na<K<Rb<Cs还原性(失电子能力):Li<Na<K<Rb<Cs++++氧化性(得电子能力):Li>Na>K>Rb>Cs+非金属性:Si<P<S<Cl单质与氢气反应:从难→易氢化物稳定性:SiH4<PH3<H2S<HCl酸性(含氧酸):H2SiO3<H3PO4<H2SO4<HClO4非金属性:F>Cl>Br>I(卤族元素)单质与氢气反应:从易→难氢化物稳定:HF>HCl>HBr>HI非金属性:F>Cl>Br>I氧化性:F2>Cl2>Br2>I2----还原性:F<Cl<Br<I酸性(无氧酸):HF<HCl<HBr<HI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三看”):(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上海交大南洋附属昆山学校,高一二班,化学课代表,赵建强编写
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1、元素周期表中共有个7周期,3是短周期,3是长周期。其中第7周期也被称为不完全周期。
2、在元素周期表中,ⅠA-ⅦA是主族元素,主族和0族由短周期元素、长周期元素共同组成。ⅠB-ⅦB是副族元素,副族元素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3、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减弱,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4、元素的结构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的反映了原子的结构和元素的性质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推测元素的结构,预测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中位相近的元素性质相似,人们可以借助元素周期表研究合成有特定性质的新物质。例如,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半导体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材料。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化学键是直接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键型概念成键方式成键粒子成键元素离子键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阴、阳离子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特殊:NH4Cl、NH4NO3等铵盐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含有离子键)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原子非金属元素之间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只有共价键一定没有离子键)
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
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
2.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1)电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2)[](方括号):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3、分子间作用力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间作用力是影响物质的熔沸点和溶解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4、水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是由于水分子中存在一种被称为氢键的分子间作用力。水分子间的氢键,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与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间所形成的分子间作
上海交大南洋附属昆山学校,高一二班,化学课代表,赵建强编写
用力,这种作用力使得水分子间作用力增加,因此水具有较高的熔沸点。其他一些能形成氢键的分子有HFH2ONH3。
项目概念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阴阳之间的强烈相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强烈互作用相互作用离子化合物分子晶体低金属单质形成化合物判断化学键方法形成晶体判断晶体方法熔沸点离子晶体高原子晶体金属晶体很高有的很高有的很低金属键融化时破坏作用离子键力硬度导电性物理变化分子间作共价键用力化学变化共价键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同系物同位素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概念研究对象组成相似,结构上相质子数相同中子分子式相同结构同一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差一个或多个“CH2”属不同的原子互不同的化合物单质原子团的有机物成称同位素有机化合物之间原子之间化合物之间分子式相同原子排列不同单质之间同种元素组成或结构不同相似点结构相似通式相同质子数相同不同点相差n个CH2原子团中子数不同(n≥1)氕、氘、氚代表物烷烃之间
乙醇与二甲醚O2与O3金刚石与石墨正丁烷与异丁烷专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一单元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计算公式:v(B)=
c(B)n(B)=tVt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上海交大南洋附属昆山学校,高一二班,化学课代表,赵建强编写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④重要规律:(i)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ii)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
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zC,x+y≠z)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上海交大南洋附属昆山学校,高一二班,化学课代表,赵建强编写
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铵盐和碱的反应
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②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C(s)+H2O(g)CO(g)+H2(g)。
④铵盐溶解等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H放热)△H为“+”或△H>0
4、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与键能、能量的关系
放热反应:∑E(反应物)>∑E(生成物)
其实质是,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0。可理解为,由于放出热量,整个体系能量降低
吸热反应:∑E(反应物)<∑E(生成物)
其实质是: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H0。可理解为,由于吸收热量,整个体系能量升高。5、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原电池:
1、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叫做原电池
2、组成条件: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电极用导线相连并插入电解液构成闭合回路④某一电极与电解质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3、电子流向: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
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
△上海交大南洋附属昆山学校,高一二班,化学课代表,赵建强编写
极的电解质溶液。
电流方向:正极→导线→负极4、电极反应:以锌铜原电池为例:
2+
负极:氧化反应:Zn-2e=Zn(较活泼金属)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
-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还原反应:2H+2e=H2↑(较不活泼金属)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2+
总反应式:Zn+2H=Zn+H2↑5、正、负极的判断:
(1)从电极材料:一般较活泼金属为负极;或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2)从电子的流动方向负极流入正极(3)从电流方向正极流入负极
(4)根据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流向正极,阴离子流向负极(5)根据实验现象①溶解的一极为负极②增重或有气泡一极为正极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③设计原电池。④金属的腐蚀。化学电池:
1、电池的分类:化学电池、太阳能电池、原子能电池2、化学电池:借助于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
3、化学电池的分类: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一次电池
1、常见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等二次电池
1、二次电池:放电后可以再充电使活性物质获得再生,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又叫充电电池或蓄电池。
2、电极反应:铅蓄电池
放电:负极(铅):Pb+SO2-4-2e=PbSO4↓
正极(氧化铅):PbO2+4H+SO2-4+2e=PbSO4↓+2H2O
+充电:阴极:PbSO4+2H2O-2e=PbO2+4H+SO2-4
+阳极:PbSO4+2e=Pb+SO2-4
两式可以写成一个可逆反应:PbO2+Pb+2H2SO42PbSO4↓+2H2O
充电
放电
上海交大南洋附属昆山学校,高一二班,化学课代表,赵建强编写
3\\目前已开发出新型蓄电池:银锌电池、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三、燃料电池
1、燃料电池:是使燃料与氧化剂反应直接产生电流的一种原电池
2、电极反应:一般燃料电池发生的电化学反应的最终产物与燃烧产物相同,可根据燃烧反应写出总的电池反应,但不注明反应的条件。,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不过要注意一般电解质溶液要参与电极反应。以氢氧燃料电池为例,铂为正、负极,介质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当电解质溶液呈酸性时:
++负极:2H2-4e=4H正极:O2+4e+4H=2H2O当电解质溶液呈碱性时:
负极:2H2+4OH-4e=4H2O正极:O2+2H2O+4e=4OH另一种燃料电池是用金属铂片插入KOH溶液作电极,又在两极上分别通甲烷燃料和氧气氧化剂。电极反应式为:
--
负极:CH4+10OH+8e=7H2O;
--正极:4H2O+2O2+8e=8OH。
电池总反应式为:CH4+2O2+2KOH=K2CO3+3H2O
3、燃料电池的优点:能量转换率高、废弃物少、运行噪音低四、废弃电池的处理:回收利用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1、电解池: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也叫电解槽2、电解:电流(外加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被动的不是自发的)的过程
3、放电:当离子到达电极时,失去或获得电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4、电子流向:
(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离子定向运动)电解质溶液(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
5、电极名称及反应:
阳极: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的电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电极,发生还原反应6、电解CuCl2溶液的电极反应:
-阳极:2Cl-2e-=Cl2(氧化)
2+阴极:Cu+2e-=Cu(还原)
总反应式:CuCl2=Cu+Cl2↑
7、电解本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规律总结:电解反应离子方程式书写:放电顺序:阳离子放电顺序+2+3+2++2+2+2+2+3+2++2++Ag>Hg>Fe>Cu>H(指酸电离的)>Pb>Sn>Fe>Zn>Al>Mg>Na>Ca>K阴离子的放电顺序
2------2--2---是惰性电极时:S>I>Br>Cl>OH>NO3>SO4(等含氧酸根离子)>F(SO3/MnO4>OH)是活性电极时:电极本身溶解放电
注意先要看电极材料,是惰性电极还是活性电极,若阳极材料为活性电极(Fe、Cu)等金属,
上海交大南洋附属昆山学校,高一二班,化学课代表,赵建强编写
则阳极反应为电极材料失去电子,变成离子进入溶液;若为惰性材料,则根据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依据阳氧阴还的规律来书写电极反应式。电解质水溶液点解产物的规律类型电极反应特点实例电解对象电解质电解质浓度pH减小电解质溶液复原CuCl2分解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HCl型离子分别在两极放电CuCl2放H2生成碱阴极:水放H2生碱型阳极:电解质阴离子放电NaCl增大HCl---HCl电解质和水生成新电解增大质电生解质和水成新电解质减小氧化铜水增大增大减小水不变放阴极:电解质阳离子放氧生酸型电CuSO4阳极:水放O2生酸电阴极:4H++NaOH解水型4e-==2H2↑H2SO4阳极:4OH--4e-=O2↑+2H2ONa2SO4上述四种类型电解质分类:(1)电解水型:含氧酸,强碱,活泼金属含氧酸盐
(2)电解电解质型:无氧酸,不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氟化物除外)(3)放氢生碱型: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4)放氧生酸型: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二、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饱和食盐水以制造烧碱、氯气和氢气(1)、电镀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薄层其他金属或合金的方法(2)、电极、电解质溶液的选择:
n+阳极:镀层金属,失去电子,成为离子进入溶液Mne==M阴极:待镀金属(镀件):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得到电子,成为金属原子,附着在金属表面n+
M+ne==M
电解质溶液:含有镀层金属离子的溶液做电镀液镀铜反应原理
-2+-阳极(纯铜):Cu-2e=Cu2+,阴极(镀件):Cu+2e=Cu,
电解液:可溶性铜盐溶液,如CuSO4溶液(3)、电镀应用之一:铜的精炼
阳极:粗铜;阴极:纯铜电解质溶液:硫酸铜3、电冶金(1)、电冶金:使矿石中的金属阳离子获得电子,从它们的化合物中还原出来用于冶炼活泼金属,如钠、镁、钙、铝(2)、电解氯化钠:
+通电前,氯化钠高温下熔融:NaCl==Na+Cl
上海交大南洋附属昆山学校,高一二班,化学课代表,赵建强编写
通直流电后:阳极:2Na+2e==2Na阴极:2Cl2e==Cl2↑☆规律总结: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判断规律
(1)若无外接电源,又具备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①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②两极用导线互相连接成直接插入连通的电解质溶液里;③较活泼金属与电解质溶液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时是与水电离产生的H+作用),只要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即为原电池。
(2)若有外接电源,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则可能是电解池或电镀池;当阴极为金属,阳极亦为金属且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属同种元素时,则为电镀池。
(3)若多个单池相互串联,又有外接电源时,则与电源相连接的装为电解池成电镀池。若无外接电源时,先选较活泼金属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电子输出极),有关装为原电池,其余为电镀池或电解池。
☆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比较性质类别原电池定义(装特点)反应特征装特征形成条件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自发反应无电源,两级材料不同电解池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非自发反应有电源,两级材料可同可不同电镀池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侧层其他金属非自发反应有电源+
活动性不同的两极两电极连接直流电源1镀层金属接电源正极,待电解质溶液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镀金属接负极;2电镀液必形成闭合回路形成闭合回路须含有镀层金属的离子负极:较活泼金属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名称同电解,但有限制条件正极:较不活泼金阳极:必须是镀层金属属(能导电非金属)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阴极:镀件负极:氧化反应,金属失去电子正极:还原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的电子或者氧气得电子(吸氧腐蚀)负极→正极阳极:氧化反应,溶液中的阴离子失去电子,或电极金属失电子阴极:还原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到电子电源负极→阴极电源正极→阳极阳极:金属电极失去电子阴极:电镀液中阳离子得到电子同电解池同电解池电极名称电极反应电子流向溶液中带电粒子的移动联系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在两极上都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极的得失电子联系图:阳极(失)e-正极(得)e-负极(失)e-阴极(得)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防护一、金属的电化学腐蚀(1)金属腐蚀内容:
(2)金属腐蚀的本质:都是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而被氧化的过程(3)金属腐蚀的分类:
化学腐蚀金属和接触到的物质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电化学腐蚀不纯的金属跟电解质溶液接触时,会发生原电池反应。比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而被氧化,这种腐蚀叫做电化学腐蚀。
上海交大南洋附属昆山学校,高一二班,化学课代表,赵建强编写
化学腐蚀与电化腐蚀的比较
条件现象本质关系电化腐蚀有微弱的电流产生较活泼的金属被氧化的过程化学腐蚀无电流产生金属被氧化的过程不纯金属或合金与电解质溶液接触金属与非电解质直接接触化学腐蚀与电化腐蚀往往同时发生,但电化腐蚀更加普遍,危害更严重(4)、电化学腐蚀的分类:
析氢腐蚀腐蚀过程中不断有氢气放出
①条件:潮湿空气中形成的水膜,酸性较强(水膜中溶解有CO2、SO2、H2S等气体)
-2+
②电极反应:负极:Fe2e=Fe
+-正极:2H+2e=H2↑
+2+
总式:Fe+2H=Fe+H2↑吸氧腐蚀反应过程吸收氧气①条件:中性或弱酸性溶液
-2+
②电极反应:负极:2Fe4e=2Fe
--正极:O2+4e+2H2O=4OH
总式:2Fe+O2+2H2O=2Fe(OH)2
2+-
离子方程式:Fe+2OH=Fe(OH)2
生成的Fe(OH)2被空气中的O2氧化,生成Fe(OH)3,Fe(OH)2+O2+2H2O==4Fe(OH)3Fe(OH)3脱去一部分水就生成Fe2O3〃xH2O(铁锈主要成分)规律总结:
金属腐蚀快慢的规律:在同一电解质溶液中,金属腐蚀的快慢规律如下:电解原理引起的腐蚀>原电池原理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有防腐措施的腐蚀防腐措施由好到坏的顺序如下:
外接电源的阴极保护法>牺牲负极的正极保护法>有一般防腐条件的腐蚀>无防腐条件的腐蚀
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1、利用原电池原理进行金属的电化学防护(1)、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原理:原电池反应中,负极被腐蚀,正极不变化
应用:在被保护的钢铁设备上装上若干锌块,腐蚀锌块保护钢铁设备负极:锌块被腐蚀;正极:钢铁设备被保护(2)、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原理:通电,使钢铁设备上积累大量电子,使金属原电池反应产生的电流不能输送,从而防止金属被腐蚀
应用:把被保护的钢铁设备作为阴极,惰性电极作为辅助阳极,均存在于电解质溶液中,接上外加直流电源。通电后电子大量在钢铁设备上积累,抑制了钢铁失去电子的反应。2、改变金属结构:把金属制成防腐的合金
3、把金属与腐蚀性试剂隔开:电镀、油漆、涂油脂、表面钝化等
第四单元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
1、能源的分类:形成条件利用历史常规能源一次能源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性质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上海交大南洋附属昆山学校,高一二班,化学课代表,赵建强编写
二次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沼气核能(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等2、太阳能的利用方式:①光能→化学能②光能→热能③光能→电能
3、生物质能的利用
生物质能来源于植物及其加工产品贮存的能量。
生物质能源是一种理想的可再生能源,其具有以下特点:①可再生性②低污染性③广泛的分布性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①直接燃烧
缺点:生物质燃烧过程的生物质能的净转化效率在20-40%之间。(C6H10O5)n+6nO2→6nCO2+5nH2O
用含糖类、淀粉(C6H10O5)n较多的农作物(如玉米、高粱)为原料,制取乙醇。②生物化学转换③热化学转换氢能的开发与利用氢能的特点:
①、是自然界存在最普遍的元素②、发热值高③、氢燃烧性能好,点燃快④、氢本身无毒⑤、氢能利用形式⑥、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
专题三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像CO、CO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烃
1、烃的定义: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2、烃的分类:
饱和烃→烷烃(如:甲烷)
脂肪烃(链状)烃不饱和烃→烯烃(如:乙烯)
芳香烃(含有苯环)(如:苯)
3、甲烷、乙烯和苯的性质比较:有机物通式代表物结构简式(官能团)结构特点空间结构物理性质用途烷烃CnH2n+2甲烷(CH4)CH4C-C单键,链状,饱和烃正四面体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优良燃料,化工原料烯烃CnH2n乙烯(C2H4)CH2=CH2C=C双键,链状,不饱和烃六原子共平面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石化工业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催熟剂苯及其同系物苯(C6H6)或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环状平面正六边形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水轻,难溶于水溶剂,化工原料上海交大南洋附属昆山学校,高一二班,化学课代表,赵建强编写
有机物烷烃:甲烷主要化学性质①氧化反应(燃烧)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无黑烟)②取代反应(注意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物有5种)CH4+Cl2—→CH3Cl+HClCH3Cl+Cl2—→CH2Cl2+HClCH2Cl2+Cl2—→CHCl3+HClCHCl3+Cl2—→CCl4+HCl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还可以跟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甲烷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③高温分解烯烃:应()燃烧乙烯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有黑烟)()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本身氧化成CO2)。应CH2=CH2+Br2-→CH2Br-CH2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H2、Cl2、HCl、H2O等发生加成反应CH2=CH2+H2——→CH3CH3CH2=CH2+HCl-→CH3CH2Cl(氯乙烷)CH2=CH2+H2O——→CH3CH2OH(制乙醇)应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烃和烯烃,如鉴别甲烷和乙烯。()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聚乙烯)苯①氧化反应(燃烧)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有浓烟)②取代反应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硝基取代。Br+HBr+Br2——→+HNO3——→HNO2+2O③加成反应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3H2——→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4、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概念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定义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不同分子式相同而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的互称相同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的互称元素符号表示相同,分子式可不同不同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的互称分子式结构相似不同上海交大南洋附属昆山学校,高一二班,化学课代表,赵建强编写
研究对象化合物化合物单质原子6、烷烃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把烷烃泛称为“某烷”,某是指烷烃中碳原子的数目。1-10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1起汉文数字表示。区别同分异构体,用“正”,“异”,“新”。
二、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1、乙醇和乙酸的性质比较有机物通式代表物结构简式官能团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俗名酒精,与水互溶,易挥发(非电解质)用途作燃料、饮料、化工原料;用于医疗消毒,乙醇溶液的质量分数为75%有机物乙醇①与Na的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乙醇与Na的反应(与水比较):①相同点:都生成氢气,反应都放热②不同点:比钠与水的反应要缓慢结论:乙醇分子羟基中的氢原子比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但没有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②氧化反应()燃烧CH3CH2OH+3O2—→2CO2+3H2O()在铜或银催化条件下:可以被O2氧化成乙醛(CH3CHO)2CH3CH2OH+O2——→2CH3CHO+2H2O③消去反应CH3CH2OH——→CH2=CH2↑+H2O乙醛氧化反应:醛基(-CHO)的性质-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CH3CHO+2Ag(NH3)2OH——→CH3COONH4+H2O+2Ag↓+3NH3↑(银氨溶液)CH3CHO+2Cu(OH)2——→CH3COOH+Cu2O↓+2H2O(砖红色)醛基的检验:方法1:加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有银镜生成。方法2:加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加热至沸有砖红色沉淀主要化学性质饱和一元醇CnH2n+1OH乙醇CH3CH2OH或C2H5OH羟基:-OH醛基:-CHO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俗称醋酸,易溶于水和乙醇,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有机化工原料,可制得醋酸纤维、合成纤维、香料、燃料等,是食醋的主要成分羧基:-COOH饱和一元醛乙醛CH3CHO饱和一元羧酸CnH2n+1COOH乙酸CH3COOH上海交大南洋附属昆山学校,高一二班,化学课代表,赵建强编写
乙酸①具有酸的通性:CH3COOHCH3COO+H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与活泼金属,碱,弱酸盐反应,如CaCO3、Na2CO3酸性比较:CH3COOH>H2CO32CH3COOH+CaCO3=2(CH3COO)2Ca+CO2↑+H2O(强制弱)②酯化反应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酸脱羟基醇脱氢-+基本营养物质糖类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人们习惯称糖类、油脂、蛋白质为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种类糖类元素组成代表物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植物油(C6H10O5)n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C12H22O11代表物分子C6H12O6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能发生水解反应淀粉、纤维素由于n值不同,所以分子式不同,不能互称同分异构体能发生水解反应含有C=C键,能发生加成反应,能发生水解反应C-C键,能发生水解反应能发生水解反应单CHO糖双CHO糖多CHO糖油脂油CHO脂CHO动物脂肪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酶、肌肉、氨基酸连接成毛发等的高分子蛋白质CHONSP等主要化学性质葡萄糖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HOH-CHO或CH2OH(CHOH)4CHO(含有羟基和醛基)醛基:①使新制的Cu(OH)2产生砖红色沉淀-测定糖尿病患者病情②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银镜-工业制镜和玻璃瓶瓶胆羟基: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蔗糖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果糖淀粉淀粉、纤维素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纤维素淀粉特性:淀粉遇碘单质变蓝油脂水解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或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蛋白质水解反应:最终产物为氨基酸盐析:蛋白质遇见(饱和的硫酸钠、硫酸铵)盐析,物理变化变性:蛋白质遇见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等变性,化学变化颜色反应: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鉴别部分蛋白质)鉴别:灼烧蛋白质有烧焦羽毛的味道(鉴别蛋白质)酶
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物
特殊的蛋白质,在合适温度下:催化活性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上海交大南洋附属昆山学校,高一二班,化学课代表,赵建强编写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单体、链节、聚合度、加聚反应、缩聚反应
专题4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金属的存在:除了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2、金属冶炼的涵义:简单地说,金属的冶炼就是把金属从矿石中提炼出来。金属冶炼的实
得电子、被还原质是把金属元素从化合态还原为游离态,即M(化合态)M(游离态)。
+n0
3、金属冶炼的一般步骤:(1)矿石的富集:除去杂质,提高矿石中有用成分的含量。(2)
冶炼: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在一定条件下,用还原剂把金属从其矿石中还原出来,得到金属单质(粗)。(3)精炼:采用一定的方法,提炼纯金属。4、金属冶炼的方法
(1)电解法:适用于一些非常活泼的金属。2NaCl(熔融)
电解2Na+Cl2↑MgCl2(熔融)
电解Mg+Cl2↑2Al2O3(熔融)
电解4Al
+3O2↑
(2)热还原法:适用于较活泼金属。Fe2O3+3CO
高温2Fe+3CO2↑WO3+3H2
高温W+3H2OZnO+C
高温Zn+CO↑
常用的还原剂:焦炭、CO、H2等。一些活泼的金属也可作还原剂,如Al,Fe2O3+2Al
高温2Fe+Al2O3(铝热反应)Cr2O3+2Al
高温2Cr+Al2O3(铝热反应)(3)
热分解法:适用于一些不活泼的金属。
2HgO△2Hg+O2↑2Ag2O
K、Ca、Na、Mg、Al△4Ag+O2↑
Hg、AgPt、Au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金属离子得电子能力主要冶炼方法还原剂或特殊措施Zn、Fe、Sn、Pb、(H)、Cu强弱弱强电解法强大电流提供电子热还原法H2、CO、C、Al等加热热分解法加热富集法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认识和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等
2、不活泼金属(Cu和Sn)可以单质形态存在于自然界;而相对较活泼的金属(Fe和Al)以化合太存在于自然界;所以铜和锡很早被人类发现并使用,铁和铝需要化学进行技术还原。所以人类最先发现的是不活泼金属,活泼金属的冶炼需要大量的电能
鲍林提出了:氢键理论和蛋白质的螺旋结构模型,为后来的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上海交大南洋附属昆山学校,高一二班,化学课代表,赵建强编写
3、19至20世纪化学科学理论成就简介: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1825年,法拉第发现苯;
1828年,维勒首次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1857年,凯库勒指出碳是四价;
1864年,古德贝格和瓦格总结出质量作用定律;1869年,门捷列夫提出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950年,鲍林提出蛋白质的螺旋结构。化学是人类创造新物质的工具
1、传统的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2、合成氨技术的发明对人类的重大意义:1909年,德国化学家哈伯发明合成氨技术,使世界粮食产量增长近一倍,有近30亿人因此免遭饥饿。
3、化学药物的发明:
1899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发明阿司匹林并投入生产;1928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并投入生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化学1、20世纪人类发明的技术: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核科学和核武器技术;航空航天和导弹技术;激光技术;纳米技术化学合成和分离技术。
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化学科学1、消除汽车尾气的措施:(1)进行石油脱硫处理;(2)发明汽车尾气处理装;
(3)用无害汽油添加剂代替现有的四乙基铅抗震剂;(4)用酒精、天然气代替部分或全部燃油;
(5)开发新能源作为汽车能源,如:氢气、燃料电池2、回收二氧化碳3、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原子经济”就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即没有副反应,不生成副产物,更不能产生废弃物),这时原子利用率为100%。3、环境污染的热点问题:
(1)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为SO2和NOx。
(2)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氟利昂(CCl2F2)和NOx。(3)导致全球变暖、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CO2。
(4)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是汽车排出的尾气中氮氧化物、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5)“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塑料垃圾。
(6)引起赤潮的原因: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含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含磷洗衣粉的使用和不合理使用磷肥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17033.html
- 上一篇:高一化学学习技巧总结
- 下一篇:高中生物实验专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