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高一地理第一章到第二章第二节知识总结

时间:2019-05-28 02:29:20 网站:公文素材库

高一地理第一章到第二章第二节知识总结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1、天体:又称星体,指太空中的物体,更广泛的解释就是宇宙中的所有的个体。

2、常见的天体: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和人造天体(在轨运行的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注意陨星不是天体。2、天体系统:

3、太阳系示意图: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星

4、八大行星公转的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形。5、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宇宙环境安全:地外撞击概率低太阳光照稳定:为地球提供稳定能源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气、保护地球

自传周期适当+大气热力作用+日地距离适中:地球温度适宜长期的演化:为生命提供了水源,合适的大气成分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核聚变)2、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地域分布

3、太阳辐射提供地球光合能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标志5、

6、太阳活动的影响

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对电离层的影响(影响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只有极地地区才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特点:地球运围绕中心动自转运动

地轴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角速度:15°/小时,南北极点为0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线速度:赤道最大,向两级递减

方向

周期

速度公转运动

太阳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0°………………………………………23°26′S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晨昏线晨线:由黑夜到白天1)产生昼夜更替昏线:由白天到黑夜昼夜更替周期:24时

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2)产生地方时

①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②特点:东早西晚15°/时4°/分钟

③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

④区时:①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5、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6、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3)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移规律: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5、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书本21页)

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角总是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昼夜长短的变化:

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大于夜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则相反。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极夜;南半球则相反。二分二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节气春分秋分夏至

北回归线

最大值: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最小值:南半球

冬至

南回归线

最大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太阳直射点赤道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昼夜长短的变化

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相反)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且纬度越高,昼越最小值:北半球

3)四季更替:

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则相反)

从天文上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的过渡季节。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意指在地球内部传递的波。一般而言,地震波是由构造地震所产生。人为的活动也能造成地震波,例如爆炸。

P波:是纵波,粒子振动方向和波前进方同向,在所有地震波中,前进速度最快,也最早抵达。P波能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递。

S波:粒子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前进方向,是一种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递,无法穿过液态和气态物质。

2.地震波在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波速会发生明显变化,会出现不连续面。【1】地下大约17千米处,纵波和横波速度都有明显的增加,这一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2】地下2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迅速下降,这一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面。

注意名字长的再更深的地方

3.

4..

5.6.7.

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1.

82.

3.4.4.5.

6.7.

.

扩展阅读: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

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

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0.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山风和谷风:

11.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一高度(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压低、气温高;

不同高度→越往高,气压越低;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标志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

2.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3、风压带成因与特性:风向气候北半球南半球影响东北西南东北

风压带名称极地高气压带极地东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中纬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低纬信风带赤道低气压带(个数)2222221成因热力原因动力原因动力原因热力原因特征气候影响东南西北东南冷干温湿干燥冷高压冷干冷低压温湿热高压干热热低压湿热4、气压中心名称:7副热带高气压被大陆的热低压切月断副极地低气压被1月大陆的冷高压切断大陆海洋大陆海洋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北美低压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北大西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北美高压阿留申低压(北太平洋)、冰岛低压(北大西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5、东亚、南亚季风环流:东亚季风成因气候类型季风源地风向性质强弱影响范围南亚季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海陆热力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质差异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冬季风夏季风冬季风副热带太平洋西伯利亚-蒙古印度洋赤道附近海西伯利亚-蒙古域东南西北西南东北温暖湿润寒冷干燥温暖湿润低温干燥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我国东部、朝我国大部、朝日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日6、.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①雨带的移动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华南再一次经历短暂的雨期。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7、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

冷热月月均温雨型年降水量气候类型雨季月降水量>100mm年雨>15℃夏雨少雨热沙年雨温海最冷月0-15℃夏雨亚季(湿)冬雨地中海10℃实写照。昆明准静止锋

又称云贵准静止锋。位于云贵高原,主要由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和西南气流受云贵高原地形阻滞演变而形成。云层低而薄,易形成连阴雨天气。贵州高原“三日无一晴”便同昆明准静止锋活动有关。多出现于冬季,其间出现日数约占全年1/2。锋区位置多在贵阳与昆明之间,略呈西北东南走向。天山准静止锋

不太强的冷锋进入准噶尔盆地后,被天山阻挡,使冷锋停滞不前,常形成地形锋性质的天山准静止锋,造成阴雾或微雪天气。天山北坡和北疆大部分地区冬、春降水较多就与天山准静止锋活动有关。

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夏季的暴雨、冬半年我国的寒潮(初春、秋末对农业的影响最大)。3、冷锋与暖锋

1、图中1表示冷锋,2表示暖锋。其中冷锋在我国出现的频率较高。2、锋面天气系统: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现象实例夏季的北方暴雨气温较高,气温下降,易出现雨雪大风及冬季的寒潮冷锋气压较低,气压升高,降温天气(大风降温)天气晴朗天气转晴。春季的沙尘暴气温较低,气温上升,易出现连续性降水暖锋气压较高,气压下降,略或雾等天气天气晴朗天气转晴。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现象实例夏季的北方暴雨冬季的寒潮(大风降温)春季的沙尘暴略气温较高,气温下降,易出现雨雪大风及冷锋气压较低,气压升高,降温天气天气晴朗天气转晴。暖锋气温较低,易出现连续性降水气温上升,气压较高,或雾等天气天气晴朗气压下降,天气转晴。4、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①气旋(低气压)垂直上升,北半球近地面逆时针辐合,天气阴雨台风。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下沉,北半球近地面顺时针辐散,天气晴朗伏旱(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7月中旬到8月中旬)。

5、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多发于夏秋季节,危害包括:狂风、暴雨、风暴潮。预防措施:加强研究、检测预报工作;做好宣传减小措施;研究抗风作物减少农业损失;加强国际合作。寒潮:一次冷空气入侵,使气温24小时内降低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危害:降温、大风、大雪、冻雨。预防措施:加强预报工作,提前发布预报信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提前做好防寒准备。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1.主要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温室效应(全球保暖)影响:

①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与低平岛国被淹没;

②对农业的影响:低纬度地区减产,高纬度地区增产;

③影响水循环:增加降水极端异常天气事件,地表径流改变(南方降水最多,北方减少)。应对措施:

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使用量,大力发展新能源,多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防止森林火灾。

②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③适应气候变化措施: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水利设施,防止降水突发事件和海水入侵。3.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一地理第一章到第二章第二节知识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一地理第一章到第二章第二节知识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一地理第一章到第二章第二节知识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1760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