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高一政治第一单元总结

时间:2019-05-28 02:30:15 网站:公文素材库

高一政治第一单元总结

高一人教版政治生活第一单元考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商品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②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③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④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二.货币

1.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产生: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4.货币的职能

①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世界货币等。

②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A.价值尺度

⑴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⑵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⑶要求: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B.流通手段

⑴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⑵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⑶要求: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⑷两个公式

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流通货币量的公式: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值总量/货币流通速度三.纸币

1.优点: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2.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3.发行

①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即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却不能决定它的购买力。

②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①通货膨胀

⑴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⑵解决方法: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②通货紧缩

⑴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出现。

⑵解决方法: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第二框题信用工具和外汇一.信用工具

1.人们通常使用的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转账结算(双方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2.信用卡

①含义: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②优点: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3.支票

①含义: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②分类:现金支票;转账支票。二.外汇

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判断标准: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4.我国的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5.简单判断标准:如果一定量的A币可用兑换更多的B币说明A币升值汇率升高B币贬值汇率下降;如果一定量的A币可以兑换的B币比以前少了说明A币贬值汇率下降B币升值汇率升高。

6.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一框题影响价格的因素一.供求影响价格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这些因素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实现对价格的影响的。②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商品的供求关系。

③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2.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

①卖方市场: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②买方市场: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由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二.价值决定价格

1.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价值量商品价值的大小

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②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③社会必要劳动: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是指当时在某一生产部门里,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条件,主要是指劳动工具。

④对商品生产者的启发: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在竞争中获胜。⑤劳动生产率

A.含义: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数量的多少。

B.与价值量的关系: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价值规律

①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等价交换是指从较长时间看,某种商品的平均价格与其价值量基本相符,而不是指每次的价格与价值相等。

②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第二框题价格变动的影响(即价值规律的作用)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一般规律: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①替代品: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

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小。②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在有互补关系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

二.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者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一框题消费及其类型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①收入;②物价水平;③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等其他因素。主观因素:①从众心理;②求异心理引发;③攀比心理;④求实心理。2.消费水平受到很多影响的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①居民的收入

A.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所以,要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B.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C.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下降,反之,缩小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差距过大,影响消费需求)②物价总体水平

A.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B.提高人们消费水平,除了最根本的要发展经济,增加人们的收入之外,还要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③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影响比高档耐用品低。

④各种商品比价的变动也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变化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数量。此外,商品、性能、外观、质量、包装、广告等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等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二.消费的类型

1.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2.按照消费对象的不同,消费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消费;发展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发展的要求;享受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消费。三.消费结构

1.含义: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2.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

3.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关系:

①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

②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4.恩格尔系数变化原因:

①根本原因: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②直接原因: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二框题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四种消费心理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4.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二.做理智的消费者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扩展阅读:高一政治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国家性质(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性质的本质(即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4、我国民主的特点:

广泛性(表现在:1、民主主体的广泛性2、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真实性(表现在:1、有制度、有法律、物质保障质2、人民利益日益得到充分实现上)5、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辩证统一或对立统一

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民主的含义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不是全民的),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一种国家制度。(民主是相对的、具体的,不是绝对的)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6、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已经被写进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时代新内容7、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政治权利(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2)政治自由(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政治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3)遵守宪法和法律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8、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指平等地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和适用法律但不能说权利与义务是相同或一样的)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统一,不可分离,是相对应存在的,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9、我们政治生活的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5)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0、中学生应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2)参与政治生活,学习政治知识是非常必要的(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民主选举:

选举方式(1)直接选举(县或县级以下的选举)(2)间接选举(县级以上的选举)(3)等额选举(正式候选额=应选额)(4)差额选举(正式候选额>应选额)

直接选举使每一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己最信赖的当家人。间接选举适合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

等额选举可以比较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缺点:限制了选民的自由选择,积极性受到影响。

差额选举提供选择的余地,被选举人形成相应的竞争,有助选民了解候选人。缺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

我国根据国家性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状况及国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2、民主决策意义

(1)实施决策于民,有助于决策者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2)也有助于决策者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作为决策的根本出发点。(3)有利于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同时,我们积极参与民主决策的实践,(4)也有利于提高我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民主决策方式(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3)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4)通过社会听证会制度*****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3、民主管理:

(1)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它们都是基层民主自治组织或机构,不是政府机构)

####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2)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3)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形式:①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干部②参加村民会议③制定和遵守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④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

(4)居委会性质: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5)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4、民主监督:(坚持实事求事原则,必须依法)

(1)民主监督的方式:A通过信访举报制度B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C通过舆论监督制度D监督听证明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2)民主监督的意义:

A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B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C有肋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区别:

A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也是判断有序与无序的准绳)B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C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一政治第一单元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一政治第一单元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一政治第一单元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1769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