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
人口的数量变化(自然增长)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总趋势:增长。
2、决定因素: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时间差异: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4、地区差异:人口数量,亚洲最多,非洲次之;人口增长,非洲第一,拉丁美洲次之。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类型,划分、特点、判定特点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出生率高高低死亡率高低低自然增长率低高低2、转化:增长模式若发生改变,一定是死亡率先下降。
3、空间分布: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已进入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想现代
型的转变。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4、我国的人口增长:我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想现代型的转变。
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迁移)
一、定义: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二、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时间特点迁出地迁入地原因意义19世纪以以集团性、旧大陆(欧新大陆(美欧洲的殖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前大批的移民亚非)洲、大洋洲)主义扩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为主新大陆的开种的空间分布发二战后从发展中国亚非拉等西欧、北美、家流向发达西亚、北非国家,定居等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二、国内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特点时间农业经济的脆大批迁移古代弱、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自发迁移,流量增大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流向迁往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国家有组织、有计划从东部城市派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农民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改革开放政策、地区发展不平衡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改革开放后内地→沿海;山区→平原;农村→城市;贫困地区→发达地区;出现大规模“民工流动”
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
3、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
第一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力
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二、环境人口容量:
1、含义:与环境承载力内涵一致2、特点:
3、影响因素:资源(最主要)、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4、估计:乐观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悲观论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中间论认为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三、人口合理容量1、含义: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
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谋其原因: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3、实现途径:
就整个世界来说,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世界各国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代纪距今年代(亿)生物发展的阶段动物界植物界新生代第四纪0.030.02第三纪中生代白垩纪0.71.4侏罗纪1.95三叠纪2.5古生代二叠纪2.85石炭纪3.3泥盆纪4.0志留纪4.4奥陶纪5.2寒武纪元古代太古代地球发展的初期阶段6.0253846自然环境地理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环境地里的整体性: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整体变化。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成土母质与土质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气候与土壤
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是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生物与土壤________生物的作用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自然带更替方向形成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举例
扩展阅读:地理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自然增长)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总趋势:增长。
2、决定因素: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时间差异: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4、地区差异:人口数量,亚洲最多,非洲次之;人口增长,非洲第一,拉丁美洲次之。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类型,划分、特点、判定特点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出生率高高低死亡率高低低自然增长率低高低2、转化
增长模式若发生改变,一定是死亡率先下降。3、空间分布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已进入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想现代型的转变。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4、我国的人口增长
我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想现代型的转变。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迁移)
一、定义: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
发生改变。
二、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时间19世纪以前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迁出地旧大陆(欧亚非)迁入地新大陆(美洲、大洋洲)原因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意义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二战后从发展中亚非拉等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等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二、国内人口迁移
时间流向迁往自然和社农业经济的脆大批迁移会经济条件较弱、频繁的战好的地区争、自然灾害国家有组织、有计划从东部计划经济体有计划、有城市派员支援制、严格的户西部、内地和组织籍管理制度边疆;农民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内地→沿海;改革开放政自发迁移,山区→平原;策、地区发展流量增大农村→城市;不平衡贫困地区→发影响因素特点古代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达地区;出现大规模“民工流动”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
3、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力
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二、环境人口容量:
1、含义:与环境承载力内涵一致2、特点:
3、影响因素:资源(最主要)、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4、估计:乐观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悲观论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中间论认为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三、人口合理容量1、含义: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谋其原因: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3、实现途径:
就整个世界来说,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世界各国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地理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地理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地理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18386.html
-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