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初一历史下册二单元复习背诵内容总结

时间:2019-05-28 03:30:53 网站:公文素材库

初一历史下册二单元复习背诵内容总结

七年级下册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1.岳飞等人抗金的意义?

2.岳飞深受历代人民爱戴的原因?

3.忽必烈改制的措施有哪些?意义是什么?

4.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5.忽必烈重农措施有哪些?

6.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7.澶渊之盟的双方、时间、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8.宋夏和议的时间、内容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9.辽与西夏是如何汉化的?(辽、西夏与北宋碰撞中融合的事例?)

10.金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改变女真习俗?金朝为什么要变革习俗?

11、1141年,宋金和议的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12、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在哪几方面?具体表现有哪些?

13、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

14、北宋军民抗击辽、西夏南侵有什么重要意义?

(一)1、北宋政治特征:

2、北宋:_____年,后周大将_____建立_____定都_____又称今3、辽:是由___族建立的。916年,()称皇帝,建立()政权,定都()。4、西夏:1038年,()族首领()称大夏国皇帝,定都()。5、北宋为夺回(),几次北伐,都失败,转而采取()消极防御政策。6、1004年,辽与北宋在()战争,宰相()坚决抵抗。7、1005年,、议和被称作澶渊之盟。

8、西夏不断攻宋,虽然不断胜利,但因北宋(),西夏转而求和。(二)1.南宋的政治特点:

2、金是由____族建立的。年,称帝,建立政权,后定都。3、靖康之变:时间:地点:俘虏、标志4、年,称帝,后来定都今,历史上称为。5、岳家军的纪律严明表现在:“,”

6、1140年,带领的宋家军在大败金朝骑兵主力,取得大捷。

(三)1、两宋经济发展的特点2,全国经济中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3、时期,全国经济重心从转移到。

4、唐朝时从引进的优良品种,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已成全国最重要的粮仓。5、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是6.期,地区出现,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作用:有利于商业发展)宋代人将煤称为“”。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7.为全国第一大港。宋朝政府鼓励(),港口设“番坊”“蕃市”“蕃学”。在()()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贸易范围东到()西至()。(四)、两宋人民的生活特点:

1.宋朝实行的国策,统治阶层主要包括、、。主体阶层是。士的地位()农民包括自耕农、半自耕农、佃户。城市大量涌现例如南宋都城。非农业人口被编定为,它是城市居民的主体,市民还包括官僚、商人、雇工、下层知识分子等。工人身份相对自由,商人地位发生改变,有所提高。

2、宋代三大节:(春节)、、。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3.宋代东京城内市民阶层的娱乐场所叫“”。宋代风行()之戏。4.北宋兴起的,后来发展成为著名。中国被誉为“”。

(五)元1、蒙古族各部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严重阻碍了蒙古族的发展,经常受族的

压迫。最终完成蒙古统一大业。

2、蒙古政权建立:时间地点;人物;。巩固:实行体制,创制。3元朝中书省直辖的是()()()三省: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立()。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元朝形成一个新的民族()4南宋的著名将领有:抗金将领();抗元将领()

5元朝疆域范围:P77我国至今版图最大的是()朝。

6“上视汉唐极盛之数,无以加此”说的是()朝?“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反映忽必烈()的观点。7元朝提倡(),中央设立专门学儒家经典学校();呈现()

图一图二(1)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产生?

(2)在上图中哪幅反映的是最早的纸币?

((3)纸币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1.在宋代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作物的是()A.小麦B.水稻C.粟D.棉花

2.“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苏湖地区粮食获得了大丰收B.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C.苏湖地区是我国的经济重心D.宋朝时粮食产量非常大3.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是在()A.汉代B.宋代C.唐代D.三国4.瓦舍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A.士大夫的提倡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C.价格低廉D.达官贵人的需要5.我国棉纺织业兴起于()

A.江浙B.四川C.海南岛D.中原6.我国四大发明中北宋时期发明的是()。

A.造纸术和火药B.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C.火药和指南针D.指南针和造纸术7元朝时在民族大融合过程中形成的新民族是()A.蒙古族B.藏族C.维吾尔族D.回族

8.元朝为了实行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建立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制度是()。A.行省制度B.八旗制度C.郡县制度D.三省六部制

扩展阅读:初一历史上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仔细审题,不要贪快。大题要考虑好再动笔,但不要留空白不做(即使拿不准也要尝试回答)。

2、回答大题时:①先写“答”,内容要有条理性,按题目的要求回答。②最好分段,一要

点一段,不要把所有要点写在一段。③大题实在不会或拿不准时,先回到前面选择题去看一下有没有相关内容;或者在开始做卷前,先浏览一下大题,做到心中有数。3、回答问题尽量全面,如问原因时,通常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历史原因、现实原因等(不一定每个题都全部具备);评价人物,要看到两面,既要有评价,也要有史实说明。

4、选择题小技巧:(三审审题干审题支审选项)

①问历史事件或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时,答案通常是和经济因素(生产力)有关的。②问统治者实施某种措施的根本原因或目的,一般是加强控制或巩固统治之类。③当你初步选择一个答案时,先看看其他答案是不是更合适,选最合适的。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朝的第一代国王是________,他死后,由他的儿子_____继承王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从此________制代替了______制,“____天下”变成了“_____天下”。

2、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是________。该朝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等,这些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____和____的工具。

3、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天的____和____一带。最后一个国王是________,他是有名的________。

4、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的是____,他战胜了____,灭亡了____朝,建立了____朝。时间是________年。

5、把高朝都城迁到殷的国王是____,所以商朝又称________6、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是____,他是一个____,施用____之刑镇压人民。后来周部落首领____率兵在____之战打败了他,建立___朝,定都____,历史上叫做____。

7、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行____制,此制度实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在此制度下,西周社会成员有不同的等级,说出六个等级的名称____________

8、“国人暴动”发生在哪个朝代?________,国王是____。9、夏、商、西周三个朝代建立、灭亡的时间,以及每个朝代的三个国王。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____朝,其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________,它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青铜器。另外还有造型奇特的____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________,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________”文化。

3、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________。

4、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包括____业、____业、____业和____业的繁荣。其中最主要的行业是____业。该业中最突出的是____业。

5、夏、商、西周是我国的________社会时期,当时奴隶的生活十分____,了解什么叫“人祭”和“人殉”。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1、东周开始于________年,开始的标志事件是________,东周分为____和____两个时期,其中春秋时期是从________年至________年,是我国____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从___年至____年,是我国____的形成时期。

2、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____,他任用的改革家是____,提出的口号是“________”。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桓公的结果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正式承认齐桓公霸主地位的事件是____________。

3、晋楚争霸时,楚国势力最北达到________流域。_______之战,晋国打败楚国,跻身为霸主是________,与他有关的成语是________。晋楚争霸持续了百余年,后来________打败了晋军,做了中原霸主。

4、与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有关的成语是________,在争霸战争中,遭到彻底失败的是________。

5、春秋争霸战争有什么影响?

6、由晋分裂成的____、____、____,加上原有的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________。记做方位。

7、与围魏救赵有关的的战役是________,使用减灶记的战役是_______,这两个战役都发生在____时期。

8、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进攻的战役是________,发生的时间、双方、结果如何?与此战役有关的成语是____________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1、春秋以来,由于________和________的使用和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也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制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________,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________。

2、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使用牛耕是在________时期,使用范围扩大和进一步推广是在________时期。其中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________,我国耕作技术的一大进步是指________。

3、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美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的修筑。该水利工程位于________江的____游。是____时期____国的蜀郡太守________修筑的。此工程是闻名世界的________工程。后人写诗是怎样赞颂他的?________________

4、与“立木为信”这个成语有关的人是________时期____国的________,他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反映了他的____的主张。

5、商鞅变法代表了____________阶级的利益。变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支持他变法的国王是________。时间为________年。其内容有哪些?有何作用?

6、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________制度逐步确立起来,________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________阶级和_____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的________社会形成了。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________朝开始的,那时的人们把文字刻写在________或者____上,称为________文。

2、商周时期,人们还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叫做“________”,也称“____________”。

西周时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称为“________”。战国时间,人们在竹简或丝帛上写字,出现了____和________。

3、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发生在______时期。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是在______年。

4、我国的历法最早出现在______朝;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加一个月,这种比较完备的历法开始于______朝;人们定出一年24节气是在______时期。

5、总结出“四诊法”的名医是______,他是______时期的人,他的四诊法是指___、___、___、_____的方法。

6、每年的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过节时有吃粽子和划龙舟的风俗,这些都是为了纪念______,他是______时期的______国人,他的名著是《______》,名言有____________,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____________人。

7、春秋战国盛行的“____________”,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____________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其中以____最为珍贵。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______,他是什么时期的人?______,他是一个大思想家,思想方面的成就主要有哪些?(提出了“”学说,)。他的学说成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2、孔子也是一个大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有哪些?()他的名言有哪些?记载他言行的书是《______》,他晚年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______》一书。

3、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______,他是什么时期的人?______,他的学说记录在《______》里,他认为事物都有______,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______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的______和封建社会的____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学派发表意见,相互辩论,思想领域形成了“______”的局面。

5、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______,他有哪些思想主张?(

6、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______,他有哪些思想主张?()他的名言是什么?别一个代表人物是______,他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

7、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______,他提出了“____________”的观点。

8、法家的代表人物是______,他主张____________,提倡______,提出了建立____________,深受______国国君的赏识。

9、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此书是______家鼻祖______所著,此人是什么时期的人?______,著名的军事格言是“__________________”。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初一历史下册二单元复习背诵内容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初一历史下册二单元复习背诵内容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初一历史下册二单元复习背诵内容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2383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