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总结

时间:2019-05-28 03:31:34 网站:公文素材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二单元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的产生

①声是由振动(vibration)产生的:说话时声带在振动;敲鼓时鼓面在振动;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

②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③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盘记录声音的方法2.声音的传播

①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

②空气也是传声的介质。如果云和我们的耳朵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③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方式-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地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跟水波的传播相似。因此,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wave)。3.声速

①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要过一会才能听到回声,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②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③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和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④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人耳的构造

①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②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耳垂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③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感知声音。2.骨传导

①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②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三、声音的特性1.音调

①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就慢,发出的音调就低。可见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空气(0℃)331海水(25℃)1531空气(15℃)340冰3230空气(25℃)346铜(棒)3750软木500大理石3810煤油(25℃)1324铝(棒)5000水(常温)1500铁(棒)52②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frequency)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Hz。物体在1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Hz。③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1*0Hz人们把高于201*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supersonicwave),因为它们已超过了人类听觉的上限,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infrasonicwave),因为它们已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④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和人不同。一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感灵敏。

⑤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一些机器工作时,也会产生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有些次声波对人体的健康有害。2.响度

①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loudness)。②物理学中用振幅(amplitude)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的响度越大。3.音色

①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它就是音色(musicalquality)。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的来源

①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②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从这个意义上说,噪声的来源是非常多的。2.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①人们以分贝(decibel,符号式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②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3.控制噪声

①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我们知道,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发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因此,控制噪声也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即:

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②由于噪声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人们把噪声叫做“隐形杀手”。现代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环境保护的重要项目之一。我国许多城市都制成了针对不同环境的声强级别控制标准。③我国城市环境声强级标准/dB

适用范围特别需要的安静住宅区居民/文教地区商业中心区工业中心区交通干线两侧白天4550606570夜间35455055五、声的利用1.声与信息

①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弹指海洋的深度,会出水下数千米的地形图。捕鱼时渔民利用声呐来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

②利用超声波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受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这就是平时所说的“B超”。2.声与能量

①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

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把被清洗的物体放在清洗液里,超声波穿过液体并引起强烈的振动,振动把物体上的污垢敲击下来而不会损坏被洗的物体。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1.光是如何传播的

①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

②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2.光的传播速度

①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是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在物理学中用字母c表示。光在真空中1s能传播29979201*m,也就是说,真空中的光速为:c=2.99792×10m/s

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空气中的光速大约为2.997000×10m/s在我们的计算中,中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c=3×10m/s二、光的反射1.光反射的规律

①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表面都会发生反射(reflection)。

②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reflectionlaw)。

③如果让光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镜面,那么,它被反射后就会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的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2.漫反射

①看上去很平的白纸,细微之处实际是凹凸不平的。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初九零七班王子轩

本文一字一句皆为本人手打,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88

扩展阅读: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机械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团中学第一章机械运动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米,符号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换算:(1)10-3km=1m=103mm=106μm=109nm;(2)1m=101dm=102cm=103mm.2.测量工具:刻度尺(最常用)、卷尺、三角板、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较精密)3.正确使用刻度尺

(1)观察刻度尺(测量前的“三看”):

①零刻度线②分度值(即相邻两刻线之间的距离)③量程(即刻度尺最大测量范围)(2)测量前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3)测量步骤:(1放2读3记)A.正确放置刻度尺:①刻度尺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②有刻线的一边与被测物体..

边缘保持平行;....B.读数:①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②读数需估读读至分度值的下一位;..C.记录数据:记录结果包括数字和单位;无单位的数字是毫无意义的。.....4.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1)辅助工具法适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

(2)化曲为直适于测较短的曲线,如地图册上的铁路线长、硬币的周长等;

致同学们: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第1页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团中学(3)累积法适于测纸厚,细丝直径.

二、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秒,符号:s;常用单位:天(d)、时(h)、分(min)。换算关系:1min=60s,1h=60min;1d=24h=86400s2.测量工具:电子停表、机械停表(实验室常用)3.认识机械停表:

三、误差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2.造成原因:选用的测量工具、采用的测量方法及测量者.3.减小办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4.错误与误差的区别:错误是由于操作时未遵守仪器使用规则或读数时粗心造成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不可避免。☆请正确地读出下图中(1)长方体的长为2.78cm;(2)木块B的长度是1.8cm。

大盘小盘一圈30s15min一大格1s1min一小格0.5s0.5min

致同学们: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第2页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团中学 1.2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1.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运动的形式:社会变化、生命变化、化学变化、原子核的变化、位置变化3.最简单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二、参照物1.概念:在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择另外的物体来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参照物(1)▲参照物的特点:假定静止不动的物体;(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是研究对象不能被选作参照物,通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3)▲在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其结果一般不同;例:乘坐电梯时,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人是运动的;若以电梯为参照物,则人是静止的;3.运动和静止相对性(1)物体的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2)没有绝对的静止。4.典型例题(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分析:竹排在江中游以青山作参照物;青山在走以竹排为参照物。(2)两辆汽车同向行驶,汽车的运动是以_地面_作为参照物,坐在甲车里的乘客看到乙车在向后退,该乘客是以_甲车_作为参照物。这两辆汽车相比较,_甲车_车开得快。(3)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车匀速向东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则当时刮的是西风。甲、乙、丙三个骑车速度最大的是丙,最小的是甲。

分析:甲感到顺风,说明其速度小于风速,且行驶方向与风向相同,即刮的是西风;乙感到无风,说明其速度的等于风速;并感到逆风说明其速度大于风速。

致同学们: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第3页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团中学 1.3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式:(1)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2)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

2.速度定义: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比值定义法)3.速度公式:vs路程,t时间,v速度4.速度单位及换算:米每秒(m/s或ms);千米每小时(km/h或kmh)1km1000m11m/s=1000=3.6km/h;1km/h==km/h3600s3.61h3600st5.速度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二、机械运动的分类1.按照运动的轨迹,机械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按照速度是否变化,直线运动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3.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4.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计算公式v☆例1: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6s,后50m用时7s,小明前、后50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解:小明前50m路程s1=50m,用时t1=6s,后50m路程s2=50m,用时t2=7s,全程s3=100m,用时t3。根据公式vsts和题意有:s150mtv前50m平均速度:1t6s8.3m/s1必要的文字说明s250mv后50m平均速度:2t7s=7.1m/s2必要的文字说明全程时间:t3t1t26s+7s=13ss3100mv全程的平均速度:3t13s=7.7m/s3代入数据,求出结果。数字后面必须有单位。致同学们: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第4页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团中学 1.4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

[实验器材]小车(钢珠)、斜面、金属片、秒表、刻度尺

st[探究步骤]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试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

[实验注意事项]

A.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头到头,尾到尾”。

B.斜面的坡度不宜过大,小车运动过快,时间太短不易测量;也不宜过小,否则变速运动不明显。

C.时间的测量:应该让小车做直线运动,小车运动时间较短,测量误差较大,可以听小车碰撞金属片的声音来计时。

【补充内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与路程时间图像

致同学们: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第5页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2389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