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申报内容
附件2
201*-201*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
总结宣传工作申报内容
申报项目申报内容办学定位情况如何,是否根据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社会或区域、行业经济发展需求推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立足学校办学及学科特色制定专业(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在学校教育教学全程培养方人才培养案中如何落实到实处,是否定期检查人才培养质量并及时对教学培养方案作出调整。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采取的具体措施,开展实践教学的实践基地情况,是否有充足的人财物力保障;有无社会实践要求,是否计入学分。是否建立了招生、培养、就业和学生管理联动机制;是否定期开展对在校生、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调查,并及时分析;是否能根据就业和社会需求状况调整课程设置和学科专业结构,有无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调整和经费使用与就业状况的具体挂钩办法。学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做法有哪些,成就如何;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人才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工作成效情况,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如何。创业教育是否列入学生教学计划,有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专兼职工作人员数量,创业专项经费数额,大学生创业园区或创业基地数量,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给予资金、技术、智力和政策等方面的扶持情况,是否提供咨询、指导和跟踪服务;与当地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企业的合作情况,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具体举措或教育教学改革学科专业建设与调整改革特色与成效条件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及自主创业计划内容。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课程数量、学分数、专业创业指导教师数量,有无统一教材和创业教育专题培训,开展了哪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效果如何。是否把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列入毕业生教育培养方案,有无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公共必修(选修)课,是否列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计划;是否有专业的创业指导师资队伍,组织开展了哪些创新创业活动,对有创业愿望的学生提供哪些指导服务。
工作内容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哪些典型经验,有无当年毕业工作成效生成功创业的典型案例;近三年应届毕业生创业人数;创新创业教育及创业工作特色有哪些,成效如何。如何开展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哪些思想工思想教育作和心理咨询服务;开展了哪些教育引导活动和宣传动员工作,成效如何。有无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教学计划(必修或选修),执行情况如何;课程学时、学分及专职教师数量;有无教学大纲、教材、课件;有无针对该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毕业生就业咨询是否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咨询人员,是否实现咨询辅导工作制度化、常规化。主要提供哪些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校本级年就业咨询数量情况,学生满意程度如何。毕业生就业有形市场建设情况,有无专门人员、场地、经费确保服务质量;每年举办的校园招聘会的情况,校园招聘全年提供就业动态信息数量如何。是否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信息反馈机制,有无规范双选活动招聘行为、强化网络安全和管理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咨询辅导市场建设具体措施和办法,能够切实维护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是否有组织地到不同地区和行业宣传、推荐毕业生;学校稳定的就业地区和企业群分布情况,采取哪些方式加以巩固;利用多种手段和渠道开拓就业市场情况。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功能描述(提供就业信息网站网址备查);信息发布的日平均数量、招聘信息与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以及用人单位数据库的数据总量;有无就业服务信息服务独立使用的服务器和满足工作需要的宽带环境;每年举办网上供需会及就业形势分析会的数量;是否按要求嵌入、使用全国大学生一站式服务系统。是否及时收集、发布行业人才需求信息;学校、院系能否及时掌握学生求职意向,并根据掌握的信息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校内外就业实习实训基地数量及分布,覆盖哪些专业,人财物力保障是否充足,年度经费数额,能否满实习实训足学生就业实习需求;有无关于毕业生就业实习、实训或见习基地建设的规划;基地建设、发展和运行情况有无机制保障。学校当年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残就业帮扶疾人毕业生的数量,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重视程度,采取哪些方式开展帮扶工作,效果如何。
是否积极宣传并贯彻落实国家就业政策;在促进毕业生合理流向、面向基层就业方面有无工作方案、工作团队和具体办法及措施;当年国家和地方实施的“选聘到村任职”、“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落实情况;列举近三年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人数占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项目管理开展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工作情况及成效。是否能够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就业管理主动提出开拓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项目;是否制定了对做好国家和地方毕业生就业项目的工作目标;对科研助理、服务外包、农技特岗等新项目的具体落实举措有哪些,成效如何。是否建立实名制就业进展状况动态管理机制;如何开展对本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的的跟踪和动态管理;是否定期按时向校领导、各院系领导及毕业生家长公布就业进展相关数据;如何落实上级教育部门统计管理制度的要求;是否按时准确地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送进展情况及真实有效的数据。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落实情况,有无就业工作校级领导小组,院系是否设有主要领导参加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专门机构和组织,主要领导和负责同志的就业工作业绩有哪些。有无当年制定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文信息管理领导重视件,召开了几次专题会议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校领导有无深入院系和基层部门,认真研究、解决就业、创业中的实际问题并参与就业工作矛盾问题的解决。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程度,就业工作全员化、全程化落实情况。学校有无专门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学校是否制定就业服务指导人员具体的选拔、培养、使用制度,从事就业服务人员有无明确职业标准;学校就业指导队伍结构、学历层次分布及专兼职人员数量,专职就业工作保障队伍建设指导人员与应届毕业生(含研究生)人数比例是否≥1:500,工作人员队伍的稳定程度。学校专职就业指导人员是否纳入教师岗位管理;培训专项经费数量;人员培训数量、次数和时间,就业服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度如何,学生是否认可。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数量,占毕业生在校期间学费的百分比是否≥1%(毕业研究生人均标准不低于本科生)。经费是否纳入预算并保证及时到位,是否与就业工作实际需求吻合,列支近三年就业工作专项经费数量;经费投入对于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发挥哪些重要作用。经费投入12
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办公条件及软硬件设施是否齐全;硬件设施校级就业工作专用场地毕业生生均面积是否0.15。学校在就业管理、就业队伍建设、就业市场建设、就规章制度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了哪些规章制度;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举措有哪些。是否有准确、客观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专业就业就业率情况情况统计数据,有关数据分析材料;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水平如何。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毕业生就业去向在地域、行业及层次上分布是否合理;到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重点地区和领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少数民就业质量工作实绩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及比例。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水平如何;毕业生就业的协议签约率、就业稳定性及社会满意度的情况。是否定期了解、反馈、公布国家、地区、行业(企业)、学生、家长对就业工作的基本评价。有哪些就业工作荣誉及奖励先进事迹或荣获国家及省级荣誉及奖励;是否主动总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采取了哪些方式开展宣传,媒体报道及社会反响情况如何。
扩展阅读:201*-201*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实施方案
附件1
201*-201*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
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201*-201*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讲话精神,按照国务院领导批示要求和部党组有关部署,认真总结、广泛宣传典型高校在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发挥典型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各地各高校进一步提升就业创业工作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立毕业生就业和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二、组织领导
由教育部办公厅、学生司、高教司、学位办、财务司、职成司、就业指导中心、评估中心八部门组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
由部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负责人、高校就业主管领导、相关研究机构及行业企业专家组成专家组,承担总结宣传工作的方案设计、评选标准及工作程序的制定、申报材料初审和实地调研等项工作。
总结宣传工作引入第三方社会专业评价机构,由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负责进行社会满意度调查工作。
三、工作原则
1.积极动员,广泛参与。推动各地积极组织各级各类高校广泛参与就业总结宣传工作,切实推动各高校将毕业生就业工作贯穿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以就业结果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良好工作局面。
2.客观公正,严谨高效。严格工作程序,充分发扬民主,增加工作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严禁弄虚作假。坚持同行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不断提升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确保推选出一批基础条件过硬、工作富有成效、经验特色鲜明的典型院校,在全国不同类别的高校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3.分类指导,科学布局。在工作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特点与特色,既有统一标准,又分层次、分类别进行。对西部边远地区、高等教育相对欠发达省份和艰苦行业、特殊专业高校适度倾斜,进一步使全国就业典型高校在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上的代表性更加合理。
四、组织实施
总结宣传工作的组织实施分为申报推荐、专家初选、社会调查、实地调研、推广宣传共五个阶段。
(一)申报推荐。1.申报方式与名额。
坚持自愿申报与分类推荐相结合。一是教育部直属高校直接向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以下简称“全国就业
指导中心”)申报;二是其他部委所属高校向所属部委的主管部门申报,由部委主管部门审核后向全国就业指导中心推荐1-2所高校;三是省属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及民办高校向所在省级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申报。省级就业工作主管部门要对申报高校的基本数据和条件等进行核实,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按照科学、规范的评选办法进行预评选,再向全国就业指导中心推荐2-4所高校(其中,本行政区域内省属高校总数在50所以下的省份推荐2所,51-90所的省份推荐3所,91所以上的省份推荐4所)。
已评选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的学校不参加本年度的申报推荐工作。
2.推荐标准。
(1)所推荐高校就业机构、人员、经费和场地须达基本要求。其中,学校应设有专门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与应届毕业生(含研究生)人数比例应不低于1:500;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数量,占毕业生在校期间学费的百分比应不低于1%(毕业研究生人均标准不低于本科生);校级就业工作专用场地毕业生生均面积应不低于0.15
(2)所推荐高校的近三年初次就业率水平须在本省同类高校中居于前列,且就业质量较高。中央部委所属高校近三年初次就业率水平需在同部委所属高校中居于前列。
(3)所推荐高校在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中有显著成效和特色经验。
(4)所推荐高校在提升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水平,努力创新
就业创业工作体制、机制、内容、方法等方面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和推广意义。
3.申报材料内容及报送期限。
(1)申报材料正文内容需涵盖《201*-201*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申报内容》,字数不超过5000字,电子版文件大小不超过200k;申报材料附件内容严格按照要求填报。
(2)材料报送截止时间为201*年10月18日。4.信息准备。
所有自愿申报及被推荐的高校,须及时更新本校201*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数据库(重点是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做好相关信息准备。专家初选阶段之后,全国就业指导中心将另行下发通知,请进入社会调查阶段的候选高校按要求提供当年录用本校毕业生的全部用人单位联系信息及已就业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作为开展社会调查的基本依据(凡数据库内容不全的,视为放弃社会调查)。
(二)专家初选。
全国就业指导中心组织专家分组对各高校申报材料进行初选评分。专家组依据《201*-201*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专家评分参考标准》,对高校的申报材料、特色做法和就业率等进行评审赋分,并在规定时间内反馈结果。根据各专家小组初选结果及分类指导原则,按照中央部委所属高校、省属高校、高职高专院校三类分别排序,从申报推荐高校中初选出80所候选高校。
(三)社会调查。
由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和全国就业指导中心联合实施社会满意度调查。调查重点是毕业生对本校就业及人才培养工作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候选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满意度。社会调查结束后,根据抽样调查数据分别得出候选高校的毕业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分数。
根据社会调查及专家初评结果,经加权后分类排序产生前55所高校进入实地调研环节,其他高校按先后顺序作为备选。
(四)实地调研。
全国就业指导中心组织专家分组对进入实地调研的高校开展调研。专家组以推选标准为调研参考依据,以学校申报材料和工作创新特色描述为核对材料开展实地调研工作,重点是核实就业数据,对专家初评分进行修正,帮助学校总结经验、凝练特色,并向学校反馈社会满意度调查结果等情况。
综合各专家小组实地调研反馈及评分结果,经总结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最终产生201*-201*年度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五)推广宣传。
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的要求,积极协调有关媒体,动员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采用举办区域性经验交流会、组织典型学习、编纂经验汇编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的特色做法,引导高校创新就业工作模式,深化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201*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申报内容》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201*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申报内容: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201*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申报内容》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29264.html
- 上一篇:201*年接待办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