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总结
散文阅读
一、
散文阅读考察的能力(命题角度)
理解: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筛选信息。分析: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整体把握,理清思路。鉴赏: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二、
散文的类型
1、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由实到虚,反映世态,总结感悟。2、状物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的突出特征上进行人生道理的隐喻。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3、议论性散文
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三、
答题知识储备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还没考过)②描写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主体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③叙述人称的技巧: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便于心理描写,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以往考查频繁,现在几乎不考)
④议论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2、表现手法
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感情,深化中心。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形成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
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3、修辞技巧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增加语势,增强说服力;抒情,可淋漓尽致。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气氛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感染力强。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对偶:有音乐感;表意凝练。
4、谋篇布局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
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
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
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5、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
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
达深刻见解。
四、
答题过程
有效方法:
理顺思路,提取勾连,浓缩成文
思路:强化散文的思路梳理,是散文阅读化难为易、准确解题的前提。第一步:化整为零,标画圈点
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领起句段、过渡句段,标志事件阶段过程的时间词,标志段落之间语意因果、转折、并列的关联词,标志层次的总分词语,段落间的指代词,段落中心句,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段。第二步:化零为整,合并提取
合并,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提取,以层次为单位,提取主体内容。一般截取原文语句加以组合。
第三步:添加勾连,浓缩成文
把标画圈点和提取的文字进行前后勾连,适当添加关联词。五、
答题原则
1、现代文阅读答题的答题原则:①答案不在你的头脑中,而在原文中。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截:选取某一句话、词,只要原原本本把它写进答题就可以了。
改: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太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
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写:有些答案在原文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或理解上下文语境。要求我们
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表达出来。这类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扩展阅读:散文阅读总结
高考散文阅读总结(进行中)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总的特点: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具有厚重的民族文化背景,闪烁着淳朴的人性光辉。有些作品涉及时代变迁、祖国建设,有些作品涉及个性的文化人物,有些作品涉及生活感悟、生命意义的探索,有些涉及乡村生活,有的涉及对亲情的感悟,有的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喧嚣的城市化浪潮中,追问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历史文化的游记,有淳朴民风、农耕文明的记录反思。总的分三类:托物(景、物、人)言志类,记叙(人、事)抒怀类,议论明理类。
总体上阅读应弄清楚:写了什么对象,写了关于写作对象的那些方面内容,为什么写这些内容,怎样写这些内容?
考点总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词语含义;2、句子含义;3、布局谋篇(结构);4、归纳内容要点;5、探究作者观点态度(作品意蕴、创作意图);6、形象特点、语言特色、表达技巧;7、评价文章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开放型)。
应该养成的几个意识结构意识
学生做现代文题目,最关键的也是最根本的地方就是要对文章有足够的理解。如何更好的理解,我想抓住文中的有效信息进行阅读是非常关键的。从文章的标题到文章的开头、过渡、结尾,到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我们都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比如,“给书虫当夫人”。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每一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读完后能不能理解“标题”的含义,如果能够这些问题解决了,我想文章也就真正的理解透了。话题意识(不仅是全文话题,更要注意段落话题)、段旨意识、相关层次意识(围绕一个话题谈的几个层次或几个段落)、思路意识、主题意识。即边看文本,边先后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文或段说的是什么话题?每段的意思是什么?哪几段讲的是同一个话题?全文思路是怎么发展的?主要表达了一个什么主旨?规范意识
这里所说的答题规范有书写过程的规范性,比如按点答题,按步骤答题,按特定的句式答题等。而且要做到语序流畅,语言通顺。一般而言,高考语文题目的设置与语段的次序是一致的,答题的要点也是有一定顺序的。阅卷老师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批阅一定数量的试卷,就必须要有一定的速度。学生的答案(要点)若语序流畅、语言通顺,老师批改起来就省力快速,若答案前后颠倒,语言累赘不通,老师费力不说,万一批卷老师因找不到答案而扣分,实在是不合算了。分值意识
在答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分值设置,比如6分的题目,那么在赋分的时候会有几种情况,可能是3点、4点或6点,这就要求考生答题时要尽量答的翔实,不要有遗漏。这就要求考生在回答问题时,答案应全面、完整。一般而言,简答题的分值如果是3分的,它的内容相对应的可能是三点,若是4分的,那么可能是四点或两点。整体意识
这是指题目不是割裂的,比如手法和主旨类的题目,一直要有一种观点就是手法为主旨服务,还有比如说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可能很多时候一句话考查到句子含意理解的几种类型,所以,我们也不要割裂开来。还有比如手法的考查,一段文字考查手法时往往不止考查一种手法,有了这种意识之后,学生在答题时就会尽量的找全题目所要考查的内容,不至于漏点。主旨意识
要有一种观念就是一切形式为内容服务,无论是句子含意的理解,还是手法的赏析,以及结构的安排都这样或那样的与文章主旨或作者的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答题也要常常关注作者形式的安排在主旨或表达作者情感等方面有什么样的作用。文本意识
文本是我们做任何一篇现代文题目不可脱离的,任何题目离开了文本也就不能够存活,因而,忌讳答题异想天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现代文题目或多或少的都会在文中找到答案。所以要切忌脱离文本答题。
整体阅读的步骤
1、阅读选文时要勾画圈点。“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从头读到尾不作任何标记,很可能读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什么印象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题能有什么好效果呢?阅读时对文章中首段、尾段、每段首尾、题目、反问句、设问句、独立段、中心句、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有意义能上升一定高度的语句、抒情议论句、重复出现的句子、表达作者情感看法的词句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
★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
★抓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
★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问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抓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抓警句。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警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是作者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概括,并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
★抓矛盾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抓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
★抓特殊句。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特点,才能够准确理解句意。如《祝福》第三段中的“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句中的“空的”“下端开了裂”都是后置的定语,分别修饰“破碗”“竹竿”,它表明祥林嫂走投无路,沦为乞丐了。
★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抓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2、审题时要一字不漏。
题目中每一个字(包括数字)都是有它的价值的,不然就不会写到题目中。这就要求我们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千万不能用扫视的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必要时要动笔作标记分析。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视:
①看问题。要看清题目中有几个问题,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
②看要求。题目上除了提出问题外,往往还对考生答题作出一些要求。题目中的一些要求往往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等。如《上善若水》、《溜索》等。
③看分值。要看清并揣摩题目的分值。试题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须的要点。因为高考阅卷中是“踩点给分的”,而每个答案要点的配分如果不是整数会给阅卷带来不便。所以答案所需要要点数应是能被总分值除尽的。④看有无字数限制。题目中如果有字数限制,那么所限定的字数应该就是答案所需的大致字数,清楚了这一点,在组织答案时就要注意不能超过限定的字数,当然也不能比限定的字数少得太多,因为这样恐怕会遗漏要点的。题目中如果没有字数限制,那就要尽量多答点,阅卷时多出的要点是不扣分的。3、确定答案所在区域。
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答案所在区域确定错了,那就会全盘皆失了。①借助题目本身的指定。有时题目上明确指定了答题的阅读范围。
②根据高考命题原则确定区域。高考命题人在拟定阅读题时一般遵循这样一些原则:1.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2.尽量照顾考生的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3.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4.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根据这些原则,答案应是随着题号的递增在文中呈从前到后,从局部到整体分布。
③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的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以便厘清层次关系。4、精心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时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①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历年高考题的参考答案大都是对原文中相关词句的整合。②弄清答案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增强用逻辑思维解题的意识。因为文学性文章尽管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取胜,但在解题时却绝不可被情感左右,凭感答题,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理性分析,有根有据的从文中整合出答案。(如《麻鞋之歌》、《一幅烟雨牛鹭图》等。③选择合理的表达形式。答案的表达形式是用句子还是用短词?是用单句还是用复句?是用偏正短词还是用动宾短词?是用因果还是条件?这些都得由题干问题决定。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何时何地,何对象干了(记叙)什么事情或者何对象怎么了。描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5、复查验证答案。
这个环节往往被考生忽视,事实上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答案拟好后首先要做的是验证一下所答是否是所问,防止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其次,要通过复查来发现并更正拟出来的答案中的病句、错别字。在这里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在试卷上答题前最好先拟个草稿,否则辛辛苦苦思考出来的答案语句不通,错别字耀眼,那岂不可惜?
整体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注意点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段内、段间),准确把握话题中心;2、准确审题(问什么),找准区间(那些内容解释了题干);3、紧扣语境,筛选概括整合信息;4、抓住关键,准确全面地表达。既言简意赅,又条分缕析。注意:①表述形式要规范:怎么问就怎么答,不混淆、不弄错题干要求,解答时要字正句顺。②内容表述要规范:问什么就答什么,不遗漏不矫情,言简意赅,避免多答、少答、歪答等情况出现。一定要注意前后对应,条分缕析,一目了然。平时要注意用语规范,多看看答案如何解,多留心老师怎么讲,多想想应该怎么说,想得清就该道得明。
具体题型和答题思路总结1、关于词语含义正确理解词语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的特定含义;②联系语境,揣摩词语的指代内容;③联系语境,揣摩词语的情景义,情景义是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临时义,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语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词语因比喻、反语、借代、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等修辞手段而产生的新义;一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④联系语境,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词语的情味、色彩等附加意义。(如“童话”)
核心是语境,从上下文去寻找可以解释该词的信息。
2、关于理解句子含义
【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1.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
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大致都属于这一类句子。2.从结构上说,比如: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重要的句子3.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所谓富有特色,一是指结构谋篇、语言运用(如《大河家》)上超常组合,二是指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如何思考?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入手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2.从句子的内部结构(逻辑关系)思考(《杨柳》)3.从分析其表达特点入手(还原转化)
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还原修辞句(比喻等)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解释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等;变抽象形象为具体直接,变个别为普遍。(如:只要日子好起来,瓷器就是一个雅物;有电而无视,意识先于存在)4.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寻找能够解释该句子的相关内容,提取组合可得。
5.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取向方面入手。联系全文主旨,有何深意,尤其是哪些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议论性的,位于文章末尾的句子等)比如:例1: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①大河家虽然偏疏、原始.不为人知.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②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③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例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①我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②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③这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更是对读者的期待.例3: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好象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分析:句子结构完整(主谓宾都具备)、有抽象型语句(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指代型词语(这些树、它们)这样的句子答案应该是翻译。其答案基本就是把句中的指代型词语、抽象词语结合文章直接换成指代的本身意、抽象的具体意,然后组成句子。例4: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含蓄句)例5:那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啊!3、关于分析句段的作用分析:写的对象从什么角度写对象对象的特征用什么方法写对象写的目的(结构上、主题上、情感上等)写的效果
1.本身内容(《一幅烟雨牛鹭图》、《彩色的荒漠》、《溜索》、《秋日的灯盏》等)2.结构上的作用(根据所处位置,须找到内容上的联系点)(《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3.本身特色(技巧、语言,如《大河家》的介绍,《麻鞋之歌》的歌谣,《上善若水》的问句,《灯火》、《灯火的温情》等)4.表情达意上的作用5.对阅读者产生的效果
如201*年江苏卷张笑天《上善若水》:
问: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答: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有虚到实的思路,激发读者思考。
这个答案是开头句和疑问句及内容的三者组合,题干给我们的提示非常明显“开头”“三个疑问”“对内容表达有什么作用”可以说一句话一个答题点,但是考生如果对这些不熟悉,就很难揣摩出题者的出题意图。
4、关于对句段的赏析(基本同句段的作用,更应着重思考该句段的技巧、语言、思想内容、表达效果,如《彩色的荒漠》、《秋日的灯盏》等)例:《半坡的声音》第②段画线文字叙写人们和相隔六千年的亲人相认的情景,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及动作、神态描写;想像丰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修辞手法、描写手法2分,想像1分,语言特色2分)关键:对语段内容要有宏观到位的把握
5、关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主要类型、表达效果、结合具体内容、情感分析)
6、关于人称使用例1:《灯火》文章在人称的使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全文以第一人称为主,第二人称为辅,二者相互交叉。这样交叉使用人称就可使作者情感抒发的更为充沛,而且贯以第二人称,更让读者感到亲切,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例2:《杨柳》
7、关于作品内容的分析概括(关于谋篇布局)例1:《自然》第三段写到:站在神圣的自然面前,作者感到头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答:自然的威严神圣与博大深邃,使他的精神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内心变得高尚无私,认识到人与万物的契合以及人与人的平等、博爱。例2:《秋光里的黄金树》例3:《彩色的荒漠》作者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答:(1)相比荒漠和油田建筑的色彩而言,石油工人工装的红色显得更加耀眼夺目(2)工装的红色如花如霞,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3)工装的红色如共和国旗帜的颜色,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关键:分层清楚,把握方向,高度整合概括
8、关于(探究)标题的作用和含义(《耕作的诗人》、《麻鞋之歌》、《自然》、《半坡的声音》等)
例:文章以“声音”开头,又以“声音”结尾,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6分)
首尾呼应,使文章脉络相通,浑然一体;深化了文章主旨,启迪读者思考;表达了对半坡遗址文化的深切感受和真挚感情。
9、怎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或探究写作目的、创作意图)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语言、材料及阐释过程来传达的,因此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可以通过辨析关键词语,主旨句或通过提取、整理潜在的信息,把握作者的看法、倾向。具体方法如下: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通读全文之后,应知道作者在文中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从中明白了什么或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样就可推知作者的观点态度。(整体意识)
2、在确定文章的体裁特点基础上,对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文体不同,作者观点、态度的表现方法也不同。如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而文学作品的语句多有含蓄性、多义性,情感化的特点,并且不避夸饰之辞,因而作者的观点态度较含蓄,只有通过对事件、人物、景物特点、意境等的深入分析,才能把握。(文体意识)
3、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关键词语,议论抒情性的点睛之笔,人物、景物的描绘,全文的主要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等。抓住这些因素,通过辨析词语、句子及段落层次划分等方法,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层次意识)
4、综合分析、比较鉴别,现代文阅读离不开综合比较。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往往分散在多处,需要我们认真辨别,筛选后才能掌握。(比较筛选意识)
例1: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①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②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③抒发作者迷茫的情思。关键:多角度审视、全方位分析,由表及里,由小到大,由此及彼(如《上善若水》和第8条的相关题目)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散文阅读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散文阅读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散文阅读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53572.html
- 上一篇:教师个人述职总结和工作总结
- 下一篇:公文版式与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