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通用技术学科有效备课的实践与反思

时间:2019-05-28 08:45:00 网站:公文素材库

通用技术学科有效备课的实践与反思

通用技术学科有效备课的实践与反思

天津三十二中学刘宏丽

一、纠正几种错误观念1.备课等于写教案吗?

备课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基础,它对课堂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有人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这种认识当然是错误的。备课至少应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教学语言”。

(1)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是备课的前提。研读教材不仅仅是研读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材的地位、作用、重难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然而,有许多教师备课不仔细,也不深入了解教学内容,以致在课堂教学中抓不住重点、教学目标落实不好或是出错。比如,曾听过一节信息课,教师在介绍信息特征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播放了一段马岭之战的视频,看得出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是花费了一番心思,可令人遗憾的是视频播放完了教师就直接给出了信息的几个特征,完全没有引导学生针对视频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让听课者感觉视频的应用好像就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与教学内容没有丝毫关系,设计的亮点也没有显现出来。所以我认为作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反复阅读教材内容,因为教材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教材编写者依据课程标准所设计选用的,每个教师在认真领会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反复通读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研究教材中基础知识的纵横联系、地位和作用,使自己对全册教材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真正做到“心中有书”,为适当选择教材和合理安排教材做好奠基工作。

(2)教学方法的准备和选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许多教案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对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均做比较详细的阐述,但对于教学方法确是一带而过,这种现象说明教师备课时没有对教学方法作充分的、全面的准备,没有把“备教法”当作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一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宜过多。有一次听某位教师说课介绍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时,这位教师竟罗列了十余种,不禁使人疑惑,这节课会不会上成教学方法的“走秀”。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也就是说教学方法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不能为了用而用。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自己的特长去确定。在通用技术课上我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协作。我想不管是选择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方法,应把启发诱导贯彻到教法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并鼓励创新;课堂上学生积极思维,动口、动手、动脑。(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样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备学生”就是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和内在潜能充分了解,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充分估计,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努力寻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由于学生的素质可能不一致,有的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动作迅速,有的则相反。接受能力好的同学,对他们来说,一再重复知识,是对时间的浪费,是课堂无效的表现。而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学,需要教师重复几次,才能听懂。所以,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一定要设计不同的方案。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相应的发展。

同一节课,在不同层次的学校、班级,其具体要求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从班级学生来源、特点及学生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学要求,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易出现的问题等。一些教师由于对学生情况不熟悉,又缺乏经验,课堂上往往“卡壳”,设计好的教学活动无法推进,目标达成率低。有的教师认为某些知识已讲过,学生懂了,所以不再讲或提示,却不知这正是学生的薄弱点。这些现象都源于没有对学生进行客观的、正确的分析。

(4)课堂教学语言的组织也尤为重要。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是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虽然教师不可能按照事先写好的教案一字不差的讲课,但还是建议青年教师、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从写详案开始,在写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许多平时讲课不注意的细节,比如罗嗦的话、口头词、甚至废话。总之,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应达到以下要求:(1)准确无误;(2)通俗易懂;(3)简明精炼;(4)生动形象。同时还要注意老师的语言要亲切,富有情感或幽默感,要将教案的书面语化为口头语;清晰、洪亮、简炼,尤其是要设计讲课的语调,注意起伏相间,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2.优秀教案可以随意借鉴吗?

现在教案资源非常丰富,随便上网一敲就会有收获,我们手边也有一些专家整理的优秀教案集,但别人的成功案例未必适合你。就好像别人脚上合适的鞋你未必能穿,为什么?因为脚是不一样的。那是不是绝不能参考别人成功的案例呢?下面给大家讲讲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讲完就知道我的观点了。201*年我有幸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微软携手助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给我们上课的都是一些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知名教授,比如祝智庭、王吉庆,任友群。在这次培训中让我获得了许多新理念和教学设计案例。其中在第一节课上的昵称接龙记忆尤为深刻。我们一共有20余位培训教师,教授让我们围成一个圆,每个人给自己起个昵称(这个昵称用在整个培训期间),然后从教授开始,她先自报昵称,她一侧的人接着需要从头将说过的昵称重复一遍再连上自己的。直到最后的人需要把所有人的昵称全重复出来。用这样的方式大家可以快速认识,直到现在我们见面还都是称呼对方昵称。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所以开学第一节课我使用了,我让一组学生来做这个游戏,结果大家可想而知。课后我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一是受空间的限制,教室太小根本站不开这么多人;二是我只请一组学生参与,坐在位子上的同学根本不知我们所云,活动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三是整个培训的所有活动都是彼此联系的,单独使用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还是自己没有真正理解这个活动设计的用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的照抄照搬。再说一个成功案例,在信息技术双优课比赛中我抽到的课题是初识人工智能,要求借班上课。这节课的情境导入尤为重要,怎样才能一开始就抓住学生,我花了一天时间上网看案例,有一个设计对自己启发很大,就是利用在线翻译来译歌词,于是我把这个设计稍加改造用到了课中,先用一段英文歌曲导入,接着抛出问题,如果想知道中文歌词有哪些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应用。学生积极呼应,查词典、搜歌词等等。我说可以在线翻译因而引出人工智能。那次课效果非常好,评委也对课的导入给予高度评价,这是一次成功的借鉴。从两次借鉴效果的对比可以看出有些现成教案固然优秀,但是教师如果不理解设计者的设计意图,那么即使是特级教师的成功教案搬进我们的课堂也于事无补。因为每一位设计者有他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教学风格,所

教学生又有他们特有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风格,任何一份教案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上都不可能成功。所以现成的教案决不能盲目的用,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并且一定要有二度开发,这就是我的观点。3.案例越多教学的效果就好吗?

我们平时听课时发现,通用技术课上有些教师为了增加上课的趣味性,每节课都呈现大量精彩的案例,课件中的案例一个接一个,有的甚至认为自己上课是在讲故事,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初看这样的教学设计我们会感叹教师下了功夫、教学资源丰富。但课下询问学生他们所能回忆的案例仅仅是一两个。这种现象说明教师只注意了案例可以吸引学生而忽视了对其深度的挖掘。没有深度分析的案例的呈现,一时吸引了学生,却很难触动学生,知识、思想方法难以内化,也不是真正地让学生经历整个过程。而对于备课来说,大量的案例需要大量的时间,而大量的时间用于查找素材,教师就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度思考。所以还是提倡案例要精选,一定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能引起学生深度思考的。比如我在讲合理人机关系这课时选取了麦当劳产品设计的案例。

这个案例是教材上没有的,我之所以选用它,一是学生熟悉麦当劳产品,通过他们平时的观察可以总结归纳出我所需要的内容;二是因为它符合课程内容;三是有一些课外的知识可以拓展进来,一举三得。讲完这节课,每当我提起合理人机关系学生马上想起麦当劳这个案例。所以说案例不在多而在精,在课上将使用的案例分析清楚分析透彻,让学生从案例中真正理解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是最关键的。二、几点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教师备课之真谛。应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1.平时多读书。

教师备课前应该认真地做好知识的储备。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给自己定一个规矩,每天定时间看书,看一些专业类书籍,当然还应该读一些非专业的书。读这些书,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使自己滋生灵气。我认为教师不应是“教书匠”,应努力使自己成为杂学家。

2.课前广“博采”。

一拿到课题,就从网上找到不错的教学设计,为我所用,效果往往是不理想。我们要怎么做呢,针对一个课题我们尽最大的可能找到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博采众家之长后,再开始自己的创新之旅。这样在博采的基础上只要我们明确了设计的方向,天天想,时时刻刻地琢磨,“灵感”必定会展现。当然我们平时备课不可能节节都像参赛课一样想得那么细,那么深,但我们可以尽量地想得周全一些,因为想与不想绝对是两个样,想得深刻与否也绝对是两个样。

3.备课要充分考虑课堂上的各种情况,灵活应变。

我们讲备课要充分,到什么环节教师说什么,学生有可能回答什么,提出什么问题,这

些在备课时都要充分考虑进去,准备好几套预案,谁在备课时考虑的越充分谁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当然,有时上课会莫名其妙的出一些状况,这些信息和通用教师经常遇到,比如:投影不亮了、计算机启动不了、课件播放有问题等等。我想除了刚才讲的那些环节我们备课还要备设备、备教具、备环境。将一切可能发生的状况都考虑充分了,这样就不至于手忙脚乱。当然我们上课时还会遇到一些事故,这就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应对,一定要镇定、别慌张,特别是公开课上你遇事不慌,应对自如,就一定会给评委留下好印象。

优秀的教学设计就像伟大的设计师设计的最经典、最时尚的服装,而能否穿出风采和神韵,关键是模特的条件和素养,教师就相当于模特。因为要备好一节课,不仅仅是掌握了一些备课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就能达到的,那仅仅是基础,它还需要备课人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一节好课的诞生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备课人所有智慧和力量的综合体现。让我们每个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吧!

扩展阅读:通用技术有效课堂教学互动的实践探索

通用技术有效课堂教学互动的实践探索

江门市第一中学

谭淑敏

摘要: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师生互动,以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从有效互动的起源、有效互动的重要形式和有效互动的新方法来阐述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有效互动的组织策略与方法,并对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互动实践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通用技术有效课堂教学互动策略

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指出:“在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创设一种开放、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创新,使设计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过程,使全体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都得到发展。”因此,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势在必行,而且,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的建立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

一、教学互动的基本理论思想

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鲍特和凯利的观点:“任何人际关系的本质是相互作用。”交往的每一方按照自己的目标来行动,他选择某一特定行为不仅依赖于一个人的内在需要,而且依赖于对方的反映(积极的或消极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控制了个体的交往。

通用技术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一样,都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关系。交往的双方各以对方活动来调节自己的活动。在课堂上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这时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解的知识,他是在主动地对教师传递给他的各种信息(讲解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加工,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这种建构不可由其他人代替。

二、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有效互动的组织策略与方法1、呈现问题情景——有效互动的起源

问题是学生思维互动的发动机。课堂教学的互动往往就是始于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开展的活动。问题从何而来?通常是由教师来提。对教师提问来说主要是注意两方面:怎么提和提什么。有效互动的提问重在引导,提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要利于学生互动、要因人施问,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同时要结合学生的

实际情况,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人机关系”的引入中,笔者并没有直接向学生介绍什么是“人机关系”,而是给学生讲述了在学校楼梯过道看见的一个场景:上课预备铃响起,一群上完实验课男同学匆匆赶回教室,突然,其中一个男同学在楼梯拐弯后痛苦地用手捂住了小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学生的注意力霎时被吸引过来,开始议论纷纷,“这个同学被楼梯扶手撞中了!”有学生举手发言,“你怎么能如此料事如神?”,“我曾经也撞过楼梯扶手”,看来,这不是一个偶发事件,已经有同学身有同感。这个楼梯拐弯扶手“肇事”多起,有其必然性!问题何在?这时,楼梯拐弯扶手的照片被投到了大屏幕上,这是一个边角呈90度垂直的拐角木扶手。“这样的设计不合理,拐角应该做成圆弧形的,这样才能缓冲碰撞时冲击。”有学生举手发言,看来,学生已经找到问题的症结,对所提出的问题产生了求知解决的欲望。“对了,每个人无时无刻不与身边的物品发生联系。物品与人产生的相互的关系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人机关系。”此刻,教师板书主题,本节课的主题水到渠成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2、平等对话——有效互动的重要方式

课堂教学是以对话为主要互动渠道的学习过程。所谓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的方式。教师进行教学时,应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推导和体悟”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讲解员,他应该在与学生相互交流、质疑的过程中,通过“对话”打开不同学生的“大脑黑箱”,让他们把黑箱里的想法“外化”出来,了解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摸清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高效率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彼此沟通顺畅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双向良性互动的过程。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人机关系”的第二课时——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若采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这一节将由教师介绍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的步骤,然后通过若干案例说明在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的设计中,要注意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但是,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经历这些步骤,为什么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他们其实并没有学习的要求,教师实际上只是在满堂灌,学生没有

学习的主动性。因此,笔者另辟蹊径,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方式,试图通过平等对话,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首先,笔者让同学们充当一回设计师,设计一个杯子。开始,大家有点茫然,不知如何下手。笔者进一步启发,有杯子的同学不妨端起杯子喝喝水,感受一下你和杯子产生哪些相互关系。一部分同学将信将疑地拿起了杯子,并开始低声议论,终于,有胆子大些的同学陆续开始发言,“杯子的大小、容量跟人有联系”、“杯口的大小、形状跟人的嘴巴有关系”、“杯子的材质跟人有关”、“杯子的色彩、图案跟人有关”......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学生的思维被启动了,“既然你们认为杯子涉及到这么多的人机关系,你们打算如何确定这些因素?”笔者继续发问,学生更来劲了,五花八门的方案不断涌现......学生们不知不觉地按一定的步骤在实现人机关系的目标(高效、健康、舒适、安全等),此时,笔者适时地把学生发散的思维聚焦到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的步骤上,至此,本节的主题已经解决了一半,学生的思维也被激活;这时,需要引导学生作更深一层的思考:这样做就完全能够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吗?笔者像变魔法一样从讲台下拿出一只直身玻璃杯展示在学生面前,“按照同学们刚才归纳的步骤,我设计出这么一个杯子,它适合所有人用吗?譬如说一个三岁以下的幼儿?”学生们顿时傻了眼,同时也陷入了思考......有学生发表意见了:“这个杯子不适合三岁以下的幼儿使用,它的材质是玻璃,又没有手柄,烫手,容易打碎,很危险”。“如果由你来为这些幼儿设计杯子,你会设计怎样的杯子呢?”“用塑料做的,两边要有把手”,“要有吸水的奶嘴”,课堂上学生哄堂大笑,“颜色要漂亮,图案要可爱”,不断有学生补充,“最好能测温,不会烫伤小朋友”,“怎样才能测温?”,笔者提出疑问,“用温度计!”有学生笑着说,“太麻烦了,小孩子不会用!”马上有学生反对,“对啊!”笔者表示支持,“那有什么好办法呢?”,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说:“我见过我表弟有一个杯子,装了热水会变色,如果我们把杯子设计成装热水显示灰太狼的图案,温水显示喜羊羊的图案,那就又能测温又能讨小朋友喜欢”。(注:灰太狼和喜羊羊是最近深受欢迎的动画片主角),课堂上又响起了一片善意的笑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迸发出激情碰撞的火花,人机关系设计中要注意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已呼之欲出(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人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信息的交互等)。

纵观以上的“对话”,笔者以为:首先,人与人之间必须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的“你我”关系。特别是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观念平等、人格平等,要尽量保护学生的创新灵性,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其次,给学生平等的话语权,这要做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表意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允许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

3、做中学——有效互动的新方法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的学科,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中,必然要求教师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双手和大脑,师生互动,让学生“做中学”,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技术,提高技术素养。

学生“做中学”通常将学习对象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对象,通过自己(独立或是几个伙伴的)探索性活动,包括操作试验、合作探索、预测假设、共享交流、优化修正等一系列主体性的活动,来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做中学”大多是在学生的相互合作中完成的,在“做”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依赖而又相互约束,形成真正有效的生生合作互动。如“台灯的设计”,学生经历从发现问题、明确问题、设计分析、方案构思、模型制作、测试评估等的完整产品设计过程,期间,学生要分工合作,互相交流,互相配合,各展所长,共同完成任务,体现出良好的多向互动。

三、通用技术有效课堂教学互动实践的反思

为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学互动在通用技术课程中的实践运用,还需要不断地探索,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1.互动中的优化问题

在教学中,当学生真正互动起来的时候,会动态生成很多解决的方法,不但部分困难学生可能掌握不了,而且对于教师来讲,也有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如何进一步优化学生在互动中产生的“研究成果”呢?值得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探讨。

2.多层次互动问题

教学互动也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方法,需要教师之间经常进行交流探讨(即师师互动),比如,以教学互动为主题的课例分析、专题研究等。笔者相信这种互动一定会使教师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产生更有效的互动。

3.互动中的方法问题

互动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方法。从理念的角度说,它倡导平等、交往、互利和共同发展,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从方法的角度说,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太多的“独白”和单一,走向交流和多元,使知识在互动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全员参与、平等信任、互尊互爱、自由沟通、情知相融、共同活动”是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互动的理想境界。愿我们所有一线教师,能在新课改中进一步领悟“互动”的理念,更深一层探索和把握“互动”的策略、方法和模式,早日达到理想的互动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顾建军,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

[3]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通用技术学科有效备课的实践与反思》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通用技术学科有效备课的实践与反思: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通用技术学科有效备课的实践与反思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53660.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