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化学集体备课工作总结
初三化学备课组工作总结
奉城二中潘月明
我们化学备课组共有2位教师,担任着5个班级的化学教学工作。我们以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总结了几条经验:
1、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
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2、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今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今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学校虽然还么有实施化学新课程标准,但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5、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听完课后能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6、加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因而这一部分相对得分较高。7、理直气壮抓好学有余力、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给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氛围,鼓励他们冒尖,脱颖而出,为将来培养专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8、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首先要扎扎实实抓各学段的合格率,这样才能提高初中毕业合格率,最后取得高的升学率及较好的优秀率。
扩展阅读:九年化学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材料三单元
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材料(期中前)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本单元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单元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水资源概况、水的污染和防治等问题的同时,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化学基本概念及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以及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意境。因此,本单元的特点是将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穿插于紧密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的内容之中。
本单元知识概述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从社会学角度认识水,包括水在自然界的作用、水资源状况及其保护等。二是一些化学基本概念。三是几项化学实验操作。
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本单元重点是:
1.人与水的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能动作用。2.原子、分子的概念。
3.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技能。课题1水的组成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3.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技能。重点、难点:单质、化合物的区别。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学法指导:
水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了不冲淡本课题的主体知识水的组成,作为引入史实很简短,但在课题之后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用作对这段引入的呼应,供师生教学中灵活选用。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对于本单元的教学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第1题,并完成第3题,作业是课后第4题。
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重点、难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学法指导: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同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短的几名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氨的扩散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关于分子间有间隔的内容,只是利用物理中所学内容,在解释学生已知现象的同时确认了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
对于本单元的教学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活动与探究仍是一种引导下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先做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让学生分析、讨论并尽可能归纳出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然后设计实验对所列原因进行验证,最终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结论。补充一些能用分子或分子运动解释的日常现象,引导他们在观察分析变化现象的同时,联想到分子的存在状态及其运动和变化情况。
课堂练习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第1题,并完成第3题,作业是课后第2题。
课题3水的净化教学目标: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重点、难点: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蒸馏净化水的方法。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学法指导:
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起来,前半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后半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其中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课题中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对于本单元要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在课前让学生预习本课题中的活动与探究内容,准备
好过滤实验代用品,并在课上进行实际操作。应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交流,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课堂练习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第2、3、4题,作业是课后第1题。
课题4爱护水资源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重点、难点:如何保护水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学法指导:
本课题主要介绍两部分内容,一是水资源概况,二是水资源保护,每部分内容又都是从两方面入手。
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一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这种从一个事物的两方面来认识事物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状况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为在丰富的水储量与有限的淡水这一现实情况中,本身蕴含着相对、辩证的思想,同时随着海水淡化等水处理工艺的发展、变化的观点。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说明水资源情况,如利用几组对比数字突出我国大部分城市用水紧张的现状,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介绍的,同样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替文字。考虑到节水和水污染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关宣传、报道和资料非常丰富、易得,相关内容也很好理解,因此节水只是以举例的方式简要给出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节水思路,防治水污染则是从污染源角度简明概括引起水污染的原因、水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方法。也就是说这里只给学生关于节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具体的内容留待学生在课内外的一些活动中自己去寻求并获得。本课题后的调查与研究和习题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这类活动。
对于本单元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从课堂延伸至课外。根据学生实际,可以自学与讨论相结合,也可以结合课外的调查研究组织出墙报、写论文、演讲等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报刊、网络等学习资源,培养学习能力。
课堂练习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第1题,课后作业是第4题,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生活周围有哪些水的污染源,提出防止的设想或建议并填写表格。
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二.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四.新课教学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习: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设疑:一汪“清水”,习习“微风”吹开了“桃花”的笑脸?
激发:看来桃花并非只开在春风里。今天是桃花盛开日子,用你们智慧头脑,灵巧的双手,映红课堂这一片“桃花”。
提供实验用品:棉签、水、氨水、酚酞、品红等引导实验验证假设,做好学生活动可能性预测和应接准备
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激趣:氨有“无影脚”,“跑”到棉花上?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向同学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活动与探究二:微粒的特征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板书: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说明: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类比说明:
问题讨论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为什么?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板书:二.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投影实验内容:杯水+一块糖=?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体
正确吗?等式“1+1=2”会成立吗?教学过程:
A组实验:100mL水+100mL酒精50mL一杯黄豆+50mL一杯芝麻
B组实验: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高锰酸钾,观察现象。
C组实验:下面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上面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抽掉中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引导: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现。建议: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示你们的发现和解释。
板书:三、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知识迁移应用
问题思考: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可分提出问题:
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推论四:
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巩固与提升:
氢气(H2)是一种新型能源,用氢气(H2)和氧气(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水(H2O),试用图示表述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情况。
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九年化学集体备课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九年化学集体备课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九年化学集体备课工作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54000.html
- 上一篇:十星级文明户示范材料
- 下一篇:十星级文明户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