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在中国科协和中机联的关怀、支持与有力指导下,在理事会的具体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中国科协“十一五”期间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落实中国科协制定的学会工作理念,在加强组织建设、大力开展学术活动、努力承接社会职能和建立创新型学会、开展学科发展研究、办好多国仪器仪表学术会议暨展览会(MICONEX)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业绩。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建设
十一五期间,201*年5月,学会召开了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正副理事长、秘书长,组建了学会第七届领导机构。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领导机构,是一个团结、民主、奋斗、务实、年青化、代表面广、影响力大的领导集体,坚持每年召开1次理事会,2次常务理事会,对学会重大活动进行决策,并对学会的发展开展研究。秘书处认真负责地执行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的决议。
十一五期间,学会对分支机构的组织建设也非常重视,不仅给予充分的关心和指导,而且具体协助分支机构组织上的调整和加强。5年中,学会对9个所属分会进行了调整,采取兼并、取消和变更挂靠单位等办法,改变了这些分会存在的后进面貌。根据需要,学会还新建了黑龙江省、河北省、辽宁省仪器仪表学会。
开展会员工作是学会的基础工作,十一五期间,学会在会员重新登记注册、吸收会员、收取会费、建立会员管理制度、组织会员活动等各个方面都作了不少工作。会员们反映,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越来越成为自己的家。
学会还非常重视秘书处的自身建设。正副秘书长除了每周举行办公会议研究工作外,定期组织学习,经常交流思想。对全体工作人员,秘书处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组织业务学习,并组织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加中国科协和中机联开展的各项活动。
二、大力开展学术活动
开展学术活动是学会工作之本。201*年以来,学会组织开展的国内外重点学术活动40余项,参加活动的科技工作者超过5千人次。近年来,学会开展学术活动,除了注意不断提高活动质量,活动的主题和内容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实际之外,具有3个明显的发展趋势,一是努力实现国际化,二是逐步实现系列化,三是有利于推动活动举办当地仪器仪表科技和产业的发展。这3个趋势引领着学会学术活动发展的方向。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十一五期间,学会恢复了举办多国仪器仪表学术会议暨展览会(MICONEX)中学术会议的重要地位,并把它作为学会的学术年会,旗舰学术会议。每届学术年会规模大、水平高,对促进我国仪器仪表学科和产业的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201*年9月,学会协助辽宁省科协在丹东市举行了一次学术年会和企业家座谈会,针对丹东市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开发和建设,开展学术讨论和企
业家论坛。这次活动主题鲜明,到会科学家和企业家人数众多,实力强大,活动取得异常成功,为丹东市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年11月初,学会在北京举办首届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这是首次把学术和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举行的一次高层次盛会。这次大会除了进行高层次的学术产业发展的交流和研讨,一项重要的任务是科学家和企业家们共同探讨十二五期间我国仪器仪表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并向国家提出建议。
三、努力承接社会职能、建立创新型学会
努力承接社会职能、建立创新型学会,是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学会的光荣历史使命,也是学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具体体现。十一五期间,在努力承接社会职能、建立创新型学会方面,学会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其主要工作有:
1、学会积极负责地开展了科技评价。接受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和科技部的授权,学会设立了仪器仪表科学技术奖。十一五期间,学会共评选出250余项优秀成果,为一百多家国内外仪器仪表企事业单位颁发了奖励。这个奖项在仪器仪表界被广泛关注和重视,申报的单位和项目逐年增多,颁奖仪式上前来领奖的代表大多是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甚至包括外国大公司的总裁。获得学会奖励的重大优秀成果,有的获得了国家奖励。学会还在近30所著名高校中设立了仪器仪表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每年评选和颁奖1次,十一五期间共奖励250余人,这在高校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发挥了积极作用。十一五期间,学会接受政府和企业的委托,为20多项科技成果或新产品开展了评价或鉴定。学会还组织院士专家对优秀的项目和成果评价后向政府推荐,不少在政府立项得到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建立核仪表监测中心和丹东东方测控公司矿井安全监测仪表的立项就是典型的例子。
2、学会接受中国科协的委托,对科技人员进行评价,试点开展了技术资格认证工作。十一五期间,经学会培训、考试、评审共授予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工程师资格206人,高级工程师资格147人。学会与英国测量控制学会开展了工程师资格互认工作,已经有7人获得了英国工程技术委员会授予的工程师资格,其中6人为特许工程师(CEng,相当我国高级工程师),1人为技术工程师(IEng,相当我国工程师)。201*年,学会还向工程院推荐了光华工程奖的候选人,青年科学家、企业家王健,最终王健评选通过,光荣获得了光华工程奖难得的很高的荣誉。中国科协201*年表彰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学会推荐的4位科技工作者也都光荣入选。
3、十一五期间,201*年4月,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发出通知,在全国开展科技创新方法推广工作。学会接受委托在仪器仪表企业中开展科技创新方法(主要是TRIZ理论)培训。3年中,学会在北京京仪集团等17家企业举办了10次培训,培训700余名科技工作者。这项工作成绩显著,不仅一大批科技人员初步掌握了科技创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还取得4项发明专利,受到中
国科协多次表扬。十一五期间,学会在继续教育工作上作出很大努力,已经列入国家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工程(653工程)。5年中,学会举办各种新技术培训班60余次,培训技术人员超过3千人。
十一五期间,学会在承接社会职能方面还开展了许多其他工作,比如为企业进行技术咨询,组织企业应用国外专利,协助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等,这些工作有的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可喜的成果。
四、开展学科发展研究
十一五期间,学会接受中国科协委托开展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研究,完成了201*-201*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报告和201*-201*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报告,共计30万字。对仪器仪表学科和产业发展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从国际和国内学科发展的趋势和最新成果、国内外发展差距、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分析,提出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及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可采取的措施。二次学科发展研究报告受到相关领导部门和仪器仪表学术界、产业界的重视和好评,也为学会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五、办好多国仪器仪表学术会议暨展览会(MICONEX)从1983年开始,学会首次举办多国仪器仪表学术会议暨展览会(MICONEX),至今已经27年,成功举办了21届。由于学会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奋斗,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MICONEX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仪器仪表界享有盛誉的大型聚会,为推动我国仪器仪表科技和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MICONEX的发展历程,也映照出学会发展与我国仪器仪表科技和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历程;MICONEX为学会的发展
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学会发展的1个招牌和重要支撑。十一五期间,学会举办MICONEX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逐步提高,参与这项活动的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千家企业,8万多人次观众。MICONEX年年有创新,届届有亮点,使它在当今展览会林立,竞争加剧的环境下,特别是国际上出现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依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这是MICONEX的一大成功,也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突出业绩。
十一五期间,学会创办的各类专业期刊,尤其是《仪器仪表学报》不断进步;举办的科普活动日益发展;学会的基础建设逐年增强。
目前学会正在进一步做好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基础上,按照中国科协制订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精神和要求,开展制订学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工作。
扩展阅读: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十一五”工作总结暨“十二五”规划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十一五”工作总结暨“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学会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我学会在中国科协的领导和广大会员的支持下,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围绕中国科协的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团结组织广大科技新闻工作者,找准位置,展现特色,发挥作用,朝着把学会建设成一个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大影响力的科技传播社团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摸索总结出一套工作规律,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工作格局,为“十二五”工作的延续和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一)发挥学会做为全国科技新闻学术研究、业务交流、职业培训大平台的功能,围绕科技新闻学术领域整体水平的提高,初步形成与目前科技宣传工作相适应的工作体系。
第一、把学术研究和学术探索作为学会的立身之本,定期召开全国学术年会、组织全国科技新闻工作者就当前较为迫切的课题开展集中研讨。今年举办的第十届学术年会我们还创新办会形式,与一线媒体《科学时报》联办,使年会更贴近实际更加富有生机。
第二、多年来学会认真组织、编辑出版《科技新闻学术专刊》,出版面向社会的《科技传播》、《中国科技信息》、《硅谷》《科学中国人》等不同层次的带有学术内涵的刊物,从不同角度开展科技传播学术探讨。
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是提高科技新闻队伍学术水准和业务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近些年,我们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有针对性地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如201*年,结合我学会学术年会举办了各地科协系统宣传工作培训班。同年学会还启动“科技传播教育资助计划”,与企业和中国科技大学一起全额资助首批一线12名科技新闻工作者入读中国科大相关专业。201*年学会承办的中国科协媒体科技传播培训班以及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期刊编辑培训班等,都收到了积极的培训效果。
(二)围绕中国科协工作中心,主动配合和深化延伸科协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发挥媒体整合、沟通、协调功能,开拓新的工作局面和工作方式。
第一、我学会借助中国科协大平台,与有关部门和兄弟学会合作,拓展扩大交流空间,两次成功承办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的分会场。
第二、我学会做为“中国科协好新闻奖”的承办单位,分别于201*年和201*年组织了该奖项的评选工作,受到中国科协相关部门的认可。
第三、受中国科协委托,为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推向社会,转化为生产力,我学会承办了全国性各类学术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工作。该活动从201*年开始基本保持每月一次,到今
年底已成功举办了45期。见面会搭建了联结科技界与新闻界的桥梁,推动了学术资源向科普资源的转化,使最新的学术成果,迅速传递给社会公众,既扩大了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又促进了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局面。
第四、为进一步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在中国科协科普委员会的指导下,我学会策划组织了“科学与媒体对话”活动。该活动把中国科协“科技工作之家”的资源与我学会的媒体资源有机结合,针对社会上出现的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科学解读,并通过大众媒体准确及时地加以传播。如围绕201*年的日全食、甲型流感,我们都举办了科学家与媒体的对话活动,对话活动气氛热烈,记者提问争先恐后,专家回答有的放矢,媒体落地率高而准确,宣传内容丰富活泼,受到社会公众的欢迎。科协领导栾恩杰、程东红、王可均参加了这些活动。
第五、我学会树立大科普观念,从201*年起策划并组织了“科技传播进校园”活动,截至今年10月,已到北师大等二所大学、171中学等三所中学、史家胡同等三所小学开展了这一项目。参与活动者超万人,北京电视台全程录相播放,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三)利用自身特有的媒体资源和信息渠道,着眼党和国家发展大局,配合中国科协建设国家智囊库的目标,组织专题研究,分析科技宣传和科技传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具有建设性、前瞻性的新建议、新对策。
近些年,科技新闻在有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201*年,我学会所属的晚报科技新闻专业委员会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大众媒体的科技宣传有所弱化,科技新闻队伍有所削弱、一些传媒的科技报道部门被合并和取消。针对这一新问题同,我学会认真组织了“提高大众传媒传播能力研讨活动”,召开了大规模的高层研讨会,并撰写了会议纪要。在研讨的基础上,我学会组织力量撰写了有关亟待加强我国大众媒体科技传播能力的内参,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并作出批示。为落实批示精神,我学会写出了关于提高大众媒体科技传播能力的几点建议,为振兴我国科技新闻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四)迎接媒体大变革趋势,研究其发展走势,组织、鼓励、创建手机新媒体,占领新媒体先机。
我学会为应对新媒体的发展新格局,及时成立了新媒体工作委员会和新媒体研究机构,并在有关国际会议上率先提出第四、第五媒体的概念。学会还支持协助手机新媒体专业委员会成立了中国科技(科协)手机报。并大力宣传推广会员单位----山西科技报刊集团创立科技手机报集群,如今该手机报已发展成为全国领先、有着几十个频道的手机报。
(五)加强同业国际交流,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不断提升了中国科技新闻团队的国际影响力。
十一五期间,我学会成功举办了第五、第六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这是在中国科协支持指导下,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和其他单位发起的富有特色的国际交流活动,经过六届的成功召开,已经成为有一定影响的序列性会议,会议的层次高、主题鲜明、影响广泛。第六届会议得到科技部、卫生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政府、新华社、中科院、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震局、中国科协、中国记协、中国互联网协会等13个国家部委办局的支持,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普研究所、北京市科协、广州市纵横集团、联想控股公司等单位给予大力协助。
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香港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位境外嘉宾和我国科技界、媒体界、学术界共4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141篇,有118篇编入论文集并参加了会议交流。这些论文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反映出学术界、媒体界在新技术、新媒体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会议期间,中国广播网对大会开幕式进行了直播,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广泛充分的报道,受到领导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宣部舆情局专门来电了解情况,要求提供会议论文和资料。
学会还积极参加科协组织的国际交流活动,派出精干记者随同程东红书记参加国际科技媒体博览会的活动,在宣传报道中提出了“大众传媒成为科技传播主渠道”的主要观点,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学会作为世界科技记者联盟的创始成员,派员参加了第五届世界记者联盟大会,组团参加了第六届世界记者联盟的大会。标志着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和中国科技新闻界已经在国际科技传播主流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六)加强搞好学会自身建设,提高为会员服务的水平,努力探索工作的良性循环机制。第一、201*年6月26日中国科协书记处作出关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和原中国科技报研究会合并的决议。为了贯彻中国科协书记处关于整合学会资源,重点支持学会发展的精神,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和原中国科技报研究会在充分肯定双方工作成绩的同时,认真领会中国科协书记处关于整合学会资源、支持学会发展的精神,做好思想工作,引导会员正确对待这次学会整合,充分听取和吸收各方意见,以有利于学会发展为出发点,形成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有力地促进了合并工作。
在中国科技报研究会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合并进入法定程序后,为了保证原科技报研究会工作的延续性,201*年1月,我学会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议,讨论通过成立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报分会,按照中国科协和民政部的有关要求,履行报批程序。201*年8月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按照民政部的要求,正式申请注册登记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报分会。201*年11月民政部批复(民社登[201*]第1238号)准予登记。
从201*年3月1日两会合并正式启动,到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报分会登记注册,历时近两年的时间,期间遇到并解决了大量矛盾和问题,且两个学会的主要工作都按照原计划进行,没有受到影响。能实现合并工作的平稳过渡,并确保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的确不是容易的事情。我们的经验是:一靠中国科协书记处的正确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二是学会同仁识大体,顾大局,求同存异,共同努力。我们将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团结奋斗,努力开创学会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成立手机媒体新闻传播专业委员会
手机媒体新闻传播专业委员会201*年初正式获得民政部批准登记成立,中央和省市多家有影响、有代表性的新闻传媒及相关手机媒体单位,以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手机运营商和相关研究机构等单位和人员入会,建立起了覆盖全行业的权威组织机构及会员网络。
手机媒体新闻传播专业委员会成立后,积极开展自身宣传和对外推广,扩大学会社会影响,先后主动向中宣部新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电总局等相关部委有关负责同志进行工作汇报。同时,积极响应中央九部门联合部署,在全行业倡议开展深入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发起并联合多家知名手机媒体,代表全国手机媒体行业发表《勇担行业责任,主导绿色健康信息充实手机媒体空间,驱逐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文明服务公众》的行业自律公约。
按照中国科协七届五次全委会议的总体部署,以塑造科协整体社会形象为着力点,在手机传播平台上开办中国科协手机报,并将其办成全国科协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布、传播、互动、汇集、交流、分享信息知识文化的权威移动平台。利用手机这一新媒体形式,搭建便捷的科学技术新闻信息交流平台,满足信息化社会公众对科学信息知识的便利需求,促进科学文化社会传播,树立科协整体社会形象,推动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学会积极协助中国科协调宣部创办《中国科协手机报》,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为宗旨,以构建科学先进的手机信息编发及数据传播平台为核心,以便捷及时、准确生动地面向公众传播新闻科技信息为原则,将当天发生的重大科技事件和科技人物介绍通过手机短信方式向公众宣传,建成和运行一份全国性的大众科学技术信息服务手机报。
201*年10月中国科协手机报建成并正常运行,成为中国科协利用先进传播手段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型平台,明显提升科学技术信息宣传传播的覆盖率和有效率。
第三、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国科协建立学习型社会团体的要求,为推动科技新闻学科的创新发展,增强学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201*年7月经学会办公会议研究,决定设立中国科技新闻研究中心。该中心将在中国科协及学会服务中心的支持指导下,接受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会
的具体领导,组织专家、学者针对科技新闻领域发展趋势及学科进展中的共性、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学科发展,搭建科技新闻学术理论研究平台,推动科技新闻理论和科技传播实践的创新和发展。研究中心围绕中国科协的中心工作和学科发展特点确定研究选题,旨在解决科技传播理论和工作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学会创新发展。
第四、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扩大学会的影响力,优化学会与会员和社会的沟通平台,经学会办公室研究决定,以原学会网站为基础,从网站的指导思想、风格、布局、功能等各方面着手改造,旨在加强学会信息化工作,使学会网站更好地向国内外展示介绍学会,为会员提供交流平台,为学会换届、年会等工作和各项活动提供服务。经过大家的团结协作,目前学会网站已经投入试运行。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重要机遇期,是中国科协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目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总体目标的关键时期,从而也提供了我学会配合中国科协中心工作,加快自身建设,实现学会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的环境条件。为此,我学会应站在“十二五”国家宏观发展战略高度,站在中国科协在“十二五”事业发展的重心上,站在学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为繁荣中国科技新闻和科技传播事业以及全心全意为科技新闻工作者服务的基点上考虑问题,规划未来。
总结“十一五”期间学会工作,展望“十二五”学会发展前景,我们感到既面临机遇,也存在挑战。目前存在问题主要是:
1、对非纯科学技术类学会的办会规律的探索还不够系统成熟。2、各项工作的关联性不够紧密,重点尚不突出,规划性不强。3、学会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有待加强,服务会员的方法不够丰富。
如何应对、突破上述障碍,努力提高学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十二五”学会工作规划
(一)“十二五”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的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思考和筹划十二五规划时,我们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配
合中国科协在未来五年的重点任务,寻找好与中国科协工作重心的助力点和衔接点,注意发挥自身特色,突出重点,抓好抓实。
我们要,始终牢记“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改革创新,开拓进取。
我们要矢志不逾地向着把学会建设在成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科技传播社团的大目标努力。
我们的工作原则是: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和党对学会工作的领导,坚持遵循学会工作的客观规律,坚持以提高科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为广大科技新闻工作者服务为工作主线,坚持提高科技新闻工作者和科技新闻团队的战斗力与发展我国科技,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结合起来,坚持对内强化学会自身建设与对外为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坚持开门办会、民主办会,走向社会、树立工作品牌。
(二)“十二五”工作的主要任务
围绕党和国家发展的总体目标,围绕中国科协的工作重心,围绕为广大科技新闻工作者服务三个主要方向,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着力学术建设。努力提高科技新闻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素养,是我学会立会之本,也是团结广大会员增强会员凝聚力的基点。“十二五”期间,我会要在三个方面加大该领域的工作力度。第一是强化培训,面对科技新闻队伍年轻化、边缘化、减弱化的现象,要借助中国科协和各种社会力量,开展各种类各层面各种形式的培训,要拓宽培训思路、开辟培训渠道,定准培训方向,讲究培训效果,从而带动科技新闻团队整体水平的提高和跃升。第二是加强学术建设,在继续开好两年一次的学术年会、办好《科技传播》、《科学新闻学术专刊》等学术期刊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科协工作重点和科技传播新动向、科技新闻的新形势中找题目、举办专题性的研讨;要创新交流形式,深化研讨内容,注重社会取向,争取在学术研究中出人才、出对策、出理论成果。第三是加强交流融合,避免为学术而学术的旧路术,到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去找更多的选题,要多做跨领域跨学科跨行业的交流,与科学家、企业家、政府官员、学者交流对话,汲取学术营养,滋养学术土壤,扩展学术平台。
第二,拓展工作空间。做为中国科协的一级学会,我们要充分借助中国科协的大平台,主动积极地配合其中心工作,并与其他兄弟学会合作,拓展活动空间,提高活动层次和影响力。一是要在科技工作科协工作和科学人物的宣传上力求配合到位,在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程、科技先进人物宣传、中国科协手机报、网络电视台、开展媒体和科协系统宣传干部培训、中国科技名人堂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协助配合。二是要在贯彻科普法和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利用我学会的媒体资源上下功夫,除了动员媒体宣传好有关活动,还要继续办好和延伸近些年创建的有自身特色的的“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科技传播进校园”、“科学与媒体
对话”等项目。三是要继续拓展与中国科协的深度合作和配合,争取承接更多的科协研究课题,争取每年均能策划一个中国科协年会的分会场项目,同时继续做好我学会承接的《中国科协新闻宣传汇编》、“中国科协科技人员基层站点调查”等项目,配合做好全国科普日、会员日等活动。我学会还将加强了国际交流,提高国际交往能力,开展国际培训,积极参与世界科技记者联盟的活动。
第三,增强自身能力。“十二五”期间,我学会要继续大力进行学会自身能力的建设,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吸引力,从而提高服务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我们要在社团组织一无权二无钱的状况下,多做奉献,有所作为,创新机制、增强软实力。我们要开好第五届学会的会员代表大会,选出新的强有力的更务实更年轻更富朝气的学会领导班子,搭建好更有效率的日常工作班子。我们要开门办会,扩大会员队伍,培训发现更多的会员积极分子。我们要争取创建成功《中国科技传播奖》,以此作为我们激励科技新闻工作者队伍的工作抓手和旗帜。我们要利用与中国科技报研究会合并所获得的新的媒体网络和媒体资源,扩展工作思路,多到地方去为地方科技报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第四,推进品牌项目。在中国科协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学会近些年来创新工作机制,增强品牌意识,几项工作已具有连续性和一定的影响力,“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更加注重工作和品牌建设,从品牌的角度推进若干有一定基础的社会项目,如已举办了六届的亚太地区科技社会发展研讨会(现正在筹备第七届)、“科技传播进校园”活动、“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科学与媒体对话”以及正在争取的“中国科技传播奖”等。
(三)“十二五”工作的重点项目与经费预算1、延续项目,十二五期间预计1100万元
第一,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进一步拓展“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运作形式,深化内容。在进一步发挥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每月相对固定时间,租用服务器,利用网络升级为视频网络同步直播形式,以此动员分散在各地的媒体通过网络视频同步采访参会,从而有效地扩大报道广度和力度,大幅度地增加受众数量和影响力。同时,加大对媒体记者和期刊编辑的培训力度,采取多种方式,结合重大科技进展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邀请专家学者解疑释惑,在提高记者、编辑的新闻写作等业务水平的同时提高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
经费开支主要包括调研、调查、研讨会、培训班、不定期出版对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有积极作用的优秀学术论文成果和新闻报道等。每年约需要40万元。
项目十二五期间预计200万元。
第二,在提高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上做好做大文章,重点是加强培训,利用我学会的媒体资源,对内加强科技新闻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提高和更新,对外可与企业、社会团体和各地有
相应需求的机构、政府机关宣传部门合作联合开展科技传播培训,提升领导干部利用大众媒体的能力,并使之常态化、机制化。
经费开支主要包括调研、调查、研讨会、培训班。每年约需要20万元。项目十二五期间预计100万元。
第三,将已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亚太地区科技与媒体和社会发展研讨会”办成我学会的国际品牌项目。
十二五期间,将召开第七届“亚太地区科技与媒体和社会发展研讨会”(现筹备中),主题拟为“重大转型期的科技创新与媒体变革”。会议将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媒介人员,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参加,各方代表在会议上进行演讲和交流,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发展与合作。
经费开支主要包括调研、调查、研讨会,境内外嘉宾邀请、印刷发行费用、人力成本、行政开支等。会议两年一次,每次会议约需要150万元。
项目十二五期间预计300万元。
第四,大力配合中国科协办好中国科协手机报,并将我学会所属的各地科技报办的手机报(约有三四家数十个频道)和中国科协手机报等整合,成立中国科技手机报联盟,达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目标。
《中国科协(科技)手机报》将在开办的基础上,将播发周期逐步由周报过渡到日报;并开发建设手机音视频直播系统,实现和加强对中国科协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国内外重大科技事件和科技人物的手机报现场直播报道。配合中国科协进行的各项问卷调查、知识竞赛和先进人物评选等活动,今后将充分发挥手机报覆盖面广且精确到位、互动性强、方便快捷的独特性,争取利用《中国科协(科技)手机报》,为科协的人物评选手机投票、问卷调查和知识竞赛手机征集等大众活动提供强大的手机互动平台。
为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喜闻乐见优势向公众进行科学家的人物宣传,拟在中国科协调宣部的指导下,利用《中国科协(科技)手机报》平台,为100位业绩突出的科学家开办“百名中国科学家之星”手机报专刊,每期独立制作播发一份以一名科学家命名的手机报,在手机报上刊载该科学家图文并茂的全面介绍、访谈和事迹,常年定期播发宣传。
项目资金在保持原有资金20万基础上每年增加50万元。“十二五”期间共计需要350万元。
第五、发挥学会的特点和优势,通过“科技传播进校园”活动中强化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将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作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工程,提出了“加大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
牌”、“发挥新型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等任务。同时还提出“推进科学教育,加强校内外资源整合,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为将《纲要》提出的任务落到实处,强化媒体科技传播能力建设,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我学会在总结201*、201*年度“科技传播进校园”活动的基础上,专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讨论如何发挥学会的特点和优势,通过“科技传播进校园”活动中强化科技传播能力建设。
为此,我们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在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继续与北京电视台青少节目中心等单位联合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采取:1、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建有学会特点、专家和报道记者相结合的科普宣讲团队;2、在活动形式上,针对大中小学校的需求特点,中小学校以科普宣讲为主,大学的新闻、传播等专业开展沙龙式研讨;3、在宣讲对象方面,“科技传播进校园”除了走进普通的大中小学校,还要走进军校、党校和社区学校;201*年,继续围绕“发明与创新”、“绿色地球”、“宇宙探密”和“科技人物传奇”四个主题,开展“科技传播进校园”暨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系列大型科普推广活动。
经费开支主要包括调查、研讨会,活动宣传费(制作视频宣传片并播放),活动资料图片印刷制作费,录音、录像及其他设备费,人力成本(专家费、差旅、咨询费等),行政开支等。每年约需要30万元。
项目十二五期间预计150万元。
2、创新项目,十二五期间预计1860万元
第一,创建“中国科技传播奖”,奖励优秀科技传播作品和在科技传播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个人和集体。
为了表彰广大科技传播工作者在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引导科学生活、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激励他们从事科技传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广大科技传播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科技传播理论创新,提升科技传播业务实践水平;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科技传播事业中来;促进科技传播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我国科技传播事业的国际影响,依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等,我学会拟在中国科协的支持指导下,设立“中华科技传播奖”。
(一)中华科技传播奖分为作品奖和人物奖,分别授予优秀科技传播作品和在科技传播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个人和集体;
(二)中华科技传播奖(作品)每次评选30-50个;
(三)中华科技传播奖(人物)每次评选10-20个。
整个项目经费开支包括:办公场所、设备投入,网络建设、评选组织工作经费、专家费、奖金、印刷发行费用、人力成本、行政开支,设备维护更新等。
前期筹备费约30万,每年活动费用约150万元。“十二五”期间共计需要780万元。
第二,组织出版《中国科技新闻报告》等,支持优秀科技记者编辑结集出版其新闻作品(如策划出版《中国科技新闻名家集丛书》),召开优秀科技新闻工作者的作品研讨活动等。
经费开支主要包括资料收集整理、编辑费、印刷发行费用、会议费、专家咨询费、人力成本、行政开支等。每年60万。
项目十二五期间预计300万元。
第三,加强国际同行间的业务交流。我学会作为世界科技记者联盟的发起者之一,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在我国召开一次世界科技记者联盟大会。
经费开支主要包括调研、调查、研讨会,境内外嘉宾邀请、印刷发行费用、人力成本、行政开支等。前期筹备费用30万,会议约需要500万元。
项目十二五期间预计530万元。
第四,针对我国处于社会转轨的特殊阶段,突发事件多发、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较多,其中涉及科学技术的不在少数,如地震、矿难、食品安全等。我学会拟成立应对类似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难点的科技舆情分析和应对机制,在事态发生的第一时间整合媒体界和科技界等资源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和公众提供咨询意见,正确引导舆论,平息社会负面影响,避免政府信任危机的发生。
经费开支主要包括调研、调查、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印刷发行费用、人力成本、行政开支等。每年需要50万元。
项目十二五期间预计250万元。
3、拟发挥学会特长,承接中国科协“十二五”重点项目,十二五期间预计8700万元第一、创建中国科协(技)网络电视台
该项目利用中国科协的资源优势,包括组织资源优势:地方协会、学会;人力资源优势: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学术资源优势:学会、学术共同体等,创建中国科协(技)网络电视台,抢占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新媒体技术为传播手段、体现中国科协事业特点的全新的科技宣传阵地和科学普及阵地。在网络和新媒体成为科技传播主要途径的今天,创建国家级的、公益性的、
科技类的网络电视台,不但可以弥补科技宣传没有主阵地、声音弱、影响力差、资源分散、形式呆板的“短板”,而且是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支撑。中国科协(技)网络电视台不但可以成为中国科协的科技宣传资源中心、科技资料(声像、视频等)中心,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信息中心和交流中心,树立中国科协锐意创新,与时俱进,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良好社会形象,而且还必将成为一个具有权威性和积极社会影响力,内容丰富,覆盖广泛的国家级的、公益性的科技传播和科学普及平台。
整个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投入,服务器及带宽、采编费用、人力成本、行政开支,设备维护更新等。
前期投入:包括基础设施、非线性编辑器、采集器、录像机、监控台等设备等,共计约3000万元。
运营成本:包括服务器及带宽、采编费用、版权费用、人力成本、行政开支、设备维护更新、不可预见费用等。每年约800万元,共计4000万元。
项目“十二五”期间预计7000万元。第二、科技新闻宣传(科技传播)专项研究
科技新闻宣传(科技传播)的专项研究旨在结合科协宣传工作实践和工作的特点,对科协宣传工作在科技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系统性、整体性、规律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提高科协宣传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研究将通过组织专题调研、开展社会调查、召开各种形式的研讨会(沙龙)等方式,从科技传播角度对科协宣传工作进行理论探讨,总结摸索规律;对公众关注的某些突发事件进行科学介入,专家论证,解疑释惑;针对与科协工作有关的热点问题,进行科学引导;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对科协宣传工作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估,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编辑出版研究成果,制作图书、音像资料等宣传品,扩大宣传;资助有特色、有影响的科技传播活动,促进科协自身的资源和社会资源做到共通、互融。
经费开支主要包括调研、调查、研讨会、论证会、定期出版研究成果、资助研究项目等。每年约需要100万元。
项目十二五期间预计500万元。
第三、实施科协系统宣传干部和媒体科技记者培训工程
旨在提升科协系统宣传工作的力度和影响力以及科协系统内干部和媒体科技记者的新闻宣传能力,为中国科协宣传队伍建设服务。
培训班拟从201*年开始,每年举办四期。每期培训约50~80人,时间为3~5天。每期的
预算经费约为60万元。每年240万元。
经费开支主要用于场地费、器材、交通费、餐饮住宿费、专家讲课费、教材资料费、人力和行政成本,不可预见费等。
项目“十二五”期间预计需要1200万元。
四、“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要加强领导,对每一项任务,每一个重点项目要有专人负责,制定实施细则,进行统筹和协调。
2、制度保障。完善学会各项管理制度,建立组织和个人的激励机制,促进规划的落实。3、队伍保障。建立学会内外系统的人才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学会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更好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完成十二五规划。
4、资金保障。
“十二五”期间的以上各类项目资金,学会一方面将努力自筹,同时需要得到中央财政的有力支持。预计项目经费总额度在不考虑税金的情况下,为壹亿壹仟陆佰陆拾万元(1.1660亿元)。各项目具体金额详见资金预算表。
资金预算表
序号123456789101112
12主要项目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提高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亚太地区科技与媒体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中国科协(科技)手机报“科技传播进校园”活动中华科技传播奖《中国科技新闻报告》召开一次世界科技记者联盟大会应对类似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难点的科技舆情分析和应对机制项目周期201*-201*年201*-201*年201*-201*年201*-201*年201*-201*年201*-201*年201*-201*年201*-201*年201*-201*年201*-201*年201*-201*年201*-201*年经费预算200万元100万元300万元350万元150万元780万元300万元530万元250万元7000万元500万元1200万元11660万元(1.1660亿元)中国科协(技)网络电视台科技新闻宣传(科技传播)专项研究科协宣传干部和媒体科技记者培训工程“十二五”项目资金预算合计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56749.html
- 上一篇:十一商场活动总结
- 下一篇:国庆节商场促销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