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指导—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范文) 本文简介: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指导—我做了一项小实验高泽小学李华习作风向标同学们,你们平时做过哪些小实验?最感兴趣或最难忘的一次小实验是什么?这次实验需要准备哪些材料?过程怎样?结果怎样?赶紧介绍给大家吧。思路新导航学会细致观察本次习作的主题是“学会细致观察”。所谓“细致观察”,即在观察中关注细节,留意细微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指导—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范文) 本文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指导—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高泽小学 李华
习作风向标
同学们,你们平时做过哪些小实验?最感兴趣或最难忘的一次小实验是什么?这次实验需要准备哪些材料?过程怎样?结果怎样?赶紧介绍给大家吧。
思路新导航
学会细致观察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学会细致观察”。所谓“细致观察”,即在观察中关注细节,留意细微之处的区别。结合本次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我们来了解一下细致观察的一些方法:
所谓“实验”就是为了证明某种科学的理论或假设,做操作性的工作。由此可见,实验首先是一项操作,这就涉及到实验人及旁观者的动作、神情、语言,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心理活动及感受;其次,实验过程往往会出现一些奇妙的现象,这些现象是由实验对象(事物)表现出来的,是人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而且有些现象昙花一现,稍纵即逝,需要我们及时、准确地捕捉把握。
综上所述,要想把“小实验”写清楚、写具体,我们必须调动全身的感觉器官,进行细致观察。
敏锐地看:关注实验人及旁观者的动作、神情,以及细微的实验现象,及时准确地捕捉到它们;
专注地听: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参与人员的对话,还要关注实验对象发出的声音;
灵敏地闻:有些实验,会产生一些特殊的气味,需要我们运用嗅觉敏锐地捕捉、感受;
用心触摸:实验过程中,注意触摸实验器材或实验对象时的感受,尤其是要写出变化;
看、听、闻、触摸,大多时候是同时或相继发生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要注意灵活、恰切地融合,将细致观察落到实处。
比如下面这个片段:
碗里激烈地冒出雪白的泡泡,如同刚倒出的雪碧一般,又像水煮开了锅似的,发出“嗤嗤”的声音,一股刺鼻的气味一下子窜入了我们的鼻孔,大家聚拢在碗口上方的脑袋如同花开般向四周绽开,有的掩住口鼻,有的捏着鼻子,七嘴八舌地嚷着:“什么味儿啊?”“酸味呗!”这时,老师迅速划燃一枝火柴,慢慢接近液面,大约在液面上方一厘米处,火焰一下子熄灭了。我们吃惊地再次聚拢过头来。老师看看我们,神秘地说:“现在,谁摸摸小碗试试,有什么特别的?”我率先小心翼翼地将食指轻轻地触碰了一下碗面,没啥感觉,我以为刚才开锅似的冒白泡,碗面应该发热或烫人。老师问:“什么感觉?”我疑惑地回答:“没啥感觉啊?”老师说:“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将火焰熄灭。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会吸收一部分热量,仔细感觉,碗面可能会一点点发凉。”小汉听了,赶紧双手捧住碗面,立刻夸张地睁大眼睛,张大嘴巴朝我们喊道:“真的哎,像捧了个冰激凌!”一句话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上面这个片段,小作者就充分调动起全身的感觉器官:听,“嗤嗤”的声音,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声,师生间的对话等;看,雪白的泡泡,大家脑袋如同花开般向四周绽开,掩住口鼻、捏着鼻子,睁大眼睛、张大嘴巴;闻,刺鼻的味道;触摸,没啥感觉等。将看、听、闻、触摸恰到好处地融合起来,极好地落实了细致观察。尤其是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动作、表情、语言,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实验的现象与原理,让我们对“白醋与小苏打混合”的实验有了切实地了解,如同亲临现场。
方法巧引导
把实验过程写具体
1. 理清板块,分清主次
同学们,一个完整的实验,一般包括“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论”三部分。其中,“实验过程”是重点,需要我们运用本次习作指导学到的细致观察的方法,进行细致观察,在此基础上将实验过程写清楚,写具体。其次,“实验材料”的介绍要简洁、清晰,“实验结论”的阐述要科学、明确。
2.参与实验,细致观察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写具体,最有效、最靠谱的方法就是亲自参与实验,甚至是反复实验,唯有如此才能将观察落到实处,落到细微之处,写起来才有话可说。
演示实验的时候,要边操作,边观察,边记录,注意借助图表整理小实验的主要信息——实验名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实验结果。实验的关键处,比如稍纵即逝的实验现象的捕捉、现象的变化等,可以借助拍照、录像的方法将实验现象留存,为后续写作再现实验过程,以备遗忘、漏掉。
3. 顺序条理,修辞增色
任何一个小实验都有严谨的科学依据,操作时务必规范,按步骤条理清晰地呈现,写作时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以便实验过程清楚、明白,达到让人读后可效仿实验的标准。
为了让实验叙述不干巴、枯燥,引起别人的阅读兴趣和操作热情,就要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对实验现象的介绍,可以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将实验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另外,对实验人、旁观者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的描写也力求传神,以此增强实验习作的可读性。
习作训练
蜡烛吸水
五莲县高泽镇秦家庄小学三年级 孙锦彤
今天,老师指导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蜡烛吸水”。
我们准备了以下实验材料:透明容器(水槽)、透明玻璃瓶(杯)、清水、墨水瓶盖、墨水、蜡烛、打火机。
第一步,我们在容器中倒进约2厘米深的清水,加少许墨水晃匀,便于观察蜡烛吸水。
第二步,我们用打火机点燃蜡烛,倾斜蜡烛将几滴蜡油滴到墨水瓶盖里面,然后迅速将蜡烛立在瓶盖里,蜡烛便被蜡油牢牢地粘住了,再轻轻将蜡烛放到容器中。
第三步,我们拿起透明玻璃瓶,扣住燃烧的蜡烛,慢慢把杯子没入水中。奇妙的一幕出现了,蜡烛的火焰越来越小,很快就熄灭了。玻璃瓶中的水却渐渐升高,最后,高出容器水面约2厘米左右,不再升高了。
“蜡烛真的会吸水哦!”我们欢呼道。老师笑着告诉我们,其实不是蜡烛会吸水,而是大气压把外面的水挤进了瓶中。原来,瓶子扣在燃烧的蜡烛上时,杯里的空气变热膨胀,有一部分会溢到杯外。接着,蜡烛燃烧耗尽瓶中的氧气后就会熄灭。这时,瓶中温度下降,空气收缩,气压就会下降。所以,瓶外的气压高,就把水压进了瓶中。其实,瓶中的水就相当于来填补原来氧气占的空间了。
生活中真是处处有科学啊!我喜欢这个有趣的实验。
指导老师:李华
点评:小作者详细地叙述了“蜡烛吸水”的实验过程,并阐释了其中的科学原理,条理清晰,语言流畅,首尾呼应,表达了自己对实验的喜爱之情。
屋子小树简笔画分割线
会“跳舞”的鸡蛋
五莲县高泽镇秦家庄小学三年级 秦慧琳
鸡蛋会“跳舞”?你一定没听说过吧?今天,老师就带我们做了这个有趣的浮力实验。我们准备了一个烧杯,一些凉水,一个生鸡蛋,一袋食盐,一把勺子和一根筷子。
老师在烧杯里倒了350毫升水,然后轻轻把鸡蛋放入水中,“叮咚”一声,鸡蛋笔直地沉入杯底,懒洋洋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老师说:“现在,只要我们一勺一勺地加盐,这只蛋就能浮起来。”
我们认真地看老师操作。老师先将一勺盐倒入杯中,杯中立刻像下了场雪,老师用筷子搅拌起来,水里卷起了“白色”龙卷风,慢慢的,水面上形成了一个漂亮大漩涡。盐化得无影无踪了,这次小彤把鸡蛋放入水中,“叮咚”一声,鸡蛋又沉入了杯底,不过这次鸡蛋稍稍昂起了点儿头。接着,老师又加了第二勺盐,让我们每个人轮着搅拌一下。这次小诺放鸡蛋,鸡蛋“叮咚”一声再次沉入杯底,但头抬得更高了一些。
我们来了干劲儿,第三勺盐化后,老师让小然放鸡蛋。小然将鸡蛋大头朝下,小头朝上放入水中,鸡蛋刚入水,就像孙悟空似的翻了个跟头,立刻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斜站在杯底跳起了旋转舞,大约转了两三圈,就斜着身子立住了。第四勺盐搅拌完后,小阳放鸡蛋。只见鸡蛋在离杯底约1厘米处悬停起来,我们欢呼着:“鸡蛋浮起来了!”话音没落,“叮咚”一声鸡蛋又沉下去了。老师晃了晃杯子,鸡蛋就“一突一突”地跳起来,像在跳绳,又像在跳“蹦蹦舞”,碰到杯底发出清脆的“叮咚,叮咚”声,不过,最后它还是稳稳地立在杯底,笔直地挺立着,好像很留恋自己的舞台。
然后,第五勺盐了!我们都猜这次它应该悬浮在水中,没想到,它给我们来了个惊喜,直接从杯底窜出了水面,露出大约大拇指盖那么大的头。老师用筷子把它按入水中,它却不听使唤,脚底像安了弹簧似的,“噌”地又游上来了,如同一个宝宝好奇地探出头来打量着周围的一切。
最后,我们又连续加入三勺盐,这次,鸡蛋一入水中,直接弹跃出水面,不再立着了,而是悠闲地仰泳起来,看起来那么舒服得意。老师告诉我们“死海不死”和鸡蛋在盐水中浮起来,道理是一样的,就是因为含盐量高,盐水密度大,浮力就大,所以在死海里,不会游泳的人也能浮游在水面上而不沉底。
我喜欢鸡蛋会“跳舞”这个小实验,喜欢它的奇妙与乐趣。
指导老师:李华
点评:小作者观察非常细致,运用比喻、拟人等句式,把鸡蛋的每一次变化都写得惟妙惟肖,语言活泼流畅,极富童趣,读来引人入胜。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指导—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范文) 本文关键词:习作,下册,单元,指导,实验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指导—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范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5791.html
- 上一篇:荷塘旧事
- 下一篇:我的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