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审计培训总结

时间:2019-05-28 09:32:43 网站:公文素材库

审计培训总结

关于201*年审计培训的学习总结

应XXXX监察审计部的通知,201*年X月X日----X月X日我电厂派我和XXX去南京进行了为期四天的所得税法及内控审计的培训。我们按领导的要求认真学习、积极参与。总公司和兄弟单位对我们的表现和总结发言很认可,给我们单位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次学习赋予了我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提升了自我,更新观念,同时也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只有不断学习,只有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综合竞争能力的加强,才能适应这个“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的社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企业如此,个人更是如此。以下是我对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通过一系列的相关讲座的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对企业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企业所得税新法规。

培训会上特邀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副所长靳东升讲解了新准则下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新准则中对所得税的核算方法作了重大改变,由原来企业会计制度的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和利润表债务法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我通过此次学习,深入理解了企业所得税法新法规,深刻地体会到此次培训的深远意义,以后会更加积极学习国家发布实施的法律法规,搞好公司的财会工作。

二、通过认真阅读资料和听取学习萨班斯奥克利斯法案404条款,5号准则及COSO柜架的讲解,对风险评估、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加强审计理论的研究,改进审计技术与方法。对审计工作也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和认识。404条款要求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审计报告和内控体系进行审计。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飞速发展的经济赋予监察审计工作更重要的任务,同时也要求内审人员的视野更开阔全面,业务能力更扎实。

三、进一步从宏观系统的角度认识到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执行能力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内审软件的安装及学习,审计的日常业务和财务系统采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也大大加强,审计信息化使审计系统的信息传递加快,促进审计成果共享,加强了审计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协同作战,使分散的力量进一步集聚,形成更大的合力。审计人员能够从宏观、全面的角度,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去认识审计对象,分析审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克服思维方法上的片面性、狭隘性和教条主义。因此,审计信息化是确保审计质量和提高审计水平,防范审计风险的一条重要途径。

扩展阅读:审计实训总结

审计实训报告

学号:xxxxxxxxxxxx班级:xxxxxxxxxxxxx姓名:xxxxxx

日期:xxxxxxxxxxxxxxx目录

一、学习日记……………………………………………2

二、审计学习总结………………………………………6

三、管理建议书………………………………………..9

四、审计准则学习体会…………………………………学习日记

xxxx年x月xx日

本周开始我们开始为期两周的审计实训课程,实验项目是对陶院某个部门进行调研,记录并描述其内部控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管理建议,并形成201*字以上的管理建议书。(时间x月xx日、xx日、xx日、xx日)。

首次被要求完成审计实训,我们对其了解并不多,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还不能熟练地运用到实训之中。所以我决定在实训开始的第一天制定好两周的实训计划,让审计实训的目标更加明确,方便两周时间的安排。

首先,要确定好部门,老师要求对学校其中一处机构进行调研,开始真是没有概念,以为只有盈利性企业,在老师的提醒下学工处、图书馆等都是可调研的对象的时候,让我们茅塞顿开。其次是联系好所要进行调研的部门,在我们较为紧凑的时间下,再不干扰有关部门工作的情况下进行。之后则应该是对审计准则的学习和审计基本知识的回顾,以便于审计活动的开展。然后,对审计部门的内部控制和环境进行了解,最后提出自己意见,形成管理意见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今天的工作虽然没有什么实质的进展,但是确定了一个发展的大致方向和较为完善的概念,会对我们以后工作事半功倍的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相信为期两周的审计实训在自己的努力下顺利的进行。

Xxxxxxx年xx月xx日

今天我把我的调研对象锁定为xxxxxxxxxx的设备处,在调研之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收集一些基本资料,在本校的官方网页上对设备处进行一些简单的了解,网址链接为:

为了适应学院的飞速发展,加快学院(集团)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教育水平。同时随着学院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设备、实验室大量增加,为加强设备管理,提高使用率和利用率,合理的进行新实验室的建设,在学院领导和董事会的关心和指导下,xxxxxxxxxxx设备处正式成立。

机构设置

处长国有资产管理科物资设备科人员组成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设备处自成立以来,竭诚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务,贯彻学院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在工作中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对学院的办公设备维修、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设备购置审核等作出了大量工作。我们将组成一个坚实的团队,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部门的良好作风,秉承:认真、高效、守信的六字方针,一如继往地为各部门、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xxxxxxxxxx年x月xx日

今天是对设备处的深入了解。

设备处是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一级管理职能部门,其职责范围是:

⑴贯彻执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关于高校物资管理和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有关制度和方针政策,负责拟定学校有关物资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组织其实施、检查落实执行情况。⑵负责全院各类固定资产(包括土地、房屋、构筑物、通用设备及专用设备、图书音像资料、家具及用具等)的总帐及动态管理工作。

⑶负责制定全校实验室建设的教学设备添置规划。

⑷负责制定全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维护、保养制度并组织检查落实,负责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估、技术档案资料归档等管理工作。

⑸根据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和部门正常运行的必要,组织相关部门对申购的大型仪器设备进行论证;负责向学校物资管理委员会提供各部门申报物资汇总分类材料及论证结论。

⑹根据学校物资管理委员会审批结论和财务预算的安排,具体组织学校物资的政府采购和自行采购等各项事宜;包括采购计划的制定、政府采购的申报、自行采购组织招投标及低值品的采购等工作。

⑺组织使用部门完成对购入各类物资的验收工作,根据学校规定做好采购物资的入库、领用、发放、结算等工作。

⑻办理固定资产的处置事宜,包括固定资产的变更、转让、调拨、租借、报损、报失、报废及废旧物品的处理等。

⑼完成学校领导交办的其他有关工作。

xxxx年x月xx日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目前高校设备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如下:设备管理体制不完善,相关部门缺乏配合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统一管理机构,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可能出现重复购置,或者购置的设备不能有效使用,出现闲置的现象。这将会增加学校的经费支出,造成资源的浪费。

设备使用人员使用不当,人为造成设备损耗。由于高校仪器设备的监督管理激励制约机制的不完善,使大部分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切身利益与仪器设备的质量状态没有直接关系,导致部分管理、使用人员对仪器设备缺乏应有的关怀和缺少管好用好设备的责任心,也导致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损耗加剧的现象。

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不够,不能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益。对于一些仪器设备,没有专人管理,一些不经常使用的仪器设备没有妥善保管,由于仪器没有定时保养,设备出现故障后不能及时排除,这些都加速了设备使用效益的减少。

做好高校设备管理工作,我们要努力克服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益,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生活服务。

xxxx年xx月xx日

本周开始对准则的学习心得体会。

了解了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1)财务报表是否按照使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2)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明白了审计业务约定书是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共同签订的,据以确定审计业务的委托和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约。只有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才能充分发挥审计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的作用,同时,也才能提高审计的职业地位和声誉,使审计职业自身能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对财务报表审计而言,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是注册会计师评价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时直接使用的判断依据。也就是说,被审计单位违反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将直接影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而被审计单位如违反其他法律法规,则不一定与财务报表相关。此外,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就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且根据职业判断认为与治理层责任相关的重大事项,以适当的方式与治理层沟通。保持有效的双向沟通关系,有利于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履行各自的职责。

xxxx年x月xx日在学习本准则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审计工作的辛苦和艰难。计划审计工作要先针对审计业务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以便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无论是制定总体审计策略还是具体审计计划,都要注意很多事项,这使得计划审计工作也变得如此重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必要程序,特别是为注册会计师在下列关键环节作出职业判断提供重要基础。一来可以确定重要性水平,并随着审计工作的进程评估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是否仍然适当;二来考虑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恰当,以及财务报表的列报(包括披露,下同)是否适当;三来识别需要特别考虑的领域,包括关联方交易、管理层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或交易是否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等。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重要性概念中的错报包含漏报。财务报表错报包括财务报表金额的错报和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如果仅从数量角度考虑,重要性水平只是一个门槛或临界点。在该门槛或临界点之上的错报就是重要的;反之,该错报则不重要。重要性并不是财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

xxxx年x月xx日

从审计证据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审计证据是审计意见形成的重要基础,审计证据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审计意见。通常审计证据的获得,都是相对应于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不同的会计报表认定,需要不同的审计证据来证实。审计证据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整个审计程序可以看成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收集审计证据、鉴定审计证据并作初判断的过程。虽然,函证提供的证据相对比较可靠,但受到被征询者是否认真对待询证函、是否能够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否熟悉所函证事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尽管注册会计师在设计询证函是要考虑这些因素,但是很难能百分之百地保证函证结果的可靠性。

会计估计审计不是一种单独的审计,而是会计报表审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估计进行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就会计估计事项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便能够对这些会计估计事项的处理在当时以及现在是否合理作出结论,并根据会计估计事项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继而对整个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持续经营能力是针对公司未来经营情况的判断,必须综合考虑诸多因素,这就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审计人员的知识就不能囿于会计和审计方面,还要对公司的经营战略及手段有充分认识。

xxxx年xx月xx日

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担任主审注册会计师之前,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一)参与程度及所审计会计报表部分的重要性;(二)对其他注册会计师所审计组成部分业务的了解程度;(三)其他注册会计师所审计组成部分的会计信息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风险。注册会计师通常应当将注意到的可能影响内部审计的重大事项及时告知内部审计人员,并提请内部审计人员将其发现的可能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所有重大事项,及时告知注册会计师。考虑利用外部专家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以实现特定审计目标就成为一种理性选择和必然要求。

审计报告根据普遍接受的会计标准和审计程序出具,可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作出积极和消极的结论。报告包括三个段落,第一段写明审计时检查了公司提供的所有财务报告;第二段申明整个审计过程根据普遍接受的审计原则进行;第三段着重阐述审计师的意见,说明公司财务报告陈述了事实。如果审计报告多于三段,说明公司的财务状况值得推敲。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比较数据的编制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注册会计师针对比较数据实施的审计程序的范围明显小于针对本期数据实施的审计程序的范围,通常限于评价比较数据是否正确列报和适当分类。

xxxx年xx月xx日

由于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在审计目的、范围等方面与整套通用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不同,因而在审计报告的格式、内容、措辞及使用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进行规范十分必要。注册会计师应严格按照本准则进行对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执行验资业务,应当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并对执业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商业银行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查阅商业银行持有的银行监管机构的检查报告和有关文件,以获取对确定重点审计领域有用的信息,提高审计效率。

小型被审计单位,是指资产总额或营业额较小,职工人数较少,所有权和管理权集中于少数个人,注册会计师应当充分了解小型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初步评价审计风险,以确定是否接受委托。还应当了解小型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衍生金融工具越来越复杂,在实施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特殊的知识和技能,以计划和实施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特定认定的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还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对实施阶段获取的审计证据应评价其充分性和适当性。

学习审计准则总结体会

内部控制与审计人员从三方面发生联系:一是审计人员凭借对内部控制的了解与测试,决定财务报表实质性测试的程度与方法。制度基础审计模式鲜明地表明了这种密切联系由来已久,测试内部控制是财务报表审计的重要环节。二是审计人员直接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并发表审计意见。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明确要求审计师对管理当局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报告发表审计意见,这样一来,测试内部控制不再是财务报表审计的中间手段,而直接成为审计目标。我国尽管尚未出台这种强制性法律要求,但已有这种趋势,一些事务所已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发表专项审核报告。三是咨询业务,审计人员直接帮助企业设计或完善内部控制。无论是哪一种联系,笔者认为,新发布的审计准则均有助于审计人员更有效地测试或设计内部控制。

一、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存在着理解角度的偏差

通俗地说,内部控制就是一个组织(可以是企业、事业、行政或其他类型)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由于内部控制构成一个系统,不同机构研究内部控制时设定目标不同,形成的控制方法体系自然也不同,如美国COSO体系、加拿大COCO体系、英国的《公司治理指南》、全面质量管理(TQM)、ISO9000等。即使同一组织提出的内部控制体系也不断更新发展,比如:1995年,COSO委员会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8年提出的内部控制三分论(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基础上,提出五分论的内部控制(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201*年侧重风险管理,提出内部控制的八分论(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回应、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1991年国际商业信贷银行破产后,次年英国提出关于公司治理等内容的Cabury委员会报告,1993年以此为蓝本出台了《公司治理操作指南》,1998年根据Harmpel委员会报告修订了指南,1999Turnbull委员会提出《公司董事内部控制指南》,201*年Higgs委员会提出《非执行董事内部控制指南》,同年,英国考虑这几个委员会报告后,再次修订《公司治理操作指南》,201*年Myners委员会发布了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的《股份投票权》研究报告。

众多内部控制概念和其内涵的不断变化,使学术界本身对内部控制概念的认识就存在不同理解。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框架在学术界和审计职业界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时,常以此框架的五要素或八要素为蓝本。例如,一些事务所内部控制调查表就是按照三(五)要素展开。但被审计单位从业人员基于日常经营管理过程的认识往往无法理解这种划分,双方容易产生误解或沟通困难。

此次发布的新审计准则专门制定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具体准则,实际上就是要求审计人员站在企业领导者和操作者的角度,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执行和报告等环节存在的风险点,进而再归纳到内部控制要素中,并决定具体操作层面的审计测试重点。

由于在发生财务舞弊或者破产的公司丑闻中,总能找出该公司在控制环境(主要是公司治理层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学者和法规建设中总是力图针对该环节提出若干建议或规定。而一些审计人员也认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就是要求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要素(如管理者的经营理念与作风、公司治理层面信息)直接进行评估,但笔者认为,这存在着极大的困难:第一,公司治理层面的信息往往不具有透明性,现实中相当多的审计业务中,审计人员往往只能接触到被审计单位财务人员,最多到财务最高负责人层面,很难接触到最高领导核心。第二,即使能够获得相关治理层面信息,在判断管理层的经营理念、作风是否存在风险方面,也具有极大主观性。即使是同一类的经营风格,在不同企业或社会大环境下,都可能引导企业快速发展或走向衰亡。第三,控制环境的构成往往是既成现实,没有相关书面记录,审计人员难以获得客观审计证据来支持其工作底稿的专业判断,万一发生法律诉讼,审计人员处于被动地位。因此,笔者认为,测试内部控制是难以直接测试控制环境的。本次出台的审计准则在此方面更为细化,并不只简单提及对控制环境的测试,而是着重说明需要了解与测试公司战略、程序等环节来间接地验证控制环境的内容。设计内部控制的业务委托更是如此,审计人员参与设计的往往是内部控制程序,或者是对公司战略某一部分提出建议,这只能在了解公司的战略、经营、报告和执行过程而得出。至于公司治理层面的权责分工不是外部专家所能左右的,这往往是公司资本结构决定的。

二、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存在评价标准的不同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为:(1)营业的效率与效果;(2)资产的安全性;(3)财务报告的可信程度;(4)相关法令的遵循。我国财政部出台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提出控制目标为:(1)财务报告的可信程度;(2)资产的安全性;(3)相关法令的遵循;(4)营业的效率和效果。二者内容并没有差别,只是次序不同。换言之,内部控制体系同时能满足上述目标时,这两种定位没有差别,但是当受制于成本效益而不得不进行取舍时,二者的关注点就有不同。COSO的资助方是企业财团,谋求盈利追求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自然是首位,而作为国家财政财务秩序的维护者,财政部自然关注财务报告的可信程度。

可见,站在不同角度,内部控制看重点也不同:企业建设内部控制着重于服务企业管理与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追求经营效率和效果;审计人员从审核财务报表的角度评价内部控制,关注内部控制为财务报表可信性提供的保障程度。站在评论的角度,审计人员往往以最完善的控制模型来衡量被审计企业,指出控制中存在的不足。控制不足导致的财产安全、信息质量等方面的损失是显性的。而追求卓越控制需要付出代价,每一项内部控制程序或制度背后都含有相应执行成本(此项控制增加的人工成本、运行成本和降低效率所发生的成本),这些成本往往是隐性的。设计内部控制是一次性的投入成本,而执行成本则是日常成本,初看很小的一个举措,长期实施成本可能就比较高昂。因此,从成本与效益原则出发,最佳控制也许并不是最为经济的做法,企业可能为了经济效益而放松控制,在实施成本和可接受风险程度之间寻找平衡。

因此,审计人员测试内部控制并不是单纯地比照标准控制环节寻找差异,将不同之处简单地归结为控制弱点。这个过程需要考虑不同企业实际状况,判断现有控制程度是否能够达到成本与效益的最大化。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设计的基础是对被审计单位的全面了解,本次发布的审计准则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三、内部控制的设计效果不等于运行结果在实务中,测试内部控制经常被等同于内部控制调查表的填写过程,即审计人员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状况并填写调查表。这种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从人的本能而言,总希望展现美好的一面给外界,因此,某些内部控制即使设计存在问题,填写调查表的人或回答问题的人也不愿说明此状况。即使企业如实说明了内部控制状况,这样的调查表也只能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状况如何。而事实上,执行是最大的问题。众多公司丑闻表明,相当多公司制定了相对有效的内控制度,只是没有执行。因此,新审计准则中强调职业怀疑态度,也就是测试内部控制关键不是评价其设计的合理有效性,而是通过查找相关凭单的控制痕迹,如签字等,寻找被审计单位执行或者没有执行控制措施的证据。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控制都是单项性的,也就是说只能是上级对下级的控制,下级是不可能制约上级的行为的。因此,大部分的控制测试有助于发现中低层次员工存在的舞弊或错误行为,而无法验证最高管理层是否逾越既有的控制措施,最多只能是寻找到逾越行为的间接迹象。内部控制的这一特点也就决定了在某些场合下,控制测试并不能有效地减轻财务报表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很多事务所放弃了控制测试环节,直接将控制风险设定为高水平,进而省略了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发生被审计单位员工贪污等造成资产损失,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而出具无保留审计意见,被审计单位股东为此起诉注册会计师的案件。按照新的审计准则,审计人员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即使不进行控制测试,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依然是需要进行的,这其中当然也包含了了解员工层次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

管理建议书

致xxxxxxxxxxxxx设备处:

人类社会的各方面活动均需要进行调节与控制,大至一个国家的社会活动及经济活动需要控制,小至一个部门的业务活动也需要控制。从当代管理学角度来解释,所谓控制,即操作、管理、指挥、调节。当这些控制在组织系统内部实施时,通常称其为内部控制。

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内部控制就是对仪器设备的主要管理环节进行内部监督和控制,以达到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目标。

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指高校实验室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政策、措施和程序的总称。

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薄弱环节管理意识淡薄,忽视日常管理,设备利用率不高。学校每个年度设备经费是有限的,从个人需要出发购买设备,必定占用正常教学急需设备的经费额度,直接影响正常教学及学科建设发展。上述问题,说明了在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的一些环节中缺乏监督,管理措施不力,管理方法需要改进。应在这些薄弱环节形成严格的管理机制,进行内部控制。

运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建立仪器设备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第一,合规合法性原则。合规合法性是指高校实验室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必须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现到内部控制制度中。这是高校实验室建立一切内部控制的基本前提。

第二,全面性与系统性原则。内部控制的全面性首先体现为全过程性。内部控制贯穿于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是对高校实验室的整个仪器设备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内部控制的全面性体现在具体控制一个作业时要全面考虑,比如:在论证一个设备计划的合理性时,除了要考虑它的先进性、需要性、经济性外,还要考虑它的效益性,全校一盘棋,减少设备的重复购置,尽量资源共享。不能只从部门的利益出发,只求能及时完成局部目标而忽视了总体目标的协调一致性。内部控制的全面性还体现在全员性,它涉及到高校中所有的教职员工。高校中的每一个员工既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又是内部控制的客体;既要对负责的工作实施控制,又受到其他人员或制度的监督与制约。因此,必须充分调动每个部门和每个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人人、事事、时时都能遵循内部控制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从各方面防范错弊,杜绝浪费。坚持全面性原则可以确保高校设备管理工作协调有序地进行。

在坚持全面性原则的同时要兼顾系统性。系统是一组有联系的元素的集合,即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元素组成的统一体。系统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每个单位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要素(包括人、财、物、信息等)及各个环节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将各部门和各岗位形成既相互制约又具有纵横交错关系的统一整体,以保证各部门和各岗位均能按特定的目标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从而发挥内部控制系统的总体功能,实现内部控制的总体目标。总之,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时,应遵循系统化原则,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与系统方法的整体性、全面性、层次性、相关性和动态平衡性等特征,设计出纵横交借的控制网络与点面结合的控制系统。

第三,内部牵制的原则。内部牵制是指在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及各岗位间所建立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关系,属于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将有关责任进行分配,使单独的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对任何一项或多项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无完全的处理权,必须经过其他部门或人员的查证核对。从纵向来说,至少要经过上下两级,使下级受上级的监督,上级受下级的牵制,不能随意妄为;从横向来说,至少要经过两个互不隶属的部门或岗位,使一个部门工作受另一个部门的工作的牵制,借以相互制约,防止或及早发现错弊。如实行审批与经办分管、计划与采购分管、钱与账分管、账与物分管等。再如:一个学院的设备计划,应由使用单位根据教学科研需要提出,经学院教学委员会讨论研究报请设备主管部门批准并备案。对于新购置的设备在年度教学设备考评时,设备主管部门要组织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等有关部门根据教学要求考核它的可使用性、先进性等。一般而言,坚持内部牵制原则可以使每项业务的处理既不会被某一个人所包办,也不会因为由多人经手而没有相互牵制监督造成损失,从而确保每项管理工作都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的处理,达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纠错防弊的目的。

第四,权责明确、奖惩结合原则。仪器设备管理要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必须制定一整套符合管理需要的组织方案,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分工责任。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坚持权责明确原则,就是指根据各岗位和部门的职能与性质,明确各部门及人员应承担的责任范围,赋予其相应的权限,规定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确定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与奖惩办法等。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干、办事有标准,使权有所属、责有所归、利有所享,避免发生越权行为或争权夺利、互相推诿的现象。

第五,信息反馈原则。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对于一个控制系统来说,不仅控制主体作用于受控系统,而且受控制系统也会反作用于控制主体,即具有反馈功能。决策的过程就是利用在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反馈回来的信息,不断地控制、修正决策方案、措施,使之达到决策目标的过程。仪器设备管理部门根据实践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信息,来了解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若发现差异,管理部门即可根据信息反馈系统输出的信息,来调节被控制部门业务活动,使其达到预定的目标。可以说:信息反馈是否及时,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有了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内部控制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坚持反馈原则就是要根据信息反馈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在仪器设备管理的各个环节设有严格的记录和报告等信息反馈制度,使各控制主体能够及时了解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不失时机地行使权力,履行责任、调整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有效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时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制度的规定既要完备,又要注意制度设计的适应性、可操作性以及经济与有效性,尽量避免复杂与不适用性。

第二,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工作,提高教职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全体教职员工能够理解并有效地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第三,制度制定后,要进行短期培训和学习,使全体人员能够清楚自己应遵守的制度和规定,提高他们自我监督与监督他人的意识,克服制度执行的随意性。

第四,应尽可能将设计的方法、程序、措施等有关制度以精炼的文字或必要的图表等方式予以反映,并设置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第五,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其他内部环境等因素的变化适时做出反应,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

审计准则学习体会

一、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中国注册会计师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以及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治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各自对财务报表的责任。第二章则说明了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审计意见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第三章,主要说明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包括要求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质量控制准则和审计准则的规定。第四章主要说明财务报表审计范围的含义及确定审计范围的依据。第五章主要说明职业怀疑态度的含义及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总体要求。第六章主要说明合理保证的含义与要求、合理保证的理由。第七章主要说明经营风险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审计风险的含义、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的关系以及审计风险的控制。

通过对本准则的学习,让我了解了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1)财务报表是否按照使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2)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审计业务约定书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含义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总体要求。本准则第二章,主要说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包括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必备条款、应当考虑增加的其他条款,以及实施集团财务报表审计时的特殊考虑。本准则第三章,主要说明在连续审计情况下,审计业务约定书的修改与重签。本准则第四章,主要说明审计业务变更及其对法律责任、业务约定条款和审计报告的影响。

通过对本准则的学习我明白了审计业务约定书是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共同签订的,据以确定审计业务的委托和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约。审计业务约定书应由会计师事务所和委托人双方的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人共同签订,并加盖委托人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印章。签订后的审计业务约定书具有法定约束力,具有其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签订的经济合同一样(同等)的法律效力,成为委托人和受托人双方之间在法律上的生效契约。如果出现法律诉讼,它是确定双方责任的首要依据之一。从审计工作本身来看,当委托和受托目标全部实现后,即审计工作全部完成后,注册会计师应将审计业务约定书妥善保管,作为一项重要的审计工作底稿资料,纳入审计档案管理。

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的含义,以及对历史财务信息审计质量控制提出的总体要求。第二章,主要说明项目负责人对审计质量应承担的领导责任,以及项目负责人履行责任的基本方法。第三章主要说明项目负责人对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承担的总体责任以及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关注,并特别强调了独立性问题。第四章,主要说明项目负责人对确定业务接受与保持决策适当性承担的有关责任,判断最近的决策是否适当时需考虑的问题,以及接受审计业务后获知重大信息时的处理。第五章,主要说明对项目组的工作委派提出的总体要求,以及项目组整体应当具备的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第六章,主要说明对业务执行实施的质量控制,包括对审计业务实施指导、监督与复核,保证咨询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意见分歧,以及有效组织对特定审计业务的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第七章,主要说明监控的含义、会计师事务所有关监控的责任,以及项目负责人对监控信息的考虑。

通过对本准则的学习让我知道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它涉及审计的各项工作,贯穿于每个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只有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才能充分发挥审计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的作用,同时,也才能提高审计的职业地位和声誉,使审计职业自身能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注册会计师应严格遵守本准则,做好审计质量控制。

四、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编制目的和使用的文字及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控制程序的要求。第二章主要说明审计工作底稿的性质、内容及归整的要求。第三章主要说明对审计工作底稿的格式、内容和范围的总体要求,并且对记录测试的特定项目或事项的识别特征、重大事项以及编制人员及复核人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四章,主要规定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明确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是事务性工作并对审计工作底稿在归档后的变动和审计工作底稿的保存期限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五章,主要说明在审计报告日后发现例外情况时,对变动审计工作底稿的具体要求。

通过对本准则的学习我明白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同时审计工作底稿是联结全部审计工作的纽带,是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是评价审计责任、专业胜任能力和工作业绩的依据,审计工作底稿还为审计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查提供了基础依据。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要注意审计工作底稿的记录。

五、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的总体要求。第二章主要说明舞弊与错误的基本概念和区别,分析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两类舞弊行为的特征,以及舞弊发生的因素。第三章主要说明被审计单位治理层、管理层防止或发现舞弊的责任,以及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考虑舞弊的责任。第四章,主要说明审计的固有限制的含义、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风险、影响注册会计师发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的因素,以及审计的固有限制对注册会计师责任的影响。第五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充分考虑由于舞弊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第六章主要说明项目组就由于舞弊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进行的讨论,包括讨论的总体要求和讨论的内容。第七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如何获取用于识别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所需的信息。第八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如何在本准则第七章风险评估程序要求的基础上,识别和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第九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如何应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第十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应当如何评价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应对有关的审计证据。第十一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如何就有关舞弊的事项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治理层和监管机构进行沟通。第十二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在无法继续执行审计业务时的考虑。第十三章主要说明与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有关的审计工作记录要求。

通过对该准则的学习,我了解到如果某项错报表明存在舞弊,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该项错报对审计工作其他方面的影响,特别是考虑管理层声明的可靠性。注册会计师不应将审计中发现的舞弊视为孤立发生的事项。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考虑发现的错报是否表明,在某一特定领域存在舞弊导致的更高的重大错报风险。

六、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违反法规行为的含义,对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考虑被审计单位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提出的总体要求。第二章主要说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遵守法律法规的责任,以及管理层防止和发现违反法规行为的措施。本准则第三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如何考虑被审计单位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本准则第四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的、可能表明被审计单位存在违反法规行为的信息,以及针对可能存在的违反法规行为应当实施的审计程序。本准则第五章,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将注意到的违反法规行为与治理层沟通、考虑出具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和向监管机构报告。本准则第六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发现违反法规行为后可能与被审计单位解除业务约定的情况,以及解除约定后可能出现的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问题、

通过对本准则的学习,我知道了对财务报表审计而言,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是注册会计师评价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时直接使用的判断依据。也就是说,被审计单位违反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将直接影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而被审计单位如违反其他法律法规,则不一定与财务报表相关。因此注册会计师应正确区分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与其他法律法规。

七、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治理层和管理层的含义,针对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的沟通提出总体要求,并说明了与治理层沟通的主要目的,以及建立有效的双向沟通关系的有关要求。本准则第二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在与治理层沟通时,如何确定适当的沟通对象。第三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沟通的事项。本准则第四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沟通的过程。本准则第五章主要规范对与治理层沟通的记录。

通过对本准则的学习,我清楚的了解到,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应当就自身的独立性与治理层进行书面沟通,此外,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就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且根据职业判断认为与治理层责任相关的重大事项,以适当的方式与治理层沟通。保持有效的双向沟通关系,有利于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履行各自的职责。

八、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2号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适用范围、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含义,并对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提出总体要求。本准则第二章主要说明后任注册会计师在接受业务委托前如何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进行沟通,以及前任注册会计师如何答复后任注册会计师。本准则第三章针对后任注册会计师在接受业务委托后如何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进行沟通,以及前任注册会计师如何答复后任注册会计师进行规范。在本章中,主要对后任注册会计如何查阅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底稿,以及后任利用前任工作底稿的责任作进一步说明。第四章,主要说明当发现前任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表可能存在重大错报时,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如何进行处理的问题。

通过对本准则的学习,我知道了对前后任注册会计师沟通的总体要求是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征得被审计单位的同意,主动与前任注册会计师沟通。沟通可以采用口头和书面等方式进行。前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将沟通的情况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

九、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01号计划审计工作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并对计划审计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本准则第二章,主要说明初步业务活动的目的和内容。本章主要针对连续审计的情况对初步业务活动进行规定,同时在第九章中规范了在首次接受委托时需要补充考虑的事项。本准则第三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考虑的事项及总体审计策略中包括的内容。本准则第四章,主要说明具体审计计划的内容。本准则第五章,主要说明更改审计计划的原因和必要性。本准则第六章,提出了对项目组成员工作进行指导、监督与复核的总体要求及影响因素。本准则第七章,主要说明记录的内容、形式和范围。本准则第八章提出了与治理层和管理层沟通的总体要求和注意事项。本准则第九章,主要说明首次接受审计委托时扩展初步业务活动的必要性、首次接受审计委托前执行的程序以及在首次接受委托情况下应考虑的事项。

在学习本准则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审计工作的辛苦和艰难。计划审计工作要先针对审计业务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以便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无论是制定总体审计策略还是具体审计计划,都要注意很多事项,这使得计划审计工作也变得如此重要。

十、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并对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提出总体要求。第二章,主要规范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和获取相关信息的来源,并要求注册会计师组织项目组成员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进行讨论。第三章,主要规范注册会计师应当从哪些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作为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第四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应当如何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包括说明内部控制的内涵和要素、与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了解的深度、内部控制的人工和自动化成分、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以及对内部控制各个具体要素的了解。第五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如何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如何确定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和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对风险评估的结果作出修正。第六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就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与治理层和管理层的沟通。第七章,主要说明对审计工作记录的要求。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必要程序,特别是为注册会计师在下列关键环节作出职业判断提供重要基础。一来可以确定重要性水平,并随着审计工作的进程评估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是否仍然适当;二来考虑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恰当,以及财务报表的列报(包括披露,下同)是否适当;三来识别需要特别考虑的领域,包括关联方交易、管理层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或交易是否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等;

十一、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2号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适用范围、服务机构与服务机构注册会计师的含义,以及本准则的总体要求:本准则第二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应当考虑的内容。本准则第三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使用的服务机构注册会计师报告的两种类型,以及两类服务机构注册会计师报告的内容。

服务机构可能制定和执行影响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政策和程序,这些政策和程序在实体和运行上与被审计单位相分离。如果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仅限于记录交易和处理相关数据,且被审计单位保留交易授权并履行受托责任,被审计单位可能有能力在自身内部执行有效的政策和程序。如果服务机构执行被审计单位的交易,并履行受托责任,被审计单位可能认为有必要依赖服务机构的政策和程序。因此,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应谨慎。

十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重要性的含义,并对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提出总体要求。本准则第二章,主要说明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应考虑的因素,如何从数量与性质方面考虑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下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以及何时应考虑重要性。本准则第三章,主要说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以及如何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对审计程序的影响。本准则第四章,主要说明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的构成,以及如何评价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本准则第五章,主要说明与管理层和治理层的沟通。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重要性概念中的错报包含漏报。财务报表错报包括财务报表金额的错报和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如果仅从数量角度考虑,重要性水平只是一个门槛或临界点。在该门槛或临界点之上的错报就是重要的;反之,该错报则不重要。重要性并不是财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

十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适用范围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的总体要求。本准则第二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以及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及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对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的影响。本准则第三章,主要说明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内涵和要求,包括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本准则第四章至第六章涉及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具体类型和相应要求,与本准则第三章构成了总分关系。

通过对本准则的学习,知道了注册会计师在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中,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整个过程中识别风险,并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考虑识别的风险是否重大。考虑识别的风险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严格按照实施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十四、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适用范围和审计证据的含义,并对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提出总体要求。第二章,主要说明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第三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时运用认定的总体要求,以及与各类交易和事项、期末账户余额、列报相关的认定。第四章,主要说明审计程序的目的及具体审计程序,分析会计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生成和储存方式对审计程序的影响。

从审计证据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审计证据是审计意见形成的重要基础,审计证据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审计意见。通常审计证据的获得,都是相对应于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不同的会计报表认定,需要不同的审计证据来证实。审计证据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整个审计程序可以看成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收集审计证据、鉴定审计证据并作初判断的过程。

十五、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1号存货监盘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存货监盘的含义以及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本准则第二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存货监盘计划时应当实施的审计程序以及存货监盘计划的主要内容。本准则第三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存货盘点实施的观察和检查这两项存货监盘程序,以及盘点结束时的后续工作。本准则第四章,主要说明在无法实施存货监盘的特殊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的替代程序。本准则第五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通过存货监盘形成的有关期末存货数量和状况的审计结论对审计报告的影响,具体区分了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以及首次接受委托三种情形。

由于期末存货的数量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报表反映的金额,存货监盘可以有效地证实存货的存在性和完整性及存货的品质状况,所以监盘程序执行得好坏与审计报告的质量息息相关。通过执行存货监盘程序,审计人员不仅可以证实存货的存在性,对其完整性和品质状况加以确认,还可以利用观察、询问等方法了解被审单位已售出、企业代保存物资的状况,防止以代保存物资充当库存物资。

十六、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2号函证

函证,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实施函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对选择被询证者、设计询证函以及发出和收回询证函保持控制。函证可以为审计师获取认定层次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降低检查风险至可接受的水平。若审计师在实施函证后的合理时限内未能收到回函,则应被询证人进行二次函证。虽然,函证提供的证据相对比较可靠,但受到被征询者是否认真对待询证函、是否能够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否熟悉所函证事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尽管注册会计师在设计询证函是要考虑这些因素,但是很难能百分之百地保证函证结果的可靠性。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函证的含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实施函证程序的总体要求。第二章主要说明函证决策考虑的因素、函证的内容、函证程序实施的范围、函证的时间以及管理层要求不实施函证时的处理。第三章主要说明设计询证函的总体要求、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积极与消极函证方式的使用。第四章主要说明函证实施过程的控制、以传真等方式回函时的处理、积极式函证未收到回函时的处理、评价审计证据充分性和适当性时应考虑的因素、评价函证的可靠性、对不符事项的处理以及对审计证据充分性和适当性的最终评价。

十七、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分析程序的含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运用分析程序的总体要求。第二章主要说明分析程序的性质和目的。第三章,主要说明用作风险评估程序时,对分析程序的总体要求和具体运用。第四章主要说明用作实质性程序时,对分析程序的总体要求及注册会计师应考虑的因素。第五章,主要说明用于总体复核时,对分析程序的总体要求及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再评估。第六章,主要说明对异常项目进行调查的总体要求和采取的具体措施。

就像了解一件产品一样,我们每次想要了解一件产品首先都会问是干什么用的、具体在哪些方面、具体怎么做、做得好不好,想要了解分析程序也一样。分析程序是研究不同财务数据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关系,分析其是否异常来判断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分析程序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

十八、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审计抽样的含义,并对注册会计师确定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提出总体要求。第二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时实施的审计程序对运用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的影响。第三章主要说明在获取审计证据的过程中存在的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并说明如何对其加以控制。第四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在选取测试项目时所使用的方法。第五章主要说明使用审计抽样时对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方法的使用。第六章至第十二章,对审计抽样的主要步骤作出了规定。

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选取全部项目进行测试:1.总体由少量的大额项目构成。2.存在特别风险且其他方法未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3.由于信息系统自动执行的计算或其他程序具有重复性,对全部项目进行检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这使注册会计师能够获取和评价与被选取项目的某些特征有关的审计证据,以形成或帮助形成对从中抽取样本的总体的结论。

十九、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1号会计估计的审计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会计估计的含义,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估计的责任,并对注册会计师进行会计估计的审计提出总体要求。第二章,主要说明针对会计估计的风险评估程序和进一步审计程序。第三章,主要说明在复核和测试管理层作出会计估计的过程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的审计程序。第四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对独立估计的运用。第五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会计估计时对期后事项的复核。第六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如何评价针对会计估计实施的审计程序的结果。

通过对本准则的学习,我知道了,会计估计审计不是一种单独的审计,而是会计报表审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估计进行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就会计估计事项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便能够对这些会计估计事项的处理在当时以及现在是否合理作出结论,并根据会计估计事项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继而对整个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二十、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公允价值的含义、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责任以及注册会计师的责任。第二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如何了解被审计单位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程序以及相关控制活动,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三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如何评价公允价值计量的适当性和披露的充分性。第四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在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审计中,利用专家的工作时应当考虑的问题。第五章主要说明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第六章说明注册会计师如何评价针对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实施的审计程序的结果。第七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如何就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重大假设的合理性获取管理层的书面声明。

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程序及相关控制活动是保证公允价值计量适当性和披露充分性的重要基础,而建立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程序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二十一、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3号关联方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关联方和关联方交易的含义以及管理层的责任,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关联方和关联方交易提出总体要求。第二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就关联方的存在和披露应实施的审计程序。第三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就关联方交易的识别应实施的审计程序。第四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就已识别的关联方交易应实施的审计程序。第五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向管理层获取书面声明的内容。第六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在关联方和关联方交易审计中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出具相应的非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对关联方应当通过实施三项审计程序,即,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必要时或决定测试时)和专门的实质性程序,以识别关联方是否真实存在、披露是否完整;识别有关交易是否为关联方交易,并在此基础上检查已识别的关联方交易,确定关联方交易是否已作适当的记录和披露;并在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就管理层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识别、披露关联方和关联方交易作出相应的审计结论和报告。

二十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持续经营假设的含义,并对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如何考虑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提出总体要求。第二章主要说明管理层的责任,被审计单位在财务、经营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第三章指出,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考虑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并考虑是否存在需要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的有关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不确定性。第四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审计工作和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应执行的审计程序。第五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应当如何评价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作出的评估。第六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针对超出管理层评估期间的事项或情况应实施的程序。第七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针对已识别出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应当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第八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应当如何针对可能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的重大不确定性出具审计报告,以及在管理层严重拖延签署或批准财务报表时的处理。

持续经营能力是针对公司未来经营情况的判断,必须综合考虑诸多因素,这就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审计人员的知识就不能囿于会计和审计方面,还要对公司的经营战略及手段有充分认识。

二十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1号首次接受委托时对期初余额的审计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首次接受委托和期初余额的含义以及期初余额的审计目标。第二章主要说明对期初余额审计程序的总体要求,并区分三种情形对期初余额的具体审计程序予以明确。本准则第三章主要说明期初余额的审计结果对本期财务报表的审计结论和审计报告产生的影响。具体区分了四种不同情形。首次接受委托是指注册会计师在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首次接受审计,或上期财务报表由前任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情况下接受的审计委托。期初余额是指期初已存在的账户余额。在确定有关期初余额的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1)被审计单位运用的会计政策;(2)上期财务报表是否经过审计;如果经过审计,审计报告是否为非标准审计报告;(3)账户的性质和本期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风险;(4)期初余额对于本期财务报表的重要程度。

二十四、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期后事项的含义以及期后事项审计的总体要求。本准则第二章主要说明针对截至审计报告日发生的事项,注册会计师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实施的审计程序。本准则第三章主要说明针对审计报告日后至财务报表报出日前发现的事实,注册会计师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实施的审计程序。本准则第四章主要说明针对财务报表报出后发现的事实,注册会计师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实施的审计程序。本准则第五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在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实施审计程序时应当考虑的特殊规定。

审计人员一般无需专门对期后事项发表审计意见。对资产负债表日至审计报告日的期后事项,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截止审计报告日发生的、需要在财务报表中调整或披露的事项是否均已得到识别。对能为资产负债表日已存在的情况提供补充证据的事项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调账,对能为资产负债表日已存在的情况提供补充证据的事项应披露,被审计单位如已调账或披露,不影响审计意见;如果被审计单位不调账或披露,应发表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对于审计报告日至财务报表公布日之间发生的期后事项,注册会计师获知后应同管理当局讨论并考虑是否需要追加必要的审计程序。

二十五、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41号管理层声明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并对注册会计师获取管理层声明提出总体要求。第二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在确定管理层认可对其财务报表的责任时应获取的审计证据。第三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管理层声明的特定情形,以及如何收集审计证据支持管理层声明,强调了管理层声明不能替代其他审计证据的原则,并规范了管理层声明与其他审计证据相矛盾时如何处理。第四章主要说明记录管理层声明的总体要求,管理层声明的形式和对管理层声明书的相关要求。第五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在管理层拒绝提供声明时应当采取的措施。

管理层声明,是指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向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关于财务报表的各项陈述。管理层声明的书面声明,就是管理层声明书。注册会计师不应以管理层声明替代能够合理预期获取的其他审计证据。如果管理层的某项声明与其他审计证据相矛盾,注册会计师应当就此询问管理层。如果管理层不能对此作出合理解释,或所作的解释不充分,则表明管理层的诚信可能存在问题,这时,需要重新考虑管理层所作声明的可靠性。二十六、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01号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相关概念的含义,以及主审注册会计师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工作的总体要求。第二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担任主审注册会计师时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考虑是否能够获取相关的信息,接触组成部分的治理层、管理层及其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组成部分及其环境,以及考虑对审计工作的参与程度。第三章主要说明主审注册会计师在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时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针对不同的组成部分实施不同的程序、与其他注册会计师的沟通与配合、参与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复核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底稿等。第四章主要说明主审注册会计师和其他注册会计师之间的配合。第五章主要说明主审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不在审计报告中提及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针对不同情况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

本准则所称其他注册会计师,是指负责对被审计单位的一个或多个组成部分的会计信息实施审计的其他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担任主审注册会计师之前,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一)参与程度及所审计会计报表部分的重要性;(二)对其他注册会计师所审计组成部分业务的了解程度;(三)其他注册会计师所审计组成部分的会计信息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风险。

二十七、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11号考虑内部审计工作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内部审计的含义以及考虑内部审计工作的总体要求。第二章主要说明内部审计的范围和目标。第三章主要说明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的关系,以及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责任。第四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了解内部审计工作的目的,指出内部审计对注册会计师审计作用的局限性,说明了评估内部审计职能及应考虑的因素。第五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与内部审计人员沟通和协调的时间安排、主要内容和沟通的方式。第六章主要说明评价内部审计特定工作的目的,规范评价内部审计的特定工作,实施的审计程序及其考虑的因素以及工作记录的要求。

内部审计工作通常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确定或修改审计程序的性质和时间,调整审计范围。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制定、实施审计程序时,考虑与会计报表审计相关的内部审计工作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所形成的审计结论负责。注册会计师通常应当将注意到的可能影响内部审计的重大事项及时告知内部审计人员,并提请内部审计人员将其发现的可能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所有重大事项,及时告知注册会计师。

二十八、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21号利用专家的工作

审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审计人员大量运用专业判断,因而无论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还是内部审计均要求工作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这不仅是保证审计任务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更是保证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的内在要求。然而,在审计人员具备相应专业胜任能力的前提下,审计过程中依然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超出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的事项,如对特定资产的估价;特定资产数量和质量的测定;涉及合同、诉讼和法律纠纷等事项。当出现这类问题时,仅靠审计人员通常所拥有的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进行判断,定量或定性以及对一些专业判断进行再判断,无论从效率上还是效果上都是差强人意的,并且可能导致因为难以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无法发表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其中也会隐藏着很大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利用外部专家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以实现特定审计目标就成为一种理性选择和必然要求。本文所指的专家,是指除会计、审计之外,在某一领域中具有专门技能、知识和经验的个人或单位。

二十九、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注册会计师签发的审计报告[1],主要具有鉴证、保护和证明三方面的作用。

审计报告根据普遍接受的会计标准和审计程序出具,可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作出积极和消极的结论。报告包括三个段落,第一段写明审计时检查了公司提供的所有财务报告;第二段申明整个审计过程根据普遍接受的审计原则进行;第三段着重阐述审计师的意见,说明公司财务报告陈述了事实。如果审计报告多于三段,说明公司的财务状况值得推敲。

三十、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非标准审计报告的含义,并对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提出总体要求。本准则第二章,主要明确强调事项段的含义和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等。本准则第三章,主要规范注册会计师如何出具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非标准审计报告,是指格式的措辞不统一,可以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的问题来决

定的审计报告。它包括一般审计报告和特殊审计报告。这种审计报告,一般适用于非公布目的。它的适用条件是所有需要出具附加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任何修饰性用语的审计报告情形。

三十一、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11号比较数据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以及比较数据的含义。第二章,从比较数据的审计目标、针对比较数据实施的审计程序的范围、应当评价的事项、首次接受委托时对比较数据的审计要求以及注意到比较数据存在重大错报时的审计要求等五个方面,对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进行说明。第三章从报告的总体要求、上期导致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仍未解决的处理、上期导致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已经解决的处理以及注意到上期未提及的重大错报的处理等四个方面,对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时的考虑予以规范。第四章主要说明新任注册会计师的含义,并区分上期财务报表已经前任注册会计师审计时、上期财务报表未经审计时以及识别出重大错报时这三种情形,对新任注册会计师的报告要求予以规范。

比较数据,是指作为本期财务报表组成部分的上期对应数和相关披露。比较数据本身不构成完整的财务报表,应当与本期相关的金额和披露联系起来阅读。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比较数据的编制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注册会计师针对比较数据实施的审计程序的范围明显小于针对本期数据实施的审计程序的范围,通常限于评价比较数据是否正确列报和适当分类。

三十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21号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并对注册会计师阅读其他信息提出总体要求。第二章主要说明其他信息的含义,并就不同情形下注册会计师对于其他信息的责任问题予以规范,明确指出注册会计师通常没有专门责任确定其他信息是否得到适当陈述,但应当考虑其他信息,并尽早获取其他信息。第三章主要说明重大不一致的含义,并规范了当其他信息与已审计财务报表存在重大不一致时,注册会计师针对不同情况应当相应实施的审计程序。第四章主要说明对事实的重大错报的含义,并规范了当对事实的重大错报可能存在和确实存在时,注册会计师应当采取的措施。第五章主要从时间的角度对注册会计师获取其他信息提出要求,并且对当注册会计师在阅读审计报告日后获取的其他信息,发现重大不一致或注意到明显的对事实的重大错报时应当采取的措施予以规范。

注册会计师没有专门责任确定其他信息是否得到适当陈述。审计的目标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的责任在于对其发表的审计意见负责。因此,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重心应当紧紧围绕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对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予以关注,其根本的目的也是为了降低审计风险,不损害已审计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所以说,注册会计师并没有专门责任确定其他信息是否得到适当陈述。

三十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1号对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特殊目的审计业务的含义,以及对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发表审计意见的总体要求。第二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承接特殊目的审计业务的一般要求,规范了除简要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之外的特殊目的审计业务的审计报告应当包括的基本要素。第三章主要说明常见的特殊基础、对按照特殊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时的特殊考虑。第四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在承接业务和计划对财务报表组成部分进行审计时应考虑的事项,以及对财务报表组成部分出具审计报告时的特殊考虑。第五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承接合同遵守情况审计业务的条件,以及出具审计报告时的特殊考虑。第六章主要说明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的条件,以及审计报告的要素和内容。

由于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在审计目的、范围等方面与整套通用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不同,因而在审计报告的格式、内容、措辞及使用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进行规范十分必要。注册会计师应严格按照本准则进行对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

三十四、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2号验资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本准则与其他审计准则的关系、验资的含义、验资类型及设立验资和变更验资的含义、被审验单位的含义、出资者和被审验单位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并对注册会计师执行验资业务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提出要求。第二章主要规范与签订业务约定书有关的事项,包括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前了解被审验单位基本情况、评估验资风险,应当与委托人沟通的事项以及业务约定书的内容及其签订要求。第三章主要规范验资计划的编制、审验范围、审验程序以及审验记录。第四章主要规范验资报告要素,以及拒绝出具验资报告的情形。第五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适用范围和施行日期。

验资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验单位注册资本的实收情况或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的变更情况进行审验,并出具验资报告。对被审验单位注册资本的实收情况或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的变更情况进行审验,出具验资报告,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不能减轻出资者和被审验单位的责任。注册会计师执行验资业务,应当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并对执业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

三十五、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11号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审计

第一章(第一条至第六条),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商业银行的含义、主要特征和主要风险。本准则第二章(第七条至第九条),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在接受业务委托时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本准则第三章(第十条至第二十四条),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如何计划审计工作,包括了解商业银行及其环境和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应当考虑的主要事项。本准则第四章(第二十五条至第三十七条),主要说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要素,以及注册会计师如何了解和测试内部控制。本准则第五章(第三十八条至第五十二条),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如何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本准则第六章(第五十三条至第五十五条),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的一般要求和考虑商业银行会计处理和报告的特殊规定,以及确定是否需要向银行监管机构告知重大事项。

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结算等业务是商业银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重要特征。因此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属于特殊行业审计。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商业银行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查阅商业银行持有的银行监管机构的检查报告和有关文件,以获取对确定重点审计领域有用的信息,提高审计效率。

三十六、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12号银行间函证程序

本准则第一章(第一条至第三条),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银行间函证程序的

含义和总体要求。本准则第二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如何选择确认银行和函证方式、询证函的编制方法和寄发。本准则第三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如何确定询证函的内容。本准则第四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在评价回函时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和实施替代程序。

银行间函证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影响商业银行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

的项目的信息,以商业银行的名义向确认银行寄发询证函,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注册会计师在选择确认银行时,应当考虑与商业银行的账户余额或其他信息有关的下列主要因素:(一)账户余额的大小;(二)交易的性质、数量和金额;(三)相关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四)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三十七、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13号与银行监管机构的关系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第二章主要说明商业银行治理层和管理层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责任,以及与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责任。第三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对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主要程序和遵循的基本原则。第四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与银行监管机构共同关心的事项、注册会计师与银行监管机构间的沟通、以及根据银行监管机构的委托出具专项报告的有关内容。第五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协助银行监管机构完成特定监管任务时的补充要求,包括另行签订业务约定书、接受委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注册会计师的保密责任。

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其稳健运营关系到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众利益的保护。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在维系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银行监管机构与注册会计师的目标、工作程序和方法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但两者在一定程度可以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营。注册会计师及银行监管机构在履行各自职责时,可能从不同角度来关注同一事项。这种不同的观察角度对于完成各自的职责是有益的。

三十八、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21号对小型被审计单位审计的特殊考虑

本准则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小型被审计单位的含义,以及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为小型被审计单位的总体要求。第二章主要说明小型被审计单位审计业务承接和签订业务约定书过程中的特殊考虑。第三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在小型被审计单位审计中,有关计划审计工作的特殊考虑因素和事项。第四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在了解小型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的特殊考虑因素和事项。第五章,主要说明在小型被审计单位审计中,注册会计师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的特殊考虑因素和事项。第六章,主要说明小型被审计单位审计中有关审计工作记录的特殊考虑因素和事项。小型被审计单位,是指资产总额或营业额较小,职工人数较少,所有权和管理权集中于少数个人,注册会计师应当充分了解小型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初步评价审计风险,以确定是否接受委托。还应当了解小型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三十九、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

影响财务报表的环境事项主要包括:(一)因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导致资产减值,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二)因没有遵守环境法律法规,需要计提补救、赔偿或法律费用等;(三)某些企业,比如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化工厂或废弃物管理公司,因其核心业务的直接副产品而负有的环境保护义务;(四)被审计单位自愿承担的环境保护义务;(五)被审计单位需要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与环境事项相关的或有负债;(六)在特殊情况下,违反环境法律法规可能对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产生影响,并由此影响财务报表的披露和编制基础。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应当考虑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环境事项。

四十、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2号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

第一章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适用范围和最终使用者的含义。第二章,主要说明衍生金融工具的含义、品种和类别、被审计单位从事衍生活动的主要目的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风险特征等内容。第三章,主要说明在针对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财务报表认定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时,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承担的责任。第四章主要说明在针对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财务报表认定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承担的责任。第五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的可能影响衍生活动及其审计的因素。第六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如何从控制环境、控制活动、内部审计和服务机构等四个方面了解可能影响衍生活动及其审计的主要因素。第七章主要说明在针对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财务报表认定实施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如何在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上实施控制测试。第八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如何在评估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上,实施实质性程序。第九章主要说明注册会计师在针对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财务报表认定实施审计程序时,如何对套期活动进行额外考虑。第十章主要说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关于衍生金融工具声明的主要内容。

衍生金融工具越来越复杂,在实施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特殊的知识和技能,以计划和实施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特定认定的审计程序。如: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经营特征和风险状况;了解被审计单位使用的衍生金融工具及其特征;了解被审计单位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系统,包括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等。

四十一、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3号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

电子商务环境对财务报表审计提出更高要求,执业注册会计师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严格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加强审计业务质量控制,以应对和规避相关风险。首先,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电子商务导致的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识别出的对财务报表产生影响的电子商务风险。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环境基础上,注册会计师应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电子商务环境下,因内部控制制度缺陷和无效带来的经营风险是产生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重要原因,所以注册会计师应特别关注其经营风险。注册会计师还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对实施阶段获取的审计证据应评价其充分性和适当性。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审计培训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审计培训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审计培训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5798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