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瓶颈初探
民生新闻瓶颈初探
字数:3380字号:大中小
摘要:民生新闻作为一种以普通大众为收视对象的新闻样式,201*年开始,以其创新的新闻报道模式和平民化的受众群,迅速成为广大受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之一,也在国内各个电视台“红火”起来。当然,在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追逐收视率等利益的趋势,电视民生新闻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值得反思的问题。本文旨在归纳出当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要存在问题,为今后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个理论依据和借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字:电视;民生新闻;娱乐;创新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7-0076-01
说起电视民生新闻,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5月1日开播的《东方时空》,而总所周知的民生新闻《南京零距离》,在201*年1月1日开播,从此,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开始了它自己的发展道路。电视民生新闻有它自己的民生取向,例如,北京电视台《第七日》提出:“心疼老百姓,为老百姓说话。”安徽卫视《第一时间》的宗旨是“为劳苦大众服务。”东方卫视《直播上海》则自语“以平民的视角选取题材,以平民的审美趣味观察生活,取舍镜头,并用平民化的表现方式进行报道。”辽宁电视台的《新北方》更是直接喊出“致力民生、新闻力量”这样的新闻语词。
电视民生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都市报在地方新闻的探索上的成绩和经验。电视民生新闻的特点是: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广大民众关心的事情;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体现新闻媒体对人们群众的社会关怀。它的传播理念以受众为中心颠覆了传统的“传者一受者”传播模式,确立了以受众为中心的全新理念。强调平民视角,民生内容,追求人文关怀。地域定位是立足于本地更强调新闻价值的贴近性、接近性。内容定位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至今,其成绩和经验显而易见,但近几年来,伴随着发展,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成为制约民生新闻发展的瓶颈。一、民生新闻职能“越位”
电视民生新闻能有效的反映社会问题,从而引起公众乃至有关部门的注意,最终可以减少或者预防问题的再度发生,能起到监督与导向的作用。正因于此,电视民生新闻备受受众青睐。电视民生新闻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报道与评论,使得一些“问题事件”得以公之于众、浮出水面,对于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能给予披露。通过视、听双重媒介向观众展示了事件真实的始末。它所产生的效果是报纸、广播等单一介质媒体所无法达到的。于是,在受众心中,电视民生新闻的地位得以确立。然而正是由于电视民生新闻所具有的广泛的影响力使其在本职定位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将影响力等同于权力。于是便出现了电视民生新闻职能“越位”的现象。
新闻媒体的本质就是向社会传达即时、新鲜的信息,反映真实的情况。电视民生新闻的职能应定位在传递信息、反映舆论、引导舆论之上。对于电视新闻的“越位”,电视媒体本身与受众的责任重大。而观众对媒体的盲从性心理更是增强了媒体的优越感。电视民生新闻的广泛影响力在观众心中已有定位,观众的会受到电视民生新闻的导向与观点的鼓噪,从而影响观众的判断,受众盲从之风愈甚。某媒体曾进行了一次全省观众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观众有重大问题需要反映或出现纠纷时,有41.41%的观众首先想到的是新闻媒介,比第二选择“找派出所等公安机关”高出了7.7个百分点。
二、内容低俗化
新闻低俗化不仅表现在电视民生新闻上面,电视娱乐节目等,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恶俗化。电视民生新闻的初衷是反映百姓的生活,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需。电视民生新闻在中国各个卫星电视台相继开播,这就直接导致了竞争的激烈化和对利益的盲目追逐。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民生新闻开始将眼光放在民众生活过于敏感、琐碎、八卦的问题上来。民生新闻几乎成为了家长里短、家庭纠纷、个人纠纷等问题的集合地。一些民生新闻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性心理,节目中充斥着暴力、反常、奇闻怪事等低级趣味的东西。内容琐碎、低俗、肤浅,完全背离了民生新闻刚开始的宗旨。电视民生新闻也应有舆论引导的职能,比如老百姓比较关心物价上涨问题,媒体不能只报道物价上涨这件事情本身,更应该进行深层次分析,告诉老百姓物价上涨的原因何在,政府会如何应对等,心系民生是一个出发点,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引导舆论。
此外,某些民生新闻还出现了一些违法、违规现象,违背了新闻伦理道德。例如,对于某些被强奸、拐卖的妇女和儿童的报道,以及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报道,缺乏必要的保护性,直接将她们的姓名、地址、电话、特写照片等播出在电视上,这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不但违背了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规范,也触犯了国家的法律法规。还有一些冷漠、缺乏人性关怀的民生新闻。如201*年9月6日,央视四套“今日关注”栏在关于别斯兰人质危机的报道中,滚动播出了一条有奖竞猜题:俄罗斯人质危机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A:402人;B:338人;C:322人;D:302人移动用户请发至××××;联通用户请发至××××。
三、客观精神的失落
真实性、客观性、即时性是新闻报道的三大要素,也是一个新闻之所以被称之为新闻的基本条件。马骥伸所著《新闻伦理》中提出了新闻伦理的要求:1.真实、正确2.公正、客观。电视民生新闻虽然在形式上较之传统新闻有很大变化,但它始终是属于新闻的范畴之内,所以,客观性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来说,无论什么时候仍然是基础。民生新闻中的媒体越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媒体审判的产生。因为报道的内容都是百姓的生活所需,媒体经常会在开始报道策划时,便产生报道倾向性。从而严重影响报道的客观真实。在对“重庆张君系列杀人案”的报道中,有一家电视台所报道的《重庆满街声讨“魔头”》,把张君作为“该杀”、“早就该枪毙”的罪犯来报道;还抢在法院判决之先,对张君的量刑作了太多的渲染,这是违背“未经法院判决,任何人不得认为有罪”的无罪推定原则的。在这个案件中,媒体的态度在法庭审判之前,就完全倾向于张君有罪,并对此大肆报道。媒体的客观性乃至公正性,已经受到挑战。
四、同质化严重
地方台各频道之间同题材竞争激烈,造成新闻资源浪费,导致电视新闻传播市场的结构性失调,如大量定位、风格、内容雷同的民生新闻节目在同一时段内争夺观众、分摊广告。同一民生新闻节目报道题材狭窄且重复较多,容易产生模式化影响,弱化观众的收视期待。从内容上来讲,民生新闻中的国际新闻,大部分来自于CNN、BBC、路透社、美联社这四家国外媒体,造成国际新闻内容的选择基本上相同。国内新闻也开始出现同质化的现象,每个电视台的民生新闻,都已经具有娱乐性、接近性、新奇性等个性,对于其选择的内容也是大同小异。某些复制模仿的电视台只是简单的“拿来”,缺乏创造性,有的甚至连节目名也采取“拿来”的做法,如《××零距离》。
其实,说到民生新闻同质化,很自然的会涉及到民生新闻的竞争力问题。谈到竞争力,又不能不提出创新的问题。创新是电视民生新闻乃至其他电视节目的内在动力。解决同质化问题,就要求民生新闻,不仅要在报道内容上创新,更要创新报道方式。原有的大量娱乐化元素的报道连接方式,主持人与观众零距离的主持风格已经不能满足观众。五、结语
民生新闻既呈现现代市民的生活方式,又在建构和塑造现代市民的生活方式。民生新闻并非仅指深度报道或者舆论监督,而是指对连接受众共通的精神层面的集体记忆、集体感受、集体意识的发掘和整合,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寻找。对共同信仰与观念的承继,对社会共识的建构,对城市精神的阐释。本篇论文提出了对民生新闻存在问题的反思,希望通过这些问题,能为继续加强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力、创新民生新闻节目,提供一个落脚点,对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是何等重要。
扩展阅读:浅析电视民生新闻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
201*-12-3016:29:34来源:学海收集整理作者:高洁
摘要:民生新闻,打破了传统新闻的价值标准,在新闻价值的取向上,它专注于普通老百姓及其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典型事件和对普通老百姓生活有直接影响的事物,注重新闻信息的地域性、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领域和新的面貌。关键词:民生新闻现状节目品质
BriefanalysistelevisionlivelihoodofthepeoplenewsName:GaoJieInstructor:HeYanHui
Abstract:Thenewsofthepeople’slivelihoodwhichhasbrokenthetraditionalnews’value,focusesontheordinarypeople,theincidentswhichhaveadirectimpactontheirdailylifeandtheregionalinformation.Ithasalsobroughtnewsandcommunicationthenewscopesandnewlook.
Keywords:Thenewsofthepeople’slivelihoodpresentsituationprogramquality1.前言:
近几年来,民生新闻受到各大传播媒体的推崇。自从201*年《南京零距离》开播以来,民生新闻报道受到了各地电视台的关注。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确都有许多可贵的创新,但是也陆续出现了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如何促进民生新闻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如何提高民生新闻的质量与品味,成为目前中国电视界面临的重要问题。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概况进行阐述,首先概述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义和对它的定位;其次简述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最后针对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有关著作研究。②、各类新闻期刊。③、网上搜索,主要有《中国期刊网》、《中国知识网》等学术网站。④、各类报纸。通过以上途径收集大量文献资料,系统了解国内外对电视民生新闻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以确定选题的价值和可行性。
内容分析法:对现有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
整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理,并对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分析法: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分析。3.结果与分析:3.1简释电视民生新闻
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认为“民生新闻”就是表现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吃喝住行、情感冲突等日常生活状态的新闻。那么我们的民生新闻它的发展就是不完整的、不正确的。对于民生新闻的定义的界定,首先应先理解“民生”的概念,在《辞海》里对于“民生”这个词给出的定义是:“人民的生计”。“人民的生计”应该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值得注意的两点是:第一,“人民”包括一切中国公民,无论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等只要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在这个范围内○1。第二,“民生”的概念,从“人民”的概念可以看出,凡是关乎各阶层人民生存的东西,都是“民生”概念所包含的。那么,从以上对“民生”的理解,我们可以把电视民生新闻定义为:带有本土化、人本色彩,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点,以民众的视角表现民主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理念,从人民的生存空间开拓资源的新概念新闻。它在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在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生动性和互动性,以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
《南京零距离》开播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用它的创办人景志刚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在南京城里受到空前欢迎而又蒙受诸多不屑的节目,是一个老百姓时时惦记、每天如约而至并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节目,这个节目的主人公,节目所记录、所报道的是这些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他们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是他们身边的事。”○2不难理解,老百姓之所以如此喜欢《南京零距离》,是因为它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讲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正真做到了“与民相关,与民同乐”。
有人认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方面的变化不是民生新闻,而是传统的时政新闻,甚至认为报道政策之类的东西就不是替老百姓说话,就不受老百姓欢迎了。但事实上,时事政治与人民生活自古就紧密相连。“国计民生”恰恰就反映了时政和民生之间的关系,国计很多时候影响并制约着民生,国家政策,法规都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心理起到很大的影响。比如取消农业税的问题,关于教育乱收费的问题,关于医疗改革的问题等等,都是最贴进百姓生活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如果民生新闻只是一味地关注夫妻吵架、谁谁离家出走、哪儿发生了车祸等等琐碎事件,有意排斥和回避时政新闻,那便是画地为牢,限制民生新闻的范围,浪费了丰富的新闻资源,意识的狭隘必然导致民生新闻“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由此看来,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位不仅要关注到受众的日常生活,为他们传达某些有效信息,同时也要担负着主导大众意识形态、担当着“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必须重塑和加强其政治意识、大局观念、道德立场和社会责任感。如果在传播过程中无视新闻传播的原则,津津乐道于奇闻异事和道听途说,日复一日地搜寻和报道稀奇古怪的事物,只为满足一些观众的娱乐要求而不惜随意夸张。这种毫无节制的娱乐化必然会导致民生新闻的庸俗化,其直接结果便是使民生新闻节目的质量和品位下滑,并且导致真正的平民文化精神和社会批判意识严重匮乏。3.2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由于《南京零趾离》节目的成功,各地电视台都争相开设了民生新闻类栏目,使得电视民生新闻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201*年《南京零距离》栏目在招标中得到了1亿多元的广告代理费,成为中国都市频道中身价最高的电视新闻栏目,创造了中国电视新闻史上的奇迹。○3湖南卫视《晚间新闻》栏目的主持人张丹丹,在我们看来只是“小事”的节目上耕耘了6年之后获得“201*年度全国最佳新闻节目主持人”。他们的成功,引来了众多媒体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原来没有这类栏目的紧锣密鼓地抓紧创办,原来有同类节目的也积极延长时段、进行改版。两三年间,民生新闻从“星星之火”呈现出“燎原”之势。然而民生新闻繁花似锦的背后,各种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民生新闻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3.2.1报道题材范围狭窄,内容琐碎
打开电视我们看到的许多民生新闻报道只是孤立地、片面地报道单个事件,并没有对题材进行筛选,对新闻发生的社会背景也缺乏深入挖掘和理性的评判,更缺乏对此类型现象进行客观的把握和核心化剖析,让人觉得所谓民生新闻就是一个简单的“传话筒”,报道内容不仅琐碎而且肤浅,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有价值的信息。3.2.2民生新闻日趋陷入同质化的竞争
由于民生新闻节目资源有限,致使媒体的报道题材和选择性受到约束,加之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不断扩大的信息需求和信息供给相对不足的局面,使得媒体的新闻重复化和同质化成为一种必然,尤其是电视发展繁荣的大城市,同一条新闻,你播他也播,民生新闻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瓶颈现象:即数量大,质量低,收视率滑坡。这种现象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竞争白热化,另一方面是内容的同质化。
竞争的白热化是大量地方电视台争夺资源的结果。比如各个电视台都加强了民生新闻的报道力度、旗帜鲜明地打出了民生理念:南京电视台的《直播南京》宣布栏目宗旨为:“为政府分忧,为人民服务”;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的口号是“心疼老百姓,为老百姓说话”让人很感动;东方卫视的《直播上海》“以平民的视角选取题材,以平民的审美趣味观察生活,取舍镜头,并用平民化的表现方式进行报道”,表示了将平民化进行到底的决心。据统计,仅在南京18:50一20:20时段就有《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绝对现场》、《直播南京》、《服务到家》、《标点》等6档民生新闻节目,大家为了抢到第一手信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新闻价值低、新闻信息量少的栏目,它们不但影响了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而且,也降低了自身在观众中的公信力。
民生新闻的同质化是从业人员对民生新闻内容、题材、范围理解狭隘、一味追求收视率的直接结果。发生在一个城市的一条新闻每天可以在多个民生新闻栏目中出现,各频道各台之间相互克隆,恶性竞争,使民生新闻陷入无序竞争的状态之中。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题材雷同、节目形式雷同,同质化竞争日益明显。同样一个现场,同样一条新闻,加上记者编辑把握有差异,有时会出现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解读,甚至完全相反的报道。这样一来,媒体的公信力就大打折扣。以广东南方电视台《今日一线》为例,该栏目主要跑的是街头巷尾的生活琐事,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日日娣》里面也有一个类似的节目,由于内容和形式大同小异,技术操作也没有太大的差异,因此难以形成真正的竞争,只能是此消彼长。相同内容的重复报道,不但使得有限的新闻资源浪费,同时也让受众感到内容乏味。同质化意味着多样性的丧失,传播失去了多样性,传播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坏,而传播市场的失衡也是必然结果,这成为民生新闻发展的一个瓶颈。○43.2.3娱乐化正向暴力化倾向演变
一些民生新闻,对邻里纠纷、街头闹剧、暴力、车祸、酗酒滋事趋之若鹜,热衷于跟踪报道扫黄打非、工商查抄、凶杀火灾、等现场感强、时效性突出的应景新闻;表现形式上刻意强化视觉刺激,突出其暴力性、窥密性,把一些污七八糟的东西当成了社会常态,这就使得民生新闻从方向上出现了根本的偏差,走进了旁门左道,使“三贴近”原则大打折扣。过多的负面报道容易使受众产生不安情绪,严重时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治安。3.2.4强行侵入百姓隐私,成了少数人“窥私”的工具
有些民生新闻为了迎合一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和不太健康的心理需求,将表现百姓生活的新闻变成对百姓个体隐私的爆料,将新闻媒体变成都市逸闻趣事集散地,将民生新闻甚至演变成为满足少数人“窥私”欲望的工具,表现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3.2.5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越位
在受众本位思想越来越占主导的时代,民生新闻因其平民化、娱乐化与服务性的特性倍受观众青睐。应当承认,民生新闻把老百姓的生活琐事,如房屋渗水、看病就医、买菜购衣、就业上学、物价上涨、好人好事、服务态度、消费意识等作为新闻内容关注的重要方面,的确为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参照标准和行动坐标。但是一些栏目为了提高收视率,增强观众的参与性,以“公共新闻”为招牌,节目大行监督维权之职。这是对“民生新闻”误读和曲解产生的又一实践误区。
作为新闻媒体机构,帮助百姓行使知情权,行使舆论监督的职责是新闻媒体本职,媒体的实质是报道事实真相,媒体不能取代行政执法部门来行使职能。然而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电视台媒体无形中错位了自己的社会角色。例如有的充当司法部门私自断案,有的充当政府行政职能部门干涉行政命令的执行。久而久之,老百姓便形成了一种误解:有事就找记者,想打官司的找媒体造势,业主要告开发商必定拉上媒体。以至于媒体的投诉热线几乎成了百姓的“爆料热线”,更有人把民生新闻节目称之为“民生百事通”。这种记者错位现象在日常新闻节目中早已屡见不鲜,电视台此类节目经常用到这样的词语“在记者的调解下,问题己经得到顺利及决”。从某些方面来讲,记者已经从新闻的“记录者”演变为事件的“代理人或者“当事人”,无形中使媒体“权利”已经逐步变成一种“权力”。这种“权力”的过度使用,对公众、政府、立法、司法等部门都存在许多潜在影响。3.2.6民生新闻队伍建设滞后
从民生新闻目前尚短的发展历史来看,其速度和规模的增长可谓惊人,各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类节目从原来时长的8分钟、10分钟,一跃成为现在的30分钟、40分钟、60分钟,甚至90分钟、100分钟,运作这些“大块头”新闻,无疑需要一支精良成熟、训练有素的队伍。而现实却是,各电视台做民生新闻的绝大多数编辑和记者、主持人,新闻从业经历大都是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活力与激情有余,但是他们的新闻业务素质、专业技能,人生阅历,以及对新闻的价值判断等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一些欠缺。在新闻报道中,对百姓冷暖难以感同身受,同时在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方面难以挖掘出深层次的内容。3.3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摆脱问题,实现突破
民生新闻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并兼有时政和社会新闻双重特性的新闻,而且更强调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所以民生新闻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来说,较之现在的发展应该是更为丰富的。而要获得民生新闻的持续发展,电视媒体还需要调整思路:3.3.1贴近百姓,满足受众层次多样化
民生新闻要走近生活,贴近百姓,需要追求民生新闻的贴近性。不贴近百姓生活,民生新闻的“以民为本”就是一句空话。民生新闻贴近百姓的同时,受众就会贴近媒体,媒体话语权和媒体影响力就会进一步扩大,从而扩大了媒体的受众面,因此,贴近一百姓是民生新闻永恒的目标和价值追求。所以我们的电视民生新闻应注意一下几点:
现场化。现场直播是新闻节目的最新手段,尽管这种节目形式对设备、资金、人员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大多数电视台都很难实现。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科技广泛运用于新闻媒体,如卫星连线、现场直播、电话采访等现代传播手段的大量运用,部分电视台开办民生新闻类现场直播节目成为可能。现场直播节目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把观众直接带到新闻现场,让其亲自感受新闻事件的发生。目前国内少量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已经能够并且可以很好的完成突发新闻事件现场直播这一任务。充分运用非语言因素,不作任何剪辑,让新闻零时差传播,让观众亲临其境,感受到与新闻同步,强调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时效性和现场感、画面的冲击力,让鲜活的现场、热辣的细节得到最现场的展现,使观众感到可信,而这正是民生新闻与传统新闻不同的地方。例如,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以来,中央电视台在事件发生不久,就开始24小时不间断直播,让受众快速、直接、真实的了解到受灾地区的现状,真正做到了真实、有效。
互动化。以往我们的电视节目经常称之为单向链条状传播,这种传播过程中节目本身无法收到观众的实时反馈。随着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多渠道传播方式不断深入到百姓人家,主持人与观众同步互动已成为可能。记者深入到新闻现场直接采访受众,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以让观众通过短信平台、热线电话直接参与到节目的交流当中。如西安电视台的《直播西安》节目中,随时会有工作人员接听热心观众的电话,同时在收到新闻线索后迅速派出记者调查事情,然后在节目中及时通报新闻事件的发展态势。再如《第一时间》还就某问题进行短信调查,节目开始时提出问题,节目快要结束时公布短信调查结果。尽管这样的结果不完全科学,但反映了一种民意倾向。互动化的运用,不但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电视传媒的信息量大,传递迅捷的特点,也充分调动观众的观看兴趣,最终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表演化。新闻的演绎化就是把一个新闻题材通过文艺的形式重新模拟“真实再现”给观众,其实就是现在各个电视台经常使用的“情景再现”。民生新闻演绎化是游弋在新闻与表演之间,通过“情景再现”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新闻及时产生从未有过的戏剧张力与情节冲突。如湖南卫视《真情》中的情景再现,湖南经视的《寻情记》等栏目都是通过新闻演绎化来再现新闻现场。这种方式不但增加了节目收视率,同时也加深了观众对新闻题材的记忆,这种表演化的节目形式增加了观众对节目的兴趣和参与性,也弥补了传统新闻节目中的记者经常无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缺憾,从而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新闻节目。
文艺化。民生新闻文艺化,就是把文艺的表现形式融于新闻,如慢镜头的运用,歌曲的衬托;有的新闻节目中还直接引入“看新闻中大奖”、“看电视送欢乐”等完全综艺化的环节,使现场气氛热烈,刺激观众情绪。如陕西都市青春频道的《都市热线节目》,在节目中主持人经常是伴着音乐来播报新闻,而片尾又会以一段RAP拉结束,给观众以新鲜和活泼的感受,更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播报节目。3.3.2树立正确的观点
民生新闻节目只要求贴近百姓是不够的,过分追求新闻贴近性,就会落入媚俗与庸俗。因此,在民生新闻在坚持“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基础时,还要注意对百姓生活的引领作用,其中包括生活、教育、消费等多个层面的引领。
民生新闻通过对积极健康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引导受众选择积极建康的生活、教育、消费方式。不可否认,负面报道会吸引受众眼球,提高收视率,但是负过多的负面报道会使受众的价值和社会观产生很大的变化。在负面事件的报道中,如果盲目追求新闻的接近性,容易让受众产生心理暗示和情绪上的波动,并形成狭隘的地区性偏见。以媒体对河南卜蔡县文楼村的艾滋病报道为例。随着文楼村艾滋病的报道越来越多,文楼村几乎所有的在外打工人,都被雇佣者赶出门,回到了他们的故里。卜蔡县曾组织大批农民工,到边疆某省份采摘棉花,可是当地政府发现是卜蔡县的农民时,立即采取了极端而激烈的反应:立即将他们遣送回去。“我们的经济正在走下坡路,”卜蔡县当地的官员说,“艾滋病的标签贴在身上,贴在文楼、卜蔡甚至与驻马店有关联的东西的身上,我们就无法揭下来了。”○5艾滋病报道给卜蔡县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来自人们对艾滋病的无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只是就事论事,没有从事件的本质上为受众做出正确的解读。3.3.3避免节目负面化
当大多数民生新闻节目都在把目光投向前面提到的家长里短、街头巷议甚至凶杀、暴力的新闻报道的时候,新闻从业人员就应该认真地去思考,是否观众就一定喜欢看一些负而报道的新闻内容,民生新闻只能靠负面报道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吗?事实上,百姓对正面报道的新闻节目内容同样十分关注,对于节目而言,收视率和节目的正负面报道关系不大,关键在于新闻的内容的报道角度和方式。以《南京零距离》为例,201*年“十运会”期间,为了不影响南京市形象,该栏目摒弃了负面报道,结果证明,收视率并未受太大影响。重庆电视台的新闻栏目《天天630》自开播以来,坚持只做正面报道,栏目的收视一直保持高位稳定。为了加大正面新闻的力度,他们还开创了《重庆好心人》、《请让我来帮助你》等栏目。据悉,重庆市约有500万电视用户,按每户4人计算,每天大约有200多万人在收看《天天630》。重庆每天出版的报纸加在一起不过100万份左右,《天天630》的关注程度是重庆所有报纸关注程度的两倍以上。3.3.4深入报道,提升节目品质
深入报道,主要指就某一新闻事件本身前因后果进行深入挖掘后,发掘事件本质的报道方式。而民生新闻节目中,过分强调新闻的及时性,进行大量的常规报道,会导致新闻表象的泛滥。例如,社会生活中,每天有多少起交通事发生,常规性报道让百姓及时迅捷的了解信息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大量的常规报道内容聚焦于此,必然使新闻内容显得乏味空泛,甚至给受众造成社会不安的错觉。
随着现代采访设备的发展,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抢夺第一手资料成为媒体竞争的制胜法宝。一味强调争分夺秒的新闻报道,会使记者竟相曝光那些容易获取的表面性新闻,而对于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精力、成本的深层报道弃之不顾。例如,201*年霍金访问中国的时候,许多中国媒体竞相报道霍金的外貌,穿着,甚至下榻的宾馆,吃了什么东西等,实际上只是捕捉到霍金在中国是怎么样生活的,而对令人类焦虑的核战争、向太空移民、机器人的智慧对人类的挑战等问题则没有人提出来,相应的深度报道也很少。又如,对马{学}加{海}爵事件的报道中,一些记者在基本事实已经确认的情况下,还在继续报道马{学}加{海}爵为何写绝命书给十四叔,而不是给自己的父母这类旁枝末节的事情上。
此外,盲目追求及时性,使部分记者满足于别人提供的现成材料和数据,甚至把流言蜚语、道听途说当成了事实来报道,形成不认真核查的风气。追求极端的时效性,还会使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长年累月沉溺于各种表面的新奇怪异的、昙花一现的突发事件中,而造成对关系到社会发展、人类福扯的深层次的、根本的问题的忽视。显而易见,媒体仅仅追求及时性是不够的,因为受众不仅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还想知道为什么发生;他们不仅需要纯客观的信息,他们还需要媒体能够对纷繁杂乱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再传授给他们。○6因此,在常规报道的基础上,新闻媒体还应当有针对性的选择一部分新闻内容进行深入报道。入报道需要做到。
3.3.5调整民生新闻节目制作人员的构成,充实阅历丰富的新闻工作者
因为工作强度的原因,目前民生新闻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刚出校门的年轻人,活力与激情有余,但毕竟没有太多的社会阅历,对百姓冷暖难以感同身受,对政策的把握也不够,很难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这也是现在民生新闻节目质量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做新闻如果主要拼的是体力,而不是脑力,那么民生新闻很难进一步发展。目前电视媒体对于民生新闻大多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态度,若想在民生一词上多做文章,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充实经验丰富的老记者,改善从业人员结构是势在必行的。4.结语:
总之,今天的民生新闻已处于有意识的发展状态,并已成为新闻类节目新的利润增长点,与收视率和商业利润紧密相联。从民生新闻的宗旨和与其受众目标来看,民生新闻有充足的理由长期存在:因为百姓阶层占据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而民生新闻总的宗旨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样的宗旨无疑是受百姓热爱和欢迎的,所以民生新闻有着最广泛、最坚定的受众,这是其不可抹杀的先天优势。○7民生新闻它的宗旨也决定了新闻的工作者要有克服苦难、排除干扰、勇于开拓、积极创新的精神,但是每个民生新闻的从业者必须清醒地明白,民生新闻并不简单的等同于日常琐事的展示,也不是一味求新、求奇。以严肃的新闻理念对时政新闻、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报道、分析和评论,始终是中国新闻的主流。民生新闻在与传统新闻“划清界限”的同时,也要注意吸收和借鉴它们的新闻理念,做到小中见大、由浅入深、见微知著,通过对平凡百姓和普通事件的关照,完成新闻自身由特殊意义到普遍意义的提升,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行动参照和价值坐标,这样才能真正贴近民生、关注民情。并且民生新闻从来就不只是具有单一的宣传功能,还有很重要的服务功能、环境监测功能、解释功能和动员功能。我们应当沿着这条思路,从内容到形式去不断挖掘既有宣传价值又有新闻价值的电视新闻。民生新闻的出现的确给电视新闻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它让新闻节目内容向民本、人本回归,并开拓了很多新的新闻样式。但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同样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所以我们应及早清除障碍民生新闻发展的绊脚石,让民生新闻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童兵、林涵:《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年版。【2】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年版。【3】杨伟光:《电视新闻学论集》,书海出版社1990年版。【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年版。【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82年版。
【7】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1*年版。【8】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均泽,辽宁教育出版社201*年版。
【9】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体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1*年版。【10】周鸿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中国发展出版社201*年版。【11】邹志仁:《信息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年版。【12】陈龙:《在媒体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学林出版社201*年版。【13】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14】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15】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年6月68页。【16】何佳讯编著《品牌形象策划》28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年。
【17】[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著.展江译.《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年663页-673页。【18】罗恩•史密斯《新闻道德评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9】秦光龙著《新闻学艺术新探》第52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1*年版。【20】樊葵著《当代信息传播中的传媒歧视》,载《新闻与传播》201*年1期。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民生新闻瓶颈初探》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民生新闻瓶颈初探: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民生新闻瓶颈初探》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60345.html
- 上一篇:广告公司实习报告
- 下一篇:网管述职报告-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