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总结
沙门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总结
沙门镇粮食生产功能区位于沙门镇东北部,四至范围:东以双斗村为界,西以76省道为界,北以温岭为界,南以墩头村为界,涉及上山头等3个村,区域面积1082亩,耕地集中连片,全部为标准农田,远离城镇等建设用地,为粮食生产区,交通便利,示范带动效果好。一年来,我镇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根据《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标准及验收认定办法(试行)》(浙粮区办[201*]3号)文件精神和要求,不断规范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确保完成省定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一、领导重视,建立组织
为搞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经镇党委、政府专门研究决定,成立以镇长陈荣世为组长,副镇长颜通富为副组长,农办主任洪浩、工作人员蒋定杰、罗文红、王鹏为成员的沙门镇粮食生产功能区领导小组,负责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生产服务、管理保护、科技提升、技术推广等各项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我镇投资50.26万元,新建机耕路260米,改建机耕路1170米,修复及清理渠道3200米,使新建机械下坡14只,使功能区内农田基础设施齐全,规模经营面积达100%。二、强化投入,基础设施。
根据《关于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7号)文件精神和要求,我镇多方筹集资金,增加投入,保证粮食功能区的建设任务。
一是立地条件。耕地集中连片,面积1082亩,四至清楚,田面平整,水资源丰富,远离城镇,无工业污染,土壤肥力好,高标准、旱涝保收的吨粮田。
二是水利设施。排灌渠道设施齐全,桐丽河贯穿区内,今年修复清理渠道3200米,全区渠道能全面满足农业生产要求。
三是田间道路。区内田间道路布局合理,能适应中大型农机下田作业和农作物运输。今年新建机耕路260米,其中6米宽水泥路面150米,10米宽石渣路110米;改建机耕路1170米,3.5米宽石渣路320米,4米宽是石渣路130米,4米宽石渣路170米,3米宽石渣路550米。
四是农电网络。功能区内农电网络齐全,农用输电线路等设备齐全,可满足农业生产安全用电需求。三、配方施肥,培育肥力
根据粮食功能区现状,我镇通过施用有机肥、配方肥、秸秆还田以及种种绿肥等措施,大大地提高了土壤肥力,土壤剖面构型良好,排水通畅,无明显障碍层。四、机制创新,提高效益
为提高粮食功能区内示范作用,我镇在机制上创新,采用政府引导、政策激励、生产服务、管理保护的办法,促进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经济。
一是搞好土地流转。在功能区能,把分散的耕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土地集中流转,种植规模化,提高规模效益,区内耕地面积1082亩,向种粮大户集中进行规模经营面积1082亩,规模经营面积比例为100%。二是做好生产服务。以玉环农场为主体为主体,大量使用机械化操作,提高机械化水平,使水稻育秧、机插率达到50%,水稻生产机耕机收率达到100%,全程机械化率达到80%。
三是做好“三新技术”推广。在功能区内推广新品种、新农艺、新机械,采用早稻、蔬菜和单季晚稻轮作的新型农作制度。五、数据档案,建后管护。
在功能区建设过程中,我镇注意档案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功能区管护制度。同时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档案及纸质地图和数据档案,实行纸质和电子化双重管理办法。并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道路、渠道、泵站进行管理和维修工作。并把耕地面积、路、渠、泵站按各村所在地分解到各村进行管护,明确了责任人和管理人,加强了对功能区内基础设施管理。
一、效益分析,前景广宽
我镇今年建立的粮食生产功能区,通过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土地流转,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和推广,经过一年的实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一是消灭了抛荒田。在功能区内,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土地流转达90%以上,承包户对农田全部实行季节性转包。
二是效益普遍提高。在功能区内,采用早稻、蔬菜和单季晚稻轮作的新型农作制度,把专家的农技科技成果,通过农技培训,把新模式、新品种、新农艺推广到农户,产量与往年比普遍提高。三是示范作用显著。粮食生产功能区通过一年的实施,释放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潜力空间,进一步推动粮食生产的布局调整,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设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功能区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充分发挥了综合效益,促进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释放非粮食生产功能区发展各种经济作物的空间,促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主销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扩展阅读:曲靖市201*年粮食生产工作总结
曲靖市201*年粮食生产工作总结
今年,面对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和“6.25”特大洪涝灾害的严峻考验,我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抗旱救灾工作会议及有关文件精神,围绕“抗大旱、保民生、促生产、保增长”的部署和要求,按照“小春损失大春补,调整结构增效益,拓宽渠道促增收”的思路,正视旱情,增强信心,调结构,推科技,促转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抓好抗旱减灾工作,为确保全年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降低、农村发展不减速赢得了主动,全面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一、粮食生产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单产、总产保持稳定增长全市农牧渔业产值实现“五增一减”,农牧渔业完成产值280.05亿元,同比增18.7%,实现农业增加值140亿元,增18.6%,其中:粮食产值52.2亿元,增24.9%;油料产值2.25亿元,减46.4%;特色产业产值75.1亿元,增44.8%;水果产值3.5亿元,增59%;水产产值7亿元,增5.3%;畜牧产值140亿元,增7.7%。粮食播种面积870万亩,同比增12万亩,增1.4%;粮食总产量25.46亿公斤,同比增1.04亿公斤,增4.26%,连续7年获得丰收;平均单产293公斤,同比增8公斤,增2.8%。其中:夏粮面积213万亩,同比增
1%,产量0.68亿公斤,同比减66%;秋粮面积657万亩,同比增1.4%,产量24.78亿公斤,同比增10.6%。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4158元,同比增13.8%,实现了大灾之年夺丰收。
(二)以高产创建为抓手,科技增粮措施扎实有效按照农业部、省农业厅的要求,我市各级农业部门深入开展“百日抗旱促春耕、高产创建夺高产”活动,加强组织领导,增加配套投入,实行统一服务、示范先进技术、开展高产攻关、组织技术培训、加强示范带动等,扎实推进粮油作物高产创建示范样板,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展现了巨大的增产潜力,为实现粮食连年增产和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粮油高产创建涉及9个县(市)区61个乡镇335个村委会154367户农户。创建作物包括玉米、水稻、马铃薯、大麦、油菜五大类作物,建立万亩粮油高产创建示范样板63片,示范面积70.81万亩,其中:举办玉米样板23片,示范面积25.93万亩;水稻样板15片,示范面积16.77万亩;马铃薯样板21片,示范面积22.91万亩;油菜样板2片,示范面积2.72万亩;大麦样板2片,示范面积2.48万亩。63片高产创建样板平均亩产573.29公斤,比去年增107.64公斤,比非示范区亩增125.49公斤,实现粮食增产7923.43万公斤,户均增产513.18公斤。
(三)大力推广间套种技术,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围绕全年粮食生产目标,各级农业部门紧紧依靠科技,
抓住关键农时,充分利用温、光、水资源,引导农民优化耕作模式,实行合理间套种,扩大复种,提高粮食复种指数,稳定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推进全市粮食安全生产和农民增收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全市粮食作物间作套种推广551万亩,举办核心样板70万亩,涉及115个乡镇、147万户农户、538万农民,其中:小春间作套种推广122万亩,举办核心样板18万亩;大春作物间作套种推广429万亩,举办核心样板52万亩。累计推广麦豆油间套种63万亩,小麦品种多样性混种31万亩,玉米套种马铃薯130万亩,玉米间种豆类116万亩,烤烟套种秋马铃薯40万亩,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20万亩,果桑园套种薯豆类34万亩,其他作物间套种模式117万亩。据全市80个测产点统计,间套种技术平均亩增产粮食30~50公斤以上。
(四)整合项目资金,扩大地膜玉米覆盖种植根据省、市的统一部署,全市各级农业部门把推广地膜玉米作为农业科技抗灾减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做到了早宣传、早布置、早行动、早落实。市、县农业部门均成立了地膜玉米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地膜玉米推广技术实施方案,组建了农业科技入户专家组,负责全市农业科技指导工作。县、乡分别采取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等形式,广泛宣传省、市出台的“以膜代补”配套扶持政策,并提早动手,精心安排,逐级分解推广目标任务,
使推广地膜玉米种植任务很快落实到乡村、到农户、到田块。在具体工作中,严格按照地膜玉米推广技术实施方案和工作目标,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在省级每亩补贴的基础上,市级财政配套安排1000万元专项配套资金,用于对海拔1800米以上的250万亩包谷实行全覆盖地膜补助,加大地膜玉米配套科技措施的推广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推广玉米地膜覆盖251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85%。据不完全统计,盖膜比对照亩增产粮食118~278公斤,平均增幅17~38%。全市共召开技术培训会1016场次,培训农民311730人次;广播电视宣传培训覆盖率达到95%以上;印发《地膜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地膜玉米种植技术要点》等技术资料3.2万份,摄制电视宣传专题片14期。今年,宣威、会泽等县根据高寒山区特点,对地膜玉米栽培技术中的播种方法、播种期和盖膜技术进行了创新改进,一改传统的“破膜接苗”为“破膜或打孔播种,单株留苗”,改迟播为适时早播,改宽膜覆盖为窄膜覆盖,并与育苗移栽或湿直播结合,实行侧膜移载或直播,极大地丰富了地膜栽培的技术内容,充分发挥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一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全市改造中低产田地71.58万亩,累计建成年亩产粮食
400公斤以上的高稳农田490万亩。二是推进耕地合理流转,遏制耕地抛荒。开展土地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试点,及时提供土地流转服务,促进农田向种田能手、种田大户集中,全市农村承包土地流转面积25.93万亩,流转率6%。三是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采取科技蹲点、结对帮扶、科技承包示范等多种形式,组织大批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进行科技指导服务,为夺取粮食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一是搞好区域布局结构的调整。按照自然资源、传统优势和市场需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逐步形成农产品优势产区。二是搞好产业结构调整。认真实施到村到户“1231工程”和农业龙头企业“127工程”目标,着力打造“十大特色产业”,培育“十大特色种养基地”,促进了优势特色产业向规模化、区域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三是搞好产品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和安全、生态农产品,扶优汰劣,加快优质专用农产品的引进推广力度。全市粮食作物优质专用化程度达到70%,果品和水产品名特优品种比重分别占到55%和75%。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农民增收链条全市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新增龙头企业27家,总数达到125家;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86
家;农牧产品质量安全显著提高,制定实施了49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其中13项被确定为省级地方标准,累计完成认定产地总面积626.56万亩,培育农产品品牌225个,建成7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18个大中型农产品产地批发交易市场。全市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长足发展。
(四)认真落实农村基本政策,构筑农民增收保障体系一是大力宣传中央、省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层层召开会议,利用报纸、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送科技下乡,印发宣传资料、干部上门宣讲等形式,宣传惠农政策,做到了家喻户晓。二是规范各项补贴的申报发放工作。各级农业、财政、纪检监察部门相互配合,建立健全申报档案,加强监督,确保补贴发放的公开、公正,做到政策落实不走样、不缩水,给农民的实惠不转移、不减少。全市各项惠农补贴资金达52633万元,其中:粮食直补285万元;良种补贴4888.1万元;农资综合补贴35565万元;农机购置补贴3743万元。
(六)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着力构建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工作长效机制
为切实抓好抗灾夺丰收工作,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签订《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工作目标责任书》,将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将责任
具体落实到粮食种植面积、粮食单产和粮食总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硬性指标上,纳入对县(市)区政府和市直部门的年度工作千分制目标考核,建立健全了“市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的工作机制,同时,还建立和完善了定期检查、公开通报、考核评比奖惩等制度,形成了狠抓落实的长效机制。各县(市)区和涉农部门也相应建立了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考核机制。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市、县两级投入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部分县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基本上处于零投入状况,少数乡镇对农业科技推广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措施不力,宣传发动群众不够,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倒退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市农业科技推广的速度和整体质量,尤其是对新技术、新品种、新器械、新研究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保障力下降。
四、明年工作初步打算(一)发展思路
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以高产创建为载体,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加大技术服务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二)主要目标
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1400万亩以上,其中:粮食播种面积870万亩,产量26亿公斤,油料100万亩,产量1.4亿公斤以上,特色产业面积380万亩。种植业、渔业产值16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
(三)工作重点
1.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围绕效益调高、产品调特、品种调优、技术调新,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提高质量,确保效益。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市场紧缺的农产品;着眼于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围绕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提高其种植比重。2.抓好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9+X片工作。把连续三年来各地在万亩示范片成功的技术模式、组织方式、工作机制,由片到面,由村到乡、由乡到县整建制推广,覆盖更大范围,实现更大面积的平衡增产。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整乡推进,逐步整县推进,促进全市粮食均衡增产。
3.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降低种植业风险。全市种植业计划投保面积17万亩,其中:玉米10万亩、水稻2万亩、油菜5万亩。总保费790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补贴费
103.33万元。我市将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力度,加强宣传力度,使之家喻户晓。认真落实好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扩大农业保险、涉农保险的覆盖面,确保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4.启动好明年备春耕工作。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二五”农业规划的关键之年。在认真抓好冬季农业开发,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立足于抓早、抓实,周密筹划,及早规划提出201*年农业生产发展意见。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趋势,适时发布种植意向调查、农用物资供需情况和主要农产品产销趋势预测等信息,正确引导和帮助农民安排好春播种植结构。针对近年来气候异常的情况,及早做好抗灾夺丰收工作应急预案。
曲靖市农业局二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沙门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沙门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沙门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61103.html
- 下一篇:油库安全生产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