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长坝乡长坝村创建省级文明生态村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28 10:59:40 网站:公文素材库

长坝乡长坝村创建省级文明生态村工作总结

长坝乡长坝村创建省级文明生态村

工作总结

长坝村位于思南县西南部的长坝乡,是长坝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县城84公里,全村有5个自然村,35个村民小组,1318户,总人口5312人,国土面积21.7平方公里,主要经济来源为外出务工、集镇商贸、旅游服务、农业及中药材金银花的种植。201*年完成生产总值18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58元。201*年启动了创建省级文明生态村工作,为了建设省级文明生态村、美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给群众创造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环境,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两年多来,我村在县环保局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开展生态村的创建工作。通过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不懈努力,创建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今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生态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涉及面广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村、支两委成员先后三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以创建生态村为着力点,让老百姓有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为目的,制订了生态村创建规

划,成立了由联系领导、乡人民政府副乡长孙用军为组长的创建“贵州省省级文明生态村”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工作办公室,结合本村实际,认真分析、讨论,并制订了创建规划方案,落实了专人办公,做到目标明确、工作具体、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确保了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为了使生态村建设工作计划顺利实施,我村非常注重宣传发动工作,利用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以及发放宣传资料、有线广播、张贴宣传标语、设置固定宣传牌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要求广大党员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从我做起,形成讲卫生、讲文明、讲道德的良好风气,使广大群众在思想上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三)全面实施,成效显著。我村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了村辖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村民能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辖区内无重污染企业,无工业废水、废气、噪声,近三年内未发生各类环境污染事故和重大生态破坏事故。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制定了村规民约,设置了固定的环保宣传设施,对石林景区生态环境实施重点保护。在近几年来,我村环保工作的良好基础之上,创建省级生态村

的各项考核指标均已达标,主要表现在:

1、在经济建设方面,通过近几年来的党的富民政策的逐步实施,特别是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取得了实效,建立了金银花、茶园、烤烟、水稻示范基地,使得村民的收入逐年升高,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已达4240元。

2、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新打地下井33口,改造旧井100口,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8%。通过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大提高了村民改建、新建卫生厕所的积极性,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

3、在污染控制方面,配合新农村建设,设置垃圾箱,新建了一个垃圾无害化处理站,配备了卫生员,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沟渠及主要道路常年保洁,保证了全村范围内无露天粪坑,排水系统良好,无污水横流现象。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85%,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我村辖区内无工业企业,故无工业污染物排放。

4、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村民使用电能、太阳能和沼气的比例明显提高,清洁能源普及率达73%;农药瓶、农药袋、废农膜等,都由农民自已回收,集中到组级垃圾箱或集中填埋、烧毁,保持农田、地边、周边的环境整治,回收率达100%。村民对农作物秸秆的处理一般有:大部分进入沼气池,一部分用来肥田,还有一部分用来喂养牲畜或作其它用途,农作作秸秆利用率达98%。村

民畜禽养殖废弃物通过管道输送到厕所或沼气池里,不会排放出去,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9%。

5、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我村自然生态基础好,村民环保意识强,整个村都被青山绿树所包围,绿化覆盖率达42%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比例达51%。村民历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很低,农药化肥平均施用量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上升。

6、在公众参与创建方面,开展干部理论学习和教育,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等各行制度,定期对干部进行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培训,村居委会政务行为规范,村民小组政务公开,办事程序公开、规范、高效。大力开展了“育新人、树新风,建新村“活动,引导群众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入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集中整治“脏乱差”等突出问题,使村容村貌不断得到改善。定期开展“五好家庭”、“巾帼旅游示范户”、“平安家庭”的评选活动,吸引了群众的广泛参与,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达到98%。

通过生态村创建工作的开展,各项建设指标均已达标,长坝村人居环境有了明显变化,人们的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一些根深蒂固的陋习正被农民所摒弃,一些符合时代要求、反映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正被农民所接受。创建生态村,反映了农民的愿望,体现了农民的利益,受到

了全体村民的欢迎。

二、存在的不足

在创建工作过程中,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生态村建设离不开上级领导和各部门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团结协作。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我村的创建工作与上级的要求和村民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一些区域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部分村民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等。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对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各种设施,加强宣传,落实各级责任,继续深入开展生态村建设工作。理清思路,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和决心,摒弃“等、靠、要”的依耐思想,同时重点调动和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主动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创建工作中去。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和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提高村民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识,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重点抓好村庄保洁、清杂、生活垃圾的收集工作,早日实现社内净化、绿化、洁化、美化。

长坝乡长坝村村民委员会201*年3月28日

扩展阅读:郑杖子村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总结

榆树林子镇郑杖子村创建省级生态村

工作总结

近几年来,郑杖子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态环境建设这一中心,带领广大群众全力做好村容村貌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新型民居,逐步把郑杖子村打造成为生态良好、文明富裕、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推进郑杖子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郑杖子村先后荣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全县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先进村的称号。目前郑杖子村创建指标均已达到省级生态村标准,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郑杖子村位于平泉县城东北部,榆树林子镇政府西四公里处,南与兴榆线毗邻,全村共4个自然村、10个居民组,512户,1950口人。有满、汉、蒙古3个民族,有耕地3500亩、果树2万株、山枣改接大枣8万株,区域面积11.2平方公里。全村设党总支1个,下设3个党支部,7个党小组,有党员47名,郑杖子村党支部自201*年始先后五次被省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三次被评为“五个好”村级党组织,郑杖子村201*年被评为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

村经济坚持以高效农业为主体,以科技兴村为后劲,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工作进程。郑杖子村村民活动中心位于村委会东边、村小学位于村委会东南40米、省级中心小学位于郑杖子村内村委会东1000米左右、医疗服务所位于村委会南边8米,四个农家小超市均匀分布在村中,村中基础设施健全,村民生活便捷。榆树林子镇农产品加工企业有承德哈露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畜产加工企业有承德中育畜产有限公司,其中承德哈露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位于郑杖子村内。

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年来的环境建设,村容村貌大为改变,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保护,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产业结构合理,布局规范。20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全村绿化覆盖率达65%,清洁能源使用率达94%,冬季大棚式覆盖膜保暖使用达75%,有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1900亩,农药化肥平均使用率低于全县水平,村民对环境满意度98%。

(一)生态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

村“两委”班子通过加大生态农业的宣传发动力度,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开阔视野,进一步加大特色产业发展力度。截止目前,郑杖子发展暖棚535个,冷棚200个,总面积达到1500亩,发展食用菌园区3个,其中百亩园区1个,发展越夏西红柿600亩,发展养牛园区1个,占地50亩,养鸡园区1个,4000只,仅设施菜一项全村年收入突破1000万元,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群众依托设施菜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二)环保项目建设实现新跨越

紧紧抓住全县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建设和县城北移的有利契机,发挥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从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入手,引导村民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在农业方面全村以农业生产为主,近年来,受气候干旱的影响,村中修建了灌溉设施,加强田间基础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工程;畜禽养殖方面以庭院养殖为主,近年来,郑杖子村一直致力于规模化畜禽养殖和粪便堆肥处理设施的建设,畜禽排泄物主要采用堆肥处理,用作有机肥料,虽然并未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彻底解决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但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村中已经修建了十个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的垃圾池,固体废弃物的集中处理,基本能够保证;秸秆的处理主要用于生物质还田和沼气发酵,郑杖子村是农业大村,经济发展主要是农业产业,温室大棚达500多,每年消化掉秸秆近村秸秆的85%,作为清洁能源的沼气发酵消耗掉5%。

(三)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突破

榆树林子新民居坐落在郑杖子村内,按照新民居“三新六有”、公共设施“五通五有”、村庄环境实现“四化一处理”要求,完成了榆树林子新民居建设规划设计。规划占地20公顷,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总投资1.85亿元,分二期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住宅500余套。小区采取集中供水供热,内设村民服务中心、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村级卫生所、购物超市、公共厕所等公共基础设施。一期工程规划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民居120套、农家乐6户及村民服务中心一处,该工程于201*年6月开工建设,并于今年11月组织了验收,已正式供暖,有部分群众入住。二期工程已于201*年7月份开工,工程规划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民居400套,今年9月份竣工入住。

(四)农村面貌发生新变化

自201*年始,郑杖子村就开始实施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以建设“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保护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对全村主街道进行净化、硬化、美化、绿化和亮化,并安装路灯,栽植风景树;全村生活垃圾实行集中处理,同时落实人员负责保洁、绿化养护,确保环境整洁美化;加快建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提高电视、电话、宽带普及率和清洁能源的应用。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环境保护各项指标达标,植被覆盖良好,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201*年村两委班子带领广大群众继续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并以开展创建省级生态村活动为引领,提升村民科学、人文素养,提高村民生态环境意识,初步走上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截至目前,全村绿化覆盖率达65%,清洁能源使用率达94%,冬季大棚式覆盖膜保暖使用达75%,村民对环境的满意度为98%。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创建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体系建设。把生态村创建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有效手段和发展契机,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主管镇长为副组长,镇直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和郑杖子村两委班子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和研究创建工作。在全村上下形成了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有力地推进了创建工作的开展。二是加强生态规划建设。把加强创建省级生态村、推进协调发展作为谋划实施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编制了《平泉县郑杖子村生态村建设规划》,做到了与产业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规划的紧密衔接,统筹摆布。三是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将创建工作目标分解到镇有关部门和村两委,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搞创建。

(二)强化宣传,营造浓厚创建氛围。

一是召开动员大会。动员全村干部群众统一思想认识,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努力推动创建工作。先后印发公开信201*余份,采取“小手牵大手”、企业发放、公开发放、综合包保等方式进行宣传。通过一系列举措,进一步统一了全村上下的思想,形成人人积极参与,共建生态家园的良好氛围,为创建工作奠定了群众基础。二是利用阵地宣传。充分利用可寻址无线广播、流动宣传车、横幅、标语、宣传橱窗等载体,广泛宣传创建的目的、意义和做法,使创建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三是举行环保培训。加强对全村干部群众的环保知识培训,切实提高其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参与创建、保护环境已成为全村绝大多数干群的自觉意识,主动意识,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三)实施循环生态农业工程,提升产业化水平1、抓好农村污染面源综合整治

在传统农业、设施果蔬种植上,按照“一减”、“二控”、“三保”的要求,大力推行科学施肥、用药等减施增效技术,每公顷农田年施用农用化肥214.32公斤,每公顷农田年施用农药0.36公斤,均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强化秸秆综合利用,依法严查野外燃烧秸秆,推广秸秆过腹还田、秸杆综合利用技术,建立了“秸秆饲料-养殖-沼气池-沼渣-还林(田)-食用菌(蔬菜)”和“秸秆食用菌食用菌废料有机肥料还林(田)”的两条循环模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

2、抓好生态农业建设,实现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从201*年开始,郑杖子村紧紧扭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发挥独特的地理优势,打绿色牌、走特色路,通过采取政策驱动、典型带动、项目拉动等举措,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紫塞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全村群众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设施菜产业。截至目前发展暖棚535个,冷棚200个,总面积达到1500亩,其中发展越夏西红柿600亩,发展养牛园区1个,占地50亩,养鸡园区1个,4000只,仅设施菜一项全村年收入突破1000万元,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群众依托设施菜产业走上了致富路。在食用菌循环经济模式中,以分解废料生产食用菌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小循环,只在食用菌产业生产内部进行循环,即把生产木腐菌的废料重新发酵灭菌后生产草腐菌,这种利用可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增加收入来源;另一种是大循环,初步形成了菌用林食用菌产品生产、深加工食用菌废弃物有机肥(热电厂吸附用针状活性碳)还林(田),食用菌循环经济链条基本闭合。这两种循环方式不仅解决了废弃塑料袋四处乱飞的问题,而且大大降低了菇农的生产成本,过去一个菌袋0.13元,一次性使用后就作废物丢弃,如今,每个菌袋回收价格达0.04元,仅菌袋成本一项就可节约成本30%。

(四)实施污染源治理工程,着力改善环境质量树立生态发展理念。把是否存在污染作为引进项目和企业的第一条件,把好入口关。对新建、扩建的工业企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几年来,落户我村所有的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把关率、“三同时”执行率均为100%。

(五)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环境1、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电器、液化气用具、太阳能迅速进入百姓家庭,清洁能源普及率迅速提高,全村512户已有482户全部使用电器、液化气等清洁能源;

2、大力推进清洁家园建设工作。镇、村每年投入资金8万多元,用于开展家园卫生清洁工作,全村配备垃圾收集池10个、垃圾运送车1辆,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100%。同时为实现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建立相应的道路养护、绿化管理及村庄的保洁制度,切实地把郑杖子村打造成美好家园;大力推广农村沼气池、卫生厕所、牲畜养殖圈舍“三位一体”建设模式和垃圾堆肥处理办法,村民新建、改建卫生厕所1个。

3、按照生态村人居环境建设要求村居布局合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村庄建设与当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协调,环保设施配套,环境整治优美,舒适性和适应性好。通村通组道路硬化工程和桥梁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较好的村级道路格局体系;加大绿化工作,全面推进“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在村宅、路旁等适宜种树的地方全部种树,提高全村绿化覆盖率;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更趋完善,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定于201*年开始规划,于201*年正式启动,实现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并达标排放。

4、实施生态资源保护工程。加强林、水、绿化植被的保护,实施“村庄、道路、景观带、食用菌园区、企业、单位绿化工程,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

四、下一步打算

通过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生态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观,村民的生产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对照创建生态村建设标准,还有许多方面要进一步努力,我们将认真结彻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考核验收为动力,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全面推进生态村建设。

1、进一步加强生态村建设的领导,健全村级组织建设、配齐、配全领导机构,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长期任务来抓,不断加强组织力量,加大工作力度,做到常研究,常布,常检查,并且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各方面的责任制。

2、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提高村民素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利用村的一切宣传工具,加强宣传力度,开展各种培训,增强村民生态意识,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村民生活、生产习惯,让广大村民自觉遵守村民守则和公约,形成讲道德,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社会风尚和发展绿色、生态观光型农业。

二一一年六月十三日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长坝乡长坝村创建省级文明生态村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长坝乡长坝村创建省级文明生态村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长坝乡长坝村创建省级文明生态村工作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66127.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