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方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方案
[201*-12-3015:50:00|By:于伟]
沛县初级中学于伟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文言文,其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现今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一)小学文言文教学,没有明确要求。初一新生,他们在小学只学习了一些简易的古诗词。刚接触到要一词一句分析解读的古文很难适应,学生入门难,通过“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指导,可以帮助学生走近文言文。
(二)学生要求生动的学,而教师往往只能枯燥的教。作为初中生,他们正处于少年,希望能快乐轻松的学习,而文言文的讲解又是抽象而枯燥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如何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兴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三)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积累,轻运用。在课内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普遍注重文言词汇、语法的识记与积累,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也与课改精神相悖。处理好积累与运用的关系,探索一条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的有效途径,对现今初中文言文教学有重要意义。“课外浅易文言文”因其“浅易”和“丰富”的特性,可以促使二者的有效统一。总之,“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体现了《新课标》中“自主、探究”的精神,让学生动起来,尽显文言文教学魅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的选取主要研究的是教材之外的浅易文言文阅读教学,即如何借助“课外浅易文言文”的有效阅读,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欣赏的水平。(二)选题意义
“浅易文言文”一语出自《语文课程标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是《新课标》中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要求,“浅易文言文”是相对于那些文中包含的文言现象难解且有代表性,学生理解较为困难的文言文而言,“浅易文言文”即文言文中使用的生僻词句和难解句法较少,初中学生运用已学文言知识和借助工具书理解起来较为容易的一类文言短文。“课外”是相对于教材中的文言文而言,本课题研究的是教材之外的浅易文言文阅读教学,即如何借助“课外浅易文言文”的有效阅读,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趣味,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欣赏文言文的水平。(三)研究的意义价值
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七--九年级学段中,谈及文言文教学要求的内容并不多,但言简意赅,《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一句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如何促使这一目标的达成,是我们探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准。鉴于此,我认为引入“课外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这一理念,作为课内文言文教学的补充,来研究如何更有效地促使学生这一能力目标的达成,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学生对浅易文言文理解能力是否提高,通过课内文的检测往往会有偏差,因为它考察的是已学知识,更多反应的是学生的识记水平。与之相比,课外文言文的考察则更有说服力,因为它考察的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曾经说过,读书做学问要靠长期积累,学习文言文更要丰富积累,积累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丰富的阅读感悟等。“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广阔的阅读天地,是学生进行积累的有效途径。三、实验目标
语文教学中,人们时常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对于课外文言文教学只是换汤不换药,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教学要达成以下几个目标:(一)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二)关注学生的发展。
(三)关注过程。主要包括1、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过程,2、关注教师的反思教程等。(四)关注教学效果。四、研究对象
沛县初级中学的全体学生五、研究内容
(一)阅读内容的研究
本课题首先研究哪一类文言文是适合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着眼其内容、思想情感、文体、趣味性、难易程度甚至写作朝代等细部特征进行探究,并结合学生所处学年实际理解水平,探究并总结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课外浅易文言文的一般特征,为以后的阅读研究奠定基础。(二)阅读策略的研究
即具体操作层面上的研究,在阅读过程中,如何运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走近课外文言文,爱好课外文言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运用;如何合理有效地促使学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达到《课标》中提出的“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一阶段性目标。(三)阅读效果的研究
阅读内容的选用、阅读策略的运用,应以能否达到有效的阅读效果为依据。因而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充分注重效果的即时反馈与分析研究,通过专题阅读课的效果检测、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对比分析等有效方法,及时掌握实施这一阅读活动后,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主动性、能力提高方面的真实效果。六、研究方法
以案例研究法、测试法为主,辅以个案分析法和调查法。七、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年12月201*年1月)这段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充分酝酿,做好论证和方案草拟工作。(二)研究第一阶段(201*年2月201*年5月)进行阅读内容的研究。着重研究具备哪些特征的课外浅易文言文是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探究并总结其一般特征,为以后的阅读研究奠定基础。并形成总结文章。
(三)研究第二阶段(201*年6月201*年11月)这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阶段,不仅把第一阶段的成果运用到实际阅读过程中,进行反思,更重要的是从具体操作层面上,研究如何运用有效的方式、方法,促使学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同时进行效果的反馈与研究。同第一阶段一样有阶段总结,并形成总结文章。
(四)总结阶段(201*年12月)充分准备材料,进行整理工作。通过与同事的研讨、交流活动,总结形成本课题的《结题报告》。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一)课题研究的条件
本课题的研究处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环境中,良好的运行环境,必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我校是沛县初中的窗口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校领导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近年来,我校连获“省科研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且我校语文组教师有一定的教研氛围,有丰富的教研资料,可以保证本课题研究的完成。(二)预期成果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索“课外浅易文言文”有效阅读的一般规律及效果分析,撰写相关论文,完成《结题报告》。
扩展阅读:《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学》
利用旧知来阅读课外文言文,学会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学》案例
内容提要
近年来,中考对初中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成为一种趋势。但从学生的实际来说,初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基础薄弱;阅读量相对较少;生活中又不常用,因此阅读能力较差。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笔者以一节《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学》课为例,认为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既然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就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读是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解答问题的关键所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读;要重视对课内文言词汇、知识的积累及解题技巧的总结,强调对教材的把握;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让学生去抓住文本,反复读说揣摩,主动思索,摸索出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适当给予点拨;要巧妙设题,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关注;要重视课堂学法的指导。关键词
设想实录结果反思
一、教学设想
近年来,随着新教材的使用,进一步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教学评价体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尤其体现在中考和高考中。对初中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即是这种变化的具体体现之一。《201*年南京市中考指导书》中对文言文阅读时这样描述的:“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理解稳中常用的诗词和‘之’‘其’‘于’‘以’‘而’等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准确解释文言文中的重要语句,简要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并且能结合自身体验和现代生活实际作出评价。”这和《语文课程标准》是一致的。但从学生的实际来说,初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小学未学过任何文言文(除诗歌外),基础本来就薄弱;初中课本中文言文阅读篇目只有三十多篇(不含诗歌),阅读量相对较少;生活中又不常用,因此阅读能力较差。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怎样应对这种挑战呢?纵观05年各实验区中考题,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源”在课内:文言实词大多是教材里文言文中书下注释注解过的,或是课本中反复出现的高频词,文言虚词也是《课标》中要求掌握的常见的虚词。这就要求我们须立足课本,适度延伸,以已知解决未知。下面我结合《唐雎不辱使命》的一节延伸课来谈谈我的教学设想。这节课是根据溧水县教研室的要求上的一节县公开课。上这节课前我已先在课堂上让学生解决了《唐雎不辱使命》的字词翻译等,并对文章做了简要分析。这节课先通过复习《唐雎不辱使命》的相关知识,得到一些解决文言字词的基本经验;然后阅读课外文言文《触龙说赵太后》,利用旧知来解决读、词句的解释与翻译及相关问题,并通过阅读,能联系生活,阐发观点;最后总结出一些阅读课外文言文简单易学的方法。据此我确立了“利用旧知来阅读课外文言文,学会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的重难点。
二、课堂教师学生活动实录师:上课。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唐雎不辱使命》,今天我们简单复习一下文章的相关内容,然后借助文内相关知识来阅读一篇课外文言文,并从中寻找到一些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
我们先看《唐雎不辱使命》中相关知识的幻灯片,先思考一下,然后口答。回答错误的由其他学生纠正,并说出理由。[出示投影一:⑴解释下列加点词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②故不错意也③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④寡人谕矣.....⑤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⑥请广于君⑦否,非若是也⑧徒以有先生也]....(学生看投影,思考片刻,然后依次口答。)生:派、出使、同“错”、屈服、明白、曾经、扩大、像、只是。师:对不对?生(齐):对。
师:答得很对。再看看虚词掌握的情况。
[出示投影二:
⑵指出下列“之”的用法
①五百里之地②愿终守之③专诸之刺王僚④辍耕之垄上⑶指出下列“以”的用法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②以君为长者③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④徒以有先生也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学生看投影,思考片刻,然后依次口答。)生:“五百里之地”的“之”可译为“的”;“愿终守之”的“之”指代“安陵”;“专诸
之刺王僚”的“之”为助词,可不译;“辍耕之垄上”“的”的“之”可译为“到”。生:“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以”可译为“用”;“以君为长者”的“以”可
译为“把”;“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以”可译为“因为”;“徒以有先生也”“的”的“以”可译为“因为”;“令辱之,以激怒其众”的“以”可译为“来”。生:“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以”用法有误,根据上下文意,应译为“凭借”。师:回答得很好。要记住课下注释中的注解词义,以及反复出现的高频词,并注意前后
比较和积累。再看幻灯片。
[出示投影三:⑷翻译下列句子。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曰是也。]
(思考半分钟后)一生口译:如果这个士发怒,倒下的人有两个,流血五步远,天下人都穿丧服,今天就会是这样呀。
师:译得很对。我们总结一下,句子应怎样翻译?生:字字落实。
生:省略处要添加。生:注意句式。
师:很好。继续看投影。
[投影四:⑸投影问题,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①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②从文中找出例句来分析唐雎的性格特点。]
(学生看书)
生:秦王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来恐吓唐雎;唐雎以“若士必怒,伏
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来回应秦王。生:秦王谓唐雎曰:“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
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机智,能据理力争。生:唐雎曰:“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
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从中可以看出唐雎能言善变、不卑不亢、不畏强暴。
师:大家答问题时能扣住文章,积极思索,答得非常好。带着刚才的这些方法,今天
我们来阅读一篇课外文言文《触龙说赵太后》。(教师发放练习后)请大家大声读。(5分钟后)请同学们齐读。谁能说说说大意?
(一生说大意。另一生补充。)
师:读懂文章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下面我们来看几个相关练习,检查一下同学们阅读
的情况。
[投影五:⑴认真通读全文,给画线句点标点。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况人臣乎”](一生答。另一生纠正。)师:你们这样点标点有何依据?生:这句话有三个语气词“也”,它们常表示句内停顿。生:还有“乎”,常表示问句的语气。师:说得很好。
[投影五:⑵选择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A至而自谢长跪而谢之曰B故愿望见太后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齐兵乃出乃丹书帛曰D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虽千里不敢易也....⑶下列选项与句子“五百里之地”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则为之计深远B.持其踵为之泣C.太后之色稍解D.辍耕之垄上]生:⑵选C。A中“谢”都译为“道歉”;B中“故”都译为“因此”;D中“虽”都译
为“即使”;C中“齐兵乃出”的“乃”译为“才”,“乃丹书帛曰”中“乃”译为“就”。
生:⑶选C,它与“五百里之地”中“之”都译为“的”。A中“之”为代词;B中“之”
也为代词;D中“之”译为“去,往”。
师:很对。同学们能根据文意,联系学过的知识去认真判断,应该表扬。[投影六:⑷翻译下列句子
①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②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先进行讨论,再回答。
(讨论后)一生:我私下认为您对燕后的爱,超过了对长安君。
一生:地位尊贵,却无功于国,俸禄优厚,却毫无功劳,但又持有许多宝物。
一生:第②句翻译不完整。它是省略主语的句子。应译为:(他们)地位尊贵,却无功
于国,俸禄优厚,却毫无功劳,但(他们)又持有许多宝物。师:改得很对。讨论一下下面问题。[投影七:⑸回答下列问题
①触龙为什么去见赵太后?
②触龙认为应当怎样做才算是“爱子”?(用课文原句回答)
③当前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他们都是父母的至爱。读了本文之后,你觉得父母该怎样“爱”孩子?](学生讨论五分钟)
生:太后不肯以长安君为质,大臣强谏。
生:不完整。应说“齐要以长安君为质才肯出兵救赵,大臣强谏,太后不肯”。师:对。注意表述要完整。生:“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师:找得很对。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生: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就必须为他考虑长远的利益。师:译得很对。我们集体把这句话读一遍。
(学生齐读)
师:当前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他们都是父母的至爱。读了本文之后,你觉得父母
该怎样“爱”孩子?
生:要关心、爱护他们,给他们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但不要溺爱他们。师:他答得切题吗?
生:不符合题意。文题说“读了本文之后”,他未扣住文本。生:不要溺爱孩子,要为他的将来打算。
生: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锻炼他们生活的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作准备。
师:大家说得很好。也许你们还有更好的想法,课后可以写在日记本上。那读了这篇文章,我们来总结一下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生:要联系自己学过的知识解答问题。
生:要抓住文本。回答问题尽量使用文中的话。生:首先要结合注释读文章,一直到读懂为止。师:好。老师也进行了归纳,可以给同学们参考。
[投影八:
读→读懂文章明大意联→联系旧知解字词扣→扣住文章答问题]我们把这三句话读一遍。
(学生齐读)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唐雎不辱使命》中相关内容,并借助文内相关知识来阅读了
《触龙说赵太后》,并从中归纳了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即“读”“联”“扣”,希望能对同学们有帮助。课后请完成发放的练习上的另一道课外阅读。下课。三、教学结果1.学生的反映
学生甲:这节课的阅读消除了我畏惧的心理。因为我文言文本身读得少,课内的知识
有些尚未搞懂,一听说课外的更是有点不知所措。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只要对照注释认真读懂文章,其实很多问题是可以得到很好解决的。所以我不再害怕了。
学生乙:我觉得读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把握课内,尤其是对词语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因
为课外考查的很多内容,都能在课内找到答案。这是我上这节课的突出感受。学生丙: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掌握了一些阅读课外文的方法:联系课文学过的字词解
决课外字词,在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等,我觉得这些对于完成课外文言文的练习都是行之有效的。
学生丁:我觉得课堂上归纳的口诀挺好记的,希望以后多总结些简单易记而实用的口诀。
2.教师的评价
(1)内容实实在在,训练扎实有效。整节课没有花架子,无论是课内复习还是课外阅读,内容都紧贴《语文课程标准》,选题紧扣中考题型,符合现今中考方向。
(2)选题比较有价值,充分注意到课内与课外的对接与迁移,如课外文言文的实词与虚词的解释和用法,都是课本中的重点词,所列问题和课内课后练习的题型和难度大体相似,很有代表性。这节课比较有推广价值。
(3)这节课教学思路明晰,板块鲜明。它按照复习→迁移→归纳三个板块,井井有条,流畅自然。
(4)注意点拨和学法指导。如在翻译课内句子“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曰是也”后,教师问“我们总结一下,句子应怎样翻译”?在学生完成课外点标点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点拨“你们这样点标点有何依据”?尤其最后由学生总结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总结的口诀也简明易记。这些点拨和总结恰到好处,有利于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5)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由课内到课外、又已知到未知的渐进过程,学生的思维也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学习过程。四、教学反思
1.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达到一个怎样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也就是说,初中生能通过自己的简单积累,并借助注释,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明白大意,解释简单的、常见的字词和译句,并能根据文意回答简单的问题即可。本节课很好地灌输了这一思想,通过让学生大声自由读、齐读、借助注释说大意的方式来理解基本内容,再联系旧知解决字词和翻译,最后扣住文本回答浅显的问题,从而达成了基本教学目标。
2.初中课外文言文教学应怎么教?(1)要注重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解答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在考查中常常发现,学生答题往往不知所云,问题的关键就是没有看懂文章,没有好好读文章、读懂文章。这节课我是安排了两次读的过程学生大声读和齐读,也正是强化朗读的具体体现。同时我还设置了一道点标点的题目,这是对学生读的能力的一次检验,对于学生形成语感有很好的指向作用。
(2)重视对课内文言词汇、知识的积累及解题技巧的总结。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的根本。翻阅历年中考卷,不难发现,课外文言文阅读题词语解释大多都能在课本中找到依据。即使是课外问答题的解答方法也和课内问题的思维方法是一致的。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本节课中始终都注意到了课内与课外的对接,以强调课内积累知识经验的重要。如课外实词的考查,我就有意将课内与课外比较,对句子标点的点拨也让他们从课内得到的经验中找依据。这些做法都有利于
引起学生对课内阅读的充分重视。(3)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节课上,我始终以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把阅读的任务和思维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抓住文本,反复读说揣摩,主动思索,摸索出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而我只是在关键处给予适当点拨和引导。如在学生完成词语解释后,我便提示道“要记住课下注释中的注解词义,以及反复出现的高频词,并注意前后比较和积累。”在回答“当前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他们都是父母的至爱。读了本文之后,你觉得父母该怎样‘爱’”孩子?”一生说:“要关心、爱护他们,给他们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但不要溺爱他们。”我便问:“他答得切题吗?”这些问题适时地提出,及时地给学生搭建了一个独立思维、积累经验的平台。
(4)巧妙设题,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关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怎样使对话更流畅?这就需要要教师在课前研究文本,研究学情,巧妙设题。设题的目的既然是让学生同文本进行对话,就要在设题是考虑既要把握文章中心,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足够关注,又要不能人为设置障碍。本节课教学我设置了三个小问题:①触龙为什么去见赵太后?②触龙认为应当怎样做才算是“爱子”?(用课文原句回答)③当前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他们都是父母的至爱。读了本文之后,你觉得父母该怎样“爱”孩子?前两个问题都必须紧扣文本进行筛选整合才能准确答出,后一题虽属一道开放题,但如果未能体现文本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答法是不符合题意的,它同样是需要对文本的正确把握的。(5)重视课堂学法的指导。“课本也无非是个例子。”从一节课的层面上来推演这句话,我要说:“课堂也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积累经验和方法。叶老说:“选定一定的教材来读,无非‘举一隅’的性质,都希望学生从此学得方法,养成习惯,自己去‘以三隅反’。”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节课从课内复习到课外阅读,我始终贯彻了这一指导思想,或让学生总结,或自己点拨归纳。如在课外阅读结束后,我就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们来总结一下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先归纳得出:“要联系自己学过的知识解答问题”;“要抓住文本。回答问题尽量使用文中的话”;“首先要结合注释读文章,一直到读懂为止”。然后总结投影:“读→读懂文章明大意”、“联→联系旧知解字词”、“扣→扣住文章答问题”,并让学生读一遍来加深印象。课后从学生的反映来看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附
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3.《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会编)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方案》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方案: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方案》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68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