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调研报告
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调研报告
--------------------------------------------------------------------------------------------------------------------
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决策咨询委员会日期:201*-3-2410:24:2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持续快速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实现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就这一专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和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榆林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迎接世界挑战、增强国家综合整体实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榆林是一个资源型城市,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大调整、大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是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转折期,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正在由资源消耗型、投资拉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因此,建设创新型城市在榆林不仅具有客观性,更具有必要性、适时性和迫切性。
狭义的“创新”,通常指的是科技创新活动,而广义的“创新”则涵盖全社会、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创新活动,即以推动科技创新为主线,全面带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创新。它包括人才、信息、知识、经费等资源创新的基础,又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机构等创新的行为主体,也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等创新的保障体系。
但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榆林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要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最关键、最主要的就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手段,作为提高我市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
目前,榆林具备建设创新城市良好的条件和机遇。榆林是国家新型能源的重要接续地,榆林的煤炭、油气产量约占全国的5%;榆林是一个新崛起的能源化工城市,是理想的创新试验示范的场所和基地;榆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成为建设创新城市的重要支撑;榆林将形成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聚集的高地,可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良好条件;榆林聚集了一批具有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的知名企业,成为引领和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榆林形成或正在形成锦界、榆横、榆林、鱼河等多个自主创新的工业园区,成为带动创新的先导力量;榆林已同全国知名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形成能源化工、农业科研等一些创新试验示范和培育基地等等。通过自主创新的研发和积累,经过十至十五年的努力,一定能够率先把榆林建成创新型城市。
二、建设创新型城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突破
1、在科技创新上突破。科技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引领一切创新活动的龙头。在科技创新上要着力抓好“五个一批”工程:首先,引进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促进高端技术在能源化工领域的运用。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重点推进重大行业对软件应用,加快鲜活农林牧特产品的保鲜、贮藏、烘干、运销、包装技术的研发、引进和推广。围绕资源开发,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瞄准顶尖技术,发展装备制造业。其次,攻克一批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研究开发资源节约利用技术,降低资源开采与加工中的消耗与浪费,重点研究开发资源下游产品,形成多层次、多环节、多领域利用和资源互补共济的新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要研究开发水资源节约利用技术,加快城市水循环利用、工业和生活节水技术的研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要研究开发生态环境治理技术,进一步开展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等污染治理方面的技术攻关,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
第三,培育一批科技与文化结合的共性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利用高新技术将历史上形成的小说、戏剧、传说、故事等制成现代动漫、影视制品、音响制品,使传统内容经过现代手段加工、改造和提升,形成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产品和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向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渗透和发展,形成自主研发的文化产品和产业品牌。
第四,应用一批新技术,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综合运用数字、网络等技术,建立以人口、社会单位、环境和市政设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数据库,建设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强化信息安全建设。发展智能化交通管理技术。要推进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领域技术应用,开展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技术和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攻关。开展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源识别与诊断、监测与监控、预测与预防、风险评估与预警、应急反应与指挥决策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发与运用。第五,推广一批服务农村发展的适用技术,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的研究推广,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后减损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化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快特色农产品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加快节水、节能技术特别是沼气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远程教育,通过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建设。2、在产业创新上突破。要紧紧围绕榆林现代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面向未来的战略产业。要围绕“三大目标”,发展“四大经济”,着力打造“五大经济园区”,做强以能源化工为龙头的第二产业。要紧紧抓住畜牧业、林果业、杂豆业、蔬菜业、花卉业等优势产业,做优第一产业。要加速推进金融、物流、贸易、信息等第三产业发展,做大第三产业。要围绕能源化工产业,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服务业以及新型能源产业、文化和旅游产业。要建立产业基地集群,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产业品牌,使经济园区成为全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参与国内外高新技术竞争与合作的前沿阵地。
3、在建设规划创新上突破。要围绕建设全国乃至世界精品城市的要求,大气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搞好百万人城市规划,按照跨越式发展,建设能够完全支撑起以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能化产业、高新技术和人才密集的国际知名能源化工基地;以建设沙漠森林公园城市为标志,展现城在林中、湖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景中的诗情画意的时代理念,建成山川秀美的生态人居城市;建设既体现历史文化内涵,又表现时代气息、现代文明特征的,达到二者高度融合的新型一流、文化文明、绿色宜居城市。
推行法定图则制度,对指定片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公共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城市设计等方面作出控制和引导规定。针对市场性内容和公共性内容作出不同的规定,即对于市场性开发建设的用地和设施,法定图则将容积率、用地性质列为刚性控制的指标内容;对于公共性的配套设施、市政设施等,法定图则对其分布、用地规模、地面及地下控制范围等予以明确,防止市场力量挤占公共设施的用地或者推脱承担的配套建设责任。4、在城市管理体制创新上突破。在交通管理体制上,将公路、铁路、城市公交、邮政等方面的管理协调职能,纳入一个整体,赋予物流产业方面的宏观管理和协调,以及制定整体运输政策,实行大交通管理。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在制定公共交通产业发展政策时,重点实施中小巴减量淘汰政策,逐步将中小巴迁出中心区,同时提高公交大巴标准,所有新投运力或更新车,必须具备大容量、绿色环保型,建立与现代经济活动相协调、相适应的公交系统。在区划和街道管理体制上,将现行榆林城区发展规模划分为若干管理区,实行管理区首长负责制。进行街道区划调整,建立市、区、街三级管理执法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在环卫体制上,以管干分开,环卫作业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为目标,推动市容环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以整治市容市貌为重点,对清除乱贴乱画和捡拾“白色污染”委托保洁公司清理,推进市场化运作;推进“门前五包”(包净化、绿化、硬化、美化、亮化)责任制,制定《门前五包管理办法》、《建筑物立面保洁管理办法》、《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办法》、《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环卫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在公用事业体制上,成立市公用事业局,统筹供水、供热、供气、排污等项公共服务,制定紧急抢修和重大事故防治处置预案,并提供优质、高效、及时的服务。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天然气入户和集中供热等公用事业项目建设。
在土地制度上,着力调控土地资源,建立起土地收购、整理、储备、拍卖等一整套经营管理制度经营城市土地。对原属村组及企业、单位等拥有城区范围内的土地通过产权置换、项目置换及赎买等政策市政府统一调配使用,对城郊村组土地分别按照中长期发展整体规划要求从严控制,严厉打击借开发之名囤积、炒卖土地行为。对近年来城郊及公路沿线土地进行清理整治。
5、在思想观念的创新上突破。思想观念的创新至关重要,只有思想观念的创新,才能摒弃落后的思维方式,形成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建起新机制、树立新形象。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把思想观念的创新渗透于工作、学习、生活和一切社会事务中,使创新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要有慢走一步,差之千里;耽误一时,落后多年的危机感,大力倡导勇于开拓、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魄力,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始终保持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敢于竞争,勇攀高峰。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还需要培训和确立市民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意识成为市民思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倡导创新的精神,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新激情和活力。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到创新行动之中,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创新、参与创新、推动思想解放观念创新的浓厚氛围。要把提高全体市民素质工作放在突出而重要的地位,在全体市民中普及创新知识和理念,提高市民的创新能力。要不断将创新实践和成果进行宣传、传播,使建设创新型城市活动变成每一个市民的自觉行动,成为推动城市不断进行新的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要集中打造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构建与其它创新互动的创新文化体系。三、建立健全创新的保障机制。
1、政策保障。构建创新型城市政策体系框架,建立有利于政府引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市场在配置基础性作用的政策激励机制。凡是政策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大胆地探索和试行;凡是上级政策和规定有弹性的,都可以创造性地用足用好;凡是外地可以实行的,都可以积极借鉴和运用。要对自主创新企业给予税收、水电、土地等资源的优惠和保障;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全国驰名商标的企业、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的企业以及科技功臣,对各种创新活动中取得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活动深入、健康地开展。2、舆论保障。在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创新型城市建设专栏,发动市民开展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大讨论,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献计献策。建立创新网站,创办创新刊物、举办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主题研讨会,推动群众性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
3、投入保障。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创新投入保障体系,使全社会的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在编制年初预算和执行中,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市级财政投入增幅明显高于市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支持企业和转(改)制科研院所的自主创新项目,引导在榆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对企业、科研院所开发的通过认定、符合政府采购技术标准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施政府首购政策和订购制度。
4、服务保障。政府要注重以自主创新为内核的内生式经济发展,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全力打造自主创新的综合服务环境,如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先进规范的体制环境、优惠连续的政策环境、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诚信文明的社会环境、优越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先进配套的基础设施环境。要建立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着力提高自身的公共服务水平,为推动自主创新提供更为优越的个性化服务。
总之,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全社会都要为建设创新型城市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建全新城市。
扩展阅读:济南关于创新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创新型城市建设联合调研组
当前,济南正处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是适应新阶段新要求的战略举措,通过创新应对金融危机、转变发展方式,解决资源环境制约问题,推动济南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增创省会发展新优势。创新型城市建设涵盖科技、产业、文化、机制环境等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调研组重点围绕科技、产业、环境创新进行调研,提出对策建议。一、基本情况
(一)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工作基础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型城市建设。201*年明确作出“2020年前率先在省内建成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构建了组织、评价、规划、责任、政策、主体“六大体系”,为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
1.形成了创新的推进机制。成立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委员会,出台《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和11个分规划,高新区、各县(市)区均建立推委会,构筑了市创新委决策重大事项、联络员会议协调具体任务、推委会办公室衔接统筹、部门及县(市)区协作互动的工作机制。将创新型城市建设纳入全市目标管理考核,制订《创新型城市指标评价体系》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县(市)区、高新区考核体系》,设置了包括科技投入、技术比重、名牌产品、技术中心、专利等在内的44个监测指标,严格领导干部考核,强化政策跟踪问效。健全财政投入增长机制,201*年以来,市财政科技投入7.5亿元,其中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2.39亿元,包括企业自主创新4450万元、基础平台建设106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6000万元,争取省以上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4.06亿元。
2.构筑了创新的政策体系。在科技发展、产业创新、人才引进、科技投入、园区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先后出台济南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创新型企业管理办法》及鼓励成长型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创新激励政策,201*年以来市财政拿出1.6亿元创新奖励资金,设立科学技术最高奖,奖励力度居全国前列。健全创业风险投资法规保障体系,鼓励县(市)区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入。3.搭建了创新的载体平台。推进省会科技资源整合,构建了技术创新、创业服务、合作转化、资源共享、创新载体“五大平台”。创建国家级科技园区6个、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7个、863成果转化基地2个,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日IT桥梁工程师交流示范基地先后落户济南。齐鲁软件园、济南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各类孵化器达100万平方米,国家级企业孵化器5家、在孵企业10余家。大中型企业90%以上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建成科技中介机构269家,其中生产力促进机构23家(国家、省级各3家)、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4家、科技咨询服务机构16家、技术推广机构7家、技术产权交易机构4家。启动“百家实训基地”计划,17家实训基地投入运营。建立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等6个基础条件平台和华东地区最大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成功举办四届信博会和五届科交会,促进了科技资源与生产要素衔接结合。201*年,全市R&D活动经费支出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经费支出达44.9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3%,连续3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荣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称号,科技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二)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资源优势
1.人才研发优势。济南作为省会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密集,人才资源丰富。现有高校39所(加成人高校和社会办学65所),院士7人、高级职称8万人、各类人才70余万,万人拥有高级专业人员138人。市级以上独立科研机构177家、重点实验室53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山大晶体材料、山大生物技术)、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1个。企业技术中心16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1家,其中国家级12家,浪潮集团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实验室成为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力诺集团成立首个国家级太阳能光热利用企业技术中心,齐鲁制药被批准为国家哺乳动物细胞国家工程实验室,重汽集团被批准为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平均每年开发新技术新产品1000项以上。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230项,获国家、省科技奖励分别为29项、983项,浪潮万亿次超级计算机、二机床高效全动能大型机械压力机、三维CAD/CAM软件、重汽重卡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取得重要突破。201*年专利申请量11584项,201*年1-9月份专利申请量8077项,专利申请、授权量和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
2.区位比较优势。济南连接京津、沪宁两大都市圈,是承接沿海开放与内陆开发的重要枢纽,是济南城市群经济圈核心,拥有铁路、航空、高速公路、国省道等多元交通体系,为全省最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集散地。济南是区域性金融中心和“一行三会”驻地城市,金融网点密集,现有商业银行22家、投资担保机构120家、资产管理公司3家、信托投资公司2家、保险公司30余家、证券公司总部21家、科技风险投融资机构7家,201*年以来引进汇丰银行、安联保险等2家外资金融机构,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加快推进。3.产业基础优势:通过近年加快结构调整和新特优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01*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5.8:44.2:50,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37.4%。201*年1-9月份,三次产业比例为5:44:51,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38.54%。从近年我市重大科技成果看,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现代农业等领域,产业创新潜力很大,201*年新增产值290余亿元,增长25.2%。尤其是新能源与节能产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别保持44%、41.08%的较高增速,201*年产值达220亿元、194亿元。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八大技术联盟,涌现出浪潮、中创、重汽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国家、省、市级创新型企业分别达到1家、10家和40家。在数控机床、锻压设备、发电设备、服务器、软件等领域拥有一批名、优、特产品,新型数控机床、大型数控压力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20%、90%以上,循环流化床锅炉、试验机、塑钢机械等均居国内市场前列。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等园区集聚效应增强,集成电路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山东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大学城动漫游戏研发基地初具规模。
4.设施环境优势。近年来,以筹备全运会和园博会为契机,集中开展重点工程建设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大幅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继续完善,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行政审批改革走向深入,政府服务效能提高,高新区等9个开发区管理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深入实施。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40优城市、投资环境极力推荐城市、中国最适宜开设工厂的20个城市之一。(三)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制约因素
1.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传统产业升级任务艰巨,创意产业刚刚起步,产业创新亟待深入。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不大,高新技术产值1460.01亿元,居省内第5位,仅相当于青岛和烟台的38.8%和46.4%。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创新内生动力不足,核心技术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自给率偏低,知名品牌产品较少。
2.资源发挥不充分。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产学研合作层次较低。职称评定与研发成果、专利发明脱钩。省会人才研发优势未能转化为创新资源,领军人才不足,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短缺和流失严重。CIIIC等高新技术产业载体建设进展缓慢。
3.服务体系不完善。创业融资、风险投资渠道不畅,缺少支持企业上市的政策,大型担保、风投机构缺乏,对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扶持不够。市场化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中介机构规模较小,大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
4.创新投入仍有差距。201*年科技研发投入仅占全市生产总值1.99%。财政资金和金融贷款在科技活动中比重偏低,金融机构贷款仅占2.38%,低于全省4.7个百分点。财政科技投入管理分散,削弱了政策力度。企业研发投入较低,规模工业技术开发费用仅占销售收入1.35%,与先进城市差距较大。
5.创新环境仍较滞后。鼓励企业创新投入的税费减免、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落实不到位,仅有不足40%的企业享受这些政策。园区平台建设缺乏规划引导,应用性、效益性有待加强。部门多头管理问题突出,行政审批仍需简化,土地、规划等方面企业反映问题较多。全民创新教育有待深化。二、思路目标
(一)总体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把创新作为推动省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把调高调轻调优产业结构作为基本取向,把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强化政策、资金、人才三个关键,整合创新资源,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全面提升省会核心竞争力,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二)目标任务力争到201*年:
支撑发展能力较大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R&D经费占GDP比重达2.6%,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力。
创新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5:42:53,高新技术比重达45%,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50%,新特优产业得到突破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培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0家,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达300家以上,新增国家级1个、省级15个。高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达60%以上。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达2.5%以上。创建省级以上名牌200个、著名商标200个。
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建成20个以上市级生产力中心,创建5家国家级中心。实施60个标志性产学研工程项目,新建30处产学研中试基地。科技风险投融资机构10家,创新融资体系初步建立。
创新人才保障逐步强化。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610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250名(市属20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100名(市属129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00名(市属5名)、博士1000名(市属),企业家群体不断壮大。
创新机制环境不断优化。全民科学素养明显增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达5%以上,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的人口素质要求。行政效率不断提高,创新推进机制日益完善。
到201*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高新技术比重达50%,万人专利申请量达31.88件,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达2.75%。建成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0家,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三、对策建议实施六大工程:
(一)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切实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1、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集中突破一批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品牌和标准。2、促进成长型科技企业发展,严格落实成长型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成长型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发展、提升规模以及为大企业协作配套。对成长型企业以自有资金为主投入高技术、高成长投资和研发项目的,给予30%-50%的贴息补助。对创新能力强、发展速度快、竞争优势明显的成长性企业,给予表彰奖励。3、落实企业技术开发项目认定及管理办法,落实好税前抵扣政策和鼓励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面向重点产业构建一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4、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细则,推进专利、商标、品牌、标准四大工程,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利用。
(二)实施产业创新工程。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依托省会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核心技术、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新兴产业,加快构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省会产业体系。一是通过新技术产业化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以太阳能利用为重点,以北车风电基地、力诺太阳能光伏、晟朗201*兆瓦光伏发电等项目为载体,加快东部、商河、章丘三大太阳能产业基地建设,发展风电装备、生物质能、地热能产业,打造原材料、加工制造、装备制造、工程应用产业链条,20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新材料产业以有机高分子材料、LED半导体照明材料、复合材料为重点,加快中氟化工、圣泉、天诺光电等企业发展,打造省内重要的新材料研发加工生产基地,20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以电子元器件、软件、信息服务外包、电子信息产品流通业为重点,以浪潮科技园、富士康LED半导体照明、华强信息产业基地、鲁能电工电器产业园等项目为载体,大力实施“数字泉城”工程,抓好部省共建软件城建设,用好1亿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快“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市”建设,20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以齐鲁制药干细胞研发中心、福瑞达生物基材料高分子透明质酸等项目为载体,打造化学药物制造、中药、生物制药、生物医学工程、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生物服务六个产业集群,20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二是通过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按照“建设重大项目、壮大核心企业、构建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以重汽工业园和技术中心、中石化重质基础油光亮油生产基地、中化集团100万吨CPP项目、济钢新东区等项目为载体,推动交通装备、石化化纤、冶金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品牌化和主导产业高端化。加快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推进金融机构集聚,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强盖家沟、担山屯、郭店等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构建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依据省会需求发展都市农业,发展生态农业等新模式,开发绿色产品、功能产品、新特产品,推动星火产业带、示范园区、品牌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培育壮大佳宝、维尔康、民天等一批农村科技型龙头企业,创新农业产业组织,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农产品深加工。三是通过激活文化创意培育新兴产业。整合省会文化资源,完善文化传媒网络,拓展文化艺术、动漫游戏、广告与咨询策划、展演出版、时尚消费、休闲娱乐等产业领域,建设齐鲁动漫基地、“意匠351”等8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鼓励出版、发行、广电、报业等国有大型文化企业整合资源,组建大型文化传媒集团,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
(三)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1、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围绕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专利、标准、检测检验等共性技术与公共技术研发,重点打造8个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已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增加设备投入、扩充功能。2、制定省会产学研合作发展规划,落实省“百千万”科技合作创新工程和“天使”创业基金计划,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实验室、技术中心,以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批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开展委托研发、技术入股、投资入股等多种形式合作。3、完善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采取政府补助等方式丰富信息内容,建立以市科技信息港为枢纽,连通县(市)区、行业委局、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4、加快中介服务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产权交易市场、孵化器做大做强。5、用好信博会和科交会等平台,加强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科技合作。6、对开发区科学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招商引资利益分配机制,加快CIIIC建设,支持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打造产业创新集聚区。(四)实施创新队伍培育工程。1、认真落实我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规定,用好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大力实施“5150引才计划”,积极引进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探索知识、技术、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健全创新型人才评价激励机制。2、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在对全市实训基地评审认定基础上,出台有关使用办法,落实税收、财政、土地等政策,依托项目和重点学科,通过联合办学、订单式培训等形式强化人才培养。对积极培育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及高技能人才的基地和企业,每年遴选典型表彰奖励。3、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创新人才,实行政策津贴、企业津贴制度,并允许破例参加职称评定;对有发明专利的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时优先考虑。4、继续实施“泉城学者建设工程”、“青年科技明星计划”、“留学人员创业计划”,推进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进程。落实“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动员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进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落实“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激励科技人员和高校毕业生作为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兴办生产经营实体,开展创业服务。
(五)实施创新投入保障工程。加大财政投入,深入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1、整合现有支持创新的财政资金,集中统一管理使用,重点支持企业自主研发、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基础性和重大应用技术研究,支持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科技公共技术和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企业、高校院所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重大高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设立产业创新引导基金。201*年5000万元,以后每年3000万。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于国家、省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地方配套,国家、省和市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等配套扶持,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此项资金由科技、发改、财政、经委、监察、审计等部门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加强项目评审、资金使用、管理监督,确保资金安全和效益。3、鼓励吸引社会投资。利用贴息、补助、担保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培育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市场,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创业投资、风险投资领域,引进国内外著名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利用创业板推动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强化上市企业培育、费用补贴和政策支持。研究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办法,健全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六)实施创新机制完善工程。1、加强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委员会要切实发挥职能,加强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绩效考核。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努力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和经济、技术、法律等服务指导。2、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科技决策、统筹协调、科技投入、技术转移机制,完善科技评审和评价奖励办法,加大自主创新奖励比重,对创新成效显著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参照科技进步最高奖给予奖励。3、整合创新政策资源,全面梳理中央、省、市激励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完善我市创新发展的配套政策,切实解决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4、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机构改革,提高效能,改善服务,重点解决部门多头管理以及审批、土地、规划等方面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营造服务、信用、法治、创新环境。5、发挥科技、教育部门的基础性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创新文化,大幅提高我市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附件1: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试行)附件2: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县(市)区、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试行)附件1
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一级指标内容二级指标内序容号三级指标计量单位主管部门内容个个个所人个个个个个线部户条亿人公里、百万吨标台册市经委科技局市经委科技局教育局教育局科技局科技局科技局科技局科技局信息产业局信息产业局信息产业局外经贸局1企业技术中心企2高新技术企业业3创新型企业创高4新校5主6公体共7研8究机10构11普通高等学校数每万人高校毕业生数公共研究开发机构数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中心企业孵化器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12每百人固定电话线数创新环境基础13每百人移动电话用户数设施14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15机场航线数创新环境基16铁路客(货)运量础设施17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标台数18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市经委市建委文化局人才资源创新投入19每万人商业银行网点数20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R&D人员折合全时人员占就21业人员比重享受国务院特贴人数(含院22士)留学归国人员和引进海外23高级人才总数政府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24比重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占财政25支出比重26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个人%人人%%%%%项件件件个个个个%%%%金融办人事局科技局、教育局人事局人事局财政局财政局科技局、教育局科技局环保局科技局、市经委新闻出版科技局科技局工商局质监局质监局科技局科技局科技局科技局信息产业环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占27境销售收入的比重改28环境质量指数善29科技合作项目数量创30新绩创31效新32产33出34353637创新绩效结38构优化39著作权年度登记量万人专利申请数万人专利授权数著名商标数量名牌产品数量国际、国家标准数量年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获得数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40软件业销售收入占GDP比重41实际利用外资占总投资额比重%吨标准煤立方米%局外经贸局市经委市经委科技局42万元GDP综合能耗43万元GDP耗水量44科技贡献率注:1.在上报本年数据的同时,上报上年同期数。
2.第21、26、27、37、38、39、40、42、43项由统计局根据现有资料加工整理,其他数据由各主管部门提供。
3.报送时间:年报为次年1月底前,半年报为7月20日前。
附件2
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县(市)区、
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序号123456789内容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公共研究开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孵化器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政府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权数合计总量增幅5554544662.52.52.52.02.52.02.03.03.02.52.52.52.02.52.02.03.03.10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66556666553.03.02.52.53.03.03.03.02.52.53.03.02.52.53.03.03.03.02.52.511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2万人专利申请数13万人专利授权数14著名商标数量15名牌产品数量1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17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8万元GDP综合能耗19万元GDP耗水量注:1.综合评价分为总量评价与增幅评价,总量评价与增幅评价各占50%。计分方法是:分别按不同群体进行排序,按名次排序递减计分。
2.当年度争取认定国家级科技园区,辖区企业作为主要承担者制定国际标准及国家标准的,每项加4分。累计加分不得超过8分。3.对国家、省、市出台的有关科技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酌情扣分,最多扣分不超过2分;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到位为零的,第9项不得分。
4.第1、5、6、14、15项分为国家、省、市三级,分别占本项的50%、30%、20%;第2项分为省、市二级,分别占本项的60%、40%。(信息来源:市政府研究室)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调研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调研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调研报告》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72362.html
- 上一篇:201*年学习型机关创建总结
- 下一篇:创新型机关创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