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提高扶贫资金效能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提高扶贫资金效能
自201*年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以来,我办认真贯彻落实扶贫开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以扶农助农为宗旨,以发展壮大为主线,以强化管理,防范风险为重点,锐意开拓,真抓实干,有效破解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贫困户谋发展缺资金的难题,增强试点贫困村“造血”功能和经济发展内动力,为试点村贫困农户早日脱贫致富发挥了有效作用。现将近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涉及甘州区毛家寺和肃南县白银、北峰、红旗、马蹄等5个村,总人口602户2473人,其中贫困人口480户1676人,劳动力1352人,耕地5492亩,10个村民小组,投入财政专项互助资金65万元。至目前,入社农户458户,入社率达76%,其中入社贫困户384户,贫困户入社率80%,吸收村民入社资金13.5万元,社员累计借款156户,累计借款金额62万元。其资金主要用于发展中药材、旱地谷子、玉米制种、马铃薯等特色种植业及畜禽养殖业,劳务输转培训及小型加工、牛羊育肥贩销等生产性项目。通过实施贫困村互助金,探索出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和方法,促进了种养业的发展,激发了农牧民自主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自我发展的热情,为农民带来了实惠、创造了财富,提高了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改变了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增强了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二、主要成效
(一)缓解了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的困难。贫困农民增收渠道不多,收入较低,发展生产的启动资金缺乏,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手续繁杂、农民急需急取难,成为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中的难点。针对这一问题,我市的5个互助社借助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的支持,把农户个体零散的资金特别是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资金量,再按照章程,在本村内将资金发放到有需求的社员手中,使社员能够及时获得资金支持,并互通有无,互相帮扶,有效地缓解了农户生产发展资金紧缺的问题,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二)创新了扶贫开发模式。扶贫互助基金和互助组织的建立,使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创造出了组织穷人、瞄准穷人、一次投入、滚动发展、互相帮助、效益多样的新模式。为贫困户项目的后续扶持和管理,扶贫资金作用的有效发挥搭建了平台,创新了扶贫开发模式。
(三)提高了贫困户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贫困村农户生产大都是传统的分散经营,部分农户由于自身素质和生存环境的影响,不了解市场,不通信息,不懂技术,经营效益低下,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扶贫效益的提高。而互助资金试点村有效地改变了贫困农户生产经营个体化的现状。在体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互助社组织的活动,加强了思想交流,促成了信息、资源共享,遇到困难能够得到集体帮助,共同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共同应对市场风险,增强了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拓宽了农村产业资金投入。互助资金用于发展农牧村特色产业,增强了农牧民借鸡生蛋的意识,缓解了农牧村发展资金缺少的问题。农牧业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农牧民增收相对有了保障。试点村农户利用互助资金扶持60户牧民发展舍饲养羊,户均增收1800元;扶持100户农民发展马铃薯制种,户均增收1200元;扶持50户牧民发展牛羊育肥贩销,户均增收201*元。
(五)增强了基层组织活力。通过对村干部和互助资金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培育了一批农民群众的“贴心人”和发展的“能干人”。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试点中,党员、干部带头入社、领头干事,主动与贫困户结成互助小组、帮助发展,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基层党员、干部的信任感。
三、主要做法(一)健全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是创新扶贫模式的现实选择,是为缓解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农民生产资金缺乏,解决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突出矛盾而争取的一种特殊扶贫方式。这是加快农村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举措,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自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始终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成立了以市、县区分管领导为组长,扶贫办、财政局、民政局负责人为副组长,扶贫、财政、民政、审计、信用、监察等单位为成员的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所在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并要求各相关部门和个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整个试点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确保了资金管理工作平稳运行和资金的良好使用效率。
(二)完善规章制度,靠实工作责任。为切实抓好“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落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贫困村互助资金实施方案》、《贫困村互助资金管理办法》、《贫困村互助资金组织章程》、《民主监督责任追究制度》、《理事会职责》、《监事会职责》、《印章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统一印制了“社员证”、“借款合同”、“借款申请表”、“借款诚信卡”、“专用借据”和“专用收据”。并严格按照《章程》由社员民主推选出理事会,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贫困村互助资金日常工作,成立监事会,加强群众监督,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同时,实行分级负责制,层层签定责任书,村对乡镇负责,乡镇对县区扶贫办、财政局负责,县区扶贫办、财政局对市扶贫办负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任务到村。积极推行工作年度考核制,注重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考核,确保试点工作有序开展。明确了财政、扶贫、民政、农业、畜牧、科技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市、县区扶贫办负责宣传、规划、组织筹建等工作。县区财政局负责资金的筹集、拨付和监管。县区民政局负责机构注册、运行管理。农业、畜牧、科技等相关部门,根据相关职能,负责发展产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乡镇和村两委负责宣传发动群众。监事会对互助社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三)狠抓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市、县区扶贫、财政部门定期组织管理人员集中培训、学习和交流。主要培训工作方法,业务技能。一是对村互助社理事会成员进行有关政策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二是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入社成员进行生产经营技术、技能培训;三是宣传介绍开展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目的、意义和操作办法,让群众全面了解、支持、参与试点工作。通过培训逐步提高了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为互助社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搞好宣传引导,营造舆论氛围。为使广大群众了解熟悉扶贫互助资金的有关政策,互助资金扶贫项目能够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采取印发宣传资料、书写标语、召开群众大会、举办宣传培训班等形式,从政策依据、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宣传使互助资金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调动了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了广大村民积极主动申请入社,热心监督,确保了互助资金项目安全顺利运行。
(五)严格资金管理,确保安全运行。为了充分发挥互助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互助资金滚动增值,精心组织,规范运作,严把四个关口,确保互助金安全运行。一是把好项目审核关。互助资金作为农户发展经济短期资金需求的借款来源,发放必须有合适的、可靠的发展项目。基于此,互助社对申请借款的社员,逐户核对项目,了解项目准备情况,对于项目准备充分、扶持前景看好、诚信意识强的社员予以确认,真正做到了资金用在点子上。二是把好借款额度控制关。在实施过程中,对于各类扶持项目按照投资额大小,规定了最大的借款额度。对品种改良、农药、化肥、畜牧业养殖等一般性生产项目,互助资金借款额度控制在3000元以内;对于特殊产业如大棚蔬菜、牛羊养殖等投资额较大的项目借款控制在5000元以内,宜多则多,宜少则少,最大限度发挥了互助资金的扶持效应。三是把好程序运作关。在借款过程中,严格按照实施细则要求,先由本人提出借款申请,互助社对该农户申请的扶持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包括实地查看,根据农户计划实施项目的可行性,确定是否对该农户发放借款。在借款办理过程中,借款人必须采取三户联保或个人担保,并张榜公布借款名单及金额,其他社员无异议后与农户签订借款合同和还款保证,经互助社理事长签字后由财会人员向农户发放借款。四是把好监督管理关。为确保互助金良性运行,市、县区扶贫办定期听取互助社的工作汇报,现场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同时不定期开展日常检查、监测、阶段性评估和定期评估工作,确保互助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
(六)瞄准工作重点,科学选择项目。为确保互助资金安全运行,发挥效益,认真筛选试点村组建互助社。在放借农户的确定、扶持项目的选择上,坚持因地制宜,因人选项,科学规划,重点解决试点村农户在增收中“无本”、“无力”、“无助”难题。一是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提高农户自我发展增收能力选定项目。二是针对不同试点村的经济发展现状、自然现状和农户的实际情况选定项目,使项目利于实施、利于农民增收。三是因村制宜、因户施策、量力而行的原则,既规划在短期内经济效益明显的种养业增收项目,又着眼于长远解决贫困群众增收问题,稳步脱贫选定项目。
四、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
虽然我市互助资金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此项资金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互助金政策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农民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互助资金投入额度还需加大;三是内部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四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项目风险保障机制较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此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综合素质,增强参与管理和发家致富的能力;二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制度管理,完善资金运作发展模式,保证工作的延续性和长效性;三是多渠道争取“入社”资金,获取更多的扶持,不断扩大资金总量,夯实农村经济。
(张掖市扶贫办校德阳张顺录赵自龙)
【责
扩展阅读:创新产业扶贫开发模式提高互助资金使用效率
创新产业扶贫开发模式提高互助资金使用效率
西乡县峡口镇渔河村扶贫互助资金力促产业大发展
西乡县峡口镇渔河村自201*年被县上确定为“互助资金试点村”以来,通过入户宣传、精心谋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全村加入互助资金协会的农户达到了304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4%,并成立了61个联保小组,协会资金总量达70.88万元,有效缓解了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资金短缺的问题,提高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了贫困农户自我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能力。一、基本情况
峡口镇渔河村位于镇政府以西,与骆家坝镇相接,同时也是一个距镇政府最偏远的村之一,地形以山区丘陵为主、群众居住分散,总体经济条件较差。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360户,1142人,有劳动力572人,其中男性308人,常年在县内外打工人员340人。截止201*年底,全村贫困户209户60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3%。
201*年,在县扶贫办、财政局的帮助指导下,该村采取“财政扶贫资金+会员缴纳的入会股金+接受社会和个人捐赠+占用费”的扶贫互助运行模式,正式成立运行扶贫互助资金协会。截止201*年11月,渔河村互助资金协会共有会员304人,其中贫困农户126户;协会资金总量70.88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扶贫资金16.88万元(其中1.88万元属国家资金收益分配进入本金),会员入会资金54万元。今年发放借款82户,借款金额72.5万元,其中发展良种茶园借款50万元。201*年户均增收201*元左右。二、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一是领导重视。镇上成立了渔河村扶贫互助合作资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镇分管领导任组长,镇扶贫办、民政办、农经站、财政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并由镇扶贫办为牵头单位的工作机构。镇政府、财政所指派专人负责管理。渔河村成立由村支书任组长,村委会、村监委会和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工作机构。二是层层召开会议,广泛宣传动员。及时召开镇、村、组会议,传达全省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相关会议精神,研究讨论如何开展渔河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部署。三是制订方案。根据县扶贫、财政部门的工作要求,印发了《渔河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实施方案》和互助资金协会七项制度及六项规定,选举产生了渔河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监事会和理事会。
(二)依法注册登记。扶贫互助合作社作为独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县民政局注册登记、在公安机关备案、在技术监督局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在农村合作银行开设了专户。
(三)强化管理,规范运行。一是健全制度。出台了《渔河村互助资金实施方案》,制定了《渔河村互助资金会计核算办法》,并依据贫困户的不同类型,对入股本金进行了适当分类,建立了机制,形成了制度,从而有钱办事,有人管事,能长久坚持。另外制定了完备的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章程》及其相关配套制度,聘请了财务管理人员,统一了互助资金的借款申请、项目审查、资金审批、资金回收等完备的运行流程,有效保证了互助资金协会的规范运行。二是加强培训。由镇扶贫办分别就《章程》解读、《实施方案》、业务流程、对外合作、财务管理、注册登记、专业合作社发展等内容进行了专题培训,对各类报表进行了现场培训学习;邀请县扶贫办、民政局、农业局进行业务辅导培训,开展扶贫互助协会知识讲座,帮助群众了解认识扶贫互助协会,让群众明白如何从扶贫互助协会申请利用资金发展生产、经营。三是积极发展会员。扶贫互助协会以农户家庭为单位,对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一定技术特长;入会农户缴纳互助金1000元以上,有加入协会的意愿,接受扶贫互助协会的章程,执行扶贫互助协会决议、决定,均可提出申请,经互助协会理事会讨论通过登记后即为会员,发给会员证。确保群众积极参与入会。入会贫困户的认定一般由本人申请后,村两委召开会议,有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集体进行评议,评议结果公示后由村委会上报镇扶贫办审核批准后方可入会。四是发挥好理事会、监事会作用。渔河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理事会作为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领导互助协会开展日常工作;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等具体领导开展互助协会相关工作。监事会主要监督理事会执行扶贫互助协会章程和规章制度情况等相关事项。扶贫互助协会日常管理运行工作任务主要有:(1)协会会员入会和退会;(2)负责资金发放、回收和争议仲裁等管理工作;(3)承担互助协会的日常工作;(4)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按季度进行公示;(5)按月向主管部门上报项目实施情况,财务、监测报表等;(6)接受相关部门监督和指导。监事会主要由监事长和监督员两人履行职责,轮流进行监督,主要监督理事会执行扶贫互助协会章程和规章制度情况和资金的使用情况。监事会在日常工作中的主要工作形式一是定期开展公示公开,二是不定期对资金账目进行抽查,确保无呆账、死账的出现,三是督促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四年来,监事会共纠正挪用贷款资金现象2例,为扶贫互助协会运行建立起一道防火墙,有效保障了互助资金账目的清晰明了、运行健康持续。由于该村扶贫互助协会理事会及监事会责任分工明确,也极大提高了互助协会及理事会成员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每次放款和还款过程,理事会工作人员当天便可办理好相关的手续。(四)夯实基础,强化服务。渔河村互助协会不断改善基础条件,达到了“六有”,即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办公桌椅、有档案柜、有保险柜、等现代化设施,提升了工作手段,增强了服务能力。三、主要特点
(一)互助资金与主导产业对结。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实行互助资金与主导产业相结合,实施产业扶贫,将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三者有机地进行了结合,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互助协会增效的三赢格局。将国家资金、农民入股资金、社会资金进行了整合,解决了贫困群体发展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资金瓶颈问题。渔河村适宜茶叶发展,生猪养殖也是传统优势。渔河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根据会员的自身能力独立自主地选择发展项目。如渔河村三组村民熊文斌,201*年入会成为互助协会的首批会员。201*年他从协会借款10000元购买仔猪扩大养殖规模,当年就出栏生猪100头,其中商品猪60头,收入3万多元;201*年再借款10000元,扩大了养殖量,当年出栏150头,总收入50000元。通过互助资金的周转使用,使他脱离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二)富裕农户与贫困农户对接。让有带动能力的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个体经营大户等富裕农户和一定数量的贫困户对接,实施产业扶贫。为贫困户提供担保,带领贫困户开展种茶、养猪及茶叶加工、中药材等项目,统一产品销售,实施产业化经营。
(三)互助协会与专业合作社相互依托,促产增收。渔河村是一个以茶叶种植、加工为主导产业的村,全村现有茶园面积1100亩,种茶农户155户,茶叶加工企业6户,201*年该村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为进一步支持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和壮大茶产业,协会会员中43户茶叶种植大户以茶园入股的方式成为茶叶专业合作社成员,这些会员懂经营、会管理、技术好,使茶叶专业合作社平稳起步,运转良好,迅速打开市场,专业合作社成员由成立之初的25人发展到105人,资本金达590万元。该村村主任孙翠萍06年创建茶叶加工厂一个,08年加入互助资金协会,09年以茶叶加工厂入股为茶叶专业合作社成员,201*年借款10000元用于茶叶收购加工,共加工茶叶26000斤,收入4万余元,较201*年增加收入8000元,短短6个月的资金周转为她增加了大笔收入,她高兴的说:“明年我还要扩大生产,创造更多的收入”。四、主要成效
(一)缓解了农民的融资难问题。贫困地区农户在产业发展中的最大难题是资金短缺,扶贫互助协会的建立,使农民有了自己的“银行”,农民发展生产,可以直接向互助协会申请借款,从而解决了贫困农户产业发展资金困难的问题。
(二)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将扶贫资金注入到扶贫互助协会,以借款的形式提供给农户,实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这样既提高了资金使用的针对性,也符合瞄准贫困人口的政策要求,增强了扶贫资金的“造血”能力。
(三)促进了农村和谐发展。通过互助协会工作的开展,入会村民都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带动全村形成相互帮助、邻居间和谐共处的景象。同时还积极投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提高了国家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国家扶贫资金由过去无偿给予变为有偿使用,一方面实现扶贫资金增值保值,另一方面收回的扶贫资金可以投放到其他贫困户手中,循环使用,提高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五、两点体会
1、互助资金的发展核心是产业。互助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项目,提高农民增加收入的能力,农民增收的主要致富项目是发展产业。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建立村民自主管理,自我发展、持续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2、贫困户受益是根本。扶贫开发项目中,贫困户直接受益的除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危房改造等项目外,其他项目很难覆盖到贫困户,而互助资金对特困户采取赠股、低收入户配股的方式,提高了入会成员中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比例,让他们借到了钱,使贫困户直接受益,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
(西乡县扶贫办供稿)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提高扶贫资金效能》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提高扶贫资金效能: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提高扶贫资金效能》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72747.html
- 上一篇:互助共同体工作总结
- 下一篇:初中教师个人期末工作小结